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海湾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展开www.ks5u.com辽宁省大连海湾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
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 下列天体中距离地球最近的是:
A. 火星 B. 月球 C. 金星 D. 太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而金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宇宙环境。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文学家研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仅40光年。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水世界”,体积是地球的6倍。据推测,这个“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
结合材料完成完成下面小题。
2. “水世界”类地行星所在天体系统是
A. 河外星系 B. 银河系 C. 太阳系 D. 地月系
3. 天文学家推测“水世界”类地行星可能没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该行星
A. 水域面积大 B. 大气层太薄 C. 距离太阳太远 D. 距离恒星太近
【答案】2. B 3. D
【解析】
试题分析:
【2题详解】
根据材料,该行星“绕昏暗恒星运转,距地球仅40光年”,这表明这颗恒星不是太阳,但距离地球、太阳都比较近,因此,它属于与太阳并列的其他恒星系统,属于银河系,选B。
【3题详解】
根据材料“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据此,选D。
考点:本题组考查天体与天体系统、生命存在条件。
4.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位于同一纬度,其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详解】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故海洋的昼夜温差较陆地小;由于大气的热力作用,白天阴天多云,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太高;而晚上多云,则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会太低,故阴天昼夜温差较晴天小,故海洋上的阴天昼夜温差最小。故选C。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大气的热力作用的影响,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面积1060平方千米,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被称为五大连池.结合“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回答下列各题。
5. 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 ①圈层 B. ②圈层 C. ③圈层 D. ④圈层
6. 五大连池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 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 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C. 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 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
【答案】5. B 6. B
【解析】
【5题详解】
一般认为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为地壳、地幔、外地核、内地核, 故B正确。
6题详解】
左右两图分别表示地球外部和内部圈层,这些圈层并非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各圈层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实现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故B正确,A、C错误 。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既有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也有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故D错误。
由于月球表面昼夜温差非常大,白昼时温度高达127℃,黑夜时低至-183℃。为适应极端环境,“玉兔号”月球车不得不遵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规律。下面图1为“玉兔号”月球车沉睡了一个月夜后首次醒来。专家这样形容它:肩插“太阳翼”,脚踩“风火轮”,身披“黄金甲”,腹中“秘器”多。“玉兔号”月球车使命大、本领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材料中提到的“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对应图2中的( )
A. ⑦ B. ⑤ C. ③ D. ①
8.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能达到300多摄氏度的主要原因是( )
A. ①强,②强 B. ②强,③弱 C. ④强,⑤强 D. ①强,③弱
【答案】7. A 8. D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箭头的指向和大小可以判断,⑦为太阳辐射,⑤为大气接收到的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①为经大气削弱后地面接收到太阳辐射。月球没有大气,也没就有大气的削弱作用,“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即为太阳辐射,对应⑦。故选A。
【8题详解】
①为地面接收到太阳辐射,②为大气的削弱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④大气辐射,⑤为大气接收到的地面辐射,月球没有大气,故白天①地面接收到太阳辐射强,温度高,晚上没大气的保温作用,即③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故昼夜温差大。没有大气,没有②大气的削弱作用、④大气辐射和⑤大气接收到的地面辐射。故选D。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日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N地风向为( )
A. 东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10. 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 )
A. M地 B. N地
C. P地 D. Q地
【答案】9. B 10.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等值线基础知识及在等压线图上绘制实际风向的能力。
【9题详解】
结合题干中的“N地气压高于P地”,可在N点画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且与N点处等压线垂直,再结合图中纬度知此地位于北半球,在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下,形成东北风,故B正确。
【10题详解】
四地中,Q地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故D正确。
【点睛】确定空气流向,要注意高空与近地面风向与受力的差异。
11.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的时期是( )
A. 元古代 B. 太古代 C. 古生代寒武纪 D. 中生代侏罗纪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故选C。
1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核细胞生物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与环境没有关系,是一种自然进化
B. 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理环境影响不大
C. 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与生物进化无关
D. 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生物进化与环境关系。
【详解】
原核细胞生物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与环境有关系,A错。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理环境影响巨大,改变了地球大气组成,B错。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是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果,C错。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D对。故选D。
【点睛】
原核生物同一群体每个细胞都和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它们主要通过转录调控,以开启或关闭某些基因的表达来适应环境条件,环境因子往往是调控的诱导物。大多数真核生物,能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的细胞中激活特定的基因,使生物的组织和器官在一定的环境条件范围内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13.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 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 三叶虫→鱼类→恐龙
C. 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 D. 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确地质年代的顺序,了解各时代动植物的演化特点。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高级,太古代最老,哺乳动物比爬行动物高级,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1)地球早期生物对环境演化的影响
生物出现前:地球是一个无氧环境,地理环境以化学演化为主。
生物出现后:向大气之中释放自由氧,特别是真核细胞生物出现后,加速了自由氧的积累,地球演变为有氧环境,地理环境以生物演化为主。
总体说来:生物出现后,改变了大气成分结构,改善了生物生存环境。
(2)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生物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但又必须依赖、适应环境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又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和改造者。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中生代末期,恐龙突然灭绝,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灭绝。
2015年4月开始,“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16个城市开始试点。“海绵城市”通过一系列的“绿色”措施滞水、蓄水、净水和排水,将有望缓解一系列城市问题。下图为“海绵城市简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4. 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A. 增加下渗量 B. 减少蒸发量
C. 增加地表径流 D. 减少地下径流
15. 海绵城市建设将有利于缓解城市
①淡水不足 ②雨季内涝
③用地紧张 ④热岛效应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14. A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增加蒸发量,因此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结合上题分析,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增加下渗,储存水分,增加城市淡水资源,缓解雨季内涝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但会增加城市用地,加剧用地紧张,①②④正确,故选B。
下图是“水循环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下列地理事象具有图中①环节功能的是( )
A. 长江 B. 塔里木河 C. 我国冬季风 D. 我国夏季风
17. 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图中哪个环节施加影响(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8. 下列有关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塑造地形地貌 B. 促进海陆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C. 使地球上各种水体不断更新 D. 使全球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均匀
【答案】16. D 17. C 18. D
【解析】
【16题详解】
图中①环节为水汽输送。长江、塔里木河属于地表径流。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不属于水汽输送。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将海洋水汽带到陆地,具有①环节功能。故选D。
【17题详解】
南水北调工程将我国南方的河流水(地表径流)调入北方地区,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环节的影响。②为降水,③为地表径流,④为地下径流。故选C。
【18题详解】
水循环促进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但不会使全球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均匀,D不正确;造成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塑造了地表的形态;陆地径流向海洋源源不断地输送泥沙、有机物和盐类,促进海陆间物质迁移。故选D。
19.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是(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臭氧层 D. 高层大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短波紫外线对人体和生物有害.当它穿过平流层时,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臭氧层就成为地球一道天然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强烈的紫外线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活动的保护伞”。故选C。
【点睛】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太阳光是由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三部分组成.进入大气层的太阳光(包括紫外线)有55%可穿过大气层照射到大地与海洋,其中40%为可见光,它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动力;5%是波长100~400纳米的紫外线,而紫外线又分为长波、中波、短波紫外线,长波紫外线能够杀菌.但是波长为200~315纳米的中短波紫外线对人体和生物有害.当它穿过平流层时,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因此,臭氧层就成为地球一道天然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强烈的紫外线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活动的保护伞”然而,近10多年来,地球上的臭氧层正在遭到破坏.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20.2017年9月6日19点53分,太阳爆发超级大耀斑。该太阳活动会导致( )
A. 地表温度明显升高 B.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C. 水循环动力减弱 D. 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太阳活动是耀斑,耀斑爆发会导致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使信号中断,B对。地表温度、水循环动力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A、C错。大气逆辐射能量的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D错。故选B。
通过阅读和绘制示意图了解地理事物的关系和变化过程是重要的地理学习方法,下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1. 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2. 图中②表示大气的
A. 保温作用 B. 吸收作用
C. 反射作用 D. 辐射作用
【答案】21. A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①,表示太阳辐射,A对。②表示云层反射作用,B错。③表示地面辐射,C错。 ④表示大气逆辐射,D错。
【22题详解】
图中②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是太阳辐射被云层反射回大气上界,C对。大气保温作用能量箭头由大气射向地面,A错。大气吸收作用能量箭头由太阳辐射指向大气,B错。辐射作用是大气散失热量,由大气指向空间或地面,D错。
【点睛】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①,表示太阳辐射。图中②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是太阳辐射被云层反射回大气上界。大气保温作用能量箭头由大气射向地面。
23.读“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问题。
白天砂石的温度最有可能是( )
A. 34℃ B. 23℃
C. 8℃ D. 17℃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图中看主要是验证两种热容量不同的物体在白天和夜晚温度变化,砂石热容量小,白天增温快,温度高,高于水的温度23℃,选项中只有34℃。故选A。
24.读某区域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近地面气温a点<b点 B. 近地面气压a点>b点
C. 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D. 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等压面延伸判断,等压面高处气压高,低处气压低,此时近地面海洋气压高于陆地,a处气压低于b,a处气温高于b,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故选C。
25.目前,有部分城市在城郊建设人工生态林,此举的意义在于( )
①减少风沙对城市的侵袭
②避免郊区工厂的污染物带入城市
③避免城市的污染物带到郊区
④避免城市出现“热岛效应”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城市存在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之间的城郊风是由郊区吹向城市的,所以在城郊建设人工生态林, 利于减少风沙对城市的侵袭;生态林隔离了城市与郊区,避免郊区工厂的污染物带入城市;城市的染污物由高空气流带到郊区的,郊区的生态林不能防御;“热岛效应”是城市建筑、工厂、交通等排放的大量废热造成的,郊区的生态林利于缓解热岛效应,但不能避免。选A正确。
二、综合题(共50分)
26.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整个水循环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水汽输送在图中用标有字母_______的箭头表示,地下径流用标有字母_______的箭头表示。
(2)字母A、G表示_______环节,D、B表示_______环节,E表示_______环节。
(3)图中仅有A、B两个环节的水循环叫作_______循环,而有C、G、E、H、F、B等环节参与的水循环是指_______循环。
(4)图中水循环量最大的是_______,对人类最有意义的是_______。
【答案】 (1). C (2). F (3). 降水 (4). 蒸腾、蒸发 (5). 地表径流 (6). 海上内 (7). 海陆间 (8). 海上内循环 (9). 海陆间循环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结合图示水循环的环节,并结合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分析即可。
【详解】(1)根据图示的水循环过程判断,A表示海洋降水;B表示水汽蒸发;C表示水汽输送;D表示地表植被蒸腾;E表示地表径流;F表示地下径流,G表示陆地降水,H表示下渗。
(2)结合上题分析,字母A、G表示降水环节,D、B表示蒸腾、蒸发环节,E表示地表径流环节。
(3)图示只有A表示海洋降水、B表示水汽蒸发环节,只发生在海洋上,为海上内循环。由C、G、E、F、B等环节构成了水资源在海洋和陆地的循环,属于海陆间循环。
(4)海洋上蒸发的水大部分都又以降水的形式回到海上,其中一小部分输送到陆地上,在陆地上形成降水,海上内循环水循环量最大。海陆间循环能塑造地表形态、促进海陆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使地球上各种水体不断更新等,对人类最有意义。
27.读下面“太阳大气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北京时间2013年10月29日14时13分,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太阳日冕层抛射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击中地球磁场,产生了强磁暴。当时,不少地方出现了绚丽多彩的极光,美国北部一些电网出现了电流急冲现象。
(1)写出太阳大气层的名称:A_______;B_______; C_______。
(2)写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A层出现_______,B层出现_______和_______,C层出现_______,其中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是_______,其活动周期是_______。
(3)地球上接收到的太阳光,基本上来自于_______层(请填写字母)。
【答案】 (1). 光球层 (2). 色球层 (3). 日冕层 (4). 黑子 (5). 耀斑 (6). 日珥 (7). 太阳风 (8). 黑子多少和大小 (9). 11年 (10). 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抬眼过得大气分层及太阳活动类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详解】(1)读图,太阳大气层的名称A光球层,位于太阳外部大气结构的最内层;B色球层,位于中间位置;C日冕层,位于最外部的位置;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A层出现黑子,B层出现耀斑和日珥,C层出太阳风,其中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是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其活动周期是11年。
(3)地球上能够看到的可见光,基本来自太阳的光球层为A层。
28.读“某天体系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天体系统是________,表示地球的字母是________。
(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
(3)E、F行星属于_______行星(类地行星、巨行星或远日行星)。
【答案】 (1). 太阳系 (2). C (3). 共面性 (4). 近圆性 (5). 同向性 (6). 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太阳系为材料,考查八大行星的相关知识。
【详解】(1)图中以太阳系为中心,其他天体绕其旋转,故所示天体系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是太阳系的八个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A)、金星(B)、地球(C)、火星(D)、木星(E)、土星(F)、天王星(G)、海王星(H)。
(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同向性(都沿逆时针绕太阳公转)、共面性(轨道面接近同一平面)、近圆性(公转轨道面近似圆性)。
(3)土星(F)、木星(E)体积巨大,质量也大,属于巨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