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总复习集训提升练二十五文言文阅读(三)(含解析)新人教版
展开文言文阅读(三)
一、(2019·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珣,字元琳。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注】。皆未易才也。”珣转主簿。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悉识其面。从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希安旨,乃出珣为豫章太守,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安卒后,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时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及王国宝自媚于会稽王道子,而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端右。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山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虽逼嫌谤,才用不尽;然君子在朝,弘益自多。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献之,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选自《晋书·王珣传》,有删改)
【注】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有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
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
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
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
【解析】选B。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今便先事而发”意为“现在就事先发起进攻”,句意完整,而“必大失朝野之望”则对应上句,表示这种做法带来的结果,故应在“而发”后断开,可排除A、D两项;“于京辇”作“窃发”的状语,“窃发于京辇”意为“私自发兵到京城”,句意完整,应在“窃发”前断开,排除C项。选B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太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一般是指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官吏。
D.晏驾,晏,晚。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地说帝王不上早朝。
【解析】选D。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晏驾,帝王驾崩的讳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轻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王珣富有才学,承担重任。皇帝特别委任王珣为宰辅重臣,后来皇帝去世,颂扬皇帝功德的文字、拟定谥号等都由王珣起草拟写。
C.王珣不计前嫌,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两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去吊唁谢安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珣坚持己见。
D.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珣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嫌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解析】选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错误,根据原文王献之说“所望于法护”可知,王献之是理解并支持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当时桓温筹划治理中原,始终没有安宁的时刻,桓温把军队中重要的事务全部交付王珣办理。(得分点:“经略”“竟”“委”各1分,句意2分)
(2)当时皇帝非常喜好典籍,王珣与王恭、郗恢等人一起凭借才华、学识和文章而被皇帝亲近。(得分点:“雅”“以”“见……于”各1分,句意2分)
【回归教材】翻译句子,要联系教材。如(2)中“见……于”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中出现过,用法与此处相同。
附【译文】
王珣,字元琳。二十岁时与陈郡人谢玄共为桓温的属吏,都得到桓温的尊重。(桓温)曾对他们说:“谢玄在四十岁时,一定拥有使臣所执的旄节。王珣应当年少而身居高位。都是难得的人才。”王珣转任主簿。当时桓温筹划治理中原,始终没有安宁的时刻,桓温把军队中重要的事务全部交付王珣办理。文臣武将几万人,全都认识他。王珣跟随桓温征讨袁真,被封为东亭侯,转任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王珣兄弟都是谢氏的女婿,因为猜忌而产生了嫌隙。太傅谢安与王珣断绝联姻关系,因此两个家族结成仇敌。当时为了迎合谢安的意旨,于是外任王珣为豫章太守,王珣不去就职。任他为散骑常侍,王珣不接受任命。谢安死后,王珣升任侍中,孝武帝十分倚仗他。转任辅国将军、吴国内史,王珣在郡中受到士人百姓的爱戴。朝廷征召王珣为尚书右仆射,在吏部兼职。当时皇帝非常喜好典籍,王珣与王恭、郗恢等人一起凭借才华、学识和文章而被皇帝亲近。王国宝逢迎会稽王道子,但是与王珣等人不和,孝武帝考虑到自己辞世后(诸人)必定会产生仇怨,因而派遣王恭、郗恢出京担任地方长官,而委任王珣为宰辅重臣。王珣梦见有人给他像椽一样大的笔,梦醒后,他对人说:“这预示着将有大手笔之事。”不久,孝武帝去世,颂扬其功德的文字、拟定谥号等,都由王珣起草。隆安初年,王国宝掌握实权,谋议废黜旧臣。王恭前往皇帝陵墓,想杀掉王国宝,王珣制止说:“王国宝虽然终将酿成祸患,但关键在于他的罪行尚未显露,现在就事先发起进攻,一定会使朝野大失所望。况且我们拥有强兵,私自发兵到京城,谁会说这种举动不是叛逆呢?王国宝如果顽固不改,罪恶遍布天下,这之后顺应时人的愿望而除掉他,无须忧虑不会成功。”王恭于是作罢。隆安四年,王珣因病辞职。一年多后去世,享年五十二岁。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号献穆。王珣神情开朗聪敏,精通经史,具有公私都有所寄望的风流之美。虽然迫于嫌隙诽谤,才能没有充分发挥;然而他位居朝中,裨益本自不少。时势艰难,他历经坎坷,饱经风霜。当初,王珣与谢安有矛盾,在东都听说谢安去世,就出都城,到了同族的弟弟王献之那里,说:“我要去吊唁谢安。”王献之惊讶地说:“我正希望法护这样做。”于是王珣径直去吊唁谢安且十分悲痛。法护,是王珣的小名。
二、(2019·武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八年,伐陆浑戎,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后。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唯命是听。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楚群臣曰:“王勿许。”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潘尪入盟,子良出质。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大败晋师河上,遂至衡雍而归。
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宋华元出告以情。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B.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C.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D.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解析】选D。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田主取其牛”意为“田地的主人抢走了牛”,句意完整,“径者”指牵牛经过人家田地的行为,应做“则不直矣”的主语,故应在“径者”前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中的“而”是连词,表示因果,意为“况且大王是因为陈国动乱才率领诸侯讨伐它”,句意、结构均完整,故“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后应断开。排除A项,选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陆浑戎”即迁徙到洛阳附近的北部游牧部落,“戎”在古代指北部民族。
B.“虞夏”指有虞氏和夏代。“有虞氏”是上古时代的部落名,舜是虞代最后一位统治者,称“虞舜”,相传舜禅位于禹,后人称禹为“夏禹”。
C.“肉袒牵羊”是古代战败投降的一种仪式。“肉袒”指脱去上衣,露出肢体,以示投降或谢罪。“牵羊”指牵着羊,表示犒劳军队。
D.“质”即“质子”,是古代君主为表示诚意与妥协,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贵族。
【解析】选A。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陆浑戎”是西北游牧部落,且“戎”在古代指西部少数民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楚庄王胸有大志,意属天下。他借问鼎之机,向王孙满示威;王孙满告诫他君临天下要重德,并借天命之名使楚庄王撤军。
B.楚庄王善于纳谏,过而能改。他攻占陈国,令其成为楚国的一个县;后来他听从申叔时的劝谏,将陈国政权还给陈国的后裔。
C.楚庄王重视道义,言而有信。他力排众议,接受郑伯的投降,率领军队后退三十里而驻扎,并与郑国订立平等条约。
D.楚庄王宅心仁厚,不为已甚。他敬重郑伯的谦卑诚恳,断定他深受人民爱戴,故不灭其国;他赞赏华元为民请命,故退兵离开宋国。
【解析】选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平等条约”有误,文中有“子良出质”,可见楚庄王已接受了郑伯的投降,胜负已定,并非“平等条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你不要倚仗九鼎!楚国只要折断兵器的尖端,便足以铸成九鼎。(得分点:“阻”“钩”“喙”各1分,大意2分)
(2)我不为上天所保佑,不能侍奉您,您因此满怀愤怒,来到我国,这是我的罪过。我怎敢不听从您的命令呢!(得分点:“不天”“事”“用”各1分,大意2分)
附【译文】
八年,楚国讨伐陆浑戎,在周都郊外显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统治国家)在于道德不在于宝鼎。”楚庄王说:“你不要倚仗九鼎!楚国只要折断兵器的尖端,便足以铸成九鼎。”王孙满说:“唉!君王难道忘记了吗?过去虞、夏昌盛时,边远的国家都来朝贡,九州的长官进贡金属,铸成九鼎,其上铭刻物象,各种物象都具备,让百姓知道兴灾作害的神怪。桀道德败坏,鼎便被迁到殷朝,殷延续了六百年。殷纣王残暴狂虐,鼎又被迁到周朝。如果天子品德美好清明,鼎虽然很小也是重不可移的;如果天子奸恶昏庸无道,鼎即使再大也轻而易动。过去周成王把九鼎安置在郏鄏,占ト说可以传世三十代,立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旨意。如今虽然周王室的德政衰微,但上天的旨意没有改变。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过问的。”楚庄王这才撤军回国。
十六年,楚国讨伐陈国,杀了夏征舒。因为夏征舒杀死了自己的国君,所以楚国杀死了他。不久攻下陈国,楚国就把它改作自己的县。群臣都来庆贺,只有申叔时刚从齐国出使归来,不来庆贺。楚庄王问他为什么,申叔时回答说:“俗语说,牵着牛经过人家的田地,田地的主人抢走了牛。经过人家田地是不对的,但抢走牛不是更过分吗?况且大王是因为陈国动乱才率领诸侯讨伐它,凭借正义讨伐它却贪婪地把它占为自己的县,又拿什么再去号令天下呢!”楚庄王于是又恢复了陈国,并交给陈国的后代。
十七年春天,楚庄王包围了郑国,三个月攻破了它。从皇门进入郑都,郑伯脱去上衣露出肢体牵着羊迎接楚庄王,说:“我不为上天所保佑,不能侍奉您,您因此满怀愤怒,来到我国,这是我的罪过。我怎敢不听从您的命令呢!即使您把我遗弃到南海,或者把我当作奴隶赏赐给诸侯,我也都听从您的命令。如果您不忘记厉王、宣王、桓公、武公,不断绝他们国家的祭祀,让我改而侍奉您,这是我的心愿,但我不敢有如此的奢望。只是冒昧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楚国的大臣们都说:“君王不要答应他。”楚庄王说:“郑国国君能这样谦卑,就一定能以诚信用人,怎么可以灭绝他的国家呢!”楚庄王亲自举起军旗,身边的人指挥军队,率军退后三十里驻扎下来,于是答应与郑国国君讲和。潘尪去郑国订立盟约,子良到楚国当人质。夏季六月,晋国援助郑国,与楚国大战,在黄河畔楚军大败晋军,一直追击到衡雍才回国。
二十年,楚国包围了宋国,因为宋国杀死了楚国使者。楚国包围宋国五个月,宋国都城内粮食吃尽,人们交换孩子煮食充饥,肢解骨骸以生火。宋国的华元出城向楚庄王讲明实情。楚庄王说:“这是君子啊!”于是撤军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