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基础检测地理试题
展开芜湖一中2020届新高三基础检测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25题)
读L、P两国经纬度位置示意图,回答题。
1. 读图可知( )。
A. 甲市位于乙市的东北方向
B. L国主要位于西半球的低纬度区
C. P国面积较L国面积大
D. b点对跖点为(23°26' N,165° W)
2. 图中ab、cd、a'b'、b'c'线段等长,ad、bc线段等长,则各线段比例尺大小排序正确的是( )。
A. ab=bc=cd=ad
B. ab=cd<b'c'<a'b'
C. ad=bc<b'c'
D. b'c'<ad<bc
【答案】1. A 2. B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两市的经纬度判断,甲市位于乙市的东北方向,故A正确。20°W~0°~160°E为东半球,纬度0°~30°为低纬度,故L国主要位于东半球、低纬度;L国跨越的经纬度范围较P国大,故L国面积较P国大。对跖点是地球同一直径的两个端点,二者的经度相差180°,纬度值相等,但南北纬相反,因此对跖点为(23°26′S,165°W)。故B、C、D错误。
2题详解】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ab和cd 、a′b′、b′c′图上距离相等,但跨越的实际距离ab=cd ,ab>b′c′>a′b′,因此比例尺ab=cd<b′c′<a′b′;ad实地距离小于bc,故比例尺ad>bc;bc和b′c′相比,bc图上距离小,实地距离大,故比例尺bc<b′c′。故B正确,A、C、D错误。
【点睛】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纬度差1°,经线长差110(或111)km;半个地球之内纬线长度自低纬向高纬递减,经度差1°,纬线长相差111*cosαkm(α为地理纬度)。
宣纸易保存,不易褪色,被誉为“纸中之王”,青檀树树皮和沙田稻稻草是制造宣纸的重要原料。2009年,宣纸制作技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图示意皖南某区域等高线分布(图a)和原料晾晒场景观(图b)。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宣纸不易褪色得益于原料的晾晒,图b原料晾晒场景观最可能出现在图a中(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4. 青檀树皮晾晒是宣纸制作的重要工序,图b晾晒场铺垫卵石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宣纸原料受到
A. 浸泡 B. 冻害
C. 雨淋 D. 炙烤
【答案】3. B 4. A
【解析】
本题组以宣纸以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题详解】
图b显示,原料晾晒场位于山坡,而图a中甲地位于山谷,容易积水,排除选项A 。图a中乙地位于南坡,为阳坡,阳光充足,容易排水,利于晾晒,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图中丙地和丁地位于阴坡,阳光照射时间短,太阳高度小,不利于晾晒,选项C、D不符合题意。
【4题详解】
图b晾晒场铺垫卵石,晾晒时,可以让青檀树皮与土壤地表有一定距离,地表过水时可以防止宣纸原料受到浸泡,选项A符合题意。卵石热容量小,容易降温,因此选项B不符合题意。原料晾晒时,卵石在原料之下,不可能防止原料被雨淋、炙烤,因此选项C、D不符合题意。
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300万。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 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A. 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 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C. 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 总人口减少
6. 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 德国 B. 日本 C. 俄罗斯 D. 美国
【答案】5. B 6. D
【解析】
【5题详解】
从图表中数据分析,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总人口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因总人口增长始终为正增长,总人口持续增加;故ACD项错误。因人口国际净迁移变化不大,国内净迁移为负迁移,迁出速度加快,所以迁入量减少,B项正确。
【6题详解】
因该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2%之间,且不断上升,而德国 、日本 、俄罗斯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增长或负增长,所以所在的国家可能是美国,D项正确。
冰川和积雪是构成山区固态水库的主体,对区域水资源稳定性具有调节功能,但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阿克苏河发源于天山冰雪覆盖区,冰雪融水在其径流量中占有重要比例。下图示意2003-2015年天山山区水储量的季节变化,因中①②③④表示不同季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天山山区春季水储量为(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 2003年—2015年,天山山区水储量( )
A. 呈波动减少趋势 B. 呈波动增加趋势
C. 波动但相对稳定 D. 变化趋势不明显
9. 天山山区水储量的变化,导致阿克苏河出山口的径流量( )
A. 持续缓慢减小 B. 先减小,后增大
C. 持续缓慢增大 D. 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7. B 8. A 9. D
【解析】
本题组以2003~2015年天山山区水储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为主要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天山水储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点及对河流径流量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7题详解】
天山山区的水储量主要是覆盖地表的冰雪量。夏秋季节,气温较高,冰雪融化量大,储存的冰雪量小,天山山区的水储量较小,冬季,气温低,冰雪逐渐积累,冰雪量增加,春季,冰雪量积累到最大,随后气温上升,冰雪融化量增大,储存的冰雪量开始减少,因此春季是天山水储量最大的季节,图中显示,曲线②水储量距平最大,表示水储量最大。选项B符合题意。①、③、④曲线水储量距平较小,不符合题意春季水储量特征,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8题详解】
图中显示,与2003年相比,2015年四个季节的水储量距平都较低,因此天山山区水储量呈减少趋势,由此排除选项B、C、D。图中显示,2003年~2015年天山山区水储量有些年份增加,有些年份减小,呈波动变化趋势,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
【9题详解】
图中显示,天山山区水储量呈波动减少趋势,表明冰雪融化量有增加趋势,冰雪保存量有减少趋势。冰雪融化量增加,会导致开始注入阿克苏河的水量增加,其出山口的径流量增大,后来由于冰雪保存量减少,可供融化的冰雪减少,导致注入阿克苏河的水量减小,其出山口的径流量减小。由此判断,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下图为某区域某季节大气中某一等压面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据图判断,甲地此时近地面的风向最可能为( )
A. 东北 B. 东南 C. 西北 D. 西南
11. 若用此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则此季节( )
A. 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B. 华北平原冬小麦返青
C. 东北春小麦收获 D. 澳大利亚西北部吹西北风
【答案】10. C 11. D
【解析】
本题组以某区域某季节大气中某一等压面空间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风向判断、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0题详解】
图中35°S上空等压面向下凹陷,表明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比南北两侧低,近地面相反,35°S 附近气压比南北两侧高,为高气压带中心,由此推断图中甲地此时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为由北(35°S)指向南(40°S),在此基础上,近地面的风向向左偏(南半球)形成西北风,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11题详解】
上一题已经判断,35°S 附近近地面为高气压带中心,根据纬度位置判断,该带应属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其中心位置位于30°S以南,说明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则此季节是南半球夏季或北半球冬季。地中海沿岸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选项A错误。春季时,华北平原冬小麦返青,选项B错误。我国东北地区收获春小麦在北半球夏季,而此时为北半球冬季,选项C错误。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澳大利亚西北部的西北风,选项D正确。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辽东湾是我国封冻期最长、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海区,但目前尚未大规模开采。下图示意辽东湾位置和范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封冻期最长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3. 辽东湾封冻会导致
A. 冰下海水盐度升高 B. 区域内降雪量增加
C. 冰面风力显著减弱 D. 上空空气湿度增加
14. 推测目前辽东湾海冰尚未大规模开采的可能原因是( )
A. 运输难度大 B. 开采成本高
C. 海水水质差 D. 市场需求少
【答案】12. A 13. A 14. B
【解析】
本题组以辽东湾为背景,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封冻期、封冻的影响、海冰的利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2题详解】
该海域的封冻期与水温有关,水温与纬度、海陆位置、海水深浅有关。图中甲海域纬度最高,离大陆近,海水浅,因此水温最低,封冻期长,选项A符合题意。乙海域纬度比甲低,离海岸较远,海水较深,水温比甲地高,封冻期比甲短,选项B不符合题意。丙海域纬度最低,离海岸远,海水较深,水温可能最高,封冻期比甲短,选项C不符合题意。丁海域水深、离海岸的距离与甲海域相当,但纬度比甲海域低,因此水温比甲高,封冻期相对较短,选项D不符合题意。
【13题详解】
辽东湾封冻后,海冰的含盐量远低于海水,相当于海水中溶质(盐类物质)变化较小,但溶剂(淡水)减少,浓度升高,选项A符合题意。海面封冻,空气中水汽来源减少,上空空气湿度下降,因此降雪量也可能减少,因此选项B、D不符合题意。海面封冻后,冰面摩擦力小,冰面风力可能增加,选项C不符合题意。
【14题详解】
辽东湾沿岸交通发达,运输便利,选项A不符合题意。海冰开采需要大量技术、设备投入,工程量大,开采成本高,这是目前辽东湾海冰尚未大规模开采的原因之一,选项B符合题意。海水总量大,自净能力强,污染物浓度较低,海水结冰后,海冰的盐度大大降低,因此水质较好,选项C不符合题意。环渤海地区为我国主要经济区之一,人口经济密集,水资源紧张,水资源的市场需求量很大,选项D不符合题意。
读我国某山地东坡和西坡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该山地可能是( )
A. 大兴安岭 B. 太行山
C. 雪峰山 D. 秦岭
16. 下列关于该山地年降水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东坡降水量平均变化速率小于西坡 B. 东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持续增加
C. 西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逐渐递减 D. 东西坡降水量在800米附近差异最大
【答案】15. C 16. D
【解析】
本题组以我国某山地东坡和西坡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山地判断、山地降水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15题详解】
图中显示,该山地东西两侧山麓降水量均在1000mm以上,由此判断该山应该位于南方地区。大兴安岭、太行山位于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小,由此排除选项A、B。雪峰山位于云贵高原与南方低山丘陵区之间,属南方地区,降水丰富,选项C符合题意。秦岭为我国南北分界线,山麓降水量应在800mm左右,因此选项D不符合题意。
【16题详解】
根据前题判断,该山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东坡处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于西坡,所以图中虚线为东坡,实线为西坡。图中显示,东西两坡山麓降水量相当,向上东坡降水大于西坡,因此东坡降水量平均变化速率大于西坡,选项A错误。图中显示,东坡在800米以下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增加,而再向上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少,选项B错误。图中显示,西坡在1000米以下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逐渐增加,选项C错误。图中显示,东西坡降水量在800米附近相差350mm左右,降水量差异最大,选项D正确。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政策倾斜 B. 原材料充足
C. 劳动力素质高 D. 市场广
18. 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
A. 企业竞争加剧 B. 原材料枯竭
C. 市场需求减小 D. 产业结构调整
19. 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A. 资金充足 B. 劳动力成本低
C. 产业基础好 D. 交通运输便捷
【答案】17. A 18. D 19. C
【解析】
本题组以我国景德镇、佛山两地陶瓷发展为背景,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工业区位、产业转移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7题详解】
20世纪8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率先获得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使得佛山市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佛山瓷业得以迅速发展,因此,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倾斜,选项A符合题意。景德镇是在原材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景德镇比佛山的原材料更为充足,选项B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初期两地的劳动力素质相当,选项C不符合题意。两地都不以当地市场为主要市场,主要市场都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因此选项D不符合题意。
【18题详解】
题中表明,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高污染的陶瓷产业不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当前的经济定位,导致陶瓷产业向外转移,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材料信息中未显示佛山当地陶瓷原材料枯竭和企业竞争加剧,因此选项A、B不符合题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加深,陶瓷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应增强,选项C不符合题意。
【19题详解】
题中信息表明,明清时期景德镇就已经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这说明当地产业基础好,这是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选项C符合题意。与佛山相比,资金、交通都不是景德镇的优势,因此选项A、D不符合题意。与佛山相比,劳动力成本较低是景德镇的优势,但中西部地区中有许多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因此这不是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选项B不符合题意。
下图示意我国港珠澳大桥位置及周边地理事物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东、西人工岛之间选择修建海底隧道的主要目的是( )
A. 减少台风危害 B. 利于鱼类洄游
C. 保持通航能力 D. 降低工程难度
21. 东、西人工岛建成后,涨潮时海水自南向北入东、西人工岛之间水域会使主航道( )
A. 流速减缓 B. 水深增加
C. 淤塞加剧 D. 宽度变窄
【答案】20. C 21. B
【解析】
本题以我国港珠澳大桥建设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20题详解】
大桥建设区域为我国重要的水运通道,在主航道上修建大桥可能会阻挡大型轮船的出入,因此在东、西人工岛之间选择修建海底隧道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主航道的通航能力,选项C符合题意。大桥建设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减少台风危害,因此,减少台风危害,不是选择修建海底隧道的主要目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大桥的主体在水面之上,因此大桥建设对鱼类洄游影响不大,选项B不符合题意。修建海底隧道的工程难度更大,因此选项D不符合题意。
【21题详解】
东、西人工岛建成后,涨潮时海水自南向北入东、西人工岛之间水域时,由于狭管效应的原因,会使进入主航道的水流增多,流速增加,选项A不符合题意。两岛之间水流增加,水深也会随之增加,选项B符合题意。两岛之间水流速度增加,会使侵蚀加强,淤塞减弱,选项C不符合题意。两岛之间水流速度增加,会使侵蚀加强,淤塞减弱,深水主航道的宽度可能变大,选项D不符合题意。
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有深厚的砂砾堆积层,下图为该区域某地平行于海岸线的一段剖面图,其中实线为该区域地表海拔高度,虚线表示潜水埋藏深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最可能出现海水入侵,地下水变成咸水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3. 根据图中信息推测,下述说法最可信的是
A. 甲为湿地 B. 丙处地下水质最差
C. 地下水从丙流向乙 D. 丙为城市区域
【答案】22. A 23.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水体的相互补给,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地下水位低的地方水的流动性差。
【22题详解】
地表海拔高度比较低容易受到海水的影响,潜水水位比较低海水容易侵入,根据图中内容可以判断最可能出现海水入侵,地下水变咸的是丁地,选择D。
【23题详解】
甲地海拔比较低,潜水水位高,潜水水位接近地表,最可能为湿地,A对;丁地地下水位最低,水的流动性最差,水更新周期长,地下水质最差,B错;乙地海拔比丙地高,地下水从乙地流向丙地,C错;丁地地下水位低,可能属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可能是城市区域,D错。
城市共享单车主要服务于市民短距离出行和公交换乘。下图反映北京早、晚高峰时距地铁站不同距离范围内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4. 从技术上看,城市共享单车的普及主要得益于
A. 遥感技术的发展 B.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
C. 全球定位技术的发展 D. 互联网与空间定位技术的发展
25. 图中次高峰最可能的形成原因是此处有
A. 购物中心 B. 公交车站点
C. 高级宾馆 D. 历史博物馆
【答案】24. D 25. B
【解析】
【24题详解】
从技术上看,城市共享单车的普及主要得益于互联网与空间定位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查寻、定位共享单车,D对。遥感技术没有查寻、定位功能,A错。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全球定位技术的发展只具有一部分功能,不完整,B、C错。
【25题详解】
图中次高峰是借车、还车都形成次高峰,即来去人数基本相同。最可能形成原因是此处有公交车站点,B对。购物中心、高级宾馆、历史博物馆不可能出现借车、还车同时形成高峰的特点,A、C、D错。
二、综合题。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油橄榄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喜光、耐高温、耐旱、不耐湿,其鲜果含油率达11%~27%,可冷榨成橄榄油,广泛用于食品、医疗、美容等行业。甘肃陇南地处秦巴山区结合部、嘉陵江上游,年均温14.9℃.1月平均气温3.5℃,7月平均气温24.9℃。7~9月降水量245.6毫米,年日照时数1911.7小时,多揭土或黄棕壤,质地疏松,是我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1975年,陇南地区开始5 1种油橄榄,现有油橄榄38万亩。是我国最大的油橄榄种植基地。下图示意甘肃陇南油橄榄集中分布。
(1)据图描述油橄榄集中种植区的分布特征_______。
(2)说明陇南地区成为我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的原因_________。
(3)陇南油橄榄鲜果所榨的橄榄油主要销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你认为油橄榄榨油厂应建在陇南当地还是东郝发达地区,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
(4)分析油橄榄产业对陇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主要分布在陇南南部 河谷地带 。
(2)地势较高,距海较远,地形阻挡,降水少,多晴天,光照充足;夏季高温,河谷地带热量充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冬季寒冷气流南下受阻,有效减少低温冻害对油橄榄的损害(有利于油橄榄越冬);土壤肥沃,土质疏松透气;多山地,利于排水。
(3)选择陇南。 理由:陇南地区地处西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油橄榄鲜果不便于长途运输,原料运输量明显大于产品运输量;陇南当地劳动力丰富廉价,土地价格低。
选择东部地区。 理由:现代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为鲜果运输提供了条件;玻璃瓶装的橄榄油运输不便(产品运输成本高) ;东部地区加工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产品品质好。
(4)提高植被覆盖率,利于水土保持;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光热资源,增加当地 GDP,提高居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居民就业渠道。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读图可知,油橄榄集中种植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南部的河谷地区。
(2)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由材料可知“油橄榄原产自地中海地区,种植要具有一定坡度,土壤质地疏松,具备一定含水量”地中海气候区为亚热带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C以上,从气候资料来看,敦煌气温较低,降水较少等不利于油橄榄种植,而陇南条件较好,所以应当在陇南地区种植。农业区位因素应当结合油橄榄的生长习性和陇南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叙述。从气候条件来看,陇南纬度位置较低,热量条件较好;降水较多。从地形来看,地处黄土高原,地形有一定坡度;土质疏松都有利于油橄榄种植。
(3)油橄榄榨油厂应建在陇南当地还是东部发达地区属于开放性题目,选择何处均可,只要言之有理。如果选择在陇南主要从生产成本角度考虑,油橄榄不便于长距离运输且该地交通不便,该地土地及劳动力价格低,有利于布局在原料产地,降低生产成本。如果选择在东部地区主要从市场技术及交通条件的变化角度分析。现代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为鲜果运输提供了条件;玻璃瓶装的橄榄油运输不便(产品运输成本高) ;东部地区加工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产品品质好。所以可以选择在东部。
(4)油橄榄产业对陇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可以从经济、社会、生态角度分析。从生态环境来看,发展油橄榄产业可以提高植被覆盖率,利于水土保持。从经济角度考虑,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光热资源,增加当地 GDP,提高居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从社会角度来看,发展油橄榄产业可以拓宽居民就业渠道。
【点睛】农业的自然条件区位分析:(1)气候。判断分析当地气候,并根据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2)地形。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者林业。(3)土壤。影响作物的种类。(4)水源。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对干湿状况的要求选择。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木错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湖面海拔4 718米,形状近似长方形,东西长70多千米,南北宽30多千米。纳木错流域冬季盛行西风,大风天气多。纳木错沿岸虽然河流众多,但在入湖口处均没有形成河口三角洲。此外,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纳木错鱼类数量非常少,而且鱼类个体也十分小。
(1)指出纳木错沿岸河流的分布特点。
(2)说明纳木错沿岸河流难以形成河口三角洲的主要原因。
(3)分析纳木错湖水中鱼类数量较少且个体小的主要原因。
【答案】(1)入湖河流呈向心状;河流大多分布在湖泊南岸和西岸;湖泊北岸河流数量很少。
(2)沿岸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小,上游侵蚀作用较弱,河流泥沙含量较小;下游河口地带地形坡度较大,河水流速快,泥沙难以沉积;湖岸地带风速大,风力侵蚀、搬运作用强烈,难以形成适宜的沉积环境;河口处水深坡陡,不利于浅滩露出水面。
(3)地处高原腹地,水温低,鱼类机体新陈代谢缓慢,生长慢;海拔高,空气稀薄,湖水严重缺氧(溶氧量小),鱼类成活率低;入湖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河水中矿物质缺乏,不利于鱼类生长;地处内流区,湖水盐度高,湖水中浮游生物稀少,饵料贫乏,营养条件差。
【解析】
【详解】(1)读图,纳木错沿岸入湖河流呈向心状分布。河流大多分布在湖泊南岸和西岸,湖泊北岸河流数量很少。
(2) 纳木错沿岸虽然河流众多,但在入湖口处均没有形成河口三角洲。原因是沿岸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小,上游侵蚀作用较弱,河流泥沙含量较小。下游河口地带地形坡度较大,河水流速快,泥沙难以沉积。纳木错流域冬季盛行西风,大风天气多。湖岸地带风速大,出露泥沙受风力侵蚀、搬运作用强烈,不利于三角洲形成。河口处水深坡陡,不利于浅滩露出水面。
(3)纳木错地处高原腹地,水温低,鱼类机体新陈代谢缓慢,生长慢,所以个体小。湖泊海拔高,空气稀薄,湖水溶氧量小,严重缺氧,鱼类成活率低,所以数量少。入湖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河水中矿物质缺乏,不利于鱼类生长。地处内流区,湖水盐度高,湖水中浮游生物稀少,能够提供的饵料少,营养条件差,所以鱼类数量少,个体小。
2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卡维尔盐沼位于伊朗北部,东西宽度达450千米,卡尔维盐沼的面积呈周期性变化,冬季时盐沼的面积达到一年中最大。盐沼地区几乎无人居住,只有周围有若干小城镇分布。近年来,卡维尔盐沼荒漠化现象明显,卡维尔盐沼快速萎缩。
材料二 卡维尔盐沼示意图及M地气候资料统计图。
(1)描述M地降水特征,并分析成因。
(2)分析盐沼冬季面积大原因。
(3)简述卡维尔盐沼荒漠化对沿线地区的影响。
【答案】(1)年降水量小,季节变化大,冬季略多;四周高山环绕,水汽难以进入,降水总量少;冬季受西风南移影响,降水略有增多
(2)冬季降水增多,水面增大;气温低,蒸发减弱;周围山麓冲积扇地区农业生产用水减少,
(3)掩埋铁路和公路;侵蚀道路的路基,磨损铁轨及交通设备;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运输安全。
【解析】
本题以卡维尔盐沼为背景,考查降水的特征及成因,考查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考查降水特征及成因。根据降水曲线分布可知,年降水量小,季节变化大,冬季略多。降水因素主要与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有关。
(2)考查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从下渗、蒸发、降水等方面分析。该地冬季降水量大,水面增加;气温低,蒸发较弱;冬季当地的农业灌溉用水量较少。
(3)考查荒漠化对地理环境影响。荒漠化面积扩大会导致铁路和公路被淹没;侵蚀道路的路基,磨损铁轨及交通设备;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运输安全。
【名师点睛】影响降水的因素
1、位置:
海陆位置:近海地区(湿地),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2、大气
1)风向:海风(湿地)降水多,陆风降水少
2)风带:低纬吹向高纬,水汽容易凝结(西风带);反之干燥少雨(信风带)
3)气压带:低压带控制空气上升降温,水汽凝结致雨(赤道对流雨);高压带相反
4)天气系统:低压气旋、锋面空气上升降温,水汽凝结致雨;
高压反气旋空气下沉,干燥少雨
3、地形
1)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迎风坡山腰处形成地形雨
2)地形类型:平原利于水汽深入,盆地、谷地地形封闭,高原地势高,水汽难进入
3)山脉走向:与气流方向平行,有利于水汽深入;与气流方向垂直,阻挡水汽深入
4、洋流:暖流上空水汽充足,寒流上空水汽少
5、下垫面: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大,大气水汽充足;裸地水汽含量少
6、人类活动:凝结核(城市雨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