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现实热点训练4 多样发展的世界文化(作业)
展开训练4 多样发展的世界文化
1.16世纪以来,传教士利玛窦寻找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开创的“合儒超儒”的传教策略,赢得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其去世后,部分传教士开始采取激进式的传教方式,坚决排斥儒家思想,酿成“南京教案”,传教士们在中国内地几乎无立足之地。这反映出( )
A.中国缺乏传播西方宗教文化的条件
B.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相对立
C.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需要相互尊重
D.中国文化专制政策根深蒂固
答案 C
解析 利玛窦结合中国儒家文化宣传基督教,说明中国不缺乏传播西方宗教的条件,故A项错误;利玛窦将基督教文化和儒家文化相结合在中国传播基督教文化,说明儒家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并非对立,故B项错误;利玛窦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播基督文化取得进展,而其后传教士排斥儒家思想造成“南京教案”的反差说明中西方文化交流需要互相尊重,故C项正确;利玛窦在中国传播西方宗教文化的成功不能反映中国文化专制政策根深蒂固,故D项错误。
2.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研究医学,旨在“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唐代孙思邈也在所著《备急千金要方》“本序”中指出:“君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这体现出古代医学研究( )
A.在战乱时期更为发达 B.在众多领域均有建树
C.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 D.注重运用辩证施治方法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医学研究的目的,没有体现出古代医学研究在战乱时更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张仲景和孙思邈研究医学的目的,不是强调古代医学成就,故B项错误;材料中张仲景和孙思邈研究医学都有为“君亲”治疾的目的,反映出古代医学研究目的带有儒家强调的忠孝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古代医学家研究医学的目的,没有体现古代医学的治疗方法,故D项错误。
3.1944年春天,李之朴在“中学生阅读报纸所注意的问题”的调查中发现中美两国中学生的关注重点差异较大,美国中学生注意的是“游戏、诙谐文字与戏剧”等,中国中学生注意的是“时事问题”。这反映出( )
A.报纸已经成为中美两国中学生交流的重要媒介
B.美国中学更注重素质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C.中国中学更注重政治导向和学生家国情怀培养
D.社会背景的不同对于学生阅读报纸的影响极大
答案 D
4.下表是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对比。这反映出( )
中国 | 西方 |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 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32年刊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A.中国古代科技已全面落后于西方
B.西方已经进入了民主社会时期
C.当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
D.西方科技逐渐具有近代化特征
答案 D
解析 《本草纲目》创立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论的思想,故A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才开始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采取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中西方文化交流很少,故C项错误;《天体运行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都是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体系,故D项正确。
5.1922年,梁启超指出:“科学精神之有无,只能用来横断新旧文化,不能用来纵断东西文化。若说欧美人是天生成科学的国民,中国人是天生成非科学的国民,我们可绝对的不承认。”梁启超此言( )
A.强调思想文化进步的重要性
B.肯定了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C.对新文化运动表示完全支持
D.否定了当时盛行的进化论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科学精神之有无,只能用来横断新旧文化”说明梁启超强调要让文化成为有科学精神的新文化,故A项正确;由材料“科学精神之有无……不能用来纵断东西文化”可知梁启超并不是强调西方文化优越,故B项错误;据材料“科学精神之有无,只能用来横断新旧文化,不能用来纵断东西文化”可知梁启超对绝对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国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不是完全赞同,故C项错误;材料“科学精神之有无,只能用来横断新旧文化”说明梁启超认为文化更新符合进化的理论,故D项错误。
6.邓小平认为,探索中国模式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吸收和借鉴别国的经验。中国发展模式可以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某种经验,但也不能照搬到其他国家。据此可知中国模式( )
A.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模式
B.只能解决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
C.可能被其他国家成功复制
D.是中国实际和世界经验的融合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中国模式与他国模式的关系,没有反映出中国模式的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发展模式可以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某种经验”,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照搬到其他国家”,说明不应该被简单复制,故C项错误;材料认为中国“吸收和借鉴别国的经验”,“中国发展模式可以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某种经验”,这是中国实际和世界经验的融合,故D项正确。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 中国思想家 | 意大利思想家 |
5世纪 | 范缜的著作《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 | 古罗马的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 |
13世纪 | 朱熹认为:“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载:“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 托马斯·阿奎纳认为,自然的道德生活可以使人得到尘世的幸福,但这种幸福是暂时的、虚幻的,只有神性的德性生活,才能使人换得永恒的、真正的幸福,即来世的天国幸福 |
16世纪 | 王阳明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 马基雅维利认为,共和国不会像独裁君主那样限制人民的创造性和参与精神,因此共和国比君主国更能长治久安,更善于调动公民精神投入战争 |
上表是自古代到16世纪中国和意大利思想家的思想对比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
论题:古代中国和意大利的社会思想有不同的发展方向。
阐述:中国传统儒学没有关于鬼或者神的信仰,所以古代中国是一个没有主体宗教信仰的社会。由于中国社会长期盛行自然经济,儒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强调加强个人的修身养性,从先秦的孔子、孟子到宋明时期的朱熹、王阳明,都强调加强个人修养,这成为统治阶级控制社会大众的思想工具。
意大利长期盛行有神论,是一个有主体宗教信仰的社会,社会主流思想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逐渐打破宗教的束缚。在古罗马时期强调宗教美是最高的、绝对的,反映当时宗教统治人们思想,到了中世纪有所进步,承认社会大众对幸福的追求,但仍然用宗教观点束缚这种追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发展起来,要求打破宗教束缚追求个人幸福。16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大利出现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