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7页未读,
继续阅读
安徽省芜湖市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基础检测生物试题
展开
芜湖一中2020届新高三基础检测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选项为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有关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 若某化合物是由C、H、O、N和P元素组成,则该化合物可能具有催化作用
B. 若由DNA分子控制合成的RNA完全水解,则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核糖、碱基和磷酸
C. 若某化合物含C、H、O、N和S等元素,则该化合物能携带氨基酸进入细胞和核糖体
D. 若某蛋白质由M条肽链、N个氨基酸组成,则该蛋白质至少含有M+N个氧原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糖类的元素组成是C、H、O,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等,不同类的脂质的元素组成不同,脂肪和固醇的元素组成是C、H、O,磷脂的元素组成是C、H、O、N、P,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
【详解】A、若某化合物是由C、H、O、N和P元素组成,则该化合物可能是核酸,核酸中有些RNA具有催化作用,A正确;
B、构成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每个核糖核苷酸是由一分子核糖、一分子碱基和一分子磷酸组成,因此RNA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核糖、碱基和磷酸,B正确;
C、若某化合物含C、H、O、N和S等元素,则该化合物为蛋白质,能携带氨基酸进入细胞的为载体蛋白,而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的则为tRNA,C错误;
D、每个氨基酸中至少含有2个氧原子,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脱去的水分子数是N-M,每脱一分子水减少一个氧原子,因此由M条肽链、N个氨基酸组的蛋白质至少含有的氧原子2N-(N-M)=N+M个氧原子,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组成糖类、蛋白质、核酸的元素,意在考查学生对各种有机物组成元素的区分,试题难度一般.
2.下列概念不能用如图来表示的是( )
A. ①表示糖类,②~④分别表示单糖、二糖、多糖
B. ①表示真核细胞,②~④分别表示动物、植物、真菌
C. ①表示固醇②~④分别表示脂质、磷脂、性激素
D. ①表示含C、H、O、N的化合物,②~④分别表示脂质、蛋白质、核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脂质的种类:(1)脂肪;(2)磷脂;(3)固醇:固醇又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2、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
3、真核生物是所有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其细胞具有细胞核的生物的总称,它包括所有动物、植物和真菌。
【详解】A、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多糖,所以若①表示糖类,②~④可分别表示单糖、二糖、多糖,A不符合题意;
B、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所以若①表示真核细胞,②~④可分别表示动物、植物、真菌,B不符合题意;
C.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又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磷脂不属于固醇,且脂质应包含固醇,C符合题意;
D、脂质中的磷脂、蛋白质和核酸均含有C、H、O、N,所以若①表示含C、H、O、N的化合物,②~④可分别表示脂质、蛋白质、核酸,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下列有关水对动,植物生命活动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有几项( )
①在休眠的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减小,降低植物新陈代谢的速率,有利于渡过不利的环境条件
②衰老的细胞内自由水含量降低
③癌细胞是一种分裂失控、代谢旺盛的细胞其自由水含量较正常的细胞低
④参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的运输,也能够贮藏能量和为生命活动供能
A. 0 B. 1 C. 2 D. 3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能自由移动,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详解】①休眠或越冬的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下降,细胞代谢变慢,但抗逆性增强,有利于抵抗不利的环境条件,①正确;
②细胞内自由水含量的降低是细胞衰老的特征之一,②正确;
③癌细胞增殖速度快,细胞代谢旺盛,自由水含量较正常细胞高,③错误;
④自由水参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的运输,但是无论自由水、结合水都不能够贮藏能量和为生命活动供能。④错误。
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取成熟到第2天和第4天的等量香蕉果肉,分别加等量的蒸馏水制成提取液,然后在a,c试管中各加5mL第2天的提取液,在b、d试管中各加5ml.第4的提取液。如图在a、b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碘液,在c、d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煮沸。观察比较颜色变化,结果是( )
A. a、b试管呈蓝色,且a比b颜色浅;c、d试管呈砖红色,且c比d颜色浅
B. a、b试管呈蓝色,且a比b颜色深;c、d试管呈砖红色,且c比d颜色浅
C. a、b试管呈蓝色,且a比b颜色浅;c、d试管呈砖红色且c比d颜色深
D. a、h试管呈蓝色,且a比b颜色深;c、d试管呈砖红色,且c比d颜色深
【答案】B
【解析】
【分析】
实验原理: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还原性糖含量越高,砖红色越深,淀粉为非还原性糖,遇碘变蓝色。
【详解】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淀粉经代谢转化为有甜味的可溶性还原性糖。随着时间的延长,淀粉的含量逐渐降低,而还原性糖的含量逐渐升高,因此香蕉逐渐变甜。所以试管a、c中含淀粉的量多,还原性糖含量少;试管b、d中淀粉含量少,还原性糖含量多。在a、b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碘液,在c、d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煮沸,可观察到a、b呈蓝色,a颜色较b深;c、d呈砖红色,d颜色较c深,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下列关于各种生物中组成核酸的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的描述,正确的是( )
选项
生物
碱基
核苷酸
五碳糖
A
T2噬菌体
5种
5种
1种
B
烟草叶肉细胞
5种
8种
2种
C
烟草花叶病毒
4种
8种
2种
D
豌豆根毛细胞
8种
8种
2种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核酸包括DNA和RNA,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T、C、G。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U、C、G。
【详解】A、T2噬菌体为DNA病毒,只含DNA一种核酸,故含有的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分别为4种、4种、1种,A错误;
B、烟草叶肉细胞含有DNA和RNA,故细胞中含有的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分别为5种、8种、2种,B正确;
C、烟草花叶病毒为RNA病毒,只含有RNA一种核酸,故含有的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分别为4种、4种、1种,C错误;
D、豌豆根毛细胞含有DNA和RNA,故细胞中含有的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分别为5种、8种、2种,D错误。
故选B。
6.取某高等植物细胞中三种细胞器测定它们有机物的含量,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蛋白质/%
脂质/%
核酸/%
细胞器A
67
20
微量
细胞器B
59
40
0
细胞器C
61
0
39
A. 如果细胞器A是叶绿体,其中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是
B. 细胞器B含有蛋白质和脂质,不含核酸,说明其具有膜结构,在细胞分裂时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C. 细胞器C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有水产生,生成的物质需要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才有活性
D. 蓝藻细胞和该细胞相比较,没有细胞器A、B、C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细胞器A含蛋白质和脂质,说明是具膜结构的细胞器,且含有少量核酸,因此可能是线粒体或叶绿体;细胞器B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是具膜结构的细胞器,不含核酸,因此可能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等;细胞器C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不含脂质,说明该细胞器不含膜结构,因此该细胞器是核糖体。
【详解】A、如果细胞器A是叶绿体,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因此其中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是,A正确;
B、细胞器B含有蛋白质和脂质,不含核酸,说明其具有膜结构,可能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等,而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所以细胞器B在细胞分裂时不一定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B错误;
C、细胞器C是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有水产生,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不一定需要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才有活性,C错误;
D、蓝藻细胞为原核细胞,含有细胞器C核糖体,D错误。
故选A。
7.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其功能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和磷脂分子
B. 原核细胞结构简单,没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所以不具有生物膜和生物膜系统
C. 细胞膜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D. 线粒体内外膜、叶绿体内外膜及内质网膜等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是对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各种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统称为生物膜;生物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细胞的各项生理活动。
【详解】A、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相似,主要是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蛋白质在生物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A错误;
B、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和复杂的细胞器,但有细胞膜,故具有生物膜,B错误;
C、细胞膜对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的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起决定性作用,C正确;
D、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所需的酶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线粒体外膜不含酶,光反应所需的酶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叶绿体的内外两层膜不含光合作用的酶,D错误。
故选C。
8.如图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衰老的细胞中细胞核体积变大,核膜内折,①将收缩染色加深
B. ②与核糖体RNA合成有关,没有②的细胞也可能正常形成核糖体
C. ③为双层膜,其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D. 蛋白质、DNA和RNA等物质都能自由通过核孔,但需要消耗ATP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是染色质(成分是DNA和蛋白质),②是核仁(与某些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③是核膜(双层膜,上面有孔是蛋白质和RNA通过的地方)。
【详解】A、细胞衰老后,细胞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变大,核膜内折,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A正确;
B、②是核仁,与核糖体RNA合成有关,没有②的细胞也可能正常形成核糖体,如原核细胞,B正确;
C、③表示核膜,双层膜,其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C正确;
D、DNA不能通过核孔,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也具有选择性,同时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D。
9.下列关于细胞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某些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吐的方式从细胞中运出
B. 抑制细胞膜上载体的作用不会阻碍性激素进入细胞
C. 葡萄糖进入人体细胞的方式有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两种
D. 细胞主动运输物质的结果是使该物质在细胞膜内外浓度趋于平衡
【答案】D
【解析】
某些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也可以通过胞吐的方式从细胞中运出,A项正确;性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脂质中的固醇,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跨膜运输的,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的协助,所以抑制细胞膜上载体的作用不会阻碍性激素进入细胞,B项正确;葡萄糖进入人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进入人体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即葡萄糖进入人体细胞的方式有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两种,C项正确;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因此细胞主动运输物质的结果不会使该物质在细胞膜内外的浓度趋于平衡,D项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误认为只有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以胞吐或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而忽略了诸如小分子的神经递质也是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出细胞的特例。
10.如图表示某反应进行时,有酶参与和无酶参与的能量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此反应为放能反应 B. 曲线Ⅱ表示有参与
C. E3为反应前后能量的变化 D. 酶参与反应时,所降低的活化能为E4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E1表示在无酶参与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E2表示在有酶催化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由此可以看出,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最适宜条件下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最好,酶活性最高。
【详解】题图中曲线Ⅰ表示无酶参与的能量变化,曲线Ⅱ是有酶催化条件下的能量变化,酶降低的活化能为E4,反应前后能量的变化应为E3,反应产物的能量值比底物的高,故该反应应为吸能反应。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反应物在无催化剂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产物所需的能量变化过程的曲线图,考查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的知识,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和特性,明确酶促反应的原理和外界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11.酶和ATP是细胞代谢过程中所需的两种重要化合物,而细胞内还有与ATP结构类似的GTP、CTP和UTP等高能磷酸化合物,但ATP用途较为广泛。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ATP的合成常伴随放能反应,而吸能反应通常伴随ATP的水解
B. UTP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该高能磷酸键全部断裂后产物有2种,其中含有某些酶的基本组成单位
C. 叶肉细胞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D. 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的过程可使得ATP转化为ADP的速率加快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包括腺嘌呤和核糖,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ATP的合成常伴随放能反应,放出的能量储存在ATP中,而吸能反应需要的能量一般来自ATP的水解,A正确;
B、根据ATP的结构可知,UTP是三磷酸尿苷的英文名称缩写,其分子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UT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全部断裂后的产物是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和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单位之一,而少数酶的化学本质为RNA,B正确;
C、叶肉细胞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产生的ATP只能用于叶绿体基质中的暗反应,C错误;
D、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因此ATP转化为ADP的速率加快,D正确。
故选C。
12.将某一植物叶片置于适宜条件下,测得不同的细胞间隙CO2浓度下叶肉细胞中C5的含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AB段,叶肉细胞C3化合物的含量增加
B. BC段,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C. AB段,CO2固定速率比C3的还原速率快
D. BC段,可能是有关酶的数量限制了光合速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首先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经过还原后形成碳水化合物或五碳化合物。据图分析: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叶肉细胞间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五碳化合物的含量逐渐减小,超过一定的范围(二氧化碳饱和点)五碳化合物含量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详解】A、AB段,随叶肉细胞间隙的二氧化碳相对浓度升高,二氧化碳的固定加快,C3化合物的含量增加,A正确;
B、BC段,叶肉细胞间隙的二氧化碳的相对浓度较高,C5含量基本维持不变,表示达到二氧化碳饱和点,此时光合速率应大于呼吸速率,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大于零,B错误;
C、AB段,C5含量降低,说明CO2固定速率比C3的还原速率快,C正确;
D、BC段CO2浓度不再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可能是有关酶的数量或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的数量限制了光合速率,D正确。
故选B。
13.如图为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类型的装置图,实验中微生物均有活性。假设环境因素对本实验无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了无氧呼吸
B. 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右移,明酵母菌只进行了有氧呼吸
C. 将酵母菌替换成乳酸菌,装置1中液滴不移动,装置2中液滴不移动
D. 将酵母菌替换为乳酸菌,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右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装置:装置1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酵母菌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所以装置1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装置2中的清水不吸收气体,也不释放气体,所以装置2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与消耗氧气的量的差值。
【详解】装置1中NaOH溶液可以吸收装置内的CO2,则装置内气体变化只是由O2体积变化引起;装置2中清水对气体没有影响,则装置内气体变化是由O2、CO2变化共同引起的。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O2,放出等量的CO2,即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不移动;只进行无氧呼吸时,不消耗O2放出CO2,则装置1中液滴不移动,装置2中液滴右移。若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则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右移。将图中酵母菌替换成乳酸菌后,乳酸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且呼吸产物没有CO2,即乳酸菌既不消耗氧也不产生CO2,则装置1中和装置2中液滴均不移动。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装置图,考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要求考生掌握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明确烧杯中NaOH溶液或水的作用,关键是明确实验装置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的含义,并根据液滴移动与否来判断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14.提取光合色素时,进行纸层析分离。下列对该实验中各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未见色素带,说明材料可能为黄化叶片
B. 胡萝卜素处于滤纸条最上方,是因为其在提取液中的溶解度最高
C. 提取液呈绿色是由于含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较多
D. 色素始终在滤纸上,是因为色素不溶于层析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提取色素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都能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如无水乙醇等,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分离色素的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的,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的,扩散速度慢。层析后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详解】A、黄化叶片中不含叶绿素,但含有类胡萝卜素,用此材料进行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可以观察到两条色素带,A错误;
B、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如胡萝卜素处于滤纸最前方,是因为其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高,B错误;
C、叶绿素a为蓝绿色,叶绿素b为黄绿色,提取液呈绿色是由于含有较多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C正确;
D、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层析液等中,色素始终在滤纸上,原因是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向上扩散,D错误。
故选C。
15.在晴朗的夏季,将一正常生长的绿色植物放入密闭的透明玻璃罩内继续培养,每隔一段时间用CO2浓度检测仪测定玻璃罩内CO2浓度,绘制成如图所示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FG段表明气孔关闭,不进行光合作用
B. E点和F点比较,E点时C3含量低、C5含量高
C. D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H点光合作用消失
D. 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在一昼夜内有所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正常生长的绿色植物放入了密闭的透明玻璃罩内,因此玻璃罩内CO2浓度上升表示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或只进行呼吸作用,当玻璃罩内CO2浓度下降时,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图中D点和H点时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详解】A、FG段由于温度过高会导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减少,但是光合作用仍在进行,并且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A错误;
B、F点的光照强度大于E点,所以F点的C3还原速率大于E点,故F点的C3含量低,C5含量高,B错误;
C、图中D点和H点时,玻璃罩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平衡,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在D点之前,光合作用消失在H点之后,C错误;
D、K点和A点相比,玻璃罩内CO2浓度有所降低,说明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在一昼夜内有所增加,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综合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应用,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其次要求考生能结合实际和所学的知识,分析曲线图,对各曲线段上升或下降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特别是明确转折点D和H的含义,再作出准确的判断。
16.图A表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所用的时间,图B表示连续分裂的细胞相邻的两个细胞周期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图A中一个细胞周期是指乙→乙的全过程,图B中ab可表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分裂期,它们之间的界限非常明显
②在低等植物细胞内,中心体倍增发生在乙→甲过程
③c,d两段都要消耗能量,由葡萄糖直接供给
④b段发生核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⑤处于图A中甲→乙时期和图B中a、c时期的细胞均可进行染色体的DNA复制
⑥处于图A中甲→乙时期和图B中b时期的细胞均会发生着丝点分裂和染色体数目加倍
A. ①④⑥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②③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前者所占细胞周期的比例大,后者所占的比例小。图A中甲→乙为分裂期,乙→甲为间期。图B中a+b为一个细胞周期,c+d为一个细胞周期。a、c为间期,b、d为分裂期。
【详解】①根据细胞周期的概念可知,图A中一个细胞周期是指乙→乙的全过程,图B中ab可表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分裂期,但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没有明显的界限,①错误;
②在低等植物细胞内,中心体倍增发生在间期,即图A中的乙→甲过程中,②正确;
③c,d两段都要消耗能量,但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不是葡萄糖,③错误;
④b段为分裂期,能发生核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④正确;
⑤DNA复制发生在间期,而图A中甲→乙时期为分裂期,不能进行染色体的DNA复制,⑤错误;
⑥着丝点分裂和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图A中甲→乙时期为分裂期,包含后期,图B中b时期为分裂期,也包含后期,所以处于图A中甲→乙时期和图B中b时期的细胞均会发生着丝点分裂和染色体数目加倍,⑥正确。
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周期的相关知识,明确细胞周期的概念和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衰老对于生物体都是有害的
②正常细胞癌变后在体外培养可无限增殖
③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的过程是可逆的
④细胞癌变是细胞高度分化的结果
⑤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亡的结果
⑥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不同,原癌基因调节细胞周期,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⑦低温引起细胞冻伤和死亡属于细胞坏死
A. 1项 B. 2项 C. 3项 D. 4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1)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2)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坏死是由外界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被动死亡的过程。
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①细胞衰老属于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个体发育过程中正常的细胞衰老对生物体是有利的,①错误;
②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因此正常细胞癌变后在体外培养可无限增殖,②正确;
③细胞分化具有稳定性和不可逆性,因此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的过程是不可逆的,③错误;
④细胞癌变是细胞畸形分化的结果,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而细胞分化的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④错误;
⑤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受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属于细胞凋亡,⑤正确;
⑥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⑥错误;
⑦低温引起的细胞冻伤和死亡属于细胞坏死,⑦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说法有3个,即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用3H标记的胸苷和尿苷(它们均为合成核酸的原料)分别处理洋葱根尖(根尖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均有活细胞)。过一段时间后检测根尖细胞的细胞核中大分子放射性,最可能的结果是( )
A. 部分细胞的细胞核检测到前者,所有活细胞的细胞核都能检测到后者
B. 部分细胞的细胞核检测到前者,只有局部区域的细胞核检测到后者
C. 两者在所有细胞的细胞核中都能检测到
D. 两者在所有细胞的细胞核中都不能检测到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尖细胞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胸苷和尿苷分别是合成DNA和RNA的原料,洋葱根尖中,部分细胞能够进行DNA复制,所有的细胞均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只有部分细胞能检测到前者的放射性,而所有的活细胞都能检测到后者的放射性。
【详解】胸苷用于合成DNA,尿苷用于合成RNA;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细胞分裂,能合成DNA,而其它细胞不能分裂,不能进行DNA复制;用3H标记的胸苷处理洋葱根尖,只有分生区能检测到放射性;而根尖所有的细胞均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可合成RNA和蛋白质,所以用3H标记的尿苷处理洋葱根尖后,所有活细胞都能检测到放射性。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9.甲胎蛋白(AFP)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后约两周AFP从血液中消失。肝细胞发生癌变时,AFP会持续性异常升高。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 肝细胞的分裂周期变长时,AFP合成会增加
B. 指导合成AFP的基因属于原癌基因,发生突变后才表达
C. 肝细胞发生癌变后因细胞膜上糖蛋白增多而容易发生扩散
D. 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都有与癌变有关的基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A、依题意“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AFP会持续性异常增高”可推知,当肝细胞的分裂周期变短时,AFP合成会增加,A项错误;
B、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原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也能表达,而指导合成AFP的基因不属于原癌基因,B项错误;
C、肝细胞发生癌变后因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而容易发生扩散,C项错误;
D、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都有与癌变有关的基因,即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抓住“胎儿出生后约两周AFP从血液中消失、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AFP会持续性异常增高”这一解题的信息和切入点,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围绕所学的细胞癌变的原因及癌细胞主要特征等相关知识展开联想,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对选项逐一分析,并与细胞分裂建立联系。
20.如图所示是关于观察洋葱有丝分裂实验的部分操作。下列评价合理的是( )
A. 剪取洋葱根尖2~3mm,因为该区域属于伸长区,细胞有丝分裂旺盛
B. 该实验步骤中唯一的错误是在②和③之间缺少用清水漂洗这一环节
C. 在观察到的图像中,甲、乙分别属于分生区和伸长区的细胞,细胞均已死亡
D. 根据统计图⑧中处于分裂期细胞数目和视野中所有细胞数目能推算出间期和分裂期所占时间的比例
【答案】D
【解析】
【分析】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并制作装片的步骤是:
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在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
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
【详解】A、剪取洋葱根尖2~3mm,因为该区域属于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旺盛,A错误;
B、该实验步骤中错误1是在②和③之间缺少用清水漂洗这一环节,错误2是在染色后不需要用清水漂洗,B错误;
C、分生区的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故在观察的图像中,甲、乙都属于分生区的细胞,由于经过了解离过程,细胞已死亡,C错误;
D、分裂期细胞数目与视野中所有细胞数目的比值和分裂期时长与细胞周期时长的比值相等,所以统计图⑧中处于分裂期细胞数目和视野中所有细胞数目能推算出间期和分裂期所占时间的比例,D正确。
故选D。
21.如图是人体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处于cd段的细胞都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
B. 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基因的交叉互换发生在cd段
C. 该图若为有丝分裂,染色体加倍和纺锤体都出现在de段
D. 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ef段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目相等,均为46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在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为1,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复制后变为2;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为1。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详解】A、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cd期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其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
B、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cd期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所以可发生在cd段,B正确;
C、纺锤体出现在有丝分裂前期,而前期含有染色单体,即纺锤体出现在cd段;de段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
D、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ef段的细胞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而后期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目均为92,D错误。
故选B。
22.—对夫妇表现正常,却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在妻子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白化病基因数目、分布以及白化病基因与正常肤色基因分离的时期最可能是
A. 1个,位于一个染色单体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 4个,位于四分体的每个染色单体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C. 2个,分别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 2个,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A_×A_),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aa),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据此答题。
【详解】一对夫妇表现正常,却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说明该夫妇是白化病基因的携带者。在妻子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在减数分裂间期经过复制,所以白化病基因有2个,分别位于由一个着丝点相连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白化病基因与正常肤色基因分离的时期最可能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能根据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推断亲本的基因型;识记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能准确判断初级卵母细胞中白化病基因的数目和分布情况。
23.通过确凿的实验证据向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的观点提出挑战的,有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等科学家。下列关于对他们所做的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
C. 艾弗里的实验中加入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上只出现S型活菌
D.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使用普通培养基不能标记T2噬菌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通过分别研究蛋白质和DNA的作用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没有用到同位素标记法,A项错误;
B、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B项错误;
C、艾弗里的实验中加入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上同时出现S型和R型活菌,C项错误;
D、病毒专性寄生,使用普通培养基不能标记T2噬菌体,D项正确。
故选D。
24. 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无丝分裂一般不发生DNA复制
B. DNA复制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基因
C. 一个DNA分子通过复制形成另一个新的DNA分子
D. 需要解旋酶、限制酶、DNA聚合酶
【答案】B
【解析】
【详解】A、无丝分裂过程中同样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合成,A错误;
B、在复制过程中,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导致复制过程出错从而导致基因突变,一个基因突变,形成它的等位基因,B正确。
C、DNA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由一个DNA分子复制形成的两条子代DNA中,各保留了一条亲代的DNA单链,C错误;
D、DNA复制的条件有亲代DNA模板、酶、ATP和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其中所用到的酶主要是DNA解旋酶和DNA聚合酶,D错误。
故选B。
25.下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过程。能在根尖的分生区和成熟区细胞的细胞核中发生的有
A. 两者都只有① B. 前者有①、②、③,后者只有②和③
C. 两者都只有①和② D. 前者只有①和②,后者只有②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①为DNA的自我复制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②为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③为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能力旺盛,因此细胞中既能进行DNA的复制,也能转录和翻译形成蛋白质;成熟区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因此不会发生DNA的复制,但仍能转录和翻译形成蛋白质,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明确只有能增殖的细胞才会发生DNA分子的复制。
26.下列有关蛋白质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种氨基酸都有多种密码子 B. 每种tRNA只运转一种氨基酸
C. 反密码子也携带遗传信息 D. 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遗传信息的翻译的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A、有的氨基酸,如色氨酸只有一种密码子,A错误;
B、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运转一种氨基酸,B正确;
C、反密码子不携带遗传信息,C错误;
D、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D错误。
故选B。
【点睛】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遗传信息表达的翻译过程,特别是密码子的功能及其种类、tRNA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知识,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
27.用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该DNA分子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四次。其结果不可能是 ( )
A. 含有15N的DNA分子占1/8 B. 含有14N的DNA分子占7/8
C. 消耗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600个 D. 产生了16个DNA分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其复制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计算能力。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半保留复制的内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AB、依据半保留复制,这16个子代DNA分子均含有14N,其中有2个DNA分子含有15N,因此含有15N的DNA分子占1/8,含有14N的DNA分子占100%,A正确,B错误;
C、消耗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24-1)×40=600个,C正确;
D、已知15N标记的DNA分子共有A+T+G+C=200个碱基,其中C=60个。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在该DNA分子中,C=G=60个,A=T=40个。若该DNA分子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四次,则共合成24=16个子代DNA分子,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DNA复制的有关计算: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若将一个被15N标记的DNA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复制)若干代,其结果分析如下:
28.已知一个蛋白质由2条多肽链组成,含肽键共有198个。该蛋白质分子的模板mRNA中有A和G共200个,则转录成该mRNA的DNA分子中,最少应有C和T共多少个( )
A. 800 B. 400 C. 200 D. 600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计算能力。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基因表达的过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已知某蛋白质分子由2条多肽链组成,共含有198个肽键,则该蛋白质分子含有的氨基酸数目=肽链条数+肽键数目=2+198=200个。翻译该蛋白质分子时,其模板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构成1个密码子,编码1个氨基酸,因此该模板mRNA至少含有200×3=600个碱基,其中A+G=200个,则U+C=400个。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转录该mRNA的DNA分子的模板链中T+C=200个、A+G=400个,非模板链中A+G=200个,T+C=400个,所以转录成该mRNA的DNA分子中,最少应有C和T的数目为600个。综上分析,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基因表达过程中相关计算:在不考虑非编码区和内含子的条件下,转录、翻译过程中DNA(基因)碱基数∶mRNA碱基数∶多肽链氨基酸数=6∶3∶1,即:
29.下列有关科学研究方法叙述,错误的是
A. 鲁宾和卡门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B. 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和基因的本质
C. 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推论
D. 沃森和克里克运用模型建构法揭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A、鲁宾和卡门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探究(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A项正确;
B、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但没有揭示基因的本质,B项错误;
C、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用看得见的染色体与看不见的基因进行类比,得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推论,C项正确;
D、沃森和克里克运用模型建构法,通过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物理模型,揭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项正确。
故选B。
30. 已知一批胚的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种子,其数目之比为1:2,将这批种子种下,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一代中胚的基因型为AA、Aa、aa的种子数之比为
A. 3∶2∶1 B. 1∶2∶1 C. 3∶5∶1 D. 4∶4∶1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豌豆种子基因型为:1/3AA和2/3Aa,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所以只能进行自交。1/3AA自交后代是1/3AA,而2/3Aa自交后代1/6AA、1/3Aa、1/6aa,所以AA为1/2、Aa为1/3、aa为1/6,即AA、Aa、aa之比是3:2:1,A正确。
故选A。
31.某生物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和a分别控制黑毛和白毛。若种群中黑毛纯合子和杂合子均占36%,而白色个体无繁殖能力。让该种群随机交配,若没有突变和其他因素干扰,则子代黑毛纯合子与白色个体的比例为( )
A. 9∶1 B. 3∶2 C. 1∶1 D. 1∶2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本题是考查种群中基因频率的计算和自由交配后代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如果种群足够大、不发生突变、不发生选择、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该种群的遗传符合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对于后代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按照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进行计算,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都不变。
2、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
(3)基因频率=×100%。
【详解】由题意知“其中黑毛纯合子和杂合子均占36%”,该种群中AA=36%,Aa=36%,aa=1-36%-36%=28%,由于“白色个体无繁殖能力”,所以种群中个体随机交配时,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只有AA和Aa,则繁殖的群体中AA:Aa=1:1,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3/4,a的基因频率为1/4。随机交配后,AA个体所占比例为3/4×3/4=9/16,Aa个体所占比例为2×3/4×1/4=6/16,aa个体所占比例为1/4×1/4=1/16。所以子一代黑毛纯合子AA与白色个体aa的比例为9:1。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题时注意“白色个体无繁殖能力”这一条件的应用,即自由交配的群体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具有交配繁殖能力。
32.已知某种老鼠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和a决定,A+(纯合胚胎致死)决定黄色,A决定灰色,a决定黑色,且A+对A是显性,A对a是显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种老鼠的成年个体中最多有6种基因型
B. A+、A和a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一只黄色雌鼠和一只黑色雄鼠杂交,后代可能出现3种表现型
D. 基因型均为A+a的一对老鼠交配产下的3只小鼠可能全表现为黄色
【答案】D
【解析】
由题可知,老鼠的体色基因型有A+A+、A+A、A+a、AA、Aa、aa,由于基因型为A+A+的个体胚胎致死,因此该种老鼠的成年个体中最多有5种基因型,A错误;由于A+、A和a为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该黄色雌鼠的基因型为A+A或A+a,黑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亲本A+A与aa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A+a和Aa,其表现型为黄色和灰色;亲本Aa与aa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Aa和aa,其表现型为灰色和黑色,因此后代出现2种表现型,C错误;基因型均为A+a的一对老鼠交配,产生的3只小鼠的基因型都可能为A+a,因此该3只小鼠可能全表现为黄色,D正确。
33.如图表示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若图1、2、3中的同源染色体均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图中所示个体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依次是 ( )
A. 2、3、4 B. 4、4、4 C. 2、4、4 D. 2、2、4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1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基因型为AaBb,其中AB连锁,ab连锁;图2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基因型为基因型为AaBb,其中Ab连锁,aB连锁;图3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基因型为基因型为AaBb,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图1个体自交后代有3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图2个体自交后代有3种基因型(AAbb、aaBB、AaBb),3种表现型;图3个体自交后代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示意图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及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考生应注意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
34.雕鹗(鹰类)的下列性状分别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分别用A、a和B,b表示。其中有一对基因(设为A、a)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已知绿色条纹雕鹗与黄色无纹雕交配,F1为绿色无纹和黄色无纹,比例为1∶1.当F1的绿色无纹雕鹗彼此交配时,其后代F2表现型及比例为绿色无纹:黄色无纹:绿色条纹:黄色条纹=6∶3∶2∶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控制绿色的基因是A,控制无纹的基因是B
B. 让F2中绿色无纹个体和黄色条纹个体杂交,则后代中有4种表现型,其比例为2∶1∶1∶1
C. 让F2中黄色无纹的个体彼此交配,则出现黄色条纹个体的概率为1/9
D. F1的绿色无纹雕彼此交配的后代中致死基因型有3种,占其后代的比例为1/4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一只绿色有纹雕鹗与一只黄色无纹雕鹗交配,Fl为绿色无纹和黄色无纹,可以说明无纹是显性;当F1的绿色无纹雕鹗彼此交配时,F2中有黄色有纹,说明出现性状分离,绿色是显性。当F1的绿色无纹雕鹗彼此交配时,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绿色无纹:黄色无纹:绿色有纹:黄色有纹=6:3:2:1,说明绿色显性纯合致死。即控制绿色的基因是A,控制无纹的基因是B。
【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控制绿色的基因是A,控制无纹的基因是B,A正确;
B、让F2中绿色无纹个体(1AaBB、2AaBb)和黄色条纹个体(aabb)杂交,则后代中Aa:aa=1:1,bb==,Bb:bb=2:1。因此F2中有4种表现型,其比为(1:1)(2:1)=2:2:1:1,B错误;
C、让F2中黄色无纹个体(1aaBB、2aaBb)彼此交配,则出现黄色条纹个体(aabb)的概率为××=,C正确;
D、F1的绿色无纹雕鹗基因型为AaBb,由以上分析可知绿色显性纯合致死,则F2中致死基因型有AABB、AABb、AAbb,即AA—致死,因此致死的后代占1/4,D正确。
故选B。
35.下列有关性染色体及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B. 果蝇X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C. 生物体的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性染色体
D. 位于人类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答案】D
【解析】
【分析】
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雄性个体含有两条异型性染色体,雌性动物含有两条同型性染色体。减数分裂时,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随着性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总是随着性染色体遗传给后代,表现为和性别相关联。
【详解】A、雄配子中1/2含X染色体、1/2含Y染色体,A错误;
B、果蝇X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错误;
C、不含有性染色体的生物(如豌豆等)的染色体组中不含有性染色体,C错误;
D、位于人类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因为此类题目考查的范围比较广,需要考生记住一些特例进行判断,例如C选项,学习的过程中可能过多的注意了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实际上很多生物没有性染色体,例如豌豆。
36.某番茄中有一种三体(6号染色体有三条),其基因型为AABBb。三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3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2条随意配对联会形成一个二价体,另1条同源染色体不能配对而形成一个单价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三体番茄为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
B. 从变异的角度分析,三体的形成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C. 该三体番茄产生4种基因型的花粉,且比例为1∶1∶1∶1
D. 该三体番茄的根尖分生区细胞经分裂产生子细胞的基因型仍为AABBb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该番茄多了一条6号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该三体番茄为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即会出现隐性性状bb,A正确;
B、三体多了一条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B正确;
C、基因型为AABBb的三体经减数分裂可以产生ABB、ABb、AB、Ab 4种基因型的花粉,其比例为1∶2∶2∶1,C错误;
D、该三体番茄的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产生子细胞的基因型仍为AABBb,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三体产生的配子种类的判断,AABBb形成的配子有4种类型:ABB:ABb:Ab:AB=1:2:1:2。
37.某二倍体植物的两个植株①②杂交,得到③,对③的处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③到④的过程为诱变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
B. 植株⑤⑥能通过有性杂交得到三倍体植株⑧,因而⑤⑥属于同一物种
C. 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D. ③到⑦的过程为花粉离体培养,涉及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③→④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③→⑤→⑩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③→⑤、③→⑥、⑤×⑥→⑧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③→⑦→⑨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据此答题。
【详解】射线处理是进行物理诱变,故③到④的过程为诱变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A正确;植株⑤⑥通过有性杂交得到的三倍体植株⑧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⑤⑥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故⑤⑥不属于同一物种,B错误;秋水仙素能够抑制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不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③到⑦的过程是将花粉培养成幼苗,为花药离体培养的过程,涉及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应用,重点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点、缺点、实例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8.人眼的虹膜有褐色的和蓝色的,褐色是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蓝色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已知人群中蓝眼占百分之一,则一个褐眼男人与一个褐眼女人(这个女人的母亲是蓝眼)结婚,这对夫妇生下蓝眼女孩的可能性是( )
A. 9/400 B. 1/44 C. 9/200 D. 1/22
【答案】B
【解析】
【分析】
褐眼男人的基因型可能为AA,也可能为Aa,要根据人群中蓝眼占百分之一,先求出a基因频率,再求出A基因频率,利用基因频率求出褐眼人群中Aa所占的概率,再利用分离定律解决。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人眼的虹膜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分离规律。由于蓝色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且位于常染色体上,人群中蓝眼占百分之一,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1/10,A的基因频率为9/10,褐眼男人为携带者的概率为(2×1/10×9/10)÷(1-1/100)=18/99=2/11,女人的母亲是蓝眼,所以女人的基因型为Aa,故这个褐眼男人与这个褐眼女人结婚,生下蓝眼女孩的可能性是2/11×1/4×1/2=1/44,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9.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大型公益寻人节目上《等着我》自播出后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过大批热心人的帮助,某走失男孩终被找回,但其父母已经离世,为确认该男孩的身份,可采取的方案是
A. 比较他和9的Y染色体DNA序列
B. 比较他和10的Y染色体DNA序列
C. 比较他和9的线粒体DNA序列
D. 比较他和10的线粒体DNA序列
【答案】D
【解析】
走失男孩的Y染色体与1号一致,A错误。B错误。走失男孩的线粒体DNA与4、7、10号一致,C错误。D正确。
40.金虎尾科植物起源于南美洲,之后逐渐迁移至北美洲再扩撒到非洲和亚洲如表列出了金虎尾科植物在不同大洲的主要花部系统和传粉者,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花对称性
花萼腺体
传粉者
南美洲
两侧对称
10个油脂腺体
美洲特有的集油蜂
中美洲、北美洲
辐射对称
无
花内自交
非洲
辐射对称
无
收集花粉的蜜蜂科昆虫
亚洲
两侧对称
无
收集花粉的大蜜蜂
A. 南美洲金虎尾科植物具有油脂腺体是与集油蜂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B. 中美洲和北美洲缺乏集油蜂。导致金虎尾科植物发生适应性进化
C. 非洲和亚洲的金虎尾科植物具有相同的进化过程
D. 随着金虎尾科植物的迁移和进化物种多样性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从而共同发展进化。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详解】A、南美洲金虎尾科植物具有油脂腺体是与其传粉者集油蜂长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
B、中美洲和北美洲因缺乏传粉者集油蜂,使金虎尾科植物不能完成受粉,金虎尾科植物因而发生了适应环境的适应性进化,B正确;
C、非洲和亚洲的金虎尾科植物由于生存环境不同,所以生物进化方向不同,因此不具有相同的进化过程,C错误;
D、随着金虎尾科植物的迁移和进化,增加了生物的种类,物种多样性增加,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明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二、非选择题
41.如图甲、乙、丙是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高等动物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丁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细胞内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乙细胞所处的特定时期叫__________期,丙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甲、乙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
(3)甲、乙、丙细胞所处的时期对应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
(4)画出形成丙细胞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像
__________
【答案】 (1). 4 (2). 四分体 (3). 第一极体 (4). AaBb (5). AB、ab或Ab、aB (6). ab (7). bc (8). de (9).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图甲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经分裂,为有丝分裂后期图像;图乙为四分体时期;图丙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经分裂,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像。图丁中ab段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二倍,为有丝分裂后期,c点时染色体数目减为体细胞的一半,说明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进入了减数第二次分裂,de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同源染色体,根据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四条,可判断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每对同源染色体含4条染色单体,故为四分体时期;图丙是雌性动物体内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像,由于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细胞丙为第一极体。
(2)正常情况下,细胞甲经有丝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基因型不发生改变,仍为AaBb;细胞乙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能得到AB、ab或Ab、aB类型的子细胞。
(3)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二倍,与丁图中ab段对应;乙图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故与丁图中bc段对应。丙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与丁图中de段对应。
(4)由丙图可知,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A与B所在的染色体分向小的一极,a与b所在的染色体分向大的一极,所以形成丙细胞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像为:。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过程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
42.现有同种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植物A和B,将植株A置于透明的密闭玻璃罩内,植株B置于自然条件下(如图甲、乙所示),测得一昼夜中两植株氧气释放速率,结果依次如图丙、丁曲线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图丙和图丁的结果及差异,可知影响植株A和B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
(2)6:00—18:00,植株A和B积累有机物较多的是___________。
(3)图丁中,导致e点光合速率明显降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植株B的总光合速率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速率。
(4)图丙和图丁中,a、c和e两植株氧气释放速率相等,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反映该三个时间点两植株的总光合速率相等,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温度 (2). 植株B (3). 气孔大量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 (4). 大于 (5). 不能 (6). 三个时间点的温度不同,植株的呼吸速率也就不同,进而总光合速率不同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考查对环境因素影响光合作用的理解。解答本题,应注意区分表观光合速率和实际光合速率的不同表示方法。
【详解】(1)图丙和图丁结果及差异,可知影响植株A和B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有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温度;
(2)6:00—18:00,图丁中植株B氧气释放速率与时间围成的面积较大,积累有机物较多;
(3)图丁中e点时,蒸腾作用过强,气孔大量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导致光合速率降低,此时,植株B氧气释放速率大于0,说明总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4)图丙和图丁中,a、c和e两植株氧气释放速率相等,但三个时间点的温度不同,植株的呼吸速率不同,因而总光合速率不同。
43.在果蝇中,翻翅(M)对正常翅(m)为显性,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红眼(E)对粉眼(e)为显性,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注:体细胞中无等位基因的个体均为纯合子)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对基因的遗传_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
(2)若只考虑翻翅和正常翅这对相对性状,雄果蝇的基因型有XMYM、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判断果蝇眼色基因(E—e)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还是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将一只纯合的红眼雄果蝇与一只粉眼雌果蝇杂交。预测和分析实验结果:
①若子代雌性为红眼,雄性为粉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
(4)若果蝇红眼(E)、粉眼(e)的眼色基因位于X非同源区段,Xe配子有活性,但个体基因纯合致死_____(填“能”或“不能”)选择出某种基因组合,使后代只有雌性个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遵循 (2). 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3). XMYm、XmYM、XmYm (4). 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 (5). 雌雄个全为红眼 (6). 不能 (7). 因为雄果蝇只有XEY基因型,雌果蝇有XEXE、XEXe基因型,所以不能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考查伴性遗传的规律和应用。解答遗传实验题,一般可根据实验可能的结论预测实验结果。
【详解】(1)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翻翅(M)对正常翅(m)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雄果蝇的基因型有XMYM、XMYm、XmYM、XmYm。
(3)将纯合的红眼雄果蝇与粉眼雌果蝇杂交,
①若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则子代雄性为红眼,雄性为粉眼;
②若该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则,子代雌雄个全红眼。
(4)由于雄果蝇只有XEY基因型,雌果蝇有XEXE、XEXe革因型,雌雄个体杂交,后代一定会会出现XEY,因此不能选择出某种基因组合,使后代只有雌性个体。
44.如图甲是某动物细胞内基因表达过程示意图,图乙是该动物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丙氨酸GCA,苯丙氨酸GUC、谷氨酰胺CAG)
(1)图甲中①过程可发生在动物细胞的______中,催化该过程的主要的酶是_______:在⑥上合成②的过程称为_________,该过程需要_____作为运输工具。已知该工具上的反密码子是CAG,则其携带的氨基酸是________________。
(2)由图乙可知,___________(填序号)构成了该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结构④的名称是____。
(3)已知该动物的DNA分子中共含有m对碱基,其中含n个胸腺嘧啶碱基,求第四次复制需要游离的胞嘧啶碱基________个。
【答案】 (1). 细胞核、线粒体 (2). RNA聚合酶 (3). 翻译 (4). tRNA (5). 苯丙氨酸 (6). ②③ (7).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8). 8m-8n
【解析】
【分析】
图甲中①过程为转录,②③④⑤都是以同一条mRNA为模板合成的多肽,⑥为核糖体。图乙中①为胸腺嘧啶,②为脱氧核糖,③为磷酸,④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⑤为碱基对,⑥为腺嘌呤,⑦为鸟嘌呤,⑧为胞嘧啶。
【详解】(1)图甲中①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在动物细胞的线粒体中也能发生,催化该过程的酶主要是RNA聚合酶。在⑥核糖体上合成②多肽链的过程称为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转运氨基酸的运输工具是tRNA。若tRNA的反密码子是CAG,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其携带的氨基酸的密码子是GUC,该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是苯丙氨酸。
(2)图乙中的[②]脱氧核糖和[③]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①为胸腺嘧啶(T),②是脱氧核糖,③是磷酸,因此由①②③组成的结构④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3)已知该动物的DNA分子中共有m个碱基对,即A+T+G+C=2m,已知T=n,则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在该DNA分子中A=T=n个,C=G=(2m-2n)÷2,其第4次复制共需要游离的胞嘧啶碱基=2(4-1)×(m-n)=8m-8n。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其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准确识别图甲、乙中数字所示的生理过程或物质名称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芜湖一中2020届新高三基础检测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选项为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有关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 若某化合物是由C、H、O、N和P元素组成,则该化合物可能具有催化作用
B. 若由DNA分子控制合成的RNA完全水解,则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核糖、碱基和磷酸
C. 若某化合物含C、H、O、N和S等元素,则该化合物能携带氨基酸进入细胞和核糖体
D. 若某蛋白质由M条肽链、N个氨基酸组成,则该蛋白质至少含有M+N个氧原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糖类的元素组成是C、H、O,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等,不同类的脂质的元素组成不同,脂肪和固醇的元素组成是C、H、O,磷脂的元素组成是C、H、O、N、P,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
【详解】A、若某化合物是由C、H、O、N和P元素组成,则该化合物可能是核酸,核酸中有些RNA具有催化作用,A正确;
B、构成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每个核糖核苷酸是由一分子核糖、一分子碱基和一分子磷酸组成,因此RNA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核糖、碱基和磷酸,B正确;
C、若某化合物含C、H、O、N和S等元素,则该化合物为蛋白质,能携带氨基酸进入细胞的为载体蛋白,而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的则为tRNA,C错误;
D、每个氨基酸中至少含有2个氧原子,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脱去的水分子数是N-M,每脱一分子水减少一个氧原子,因此由M条肽链、N个氨基酸组的蛋白质至少含有的氧原子2N-(N-M)=N+M个氧原子,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组成糖类、蛋白质、核酸的元素,意在考查学生对各种有机物组成元素的区分,试题难度一般.
2.下列概念不能用如图来表示的是( )
A. ①表示糖类,②~④分别表示单糖、二糖、多糖
B. ①表示真核细胞,②~④分别表示动物、植物、真菌
C. ①表示固醇②~④分别表示脂质、磷脂、性激素
D. ①表示含C、H、O、N的化合物,②~④分别表示脂质、蛋白质、核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脂质的种类:(1)脂肪;(2)磷脂;(3)固醇:固醇又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2、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
3、真核生物是所有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其细胞具有细胞核的生物的总称,它包括所有动物、植物和真菌。
【详解】A、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多糖,所以若①表示糖类,②~④可分别表示单糖、二糖、多糖,A不符合题意;
B、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所以若①表示真核细胞,②~④可分别表示动物、植物、真菌,B不符合题意;
C.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又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磷脂不属于固醇,且脂质应包含固醇,C符合题意;
D、脂质中的磷脂、蛋白质和核酸均含有C、H、O、N,所以若①表示含C、H、O、N的化合物,②~④可分别表示脂质、蛋白质、核酸,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下列有关水对动,植物生命活动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有几项( )
①在休眠的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减小,降低植物新陈代谢的速率,有利于渡过不利的环境条件
②衰老的细胞内自由水含量降低
③癌细胞是一种分裂失控、代谢旺盛的细胞其自由水含量较正常的细胞低
④参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的运输,也能够贮藏能量和为生命活动供能
A. 0 B. 1 C. 2 D. 3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能自由移动,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详解】①休眠或越冬的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下降,细胞代谢变慢,但抗逆性增强,有利于抵抗不利的环境条件,①正确;
②细胞内自由水含量的降低是细胞衰老的特征之一,②正确;
③癌细胞增殖速度快,细胞代谢旺盛,自由水含量较正常细胞高,③错误;
④自由水参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的运输,但是无论自由水、结合水都不能够贮藏能量和为生命活动供能。④错误。
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取成熟到第2天和第4天的等量香蕉果肉,分别加等量的蒸馏水制成提取液,然后在a,c试管中各加5mL第2天的提取液,在b、d试管中各加5ml.第4的提取液。如图在a、b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碘液,在c、d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煮沸。观察比较颜色变化,结果是( )
A. a、b试管呈蓝色,且a比b颜色浅;c、d试管呈砖红色,且c比d颜色浅
B. a、b试管呈蓝色,且a比b颜色深;c、d试管呈砖红色,且c比d颜色浅
C. a、b试管呈蓝色,且a比b颜色浅;c、d试管呈砖红色且c比d颜色深
D. a、h试管呈蓝色,且a比b颜色深;c、d试管呈砖红色,且c比d颜色深
【答案】B
【解析】
【分析】
实验原理: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还原性糖含量越高,砖红色越深,淀粉为非还原性糖,遇碘变蓝色。
【详解】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淀粉经代谢转化为有甜味的可溶性还原性糖。随着时间的延长,淀粉的含量逐渐降低,而还原性糖的含量逐渐升高,因此香蕉逐渐变甜。所以试管a、c中含淀粉的量多,还原性糖含量少;试管b、d中淀粉含量少,还原性糖含量多。在a、b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碘液,在c、d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煮沸,可观察到a、b呈蓝色,a颜色较b深;c、d呈砖红色,d颜色较c深,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下列关于各种生物中组成核酸的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的描述,正确的是( )
选项
生物
碱基
核苷酸
五碳糖
A
T2噬菌体
5种
5种
1种
B
烟草叶肉细胞
5种
8种
2种
C
烟草花叶病毒
4种
8种
2种
D
豌豆根毛细胞
8种
8种
2种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核酸包括DNA和RNA,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T、C、G。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U、C、G。
【详解】A、T2噬菌体为DNA病毒,只含DNA一种核酸,故含有的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分别为4种、4种、1种,A错误;
B、烟草叶肉细胞含有DNA和RNA,故细胞中含有的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分别为5种、8种、2种,B正确;
C、烟草花叶病毒为RNA病毒,只含有RNA一种核酸,故含有的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分别为4种、4种、1种,C错误;
D、豌豆根毛细胞含有DNA和RNA,故细胞中含有的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分别为5种、8种、2种,D错误。
故选B。
6.取某高等植物细胞中三种细胞器测定它们有机物的含量,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蛋白质/%
脂质/%
核酸/%
细胞器A
67
20
微量
细胞器B
59
40
0
细胞器C
61
0
39
A. 如果细胞器A是叶绿体,其中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是
B. 细胞器B含有蛋白质和脂质,不含核酸,说明其具有膜结构,在细胞分裂时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C. 细胞器C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有水产生,生成的物质需要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才有活性
D. 蓝藻细胞和该细胞相比较,没有细胞器A、B、C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细胞器A含蛋白质和脂质,说明是具膜结构的细胞器,且含有少量核酸,因此可能是线粒体或叶绿体;细胞器B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是具膜结构的细胞器,不含核酸,因此可能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等;细胞器C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不含脂质,说明该细胞器不含膜结构,因此该细胞器是核糖体。
【详解】A、如果细胞器A是叶绿体,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因此其中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是,A正确;
B、细胞器B含有蛋白质和脂质,不含核酸,说明其具有膜结构,可能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等,而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所以细胞器B在细胞分裂时不一定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B错误;
C、细胞器C是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有水产生,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不一定需要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才有活性,C错误;
D、蓝藻细胞为原核细胞,含有细胞器C核糖体,D错误。
故选A。
7.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其功能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和磷脂分子
B. 原核细胞结构简单,没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所以不具有生物膜和生物膜系统
C. 细胞膜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D. 线粒体内外膜、叶绿体内外膜及内质网膜等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是对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各种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统称为生物膜;生物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细胞的各项生理活动。
【详解】A、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相似,主要是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蛋白质在生物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A错误;
B、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和复杂的细胞器,但有细胞膜,故具有生物膜,B错误;
C、细胞膜对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的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起决定性作用,C正确;
D、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所需的酶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线粒体外膜不含酶,光反应所需的酶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叶绿体的内外两层膜不含光合作用的酶,D错误。
故选C。
8.如图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衰老的细胞中细胞核体积变大,核膜内折,①将收缩染色加深
B. ②与核糖体RNA合成有关,没有②的细胞也可能正常形成核糖体
C. ③为双层膜,其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D. 蛋白质、DNA和RNA等物质都能自由通过核孔,但需要消耗ATP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是染色质(成分是DNA和蛋白质),②是核仁(与某些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③是核膜(双层膜,上面有孔是蛋白质和RNA通过的地方)。
【详解】A、细胞衰老后,细胞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变大,核膜内折,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A正确;
B、②是核仁,与核糖体RNA合成有关,没有②的细胞也可能正常形成核糖体,如原核细胞,B正确;
C、③表示核膜,双层膜,其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C正确;
D、DNA不能通过核孔,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也具有选择性,同时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D。
9.下列关于细胞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某些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吐的方式从细胞中运出
B. 抑制细胞膜上载体的作用不会阻碍性激素进入细胞
C. 葡萄糖进入人体细胞的方式有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两种
D. 细胞主动运输物质的结果是使该物质在细胞膜内外浓度趋于平衡
【答案】D
【解析】
某些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也可以通过胞吐的方式从细胞中运出,A项正确;性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脂质中的固醇,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跨膜运输的,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的协助,所以抑制细胞膜上载体的作用不会阻碍性激素进入细胞,B项正确;葡萄糖进入人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进入人体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即葡萄糖进入人体细胞的方式有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两种,C项正确;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因此细胞主动运输物质的结果不会使该物质在细胞膜内外的浓度趋于平衡,D项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误认为只有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以胞吐或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而忽略了诸如小分子的神经递质也是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出细胞的特例。
10.如图表示某反应进行时,有酶参与和无酶参与的能量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此反应为放能反应 B. 曲线Ⅱ表示有参与
C. E3为反应前后能量的变化 D. 酶参与反应时,所降低的活化能为E4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E1表示在无酶参与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E2表示在有酶催化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由此可以看出,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最适宜条件下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最好,酶活性最高。
【详解】题图中曲线Ⅰ表示无酶参与的能量变化,曲线Ⅱ是有酶催化条件下的能量变化,酶降低的活化能为E4,反应前后能量的变化应为E3,反应产物的能量值比底物的高,故该反应应为吸能反应。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反应物在无催化剂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产物所需的能量变化过程的曲线图,考查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的知识,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和特性,明确酶促反应的原理和外界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11.酶和ATP是细胞代谢过程中所需的两种重要化合物,而细胞内还有与ATP结构类似的GTP、CTP和UTP等高能磷酸化合物,但ATP用途较为广泛。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ATP的合成常伴随放能反应,而吸能反应通常伴随ATP的水解
B. UTP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该高能磷酸键全部断裂后产物有2种,其中含有某些酶的基本组成单位
C. 叶肉细胞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D. 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的过程可使得ATP转化为ADP的速率加快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包括腺嘌呤和核糖,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ATP的合成常伴随放能反应,放出的能量储存在ATP中,而吸能反应需要的能量一般来自ATP的水解,A正确;
B、根据ATP的结构可知,UTP是三磷酸尿苷的英文名称缩写,其分子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UT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全部断裂后的产物是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和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单位之一,而少数酶的化学本质为RNA,B正确;
C、叶肉细胞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产生的ATP只能用于叶绿体基质中的暗反应,C错误;
D、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因此ATP转化为ADP的速率加快,D正确。
故选C。
12.将某一植物叶片置于适宜条件下,测得不同的细胞间隙CO2浓度下叶肉细胞中C5的含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AB段,叶肉细胞C3化合物的含量增加
B. BC段,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C. AB段,CO2固定速率比C3的还原速率快
D. BC段,可能是有关酶的数量限制了光合速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首先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经过还原后形成碳水化合物或五碳化合物。据图分析: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叶肉细胞间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五碳化合物的含量逐渐减小,超过一定的范围(二氧化碳饱和点)五碳化合物含量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详解】A、AB段,随叶肉细胞间隙的二氧化碳相对浓度升高,二氧化碳的固定加快,C3化合物的含量增加,A正确;
B、BC段,叶肉细胞间隙的二氧化碳的相对浓度较高,C5含量基本维持不变,表示达到二氧化碳饱和点,此时光合速率应大于呼吸速率,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大于零,B错误;
C、AB段,C5含量降低,说明CO2固定速率比C3的还原速率快,C正确;
D、BC段CO2浓度不再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可能是有关酶的数量或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的数量限制了光合速率,D正确。
故选B。
13.如图为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类型的装置图,实验中微生物均有活性。假设环境因素对本实验无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了无氧呼吸
B. 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右移,明酵母菌只进行了有氧呼吸
C. 将酵母菌替换成乳酸菌,装置1中液滴不移动,装置2中液滴不移动
D. 将酵母菌替换为乳酸菌,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右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装置:装置1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酵母菌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所以装置1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装置2中的清水不吸收气体,也不释放气体,所以装置2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与消耗氧气的量的差值。
【详解】装置1中NaOH溶液可以吸收装置内的CO2,则装置内气体变化只是由O2体积变化引起;装置2中清水对气体没有影响,则装置内气体变化是由O2、CO2变化共同引起的。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O2,放出等量的CO2,即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不移动;只进行无氧呼吸时,不消耗O2放出CO2,则装置1中液滴不移动,装置2中液滴右移。若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则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右移。将图中酵母菌替换成乳酸菌后,乳酸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且呼吸产物没有CO2,即乳酸菌既不消耗氧也不产生CO2,则装置1中和装置2中液滴均不移动。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装置图,考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要求考生掌握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明确烧杯中NaOH溶液或水的作用,关键是明确实验装置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的含义,并根据液滴移动与否来判断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14.提取光合色素时,进行纸层析分离。下列对该实验中各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未见色素带,说明材料可能为黄化叶片
B. 胡萝卜素处于滤纸条最上方,是因为其在提取液中的溶解度最高
C. 提取液呈绿色是由于含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较多
D. 色素始终在滤纸上,是因为色素不溶于层析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提取色素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都能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如无水乙醇等,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分离色素的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的,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的,扩散速度慢。层析后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详解】A、黄化叶片中不含叶绿素,但含有类胡萝卜素,用此材料进行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可以观察到两条色素带,A错误;
B、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如胡萝卜素处于滤纸最前方,是因为其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高,B错误;
C、叶绿素a为蓝绿色,叶绿素b为黄绿色,提取液呈绿色是由于含有较多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C正确;
D、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层析液等中,色素始终在滤纸上,原因是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向上扩散,D错误。
故选C。
15.在晴朗的夏季,将一正常生长的绿色植物放入密闭的透明玻璃罩内继续培养,每隔一段时间用CO2浓度检测仪测定玻璃罩内CO2浓度,绘制成如图所示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FG段表明气孔关闭,不进行光合作用
B. E点和F点比较,E点时C3含量低、C5含量高
C. D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H点光合作用消失
D. 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在一昼夜内有所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正常生长的绿色植物放入了密闭的透明玻璃罩内,因此玻璃罩内CO2浓度上升表示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或只进行呼吸作用,当玻璃罩内CO2浓度下降时,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图中D点和H点时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详解】A、FG段由于温度过高会导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减少,但是光合作用仍在进行,并且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A错误;
B、F点的光照强度大于E点,所以F点的C3还原速率大于E点,故F点的C3含量低,C5含量高,B错误;
C、图中D点和H点时,玻璃罩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平衡,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在D点之前,光合作用消失在H点之后,C错误;
D、K点和A点相比,玻璃罩内CO2浓度有所降低,说明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在一昼夜内有所增加,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综合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应用,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其次要求考生能结合实际和所学的知识,分析曲线图,对各曲线段上升或下降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特别是明确转折点D和H的含义,再作出准确的判断。
16.图A表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所用的时间,图B表示连续分裂的细胞相邻的两个细胞周期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图A中一个细胞周期是指乙→乙的全过程,图B中ab可表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分裂期,它们之间的界限非常明显
②在低等植物细胞内,中心体倍增发生在乙→甲过程
③c,d两段都要消耗能量,由葡萄糖直接供给
④b段发生核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⑤处于图A中甲→乙时期和图B中a、c时期的细胞均可进行染色体的DNA复制
⑥处于图A中甲→乙时期和图B中b时期的细胞均会发生着丝点分裂和染色体数目加倍
A. ①④⑥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②③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前者所占细胞周期的比例大,后者所占的比例小。图A中甲→乙为分裂期,乙→甲为间期。图B中a+b为一个细胞周期,c+d为一个细胞周期。a、c为间期,b、d为分裂期。
【详解】①根据细胞周期的概念可知,图A中一个细胞周期是指乙→乙的全过程,图B中ab可表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分裂期,但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没有明显的界限,①错误;
②在低等植物细胞内,中心体倍增发生在间期,即图A中的乙→甲过程中,②正确;
③c,d两段都要消耗能量,但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不是葡萄糖,③错误;
④b段为分裂期,能发生核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④正确;
⑤DNA复制发生在间期,而图A中甲→乙时期为分裂期,不能进行染色体的DNA复制,⑤错误;
⑥着丝点分裂和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图A中甲→乙时期为分裂期,包含后期,图B中b时期为分裂期,也包含后期,所以处于图A中甲→乙时期和图B中b时期的细胞均会发生着丝点分裂和染色体数目加倍,⑥正确。
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周期的相关知识,明确细胞周期的概念和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衰老对于生物体都是有害的
②正常细胞癌变后在体外培养可无限增殖
③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的过程是可逆的
④细胞癌变是细胞高度分化的结果
⑤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亡的结果
⑥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不同,原癌基因调节细胞周期,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⑦低温引起细胞冻伤和死亡属于细胞坏死
A. 1项 B. 2项 C. 3项 D. 4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1)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2)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坏死是由外界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被动死亡的过程。
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①细胞衰老属于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个体发育过程中正常的细胞衰老对生物体是有利的,①错误;
②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因此正常细胞癌变后在体外培养可无限增殖,②正确;
③细胞分化具有稳定性和不可逆性,因此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的过程是不可逆的,③错误;
④细胞癌变是细胞畸形分化的结果,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而细胞分化的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④错误;
⑤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受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属于细胞凋亡,⑤正确;
⑥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⑥错误;
⑦低温引起的细胞冻伤和死亡属于细胞坏死,⑦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说法有3个,即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用3H标记的胸苷和尿苷(它们均为合成核酸的原料)分别处理洋葱根尖(根尖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均有活细胞)。过一段时间后检测根尖细胞的细胞核中大分子放射性,最可能的结果是( )
A. 部分细胞的细胞核检测到前者,所有活细胞的细胞核都能检测到后者
B. 部分细胞的细胞核检测到前者,只有局部区域的细胞核检测到后者
C. 两者在所有细胞的细胞核中都能检测到
D. 两者在所有细胞的细胞核中都不能检测到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尖细胞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胸苷和尿苷分别是合成DNA和RNA的原料,洋葱根尖中,部分细胞能够进行DNA复制,所有的细胞均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只有部分细胞能检测到前者的放射性,而所有的活细胞都能检测到后者的放射性。
【详解】胸苷用于合成DNA,尿苷用于合成RNA;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细胞分裂,能合成DNA,而其它细胞不能分裂,不能进行DNA复制;用3H标记的胸苷处理洋葱根尖,只有分生区能检测到放射性;而根尖所有的细胞均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可合成RNA和蛋白质,所以用3H标记的尿苷处理洋葱根尖后,所有活细胞都能检测到放射性。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9.甲胎蛋白(AFP)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后约两周AFP从血液中消失。肝细胞发生癌变时,AFP会持续性异常升高。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 肝细胞的分裂周期变长时,AFP合成会增加
B. 指导合成AFP的基因属于原癌基因,发生突变后才表达
C. 肝细胞发生癌变后因细胞膜上糖蛋白增多而容易发生扩散
D. 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都有与癌变有关的基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A、依题意“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AFP会持续性异常增高”可推知,当肝细胞的分裂周期变短时,AFP合成会增加,A项错误;
B、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原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也能表达,而指导合成AFP的基因不属于原癌基因,B项错误;
C、肝细胞发生癌变后因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而容易发生扩散,C项错误;
D、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都有与癌变有关的基因,即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抓住“胎儿出生后约两周AFP从血液中消失、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AFP会持续性异常增高”这一解题的信息和切入点,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围绕所学的细胞癌变的原因及癌细胞主要特征等相关知识展开联想,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对选项逐一分析,并与细胞分裂建立联系。
20.如图所示是关于观察洋葱有丝分裂实验的部分操作。下列评价合理的是( )
A. 剪取洋葱根尖2~3mm,因为该区域属于伸长区,细胞有丝分裂旺盛
B. 该实验步骤中唯一的错误是在②和③之间缺少用清水漂洗这一环节
C. 在观察到的图像中,甲、乙分别属于分生区和伸长区的细胞,细胞均已死亡
D. 根据统计图⑧中处于分裂期细胞数目和视野中所有细胞数目能推算出间期和分裂期所占时间的比例
【答案】D
【解析】
【分析】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并制作装片的步骤是:
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在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
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
【详解】A、剪取洋葱根尖2~3mm,因为该区域属于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旺盛,A错误;
B、该实验步骤中错误1是在②和③之间缺少用清水漂洗这一环节,错误2是在染色后不需要用清水漂洗,B错误;
C、分生区的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故在观察的图像中,甲、乙都属于分生区的细胞,由于经过了解离过程,细胞已死亡,C错误;
D、分裂期细胞数目与视野中所有细胞数目的比值和分裂期时长与细胞周期时长的比值相等,所以统计图⑧中处于分裂期细胞数目和视野中所有细胞数目能推算出间期和分裂期所占时间的比例,D正确。
故选D。
21.如图是人体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处于cd段的细胞都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
B. 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基因的交叉互换发生在cd段
C. 该图若为有丝分裂,染色体加倍和纺锤体都出现在de段
D. 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ef段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目相等,均为46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在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为1,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复制后变为2;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为1。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详解】A、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cd期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其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
B、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cd期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所以可发生在cd段,B正确;
C、纺锤体出现在有丝分裂前期,而前期含有染色单体,即纺锤体出现在cd段;de段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
D、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ef段的细胞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而后期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目均为92,D错误。
故选B。
22.—对夫妇表现正常,却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在妻子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白化病基因数目、分布以及白化病基因与正常肤色基因分离的时期最可能是
A. 1个,位于一个染色单体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 4个,位于四分体的每个染色单体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C. 2个,分别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 2个,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A_×A_),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aa),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据此答题。
【详解】一对夫妇表现正常,却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说明该夫妇是白化病基因的携带者。在妻子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在减数分裂间期经过复制,所以白化病基因有2个,分别位于由一个着丝点相连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白化病基因与正常肤色基因分离的时期最可能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能根据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推断亲本的基因型;识记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能准确判断初级卵母细胞中白化病基因的数目和分布情况。
23.通过确凿的实验证据向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的观点提出挑战的,有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等科学家。下列关于对他们所做的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
C. 艾弗里的实验中加入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上只出现S型活菌
D.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使用普通培养基不能标记T2噬菌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通过分别研究蛋白质和DNA的作用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没有用到同位素标记法,A项错误;
B、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B项错误;
C、艾弗里的实验中加入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上同时出现S型和R型活菌,C项错误;
D、病毒专性寄生,使用普通培养基不能标记T2噬菌体,D项正确。
故选D。
24. 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无丝分裂一般不发生DNA复制
B. DNA复制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基因
C. 一个DNA分子通过复制形成另一个新的DNA分子
D. 需要解旋酶、限制酶、DNA聚合酶
【答案】B
【解析】
【详解】A、无丝分裂过程中同样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合成,A错误;
B、在复制过程中,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导致复制过程出错从而导致基因突变,一个基因突变,形成它的等位基因,B正确。
C、DNA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由一个DNA分子复制形成的两条子代DNA中,各保留了一条亲代的DNA单链,C错误;
D、DNA复制的条件有亲代DNA模板、酶、ATP和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其中所用到的酶主要是DNA解旋酶和DNA聚合酶,D错误。
故选B。
25.下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过程。能在根尖的分生区和成熟区细胞的细胞核中发生的有
A. 两者都只有① B. 前者有①、②、③,后者只有②和③
C. 两者都只有①和② D. 前者只有①和②,后者只有②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①为DNA的自我复制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②为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③为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能力旺盛,因此细胞中既能进行DNA的复制,也能转录和翻译形成蛋白质;成熟区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因此不会发生DNA的复制,但仍能转录和翻译形成蛋白质,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明确只有能增殖的细胞才会发生DNA分子的复制。
26.下列有关蛋白质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种氨基酸都有多种密码子 B. 每种tRNA只运转一种氨基酸
C. 反密码子也携带遗传信息 D. 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遗传信息的翻译的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A、有的氨基酸,如色氨酸只有一种密码子,A错误;
B、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运转一种氨基酸,B正确;
C、反密码子不携带遗传信息,C错误;
D、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D错误。
故选B。
【点睛】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遗传信息表达的翻译过程,特别是密码子的功能及其种类、tRNA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知识,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
27.用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该DNA分子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四次。其结果不可能是 ( )
A. 含有15N的DNA分子占1/8 B. 含有14N的DNA分子占7/8
C. 消耗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600个 D. 产生了16个DNA分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其复制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计算能力。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半保留复制的内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AB、依据半保留复制,这16个子代DNA分子均含有14N,其中有2个DNA分子含有15N,因此含有15N的DNA分子占1/8,含有14N的DNA分子占100%,A正确,B错误;
C、消耗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24-1)×40=600个,C正确;
D、已知15N标记的DNA分子共有A+T+G+C=200个碱基,其中C=60个。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在该DNA分子中,C=G=60个,A=T=40个。若该DNA分子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四次,则共合成24=16个子代DNA分子,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DNA复制的有关计算: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若将一个被15N标记的DNA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复制)若干代,其结果分析如下:
28.已知一个蛋白质由2条多肽链组成,含肽键共有198个。该蛋白质分子的模板mRNA中有A和G共200个,则转录成该mRNA的DNA分子中,最少应有C和T共多少个( )
A. 800 B. 400 C. 200 D. 600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计算能力。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基因表达的过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已知某蛋白质分子由2条多肽链组成,共含有198个肽键,则该蛋白质分子含有的氨基酸数目=肽链条数+肽键数目=2+198=200个。翻译该蛋白质分子时,其模板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构成1个密码子,编码1个氨基酸,因此该模板mRNA至少含有200×3=600个碱基,其中A+G=200个,则U+C=400个。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转录该mRNA的DNA分子的模板链中T+C=200个、A+G=400个,非模板链中A+G=200个,T+C=400个,所以转录成该mRNA的DNA分子中,最少应有C和T的数目为600个。综上分析,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基因表达过程中相关计算:在不考虑非编码区和内含子的条件下,转录、翻译过程中DNA(基因)碱基数∶mRNA碱基数∶多肽链氨基酸数=6∶3∶1,即:
29.下列有关科学研究方法叙述,错误的是
A. 鲁宾和卡门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B. 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和基因的本质
C. 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推论
D. 沃森和克里克运用模型建构法揭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A、鲁宾和卡门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探究(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A项正确;
B、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但没有揭示基因的本质,B项错误;
C、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用看得见的染色体与看不见的基因进行类比,得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推论,C项正确;
D、沃森和克里克运用模型建构法,通过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物理模型,揭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项正确。
故选B。
30. 已知一批胚的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种子,其数目之比为1:2,将这批种子种下,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一代中胚的基因型为AA、Aa、aa的种子数之比为
A. 3∶2∶1 B. 1∶2∶1 C. 3∶5∶1 D. 4∶4∶1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豌豆种子基因型为:1/3AA和2/3Aa,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所以只能进行自交。1/3AA自交后代是1/3AA,而2/3Aa自交后代1/6AA、1/3Aa、1/6aa,所以AA为1/2、Aa为1/3、aa为1/6,即AA、Aa、aa之比是3:2:1,A正确。
故选A。
31.某生物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和a分别控制黑毛和白毛。若种群中黑毛纯合子和杂合子均占36%,而白色个体无繁殖能力。让该种群随机交配,若没有突变和其他因素干扰,则子代黑毛纯合子与白色个体的比例为( )
A. 9∶1 B. 3∶2 C. 1∶1 D. 1∶2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本题是考查种群中基因频率的计算和自由交配后代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如果种群足够大、不发生突变、不发生选择、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该种群的遗传符合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对于后代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按照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进行计算,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都不变。
2、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
(3)基因频率=×100%。
【详解】由题意知“其中黑毛纯合子和杂合子均占36%”,该种群中AA=36%,Aa=36%,aa=1-36%-36%=28%,由于“白色个体无繁殖能力”,所以种群中个体随机交配时,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只有AA和Aa,则繁殖的群体中AA:Aa=1:1,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3/4,a的基因频率为1/4。随机交配后,AA个体所占比例为3/4×3/4=9/16,Aa个体所占比例为2×3/4×1/4=6/16,aa个体所占比例为1/4×1/4=1/16。所以子一代黑毛纯合子AA与白色个体aa的比例为9:1。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题时注意“白色个体无繁殖能力”这一条件的应用,即自由交配的群体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具有交配繁殖能力。
32.已知某种老鼠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和a决定,A+(纯合胚胎致死)决定黄色,A决定灰色,a决定黑色,且A+对A是显性,A对a是显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种老鼠的成年个体中最多有6种基因型
B. A+、A和a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一只黄色雌鼠和一只黑色雄鼠杂交,后代可能出现3种表现型
D. 基因型均为A+a的一对老鼠交配产下的3只小鼠可能全表现为黄色
【答案】D
【解析】
由题可知,老鼠的体色基因型有A+A+、A+A、A+a、AA、Aa、aa,由于基因型为A+A+的个体胚胎致死,因此该种老鼠的成年个体中最多有5种基因型,A错误;由于A+、A和a为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该黄色雌鼠的基因型为A+A或A+a,黑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亲本A+A与aa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A+a和Aa,其表现型为黄色和灰色;亲本Aa与aa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Aa和aa,其表现型为灰色和黑色,因此后代出现2种表现型,C错误;基因型均为A+a的一对老鼠交配,产生的3只小鼠的基因型都可能为A+a,因此该3只小鼠可能全表现为黄色,D正确。
33.如图表示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若图1、2、3中的同源染色体均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图中所示个体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依次是 ( )
A. 2、3、4 B. 4、4、4 C. 2、4、4 D. 2、2、4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1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基因型为AaBb,其中AB连锁,ab连锁;图2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基因型为基因型为AaBb,其中Ab连锁,aB连锁;图3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基因型为基因型为AaBb,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图1个体自交后代有3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图2个体自交后代有3种基因型(AAbb、aaBB、AaBb),3种表现型;图3个体自交后代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示意图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及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考生应注意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
34.雕鹗(鹰类)的下列性状分别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分别用A、a和B,b表示。其中有一对基因(设为A、a)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已知绿色条纹雕鹗与黄色无纹雕交配,F1为绿色无纹和黄色无纹,比例为1∶1.当F1的绿色无纹雕鹗彼此交配时,其后代F2表现型及比例为绿色无纹:黄色无纹:绿色条纹:黄色条纹=6∶3∶2∶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控制绿色的基因是A,控制无纹的基因是B
B. 让F2中绿色无纹个体和黄色条纹个体杂交,则后代中有4种表现型,其比例为2∶1∶1∶1
C. 让F2中黄色无纹的个体彼此交配,则出现黄色条纹个体的概率为1/9
D. F1的绿色无纹雕彼此交配的后代中致死基因型有3种,占其后代的比例为1/4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一只绿色有纹雕鹗与一只黄色无纹雕鹗交配,Fl为绿色无纹和黄色无纹,可以说明无纹是显性;当F1的绿色无纹雕鹗彼此交配时,F2中有黄色有纹,说明出现性状分离,绿色是显性。当F1的绿色无纹雕鹗彼此交配时,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绿色无纹:黄色无纹:绿色有纹:黄色有纹=6:3:2:1,说明绿色显性纯合致死。即控制绿色的基因是A,控制无纹的基因是B。
【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控制绿色的基因是A,控制无纹的基因是B,A正确;
B、让F2中绿色无纹个体(1AaBB、2AaBb)和黄色条纹个体(aabb)杂交,则后代中Aa:aa=1:1,bb==,Bb:bb=2:1。因此F2中有4种表现型,其比为(1:1)(2:1)=2:2:1:1,B错误;
C、让F2中黄色无纹个体(1aaBB、2aaBb)彼此交配,则出现黄色条纹个体(aabb)的概率为××=,C正确;
D、F1的绿色无纹雕鹗基因型为AaBb,由以上分析可知绿色显性纯合致死,则F2中致死基因型有AABB、AABb、AAbb,即AA—致死,因此致死的后代占1/4,D正确。
故选B。
35.下列有关性染色体及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B. 果蝇X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C. 生物体的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性染色体
D. 位于人类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答案】D
【解析】
【分析】
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雄性个体含有两条异型性染色体,雌性动物含有两条同型性染色体。减数分裂时,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随着性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总是随着性染色体遗传给后代,表现为和性别相关联。
【详解】A、雄配子中1/2含X染色体、1/2含Y染色体,A错误;
B、果蝇X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错误;
C、不含有性染色体的生物(如豌豆等)的染色体组中不含有性染色体,C错误;
D、位于人类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因为此类题目考查的范围比较广,需要考生记住一些特例进行判断,例如C选项,学习的过程中可能过多的注意了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实际上很多生物没有性染色体,例如豌豆。
36.某番茄中有一种三体(6号染色体有三条),其基因型为AABBb。三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3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2条随意配对联会形成一个二价体,另1条同源染色体不能配对而形成一个单价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三体番茄为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
B. 从变异的角度分析,三体的形成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C. 该三体番茄产生4种基因型的花粉,且比例为1∶1∶1∶1
D. 该三体番茄的根尖分生区细胞经分裂产生子细胞的基因型仍为AABBb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该番茄多了一条6号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该三体番茄为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即会出现隐性性状bb,A正确;
B、三体多了一条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B正确;
C、基因型为AABBb的三体经减数分裂可以产生ABB、ABb、AB、Ab 4种基因型的花粉,其比例为1∶2∶2∶1,C错误;
D、该三体番茄的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产生子细胞的基因型仍为AABBb,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三体产生的配子种类的判断,AABBb形成的配子有4种类型:ABB:ABb:Ab:AB=1:2:1:2。
37.某二倍体植物的两个植株①②杂交,得到③,对③的处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③到④的过程为诱变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
B. 植株⑤⑥能通过有性杂交得到三倍体植株⑧,因而⑤⑥属于同一物种
C. 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D. ③到⑦的过程为花粉离体培养,涉及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③→④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③→⑤→⑩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③→⑤、③→⑥、⑤×⑥→⑧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③→⑦→⑨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据此答题。
【详解】射线处理是进行物理诱变,故③到④的过程为诱变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A正确;植株⑤⑥通过有性杂交得到的三倍体植株⑧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⑤⑥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故⑤⑥不属于同一物种,B错误;秋水仙素能够抑制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不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③到⑦的过程是将花粉培养成幼苗,为花药离体培养的过程,涉及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应用,重点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点、缺点、实例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8.人眼的虹膜有褐色的和蓝色的,褐色是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蓝色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已知人群中蓝眼占百分之一,则一个褐眼男人与一个褐眼女人(这个女人的母亲是蓝眼)结婚,这对夫妇生下蓝眼女孩的可能性是( )
A. 9/400 B. 1/44 C. 9/200 D. 1/22
【答案】B
【解析】
【分析】
褐眼男人的基因型可能为AA,也可能为Aa,要根据人群中蓝眼占百分之一,先求出a基因频率,再求出A基因频率,利用基因频率求出褐眼人群中Aa所占的概率,再利用分离定律解决。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人眼的虹膜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分离规律。由于蓝色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且位于常染色体上,人群中蓝眼占百分之一,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1/10,A的基因频率为9/10,褐眼男人为携带者的概率为(2×1/10×9/10)÷(1-1/100)=18/99=2/11,女人的母亲是蓝眼,所以女人的基因型为Aa,故这个褐眼男人与这个褐眼女人结婚,生下蓝眼女孩的可能性是2/11×1/4×1/2=1/44,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9.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大型公益寻人节目上《等着我》自播出后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过大批热心人的帮助,某走失男孩终被找回,但其父母已经离世,为确认该男孩的身份,可采取的方案是
A. 比较他和9的Y染色体DNA序列
B. 比较他和10的Y染色体DNA序列
C. 比较他和9的线粒体DNA序列
D. 比较他和10的线粒体DNA序列
【答案】D
【解析】
走失男孩的Y染色体与1号一致,A错误。B错误。走失男孩的线粒体DNA与4、7、10号一致,C错误。D正确。
40.金虎尾科植物起源于南美洲,之后逐渐迁移至北美洲再扩撒到非洲和亚洲如表列出了金虎尾科植物在不同大洲的主要花部系统和传粉者,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花对称性
花萼腺体
传粉者
南美洲
两侧对称
10个油脂腺体
美洲特有的集油蜂
中美洲、北美洲
辐射对称
无
花内自交
非洲
辐射对称
无
收集花粉的蜜蜂科昆虫
亚洲
两侧对称
无
收集花粉的大蜜蜂
A. 南美洲金虎尾科植物具有油脂腺体是与集油蜂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B. 中美洲和北美洲缺乏集油蜂。导致金虎尾科植物发生适应性进化
C. 非洲和亚洲的金虎尾科植物具有相同的进化过程
D. 随着金虎尾科植物的迁移和进化物种多样性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从而共同发展进化。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详解】A、南美洲金虎尾科植物具有油脂腺体是与其传粉者集油蜂长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
B、中美洲和北美洲因缺乏传粉者集油蜂,使金虎尾科植物不能完成受粉,金虎尾科植物因而发生了适应环境的适应性进化,B正确;
C、非洲和亚洲的金虎尾科植物由于生存环境不同,所以生物进化方向不同,因此不具有相同的进化过程,C错误;
D、随着金虎尾科植物的迁移和进化,增加了生物的种类,物种多样性增加,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明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二、非选择题
41.如图甲、乙、丙是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高等动物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丁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细胞内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乙细胞所处的特定时期叫__________期,丙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甲、乙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
(3)甲、乙、丙细胞所处的时期对应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
(4)画出形成丙细胞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像
__________
【答案】 (1). 4 (2). 四分体 (3). 第一极体 (4). AaBb (5). AB、ab或Ab、aB (6). ab (7). bc (8). de (9).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图甲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经分裂,为有丝分裂后期图像;图乙为四分体时期;图丙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经分裂,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像。图丁中ab段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二倍,为有丝分裂后期,c点时染色体数目减为体细胞的一半,说明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进入了减数第二次分裂,de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同源染色体,根据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四条,可判断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每对同源染色体含4条染色单体,故为四分体时期;图丙是雌性动物体内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像,由于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细胞丙为第一极体。
(2)正常情况下,细胞甲经有丝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基因型不发生改变,仍为AaBb;细胞乙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能得到AB、ab或Ab、aB类型的子细胞。
(3)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二倍,与丁图中ab段对应;乙图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故与丁图中bc段对应。丙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与丁图中de段对应。
(4)由丙图可知,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A与B所在的染色体分向小的一极,a与b所在的染色体分向大的一极,所以形成丙细胞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像为:。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过程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
42.现有同种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植物A和B,将植株A置于透明的密闭玻璃罩内,植株B置于自然条件下(如图甲、乙所示),测得一昼夜中两植株氧气释放速率,结果依次如图丙、丁曲线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图丙和图丁的结果及差异,可知影响植株A和B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
(2)6:00—18:00,植株A和B积累有机物较多的是___________。
(3)图丁中,导致e点光合速率明显降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植株B的总光合速率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速率。
(4)图丙和图丁中,a、c和e两植株氧气释放速率相等,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反映该三个时间点两植株的总光合速率相等,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温度 (2). 植株B (3). 气孔大量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 (4). 大于 (5). 不能 (6). 三个时间点的温度不同,植株的呼吸速率也就不同,进而总光合速率不同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考查对环境因素影响光合作用的理解。解答本题,应注意区分表观光合速率和实际光合速率的不同表示方法。
【详解】(1)图丙和图丁结果及差异,可知影响植株A和B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有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温度;
(2)6:00—18:00,图丁中植株B氧气释放速率与时间围成的面积较大,积累有机物较多;
(3)图丁中e点时,蒸腾作用过强,气孔大量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导致光合速率降低,此时,植株B氧气释放速率大于0,说明总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4)图丙和图丁中,a、c和e两植株氧气释放速率相等,但三个时间点的温度不同,植株的呼吸速率不同,因而总光合速率不同。
43.在果蝇中,翻翅(M)对正常翅(m)为显性,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红眼(E)对粉眼(e)为显性,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注:体细胞中无等位基因的个体均为纯合子)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对基因的遗传_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
(2)若只考虑翻翅和正常翅这对相对性状,雄果蝇的基因型有XMYM、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判断果蝇眼色基因(E—e)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还是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将一只纯合的红眼雄果蝇与一只粉眼雌果蝇杂交。预测和分析实验结果:
①若子代雌性为红眼,雄性为粉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
(4)若果蝇红眼(E)、粉眼(e)的眼色基因位于X非同源区段,Xe配子有活性,但个体基因纯合致死_____(填“能”或“不能”)选择出某种基因组合,使后代只有雌性个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遵循 (2). 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3). XMYm、XmYM、XmYm (4). 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 (5). 雌雄个全为红眼 (6). 不能 (7). 因为雄果蝇只有XEY基因型,雌果蝇有XEXE、XEXe基因型,所以不能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考查伴性遗传的规律和应用。解答遗传实验题,一般可根据实验可能的结论预测实验结果。
【详解】(1)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翻翅(M)对正常翅(m)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雄果蝇的基因型有XMYM、XMYm、XmYM、XmYm。
(3)将纯合的红眼雄果蝇与粉眼雌果蝇杂交,
①若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则子代雄性为红眼,雄性为粉眼;
②若该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则,子代雌雄个全红眼。
(4)由于雄果蝇只有XEY基因型,雌果蝇有XEXE、XEXe革因型,雌雄个体杂交,后代一定会会出现XEY,因此不能选择出某种基因组合,使后代只有雌性个体。
44.如图甲是某动物细胞内基因表达过程示意图,图乙是该动物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丙氨酸GCA,苯丙氨酸GUC、谷氨酰胺CAG)
(1)图甲中①过程可发生在动物细胞的______中,催化该过程的主要的酶是_______:在⑥上合成②的过程称为_________,该过程需要_____作为运输工具。已知该工具上的反密码子是CAG,则其携带的氨基酸是________________。
(2)由图乙可知,___________(填序号)构成了该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结构④的名称是____。
(3)已知该动物的DNA分子中共含有m对碱基,其中含n个胸腺嘧啶碱基,求第四次复制需要游离的胞嘧啶碱基________个。
【答案】 (1). 细胞核、线粒体 (2). RNA聚合酶 (3). 翻译 (4). tRNA (5). 苯丙氨酸 (6). ②③ (7).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8). 8m-8n
【解析】
【分析】
图甲中①过程为转录,②③④⑤都是以同一条mRNA为模板合成的多肽,⑥为核糖体。图乙中①为胸腺嘧啶,②为脱氧核糖,③为磷酸,④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⑤为碱基对,⑥为腺嘌呤,⑦为鸟嘌呤,⑧为胞嘧啶。
【详解】(1)图甲中①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在动物细胞的线粒体中也能发生,催化该过程的酶主要是RNA聚合酶。在⑥核糖体上合成②多肽链的过程称为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转运氨基酸的运输工具是tRNA。若tRNA的反密码子是CAG,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其携带的氨基酸的密码子是GUC,该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是苯丙氨酸。
(2)图乙中的[②]脱氧核糖和[③]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①为胸腺嘧啶(T),②是脱氧核糖,③是磷酸,因此由①②③组成的结构④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3)已知该动物的DNA分子中共有m个碱基对,即A+T+G+C=2m,已知T=n,则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在该DNA分子中A=T=n个,C=G=(2m-2n)÷2,其第4次复制共需要游离的胞嘧啶碱基=2(4-1)×(m-n)=8m-8n。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其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准确识别图甲、乙中数字所示的生理过程或物质名称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