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地理试题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9647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地理试题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9647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地理试题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9647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地理试题
展开www.ks5u.com山西省空港一中2019-2020年度第一学期月考(9月)
高一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每小题2分,共50分)
1.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21点,全球六地同步公布了世界首张黑洞照片。该黑洞距地球约0.53亿光年,其所属的天体系统为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太阳至银河中心的距离大约是2.6万光年,银河系的直径大约10万光年;材料显示该黑洞距离地球约0.53亿光年,则其所属的天体系统在银河系之外,为河外星系。故答案为D。
2.如图为天体系统的绕转关系示意图,其中a、b、c表示天体,a为恒星,椭圆表示天体运行的轨道。( )
A. a一定是太阳 B. 包含二级天体系统 C. c一定是地球 D. 包含三级天体系统
【答案】B
【解析】
【详解】读天体系统的绕转关系示意图,其中a、b、c表示天体,a为恒星,不一定为太阳,A错误;
椭圆表示天体运行的轨道,c绕转a是一级天体系统,b绕转c也是一级天体系统,故包含二级天体系统,B正确;
c绕转恒星,应该是行星,有卫星绕转的行星不只地球一个,故c不一定是地球,C错误;
c绕转a是一级天体系统,b绕转c也是一级天体系统,故包含二级天体系统,D错误;
故选:B
【点睛】月球绕地球公转,组成地月系。地球与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等共同组成了太阳系。太阳又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组成了银河系。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银河系和数以亿计的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它是人类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级别的天体系统,也是人类已知的宇宙范围。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天体系统层次,获取图中信息即可。
3.行星“冲日”是地外行星与太阳、地球形成一条直线的天文现象。一般来说,冲日时行星最亮,也最适宜观测。某学生利用“冲日”的时机对某行星进行观测,此时天体相对位置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系。
【详解】行星“冲日”是地外行星与太阳、地球形成一条直线的天文现象,且该行星和地球位于太阳的同侧,才能形成冲日。故选D。
4.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一个未来故事:太阳急速老化,人类选择距地球4.2光年的比邻星系作为新家园。人类带地球逃离太阳系期间,暂居在距地面5千米的地下城,并计划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弓获得动力逃离太阳系。
据此,回答下题。
有关《流浪地球》的讨论合理的是
A. 木星是类地行星,由岩石组成 B. 地下城位于地球圈层的地壳部分
C. 流浪地球的新家园在河外星系 D. 太阳活动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木星是巨行星,不属于类地行星;地下城距地面5千米,位于地球圈层的地壳部分;距地球4.2光年的比邻星系属于银河系,不是河外星系;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据此分析选B。
【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属于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属于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属于远日行星。
5.下列有关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的光球层
B. 太阳活动的周期是13年
C. 太阳表层经常有巨大的“火焰”喷射物向外伸展,叫做耀斑
D. 一般黑子愈大、愈多,太阳活动愈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A.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的光球层,A正确;
B.太阳活动的周期是11年,B错误;
C.太阳表层经常有巨大“火焰”喷射物向外伸展,叫做日珥,C错误;
D.一般黑子愈大、愈多,太阳活动愈强,D错误。
故选A。
6.下图为1952~2002年太阳黑子数和青岛严寒日数曲线图。完成问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严寒天气与太阳黑子数呈正相关 B. 严寒天气与太阳黑子数呈负相关
C. 1992年太阳电磁辐射急剧增加 D. 1976年全球农业普遍增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活动。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1984年以前,严寒天气与太阳黑子数呈正相关,1984年之后严寒天气与太阳黑子数相关性不大,故AB错误。1992年太阳黑子数增多,故太阳电磁辐射急剧增加,C正确。严寒天气发生在冬季,对农业生产影响小,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图,明确太阳黑子相对数与青岛严寒日数相关性。
7.读下图,下列关于A、B、C、D 四点自转线速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 A=C<B<D B. A=C>B>D C. A=D<B<C D. A=D>B>C
【答案】B
【解析】
【详解】地表各地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纬度越高,自转的线速度越小。AC都位于赤道,自转的线速度最快且相同。B位于北回归线上,线速度较AC小,D位于北极圈上,四地中纬度最高,线速度最小,所以线速度为A=C>B>D,故B正确。
8.下面四幅图中所表示的自转方向正确,且NM为晨线的
A. B. C. D.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晨昏线的判断。晨昏线的判断应遵循自转法。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黑夜变成白天为晨线。图中ABD自转方向错误,C图中MN为晨线。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9.下列地球光照示意图中,阴影部分代表黑夜。图中代表晨线的线段数字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沿地球自转方向,从西向东,由夜进入昼为晨线,②沿地球自转方向,从西向东,由昼进入夜为昏线,③沿地球自转方向,从西向东,由夜进入昼为晨线,④沿地球自转方向,从西向东,由昼进入夜为昏线。所以①③是晨线。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晨昏线就是太阳光线照射地表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为昏线,反之为晨线。
10.下列现象中,能正确反映或证明地球公转的是( )
A. 北半球所见的天体每日绕北极星做逆时针方向运动
B. 一年之内泰山观日出时间不同
C. 南北半球若经度相同,地方时也相同
D. 河流两岸侵蚀程度不同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差,以及地转偏向力;地球公转运动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形成。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1.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这一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亚洲大部分地区为冬半年 B.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
C. 太阳黑子数目最多 D.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12.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这一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南极圈出现极昼 B. 北极圈出现极昼
C. 南半球中高纬度昼长夜短 D. 北京、伦敦、莫斯科、圣保罗昼夜平分
13.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这一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B. 地球公转速度最快
C. 地球自转速度越来越快 D. 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
【答案】11. B 12. D 13. A
【解析】
【11题详解】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是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晨昏线与经线斜交;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产生的,与太阳辐射位置无关。选B正确。
【12题详解】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选D正确。
【13题详解】
地球公转速度在1月初最快,7月初最慢,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这一天,是12月22日,地球的公转速度越来越快;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短;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角速度各地相等,与太阳直射的位置无关。选A正确。
【点睛】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归线。
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
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归线。
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又在3月21日(即春分)回到赤道。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根据地球内部的不连续面,人们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圈层,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4. 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5. 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 大气圈一水圈、生物圈一岩石圈
B. 岩石圈一大气圈一水圈一生物圈
C. 水圈一生物圈一大气圈一岩石圈
D. 水圈一生物圈一岩石圈一大气圈
【答案】14. B 15. A
【解析】
【14题详解】
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部分,图中②是地幔,B对。①是地壳,A错。③是外核,④是内核,C、D对。
【15题详解】
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首先进入大气圈,可能成为凝结核,以降水形式进入水圈。火山灰是肥沃土壤,被植被植物根系吸收,进入地球生物圈。最终沉积在地表,进入岩石圈。在地球各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一水圈、生物圈一岩石圈,A对。B、C、D错。
【点睛】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部分。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首先进入大气圈,可能成为凝结核,以降水形式进入水圈。火山灰是肥沃土壤,被植被植物根系吸收,进入地球生物圈。沉积在地表,进入岩石圈。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下图中的甲、乙分别表示两种地震波在地球内部波速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B. 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C. 甲波是横波、乙波是纵波
D. 甲波和乙波都无法通过地幔
17. 图中的X处波速变化明显,该处为
A. 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面
B. 内核与外核界面
C. 莫霍界面
D. 古登堡面
【答案】16. A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图中横轴表示深度,①层指的是地壳和地幔部分,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A正确。①是地壳、地幔,②是外核,③是内核,B错误。甲波的波速快,是纵波、乙波的波速较慢,是横波,C错误。甲波和乙波都能通过地幔,D错误。
【17题详解】
图中的X处波速变化明显,该处深度约2900千米,为古登堡面,D对。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面位于上地幔顶部,A错。内核与外核界面是图中②、③的交界面,B错。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交界面,在①层波速增大的位置,C错。
18.下图中阴影部分为河流堆积物,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正确表示南半球河流自西向东流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南半球河流自西向东流,河流向左偏,北岸侵蚀,南岸沉积,ACD错误,B正确;故选B。
19. 下图中的信息反映( )
A.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B. 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C. 地球接近近日点 D. 澳大利亚进入夏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读图,图中昼夜分界线是晨线,与经线夹角是23°26′,北半球昼长夜短,正值夏半年。说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A对。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B错。地球接近远日点,C错。澳大利亚进入冬季,D错。
【考点定位】日照图,晨昏线,南北半球季节差异,昼长变化规律
20.2013年春分日,中国甲、乙、丙、丁四地的日出时间(东八区时间)分别为5:20、6:20、7:20、8:20,则这四地的经度最接近105°E的是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时间计算,区时、地方时计算。
【详解】依据题目日期为春分日,全球除极点外,日出时间均为地方时6:00。北京时间为120°E地方时,根据甲、乙、丙、丁四处日出的北京时间分别为5:20、6:20、7:20和8:20,可分别计算出经度甲地为130°E,乙为115°E,丙为100°E,丁为85°E。故甲、乙、丙、丁四处中最接近105°E的为丙处,C对。故选C。
读地球表面某区域经纬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1. 若某人从M点出发,依次向正南、正东、正北和正西方向分别前进100千米,则其最终位置是
A. 回到M点 B. 在M点正西方 C. 在M点正东方 D. 在M点东南方
22. O和P两点的实际距离约是
A. 2 220千米 B. 1 665千米 C. 1 110千米 D. 910千米
【答案】21. C 22. C
【解析】
本题考查经纬网的判断.
【21题详解】
向正南、正北都是沿经线走,所有经线长度相同。向东、向西都是沿纬线走,越向高纬 纬线圈的长度越小,图示往南纬度增大,为南纬,若某人从M点出发,往正南即向高纬前进100千米,再向正东、正北前进100米回到30°S上,由于30°S纬度较低,向正西方向前进100千米,跨越经度较少,则其最终位置在M 点的正东方向。故选C。
22题详解】
由图可知,OP两点共跨20°个经度,而且是在60°纬线上,该线上的纬线长等于赤道的一半,在赤道上每跨一个经度,长度是111千米,这里垮了20°,所以是1110千米,故选C。
23.甲、乙、丙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速度最快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乙和丙
【答案】B
【解析】
【详解】甲、乙、丙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由于纬线圈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越低,跨越距离越长,则三艘船实际运行距离最大的是乙,由于三船同时到达,所以最快的是乙。选择B项。
【点睛】距离的计算中,地球可以认为是正球体,则纬线圈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24. 图是等高线地形图上过P点的两幅剖面图,两剖面线垂直相交于P点,则P点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
A. 山峰 B. 盆地
C. 鞍部 D. 山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要理解各类常见地形的含义,能够识别真实形状,形成立体空间概念。山峰中间高四周低,剖面图都形如上图中的右图;盆地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剖面图都形如上图中的左图;鞍部是地形当中两山之间比较平缓的部位,该部位在整个地形体系中似马鞍,过两山的剖面图形如上图中的左图,与其相垂直的剖面图形如上图中的右图(可以用模型演示),故答案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剖面图。
25.读图,若D点所处经度为东经116°,与东经116°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是( )
A. 东经64° B. 西经64°
C. 西经116° D. 西经180°
【答案】B
【解析】
经线的形状是半圆,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度数和为180°,东西经相反.故与东经116°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个经线的经度是西经64°。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经度的分布规律。
1、以(0°经线)为基准,向东西各划分为(180个经度)。由0°开始向东东经的度数增大,由0°开始向西西经的度数增大,到180°合为一条经线。
2通过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哪一条经线为0度经线,即本初子午线。
3、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东西经各有180度。
4、每个经线圈一定是一个东经和一个西经共同组成,经度数之和为180度。
5、西经20度和东经160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二、 非选择题
26.读太阳日照图,横线部分表示夜半球,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刻,北京时间是________月_______日(前后)_____________点整 。
(3)此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A点日落时刻是_____________点,B点昼长是_______________小时。
(5)图示日期,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3°26′S (2). 120°E (3). 12 (4). 22 (5). 12 (6). 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 (7). 18 (8). 16 (9). 66°34′
【解析】
【详解】(1)太阳直射点的地理位置应包括纬度位置和经度位置。图示北极圈内出现极夜,故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12时的经线,即图示最左侧正对太阳光线所在经线,根据图示60W,直射点经线与之构成大圆,为120°E。
(2)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120°E,则此刻北京时间12月22日12时整。
(3)此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4)图中A点位于赤道,昼夜平分,日落时刻是18点,B点的昼弧在6格中占了4格,则一天点8格,1格两小时,昼长是16小时。
(5)A点位于赤道,H=90°-∣α-β∣ α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β为所求纬度(北纬取正值,南纬取负值),图示日期,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23°26′-0∣=66°34′。
【点睛】本题难度一般,属于晨昏线图示的常规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能根据图示的晨昏线与纬度的关系判断二分二至日,结合时间计算的基本方法:找到6点、18点和12点的位置和太阳高度分布的基本规律分析。
27.根据所给两幅图回答下列各题。
(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 和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内部 。
(2)写出太阳大气层的名称:A ;B ;C 。
(3)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 和 ,从图中可知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是 。
(4)除美国外,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一组是( )
A.英国、墨西哥 B.加拿大、挪威
C.意大利、西班牙 D.印度、巴基斯坦
【答案】(1)氢 氦 核聚变反应
(2)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3)耀斑 黑子 11年
(4)B
【解析】
【分析】
考查太阳大气层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特点,难度低。
【详解】(1)太阳的组成成分中,71%为氢,29%为氦。太阳发射巨大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热核聚变反应。
(2)图示太阳大气层由里往外ABC,分别对应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
(3)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耀斑,分别在太阳大气层中的光球层和色球层,对地球影响很大。根据图2太阳黑子的周期变化图,选取两个最低黑子相对数出现时间,统计发现相邻低值跨度为11年,即黑子周期为11年。
(4)极光是太阳释放的高能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大气层,与高纬地区稀薄大气碰撞摩擦形成的,在高纬度区极夜时易观赏到。墨西哥、印度、巴基斯坦大部分国土在低纬地区,最难观测到极光,排除AD。意大利和西班牙在中纬度地区,也不太可能欣赏到极光,C错。加拿大和挪威大部分位于高纬地区,最可能看到极光,故选B。
28. 南部苏丹于当地时间2011年7月9日0时宣布正式从苏丹分离,并成立南苏丹共和国。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②点的地理坐标: ,南苏丹首都位于②地的__________方向。
(2)甲、乙两幅图相比较,比例尺较大的是图________;若图甲中②地和③地的图上距离为2.22厘米,则图甲的比例尺约为_____________(数字式)。
(3)结合图中信息,描述南苏丹的地理位置特点。
【答案】(1)(60°N,30°E),东南
(2)乙 1∶300 000 000
(3)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位于内陆(不临海);地处热带(低纬)地区;非洲东北部(东部);苏丹以南、中非以东、乌干达肯尼亚等国以北、埃塞俄比亚以西。(任答四大点给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图中经纬度数值分布和②点的地理位置推断,②的地理坐标为:(60°N,30°E),根据图中经纬度数值并结合经纬度判断方法可推出:南苏丹的首都地理坐标大致为(8°N,32°E)。把两者地理坐标画在同一幅经纬网图中就很容易判断出,南苏丹首都位于②地的东南方向。
(2)根据比例尺的定义,可推断出比例尺较大的是乙图;由于②和③位于同一条经线上且相距60纬度,结合纬度相差1°,距离相差111km,纬度相差60°,距离相差6660km,根据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可算出甲的比例尺为1:300000000.
(3)地理位置从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根据经纬度可判断苏丹位于东半球、南半球;且位于低纬度;地处内陆,位于非洲东北部。
考点:地理坐标和方向分析;比例尺计算;地理位置分析。
29.读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以______为中心,日期为______月______日。
(2)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晨线是________,昏线是________。
(4)A、D、E三点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与E点相同的另一条纬线的纬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E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C点的地方时为______时,乙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_点钟,日落时间为________点钟。
(6)A点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乙点的夜长为________小时。
(7)从甲到乙最短距离的行进方向是( )
A.自东向西 B.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C.自西向东 D.先向西南再向西北
(8)此时全球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面积( )
A.等于1/2 B.等于1/3 C.小于1/2 D.大于1/2
【答案】 (1). 南极 (2). 12 (3). 22 (4). (23°26′S,90°W) (5). AB弧 (6). BC弧 (7). D>A>E (8). 19°42′N (9). 12 (10). 18 (11). 3 (12). 21 (13). 12 (14). 6 (15). D (16). D
【解析】
【详解】(1)根据图中经度,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增大的为东经,图示为顺时针自转,为南极上空俯视图,图示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冬至日,时间为12月22日。
(2)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12时的经线,即昼半球的平分线,根据图示为90°E,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经极点呈一条直线,即构成一个大圆,为90°W。
(3)图示顺着自转方向,AB所在的晨昏线部分,即将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故判断为晨线,BC为昏线。
(4)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由南回归线向南向北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D为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最大,E纬度相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正午太阳高度H=,α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β为所求纬度(北纬取正值,南纬取负值),E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为66°34′-23°26′=43°08°′,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相同的另一条纬线为43°08°′-23°26′=19°42′N。
(5)此时E点位于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地方时为12时,C点位于赤道与昏线的交点,地方时为18时,日出时间=日出时间=(24-昼长)/2,乙点所在纬线,昼弧点8格中的6格,1格3小时,故昼长18小时,日出时间是3点钟,日落时间为21点钟。
(6)A点位于赤道,昼长为12小时,乙点所在纬线,昼弧点8格中的6格,1格3小时,故昼长18小时,夜长为6小时。
(7) 地球表面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为经地心的大圆 “劣弧”距离,甲位于乙的东部,从甲到乙最短距离的行进方向是先向西南再向西北,故选D。
(8) E点为12时,90°E为0时,90°E往西到180°此时全球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面积约为3/4,大于1/2,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