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地理试题
展开泸州市2020届(2017级)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地理试题
第I卷
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雪龙2号”是我国自行设计、自主建造的全球第一艘采用船首、船尾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有极强的破冰性能和灵活性,能够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备全球航行能力,甚至可以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北京时间2019年10月15日,“雪龙2号”从深圳启航,与“雪龙号”首次双船出海,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任务,预计2020年4月中旬返回。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 我国“雪龙号”在南极科考遇到的自然困难主要是
①冰山浮冰 ②淡水匮乏 ③猛兽伤害 ④恶劣天气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 我国第36次南极科考明显不同于以往科考的是
①缩短了科考航行时间 ②提高了科考的舒适度 ③延长了科考时间 ④拓展了科考区域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 10月24日16时51分科考船穿越赤道,这一天,科考队员观察到现象可信的是:
A. 日出东北,日落西南 B. 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
C. 乌云密布,狂风暴雨 D. 昼夜由昼短夜长变为昼长夜短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由于所经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故冰山浮冰众多,①正确;因受盛行西风影响,形成狂风巨浪,天气恶劣,④正确;科考往往选择在南极极昼期间进行,故D项错误;该区域降水较少,故B项错误。冰川淡水资源丰富,②错误。南极气候寒冷,猛兽较少,③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雪龙2号”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首、船尾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有极强的破冰性能和灵活性,能够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备全球航行能力,甚至可以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比常年3月返回时间晚,可以延长了科考时间,拓展了科考区域,③④正确,①错误。科考是以科学考查为目的,舒适度不是主要考虑因素。故选D。
【3题详解】
10月24日16时51分科考船穿越赤道,这一天,科考队员观察到的现象可信的是:
10月24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A错误。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B错误。赤道受赤道低压控制,风力较小,不会狂风暴雨,C错误。由北半球进入南半球,昼夜由昼短夜长变为昼长夜短,D正确。故选D。
【点睛】11月至次年3月,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大于夜并且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有利于考察。这个时候也是南半球的夏季,气温相对于冬季较高,所以这个时候去最好,这时也是南极科考队最繁忙的时期。主要活动是观测南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观测气候等等。
下图为受西风季节性影响的某水库各月水量盈余率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推断该水库水位
A. 3月最高 B. 6月最低 C. 9月和3月一样高 D. 10月最高
5. 该水库补给河流最明显的季节为
A. 冬季 B. 春季 C. 夏季 D. 秋季
6. 该水库所在地区地带性植被具有的典型特征是
A. 喜冷喜湿 B. 耐热耐早 C. 喜热喜湿 D. 耐寒耐旱
【答案】4. A 5. C 6. B
【解析】
4题详解】
因为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所以当水量盈余率大于1时,水库水量增加;当水量盈余率小于1时,水库水量开始减少。读图可知从9月到次年3月之间水量盈余率始终大于1,3月份水量盈余率等于1,说明水库水量始终在增加,到3月份达到最大;3月到9月之间水量盈余率始终小于1,9月水量盈余率等于1,说明水库水量一直在减小,到9月份达到最小,故选A。
【5题详解】
因为该水库出水量固定不变,根据水量盈余率变化可知,该水库所在流域9月份-次年3月份水库入水量较大,3月到9月之间水库入水量较小,该河流受西风季节性影响,应为地中海气候,冬季为河流丰水期,水库以蓄水为主,夏季为枯水期,水库补给河流,故选C。
【6题详解】
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夏季炎热干燥,故该水库所在地区地带性植被耐热耐旱,故选B。
热雷雨是指湿度较大的下垫面受太阳辐射的影响,空气强烈上升形成的对流天气,常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风。它是气团雷雨的一种,多发生在单一气团内部。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7. 影响热雷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A. 昼夜温差 B. 水平气压差 C. 气温垂直递减率 D. 地形高度
8. 推测中纬度海洋地区发生热雷雨频率较高的时段是
A. 夏季的午后 B. 夏季的夜晚 C. 秋季的午后 D. 秋季的夜晚
9. 我国发生热雷雨频率较低的地区是
A. 西南地区 B. 华南地区 C. 西北地区 D. 东北地区
【答案】7. C 8. B 9. C
【解析】
【7题详解】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地面温度高、垂直温差大,对流运动旺盛是雷暴发生的主要原因。昼夜温差和地形高度对对流运动影响小。水平气压差不直接影响气流垂直运动。故选C。
8题详解】
热雷雨是指湿度较大的下垫面受太阳辐射的影响,空气强烈上升形成的对流天气,中纬度海洋地区夏季白天升温慢,陆地升温快,气流下沉,晚上降温慢,气温高,对流旺盛,容易出现雷暴和闪电,中纬度海洋地区发生热雷雨频率较高的时段是夏季的夜晚。秋季气温较低,对流运动不强,不易形成热雷雨。故选B。
【9题详解】
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小,不易形成降水,故发生热雷雨频率较低。故选C。
夷平面是指地壳稳定,地而经长期剥蚀一堆积夷平作用,形成准平原,之后地壳抬升,准平原受切割破山,残留在山顶或山坡上的准平原,也称由顶面(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0. 不易形成夷平面(或者形成时间较长)的河段是
A. 河口三角洲 B. 下游河床 C. 中游冲积平原 D. 上游河谷
11. 某地区有多级古夷平面的存在,表明该地区地壳
A. 间歇性抬升 B. 持续性抬升 C. 间歇性下降 D. 持续性下降
【答案】10. D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夷平面首先要经长期剥蚀一堆积夷平作用,形成准平原,河流上游河谷地段以流水下切侵蚀为主,难以形成一个近似平坦的地面,即形成夷平面最慢。河口三角洲、下游河床、 中游冲积平原都易形成准平原。故选D。
【11题详解】
夷平面被抬升以后即成为残留在山坡或山顶上的古夷平面。在山区,多级古夷平面的存在,表明地壳间歇性抬升,A对。地壳持续性抬升,只能形成一级,不能形成多级近似平坦地面,B错。地壳下降不能形成夷平面,CD错误。故选A。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第36题一第42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题一第47题为选做题,考生根据需求作答。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阿拉斯加半岛(地理位置如下左图所示)中部北部多年冻土广布,植被以草甸和针叶林为主。阿拉斯加输油管道是世界上第一条伸入北极圈的原油管道。原油在刚冒出地面时温度约为80℃,然后以超过50℃的温度运送。在平坦地带,管道在地面多呈“之”字走向(如下中图),为可能发生的纵向移动和横向移动预留空间;并且管道架设在安装有对流散热装置的支架上(如下右图)。20世纪80年代早期至2005年前后,阿拉斯加北部一些地区的升温幅度达到30C,致使多年冻土融化并释放温室气体甲烷,加速了气候变暖。
(1)分析地形特点对阿拉斯加南部地区降水分布影响。
(2)分析输油管道在平坦地带采用“之”字形铺设预留空间的原因并说出采用架空方式的目的。
(3)描述多年冻土融化加速了气候变暖的地理过程。
(4)简述气候变暖对该地区河流和植被的影响。
【答案】(1)南部沿海(高大)山脉呈东西(西南-东北)走向,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降水多,造成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减少(递减)。
(2)原因:地处板块交接地带,地震多发;气温年较差大,热胀冷缩显著。目的:避免地面冻土(层)融化。
(3)多年冻土融化释放出甲烷大量(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增强了大气保温作用),使得气温升高,致使更多冻土融化,释放出更多温室气体甲烷,从而加速了气候的变暖。
(4)河流:水量增加;结冰期缩短。植被:森林(植被)带北移。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阿拉斯加为材料,考查区域的自然特征和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南部沿海高大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南部位于北纬60度以南的区位,受盛行西风影响,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降水多,造成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2)阿拉斯加地处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交接地带,地震多发,受地震影响,管道可能发生的纵向移动和横向移动;由图可知,阿拉斯加纬度高,冬季气温极低,气温年较差大,管道热胀冷缩会产生移动,“之”字形铺设为管道可能发生的纵向移动和横向移动预留空间。阿拉斯加半岛中部北部多年冻土广布,管道架设在安装有对流散热装置的支架上,可减少管道热量对地面的影响,避免地面冻土层融化。
(3)阿拉斯加北部一些地区的升温幅度达到3℃,致使多年冻土融化并释放温室气体甲烷,甲烷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形成逆辐射,增强了大气保温作用,使得气温升高,致使更多冻土融化,释放出更多温室气体甲烷,从而加速了气候的变暖。
(4)气候变暖冰川冻土融化,河流水量增加;气温升高,结冰期缩短。北部温度升高,适合森林生长,森林带北移。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水结冰通常与盐度和水深具有负相关。鄂霍次克海北部为宽阔的大陆架,南部靠近马里亚纳海沟。鄂霍次克海域被称作是“太平洋冰窖”,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6月份结冰,结冰最厚可达1米。严冬季节,鄂霍次克海南部浮冰南下到达北海道,形成奇幻的流冰现象(表层海水结冰,下层海水未结冰,冰在动力作用下产生运动的现象)。
材料二:下图为鄂霍次克海地理位置示意图。
(1)简要说明鄂霍次克海域被称作是“太平洋冰窖”的原因。
(2)分析鄂霍次克海南部海域易形成流冰现象的原因。
(3)大面积海冰出现也会形成灾害,列举海冰出现后,可能会直接遭受损失的海洋产业。
【答案】(1)纬度较高,(获得太阳辐射少,)温度低;沿岸寒流影响降温;受冬季风影响大,降温剧烈;海域较封闭,能量交换较少。
(2)鄂霍次克海南部海域有河流注入,表层海水的盐度低,易结冰;但靠近海沟,海水深,下层海水不易结冰;在南下洋流(寒流)和冬季(西北)风作用下易形成流冰现象。
(3)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海洋矿业。(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分析】
本题鄂霍次克海为材料,考查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海陆分布特点的相关知识。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较小,获得太阳辐射少,温度低;沿岸千岛寒流影响降温;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大,降温剧烈;霍次克海域被半岛和岛屿包围,海域较封闭,能量交换较少。
(2)分析该海域海冰的流动过程时,可以从海域形态、水体交换、盛行风、洋流及海水内部运动状态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鄂霍次克海南部海域有黑龙江注入,稀释海水,表层海水的盐度低,易结冰;南部靠近马里亚纳海沟,海水深,下层海水不易结冰,即冰浮在海水上;在南下洋流(千岛寒流)和冬季西北季风作用下易形成流冰现象。
(3)海冰影响航道的畅通,阻碍海运。海冰过多不利于海洋捕捞和养殖,影响海洋渔业发展。同时海冰会影响海洋资源勘探与开发。
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选,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4.【地理一选修3:旅游地理】
茜草工业遗址位于沪州市江阳区茜草街道,面积约160亩。茜草工业老厂区是泸州工业发展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有四川长江工程起重机有限责任公司、四川长江挖掘机有限责任公司、四川长江液压件有限责任公司等公司,是当年沪州“三线建设”的典型代表与主力军,在泸州历史上刻下了“三线建设”的烙印。工业遗址已于2018年2月对公众开放。
列举茜草工业遗址的旅游资源,并设计工业遗址的旅游项目。
【答案】旅游资源:厂房及附属建筑;机器设备;生产车间、工艺、流程、管理等工业遗产、遗迹。旅游项目:参观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遗迹、工业遗产;观看原生产生活场景的视频;体验原生产工艺流程等;在老厂房改造成的餐厅、酒吧、画廊等场所消费、休憩。
【解析】
【分析】
茜草工业老厂区是泸州工业发展历史的见证,在上世纪年代衰退严重,为此进行的治理,转型明显,效果显著。
【详解】四川长江工程起重机有限责任公司、四川长江挖掘机有限责任公司、四川长江液压件有限责任公司等公司,是当年沪州“三线建设”的典型代表与主力军,发育程度高,涉及产业类型多样,管线长,如转型前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等建筑;有生产设备、工艺和流程、管理等工业遗产和遗迹;上述内容作为时代的产物,可以作为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如参观老工业区的厂房、设备、车间以及工业遗产;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灯光等多媒体再现原生产生活实景,体验原生产流程等,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在由老厂房改造成的餐厅、酒吧、画廊等场所消费、休憩,体会原始的习惯再现等。
15.【地理一选修6:环境保护】
煤矸石是夹在煤层中的岩石,通常含有少量重金属元素,是我国年排放量和累计堆存量最多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之一,自燃或雨淋会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我国北方某煤企升级产业链,在解决煤矸石问题上取得较好效果。下图为该煤企产业链示意图。
从资源、环境的角度简述该煤企升级产业链后的积极意义。
【答案】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实现废弃物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空气污染;减轻水污染;减轻土壤污染。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北方某煤企升级产业链来解决煤矸石问题为材料,考查减轻工业污染的措施。
【详解】煤矸石是我国年排放量和累计堆存量最多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之一,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从图中可以看出,废弃物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实现废弃物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自燃或雨淋会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回收利用可减轻空气污染,减轻水污染;煤矸石通常含有少量重金属元素,回收利用可减轻土壤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