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专题过关检测(四) 天气与气候之“理”要联通
展开专题过关检测(四) 天气与气候之“理”要联通
(2019·江西五校协作体联考)读我国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表及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城市 | 天气现象(白天/夜间) | 最高温/最低温 |
北京 | 28 ℃/18 ℃ | |
上海 | 25 ℃/19 ℃ | |
哈尔滨 | 24 ℃/11 ℃ | |
西宁 | 22 ℃/3 ℃ |
1.表中温差最小的城市,其日温差小的原因与图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②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该日( )
A.上海一定受热带气旋的影响,降水较多
B.北京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C.寒潮降温使哈尔滨形成大雾天气
D.西宁昼夜温差与昼夜长短有直接关系
3.表中哈尔滨与上海最高气温相差较小,最低气温相差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天气状况 D.海陆位置
解析:1.A 2.B 3.C 第1题,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太阳辐射、云层反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气温日较差是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表中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城市是上海。该日上海为阴雨天气,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太高;夜间云层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会太低,气温日较差较小,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第2题,该日上海为阴雨天气,不一定是受热带气旋影响,有可能是冷锋过境,故A选项错误;日出前后是一天中大气热量由亏损转为盈余的时刻,为气温最低的时刻,故B选项正确;该日哈尔滨的最低气温为11 ℃,不会出现寒潮,故C选项错误;西宁昼夜温差大与西宁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有关,故D选项错误。第3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如果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哈尔滨的最高气温也应该比上海最高气温低很多,故A选项错误;由表中信息可知,白天上海为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而哈尔滨白天为雾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比上海弱,所以哈尔滨虽然比上海纬度高,二者最高气温相差不大;夜间上海为阴雨天气,哈尔滨为晴天,上海的大气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哈尔滨的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故两地最低气温相差较大,C选项正确,B、D选项错误。
(2019·安徽四校摸底)某国棉花生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图示意该国棉花生产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读图,完成4~6题。
4.该棉花产区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5.该棉花产区最可能位于( )
A.乌兹别克斯坦 B.埃及
C.巴西 D.阿根廷
6.该地区气候特征对棉花生产的有利影响是( )
A.全年高温,蒸发旺盛
B.风调雨顺,不受旱涝灾害影响
C.盛夏时光热充足,利于采摘
D.棉花生长期高温多雨,利于棉花生长
解析:4.C 5.C 6.D 第4题,读图可知,该国12月到次年1月为棉花播种期,1月到5月棉花生长发育,6月到8月为采摘期,由此可判断该国位于南半球;4月到9月属于南半球冬半年,该国棉花产区降水量小,10月到次年3月属于南半球夏半年,该国棉花产区降水丰富,由此可知,该国棉花产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可判断该棉花产区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故选C。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小;地中海气候虽然是冬雨型,但降水量远达不到图示水平;热带季风气候区不适合大量种植棉花。第5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国位于南半球,且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故选项C正确。第6题,由上面两题的分析可知,该棉花产区夏半年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棉花生长,故选D;由于该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在棉花的生长期内,若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将引发旱情,不利于棉花生长,排除A;该棉花产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易出现旱涝灾害,排除B;采摘期为6月到8月,属于南半球冬半年,排除C。
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面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形成下降风,其风力大,破坏性强。下图为南极大陆等高线(单位:m)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
7.与下降风相似的大气运动现象是( )
A.山风 B.谷风
C.海风 D.陆风
8.图中( )
A.下降风最为典型的科考站是昆仑站
B.中山站的风向以偏西风为主
C.下降风的强度在晴朗的白天或多云的夜晚较大
D.出现下降风时,近地面大气会出现逆温现象
解析:7.A 8.D 第7题,冷空气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形成下降风。与下降风相似的大气运动现象是山风,山坡气温下降快,空气下沉,顺山坡到谷底,A对。谷风是顺山坡向山上吹,B错。海风、陆风是水平吹动的风,C、D错。第8题,根据等高线,图中下降风最为典型的科考站是中山站,坡度最陡,A错。中山站受极地东风影响,风向以偏东风为主,B错。下降风的强度在晴朗的白天或多云的夜晚较小,C错。出现下降风时,近地面大气会出现逆温现象,D对。
(2019·南宁质检)下垫面因素、人为热和温室气体排放是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因素。同一城市,晴朗、无风时热岛效应非常明显,大风条件下热岛效应微弱。下表为我国某特大城市市区某年各月平均风速和平均云量统计表。据此回答9~11题。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平均风速/(m/s) | 3.2 | 2.9 | 4.2 | 3.7 | 3.9 | 3.2 | 3.7 | 4.1 | 3.1 | 2.9 | 2.4 | 2.1 |
平均云量 | 4.7 | 7.3 | 8.4 | 7.5 | 8.4 | 8.8 | 9.4 | 5.6 | 5.7 | 4.1 | 4.1 | 5.0 |
注:云量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全天无云,总云量记为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云量记为10。
9.根据以上材料判断,该城市市区和郊区温差最大的时段是( )
A.冬末春初(2~3月) B.春末夏初(5~6月)
C.夏末秋初(8~9月) D.秋末冬初(11~12月)
10.6、7月该城市云量较多,导致( )
A.被反射的太阳辐射减少 B.大气昼夜温差增大
C.地面昼夜温差减小 D.大气保温作用减弱
11.下列措施中,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是( )
A.增加城市绿地和水域面积
B.尽量多修水泥路面
C.全面关停高耗能企业
D.推广使用无铅汽油
解析:9.D 10.C 11.A 第9题,城郊温差最大时,热岛效应明显。根据材料可知,风速小,天气晴朗(无云)时,热岛效应明显。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城市11、12月平均风速较小,云量较少,故城郊温差最大的时段是秋末冬初。第10题,6、7月该城市云量较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被反射的太阳辐射增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夜间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地面和大气昼夜温差都减小。第11题,增加城市绿地和水域面积,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降低气温,故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水泥路面的增加会增强城市热岛效应;全面关停高耗能企业不符合社会发展实际;推广使用无铅汽油与城市热岛效应无关联。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雷暴通常根据导致其空气上升的机制来进行分类,如果因地表加热不均匀导致空气上升,称为气团雷暴。气团雷暴有两种类型,海风型雷暴常见于夏季的沿海地区;山峰雷暴发生于气团因地形抬升而上升时。在雷暴中小尺度分布的差异上,地形、海陆风和日最高气温等的作用较大。海南岛是我国雷暴多发地区之一。下图为海南岛夏季月平均雷暴日数分布图。
(1)海风型雷暴属于源地性气团雷暴。说出形成海南岛海风型雷暴气团的源地和运动方向。
(2)夏季,我国雷暴天气整体南多北少,而海南岛却北多南少。据此推测海南岛日均最高气温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对北部雷暴天气形成的作用。
(3)海南岛五指山(海拔1 867 m)地区白天雷暴活动明显多于周边地区。从地形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4)雷暴常产生强降水天气,并衍生其他灾害。若你计划暑假到海南岛山区野外研学,应注意防避哪些衍生灾害?
解析:第(1)题,海南岛为热带岛屿,其海风型雷暴气团源地是岛屿周围海域。其气团运动方向,首先由海南岛周围海域向陆地运动,登陆后再做上升运动。第(2)题,从图中等值线的分布可以看出,海南岛日均最高气温分布特点是北部高,南部低。北部日均最高气温较高,对流旺盛,利于形成雷暴天气。北部海陆之间温差较大,使陆地空气上升强,形成雷暴天气多。第(3)题,五指山白天四周山坡受热产生上升气流,在山顶附近汇合上升,同时由于山顶白天的气温会高于其周围同等高度大气的气温,加剧气流上升形成雷暴天气。白天由沿海深入内陆的海风遇山地阻挡、抬升作用,使空气抬升形成雷暴天气。所以,五指山地区白天雷暴活动明显多于周边地区。第(4)题,暑假到海南岛山区野外研学,应注意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衍生灾害。
答案:(1)气团源地:海南岛周围海域。气团运动方向:首先由海南岛周围海域向陆地运动,登陆后再做上升运动。
(2)特点:北部高,南部低。作用:北部日均最高气温较高,对流旺盛,利于形成雷暴天气;北部海陆之间温差较大,使陆地空气上升形成雷暴天气。
(3)五指山白天四周山坡受热产生上升气流,在山顶附近汇合上升,同时由于山顶的气温会高于其周围同等高度大气的气温,加剧气流上升形成雷暴天气;白天由沿海深入内陆的海风遇山地阻挡,使空气抬升形成雷暴天气。
(4)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衍生灾害。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荒漠植被在防风固沙及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下图所示沙漠G为我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年降水量在150 mm左右,冬季有稳定积雪覆盖。该沙漠的植被较其他沙漠茂密,但植被覆盖率年内差异较大,主要植被有多年生灌木、一年生和短命植物,在春季一派草原景象。
雾凇通称“树挂”,是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形成的冰晶。该沙漠地区冬季常出现雾凇现象,雾凇的出现与该地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条件关系密切。观察发现雾凇在日出后2小时内大部分飘落到雪面,较我国吉林地区持续时间短。研究表明,冬季雾凇和积雪覆盖对于该沙漠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1)说明该沙漠地区“在春季一派草原景象”原因。
(2)分析该沙漠冬季有利于雾凇出现的条件。
(3)简述冬季雾凇及积雪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解析:第(1)题,该沙漠地区“在春季一派草原景象”原因主要结合该地的自然环境从水分角度考虑。第(2)题,从气温看,地处中纬度大陆内部沙漠地区,冬季降温显著,盆地中央冬季冷空气聚集,地表温度低,有利于水汽遇冷凝结;从温度看,开口向西,有利于西风所携带湿润气流进入,冬季地表有稳定积雪覆盖,进一步增加大气温度,有利于雾凇形成;从风速看,冬季风速较小有利于雾凇形成;从植被看,植被覆盖率较高,且灌木枝条纤细,有利于雾凇出现。第(3)题,冬季雾凇及积雪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从水分条件对植被生长及生态系统的影响角度考虑。
答案:(1)地处西北内陆沙漠腹地,冬季气温较低;有稳定积雪;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下渗使土壤水分含量上升,促使植被生长,因而春季一派草原景象。
(2)①气温:地处中纬度大陆内部沙漠地区,冬季降温显著,盆地中央冬季冷空气聚集,地表温度低,有利于水汽遇冷凝结。②湿度:开口向西,有利于西风所携带湿润气流进入,冬季地表有稳定积雪覆盖,进一步增加大气湿度,有利于雾凇形成。③风速:冬季风速较小有利于雾凇形成。④植被:植被覆盖率较高,且灌木枝条纤细,有利于雾凇出现。
(3)雾凇飘落到雪面。增加冬春季节积雪覆盖量;雾凇增加了该地区的水分,有利于沙漠地区植被的生长,保证了植被的覆盖率,从而有利于沙漠生态系统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