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 第27题专练——明清社会转型 作业
展开第27题专练——明清社会转型
1.(2019博雅闻道第三次质量测评,27)明代内阁无定员,品级也没有限制,其选派或出于皇帝“钦定”,或是储君在东宫时的旧僚,或由阁臣秘密推荐,或由吏部推荐,经皇帝批准使用。这说明明代内阁( )
A.决策机制具有随意性 B.没有固定的职责权限
C.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 D.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
2.(2019福建莆田二模,27)明代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东厂和锦衣卫,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侦查,并有权逮捕、施刑。这反映了明朝 ( )
A.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宦官权力失去控制 D.君主集权得到加强
3.(2019广东佛山二模,27)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 )
A.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
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
4.(2019广西桂林一模,27)1566年后,明穆宗、明神宗及其辅政大臣都主张实行比较灵活的政策,先后开放海禁。有学者认为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了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与繁荣,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了。这表明( )
A.明王朝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B.明朝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海禁是倭寇猖獗的原因之一
D.倭患解除促使海禁政策瓦解
5.(2019安徽蚌埠一模,26)明后期书画家董其昌每每绘完山水,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此类绘画作品( )
A.彰显文人画的独特技法 B.注重抨击封建专制统治
C.以世俗生活为主要题材 D.表明写意画发展至顶峰
6.(2019内蒙古包头二模,27)宋明时期的设计文化,由汉唐时代追求的雄浑壮美,转向静寂典雅、精致内敛的意境之美,讲究秩序稳定,公正规范,并逐步成为一种时代风尚。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理学思想左右社会文化生活
B.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C.门阀士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D.传统文化价值观被摒弃
7.(2019河北衡水高三一模,6)清代中后期,北方出现了“闯关东”“走西口”的迁徙浪潮;南方出现了“湖广填四川”的迁徙浪潮。这一现象( )
A.加速了南北人口平衡
B.促进了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
C.反映了地方政局动荡
D.加强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8.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 )
A.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
B.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
C.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
D.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
9.(2019河南郑州三模,27)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机构 | 职能 | 主要表现 |
理藩院 | 管理 | 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 |
内务府 | 保护 | 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 |
军机处 | 控制 | 满洲统治者对核心权力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 |
这说明清朝( )
A.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
B.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
C.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
D.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
10.(2019新疆三模,27)明清时期,湖州蚕农有一种独特的植桑技术。他们为了使桑树长得更好,在桑树长到七八尺时,便将桑树顶枝剪断,使桑树不再长高,而是横向发展,长出更好、更多的桑叶。材料可反映出当时湖州( )
A.纺织业生产的技术发达
B.发展丝织业的条件较优越
C.种桑养蚕技术全国领先
D.丝织业商品化的趋势明显
11.(2019广东茂名一模,27)1683年,康熙指出“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具有裨益,故令开海贸易。”第二年,康熙分别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材料表明 ( )
A.清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
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2.(2019安徽芜湖三模,27)1692年,康熙帝设立如意馆,拨给那些供奉于皇家的画家、机艺师、设计师们作集会之用。欧洲来的传教士们也在如意馆作画、刻板、修理钟表和机械器物。康熙帝去世后,如意馆成为一个单纯的画院且日趋衰微。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科学研究由皇帝主导 B.传教士为西方侵略服务
C.西学东渐的进程终止 D.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答案与解析
第27题专练——明清社会转型
1.D 解析 材料没有强调内阁的决策机制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内阁的职责权限,故B项错误;内阁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这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但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内阁成员选拔的随意性,内阁无定员,品级无限制,可见内阁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仅是供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故选D项。
2.D 解析 由“明代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可知,明代宦官权力较大,而宦官权力来自皇权,因此体现了君主集权加强,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权加强而非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材料“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说明宦官权力源自君主,故C项错误;由“明代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东厂和锦衣卫”可知,宦官权力来源于君主,可见君主专制的加强,故D项正确。
3.A 解析 由“玉米、番薯、马铃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可知,增加了粮食收入,可以养活更多人口,故A项正确;“16世纪中叶”是明代中后期,故B项错误;“玉米、番薯、马铃薯”是农作物,不属于农业技术层面,故C项错误;“16世纪中叶开始”,随着西方殖民者的东来,统治政策逐渐走向封闭,不再开放,故D项错误。
4.C 解析 材料仅说明明穆宗、明神宗时曾开放海禁,不能说明明朝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故A项错误;海禁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表现,明朝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中学者认为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有助于消除“倭患”,说明海禁政策是导致倭患的原因之一,故C项正确;材料中学者的观点说明海禁政策的松弛有助于解除“倭患”,D项因果关系倒置,故错误。
5.A 解析 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可知,文人画注重写意,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文人画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抨击,故B项错误;注重写意的文人画的绘画对象并不是以世俗生活为主要题材,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明清时期文人画发展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故D项错误。
6.A 解析 根据材料“由汉唐时代追求的雄浑壮美,转向静寂典雅、精致内敛的意境之美,讲究秩序稳定,公正规范,并逐步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可知宋明时期由于受到理学规范的影响,人们追求规范、有序的生活风尚,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而非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门阀士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的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理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故D项错误。
7.B 解析 材料现象不是由南向北迁徙,湖广填四川是由东向西,无法体现南北人口平衡,故A项错误;人口的迁徙浪潮促进了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故B项正确;“地方政局动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四川”“西口”不是边疆地区,故D项错误。
8.B 解析 材料“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反映了通过“经筵”制度正君心而治天下的儒家理想,故B项正确;“君心正而天下治”并不是变革君主专制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与夷狄观念无关,故C项错误;当时儒学正统地位没有遭到破坏,D项“恢复”的说法错误。
9.B 解析 材料的三个机构创新没有体现满汉民族分治政策,故A项错误;理藩院管理多民族与大疆域,内务府保护皇帝及其家族,军机处控制军事、行政等核心权力,这说明清王朝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故B项正确;家国同构早在西周就已出现,体现不出“创新”,故C项错误;理藩院的专门设置,体现的是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加强,故D项错误。
10.B 解析 根据材料“他们……将桑树顶枝剪断,使桑树不再长高,而是横向发展,长出更好、更多的桑叶”可知湖州植桑技术进步,从而为丝织业提供更好的原料,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湖州与其他地区技术的比较,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丝织业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故D项错误。
11.C 解析 清朝仍然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重商主义产生并流行于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西欧,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的管制,不能说明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康熙开海设关管理对外贸易,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开海贸易,而不是闭关锁国,故D项错误。
12.D 解析 材料“康熙帝设立如意馆……作集会之用”,说明如意馆不是用于科学研究,故A项错误;材料与西方侵略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如意馆成为一个单纯的画院且日趋衰微”,说明皇家科技馆的衰落而不是西学东渐进程的终止,故C项错误;材料“康熙帝去世后,如意馆成为一个单纯的画院且日趋衰微”说明西方的科技并没有被保留,其原因是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