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展开
汉中市龙岗学校2022届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下列物体中不属于天体的是
①地球 ②陨星 ③星云 ④飞机 ⑤待发射的火箭 ⑥太空中运行的空间实验室
A. ①③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陨星是落到地球上的天体残余部分,待发射的航天飞机仍然在地球上,飞机一般是在地球大气层中飞,三者都属于地球的附属物,不能称为天体,而地球、星云、太空中运行的空间实验室等都属于自然天体,②④⑤不属于天体,C对。A、B、D不对。故选C。
2.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 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B. 地月系—银河系---太阳系—总星系
C. 太阳系---地球---银河系-----总星系 D.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地月系仅包含地球和月球两个天体,是最简单的天体系统;地球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因此比地月系高级的为太阳系;太阳是银河系中众多恒星之一,因此比太阳系高级的是银河系;在银河系以外的庞大的恒星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它与银河系是同一级别的恒星系统,也是由几十亿、几百亿甚至上千亿颗恒星组成的巨大的恒星集团。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构成总星系。故天体系统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D正确,A、B、C错误。
3.关于太阳系八颗行星结构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类地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都大,平均密度小
B. 巨行星主要由氢、氦等气体物质构成,卫星数目较多
C. 远日行星中心有铁核,金属元素含量高
D. 类地行星卫星数目多,远日行星没有卫星
【答案】B
【解析】
【详解】类地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都较小,平均密度大,A不对;木星和土星等巨行星的体积和质量巨大,但密度小,主要由氢、氦、氖等轻元素组成,B对。类地行星往往有铁核,金属元素含量高,C不对。类地行星中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地球有一颗卫星,火星有两颗卫星,因此类地行星卫星数目少,天王星有21颗卫星,海王星有11颗卫星,D不对。故选B。
【点睛】类地行星是以硅酸盐石作为主要成分的行星。它们跟类木行星有很大的分别,因为那些气体行星主要是由氢、氦和水等组成,而不一定有固体的表面。
欧洲天文学家宣布,他们在太阳系外发现了50多颗行星,其中有一颗与地球形态相似,它距离地球约35光年。研究表明,它的运行轨道与它的母星橙矮星距离适宜,且像地球一样主要由岩石构成,而液态水可能存在于这颗行星的表面,它的大气中存在氧气、二氧化碳和氮的成分,极有可能存在生命。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4. 下列与材料中所说的“橙矮星”属于哪一类天体的是( )
A. 星云 B. 恒星 C. 行星 D. 彗星
5. “橙矮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
A. 河外星系 B. 银河系 C. 太阳系 D. 地月系
6. 天文学家研究判断新发现的这颗行星极有可能存在生命的主要依据是( )
A. 这颗行星距离太阳很近,只有约35光年
B. 这颗行星与地球形态相似
C. 这颗行星可能存在液态水及含有氧气的大气
D. 这颗行星像地球一样主要由岩石组成
【答案】4. B 5. B 6. C
【解析】
【4题详解】
新发现的这颗行星环绕其母星“橙矮星”公转,“橙矮星”应是一颗恒星,B符合题意。星云没有行星绕转,排除A。行星不会以行星和彗星为母星,排除C、D。
【5题详解】
新发现的这颗行星距离地球约35光年,银河系的直径介于10万光年至18万光年之间,由此推断,“橙矮星”位于银河系,B符合题意。离地球最近的河外星系离地球约2.5万光年,新发现的这颗行星距离地球仅35光年,不可能位于河外星系,排除A。太阳系直径不到光的一天路程,新发现的这颗行星及母星距离地球有35光年,因此“橙矮星”不可能位于太阳系,更不可能位于地月系,排除C、D。
【6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是拥有适宜的温度、充足液态水及适宜呼吸的大气,以此类推,这颗行星可能存在液态水及含有氧气的大气是可能存在生命的主要依据,C符合题意。这颗行星距离太阳有35光年,极其遥远,这不是存在生命的依据,排除A。天体形态对生命存在影响不大,这颗行星与地球形态相似不是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排除B。由岩石构成不是生命存在的必需条件,因此这颗行星像地球一样主要由岩石组成不是生命存在的依据,排除D。
7.有关太阳辐射的正确叙述是
A. 太阳辐射有11年的活动周期
B. 太阳辐射的能量不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C.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水、生物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
D.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太阳辐射相对稳定,没有明显的周期变化,太阳活动有11年的活动周期,A错。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此太阳辐射的能量包括化石燃料,B错。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水、生物的主要能源,但不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C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氢元素的核聚变反应,D对。故选D。
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回答下列小题。
8. 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A. 负相关 B. 正相关 C. 成反比 D. 成正比
9. 此图所反映的是
A. 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
B. 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
C. 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D. 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
【答案】8. B 9.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8题详解】
观察曲线图中太阳黑子数变化趋势与年轮宽度数值变化之间的关系,可以知道二者之间的数值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所以成正相关变化,所以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但二者并不成数值比例关系,所以并不呈现比例关系,只呈现相关性关系,所以C、D项错误。
【9题详解】
太阳活动发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所造成的现象,是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的中断,与树木年轮宽度无关,故A选项错误;同理,极光现象对树木的生长并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所以B选项错误;磁暴现象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磁场干扰的结果,对树木生长产生不了太大的影响,所以C选项错误;树木的生长,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温暖时期,树木生长快,年轮间距大;寒冷时期,树木生长慢,年轮间距小。所以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会对树木年轮的间距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0. 关于NS一线叙述正确的是
A. 与赤道的夹角为23°26′
B. 北端指向北斗星附近
C. 空间指向随季节不断变化
D. 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34′
11. A点连续两次看到太阳位于正南方向的时间间隔是
A. 一个恒星日 B. 24小时56分4秒
C. 23小时56分4秒 D. 一个太阳日
12. 图中A、B、C、D四点看不到北极星的是
A. A点 B. B点 C. C点 D. D点
13. 若从南极点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10. D 11. D 12. D 13. C
【解析】
【10题详解】
NS一线与赤道的夹角为90°,A不对;NS一线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B不对;NS一线空间指向不随季节变化,C不对;NS一线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34′,D对。故选D。
【11题详解】
A点连续两次看到太阳位于正南方向的时间间隔是一个太阳日,周期是24小时;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是一个恒星日。D对,ABC不对。故选D。
【12题详解】
南半球的地点看不到北极星,图中A、B、C、D四点中只有D位于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的是D。故选D。
【13题详解】
从南极点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C图是顺时针旋转,C对。A图为逆时针旋转,是北半球,BD自转方向画法不对,ABD错误。故选C。
14.下面四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A. 1°N,30°E B. 30°N ,180°
C. 45°S,45°W D. 60°S,2°E
【答案】A
【解析】
【详解】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选项A纬度最低,线速度最大,故A正确,其余三地纬度均比其高,线速度要小,故可排除。故选A。
15.如果黄赤交角变大,那么五带范围如何变化( )
A. 热带变大,温带和寒带变小 B. 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
C. 热带变小,温带和寒带变大 D. 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则太阳直射的范围变大,热带的范围扩大;黄赤交角的大小与极圈的纬度互余,说明寒带的范围变大,而温带的范围缩小。故B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故选B。
16.相同经度的地方
A. 地方时相同 B. 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
C. 日出的时刻相同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因经度不同产生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相同经度的地方地方时相同。
考点:本题考查地方时的定义。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只要理解地方时的定义就可作答。另外解答本题还需明确:(1)同一条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日出的时刻相同。(2)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相同。
17.北京时间2019年10月1日10点,我国建国70周年庆祝活动及阅兵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正式开始。英国伦敦(零时区)的华人可以通过互联网收看现场直播。请问华人收看直播应当在伦敦当地时间:
A. 10月1日10点 B. 10月1日2点
C. 9月30日2点 D. 9月30日10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伦敦(零时区)位于东八区以西8个时区,即晚8个小时,因此当地北京时间为2019年10月1日10点,伦敦当地时间为10月1日2点,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8.一位学生在家做了一个小实验,他用一根细绳绑住家中洗脸池的活塞,用活塞塞住洗脸池的漏水口,然后往洗脸池中放满水。过了几分钟,他看到池中的水平静了,就抓住绳子迅速向上把活塞拔出,他看见水在下渗的过程中形成了向右旋转的漩涡(如图所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太阳活动 B. 地球自转
C. 地球公转 D. 地震时产生的地震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水在下流的时候引发水平方向的运动,在地球表面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方向发生北右南左偏转,赤道不偏,流水发生了逆时针方向流动,说明受到了地转偏向力的影响,B对;A太阳活动与地球表面水平运动方向没有影响,A错;地球公转影响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C错;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影响地表物体的安全等,D错。
考点:本题考查等太阳活动影响、地球运动影响、地震波影响。
19. 从春分日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 )
A. 从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B. 从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
C. 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 D. 从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春分太阳直射赤道,随后北移到北回归线,为夏至日。答案选C项。
【考点定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名师点睛】该题主要考查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
20.若某地某日昼长为14小时,该地的日落时间应是( )
A. 5时 B. 7时 C. 19时 D. 21时
【答案】C
【解析】
若某地某日昼长为14小时,该地的日落时间=正午12:00+昼长的一半,应是19时,C对。A、B、D错。
下图为“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图中节气为北半球节气,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1. 图中a、b、c、d四地,自北向南依次
A. a、c、b、d B. d、a、b、c
C. a、b、c、d D. c、d、a、b
22. 当扬州处在一年中夜最长时
A. a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B. b地为冬季
C. c地出现极昼现象 D. d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
【答案】21. B 22. C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特征。图中a全年昼夜等长为12小时,地处赤道;b地冬至日昼长夜短、夏至日昼短夜长,应在南半球中纬;c冬至日出现极昼、夏至日出现极夜,应在南极圈;d冬至日出现极夜、夏至日出现极昼,应在北极圈;四地自北向南依次是d、a、b、c。当扬州处在一年中夜最长时,即是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赤道上的a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南半球b地为夏季;南极圈上c地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上的d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
【21题详解】
图中a全年昼夜等长为12小时,地处赤道;b地冬至日昼长夜短、夏至日昼短夜长,应在南半球中纬;c冬至日出现极昼、夏至日出现极夜,应在南极圈;d冬至日出现极夜、夏至日出现极昼,应在北极圈;四地自北向南依次是d、a、b、c。选B正确。
【22题详解】
当扬州处在一年中夜最长时,即是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赤道上的a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南半球b地为夏季;南极圈上c地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上的d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选C正确。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现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约为15天)。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3. 下列相邻的节气间,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
A. 春分到清明 B. 夏至到小暑 C. 秋分到寒露 D. 冬至到小寒
24. 从立冬到立春,汉中市( )
A. 白昼时间不断变短 B. 日出方位在东南方
C. 正午日影逐渐变短 D. 正午日影朝向正南
25. 2019年11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与小雪的白昼时间长度最接近的节气是( )
A. 大雪 B. 立冬 C. 小满 D. 大寒
【答案】23. D 24. B 25. D
【解析】
【23题详解】
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图中小寒节气最接近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冬至到小寒,D对。夏至到小暑是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春分到清明地球公转速度变慢,秋分到寒露地球公转速度变快,ABC不对。故选D。
【24题详解】
从立冬到冬至,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冬至到立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从立冬到立春,汉中市白昼时间先变短后变长,日出方位在东南方,正午日影先变长后变短,正午日影朝向正北,B对,ACD错。故选B。
【25题详解】
太阳直射点一年中两次直射同一条纬线时,白昼时间长度最接近。小雪和大寒关于冬至对称,太阳直射点大致直射同一条纬线,小雪和大寒白昼时间长度最接近,D对。小雪之后15天是大雪,小雪之前15天是立冬,小满时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大雪、立冬、小满与小雪的白昼时间长度不同;ABC不对。故选D。
读下图“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26.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有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天气复杂多变
③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④不同纬度厚度相同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7. 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的物质主要存在于大气圈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①和③
2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对流运动显著
B. ①层集中大气质量3/4和几乎全部水汽与固体杂质
C. ②层存在一个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D. ③层有利于高空飞行,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答案】26. A 27. B 28. B
【解析】
【26题详解】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①对,③不对。由于水汽和杂质基本都集中在对流层,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所以②对。厚度随着纬度不同有所变化,低纬度较高,高纬度厚度小,④不对。A对。故选A。
【27题详解】
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的物质是臭氧,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公里的高度处。①是对流层,②是平流层,③是高层大气,B对。故选B。
【28题详解】
①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A错。①层集中大气质量3/4和几乎全部水汽与固体杂质,B对。②层是平流层,③层(高层大气)存在一个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C错。②层是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①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D不对。故选B。
【点睛】赤道地区热量充足,对流旺盛,所以对流层的厚度大约有17-18千米 极地全年低温,对流弱,对流层的厚度大约8-9千米 中纬度对流层的厚度平均为12千米。
29.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
A. 盆地 B. 平原 C. 海洋底部 D. 大陆断层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洋地壳较薄。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海洋底部,大致是海沟所在的地方,C对。盆地、平原、大陆断层都位于大陆地壳,ABD不对。故选C。
30.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B. 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C. 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 D. 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岩石圈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D对。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包括地壳和地幔两部分,A错。地面以下, 莫霍界面以上是地壳,B错。C错。
【考点定位】岩石圈范围,地球内部圈层。
31.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由于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对太阳光的( )作用引起的
A. 散射 B. 吸收 C. 反射 D. 折射
【答案】A
【解析】
【详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据此可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由于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引起的,A对。故选A。
《齐民要术》中有文字记载:“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做煴(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下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 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②→④→③
33. “放火做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是因为“烟气”可以( )
A. 吸收大气逆辐射,增加地面温度 B. 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 阻挡冷空气南下,防止冻害发生 D. 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答案】32. B 33. 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齐民要术》中有文字记载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3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部分,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部分,地表在吸收了太阳辐射,在不断增温同时也向外以长波辐射的形式释放热量即地面辐射,读图可知④为地面辐射,近地面的大气不断地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逐渐升温,可知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①→②→④,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
【33题详解】
烟气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的,故A错误;烟气可以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故B错误;烟气是无法阻挡冷空气南下的,故C错误;在田地里释放一定量地烟气,相当于把近地面地大气浓度增加了,这样这些烟气可以拦截一部分地面散失地热量,烟气在吸收地面散失的热量的同时自身也在升温,当烟气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其自身也会释放一定量的热量还给近地面,相当于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即增强了大气的保温作用,故D正确。
【点睛】读图可知①是太阳辐射,②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部分,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
34.下图表示四处热力环流形成示意过程,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运动。
【详解】根据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可知,“热”的近地面空气会膨胀上升,故选项A正确;白天山坡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山谷则相反,近地面空气由山谷吹向山坡,高空则相反,故选项B正确。根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可知,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近地面空气由海洋吹向陆地,故C项不正确;市区由于人口密集,人们生产、生活等产生的废热多,导致市区气温较郊区温度高、气压低,因而近地面空气由郊区吹向市区,故D正确; 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故选C。
35.下图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a是使大气垂直运动的气压梯度力
B. d是使风向右偏的地转偏向力
C. c是使风减弱的摩擦力
D. a和等压线垂直,c和风向垂直
【答案】D
【解析】
【详解】a垂直于等高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使大气水平运动的气压梯度力,A不对。北半球近地面风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b是风向,d与风向相反,是摩擦力,B不对。C垂直于风向,是地转偏向力,C错。a和等压线垂直,c和风向垂直,D对。故选D。
36.形成三圈环流的主要因素是( )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②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③地转偏向力
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高低纬度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形成三圈环流的主要原因,②③正确;海陆热力性质的主要影响海陆风的形成,不是三圈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①错误;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不是三圈环流形成的原因,④错误。故选B。
37.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少雨 B.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南侧是信风带
C. 极地高气压带由热力原因形成 D. 极地东风的实际风向是东北风
【答案】C
【解析】
【详解】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A错;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南侧是信风带,但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南侧是西风带,B错;极地高气压带是因终年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的,也即该气压带由热力原因形成,C对;北半球极地东风的实际风向是东北风,南半球极地东风的实际风向是东南风,据此分析选C。
【点睛】气压带风带图示如下:
38.从全球风带考虑,南极某考察基地(69.5°S,76.3°E)建筑物门窗应避开的风向是( )
A. 东南 B. 东北 C. 西南 D. 西北
【答案】A
【解析】
【详解】该考察基地处在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盛行东南风;由于南极地区终年寒冷干燥,因此该基地的门窗应避开东南风。故选A。
下图为某季节气压带和风带局部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9 图示气压带、风带中
A. 甲为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 B. 甲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C. 乙风带为南半球中纬西风带 D. 乙风带为北半球低纬信风带
40. 图示季节,北京地区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答案】39. C 40. D
【解析】
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属于教材基础内容。
【39题详解】
图示风带位于30度两侧,北侧为东南风,南侧为西北风,为南半球,故甲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乙风带为南半球中纬西风带。故选C。
【40题详解】
图示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为北半球冬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的是春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的是夏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的是秋季;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描写的是冬季;故选D。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41.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及“地球某日太阳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所示节气,为左图中的_______(填字母)位置,日期是_____月22日前后。
(2)右图中A点的地方时为______时,D点当日的日出时间为_____时,这一天D点的昼长是____小时, C点的昼长约为____小时,A、B、C、D四点中,此日昼长最长的是____。
(3)右图中A、B、C、D四地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
(4)右图中,此日汉中(33°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_____,过了这一天后,汉中正午太阳高度角会逐渐________。
(5)左图中,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时,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范围是_____,这一天,出现极夜现象的范围是______。
(6)左图中,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为_________。
【答案】 (1). d (2). 12 (3). 16 (4). 6 (5). 12 (6). 4 (7). B (8). D>A>C>B (9). 33.5 °(33 °34') (10). 变大 (11). 赤道及以北地区(北半球各地) (12).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北极圈及其以内) (13).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光照图判读及地球二分二至的判读及地球公转的意义等知识点。
【详解】(1)右图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节气是北半球冬至,即左图中d位置。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
(2)右图中A点位于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上,地方时为12时,D点位于赤道,终年昼夜平分,当日的日出时间为6时,这一天D点的昼长是12小时。图中相邻两条经线之间形成30°,时间形成2小时,C点的昼弧跨经度60°,昼长约为4小时,A、B、C、D四点中,B点出现极昼,此日昼长最长的是B。
(3)地球自转线速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右图中A、B、C、D四地D纬度最低,B纬度最高,A纬度低于C,因此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D>A>C>B。
(4)右图中,此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汉中(33°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33°+23°26′)=33 °34',过了这一天后,直射点向北移动,汉中正午太阳高度角会逐渐大。
(5)左图中,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时,为冬至日。北半球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这一天,出现极夜现象的范围是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6)左图中,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时,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为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2.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下图为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
材料三 当地时间2017年6月5日,“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雅浦海沟进行了2017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8航次)第7次下潜,这也是本航段截至目前采集生物样品最多的一次下潜。此次下潜共取得近底海水16升,海参3只、海星1只、海绵1只、海蛇尾3只、未知物种1只。
(1)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
(2)右图中地球内部圈层H名称为________。岩石圈的范围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由坚硬的_________组成。在莫霍界面下,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将_________,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_______(填名称),在D界面以下,纵波传播速度将_____、横波将________。
(3)“蛟龙”号采集到样本的位置处于地球的_______(圈层)。
【答案】 (1). 大气圈 (2). 水圈 (3). 生物圈 (4). 地壳 (5). 地壳 (6).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7). 岩石 (8). 迅速增加 (9). 古登堡界面 (10). 突然降低(减速) (11). 消失 (12). 水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地震波相关的知识点。
【详解】(1)由图可知,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大气圈,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水圈,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2)右图中,C为莫霍界面,地球内部圈层H位于莫霍界面之上,名称为地壳。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据材料二图分析,在莫霍界面下,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将迅速增加,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界面,即图中D。据材料二图分析,在D界面以下,纵波传播速度将突然降低(减速)、横波将消失。
(3)“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雅浦海沟进行了2017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8航次)第7次下潜,说明“蛟龙”号采集到样本的位置处于地球的水圈。
【点睛】大气层又称大气圈,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水圈是指由地球表面上下,液态、气体和固态的水形成一个几乎连续的、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中的水上界可达大气对流层顶部,下界至深层地下水的下限,包括大气中的水汽、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和生物体内的水;生物圈是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43.读30°N地区高空的等压面分布图及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箭头画出左图中A、B、C、D四点之间的环流模式,在右图中用箭头标出城区与郊区之间的环流模式。
(2)左图A、B、C、D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若此图是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那么气温最高的是________。
(3)左图中如果A位于陆地,B位于海洋,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________(白天或夜晚),此时E点风向________风。
(4)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你认为该市规划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选址,应选在右图中的A.B.C三地中的 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如下图所示:
(2)B;D;A。
(3)白天;东南
(4)C,理由: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圈之外,可减少对城市的污染。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原理及其应用
【详解】(1)左图中C处为高气压,D处为低气压,对应近地面A处为低压,B处为高压。近地面由于冷热不均导致大气垂直运动形成近地面的高低压差别。A处气流应该是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B处冷,气流下沉,形成高压。画图如下。右图中城区温度始终大于郊区,城市是上升气流,郊区是下沉气流。
(2)左图中C处为高气压,D处为低气压,对应近地面A处为低压,B处为高压。近地面由于冷热不均导致大气垂直运动形成近地面的高低压差别。A处气流应该是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B处冷,气流下沉,形成高压。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同一水平面高压气压值大于低压气压值。左图A、B、C、D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B,气压最低的是D;近地面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A处气流应该是受热上升,若此图是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那么气温最高的是A。
(3)左图中近地面A处为低压,B处为高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升温快降温快。如果A位于陆地,B位于海洋,白天陆地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该热力环流出现在白天,此地位于30°N地区,此时E点风向向右偏,风向为东南风。
(4)大气污染严重若布局在A处,从郊区吹往城市的风可以将污染物带到城市,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因此最好将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选址在C处。避开城市热力环流影响的地区。
【点睛】市区由于人口密集,人们生产、生活等产生的废热多,导致市区气温较郊区温度高、气压低,因而近地面空气由郊区吹向市区。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下列物体中不属于天体的是
①地球 ②陨星 ③星云 ④飞机 ⑤待发射的火箭 ⑥太空中运行的空间实验室
A. ①③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陨星是落到地球上的天体残余部分,待发射的航天飞机仍然在地球上,飞机一般是在地球大气层中飞,三者都属于地球的附属物,不能称为天体,而地球、星云、太空中运行的空间实验室等都属于自然天体,②④⑤不属于天体,C对。A、B、D不对。故选C。
2.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 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B. 地月系—银河系---太阳系—总星系
C. 太阳系---地球---银河系-----总星系 D.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地月系仅包含地球和月球两个天体,是最简单的天体系统;地球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因此比地月系高级的为太阳系;太阳是银河系中众多恒星之一,因此比太阳系高级的是银河系;在银河系以外的庞大的恒星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它与银河系是同一级别的恒星系统,也是由几十亿、几百亿甚至上千亿颗恒星组成的巨大的恒星集团。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构成总星系。故天体系统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D正确,A、B、C错误。
3.关于太阳系八颗行星结构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类地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都大,平均密度小
B. 巨行星主要由氢、氦等气体物质构成,卫星数目较多
C. 远日行星中心有铁核,金属元素含量高
D. 类地行星卫星数目多,远日行星没有卫星
【答案】B
【解析】
【详解】类地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都较小,平均密度大,A不对;木星和土星等巨行星的体积和质量巨大,但密度小,主要由氢、氦、氖等轻元素组成,B对。类地行星往往有铁核,金属元素含量高,C不对。类地行星中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地球有一颗卫星,火星有两颗卫星,因此类地行星卫星数目少,天王星有21颗卫星,海王星有11颗卫星,D不对。故选B。
【点睛】类地行星是以硅酸盐石作为主要成分的行星。它们跟类木行星有很大的分别,因为那些气体行星主要是由氢、氦和水等组成,而不一定有固体的表面。
欧洲天文学家宣布,他们在太阳系外发现了50多颗行星,其中有一颗与地球形态相似,它距离地球约35光年。研究表明,它的运行轨道与它的母星橙矮星距离适宜,且像地球一样主要由岩石构成,而液态水可能存在于这颗行星的表面,它的大气中存在氧气、二氧化碳和氮的成分,极有可能存在生命。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4. 下列与材料中所说的“橙矮星”属于哪一类天体的是( )
A. 星云 B. 恒星 C. 行星 D. 彗星
5. “橙矮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
A. 河外星系 B. 银河系 C. 太阳系 D. 地月系
6. 天文学家研究判断新发现的这颗行星极有可能存在生命的主要依据是( )
A. 这颗行星距离太阳很近,只有约35光年
B. 这颗行星与地球形态相似
C. 这颗行星可能存在液态水及含有氧气的大气
D. 这颗行星像地球一样主要由岩石组成
【答案】4. B 5. B 6. C
【解析】
【4题详解】
新发现的这颗行星环绕其母星“橙矮星”公转,“橙矮星”应是一颗恒星,B符合题意。星云没有行星绕转,排除A。行星不会以行星和彗星为母星,排除C、D。
【5题详解】
新发现的这颗行星距离地球约35光年,银河系的直径介于10万光年至18万光年之间,由此推断,“橙矮星”位于银河系,B符合题意。离地球最近的河外星系离地球约2.5万光年,新发现的这颗行星距离地球仅35光年,不可能位于河外星系,排除A。太阳系直径不到光的一天路程,新发现的这颗行星及母星距离地球有35光年,因此“橙矮星”不可能位于太阳系,更不可能位于地月系,排除C、D。
【6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是拥有适宜的温度、充足液态水及适宜呼吸的大气,以此类推,这颗行星可能存在液态水及含有氧气的大气是可能存在生命的主要依据,C符合题意。这颗行星距离太阳有35光年,极其遥远,这不是存在生命的依据,排除A。天体形态对生命存在影响不大,这颗行星与地球形态相似不是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排除B。由岩石构成不是生命存在的必需条件,因此这颗行星像地球一样主要由岩石组成不是生命存在的依据,排除D。
7.有关太阳辐射的正确叙述是
A. 太阳辐射有11年的活动周期
B. 太阳辐射的能量不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C.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水、生物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
D.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太阳辐射相对稳定,没有明显的周期变化,太阳活动有11年的活动周期,A错。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此太阳辐射的能量包括化石燃料,B错。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水、生物的主要能源,但不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C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氢元素的核聚变反应,D对。故选D。
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回答下列小题。
8. 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A. 负相关 B. 正相关 C. 成反比 D. 成正比
9. 此图所反映的是
A. 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
B. 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
C. 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D. 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
【答案】8. B 9.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8题详解】
观察曲线图中太阳黑子数变化趋势与年轮宽度数值变化之间的关系,可以知道二者之间的数值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所以成正相关变化,所以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但二者并不成数值比例关系,所以并不呈现比例关系,只呈现相关性关系,所以C、D项错误。
【9题详解】
太阳活动发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所造成的现象,是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的中断,与树木年轮宽度无关,故A选项错误;同理,极光现象对树木的生长并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所以B选项错误;磁暴现象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磁场干扰的结果,对树木生长产生不了太大的影响,所以C选项错误;树木的生长,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温暖时期,树木生长快,年轮间距大;寒冷时期,树木生长慢,年轮间距小。所以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会对树木年轮的间距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0. 关于NS一线叙述正确的是
A. 与赤道的夹角为23°26′
B. 北端指向北斗星附近
C. 空间指向随季节不断变化
D. 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34′
11. A点连续两次看到太阳位于正南方向的时间间隔是
A. 一个恒星日 B. 24小时56分4秒
C. 23小时56分4秒 D. 一个太阳日
12. 图中A、B、C、D四点看不到北极星的是
A. A点 B. B点 C. C点 D. D点
13. 若从南极点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10. D 11. D 12. D 13. C
【解析】
【10题详解】
NS一线与赤道的夹角为90°,A不对;NS一线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B不对;NS一线空间指向不随季节变化,C不对;NS一线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34′,D对。故选D。
【11题详解】
A点连续两次看到太阳位于正南方向的时间间隔是一个太阳日,周期是24小时;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是一个恒星日。D对,ABC不对。故选D。
【12题详解】
南半球的地点看不到北极星,图中A、B、C、D四点中只有D位于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的是D。故选D。
【13题详解】
从南极点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C图是顺时针旋转,C对。A图为逆时针旋转,是北半球,BD自转方向画法不对,ABD错误。故选C。
14.下面四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A. 1°N,30°E B. 30°N ,180°
C. 45°S,45°W D. 60°S,2°E
【答案】A
【解析】
【详解】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选项A纬度最低,线速度最大,故A正确,其余三地纬度均比其高,线速度要小,故可排除。故选A。
15.如果黄赤交角变大,那么五带范围如何变化( )
A. 热带变大,温带和寒带变小 B. 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
C. 热带变小,温带和寒带变大 D. 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则太阳直射的范围变大,热带的范围扩大;黄赤交角的大小与极圈的纬度互余,说明寒带的范围变大,而温带的范围缩小。故B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故选B。
16.相同经度的地方
A. 地方时相同 B. 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
C. 日出的时刻相同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因经度不同产生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相同经度的地方地方时相同。
考点:本题考查地方时的定义。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只要理解地方时的定义就可作答。另外解答本题还需明确:(1)同一条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日出的时刻相同。(2)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相同。
17.北京时间2019年10月1日10点,我国建国70周年庆祝活动及阅兵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正式开始。英国伦敦(零时区)的华人可以通过互联网收看现场直播。请问华人收看直播应当在伦敦当地时间:
A. 10月1日10点 B. 10月1日2点
C. 9月30日2点 D. 9月30日10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伦敦(零时区)位于东八区以西8个时区,即晚8个小时,因此当地北京时间为2019年10月1日10点,伦敦当地时间为10月1日2点,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8.一位学生在家做了一个小实验,他用一根细绳绑住家中洗脸池的活塞,用活塞塞住洗脸池的漏水口,然后往洗脸池中放满水。过了几分钟,他看到池中的水平静了,就抓住绳子迅速向上把活塞拔出,他看见水在下渗的过程中形成了向右旋转的漩涡(如图所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太阳活动 B. 地球自转
C. 地球公转 D. 地震时产生的地震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水在下流的时候引发水平方向的运动,在地球表面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方向发生北右南左偏转,赤道不偏,流水发生了逆时针方向流动,说明受到了地转偏向力的影响,B对;A太阳活动与地球表面水平运动方向没有影响,A错;地球公转影响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C错;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影响地表物体的安全等,D错。
考点:本题考查等太阳活动影响、地球运动影响、地震波影响。
19. 从春分日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 )
A. 从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B. 从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
C. 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 D. 从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春分太阳直射赤道,随后北移到北回归线,为夏至日。答案选C项。
【考点定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名师点睛】该题主要考查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
20.若某地某日昼长为14小时,该地的日落时间应是( )
A. 5时 B. 7时 C. 19时 D. 21时
【答案】C
【解析】
若某地某日昼长为14小时,该地的日落时间=正午12:00+昼长的一半,应是19时,C对。A、B、D错。
下图为“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图中节气为北半球节气,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1. 图中a、b、c、d四地,自北向南依次
A. a、c、b、d B. d、a、b、c
C. a、b、c、d D. c、d、a、b
22. 当扬州处在一年中夜最长时
A. a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B. b地为冬季
C. c地出现极昼现象 D. d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
【答案】21. B 22. C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特征。图中a全年昼夜等长为12小时,地处赤道;b地冬至日昼长夜短、夏至日昼短夜长,应在南半球中纬;c冬至日出现极昼、夏至日出现极夜,应在南极圈;d冬至日出现极夜、夏至日出现极昼,应在北极圈;四地自北向南依次是d、a、b、c。当扬州处在一年中夜最长时,即是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赤道上的a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南半球b地为夏季;南极圈上c地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上的d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
【21题详解】
图中a全年昼夜等长为12小时,地处赤道;b地冬至日昼长夜短、夏至日昼短夜长,应在南半球中纬;c冬至日出现极昼、夏至日出现极夜,应在南极圈;d冬至日出现极夜、夏至日出现极昼,应在北极圈;四地自北向南依次是d、a、b、c。选B正确。
【22题详解】
当扬州处在一年中夜最长时,即是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赤道上的a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南半球b地为夏季;南极圈上c地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上的d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选C正确。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现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约为15天)。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3. 下列相邻的节气间,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
A. 春分到清明 B. 夏至到小暑 C. 秋分到寒露 D. 冬至到小寒
24. 从立冬到立春,汉中市( )
A. 白昼时间不断变短 B. 日出方位在东南方
C. 正午日影逐渐变短 D. 正午日影朝向正南
25. 2019年11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与小雪的白昼时间长度最接近的节气是( )
A. 大雪 B. 立冬 C. 小满 D. 大寒
【答案】23. D 24. B 25. D
【解析】
【23题详解】
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图中小寒节气最接近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冬至到小寒,D对。夏至到小暑是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春分到清明地球公转速度变慢,秋分到寒露地球公转速度变快,ABC不对。故选D。
【24题详解】
从立冬到冬至,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冬至到立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从立冬到立春,汉中市白昼时间先变短后变长,日出方位在东南方,正午日影先变长后变短,正午日影朝向正北,B对,ACD错。故选B。
【25题详解】
太阳直射点一年中两次直射同一条纬线时,白昼时间长度最接近。小雪和大寒关于冬至对称,太阳直射点大致直射同一条纬线,小雪和大寒白昼时间长度最接近,D对。小雪之后15天是大雪,小雪之前15天是立冬,小满时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大雪、立冬、小满与小雪的白昼时间长度不同;ABC不对。故选D。
读下图“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26.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有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天气复杂多变
③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④不同纬度厚度相同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7. 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的物质主要存在于大气圈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①和③
2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对流运动显著
B. ①层集中大气质量3/4和几乎全部水汽与固体杂质
C. ②层存在一个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D. ③层有利于高空飞行,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答案】26. A 27. B 28. B
【解析】
【26题详解】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①对,③不对。由于水汽和杂质基本都集中在对流层,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所以②对。厚度随着纬度不同有所变化,低纬度较高,高纬度厚度小,④不对。A对。故选A。
【27题详解】
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的物质是臭氧,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公里的高度处。①是对流层,②是平流层,③是高层大气,B对。故选B。
【28题详解】
①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A错。①层集中大气质量3/4和几乎全部水汽与固体杂质,B对。②层是平流层,③层(高层大气)存在一个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C错。②层是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①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D不对。故选B。
【点睛】赤道地区热量充足,对流旺盛,所以对流层的厚度大约有17-18千米 极地全年低温,对流弱,对流层的厚度大约8-9千米 中纬度对流层的厚度平均为12千米。
29.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
A. 盆地 B. 平原 C. 海洋底部 D. 大陆断层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洋地壳较薄。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海洋底部,大致是海沟所在的地方,C对。盆地、平原、大陆断层都位于大陆地壳,ABD不对。故选C。
30.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B. 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C. 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 D. 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岩石圈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D对。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包括地壳和地幔两部分,A错。地面以下, 莫霍界面以上是地壳,B错。C错。
【考点定位】岩石圈范围,地球内部圈层。
31.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由于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对太阳光的( )作用引起的
A. 散射 B. 吸收 C. 反射 D. 折射
【答案】A
【解析】
【详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据此可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由于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引起的,A对。故选A。
《齐民要术》中有文字记载:“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做煴(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下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 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②→④→③
33. “放火做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是因为“烟气”可以( )
A. 吸收大气逆辐射,增加地面温度 B. 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 阻挡冷空气南下,防止冻害发生 D. 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答案】32. B 33. 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齐民要术》中有文字记载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3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部分,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部分,地表在吸收了太阳辐射,在不断增温同时也向外以长波辐射的形式释放热量即地面辐射,读图可知④为地面辐射,近地面的大气不断地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逐渐升温,可知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①→②→④,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
【33题详解】
烟气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的,故A错误;烟气可以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故B错误;烟气是无法阻挡冷空气南下的,故C错误;在田地里释放一定量地烟气,相当于把近地面地大气浓度增加了,这样这些烟气可以拦截一部分地面散失地热量,烟气在吸收地面散失的热量的同时自身也在升温,当烟气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其自身也会释放一定量的热量还给近地面,相当于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即增强了大气的保温作用,故D正确。
【点睛】读图可知①是太阳辐射,②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部分,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
34.下图表示四处热力环流形成示意过程,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运动。
【详解】根据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可知,“热”的近地面空气会膨胀上升,故选项A正确;白天山坡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山谷则相反,近地面空气由山谷吹向山坡,高空则相反,故选项B正确。根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可知,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近地面空气由海洋吹向陆地,故C项不正确;市区由于人口密集,人们生产、生活等产生的废热多,导致市区气温较郊区温度高、气压低,因而近地面空气由郊区吹向市区,故D正确; 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故选C。
35.下图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a是使大气垂直运动的气压梯度力
B. d是使风向右偏的地转偏向力
C. c是使风减弱的摩擦力
D. a和等压线垂直,c和风向垂直
【答案】D
【解析】
【详解】a垂直于等高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使大气水平运动的气压梯度力,A不对。北半球近地面风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b是风向,d与风向相反,是摩擦力,B不对。C垂直于风向,是地转偏向力,C错。a和等压线垂直,c和风向垂直,D对。故选D。
36.形成三圈环流的主要因素是( )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②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③地转偏向力
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高低纬度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形成三圈环流的主要原因,②③正确;海陆热力性质的主要影响海陆风的形成,不是三圈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①错误;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不是三圈环流形成的原因,④错误。故选B。
37.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少雨 B.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南侧是信风带
C. 极地高气压带由热力原因形成 D. 极地东风的实际风向是东北风
【答案】C
【解析】
【详解】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A错;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南侧是信风带,但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南侧是西风带,B错;极地高气压带是因终年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的,也即该气压带由热力原因形成,C对;北半球极地东风的实际风向是东北风,南半球极地东风的实际风向是东南风,据此分析选C。
【点睛】气压带风带图示如下:
38.从全球风带考虑,南极某考察基地(69.5°S,76.3°E)建筑物门窗应避开的风向是( )
A. 东南 B. 东北 C. 西南 D. 西北
【答案】A
【解析】
【详解】该考察基地处在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盛行东南风;由于南极地区终年寒冷干燥,因此该基地的门窗应避开东南风。故选A。
下图为某季节气压带和风带局部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9 图示气压带、风带中
A. 甲为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 B. 甲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C. 乙风带为南半球中纬西风带 D. 乙风带为北半球低纬信风带
40. 图示季节,北京地区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答案】39. C 40. D
【解析】
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属于教材基础内容。
【39题详解】
图示风带位于30度两侧,北侧为东南风,南侧为西北风,为南半球,故甲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乙风带为南半球中纬西风带。故选C。
【40题详解】
图示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为北半球冬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的是春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的是夏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的是秋季;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描写的是冬季;故选D。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41.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及“地球某日太阳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所示节气,为左图中的_______(填字母)位置,日期是_____月22日前后。
(2)右图中A点的地方时为______时,D点当日的日出时间为_____时,这一天D点的昼长是____小时, C点的昼长约为____小时,A、B、C、D四点中,此日昼长最长的是____。
(3)右图中A、B、C、D四地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
(4)右图中,此日汉中(33°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_____,过了这一天后,汉中正午太阳高度角会逐渐________。
(5)左图中,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时,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范围是_____,这一天,出现极夜现象的范围是______。
(6)左图中,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为_________。
【答案】 (1). d (2). 12 (3). 16 (4). 6 (5). 12 (6). 4 (7). B (8). D>A>C>B (9). 33.5 °(33 °34') (10). 变大 (11). 赤道及以北地区(北半球各地) (12).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北极圈及其以内) (13).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光照图判读及地球二分二至的判读及地球公转的意义等知识点。
【详解】(1)右图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节气是北半球冬至,即左图中d位置。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
(2)右图中A点位于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上,地方时为12时,D点位于赤道,终年昼夜平分,当日的日出时间为6时,这一天D点的昼长是12小时。图中相邻两条经线之间形成30°,时间形成2小时,C点的昼弧跨经度60°,昼长约为4小时,A、B、C、D四点中,B点出现极昼,此日昼长最长的是B。
(3)地球自转线速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右图中A、B、C、D四地D纬度最低,B纬度最高,A纬度低于C,因此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D>A>C>B。
(4)右图中,此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汉中(33°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33°+23°26′)=33 °34',过了这一天后,直射点向北移动,汉中正午太阳高度角会逐渐大。
(5)左图中,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时,为冬至日。北半球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这一天,出现极夜现象的范围是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6)左图中,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时,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为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2.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下图为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
材料三 当地时间2017年6月5日,“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雅浦海沟进行了2017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8航次)第7次下潜,这也是本航段截至目前采集生物样品最多的一次下潜。此次下潜共取得近底海水16升,海参3只、海星1只、海绵1只、海蛇尾3只、未知物种1只。
(1)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
(2)右图中地球内部圈层H名称为________。岩石圈的范围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由坚硬的_________组成。在莫霍界面下,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将_________,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_______(填名称),在D界面以下,纵波传播速度将_____、横波将________。
(3)“蛟龙”号采集到样本的位置处于地球的_______(圈层)。
【答案】 (1). 大气圈 (2). 水圈 (3). 生物圈 (4). 地壳 (5). 地壳 (6).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7). 岩石 (8). 迅速增加 (9). 古登堡界面 (10). 突然降低(减速) (11). 消失 (12). 水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地震波相关的知识点。
【详解】(1)由图可知,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大气圈,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水圈,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2)右图中,C为莫霍界面,地球内部圈层H位于莫霍界面之上,名称为地壳。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据材料二图分析,在莫霍界面下,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将迅速增加,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界面,即图中D。据材料二图分析,在D界面以下,纵波传播速度将突然降低(减速)、横波将消失。
(3)“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雅浦海沟进行了2017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8航次)第7次下潜,说明“蛟龙”号采集到样本的位置处于地球的水圈。
【点睛】大气层又称大气圈,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水圈是指由地球表面上下,液态、气体和固态的水形成一个几乎连续的、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中的水上界可达大气对流层顶部,下界至深层地下水的下限,包括大气中的水汽、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和生物体内的水;生物圈是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43.读30°N地区高空的等压面分布图及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箭头画出左图中A、B、C、D四点之间的环流模式,在右图中用箭头标出城区与郊区之间的环流模式。
(2)左图A、B、C、D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若此图是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那么气温最高的是________。
(3)左图中如果A位于陆地,B位于海洋,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________(白天或夜晚),此时E点风向________风。
(4)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你认为该市规划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选址,应选在右图中的A.B.C三地中的 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如下图所示:
(2)B;D;A。
(3)白天;东南
(4)C,理由: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圈之外,可减少对城市的污染。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原理及其应用
【详解】(1)左图中C处为高气压,D处为低气压,对应近地面A处为低压,B处为高压。近地面由于冷热不均导致大气垂直运动形成近地面的高低压差别。A处气流应该是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B处冷,气流下沉,形成高压。画图如下。右图中城区温度始终大于郊区,城市是上升气流,郊区是下沉气流。
(2)左图中C处为高气压,D处为低气压,对应近地面A处为低压,B处为高压。近地面由于冷热不均导致大气垂直运动形成近地面的高低压差别。A处气流应该是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B处冷,气流下沉,形成高压。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同一水平面高压气压值大于低压气压值。左图A、B、C、D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B,气压最低的是D;近地面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A处气流应该是受热上升,若此图是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那么气温最高的是A。
(3)左图中近地面A处为低压,B处为高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升温快降温快。如果A位于陆地,B位于海洋,白天陆地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该热力环流出现在白天,此地位于30°N地区,此时E点风向向右偏,风向为东南风。
(4)大气污染严重若布局在A处,从郊区吹往城市的风可以将污染物带到城市,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因此最好将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选址在C处。避开城市热力环流影响的地区。
【点睛】市区由于人口密集,人们生产、生活等产生的废热多,导致市区气温较郊区温度高、气压低,因而近地面空气由郊区吹向市区。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