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调研考试(三) 物理
展开2019-2020学年高三年级调研考试(三)
理科综合卷 物理部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原子序数越大,原子核的
A.结合能一定越大 B.比结合能一定越小
C.平均每个核子的质量一定越大 D.平均每个核子的质量一定越小
15.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行驶过程中突遇险情,紧急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刹车过程中位移与速度平方的关系如图所示,若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8000m3/s2,则汽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A.5m/s2 B.6m/s2 C.7m/s2 D.8m/s2
16.A、B两个小球在同一高度同时相对抛出,当两球下落h高度时相遇;若保持两球的各自位置不变、拋出的初速度大小不变,两球同向同时抛出,结果两球下落2h高度相遇,已知A球抛出时的初速度比B球抛出的初速度大,不计空气阻力,则A、B两球抛出时的初速度大小之比为
A. B.2 C.+1 D.(+1)2
17.在探测X星球的过程中,测得X星球的自转周期为T1,飞船贴近X星表面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2,X星球极地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质量为m的宇航员站在X星球赤道上随X星球自转需要的向心力大小为
A. B. C. D.
18.如图所示,质量为M、半径为R的四分之一光滑圆弧体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圆弧面最低点刚好与水平面相切,在A点的正上方由静止释放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物块下落后刚好从A点无碰撞地进入圆弧面,然后沿圆弧面滑到水平面上,M=3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块在圆弧面上滑动过程中,物块和圆弧体组成的系统动量、机械能均守恒
B.物块在圆弧面上滑动过程中,物块和圆弧体组成的系统动量、机械能均不守恒
C.物块滑到B点时,圆弧体在水平面上移动的距离为R
D.物块下落的高度越高,物块滑到B点时圆弧体在水平面上移动的距离越大
19.a、b、c三根长直导线如图放置,其中a、c平行且垂直纸面,b在纸面内与a、c垂直且a、c关于b对称,O为a、c连线与b的交点,三根长直导线通以大小相等的恒定电流,方向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受到的安培力方向向右
B.b受到的安培力垂直纸面向外
C.从左向右看,将b绕O点在垂直纸面内沿顺时针转动90°,此时b受到的安培力向右
D.从左向右看,将b绕O点在垂直纸面内沿逆时针转动90°,此时a受到的安培力向右
20.如图甲所示,直角边AB长为L=0.1m的粗细均匀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金属线框ABC,处在垂直于线圈平面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随时间按如图乙所示规律变化,线框的电阻为1Ω,则
A.0~2s内,AB边受到的安培力大小恒定,方向向左
B.t=2s时,线框中的电流方向发生改变
C.0~2s内,通过线框截面的电量为1×10-2C
D.t=1.5s时线框中电流的功率是t=2.5s时线框中电流功率的一半
21.如图所示,a、b、c为电场中的三条等势线,一根光滑、粗细均匀的绝缘竖直杆固定在电场中,一个带电小球套在杆上在A点由静止释放,小球向下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小球的电势能越来越大;已知a、b、c三条等势线和电场强度方向均在竖直面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一定带负电 B.小球的加速度一定越来越大
C.小球的动能可能先增大后减小 D.小球的机械能一定越来越小
三、非选择题:共174分。第22~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38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29分。
22.(6分)某同学用传感器做“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前先平衡摩擦力,将长木板左端适当垫高,不悬挂力传感器和重物,接通速度传感器,给小车一个初速度,使小车在长木板滑动,若速度传感器测得小车的速度 。(填“均匀减小”“保持不变”或“均匀增大”),则表明摩擦力已平衡。
(2)悬挂好力传感器和重物,调节定滑轮的高度使连接小车的细线与长木板 ,接通速度传感器,由静止释放小车,记录小车运动过程中力传感器的示数F,速度传感器测得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
(3)为探究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多次改变 (填“重物”或“小车”)的质量,重复实验,测得多组加速度a与对应的合外力F,若有几组数据是在力传感器和重物的总质量不满足远小于小车质量的条件下测得的,根据这些数据作出的a-F图像应该是 。
23.(9分)某同学要测定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室提供了以下器材:
A.待测的新干电池(电动势约为1.5V,内电阻小于1.0Ω)
B.量程为3V的电压表(内阻约为3000Ω)
C.电阻箱R1(0~999.99Ω)
D.定值电阻R2(电阻约为2Ω)
E.电键(3个)
F.导线若干
(1)该同学根据实验室提供的器材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请根据电路图完善图乙所示电路图的连接。
(2)实验前,将电阻箱接入电路的阻值调为 (填“零”或“较大”),断开电键S2、闭合电键S3,再闭合电键S1,调节电阻箱,使电压表的指针偏转较大,记录电压表的值U0及电阻箱接入电路的电阻R1';再闭合电键S2,调节电阻箱的阻值,使电压表的示数仍为U0,记录这时电阻箱接入电路的阻值R1",则定值电阻R2的阻值为 。
(3)闭合电键S1、S2,将S3断开,多次调节电阻箱,记录每次调节后电阻箱接入电路的阻值R及对应的电压表的示数U,作出图像如图丙中A所示,若测得R2=2Ω,则被测干电池的电动势E1= V,内阻r1= Ω。(两空小数点后均保留两位数字)
(4)若换一节其他电池重新实验,作出的图像如图丙中B所示,则该电池的电动势E2
(填“>”“=”或“<”)E1,内阻r2 (填“>”“=”或“<”)r1。
24.(12分)如图所示,小球a和小球b半径相等,用不可伸长的细线绕过定滑轮连接,小球b放在定滑轮O正下方的地面上,小球a放在与定滑轮等高的位置,细线刚好拉直,Oa段细线长是Ob段细线长的一半,整个细线长为L,由静止释放小球a,当小球a运动到最低点时,b球对地面的压力刚好为零,重力加速度为g,求:
(1)a、b两球的质量之比;
(2)若调整定滑轮的高度,使Oa段和Ob段细线长相等,再让小球a从与定滑轮等高的位置由静止释放,释放时细线也刚好拉直,试分析小球a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小球b是否会离开地面。若小球b能离开地面,则离开地面的最大高度是多少;若小球b不能离开地面,则小球a到达最低点与b球相碰并立即粘在一起,粘合体上升的最大高度是多少。
25.(20分)如图甲所示,在xOy坐标系(竖直面内)的第一、二象限内有平行于x轴向右的匀强电场。长为L的平板ab放在x轴,上,且关于y轴对称。在y轴上P(0,L)点处有一个粒子源,沿与y轴负方向成θ=60°角射出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电粒子,粒子的速度大小为v0,不计粒子的重力,求:
(1)要使粒子能打在平板上,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大小应满足什么条件;
(2)若撤去电场,在坐标系内加上垂直于坐标平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粒子沿与y轴正方向成θ=60°角射出,如图乙所示,要使粒子打在平板上,粒子的速度大小应满足什么条件。
(二)选考题:共45分。请考生从2道物理题、2道化学题、2道生物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3.[物理——选修3-3](15分)
(1)(5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一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每选错一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只要能减弱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气体的温度就可以降低
B.大量气体分子做无规则运动,速率有大有小,但分子的速率按“中间少,两头多”的规律分布
C.可以实现从单一热库吸收热量,使之完全用来对外做功
D.单位时间内气体分子对容器壁单位面积上的碰撞次数减少,气体的压强不一定减小
E.在两分子间距离增大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一定减小
(2)(10分)如图所示,粗细均匀的U形管竖直放置,左端封闭,右端开口,管中有一段水银柱,水银柱的左液面比右液面高15cm,左侧管中封闭气柱的长为15cm,大气压强为75cmHg,现打开阀门,让水银缓慢地流出一部分,求:
(i)当左液面比右液面高出25cm时,左液面下降的高度;
(ii)若不打开阀门,从开口处往玻璃管中缓慢倒入水银,使左、右液面相平,则倒入的水银柱的长为多少。
34.[物理——选修3-4](15分)
(1)(5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一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每选错一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在半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一定等于2倍的振幅
B.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在平衡位置的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C.在波的传播路径上,相邻的振动情况总是相反的两个质点间的距离等于半个波长
D.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不需要介质
E.机械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如果波速变大,波长一定变大
(2)(10分)半径为R的圆柱形玻璃柱横放在水平地面上,其横截面如图所示,一束单色光从地面上的A点沿与水平地面成α=60°的方向照射到圆弧面上的B点,经玻璃柱折射后折射光线在C点的反射光线刚好竖直向下,∠C=60°,BC=C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求:
(i)玻璃砖对光的折射率;
(ii)光从A点传播到D点所用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