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安达七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寒假考试(5)生物试卷
展开生物试卷五
一、单选题
1.某小组开展探究振荡培养中转速大小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的溶氧量,还能增加酵母菌获得营养物质的机会
B.不同转速下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增长速率不同,但最终的种群密度相同
C.该实验中酵母菌数量随时间而变化,所以无需进行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
D.可通过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获得本实验中酵母菌的准确的种群数量
2.在适宜温度和大气CO2浓度条件下,测得某森林中林冠层四种主要乔木的幼苗叶片的生理指标(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物种指标 | 马尾松 | 苦槠 | 石栎 | 青冈 |
光补偿点μmol·m-2·s-1 | 140 | 66 | 37 | 22 |
光饱和点μmol·m-2·s-1 | 1425 | 1255 | 976 | 924 |
(光补偿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强;光饱和点: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所需的最小光强)
A.光强大于140μmol·m-2·s-1,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全部进入线粒体
B.光强小于1255μmol·m-2·s-1,影响苦储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C.森林中生产者积累有机物的能量总和,即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林冠密集程度增大青冈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加
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4.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 | 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 | 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 |
浮水植物a | 22.30 | 1.70 |
浮水植物b | 8.51 | 0.72 |
沉水植物c | 14.61 | 2.22 |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
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5.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
B.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C.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快
D.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
6.在正常与遮光条件下向不同发育时期的豌豆植株供应14CO2,48h后测定植株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14C的量。两类器官各自所含14C量占植株14C总量的比例如图所示。与本实验相关的错误叙述是( )
A.14CO2进入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后被转化为光合产物
B.生殖器官发育早期,光合产物大部分被分配到营养器官
C.遮光70%条件下,分配到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中的光合产物量始终接近
D.实验研究了光强对不同发育期植株中光合产物在两类器官间分配的影响
7.某染料(氧化型为无色,还原型为红色)可用于种子生活力的鉴定。某同学将吸胀的小麦种子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并进行染色实验来了解种子的生活力,结果如表所示。
分组 | 甲组 | 乙组 |
处理 | 种子与染料混合保温 | 种子煮沸后与染料混合保温 |
结果 | 种子中的胚呈红色 | 种子中的胚未呈红色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组的胚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B.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使染料变成红色
C.乙组胚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能将染料运出细胞
D.种子中胚细胞代谢活动的强弱会影响染色效果
8.无机盐能维持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下面列出了若干确定无机盐X是否是植物必需的实验方案,其中正确的设计是( )
①以土壤为基质盆栽,浇缺少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
②以沙土为基质盆栽,浇缺少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
③只用缺少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不用基质
④以土壤为基质盆栽,浇蒸馏水
⑤以沙土为基质盆栽,浇完全培养液
⑥不用基质,只用完全培养液
⑦不用基质,只用含无机盐X的培养液
⑧不用基质,只用蒸馏水
A.以③为实验组,⑥为对照组
B.以④为实验组,①为对照组
C.以②为实验组,⑤为对照组
D.以⑦为实验组,⑧为对照组
9.1958年,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如下图),证实了DNA是以半保留方式复制的。②、③、④、⑤试管是模拟可能出现的结果。下列相关推论正确的是( )
培养条件与方法:
(1)在含 15N的培养基培养若干代,使DNA双链均被 15N标记(试管①)。
(2)转至 14N的培养基培养,每30分钟繁殖一代。
(3)取出每代DNA样本,并离心分层。
A.该实验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出现④的结果至少需要90分钟
B.③是转入14N培养基中复制一代的结果,②是复制二代的结果
C.如果14N的培养基中含有少量的15N,则③中条带的宽度略微变宽
D.给试管④中加入解旋酶一段时间后离心出现的结果如试管⑤所示
10.下列有关调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一组是( )
| 调查内容 | 调查方法或对象 | 实验要点 |
A | 某双子叶植物的 | 样方法 | 随机选取大小相同的样方,统 |
B | 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 | 患者家系 | 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 |
C |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 抽样检测法 | 取样之前试管要轻轻振荡 |
D |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 取样器取样法 | 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在体积 |
A.A B.B C.C D.D
11.为了探究一种新型碱性纤维素酶的去污效能,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由图中实验结果能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碱性纤维素酶对污布类型2的去污力最强
B.不同类型洗衣粉影响碱性纤维素酶的去污力
C.碱性纤维素酶对污布类型2、3的去污力不同
D.加大酶用量可以显著提高洗衣粉的去污力
12.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可以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B.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用改良的苯酚品红染液进行染色,观察到视野中既 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
C.用抽样检测法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时,先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计数室内,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D.健那绿染液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 色,而细胞质接近于无色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振荡培养能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还能使培养液与酵母菌充分接触,增加酵母菌获得营养物质的机会,因此,转速不同,种群的K值也会不同,A正确,B错误;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转速大小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同转速下的实验形成相互对照,为使实验结果有说服力和可信度,还应进行重复实验,C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是一种抽样检测方法,是对种群密度的估算,无法得到精确的酵母菌数量,D错误。
2.答案:D
解析:140μmol·m-2·s-1为马尾松植株的光饱和点,当光强大于140μmol·m-2·s-1时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除进入线粒体外,还扩散至细胞外,A项错误;
光强小于1255μmol·m-2·s-1,影响苦储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B项错误;
森林中生产者制造有机物的能量总和,即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项错误;
由表格信息可知,青冈的光补偿点较低,因而更适应弱光环境,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林冠密集程度增大青冈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加,D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碳循环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完成的,在本题中生物群落包括丝瓜、昆虫和分解者等,A错误;调查种群密度要统计样方内所有的个体,包括卵、幼虫、成虫,B错误;由题干和图可判断甲、乙两种昆虫为捕食关系,由于图像仅显示二者的数量关系,而单位个体的质量或能量未知,因此无法计算二者间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甲、乙存在捕食关系,乙数量增加,会导致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减少,D正确。
4.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植物a单位水体面积氮的吸收量最大,植物c单位水体面积P的吸收量最大,a、b、c均为生产者。三种浮游植物中,a对N的吸收量最大,c对P的吸收量最大,故为达到降低自然水体中的N、P的最佳效果,应该投放植物a和c,投放后会增加生物的种类和食物链的数目,这两种植物吸收N、P其种群密度会增大,但不会改变群落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选C。
5.答案:C
解析: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 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 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3、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是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中有些是利用信息传递作用。
植物产生挥发性物质,如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性物质,可以吸引天敌捕食昆虫,这体现了化学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A正确;由于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因此,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Bt56蛋白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若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会减少,而Bt56基因表达未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会增加,C错误;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能够抑制烟粉虱的数量增长,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共同进化的含义和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再根据题意作答。
6.答案:C
解析:本题将对光合作用的过程、场所等基础知识的考查融入豌豆实验背景中,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柱状图信息、分析实验变量和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目的、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叶绿体基质是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场所,在此处CO2自先与C5结合转化为C3,进而被还原为葡萄糖,同时再生出C5,A项正确;由题图可知,生殖器官发育早期,光合产物大部分被分配到营养器官.B项正确; 由题图可知生殖器官发育早期光合产物主要分配在菪养器官中,发育中期分配到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的光合产物量比例接近,发育后期光合产物较多分配到生殖器宵中,C项错误;由题图可知本研究的自变量是不同光强、植株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器官,因变量是光合产物的分配情况,D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该染料被氧化呈无色,被还原就呈红色,活细胞进行细 胞呼吸产生还原NADH( [H]),染料被还原,故呈红色,A和B正确。乙组中的种子煮沸后细胞已经死亡,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变性 失活,细胞失去了选择透过性,不能将染料运出细胞,C错误。该染 料可用于种子生活力的鉴定,因此种子中胚细胞代谢活动的强弱会 影响染色效果,D正确。
8.答案:A
解析:本实验的自变贵是植物生活的环境是否含有无机盐X。 植物正常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缺少无机盐或只用含无机盐X的培养液培养植物,植物均不能正常生长,不能作为对照组;土壤、沙土中都可能含有这种无机盐,也不能作为对照组,因此对照组应该只用完全培养液,而实验组用缺少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来确定实验结论,所以A符合题意。
9.答案:C
解析:
10.答案:B
解析:A、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随机选取大小相同的样方,统计种群密度,计算平均值,A正确;
B、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调查,B错误;
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用血球计数板进行抽样检测计数,取样前试管要轻轻震荡,以防样方中酵母菌分布不均匀影响计数,C正确;
D、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所以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研究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利用了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目的,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也可以放入试管中,D正确.
故选:B.
11.答案:C
解析:对污布类型2、3处理,洗衣粉类型、酶用量均相同,二者比较可以直接说明碱性纤维素酶对污布类型2、3的去污力不同,C项正确由图中实验结果不能直接得出A、B、D三项所述的结论,原因是它们都没有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来支持。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实验的有关内容。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仅是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用改良的苯酚品红染液进行染色,既可观察到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可观察到染色体数量发生改变的细胞;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统计时,应先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然后在盖玻片四周滴加培养液,让其自行渗入盖玻片内,将多余的培养液用吸水纸吸去,再进行 计数;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可用健那绿染液进行染色,使其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于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