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江苏专用):高频考点第3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作业
展开第3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019江苏扬州1月)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士”在中国史上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这主要是在强调这一文化传统的( )
A.本土性 B.多样性
C.凝聚性 D.连续性
答案 D 材料“‘士’在中国史上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表明“士”的传统在中国历史悠久,前后相承,这体现了连续性,D项正确。本土性强调地域上的本土精神,多样性强调主体多元,凝聚性强调凝结聚集,但这些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B、C三项。
2.(2019江苏南京、盐城三模)战国某思想家曰:“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下列主张与其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C.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D.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答案 A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思想家孟子的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孟子的思想主张,A项符合题意;“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是墨家学派思想家墨子的思想主张,B项不符合题意;“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道家学派思想家老子的思想主张,C项不符合题意;“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是法家学派思想家韩非子的思想主张,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3.(2019江苏泰州1月)孔子曰:“奢则不孙(孙:同逊,恭顺),俭则固(固:简陋、鄙陋)。与其不孙也,宁固。”孔子这一言论的主要背景是( )
A.小农经济趋于鼎盛 B.礼乐制度走向瓦解
C.儒家学说成为正统 D.节俭恭顺蔚然成风
答案 B 材料大意是奢侈了就不恭顺,(过分)节俭就会简陋,与其不恭顺,宁可简陋。根据所学可知,这一言论的主要背景是春秋时期礼乐制度走向瓦解,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开始形成,而不是趋于鼎盛,A项错误;西汉时期儒家学说成为正统,C项错误;“与其不孙也,宁固”表明恭顺并非蔚然成风,D项错误。
4.(2019江苏苏州期初)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答案 D 材料没有涉及君民关系,A项错误;题干“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是说国家需要什么言论,就说出什么言论,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就做,这体现了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而不是追求精神自由,D项正确,B项错误;“克己复礼”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题干没有体现,C项错误。
5.汉代统治者在选择政治指导思想的过程中,把忠孝之道奉为至德要道,用于规范人们的观念和制约人们行为选择的政治伦理准则,对于汉代统治者来说,忠孝之道是维护汉代家天下的“大经大法”,具有其他“治道”所没有的特殊功效。汉代以忠孝治天下( )
A.推动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B.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C.遏制了思想界的活跃局面 D.是对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践
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汉代统治者以忠孝治天下旨在以儒家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进而维护统治,推动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故选A项。以忠孝治天下与民间积极向学风气无关联,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以忠孝治天下遏制了其他思想,故C项错误;以忠孝治天下与先秦民本思想并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6.(2019江苏南京、盐城3月)清华大学教授刘桂生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在这里不许其他学派分沾。但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他认为汉代( )
A.推行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
B.中央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
C.包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D.百家争鸣具有强大生命力
答案 C 题干表明汉武帝的用意是确立儒学的官学地位,但读书人也可以研究其他学派的思想,C项正确。“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表明在汉武帝时期,各种思想学派并未完全被禁止,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百家争鸣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就已经结束,D项错误。
7.(2019江苏常州1月)西汉前期嫁过五次的女子不厌再嫁,寡妇的尊长也不劝其守节,到了西汉中后期“从一而终”的观念才开始内化心中。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主流观念的变化
C.传统儒学的影响 D.自然经济形态的反映
答案 B 题干中从“不厌再嫁”到“‘从一而终’的观念才开始内化心中”的观念转变,反映了西汉中后期,随着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董仲舒倡导的“三纲五常”伦理思想已经影响了社会的主流观念,B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会促进自由平等思想的产生而非“从一而终”,A项错误;传统儒学经过了董仲舒的改造,形成汉代新儒学,才被汉武帝确立为统治思想,所以导致变化的不是传统儒学,而是董仲舒的新儒学,C项错误;这一时期的自然经济的形态是男耕女织,并未发生变化,D项错误。
8.(2019江苏苏锡常镇3月)《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行昏乱,恐危社稷”而遭废黜,直至被贬为海昏侯。但近年来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围棋及孔子像。根据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可知( )
A.出土的文物是唯一可靠的
B.考古发现可弥补文献不足
C.《汉书》中的记载更为可信
D.考古发现和文献存在差异
答案 D 材料“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围棋及孔子像”反映了刘贺尊崇儒学的礼仪教化,并非“行昏乱”, 这说明考古发现和文献存在差异,D项正确。出土文物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但并非唯一可靠的资料,A项错误;考古发现和文献有矛盾的地方,B项错误;文献记载在可信度上不一定最高,C项错误。
9.(2018江苏南通一模)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规范的美。上述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宋明( )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儒学思想趋向社会化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
答案 B 宋明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故家具设计体现理学这一特征,说明儒学思想趋向社会化,故选B。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应该体现追求物质享受,与题意不符,排除C;材料无关“经世致用观念”,排除D。
10.(2018江苏扬州考前调研)南宋某思想家曾说:“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而曰‘尽心知性’;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作者批评的是( )
A.道学空谈心性无益于世
B.士人耻于修养世风日下
C.王阳明心学尽废天下之实
D.官者以实践理学为风尚
答案 A “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说明作者讲究务实的学风,认为道学空谈心性无益于世,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士人耻于修养,世风日下,B错误;王阳明是明朝时期的人物,C错误;“实践理学”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11.(2019江苏部分四星级高中第一次调研)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
A.专制集权的巩固 B.封建经济的衰退
C.理学思想的影响 D.审美意识的觉醒
答案 C 宋明理学在思想上强调封建伦理纲常,这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使当时的服饰样式变得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C项正确。专制集权的巩固与审美观念的改变无关,A项错误;唐宋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封建经济繁荣,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审美观念的转变,与审美意识的觉醒无关,D项错误。
12.(2019江苏苏锡常镇调研一)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这些做法( )
A.推动中外文明融合 B.增加理学思辨色彩
C.扩大儒道思想影响 D.冲击传统道德观念
答案 B 根据题干可知,理学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故B项正确。A项,理学并不是中外文明融合的结果,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扩大了儒道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题干现象有利于维护传统道德观念,排除。
13.“良知”之说源于《孟子》,指“不虑而知”的天赋道德观念,王阳明把“良知”二字看得很高,将“良知”说成儒家文明最精华、最具永恒性的观念,能让人超脱患难生死。在此基础上,王阳明逐渐形成“致良知”的主张。由此可见,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
A.推动了儒家思想世俗化
B.尊崇了儒学的传统风尚
C.显著提升了“四书”地位
D.背离了理学的基本思想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儒家文明最精华、最具永恒性的观念,能让人超脱患难生死,并逐渐形成“致良知”的主张。据此可知,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尊崇了儒学的传统风尚,故选B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儒家思想世俗化,排除A项;《孟子》是“四书”之一,仅凭“良知”之说源于《孟子》并不足以证明“四书”地位得到显著提升,排除C项;王阳明的心学属于理学范畴,排除D项。
14.(2019江苏通州、海门、启东期末)司马光撰写的《居家杂仪》中有“凡为子为妇者, 毋得蓄私财。 俸禄及田宅所入, 尽归之父母舅姑。 当用则请而用之, 不敢私假, 不敢私与”。对材料主旨解读正确的是( )
A.限制父母分配权利 B.缓解家庭内部矛盾
C.剥夺子女经济权益 D.强化纲常伦理观念
答案 D 材料中“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表明北宋时期儒家倡导的“孝”的伦理道德得到强化,D正确;限制父母分配权利与题干中“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符, A错误;缓解家庭内部矛盾与材料主旨无关, B错误;题干中“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强调的是孝道,C错误。
15.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这是孔子的重要主张。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主张均反映出( )
A.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B.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
C.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D.儒家实现了信仰和社会规范的统一
答案 B 孝,指尽心奉养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孟子主张“孝悌忠信”“父子有亲”等,这些主张均反映出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故选B项。材料信息未涉及“遏制人欲”,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排除C项;材料信息只涉及孔子、孟子的思想,无法体现信仰和社会规范的统一,排除D项。
16.“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这段话重在强调( )
A.人们很难从历史记载中找到规律
B.历史研究应该立足现实,学以致用
C.历史技术不必涉及烦琐的历史细节
D.《资治通鉴》的史学研究价值不高
答案 B “很难从历史记载中找到规律”“历史技术不必涉及烦琐的历史细节”在材料中无法体现,A、C两项错误;据材料“述往以为来者师也”和“经世”可知王夫之主张把历史研究与研究者自身和所处时代统一起来,立足现实,学以致用,B项正确;材料是王夫之《读通鉴论》的启示,不能说明《资治通鉴》的史学研究价值不高,D项错误。
17.汉朝在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常常公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最多。这表明当时( )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儒学影响治国理政
C.皇帝普遍虚怀纳谏 D.皇权受到制度约束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罪己诏”是受“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思想影响着治国理政,故选B项。从某种意义上说,“罪己诏”客观上反映了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材料旨在强调“天人感应”的影响,故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皇帝虚怀纳谏,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皇权受到制度约束,故D项错误。
18.(2019江苏如皋质量调研二)李贽讲“人必有私”,并说“势利之心,亦吾人秉赋之自然”“天下尽世道之交也”;黄宗羲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盖皆本也。”这两种观点都( )
A.体现了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
B.表达了反对君主专制的主观愿望
C.批判了理学家们的虚假说教
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特征
答案 D 材料“人必有私”“亦吾人秉赋之自然”“盖皆本也”都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利”,没有涉及“义”,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9.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
A.由人治转向法治
B.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
C.建立君主立宪制
D.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
答案 A 本题考查黄宗羲的主张。黄宗羲不主张建立一家之法,主张法治,而不是君主专制,A项正确。黄宗羲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君主专制制度,而非整个封建制度,B项排除。黄宗羲的主张中,不可能会有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想法,因为他是封建地主阶级思想家,排除C项与D项。
20.(2018江苏无锡期末)下面的漫画是《“孔子”照“镜子”》,四面镜子分别是全球化、权利、自由和资本主义。下列分析最符合漫画主旨的是( )
A.儒学压制人性,违背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
B.儒学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不符合全球化潮流
C.儒学价值观与现代的价值观可以相融相通
D.儒学主张“有序”,可用来促进世界的和平
答案 C 漫画《“孔子”照“镜子”》,孔子在四面镜子全球化、权利、自由和资本主义方面分别显示出不同的影像,意思是孔子的学术思想可以在四个方面进行投射,表明儒学价值观与现代的价值观可以相融相通,故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