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调研生物试题
展开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试卷
生物
一、单项选择題
1.下列有关细胞中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核糖都是不能再水解的糖
B. 蔗糖、果糖都是还原性糖
C. 脱氧核糖、麦芽糖都可存在于动物细胞中
D. 纤维素、糖原都是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果糖等属于不能水解的糖,是单糖;蔗糖、麦芽糖和乳糖是由2个单糖组成的二糖;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糖原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糖。
【详解】葡萄糖、核糖都单糖,属于不能再水解的糖,A正确;蔗糖属于非还原糖,B错误;麦芽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糖,不可能存在于动物细胞中,C错误;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但是不是细胞中的储能物质,D错误。
2.下列关于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变性蛋白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
B. 细胞膜、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都是蛋白质
C. 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通常需要另一种蛋白质的参与
D.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可按不同的方式脱水缩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有的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有的蛋白质具有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如胰岛素;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2、蛋白质或多肽中含有肽键,可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详解】A.变性蛋白质的肽键没有断裂,所以仍然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A错误;
B.氨基酸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膜,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而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进入核糖体的是tRNA(化学本质是核酸),B错误;
C.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需要蛋白酶催化,而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C正确;
D.氨基酸之间都是按相同的脱水缩合方式形成蛋白质,D错误。
故选C。
3.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心肌细胞内有大量的线粒体,有利于能量的供应
B. 浆细胞内有丰富的高尔基体,有利于抗体的分泌
C. 小肠上皮细胞细胞膜上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附着更多的载体蛋白
D.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附着更多的神经递质受体蛋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线粒体内膜向内凹陷形成脊增大了膜面积,与线粒体的功能相适应。
2、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详解】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工厂”,心肌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多,能为心肌的收缩提供大量能量,A正确;抗体属于分泌蛋白,由上述分析可知,高尔基体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过程,故浆细胞内有丰富的高尔基体,有利于抗体的分泌,B正确;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上皮细胞膜上有许多运输物质的载体蛋白,小肠上皮细胞细胞膜上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附着更多的载体蛋白,C正确;神经细胞轴突末梢为突触前膜,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故一般突触前膜没有神经递质的受体蛋白,突触后膜(神经细胞的树突或胞体)有神经递质的受体蛋白,D错误。
故选D。
4.下图表示物质进入细胞的不同方式, ATPase为ATP酶,在图示生理过程中还具有载体功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固醇类激素通过方式①进入靶细胞 B. 细胞通过方式④吞噬病原体
C. 低温会影响方式①一④的运输速率 D. 氧浓度变化只影响方式③的运输速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①过程属于自由扩散,特点是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②属于协助扩散,特点是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③属于主动运输,特点一般是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④过程属于胞吞作用,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A.固醇类激素(属于脂质)通过方式①自由扩散进入靶细胞,A正确;
B.④过程属于胞吞作用,细胞通过④过程吞噬病原体,B正确;
C.温度影响分子的运动速率,影响膜的流动性,所以低温对图中①②③④四种运输方式都有影响,C正确;
D.氧浓度变化会影响能量的供应,而③和④运输方式均消耗能量,所以氧浓度变化会影响③和④的运输速率,D错误。
故选D。
5.下图表示人体内进行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过程的完成一定伴随H2O和CO2的生成 B. a过程会受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C. 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b过程相联系 D. 细胞中完成c过程的场所主要是线粒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的考查,a是细胞呼吸的方式,可以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甲是细胞呼吸的产物可能是水和二氧化碳或者是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乳酸,乙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丙是ADP和磷酸,b是ATP的合成,c是ATP的水解过程。
【详解】A.a过程若是无氧呼吸,不会有H2O的生成,A错误;
B.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所以a过程会受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影响,B正确;
C.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即c过程相联系,C错误;
D.c过程为ATP的水解,可发生在各种耗能的场所,D错误。
故选B。
6.下列有关生物体内酶和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和激素都是在特定细胞的核糖体中合成的
B. 某些激素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实现的
C. 两者都是细胞的结构组成成分,都不能提供能量
D. 一种酶只催化一种物质的反应,一种激素只作用于一种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体中的酶由蛋白质或RNA构成,其作用是催化物质的反应,酶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激素由蛋白质或脂质组成,它是内分泌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高效能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通过传递信息,在协调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理过程方面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详解】酶分为蛋白质酶和核酶(RNA酶),核酶不是在核糖体中合成的,A选项错误;某些激素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实现的,但不是所有激素的调节作用都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实现的,B选项正确;酶和激素不参与细胞结构的组成,C选项错误;酶具有专一性,只催化一种物质反应,但激素可以作用与所有具有对应受体的细胞,D选项错误。
7.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凋亡不会出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B. 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内的核酸发生改变
C. 红细胞衰老时,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D.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多细胞生物体的个体发育中始终存在细胞凋亡,故细胞凋亡会出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A错误;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细胞内RNA出现差异,故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内的核酸会发生改变,B正确;人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因此其衰老过程中不会出现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C错误;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故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也表达,D错误。
故选B。
8.细胞周期蛋白A可促进DNA的复制,细胞中某种特异性SIRNA (一种双链RNA)可以导致细胞周期蛋白A的mRNA降解。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种 SIRNA可能会使细胞周期延长
B. 该种 SIRNA中存在A-U碱基对
C. 细胞周期蛋白A的作用场所可能是细胞核
D. 细胞周期蛋白A合成的转录过程受 SIRNA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紧扣题干信息“细胞周期蛋白A可促进DNA的复制”、“细胞中某种特异性SIRNA(一种双链RNA)可以导致细胞周期蛋白A的mRNA降解”准确答题。
【详解】A.该种SIRNA会导致细胞周期蛋白A的mRNA降解,使细胞分裂速度减慢,即可能使细胞周期延长,A正确;
B.由于该种SIRNA是一种双链RNA,故存在A-U碱基对,B正确;
C.细胞周期蛋白A可促进DNA的复制,而DNA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因此细胞周期蛋白A可能需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C正确;
D.细胞中某种特异性SIRNA(一种双链RNA)可以导致细胞周期蛋白A的mRNA降解,故该种SIRNA可影响细胞周期蛋白A合成中的翻译过程,D错误。
故选D。
9.某果蝇(2n=8)的基因型为AaBb,甲、乙分别表示某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仅显示两对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含有3对常染色体
B. 乙细胞中含1个染色体组,1条X染色体
C. 形成乙细胞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D. 卵细胞基因型可能为aB或ab或Ab或AB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判断,甲细胞正处于联会时期,为初级卵母细胞;乙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为次级卵母细胞。乙细胞中的异常是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详解】由题意可得,该细胞为雌性果蝇处于减数分裂时期的初级卵母细胞,果蝇的体细胞中含4对染色体,包括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A选项正确;果蝇为二倍体生物,乙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1条X染色体,B选项正确;形成乙细胞的过程是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选项错误;结合甲乙细胞可得,卵细胞基因型可能为aB或ab或AB或Ab,D选项正确。因此错误的选项为C。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交叉互换和染色体易位之间的关系容易混淆。交叉互换为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等位基因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易位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非等位基因的交换,易位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10.图是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A代表噬菌体侵染细菌、B代表噬菌体空壳、C代表大肠杆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需含32P的无机盐
B. 若要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还需设计一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作对照
C. 保温时间延长会提高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成功率,使上清液中放射性的比例下降
D.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大肠杆菌为噬菌体繁殖提供了所有条件
【答案】B
【解析】
【分析】
保温的目的:让噬菌体充分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的目的:让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开来。
【详解】该实验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的大肠杆菌,故培养液不能用32P标记,A错误;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作对照,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出现在上清液,引起上清液的放射性增强,C错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过程中,DNA是噬菌体提供的,DNA复制、转录、翻译的原料,酶、场所等是大肠杆菌提供的,D错误。故选B。
11.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1970年他又重申了中心法则的重要性并完善了中心法则(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⑤过程都可以在细胞内发生
B. ①~⑤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 ①和⑤过程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可以同时进行
D. 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界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
【答案】D
【解析】
【分析】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其内容为: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RNA或DNA。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心法则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科学家陆续在病毒中发现了 RNA的复制,RNA的逆转录和以蛋白质为遗传物质的朊病毒的发现都对中心法则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据图可知:①是转录,②是逆转录,③是DNA复制,④是RNA复制,⑤是翻译。
【详解】A.①~⑤过程表示遗传信息的流动,都可以在细胞内发生,A正确;
B.图中所有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正确;
C.①是将DNA中遗传信息传递给RNA,为转录过程,⑤是将RNA中遗传信息翻译成氨基酸序列的过程,即翻译,大肠杆菌细胞为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转录和翻译可同时进行,C正确;
D.中心法则揭示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或传递规律,并没有揭示生物界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D错误。
故选D。
12.人类性染色体XY一部分是同源的(图中Ⅰ片段),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图中Ⅱ1、Ⅱ2片段)。下列遗传图谱中(、分别代表患病女性和患病男性)所示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图中Ⅱ2片段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Ⅱ-1片段是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位于该区段上的遗传可能是伴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或伴X隐性遗传病,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男患者的女儿和母亲都是患者,伴X隐性遗传男患者的致病基因总是来者母亲,女性正常可能携带致病基因。
Ⅱ-2片段是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位于该区段上的遗传病的特点为传男不传女。
【详解】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并且儿子患该病而父亲表现型正常,因此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Ⅱ-2片段,A错误;该病是显性遗传病,并且女性也会患病,因此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Ⅱ-2片段,B错误;父亲患病儿子也患病,因此该致病基因可能位于Ⅱ-2片段,C正确;由于女儿患病,因此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Ⅱ-2片段,D错误。故选:C。
【点睛】无中生有,女儿患病,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中生无,女儿正常,一定是常染色体现象遗传病;伴X隐性遗传病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伴X隐性遗传病的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伴Y遗传,男传男。
13.孟买血型是由两对等位基因I/i(位于第9号染色体)和H/h(位于第19号染色体)相互作用产生的,使ABO血型的表型比例发生改变,其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H基因表达产物是A、B血型表现的基础
C. 父母均为AB型血时,可能生出O型血的后代
D. O型血对应的基因型可能有5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孟买血型是由两对等位基因I/i(位于第9号染色体)和H/h(位于第19号染色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故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孟买血型是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I/i位于第9号染色体上,H/h位于第19号染色体上)控制的,所以其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由图可知,只有H基因存在的条件下,才表现出A型、B型和AB型,所以H基因表达的产物是A、B血型表现的基础,B正确;
C.当AB型父母的基因型均为IAIBHh时,生出O型血的后代概率为1/4,C正确;
D.O型血人的基因型共有HHii、Hhii、hhii、hhIAIA、hhIAi、hhIBIB、hhIBi、hhIAIB共8种,D错误。
故选D。
14.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 只要没有致病基因,就一定不会患遗传病
C. 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都是遗传病
D. 产前诊断一定程度上能预防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出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禁止近亲结婚。
【详解】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可能不含有致病基因,如21三体综合征,B错误;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因此不一定是遗传病;家族性疾病也不一定是遗传病,有可能是传染病,C错误;产前诊断能及时发现胎儿是否患遗传病,从而终止妊娠,在—定程度上能有效预防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出生,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对于人类遗传病的概念、类型、特点和致病原因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1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
B. 狼和兔子通过相互选择,达到共同进化
C. 细菌接触抗生素后产生抗药性突变个体
D. 外来物种入侵可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最后若出现生殖隔离,可导致新物种形成。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
【详解】A.长期的地理隔离若能产生生殖隔离,就可形成新物种,A正确;
B.草原上狼和兔子奔跑能力的提高是二者通过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 细菌的抗药性在接触抗生素之前就已经产生,抗生素只是对细菌抗药性突变个体进行了选择,C错误;
D.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本地食物链的稳定性受损,可能改变了自然选择的方向,进而导致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C。
16.下图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B. ②属于神经元的胞体膜
C. ③处含有的神经递质越多,④处产生的动作电位就越大
D. ⑤与神经递质结合后,④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首先在突触前膜内形成递质小泡与前膜融合,并释放出来到突触间隙中,再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离子通道开放,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①为突触小泡,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A正确;②属于突触前膜,为轴突末梢突触小体的膜,B错误;动作电位达到一定值之后,突触间隙③处含有的神经递质再增多,突触后膜④处产生的动作电位不再随之增大,C错误;神经递质分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与⑤结合后,④处膜电位可变为外负内正,但如果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与⑤结合,④处膜电位仍为外正内负,D错误。
故选A。
17.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B细胞、T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 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C. 浆细胞通过胞吐方式分泌抗体
D. 受同种抗原刺激后,记忆细胞会迅速地増殖分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既可以在非特性免疫中发挥作用,也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B细胞、T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详解】A.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A正确;
B.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地识别抗原,B错误;
C.浆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抗体属于大分子的分泌蛋白,故分泌抗体的过程为胞吐,C正确;
D.再次免疫过程中,受同种抗原刺激后,记忆B细胞会迅速地増殖分化为浆细胞,而记忆T细胞会迅速地増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D正确。
故选B。
18.图为科研人员培育克隆猴“中中”的流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e的性状表现不受来源于b中的基因控制
B. 图中涉及技术有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胚胎移植等
C. d为胚胎发育提供遗传物质和其他适宜条件
D. e诞生实验体现了a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细胞核移植过程:
【详解】e的性状表现受来源于b中细胞质基因的控制,A错误;图中涉及的技术有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胚胎移植等,B正确;d为胚胎发育提供适宜条件,但没有提供遗传物质,C错误;e诞生实验体现了a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D错误。故选:B。
【点睛】易错点: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原理是动物体细胞细胞核的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19.下列关于生物学中常见的几种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的黏性末端与载体的黏性末端之间的碱基黏合
B. 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从质粒上切下一个目的基因需消耗4个水分子
C. Taq酶是PCR仪扩增DNA分子时常用的一种耐高温的DNA连接酶
D. 在解离根尖分生区细胞时加入纤维素酶有利于提高解离的效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限制酶用于切割DNA,称为分子手术刀;DNA连接酶用于缝合两个DNA片段,称为分子缝合针。Taq酶是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用于PCR扩增技术,将脱氧核苷酸连接到正在形成的子链上;解离根尖分生区细胞时在盐酸的作用下,使植物细胞分散开。
【详解】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的黏性末端与载体的黏性末端之间的碱基黏合形成磷酸二酯键,A错误;用限制酶从质粒上切下一个目的基因需打开2个切口,破坏四个磷酸二酯键,消耗4个水分子,B正确;Taq酶是PCR仪扩增DNA分子时常用的一种耐高温DNA聚合酶,C错误;在解离根尖分生区细胞时加入盐酸使植物细胞相互分散开,D错误。
20.下列关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全过程中,都需要严格灭菌
B. 果酒发酵、果醋发酵过程中温度分别控制在30℃、20℃
C. 果醋发酵过程中,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D. 利用酵母菌酿酒时,密封时间越长,产生的酒精量就越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果酒制作的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兼性厌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8~25℃、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
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条件是30~35℃、一直需氧。
腐乳的制作原理: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适宜温度为15℃~18℃;毛霉能够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白质和脂肪分别水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在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全过程中,不需要严格灭菌,A错误;
B.果酒的适宜发酵温度是18-25℃;果醋发酵的适宜温度是30-35℃,B错误;
C.由于醋酸菌是需氧型生物,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C正确;
D.利用酵母菌酿酒时,在一定范围内,发酵时间越长,产生的酒精量越多,但时间过长后,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等原因,酒精产量减少,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原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列关于“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洗涤红细胞时,使用生理盐水可防止红细胞破裂
B. 向鸡血溶液中加蒸馏水搅拌,可见玻棒上有白色絮状物
C. DNA在2mo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较低
D. DNA溶液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加热后变蓝
【答案】AD
【解析】
【分析】
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
1、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
2、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详解】A.生理盐水与细胞内的液体是等渗溶液,因此洗涤红细胞时,使用生理盐水可防止红细胞破裂,A正确;
B.向鸡血细胞液中加蒸馏水搅拌,可使破裂细胞,释放DNA,但不会观察到玻璃棒上有白色絮状物,B错误;
C.DNA在2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较高,在0.14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较低,C错误;
D.由分析可知,DNA溶液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加热后变蓝,D正确。
故选AD。
【点睛】本题考查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2.下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
B. 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5/N2×100%
C. N5将有两个去向,其中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 能量在各营养级的流动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
【答案】BCD
【解析】
【详解】A.蜣螂是分解者,利用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为食,该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故A错误;
B.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即N5/N2×100%;故B正确;
C.N5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将有两个去向,即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需要的能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故C正确;
D.能量在各营养级的流动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故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A。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点睛】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生长、发育和繁殖。生长、发育和繁殖=分解者分解利用+下一营养级同化+未被利用。
23.下图为利用玉米的幼苗芽尖细胞(基因型为BbTt)进行实验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实现过程①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B. 植株B和C的基因型都有四种可能
C. 植株A与B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4 D. 过程②③都有染色体复制和着丝点分裂的变化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芽尖细胞经过①形成幼苗1是植物组织培养,为无性繁殖,植株A的基因型是BbTt,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BT:Bt:bT:bt=1:1:1:1,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幼苗2是单倍体幼苗,基因型是BT、Bt、bT、bt,用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的植株B的基因型是BBTT、BBtt、bbTT、bbtt,幼苗2正常培养形成的植株C属于单倍体。
【详解】A.过程①为植物组织培养,其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A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植株B的基因型是BBTT、 BBtt、bbTT、bbtt共4种,植株C为单倍体,基因型是BT、Bt、bT、bt共4种,B正确;
C.植株A的基因型是BbTt,植株B的基因型为BBTT、 BBtt、bbTT、bbtt,所以二者相同的概率是0,C错误;
D.过程②为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过程③为有丝分裂的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都有染色体复制和着丝点分裂的变化,D正确。
故选ABD。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单倍体育种方法和过程及植物组织培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24.为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对某种植物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进行了有关实验,结果见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浓度1、Il之间大小关系可能成立的有
A. I
【答案】A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由题意可知,蒸馏水组为对照组,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浓度I和II为促进作用,浓度III为抑制作用。据此答题。
【详解】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浓度I、II两组在不同时间内测量的侧芽生长量均比使用蒸馏水的组长,说明两个浓度对侧芽生长均为促进作用,而浓度III组在不同时间内测量的侧芽生长量均比使用蒸馏水的组短,说明浓度III对侧芽的生长为抑制作用,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可知浓度Ⅲ最高,而浓度I和II为促进作用的较低浓度,但由于在最适浓度两侧存在两个促进效果相同的不同浓度,所以可能是浓度I>浓度II,也可能是浓度I<浓度II,综上分析,AB符合题意,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25.下表中对实验的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当植物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时,由于不能确定细胞是吸水状态还是失水状态,所以不能确定此时外界溶液浓度与细胞液的浓度大小。DNA粗提取的原理是利用DNA在不同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且不溶于冷酒精。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详解】A.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时,可能正在发生细胞吸水,也可能正在发生细胞失水,也可能失水和吸水保持动态平衡,所以细胞液浓度或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外界溶液浓度,A错误;
B.色素分离的原理是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在滤纸条上扩散的速度快。胡萝卜素扩散的速度最快,其次是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所以色素带从上往下第三条为叶绿素a,颜色为蓝绿色,B正确;
C.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可溶于酒精,将经过处理的含有DNA的滤液加入冷却的酒精溶液中,可得到白色丝状物,即粗提取的DNA,C错误;
D.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时所使用的CuSO4溶液的浓度为0.01g/mL,D错误。
故选ACD。
三、非选择题
26.下图甲、乙、丙、丁是四类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最有可能属于病毒的是______,它在结构上不同于其他三种图示的显著特点是_________。下列物质或结构中,乙、丙中共有的有_______。
A.细胞壁 B.磷脂 C.核糖体 D.质粒
(2)甲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填序号)和线粒体:乙细胞⑥中产生的CO2需要经过______层生物膜才能被⑤利用。
(3)在小分子物质→X→Y→分泌蛋白的过程中,Y对应图甲的________(填序号),为了研究该生理过程,一般采用_______法。此过程需要线粒体供能,研究发现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外膜,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丁 (2). 无细胞结构 (3). ABC (4). ① (5). 4 (6). ④ (7). 同位素示踪法 (8). 内膜上含有有较多的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甲图是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是细胞质基质,②是中心体,③是核糖体,④是内质网。乙图是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⑤是叶绿体,⑥是线粒体,⑦是液泡。丙图是细菌的模式图,丁图为病毒的结构模式图。
【详解】(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图中最有可能属于病毒的是丁。乙为植物细胞,为真核细胞,丙为细菌,为原核细胞,植物细胞和细菌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DNA和RNA等,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之一,细菌中有质粒,而植物细胞不含质粒,综上分析,AB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2)甲细胞为动物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均产生ATP,故其有氧呼吸产生ATP的场所有①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植物细胞中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消耗二氧化碳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所以乙细胞⑥线粒体中产生的CO2需要经过线粒体的两层膜和叶绿体的两层膜共4层生物膜才能被⑤叶绿体利用。
(3)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细胞外,所以在小分子物质→X→Y→分泌蛋白的过程中,Y对应图甲的④内质网,为了研究该生理过程,一般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标记氨基酸进行探究。研究发现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外膜,原因是内膜上含有较多的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结构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重点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学生熟记各种细胞结构的图形、功能等,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
27.图1表示叶肉细胞内发生的卡尔文循环及三碳糖磷酸转变为淀粉和糖的情况,叶绿体内膜上的磷酸转运器所转运的两种物质严格按照1:1的量进行;图2是根据光质和CO2浓度对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所得数据绘制的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卡尔文循环发生在叶绿体的__________中,影响该过程的主要环境因素有_____。
(2)叶绿体内膜上的磷酸转运器,每转入一分子磷酸必定同时运出一分子________,叶肉细胞合成的蔗糖被相关酶水解为_________,再被转入各种细胞利用。
(3)图2中a点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___。b点数据大于c点的原因是___。
(4)光合作用旺盛时,许多植物合成的糖类通常会以淀粉的形式临时储存在叶绿体中,假如以大量可溶性糖的形式存在,则可能导致叶绿体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基质 (2). CO2浓度、光照强度、温度 (3). 三碳糖磷酸 (4). 葡萄糖和果糖 (5). 叶绿体和线粒体 (6). 叶绿体色素主要吸收红光,而吸收的黄光较少 (7). 吸水涨破
【解析】
【分析】
1.图1表示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碳反应、蔗糖与淀粉合成代谢途径,合成淀粉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图中叶绿体内膜上的磷酸转运器转运出1分子三碳糖磷酸的同时转运进1分子Pi(无机磷酸),合成蔗糖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即细胞质基质。
2.分析图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质和CO2浓度,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
3.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其他波长的光吸收相对较少。
【详解】(1)卡尔文循环属于暗反应阶段,故图1中的卡尔文循环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影响该过程的主要环境因素有CO2浓度、光照强度、温度等。
(2)由图1可知:磷酸转运器,每转入叶绿体中一分子磷酸,就会转出一分子三碳糖磷酸,在叶绿体外三碳糖磷酸会脱去磷酸形成蔗糖,在叶绿体内三碳糖磷酸会脱去磷酸形成淀粉。蔗糖被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
(3)图2中的a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叶绿体中的光合作用可以产生ATP,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呼吸作用也可以产生ATP。故此时产生ATP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黄光的吸收很小,所以红光组的光合速率大于黄光组,故b点数据大于c点。
(4)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类,如以大量可溶性糖的形式存在,使得叶绿体渗透压升高引起吸水,而过度吸水则可能导致叶绿体吸水涨破。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结合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进行考查,意在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的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的识记、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28.萌发的小麦种子中α-淀粉和β-淀粉的含量会显著增高。α-淀粉酶不耐酸、较耐热,在pH为3.6、0℃下可迅速失活。而β-淀粉酶耐酸、不耐热,在70℃条件下15min后失活。根据它们的这种特性,可分别测定一种酶的催化效率。某实验小组进行了“提取小麦种子中α-淀粉酶并测定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最适温度”的相关实验。
实验材料:萌发3天的小麦种子(芽长约1cm)
试剂及仪器:5%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蒸馏水、石英砂、恒温水溶锅等。
实验步骤
步骤一:制备酶溶液
步骤二:将酶液经一定方法处理,取出后冷却。
步骤三:取6支干净的、体积相同并具刻度的试管依次编号,按下表要求加入试剂,再观察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注:“+”表示溶液变蓝色,其数量表示蓝色深度:“—”表示溶液不变蓝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用萌发的小麦种子提取酶液的主要理由是___________。
(2)步骤二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试管___________中观察的实验结果,可推断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_____左右。
(4)该实验中能否选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5)若要进一步研究小麦种子中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则需获得β-淀粉酶保持活性而α-淀粉酶失活的酶溶液。则步骤二处理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6)步骤三的表格中,若②和③顺序颠倒,将_________(填“影响”或“不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 (1). 小麦种子萌发时形成大量的淀粉酶 (2). 70℃水浴中15min (3). 4 (4). 60℃ (5). 不能 (6). 斐林试剂检测时需水浴加热,会改变该实验中的温度,影响实验最终结果 (7). 将酶液置于pH为3.6、温度为0℃下的环境中 (8). 影响
【解析】
【分析】
发芽的大麦种子中存在着两种淀粉酶: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α-淀粉酶耐热不耐酸;β-淀粉酶耐酸不耐热,在70℃条件下15min后即变性失活。若测定大麦种子中α-淀粉酶催化的最适温度,因此要根据β-淀粉酶不耐热,在70℃、15min后失活的特性排除β-淀粉酶的干扰。
【详解】(1)小麦种子含有大量的淀粉,萌发时形成大量的淀粉酶,所以常选用萌发的种子提取淀粉酶液。
(2)本实验是探究α-淀粉酶最适温度,在实验前需要灭活β-淀粉酶,根据“β-淀粉酶耐酸、不耐热,在70℃条件下15min后失活”,所以应将酶液置于70℃水浴中15min下的环境中。
(3)根据实验结果:60℃的组检测时淀粉完全分解,而低于或高于60℃的实验组中均有淀粉剩余,可知60℃时酶的活性较高,由于温度梯度较大,所以不能确定60℃就是最适温度,但可推断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60℃左右。
(4)斐林试剂检测时需水浴加热,而加热会改变该实验中的温度,影响实验最终结果。所以该实验中不能选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
(5)若要进一步探究小麦种子中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则需获得β-淀粉酶保持活性而α-淀粉酶失活的酶溶液。而α-淀粉酶在pH为3.6、温度为0℃下的环境中会失去活性。所以步骤二处理的方法是将酶液置于pH为3.6、温度为0℃下的环境中。
(6)步骤三的表格中,若②和③顺序颠倒,则在达到设定温度前,酶促反应已经发生,故将影响实验结果。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实验,要求考生能根据题干信息“α-淀粉酶不耐酸、较耐热,在pH为3.6、0℃下可迅速失活,而β-淀粉酶不耐热,在70℃15min后失活”完善实验步骤。
29.图一表示某一哺乳动物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图。图二表示不同细胞类型的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关系柱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甲细胞的名称是______细胞,乙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是___________。
(2)图二中空白柱状图代表细胞中______的数量,细胞类型b所处的分裂时期有_____。
A.有丝分裂前期 B.有丝分裂中期
C.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 D.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
(3)图一中_______细胞属于图二中的细胞类型d:图二中的细胞类型c含有_______个染色体组。
(4)图一甲细胞中,一对姐妹染色单体上的某因A与a最可能是发生_____产生的。若丁细胞是由甲细胞分裂产生的,且它可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则该生殖细胞与AaBb的个体正常产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形成受精卵为AAbb的概率是_________。
【答案】 (1). 初级卵母 (2). 有丝分裂后期 (3). 核DNA分子 (4). ABC (5). 丁 (6). 2 (7). 基因突变 (8). 1/8
【解析】
【分析】
分析图一:甲细胞中同源染色体联会,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细胞;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断裂,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丙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
分析图二:a细胞结构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相等,均为4n,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结构中染色体数为2n,核DNA数为4n,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c细胞染色体数与核DNA数均为2n,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有丝分裂末期。d细胞染色体数为n,核DNA为2n,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e细胞中核DNA和染色体数均为n,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或形成的生殖细胞。
【详解】(1)根据图丙中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为雌性,图一中甲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根据分析可知乙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
(2)图二中空白柱状的数量有时为阴影柱数量的二倍,说明空白柱代表细胞中核DNA的数量,细胞类型b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核DNA数是染色体数的二倍,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故AB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3)图二中d细胞类型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故图一中丁细胞属于图二中的细胞类型d。图二中c细胞类型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
(4)图一甲细胞中,一对姐妹染色单体上的某因A与a最可能是发生基因突变产生的,因为若是发生交叉互换产生的,则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上也应该含有等位基因。若丁细胞是由甲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则根据丁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可知其产生的生殖细胞基因型为Ab或ab,与AaBb的个体产生的生殖细胞AB、Ab、aB、ab相结合,形成AAbb受精卵的概率为1/2×1/4=1/8。
【点睛】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学生识图、析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区分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细胞分裂图像,以及细胞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数和核DNA数的变化规律。
30.胰岛B细胞是可兴奋细胞,存在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其细胞外Ca2+浓度约为细胞内的10 000倍,细胞内K+浓度约为细胞外的30倍。下图1为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机制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分析可知,葡萄糖通过________方式进入胰岛B细胞,氧化分解后产生ATP,ATP作为________,与ATP敏感的K+通道蛋白上的识别位点结合,导致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进而触发________。使胰岛B细胞兴奋,此时膜内电位发生的变化为________。
(2)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有多个成员,其中对胰岛素敏感的为GLUT-4,其作用机制如图2所示。
①GLUT1~3几乎分布于全身所有组织细胞,它们的生理功能不受胰岛素的影响,其生理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需要。
②据图2分析,当胰岛素与蛋白M结合后,经过细胞内信号传递,引起________的融合,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胰岛素促进细胞内葡萄糖去向中的①和②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协助扩散 (2). 信号分子(或信息分子) (3). Ca2+通道打开 (4).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5). 维持细胞对葡萄糖的基础转运量 (6). 含GLUT-4的嚢泡与细胞膜 (7). 合成糖原 (8). 转化成非糖物质
【解析】
【分析】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由图2可知,当胰岛素和其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形成非糖类物质,另一方面使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详解】(1)据图1可知葡萄糖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进入胰岛B细胞,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故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葡萄糖氧化分解使细胞中ATP含量升高,ATP作为信号分子,与ATP敏感的K+通道蛋白上的识别位点结合,导致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进而触发Ca2+通道打开,Ca2+内流增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B细胞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即此时膜内电位发生的变化为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①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的作用是运输葡萄糖,GLUT1〜3几乎分布于全身所有组织细胞,它们的生理功能不受胰岛素的影响,其生理意义在于维持细胞对葡萄糖的基础转运量,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需要。
②分析示意图2,当胰岛素与受体结合之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GLUT-4的嚢泡与细胞膜的融合,囊泡的形成直接与高尔基体有关,通过囊泡的活动增加了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4的含量,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能力。进入细胞的葡萄糖主要的去向是氧化分解供能,另外还可以在肝脏或肌肉细胞中合成糖原或在细胞内转化形成非糖物质。故胰岛素促进细胞内葡萄糖去向中的①和②指的是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单细胞真菌,某研究小组用它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图1为在注射器中加入5mL含酵母菌的培养液,吸入10mL空气后加塞密封,一段时间后,发现针筒内的气体体积增加。图2为①号、②号试管均加入3mL蒸馏水和少许0.1%溴香草酚蓝(简称BTB)溶液,直至溶液呈蓝色时为止。图3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进行计数,观察到的视野。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实验起初一段时间内,针筒内的气体体积未发生变化,但溶液中有气泡产生,该种气体产生的场所是_________。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针筒内的气体体积开始增加,此时,酵母菌细胞开始进行_____________呼吸。
(2)图2中,①号试管内溶液颜色变化是由蓝色变成________,设置②号试管的作用是作为________________。
(3)若要证明图1、图2两组装置中释放的气泡是酵母菌所产生的,都需要设置一个对照组同步实验,对照组的设置为另取一相同装置,将容器中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换成_________,其他条件相同。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为减小实验误差,取样前需将培养液______:滴加样液之前需在计数室上方____________:计数时,应待酵母菌_________再记数。依据图3结果,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为____________个
【答案】 (1). 线粒体(基质) (2). 无氧 (3). 黄色 (4). 对照 (5). 等量(含灭活酵母菌)的培养液 (6). 振荡摇匀 (7). 加盖玻片 (8). 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9). 3.5×109
【解析】
【分析】
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也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产生的二氧化碳使溶液呈酸性,能使溴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详解】(1)根据图1分析,实验起初一段时间内,针筒内的气体体积未发生变化,说明呼吸消耗的氧与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多,即只进行有氧呼吸,溶液中的气泡是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产生场所为线粒体基质。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针筒内的气体体积开始增加,说明呼吸消耗的氧体积小于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即此时酵母菌细胞开始进行无氧呼吸。
(2)图2中,酵母菌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①号试管,使其内溴香草酚蓝溶液颜色由蓝绿色变成黄色,②号试管没有通入酵母菌产生的气体,其它与①试管相同,故设置②号试管的作用是作为对照。
(3)若要证明图1、图2两组装置中释放的气泡是酵母菌所产生的,都需要设置一个对照组同步实验,则对照组的设置应为另取一相同装置,将容器中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换成等量(含灭活酵母菌)的培养液,其他条件相同。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内的培养液振荡摇匀,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减小误差;滴加培养液之前需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计数时,应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记数。依据图3结果可知,原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格×酵母菌培养稀释倍数×10000,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 14÷16×(400÷0.1)×103×103=3.5×109个。
【点睛】本题考查以酵母菌为材料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及识图能力。
32.果蝇的灰身与黑身由一对等位基因(B. b)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由另一对等位基因(R、 控制。下表表示亲代果蝇杂交得到F1代的表现型和数目。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_____染色体上。
(2)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依次为_____、_____。亲代雄果蝇可产生的配子类型为_____果蝇细胞中最多有_____个染色体组。
(3)若同时考虑这两对相对性状,则F1雌果蝇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
(4)若F1中灰身直毛果蝇自由交配得到F2, F2中黑身直毛所占比例为_____(用分数表示)。
(5)若想鉴定F2灰身直毛雌果蝇基因型,应用基因型为_____的雄果蝇进行测交。
【答案】 (1). X (2). BbXRXr (3). BbXRY (4). BXR、BY、bXR、bY (5). 4 (6). 3/4 (7). 7/72 (8). bbXrY
【解析】
【分析】
后代的雌雄果蝇中,灰身:黑身均为3:1,故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亲本对应的基因型为:Bb;后代中,雌性均为直毛,雄性直毛:分叉毛=1:1,该性状在雌雄的表现型不一致,故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推测亲本对应的基因型为XRY×XRXr。
【详解】(1)根据后代中直毛和分叉毛在雌雄中的表现型不一致,即雌性均为直毛,雄性均为分叉毛,可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后代中,身体颜色在雌雄中表现一致,故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亲本的基因型为Bb;根据后代的雄性中直毛:分叉毛=1:1,可知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结合后代雌果蝇只有直毛,可知直毛为显性,且推知父本的基因型为XRY。故母本的基因型为:BbXRXr,父本的基因型为BbXRY。亲本雄果蝇BbXRY可以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BXR、BY、bXR、bY=1:1:1:1。果蝇体细胞含2个染色体组,有丝分裂的后期含染色体组最多为4个。
(3)由上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BbXRXr×BbXRY,后代雌果蝇中纯合子BBXRXR、bbXRXR的比例是:1/2×1/2=1/4,故杂合子的比例是1-1/4=3/4。
(4)若F1中灰身(1/3BB、2/3Bb)直毛(1/2XRXR、1/2XRXr与XRY)果蝇自由交配得到F2, 关于身体颜色的性状中F1产生的配子及比例是B:b=2:1,F2代中黑身的比例是1/3×1/3=1/9;分叉毛的比例是1/2*1/4=1/8,则直毛的比例是1-1/8=7/8,故F2中黑身直毛所占比例为1/9×7/8=7/72。
(5)F2灰身直毛雌果蝇基因型可能是BBXRXR、BbXRXR、BbXRXr、BBXRXr,要鉴定其基因型,可以选择与bbXrY测交,若后代雌雄均为灰身直毛,则该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若后代雌雄均为灰身直毛:黑身直毛=1:1,则该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若后代雌雄果蝇均为灰身直毛:灰身分叉毛=1:1,则该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若后代中雌雄均为灰身直毛:灰身分叉毛:黑身直毛:黑身分叉毛=1:1:1:1,则该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
【点睛】该题的关键是根据图表数据判断两对性状的显隐性及亲本的基因型,根据后代中雌雄中灰身:黑身=3:1,可知灰身是显性,且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又根据后代中雌雄中直毛和分叉毛的表现型不一致,可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33.CAR-T细胞疗法是通过设计CAR基因,并导入癌症患者的T细胞中,使其转化为CAR-T细胞,CAR-T细胞膜上的CAR蛋白与癌细胞表面抗原特异结合后,激活CAR-T细胞使其增殖、分化,从而实现对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和记忆,主要过程如下图。请回答:
(1)过程①中,需要先要用____切割不同的DNA片段形成黏性末端,再利用____连接形成CAR基因。
(2)将CAR基因导入患者T细胞前,必须先完成过程②,一是因为CAR基因片段小,在细胞中容易丟失;二是因为缺少____,CAR基因在T细胞中不能复制。
(3)完成过程③常用方法是____。此外,还可以先将CAR基因整合到逆转录病毒载体中,再利用病毒的____性导入并将CAR基因整合到T细胞的____上。
(4)根据图示,CAR-T细胞对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主要取决于CAR蛋白____区。CAR-T细胞疗法具有持久性是因为CAR-T细胞能够在体内____。
【答案】 (1). 限制性内切酶 (2). DNA连接酶 (3). 复制原点 (4). 显微注射 (5). 侵染 (6). 染色体DNA (7). 胞外结合 (8). 形成记忆细胞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得,CAR-T细胞疗法实际为通过基因工程改变患者T细胞的基因,使其能够产生CAR蛋白以特异性杀伤癌细胞。过程①表示获取目的基因,过程②表示获得重组DNA分子,过程③表示将重组DNA分子转入受体细胞;过程④表示对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和记忆。
【详解】(1)过程①获取目的基因时,需要的工具酶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不同的DNA片段,再利用DNA连接酶形成CAR基因;
(2)基因的复制需要复制原点,过程①获得的CAR基因不包含复制原点,所以需要与pCDH质粒结合,由pCDH质粒提供复制原点;
(3)受体细胞为动物细胞时,常用的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的方式为显微注射法;病毒为寄生生物,因此可利用病毒的侵染性将CAR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4)根据题图分析,CAR-T细胞对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是通过与癌细胞特异性结合再使癌细胞裂解,故起主要作用的是CAR蛋白的胞外结合区,CAR-T细胞疗法具有持久性是因为CAR-T细胞与细胞免疫相似,能够在体内形成记忆细胞。
【点睛】重组DNA分子根据受体细胞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导入,动物细胞常采用显微注射法,植物细胞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微生物采用氯化钙处理。答题时需要结合题目信息判断受体细胞类型,选择适当的导入方法。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试卷
生物
一、单项选择題
1.下列有关细胞中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核糖都是不能再水解的糖
B. 蔗糖、果糖都是还原性糖
C. 脱氧核糖、麦芽糖都可存在于动物细胞中
D. 纤维素、糖原都是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果糖等属于不能水解的糖,是单糖;蔗糖、麦芽糖和乳糖是由2个单糖组成的二糖;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糖原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糖。
【详解】葡萄糖、核糖都单糖,属于不能再水解的糖,A正确;蔗糖属于非还原糖,B错误;麦芽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糖,不可能存在于动物细胞中,C错误;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但是不是细胞中的储能物质,D错误。
2.下列关于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变性蛋白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
B. 细胞膜、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都是蛋白质
C. 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通常需要另一种蛋白质的参与
D.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可按不同的方式脱水缩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有的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有的蛋白质具有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如胰岛素;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2、蛋白质或多肽中含有肽键,可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详解】A.变性蛋白质的肽键没有断裂,所以仍然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A错误;
B.氨基酸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膜,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而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进入核糖体的是tRNA(化学本质是核酸),B错误;
C.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需要蛋白酶催化,而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C正确;
D.氨基酸之间都是按相同的脱水缩合方式形成蛋白质,D错误。
故选C。
3.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心肌细胞内有大量的线粒体,有利于能量的供应
B. 浆细胞内有丰富的高尔基体,有利于抗体的分泌
C. 小肠上皮细胞细胞膜上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附着更多的载体蛋白
D.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附着更多的神经递质受体蛋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线粒体内膜向内凹陷形成脊增大了膜面积,与线粒体的功能相适应。
2、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详解】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工厂”,心肌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多,能为心肌的收缩提供大量能量,A正确;抗体属于分泌蛋白,由上述分析可知,高尔基体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过程,故浆细胞内有丰富的高尔基体,有利于抗体的分泌,B正确;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上皮细胞膜上有许多运输物质的载体蛋白,小肠上皮细胞细胞膜上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附着更多的载体蛋白,C正确;神经细胞轴突末梢为突触前膜,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故一般突触前膜没有神经递质的受体蛋白,突触后膜(神经细胞的树突或胞体)有神经递质的受体蛋白,D错误。
故选D。
4.下图表示物质进入细胞的不同方式, ATPase为ATP酶,在图示生理过程中还具有载体功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固醇类激素通过方式①进入靶细胞 B. 细胞通过方式④吞噬病原体
C. 低温会影响方式①一④的运输速率 D. 氧浓度变化只影响方式③的运输速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①过程属于自由扩散,特点是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②属于协助扩散,特点是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③属于主动运输,特点一般是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④过程属于胞吞作用,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A.固醇类激素(属于脂质)通过方式①自由扩散进入靶细胞,A正确;
B.④过程属于胞吞作用,细胞通过④过程吞噬病原体,B正确;
C.温度影响分子的运动速率,影响膜的流动性,所以低温对图中①②③④四种运输方式都有影响,C正确;
D.氧浓度变化会影响能量的供应,而③和④运输方式均消耗能量,所以氧浓度变化会影响③和④的运输速率,D错误。
故选D。
5.下图表示人体内进行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过程的完成一定伴随H2O和CO2的生成 B. a过程会受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C. 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b过程相联系 D. 细胞中完成c过程的场所主要是线粒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的考查,a是细胞呼吸的方式,可以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甲是细胞呼吸的产物可能是水和二氧化碳或者是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乳酸,乙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丙是ADP和磷酸,b是ATP的合成,c是ATP的水解过程。
【详解】A.a过程若是无氧呼吸,不会有H2O的生成,A错误;
B.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所以a过程会受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影响,B正确;
C.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即c过程相联系,C错误;
D.c过程为ATP的水解,可发生在各种耗能的场所,D错误。
故选B。
6.下列有关生物体内酶和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和激素都是在特定细胞的核糖体中合成的
B. 某些激素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实现的
C. 两者都是细胞的结构组成成分,都不能提供能量
D. 一种酶只催化一种物质的反应,一种激素只作用于一种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体中的酶由蛋白质或RNA构成,其作用是催化物质的反应,酶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激素由蛋白质或脂质组成,它是内分泌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高效能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通过传递信息,在协调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理过程方面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详解】酶分为蛋白质酶和核酶(RNA酶),核酶不是在核糖体中合成的,A选项错误;某些激素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实现的,但不是所有激素的调节作用都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实现的,B选项正确;酶和激素不参与细胞结构的组成,C选项错误;酶具有专一性,只催化一种物质反应,但激素可以作用与所有具有对应受体的细胞,D选项错误。
7.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凋亡不会出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B. 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内的核酸发生改变
C. 红细胞衰老时,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D.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多细胞生物体的个体发育中始终存在细胞凋亡,故细胞凋亡会出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A错误;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细胞内RNA出现差异,故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内的核酸会发生改变,B正确;人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因此其衰老过程中不会出现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C错误;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故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也表达,D错误。
故选B。
8.细胞周期蛋白A可促进DNA的复制,细胞中某种特异性SIRNA (一种双链RNA)可以导致细胞周期蛋白A的mRNA降解。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种 SIRNA可能会使细胞周期延长
B. 该种 SIRNA中存在A-U碱基对
C. 细胞周期蛋白A的作用场所可能是细胞核
D. 细胞周期蛋白A合成的转录过程受 SIRNA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紧扣题干信息“细胞周期蛋白A可促进DNA的复制”、“细胞中某种特异性SIRNA(一种双链RNA)可以导致细胞周期蛋白A的mRNA降解”准确答题。
【详解】A.该种SIRNA会导致细胞周期蛋白A的mRNA降解,使细胞分裂速度减慢,即可能使细胞周期延长,A正确;
B.由于该种SIRNA是一种双链RNA,故存在A-U碱基对,B正确;
C.细胞周期蛋白A可促进DNA的复制,而DNA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因此细胞周期蛋白A可能需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C正确;
D.细胞中某种特异性SIRNA(一种双链RNA)可以导致细胞周期蛋白A的mRNA降解,故该种SIRNA可影响细胞周期蛋白A合成中的翻译过程,D错误。
故选D。
9.某果蝇(2n=8)的基因型为AaBb,甲、乙分别表示某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仅显示两对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含有3对常染色体
B. 乙细胞中含1个染色体组,1条X染色体
C. 形成乙细胞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D. 卵细胞基因型可能为aB或ab或Ab或AB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判断,甲细胞正处于联会时期,为初级卵母细胞;乙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为次级卵母细胞。乙细胞中的异常是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详解】由题意可得,该细胞为雌性果蝇处于减数分裂时期的初级卵母细胞,果蝇的体细胞中含4对染色体,包括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A选项正确;果蝇为二倍体生物,乙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1条X染色体,B选项正确;形成乙细胞的过程是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选项错误;结合甲乙细胞可得,卵细胞基因型可能为aB或ab或AB或Ab,D选项正确。因此错误的选项为C。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交叉互换和染色体易位之间的关系容易混淆。交叉互换为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等位基因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易位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非等位基因的交换,易位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10.图是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A代表噬菌体侵染细菌、B代表噬菌体空壳、C代表大肠杆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需含32P的无机盐
B. 若要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还需设计一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作对照
C. 保温时间延长会提高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成功率,使上清液中放射性的比例下降
D.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大肠杆菌为噬菌体繁殖提供了所有条件
【答案】B
【解析】
【分析】
保温的目的:让噬菌体充分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的目的:让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开来。
【详解】该实验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的大肠杆菌,故培养液不能用32P标记,A错误;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作对照,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出现在上清液,引起上清液的放射性增强,C错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过程中,DNA是噬菌体提供的,DNA复制、转录、翻译的原料,酶、场所等是大肠杆菌提供的,D错误。故选B。
11.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1970年他又重申了中心法则的重要性并完善了中心法则(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⑤过程都可以在细胞内发生
B. ①~⑤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 ①和⑤过程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可以同时进行
D. 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界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
【答案】D
【解析】
【分析】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其内容为: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RNA或DNA。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心法则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科学家陆续在病毒中发现了 RNA的复制,RNA的逆转录和以蛋白质为遗传物质的朊病毒的发现都对中心法则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据图可知:①是转录,②是逆转录,③是DNA复制,④是RNA复制,⑤是翻译。
【详解】A.①~⑤过程表示遗传信息的流动,都可以在细胞内发生,A正确;
B.图中所有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正确;
C.①是将DNA中遗传信息传递给RNA,为转录过程,⑤是将RNA中遗传信息翻译成氨基酸序列的过程,即翻译,大肠杆菌细胞为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转录和翻译可同时进行,C正确;
D.中心法则揭示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或传递规律,并没有揭示生物界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D错误。
故选D。
12.人类性染色体XY一部分是同源的(图中Ⅰ片段),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图中Ⅱ1、Ⅱ2片段)。下列遗传图谱中(、分别代表患病女性和患病男性)所示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图中Ⅱ2片段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Ⅱ-1片段是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位于该区段上的遗传可能是伴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或伴X隐性遗传病,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男患者的女儿和母亲都是患者,伴X隐性遗传男患者的致病基因总是来者母亲,女性正常可能携带致病基因。
Ⅱ-2片段是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位于该区段上的遗传病的特点为传男不传女。
【详解】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并且儿子患该病而父亲表现型正常,因此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Ⅱ-2片段,A错误;该病是显性遗传病,并且女性也会患病,因此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Ⅱ-2片段,B错误;父亲患病儿子也患病,因此该致病基因可能位于Ⅱ-2片段,C正确;由于女儿患病,因此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Ⅱ-2片段,D错误。故选:C。
【点睛】无中生有,女儿患病,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中生无,女儿正常,一定是常染色体现象遗传病;伴X隐性遗传病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伴X隐性遗传病的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伴Y遗传,男传男。
13.孟买血型是由两对等位基因I/i(位于第9号染色体)和H/h(位于第19号染色体)相互作用产生的,使ABO血型的表型比例发生改变,其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H基因表达产物是A、B血型表现的基础
C. 父母均为AB型血时,可能生出O型血的后代
D. O型血对应的基因型可能有5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孟买血型是由两对等位基因I/i(位于第9号染色体)和H/h(位于第19号染色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故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孟买血型是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I/i位于第9号染色体上,H/h位于第19号染色体上)控制的,所以其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由图可知,只有H基因存在的条件下,才表现出A型、B型和AB型,所以H基因表达的产物是A、B血型表现的基础,B正确;
C.当AB型父母的基因型均为IAIBHh时,生出O型血的后代概率为1/4,C正确;
D.O型血人的基因型共有HHii、Hhii、hhii、hhIAIA、hhIAi、hhIBIB、hhIBi、hhIAIB共8种,D错误。
故选D。
14.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 只要没有致病基因,就一定不会患遗传病
C. 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都是遗传病
D. 产前诊断一定程度上能预防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出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禁止近亲结婚。
【详解】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可能不含有致病基因,如21三体综合征,B错误;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因此不一定是遗传病;家族性疾病也不一定是遗传病,有可能是传染病,C错误;产前诊断能及时发现胎儿是否患遗传病,从而终止妊娠,在—定程度上能有效预防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出生,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对于人类遗传病的概念、类型、特点和致病原因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1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
B. 狼和兔子通过相互选择,达到共同进化
C. 细菌接触抗生素后产生抗药性突变个体
D. 外来物种入侵可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最后若出现生殖隔离,可导致新物种形成。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
【详解】A.长期的地理隔离若能产生生殖隔离,就可形成新物种,A正确;
B.草原上狼和兔子奔跑能力的提高是二者通过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 细菌的抗药性在接触抗生素之前就已经产生,抗生素只是对细菌抗药性突变个体进行了选择,C错误;
D.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本地食物链的稳定性受损,可能改变了自然选择的方向,进而导致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C。
16.下图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B. ②属于神经元的胞体膜
C. ③处含有的神经递质越多,④处产生的动作电位就越大
D. ⑤与神经递质结合后,④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首先在突触前膜内形成递质小泡与前膜融合,并释放出来到突触间隙中,再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离子通道开放,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①为突触小泡,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A正确;②属于突触前膜,为轴突末梢突触小体的膜,B错误;动作电位达到一定值之后,突触间隙③处含有的神经递质再增多,突触后膜④处产生的动作电位不再随之增大,C错误;神经递质分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与⑤结合后,④处膜电位可变为外负内正,但如果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与⑤结合,④处膜电位仍为外正内负,D错误。
故选A。
17.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B细胞、T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 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C. 浆细胞通过胞吐方式分泌抗体
D. 受同种抗原刺激后,记忆细胞会迅速地増殖分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既可以在非特性免疫中发挥作用,也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B细胞、T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详解】A.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A正确;
B.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地识别抗原,B错误;
C.浆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抗体属于大分子的分泌蛋白,故分泌抗体的过程为胞吐,C正确;
D.再次免疫过程中,受同种抗原刺激后,记忆B细胞会迅速地増殖分化为浆细胞,而记忆T细胞会迅速地増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D正确。
故选B。
18.图为科研人员培育克隆猴“中中”的流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e的性状表现不受来源于b中的基因控制
B. 图中涉及技术有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胚胎移植等
C. d为胚胎发育提供遗传物质和其他适宜条件
D. e诞生实验体现了a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细胞核移植过程:
【详解】e的性状表现受来源于b中细胞质基因的控制,A错误;图中涉及的技术有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胚胎移植等,B正确;d为胚胎发育提供适宜条件,但没有提供遗传物质,C错误;e诞生实验体现了a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D错误。故选:B。
【点睛】易错点: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原理是动物体细胞细胞核的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19.下列关于生物学中常见的几种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的黏性末端与载体的黏性末端之间的碱基黏合
B. 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从质粒上切下一个目的基因需消耗4个水分子
C. Taq酶是PCR仪扩增DNA分子时常用的一种耐高温的DNA连接酶
D. 在解离根尖分生区细胞时加入纤维素酶有利于提高解离的效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限制酶用于切割DNA,称为分子手术刀;DNA连接酶用于缝合两个DNA片段,称为分子缝合针。Taq酶是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用于PCR扩增技术,将脱氧核苷酸连接到正在形成的子链上;解离根尖分生区细胞时在盐酸的作用下,使植物细胞分散开。
【详解】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的黏性末端与载体的黏性末端之间的碱基黏合形成磷酸二酯键,A错误;用限制酶从质粒上切下一个目的基因需打开2个切口,破坏四个磷酸二酯键,消耗4个水分子,B正确;Taq酶是PCR仪扩增DNA分子时常用的一种耐高温DNA聚合酶,C错误;在解离根尖分生区细胞时加入盐酸使植物细胞相互分散开,D错误。
20.下列关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全过程中,都需要严格灭菌
B. 果酒发酵、果醋发酵过程中温度分别控制在30℃、20℃
C. 果醋发酵过程中,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D. 利用酵母菌酿酒时,密封时间越长,产生的酒精量就越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果酒制作的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兼性厌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8~25℃、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
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条件是30~35℃、一直需氧。
腐乳的制作原理: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适宜温度为15℃~18℃;毛霉能够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白质和脂肪分别水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在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全过程中,不需要严格灭菌,A错误;
B.果酒的适宜发酵温度是18-25℃;果醋发酵的适宜温度是30-35℃,B错误;
C.由于醋酸菌是需氧型生物,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C正确;
D.利用酵母菌酿酒时,在一定范围内,发酵时间越长,产生的酒精量越多,但时间过长后,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等原因,酒精产量减少,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原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列关于“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洗涤红细胞时,使用生理盐水可防止红细胞破裂
B. 向鸡血溶液中加蒸馏水搅拌,可见玻棒上有白色絮状物
C. DNA在2mo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较低
D. DNA溶液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加热后变蓝
【答案】AD
【解析】
【分析】
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
1、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
2、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详解】A.生理盐水与细胞内的液体是等渗溶液,因此洗涤红细胞时,使用生理盐水可防止红细胞破裂,A正确;
B.向鸡血细胞液中加蒸馏水搅拌,可使破裂细胞,释放DNA,但不会观察到玻璃棒上有白色絮状物,B错误;
C.DNA在2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较高,在0.14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较低,C错误;
D.由分析可知,DNA溶液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加热后变蓝,D正确。
故选AD。
【点睛】本题考查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2.下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
B. 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5/N2×100%
C. N5将有两个去向,其中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 能量在各营养级的流动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
【答案】BCD
【解析】
【详解】A.蜣螂是分解者,利用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为食,该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故A错误;
B.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即N5/N2×100%;故B正确;
C.N5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将有两个去向,即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需要的能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故C正确;
D.能量在各营养级的流动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故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A。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点睛】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生长、发育和繁殖。生长、发育和繁殖=分解者分解利用+下一营养级同化+未被利用。
23.下图为利用玉米的幼苗芽尖细胞(基因型为BbTt)进行实验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实现过程①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B. 植株B和C的基因型都有四种可能
C. 植株A与B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4 D. 过程②③都有染色体复制和着丝点分裂的变化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芽尖细胞经过①形成幼苗1是植物组织培养,为无性繁殖,植株A的基因型是BbTt,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BT:Bt:bT:bt=1:1:1:1,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幼苗2是单倍体幼苗,基因型是BT、Bt、bT、bt,用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的植株B的基因型是BBTT、BBtt、bbTT、bbtt,幼苗2正常培养形成的植株C属于单倍体。
【详解】A.过程①为植物组织培养,其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A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植株B的基因型是BBTT、 BBtt、bbTT、bbtt共4种,植株C为单倍体,基因型是BT、Bt、bT、bt共4种,B正确;
C.植株A的基因型是BbTt,植株B的基因型为BBTT、 BBtt、bbTT、bbtt,所以二者相同的概率是0,C错误;
D.过程②为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过程③为有丝分裂的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都有染色体复制和着丝点分裂的变化,D正确。
故选ABD。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单倍体育种方法和过程及植物组织培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24.为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对某种植物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进行了有关实验,结果见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浓度1、Il之间大小关系可能成立的有
A. I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由题意可知,蒸馏水组为对照组,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浓度I和II为促进作用,浓度III为抑制作用。据此答题。
【详解】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浓度I、II两组在不同时间内测量的侧芽生长量均比使用蒸馏水的组长,说明两个浓度对侧芽生长均为促进作用,而浓度III组在不同时间内测量的侧芽生长量均比使用蒸馏水的组短,说明浓度III对侧芽的生长为抑制作用,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可知浓度Ⅲ最高,而浓度I和II为促进作用的较低浓度,但由于在最适浓度两侧存在两个促进效果相同的不同浓度,所以可能是浓度I>浓度II,也可能是浓度I<浓度II,综上分析,AB符合题意,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25.下表中对实验的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当植物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时,由于不能确定细胞是吸水状态还是失水状态,所以不能确定此时外界溶液浓度与细胞液的浓度大小。DNA粗提取的原理是利用DNA在不同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且不溶于冷酒精。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详解】A.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时,可能正在发生细胞吸水,也可能正在发生细胞失水,也可能失水和吸水保持动态平衡,所以细胞液浓度或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外界溶液浓度,A错误;
B.色素分离的原理是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在滤纸条上扩散的速度快。胡萝卜素扩散的速度最快,其次是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所以色素带从上往下第三条为叶绿素a,颜色为蓝绿色,B正确;
C.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可溶于酒精,将经过处理的含有DNA的滤液加入冷却的酒精溶液中,可得到白色丝状物,即粗提取的DNA,C错误;
D.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时所使用的CuSO4溶液的浓度为0.01g/mL,D错误。
故选ACD。
三、非选择题
26.下图甲、乙、丙、丁是四类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最有可能属于病毒的是______,它在结构上不同于其他三种图示的显著特点是_________。下列物质或结构中,乙、丙中共有的有_______。
A.细胞壁 B.磷脂 C.核糖体 D.质粒
(2)甲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填序号)和线粒体:乙细胞⑥中产生的CO2需要经过______层生物膜才能被⑤利用。
(3)在小分子物质→X→Y→分泌蛋白的过程中,Y对应图甲的________(填序号),为了研究该生理过程,一般采用_______法。此过程需要线粒体供能,研究发现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外膜,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丁 (2). 无细胞结构 (3). ABC (4). ① (5). 4 (6). ④ (7). 同位素示踪法 (8). 内膜上含有有较多的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甲图是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是细胞质基质,②是中心体,③是核糖体,④是内质网。乙图是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⑤是叶绿体,⑥是线粒体,⑦是液泡。丙图是细菌的模式图,丁图为病毒的结构模式图。
【详解】(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图中最有可能属于病毒的是丁。乙为植物细胞,为真核细胞,丙为细菌,为原核细胞,植物细胞和细菌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DNA和RNA等,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之一,细菌中有质粒,而植物细胞不含质粒,综上分析,AB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2)甲细胞为动物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均产生ATP,故其有氧呼吸产生ATP的场所有①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植物细胞中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消耗二氧化碳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所以乙细胞⑥线粒体中产生的CO2需要经过线粒体的两层膜和叶绿体的两层膜共4层生物膜才能被⑤叶绿体利用。
(3)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细胞外,所以在小分子物质→X→Y→分泌蛋白的过程中,Y对应图甲的④内质网,为了研究该生理过程,一般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标记氨基酸进行探究。研究发现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外膜,原因是内膜上含有较多的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结构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重点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学生熟记各种细胞结构的图形、功能等,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
27.图1表示叶肉细胞内发生的卡尔文循环及三碳糖磷酸转变为淀粉和糖的情况,叶绿体内膜上的磷酸转运器所转运的两种物质严格按照1:1的量进行;图2是根据光质和CO2浓度对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所得数据绘制的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卡尔文循环发生在叶绿体的__________中,影响该过程的主要环境因素有_____。
(2)叶绿体内膜上的磷酸转运器,每转入一分子磷酸必定同时运出一分子________,叶肉细胞合成的蔗糖被相关酶水解为_________,再被转入各种细胞利用。
(3)图2中a点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___。b点数据大于c点的原因是___。
(4)光合作用旺盛时,许多植物合成的糖类通常会以淀粉的形式临时储存在叶绿体中,假如以大量可溶性糖的形式存在,则可能导致叶绿体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基质 (2). CO2浓度、光照强度、温度 (3). 三碳糖磷酸 (4). 葡萄糖和果糖 (5). 叶绿体和线粒体 (6). 叶绿体色素主要吸收红光,而吸收的黄光较少 (7). 吸水涨破
【解析】
【分析】
1.图1表示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碳反应、蔗糖与淀粉合成代谢途径,合成淀粉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图中叶绿体内膜上的磷酸转运器转运出1分子三碳糖磷酸的同时转运进1分子Pi(无机磷酸),合成蔗糖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即细胞质基质。
2.分析图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质和CO2浓度,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
3.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其他波长的光吸收相对较少。
【详解】(1)卡尔文循环属于暗反应阶段,故图1中的卡尔文循环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影响该过程的主要环境因素有CO2浓度、光照强度、温度等。
(2)由图1可知:磷酸转运器,每转入叶绿体中一分子磷酸,就会转出一分子三碳糖磷酸,在叶绿体外三碳糖磷酸会脱去磷酸形成蔗糖,在叶绿体内三碳糖磷酸会脱去磷酸形成淀粉。蔗糖被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
(3)图2中的a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叶绿体中的光合作用可以产生ATP,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呼吸作用也可以产生ATP。故此时产生ATP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黄光的吸收很小,所以红光组的光合速率大于黄光组,故b点数据大于c点。
(4)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类,如以大量可溶性糖的形式存在,使得叶绿体渗透压升高引起吸水,而过度吸水则可能导致叶绿体吸水涨破。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结合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进行考查,意在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的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的识记、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28.萌发的小麦种子中α-淀粉和β-淀粉的含量会显著增高。α-淀粉酶不耐酸、较耐热,在pH为3.6、0℃下可迅速失活。而β-淀粉酶耐酸、不耐热,在70℃条件下15min后失活。根据它们的这种特性,可分别测定一种酶的催化效率。某实验小组进行了“提取小麦种子中α-淀粉酶并测定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最适温度”的相关实验。
实验材料:萌发3天的小麦种子(芽长约1cm)
试剂及仪器:5%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蒸馏水、石英砂、恒温水溶锅等。
实验步骤
步骤一:制备酶溶液
步骤二:将酶液经一定方法处理,取出后冷却。
步骤三:取6支干净的、体积相同并具刻度的试管依次编号,按下表要求加入试剂,再观察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注:“+”表示溶液变蓝色,其数量表示蓝色深度:“—”表示溶液不变蓝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用萌发的小麦种子提取酶液的主要理由是___________。
(2)步骤二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试管___________中观察的实验结果,可推断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_____左右。
(4)该实验中能否选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5)若要进一步研究小麦种子中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则需获得β-淀粉酶保持活性而α-淀粉酶失活的酶溶液。则步骤二处理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6)步骤三的表格中,若②和③顺序颠倒,将_________(填“影响”或“不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 (1). 小麦种子萌发时形成大量的淀粉酶 (2). 70℃水浴中15min (3). 4 (4). 60℃ (5). 不能 (6). 斐林试剂检测时需水浴加热,会改变该实验中的温度,影响实验最终结果 (7). 将酶液置于pH为3.6、温度为0℃下的环境中 (8). 影响
【解析】
【分析】
发芽的大麦种子中存在着两种淀粉酶: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α-淀粉酶耐热不耐酸;β-淀粉酶耐酸不耐热,在70℃条件下15min后即变性失活。若测定大麦种子中α-淀粉酶催化的最适温度,因此要根据β-淀粉酶不耐热,在70℃、15min后失活的特性排除β-淀粉酶的干扰。
【详解】(1)小麦种子含有大量的淀粉,萌发时形成大量的淀粉酶,所以常选用萌发的种子提取淀粉酶液。
(2)本实验是探究α-淀粉酶最适温度,在实验前需要灭活β-淀粉酶,根据“β-淀粉酶耐酸、不耐热,在70℃条件下15min后失活”,所以应将酶液置于70℃水浴中15min下的环境中。
(3)根据实验结果:60℃的组检测时淀粉完全分解,而低于或高于60℃的实验组中均有淀粉剩余,可知60℃时酶的活性较高,由于温度梯度较大,所以不能确定60℃就是最适温度,但可推断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60℃左右。
(4)斐林试剂检测时需水浴加热,而加热会改变该实验中的温度,影响实验最终结果。所以该实验中不能选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
(5)若要进一步探究小麦种子中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则需获得β-淀粉酶保持活性而α-淀粉酶失活的酶溶液。而α-淀粉酶在pH为3.6、温度为0℃下的环境中会失去活性。所以步骤二处理的方法是将酶液置于pH为3.6、温度为0℃下的环境中。
(6)步骤三的表格中,若②和③顺序颠倒,则在达到设定温度前,酶促反应已经发生,故将影响实验结果。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实验,要求考生能根据题干信息“α-淀粉酶不耐酸、较耐热,在pH为3.6、0℃下可迅速失活,而β-淀粉酶不耐热,在70℃15min后失活”完善实验步骤。
29.图一表示某一哺乳动物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图。图二表示不同细胞类型的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关系柱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甲细胞的名称是______细胞,乙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是___________。
(2)图二中空白柱状图代表细胞中______的数量,细胞类型b所处的分裂时期有_____。
A.有丝分裂前期 B.有丝分裂中期
C.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 D.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
(3)图一中_______细胞属于图二中的细胞类型d:图二中的细胞类型c含有_______个染色体组。
(4)图一甲细胞中,一对姐妹染色单体上的某因A与a最可能是发生_____产生的。若丁细胞是由甲细胞分裂产生的,且它可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则该生殖细胞与AaBb的个体正常产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形成受精卵为AAbb的概率是_________。
【答案】 (1). 初级卵母 (2). 有丝分裂后期 (3). 核DNA分子 (4). ABC (5). 丁 (6). 2 (7). 基因突变 (8). 1/8
【解析】
【分析】
分析图一:甲细胞中同源染色体联会,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细胞;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断裂,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丙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
分析图二:a细胞结构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相等,均为4n,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结构中染色体数为2n,核DNA数为4n,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c细胞染色体数与核DNA数均为2n,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有丝分裂末期。d细胞染色体数为n,核DNA为2n,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e细胞中核DNA和染色体数均为n,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或形成的生殖细胞。
【详解】(1)根据图丙中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为雌性,图一中甲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根据分析可知乙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
(2)图二中空白柱状的数量有时为阴影柱数量的二倍,说明空白柱代表细胞中核DNA的数量,细胞类型b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核DNA数是染色体数的二倍,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故AB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3)图二中d细胞类型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故图一中丁细胞属于图二中的细胞类型d。图二中c细胞类型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
(4)图一甲细胞中,一对姐妹染色单体上的某因A与a最可能是发生基因突变产生的,因为若是发生交叉互换产生的,则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上也应该含有等位基因。若丁细胞是由甲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则根据丁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可知其产生的生殖细胞基因型为Ab或ab,与AaBb的个体产生的生殖细胞AB、Ab、aB、ab相结合,形成AAbb受精卵的概率为1/2×1/4=1/8。
【点睛】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学生识图、析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区分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细胞分裂图像,以及细胞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数和核DNA数的变化规律。
30.胰岛B细胞是可兴奋细胞,存在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其细胞外Ca2+浓度约为细胞内的10 000倍,细胞内K+浓度约为细胞外的30倍。下图1为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机制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分析可知,葡萄糖通过________方式进入胰岛B细胞,氧化分解后产生ATP,ATP作为________,与ATP敏感的K+通道蛋白上的识别位点结合,导致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进而触发________。使胰岛B细胞兴奋,此时膜内电位发生的变化为________。
(2)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有多个成员,其中对胰岛素敏感的为GLUT-4,其作用机制如图2所示。
①GLUT1~3几乎分布于全身所有组织细胞,它们的生理功能不受胰岛素的影响,其生理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需要。
②据图2分析,当胰岛素与蛋白M结合后,经过细胞内信号传递,引起________的融合,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胰岛素促进细胞内葡萄糖去向中的①和②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协助扩散 (2). 信号分子(或信息分子) (3). Ca2+通道打开 (4).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5). 维持细胞对葡萄糖的基础转运量 (6). 含GLUT-4的嚢泡与细胞膜 (7). 合成糖原 (8). 转化成非糖物质
【解析】
【分析】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由图2可知,当胰岛素和其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形成非糖类物质,另一方面使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详解】(1)据图1可知葡萄糖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进入胰岛B细胞,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故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葡萄糖氧化分解使细胞中ATP含量升高,ATP作为信号分子,与ATP敏感的K+通道蛋白上的识别位点结合,导致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进而触发Ca2+通道打开,Ca2+内流增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B细胞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即此时膜内电位发生的变化为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①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的作用是运输葡萄糖,GLUT1〜3几乎分布于全身所有组织细胞,它们的生理功能不受胰岛素的影响,其生理意义在于维持细胞对葡萄糖的基础转运量,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需要。
②分析示意图2,当胰岛素与受体结合之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GLUT-4的嚢泡与细胞膜的融合,囊泡的形成直接与高尔基体有关,通过囊泡的活动增加了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4的含量,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能力。进入细胞的葡萄糖主要的去向是氧化分解供能,另外还可以在肝脏或肌肉细胞中合成糖原或在细胞内转化形成非糖物质。故胰岛素促进细胞内葡萄糖去向中的①和②指的是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单细胞真菌,某研究小组用它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图1为在注射器中加入5mL含酵母菌的培养液,吸入10mL空气后加塞密封,一段时间后,发现针筒内的气体体积增加。图2为①号、②号试管均加入3mL蒸馏水和少许0.1%溴香草酚蓝(简称BTB)溶液,直至溶液呈蓝色时为止。图3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进行计数,观察到的视野。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实验起初一段时间内,针筒内的气体体积未发生变化,但溶液中有气泡产生,该种气体产生的场所是_________。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针筒内的气体体积开始增加,此时,酵母菌细胞开始进行_____________呼吸。
(2)图2中,①号试管内溶液颜色变化是由蓝色变成________,设置②号试管的作用是作为________________。
(3)若要证明图1、图2两组装置中释放的气泡是酵母菌所产生的,都需要设置一个对照组同步实验,对照组的设置为另取一相同装置,将容器中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换成_________,其他条件相同。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为减小实验误差,取样前需将培养液______:滴加样液之前需在计数室上方____________:计数时,应待酵母菌_________再记数。依据图3结果,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为____________个
【答案】 (1). 线粒体(基质) (2). 无氧 (3). 黄色 (4). 对照 (5). 等量(含灭活酵母菌)的培养液 (6). 振荡摇匀 (7). 加盖玻片 (8). 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9). 3.5×109
【解析】
【分析】
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也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产生的二氧化碳使溶液呈酸性,能使溴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详解】(1)根据图1分析,实验起初一段时间内,针筒内的气体体积未发生变化,说明呼吸消耗的氧与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多,即只进行有氧呼吸,溶液中的气泡是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产生场所为线粒体基质。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针筒内的气体体积开始增加,说明呼吸消耗的氧体积小于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即此时酵母菌细胞开始进行无氧呼吸。
(2)图2中,酵母菌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①号试管,使其内溴香草酚蓝溶液颜色由蓝绿色变成黄色,②号试管没有通入酵母菌产生的气体,其它与①试管相同,故设置②号试管的作用是作为对照。
(3)若要证明图1、图2两组装置中释放的气泡是酵母菌所产生的,都需要设置一个对照组同步实验,则对照组的设置应为另取一相同装置,将容器中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换成等量(含灭活酵母菌)的培养液,其他条件相同。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内的培养液振荡摇匀,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减小误差;滴加培养液之前需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计数时,应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记数。依据图3结果可知,原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格×酵母菌培养稀释倍数×10000,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 14÷16×(400÷0.1)×103×103=3.5×109个。
【点睛】本题考查以酵母菌为材料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及识图能力。
32.果蝇的灰身与黑身由一对等位基因(B. b)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由另一对等位基因(R、 控制。下表表示亲代果蝇杂交得到F1代的表现型和数目。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_____染色体上。
(2)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依次为_____、_____。亲代雄果蝇可产生的配子类型为_____果蝇细胞中最多有_____个染色体组。
(3)若同时考虑这两对相对性状,则F1雌果蝇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
(4)若F1中灰身直毛果蝇自由交配得到F2, F2中黑身直毛所占比例为_____(用分数表示)。
(5)若想鉴定F2灰身直毛雌果蝇基因型,应用基因型为_____的雄果蝇进行测交。
【答案】 (1). X (2). BbXRXr (3). BbXRY (4). BXR、BY、bXR、bY (5). 4 (6). 3/4 (7). 7/72 (8). bbXrY
【解析】
【分析】
后代的雌雄果蝇中,灰身:黑身均为3:1,故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亲本对应的基因型为:Bb;后代中,雌性均为直毛,雄性直毛:分叉毛=1:1,该性状在雌雄的表现型不一致,故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推测亲本对应的基因型为XRY×XRXr。
【详解】(1)根据后代中直毛和分叉毛在雌雄中的表现型不一致,即雌性均为直毛,雄性均为分叉毛,可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后代中,身体颜色在雌雄中表现一致,故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亲本的基因型为Bb;根据后代的雄性中直毛:分叉毛=1:1,可知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结合后代雌果蝇只有直毛,可知直毛为显性,且推知父本的基因型为XRY。故母本的基因型为:BbXRXr,父本的基因型为BbXRY。亲本雄果蝇BbXRY可以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BXR、BY、bXR、bY=1:1:1:1。果蝇体细胞含2个染色体组,有丝分裂的后期含染色体组最多为4个。
(3)由上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BbXRXr×BbXRY,后代雌果蝇中纯合子BBXRXR、bbXRXR的比例是:1/2×1/2=1/4,故杂合子的比例是1-1/4=3/4。
(4)若F1中灰身(1/3BB、2/3Bb)直毛(1/2XRXR、1/2XRXr与XRY)果蝇自由交配得到F2, 关于身体颜色的性状中F1产生的配子及比例是B:b=2:1,F2代中黑身的比例是1/3×1/3=1/9;分叉毛的比例是1/2*1/4=1/8,则直毛的比例是1-1/8=7/8,故F2中黑身直毛所占比例为1/9×7/8=7/72。
(5)F2灰身直毛雌果蝇基因型可能是BBXRXR、BbXRXR、BbXRXr、BBXRXr,要鉴定其基因型,可以选择与bbXrY测交,若后代雌雄均为灰身直毛,则该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若后代雌雄均为灰身直毛:黑身直毛=1:1,则该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若后代雌雄果蝇均为灰身直毛:灰身分叉毛=1:1,则该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若后代中雌雄均为灰身直毛:灰身分叉毛:黑身直毛:黑身分叉毛=1:1:1:1,则该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
【点睛】该题的关键是根据图表数据判断两对性状的显隐性及亲本的基因型,根据后代中雌雄中灰身:黑身=3:1,可知灰身是显性,且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又根据后代中雌雄中直毛和分叉毛的表现型不一致,可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33.CAR-T细胞疗法是通过设计CAR基因,并导入癌症患者的T细胞中,使其转化为CAR-T细胞,CAR-T细胞膜上的CAR蛋白与癌细胞表面抗原特异结合后,激活CAR-T细胞使其增殖、分化,从而实现对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和记忆,主要过程如下图。请回答:
(1)过程①中,需要先要用____切割不同的DNA片段形成黏性末端,再利用____连接形成CAR基因。
(2)将CAR基因导入患者T细胞前,必须先完成过程②,一是因为CAR基因片段小,在细胞中容易丟失;二是因为缺少____,CAR基因在T细胞中不能复制。
(3)完成过程③常用方法是____。此外,还可以先将CAR基因整合到逆转录病毒载体中,再利用病毒的____性导入并将CAR基因整合到T细胞的____上。
(4)根据图示,CAR-T细胞对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主要取决于CAR蛋白____区。CAR-T细胞疗法具有持久性是因为CAR-T细胞能够在体内____。
【答案】 (1). 限制性内切酶 (2). DNA连接酶 (3). 复制原点 (4). 显微注射 (5). 侵染 (6). 染色体DNA (7). 胞外结合 (8). 形成记忆细胞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得,CAR-T细胞疗法实际为通过基因工程改变患者T细胞的基因,使其能够产生CAR蛋白以特异性杀伤癌细胞。过程①表示获取目的基因,过程②表示获得重组DNA分子,过程③表示将重组DNA分子转入受体细胞;过程④表示对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和记忆。
【详解】(1)过程①获取目的基因时,需要的工具酶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不同的DNA片段,再利用DNA连接酶形成CAR基因;
(2)基因的复制需要复制原点,过程①获得的CAR基因不包含复制原点,所以需要与pCDH质粒结合,由pCDH质粒提供复制原点;
(3)受体细胞为动物细胞时,常用的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的方式为显微注射法;病毒为寄生生物,因此可利用病毒的侵染性将CAR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4)根据题图分析,CAR-T细胞对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是通过与癌细胞特异性结合再使癌细胞裂解,故起主要作用的是CAR蛋白的胞外结合区,CAR-T细胞疗法具有持久性是因为CAR-T细胞与细胞免疫相似,能够在体内形成记忆细胞。
【点睛】重组DNA分子根据受体细胞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导入,动物细胞常采用显微注射法,植物细胞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微生物采用氯化钙处理。答题时需要结合题目信息判断受体细胞类型,选择适当的导入方法。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