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湖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地理试题
展开www.ks5u.com浙北G2期中联考
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地理试题
命题:湖州中学 审题:嘉兴一中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2019年9月世界上最大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 -–天眼“FAST”已进入全面运作阶段。该项目位于中国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群中,理论可接收到137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
完成下面小题。
1. 以下对“FAST”电磁信号理论接收能力描述正确的是( )
A. 在地月系范围内 B. 在太阳系范围内
C. 在银河系范围内 D. 达已知宇宙边缘
2. 形成“FAST”项目附近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力沉积 B. 流水溶蚀 C. 冰川搬运 D. 风力侵蚀
【答案】1. D 2. B
【解析】
【1题详解】
目前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140亿光年,而材料中提到,“FAST”项目理论上可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因此“FAST”的接收能力到达已知宇宙的边缘。故选D。
【2题详解】
由题意可知,“FAST”位于喀斯特洼坑群,而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是石灰岩受到流水溶蚀作用所致。故选B。
近日,国际天文联合会宣布,土星已知卫星数量达到至少81颗,成太阳系新晋卫星之王。土星表面大气成分以氢和氦为主,其质量和体积分别约为地球的95倍和745倍,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14.7亿千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下列对土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土星位于小行星带和木星之间 B. 土星自身能发光
C. 土星的表面温度远高于地球 D. 土星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
4. 与地球相比,土星表面无生命存在的原因是( )
A. 与太阳距离较近 B. 大气成分不适宜
C. 太阳光照不稳定 D. 宇宙环境不安全
【答案】3. D 4.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系的基本情况。
【3题详解】
由太阳系结构图可知,太阳系内土星应位于木星轨道之外,故A选项错误;土星虽为气态星球,但并不发光,故B选项错误;土星与太阳的距离大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故其表面温度应低于地球表面,故C选项错误;由开普勒行星三大定律可知,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均相同,所以土星公转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是一致的,故D选项正确。
【4题详解】
土星距太阳距离比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远,故A选项错误;研究发现太阳目前正处于壮年期,光照较稳定,故C选项错误;太阳系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太阳系的宇宙环境相对较为安全,故D选项错误;由此可知,只有B选项符合题意。
英国一名科学家预测2030年太阳活动将剧减六成,进入休眠期。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 下列说法正确是( )
A. 黑子发生在太阳的色球层 B. 耀斑的爆发会导致有线电话通信中断
C. 太阳活动的强弱变化具有周期性 D. 平时我们看到的太阳是日冕层
6. 据材料判断,2030年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
①地球的气候状况比较平稳 ②极光的观测次数减少
③手机信号受到干扰增多 ④磁针经常不能指示正确的方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5. C 6. A
【解析】
【5题详解】
黑子发生在太阳的光球层,耀斑的爆发会影响无线电的通信。平时看到的太阳是光球层,太阳活动的强弱变化具有周期性,周期大致为11年。故选C。
【6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2030年太阳活动大幅度减少,则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地球出现极端气候的几率由于太阳黑子变少而减小,耀斑和太阳风的活动也减少,导致极光出现次数减少,①②正确。磁暴减少,所以采用无线电的手机受到干扰减少,指南针受到磁场扰动也减轻,③④错误。故选A。
【点睛】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扰动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作用于两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4.影响地球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
2019年第19号超强台风“海贝思”10月12日在日本中部登陆,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完成下面小题。
7. 台风“海贝思”的水平气流状况为( )
A. 逆时针向中心辐合 B. 顺时针向中心辐合
C. 逆时针向四周辐散 D. 顺时针向四周辐散
8. 台风登陆后,台风风力迅速减小的原因是( )
A. 地面摩擦力增大 B. 空气浮力减小
C. 地转偏向力增大 D. 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
【答案】7. A 8.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台风的特点和成因。
【7题详解】
台风的实质是强低压气旋,由题意可知, “海贝思”为北半球低压气旋,故其水平气流运动状况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故A选项符合题意。
【8题详解】
台风形成于热带、副热带洋面,其形成与温度、水汽和洋面摩擦力小风速大等几个条件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台风登陆后,受温度降低中心气压值升高,水汽补给量减少,地面摩擦力增大等因素的影响风力会迅速减小并逐渐消散,由此可知A选项符合题意。
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完成下列各题。
9. 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P波传播到距地表2900km左右深度时完全消失
B. P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
C. P波和S波传播速度在距地表17km深度时同时减慢
D. P波传播速度较S波快
10. 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厚度最大圈层是地幔,厚度最小圈层是地壳
B.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C. 地幔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D.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硅
【答案】9. D 10. B
【解析】
【9题详解】
从图中看,P波传播到距地表2900km左右深度时波速突然下降,但并没有消失,A错误;P波在固、液、气态中都能传播,B错误;P波和S波传播速度在距地表17km深度时同时增加,C错误;P波传播速度较S波快,D正确。故选D。
【10题详解】
从图中看,厚度最大圈层是地核,厚度最小圈层是地壳,A错误;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组成,B正确;地幔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上,莫霍界面以下,C错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D错误。故选B。
【点睛】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人们无法进入地球内部观察,只能依靠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推测。如图所示:
贝尼奥夫带是向地球内部延伸,深度达700公里的特定地震震源带。下图为贝尼奥夫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甲、乙处的宏观地形分别是( )
A. 岛弧、海沟 B. 岛弧、裂谷
C. 山脉、海岭 D. 山脉、裂谷
12. 图中深源地震深度已达 ( )
A. 地壳 B. 地幔 C. 内核 D. 外核
【答案】11. A 12.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1题详解】
观察图中甲、乙两地地表形态的特点可知甲地隆起于沿海大陆架之上,顶部出露于海面之上,故可判断为岛弧地貌;而乙地地处两板块交界处的挤压下陷地区,故可判断乙处为海沟地貌,故正确答案是A选项。
【12题详解】
由题意可知地震产生于贝尼奥夫带,观察图中贝尼奥夫带已深入软流圈内部,且深度达700公里;而软流圈位于上地幔的上部,故可知该深源地震的深度应达到了地幔层,故B选项正确。
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甲处的地质构造为( )
A. 谷地 B. 背斜 C. 向斜 D. 地垒
14. 该地区主要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为( )
A. 岩浆侵入 断层发生 外力沉积 挤压褶皱
B. 挤压褶皱 岩浆侵入 外力沉积 断层发生
C. 挤压褶皱 岩浆侵入 断层发生 外力沉积
D. 岩浆侵入 断层发生 外力沉积 挤压褶皱
【答案】13. B 14.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地质构造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13题详解】
观察甲处岩层的走向特点可发现该处岩层向上方拱起,根据褶皱的定义可知此处地质构造应为背斜,故B选项正确。
【14题详解】
由图中各处地质构造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可判断其形成的先后顺序。如地表沉积物的页岩岩层与其下部各地质构造之间并无重叠,且位于上层,说明其是最后形成的;花岗岩与断层均存在于背斜构造之中,说明二者的形成应晚于背斜构造的形成;而花岗岩层又被断层所切断,说明花岗岩层的形成要早于断层的形成;所以该地的地质构造的形成顺序就应是先有背斜形成(挤压褶皱)-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层-断层发生-外力侵蚀形成不连续接触面-外力沉积形成页岩。所以正确答案是C选项。
读“某地气温和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该地气候类型( )
A. 热带雨林气候 B. 热带季风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 D. 温带海洋性气候
16. 该地降水较多的月份及成因( )
A. 9-12月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 5-8月 气压带风带移动
C. 9-12月 盛行西风带控制 D. 5-8月 东南信风带控制
【答案】15. B 16. B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图,图中所表示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值均为逐月累加值,所以对各月气温和降水值的判读应看当月值与前一月值的差值的大小。
【15题详解】
由图可知,该地区气温累积曲线平直上升说明各月温度大致相等;且各月气温(前后月差值)较高,可判断当地气候类型为热带气候;观察降水累积曲线的特点可知其降水主要集中于5~9月,且9月份降水累计量已达2000mm以上;据此可以判断当地气候类型应为热带季风气候,故B选项符合题意。
【16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当地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而降水较多的月份为5-8月,而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的成因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强劲的西南风,为影响地区带来充沛的降水。故B选项正确。
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牡蛎礁分布(左图)及某礁体局部剖面(右图),礁体Ⅰ-Ⅵ由老到新。
完成下面小题。
17. 在牡蛎礁从Ⅰ到Ⅵ的形成时期,该区域( )
A. 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 B. 海平面间歇下降
C. 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 D. 地壳持续性下沉
18. 礁体顶部泥沙沉积层形成的主要沙源及外力作用分别是( )
A. 海底淤泥 海水搬运、沉积 B. 海底淤泥 风力搬运、沉积
C. 河流泥沙 流水搬运、沉积 D. 河流泥沙 风力搬运、沉积
【答案】17. B 18. C
【解析】
本题为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地貌。
【17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如果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则潮间带持续性在改变,牡蛎礁不可能有长时期稳定堆积,不可能产生牡蛎礁,而图中有多条牡蛎礁,说明海岸线不是持续性向海洋推进,A错。材料信息表明,礁体Ⅰ-V由老到新,表明海岸潮间带是向海洋推进,说明海平面下降;每个牡蛎礁形成需要长时期稳定堆积,说明每一条牡蛎礁形成时期,海平面是稳定不变,由此推断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对。如果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则海岸线会持续向海洋推进,导致形成牡蛎礁的可能性小,不符合题意,C错。地壳持续性下沉,会导致海平面持续性上升,海岸线会向陆地方向推进,与题意不符,D错。
【18题详解】
图中显示,泥沙堆积在牡蛎礁体之上,说明这些泥沙是在牡蛎礁体停止生长之后堆积的,说明此时牡蛎礁已经不在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海岸已经向海洋推进了,因此海水不可能把海底淤泥搬运至此沉积,排除A。风力不可能搬运海底淤泥,排除B。当地河流经常泛滥,泛滥时淹没牡蛎礁体,大量河流泥沙沉积在礁体之上形成泥沙沉积层,C符合题意。河口地区多湿地,泥沙湿度较大,风力很难搬运河流泥沙沉积,排除D。
澳门曾是我国历史上重要港口,后因泥沙淤积,其地位逐渐被香港超越。下图为珠江口及其周边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澳门沿海地区发生泥沙淤积的主要原因是( )
①河流携带泥沙多 ②河口流速缓慢 ③海水侵蚀作用强 ④海水对河流水的顶托作用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0. 港珠澳大桥修建人工岛的目的是( )
A. 保护生态环境 B. 利于货物中转 C. 利于航空航海 D. 避免桥梁过长
【答案】19. D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观察图中澳门地理位置特点可知,澳门地处珠江入海口附近,所以泥沙在该处沉积的原因与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原因是类似的。主要过程是河流携带泥沙在河口处受海水顶托力影响,流速变慢使泥沙在河口处堆积,所以正确答案是D选项。
【20题详解】
大桥东西两侧的人工岛是桥隧转换的枢纽,两人工岛之间是深水航道,以避免阻碍海上航运;同时由图可知东岛连接香港国际机场,有利于增加香港机场的客货流量,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点睛】港珠澳大桥人工岛的作用:港珠澳大桥采用“海中桥隧”的方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必须找到两个海中小岛,作为主体桥梁和沉管隧道的转换平台。当然设计线路上并没有现成的小岛。因此需要在伶仃洋中填出两个足够大的人工岛,于是就有了西人工岛和东人工岛。西人工岛和东人工岛之间就是海底隧道了,沉管隧道的上方海面是深水航道,来往的各种轮船将在这里穿梭通行,海底隧道通过两个人工岛实现了与两侧主体桥梁的无缝连接和完美转换。
“四川8633,收到请回答!”电影<<中国机长>>中,七八千米的高空,与空管部门失联的川航3U8633正在穿越厚重的积雨云,它的下方是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21. 积雨云出现在图中所示的( )
A. A层 B. B层 C. C层 D. D层
22. 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温度远低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原因是( )
A. 气压低,空气稀薄 B. 气候干旱,云量少
C. 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小 D. 吸收的地面辐射量小
【答案】21. A 22.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流层大气特征。
【21题详解】
云层是由大气中的水汽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形成的水滴或冰晶悬浮于空气中而形成的。而水汽主要存在于低层大气之中,同时上升运动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大气层应下热上冷。综合以上两方面因素即可知积雨云应出现在距地面最近的A层,故A选项符合题意。
【22题详解】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压低,但这一特点与青藏高原年平均温度低并无关系,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气候干旱,云量少致使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也与年均温低无关,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量大,故C选项错误;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温度的高低与大气所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量的多少有很大的关系,青藏高原上空大气层薄,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量少,所以年均温低于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地区,故D选项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是D选项。
2018年年底,一股跨年寒潮实力上线,全国8成以上区域气温创新低。下面的漫画为2018年12月28日全国冻哭预警漫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冬季影响哈尔滨和杭州寒冷级别差异较大的主要因素是( )
①纬度②大气环流③地形 ④下垫面性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24. 据漫画示意图,与贵阳相比,昆明体感“凉凉”的主要原因是( )
A. 纬度比较低 B. 降水比较多
C. 海拔比较高 D. 暖气团控制
【答案】23. A 24.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锋面天气的特点。
【23题详解】
影响我国冬季各地气温的主要因素:一是纬度的高低;二是冬季风影响的强弱。哈尔滨冬季温度低于杭州的原因一是纬度高,二是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势力强。而两地均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为主,对冬季风的阻碍作用小。由此可知①②项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是A选项。
【24题详解】
我国昆明地区地处云贵高原南部,冬半年云贵高原北部受地形影响形成昆明准静止锋,而昆明位于该准静止锋的南侧暖气团范围内,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而与贵阳相比两地纬度相差不大;同处于云贵高原,海拔差异导致的温差较小,不是主要原因;贵阳位于昆明准静止锋的冷空气一侧,降水多于昆明,所以A、B、C均错误;故正确答案是D选项。
下图为长沙市沿东西方向的河流阶地剖面图,图中I、II、III为河流阶地,橘子洲上矗立着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由永定红花岗岩拼接而成。完成下面小题。
25. 构成橘子洲和橘子洲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的物质分别属于( )
A. 沉积岩、侵入岩 B. 沉积岩、喷出岩 C. 沉积物、喷出岩 D. 沉积物、侵入岩
26. 图中河流阶地( )
A. 由地壳持续抬升形成 B. 由地壳间歇下沉形成
C. 由地壳间歇抬升形成 D. 由地壳持续下沉形成
【答案】25. D 26.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河流地貌类型
【25题详解】
由图例可知构成橘子洲的主要物质是河床相的砾石和粗砂,应是河流沉积物堆积形成;由材料可知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为花岗岩,是由岩浆侵入岩石缝隙冷凝而成;所以正确答案是D选项。
【26题详解】
观察图中阶地的结构特点可知该处阶地为明显的河流堆积阶地(基岩上有河流堆积物),所以其形成过程应是:首先河流堆积作用形成阶地Ⅲ,然后地形抬升河流下切侵蚀,稳定后河流泥沙堆积形成阶地Ⅱ;再然后重复前一过程形成阶地Ⅰ,所以此地河流阶地的形成与地壳的间歇性抬升有关,故正确答案应是C选项。
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图,图中索契气候温暖,一年中索契有200多天阳光普照,夏季气温不超过30℃,冬季的平均气温为8-10℃,全年平均相对湿度都在70%-80%之间。索契北部的大高加索山脉属阿尔卑斯运动形成的褶皱山系,海拔大约在3000米~4000米之间,最高峰海拔为5642米。
完成下面小题。
27. 关于图示索契北部的大高加索山脉说法正确的是( )
A. 山顶不可能有终年积雪 B. 山脉成因是板块张裂
C. 南坡降水量大于北坡 D. 为亚洲与非洲分界线
28. 索契冬季气温偏高的原因是( )
①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较多
②靠近黑海,受水体降温慢影响
③北部山脉阻挡来自北部的寒冷气流
④日照时间长,相对湿度较大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27. C 28. C
【解析】
【2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索契附近大高加索山脉最高峰海拔为5642米,即可知山麓至山顶温差可达33℃以上(海拔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而山麓一年中最高气温不超过30℃,即可知山顶附近应有常年积雪,故A选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该山脉属褶皱山系,而根据板块学说理论可知褶皱山系的形成应与板块挤压运动有关,故B选项错误;山脉南坡地处盛行西风(西南风)的迎风坡,北坡处于背风坡,故南坡降水多于北坡,故C选项正确;大高加索山脉是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故D选项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C选项。
【28题详解】
由图可知索契位于大高加索山脉以南,冬季受山体阻挡,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小;同时靠近黑海,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较大,所以②③项正确;而当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时间是当地的夏季;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所以日照时间短,故①④项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C选项。
2018年7月2日,我国贵州梵净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梵净山主要由变质岩组成,最高峰海拔2572米。下面左图为梵净山典型景观图,右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29. 梵净山主要岩石类型及成因与右图对应正确的是( )
A. 甲-① B. 乙-② C. 丙-④ D. 丁-⑤
30. 图中“怪石”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流水沉积 B. 流水侵蚀 C. 冰川侵蚀 D. 风力侵蚀
【答案】29. D 30.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的形成。
【2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梵净山主要岩石类型为变质岩,而根据右图中各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可判断出甲为侵入岩(地下)、乙为喷出岩(地面)、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⑤为变质作用;所以D选项正确。
3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梵净山位于贵州省,地处我国南方,故当地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所以作用于地表的主要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观察图中石柱形态特征可知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由此即可判断B选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为亚洲南部略图
(1)图中丙地附近是欧亚板块和_____板块的_______边界,地壳活动较活跃,因此,______(可再生能源)资源较丰富。形成丁地地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__。
(2)青藏高原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最_____(填“多”或“少”)的地方,主要原因是该地地势______,大气______,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______。
(3)印度河中下游地区沙漠广布,夏季受________压控制,降水_____(填“丰富”或“较少”),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戊岛为斯里兰卡岛,该岛的地势为______高_____低。
(5)分别简析甲、乙两地降水较多的月份(1月或者7月)。_____
【答案】 (1). 印度洋 (2). 消亡 (3). 地热 (4). 流水沉积 (5). 多 (6). 高 (7). 稀薄 (8). 削弱作用弱 (9). 印度(亚洲)低 (10). 较少 (11). 受大陆轮廓影响,西南季风难以到达;盛行干燥的偏西风。 (12). 中间 (13). 四周 (14). 1月,乙地降水量较大,处于东北季风的迎风坡; 7月,甲地降水量较大,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
【解析】
【详解】(1)由全球板块分布图即可知,丙地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处;板块交界处地质作用强烈故地热能资源丰富;丁地为恒河河口三角洲,所以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应是流水沉积作用。
(2)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量最多。
(3)印度半岛夏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陆地气温高形成印度低压;但由于印度河流域受陆地轮廓的影响盛行的西南季风难以到达,而盛行的偏西风由阿拉伯半岛吹来,水汽输入量少,所以降水较少。
(4)由右图中岛屿上的河流水系分布特点可知:岛内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地区,呈放射状入海。故可判断该岛屿地形特点是中部高,四周低。
(5)由上题可知该岛中部高四周低,而甲地位于岛屿西侧,为夏季西南风迎风坡,故7月降水多。同时为冬季风(东北风)的背风坡,故冬季降水小;而乙地地处岛屿东侧,为夏季风(西南风)背风坡,冬季风(东北风)的迎风坡,所以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
32.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亚洲局部区域冬季近地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
材料二 下图为云贵高原西部的元谋盆地中的土林。土林分布区岩性有差异,地表沉积岩黏土矿物长期风化,产生裂隙,其顶部有难以侵蚀的胶结砂砾层,是一种独特的流水侵蚀地貌。
(1)此时,甲、乙、丙、丁四地中,受锋面系统控制的为______;该锋面类型为_____,出现________天气现象。图中所示高压中心,气流垂直运动特征是______,天气状况为________。
(2)图示戊、己两地近地面的风向分别为______、_____,两地中风力更大的是____地,因为该地等压线______,_________更大。
(3)图示高压中心的名称为_________,此时北半球的_______(填气压带名称)被该高压中心切断,使得此气压带只保留在洋面上,在太平洋出现的气压中心叫_______。云南元谋盆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此时,图示季节的气候特征为________。
(4)简述元谋土林的形成过程。_____
【答案】 (1). 丁 (2). 冷锋 (3). 大风、降温、雨雪(或降水) (4). 下沉 (5). 晴朗 (6). 东北风 (7). 西北风 (8). 己 (9). 密集 (10). 水平气压梯度力 (11). 亚洲高压(或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 (12). 副极地低气压带 (13). 阿留申低压 (14). 亚热带季风气候 (15). 低温少雨 (16). 在低处流水沉积形成深厚土层,地壳抬升,顶部胶结砂砾层可以保护下面的土体不易被侵蚀,长期风化破坏顶部胶结砂砾层(土层)、形成裂缝,流水沿裂缝侵蚀形成土林。(必答:沉积,抬升,保护,风化,侵蚀)
【解析】
【详解】(1)锋面多位于低压槽线附近,根据图中等压线为数值特点可知甲乙两地位于高压脊线附近,不可能有锋面产生;丙丁两地位于低压区,但槽线是低压中心等压线凸突的部分,故只有丁处位于低压槽位置,所以锋面只能位于丁位置;该槽线位低压中心南侧,故可判断该锋面为冷锋锋面;冷锋过境常产生大风、降温、雨雪(或降水)天气;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故天气多为晴朗天气。
(2)近地面风向的特征是由高压指向低压斜穿(北半球右偏)等压线,据此即可判断戊、己两地近地面的风向分别为东北风和西北风;两地风力大小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而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与等压线的疏密有关,由图可知戊、己两地中已地等压线更密集,故已地风力更大。
(3)图示季节为亚洲冬季,而冬季控制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应为亚洲高压(或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该地区位于北半球中高纬,该纬度盛行气压带应为副极地低气压带,所以此时亚洲高压切断的应是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太平洋上该气压中心的名称是阿留申低压;云南地处我国西南,故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此时为冬季故此时气候特征是低温少雨。
(4)土林的形成过程应按以下顺序分析:先形成巨厚土层(在低处流水沉积形成深厚土层);然后抬升(地壳抬升)再差异侵蚀(顶部胶结砂砾层保护下面的土体不易被侵蚀,长期风化破坏顶部胶结砂砾层(土层)、形成裂缝,流水沿裂缝侵蚀形成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