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2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19届二轮复习 实验基本操作及操作—现象—结论的判断 学案(全国通用)
展开
第4题 实验基本操作及操作—现象—结论的判断
复习建议:3课时(题型突破2课时 习题1课时)
1.(2018·课标全国Ⅰ,9)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
解析 A项装置用于制备乙酸乙酯,B项装置用于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乙醇(纯化),C项装置用于分离乙酸乙酯,D项装置用于蒸发浓缩或蒸发结晶。只有D项操作在制备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中未涉及。
答案 D
2.(2018·课标全国Ⅱ,13)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编号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A
配制0.400 0 mol·L-1的NaOH溶液
称取4.0 g固体NaOH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转移至250 mL容量瓶中定容
B
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
向盛有2 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
制取并纯化氢气
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浓硫酸和KMnO4溶液
D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向2支盛有5 mL不同浓度NaHS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 mL 5% H2O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解析 NaOH固体溶解后需冷却至室温才能转移至250 mL容量瓶中,且需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2~3次,洗涤液并入锥形瓶,然后定容,A项不能;实验中若观察到FeCl3溶液的黄色逐渐褪去,且溶液变成浅绿色,说明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B项能;通过NaOH溶液可除去H2中混有的少量HCl杂质,再经浓硫酸干燥即可得到H2,没有必要经过KMnO4溶液,C项不能;NaHSO3溶液与H2O2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实验现象,无法判断反应进行的快慢,D项不能。
答案 B
3.(2018·课标全国Ⅲ,10)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
A.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
B.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
C.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
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
解析 加几滴CuSO4溶液后,Zn与CuSO4反应生成Cu,从而形成无数微小的原电池,加快了生成H2的速率,A项不符合题意;酚酞的变色范围为8.2
答案 B
4.(2017·课标全国Ⅰ,10)实验室用H2还原WO3制备金属W的装置如图所示(Zn粒中往往含有硫等杂质,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用于吸收少量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中依次盛装KMnO4溶液、浓H2SO4、焦性没食子酸溶液
B.管式炉加热前,用试管在④处收集气体并点燃,通过声音判断气体纯度
C.结束反应时,先关闭活塞K,再停止加热
D.装置Q(启普发生器)也可用于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
解析 A项,气体从溶液中逸出易带出水蒸气,所以浓硫酸应放在③中,错误;B项,先通H2以排除空气,加热前应先检验H2的纯度,正确;C项,若先停止通H2,在较高温度下空气有可能重新将W氧化,应先停止加热,再关闭活塞K,错误;D项,MnO2和浓盐酸反应需要加热,不能用启普发生器制备氯气,错误。
答案 B
5.(2017·课标全国Ⅱ,13)由下列实验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向2 mL 0.1 mol·L-1的FeCl3溶液中加足量铁粉,振荡,加1滴KSCN溶液
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溶液颜色不变
还原性:Fe>Fe2+
B.
将金属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
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瓶内有黑色颗粒产生
CO2具有氧化性
C.
加热盛有少量NH4HCO3固体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石蕊试纸变蓝
NH4HCO3显碱性
D.
向2支盛有2 mL相同浓度银氨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滴相同浓度的NaCl和NaI溶液
一只试管中产生黄色沉淀,另一支中无明显现象
Ksp(AgI)<
Ksp(AgCl)
解析 C项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产生的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而不是碳酸氢铵显碱性。
答案 C
6.(2017·课标全国Ⅲ,9)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目的
操作
A.
取20.00 mL盐酸
在50 mL酸式滴定管中装入盐酸,调整初始读数为30.00 mL后,将剩余盐酸放入锥形瓶
B.
清洗碘升华实验所用试管
先用酒精清洗,再用水清洗
C.
测定醋酸钠溶液pH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湿润的pH试纸上
D.
配制浓度为0.010 mol·L-1的KMnO4溶液
称取KMnO4固体0.158 g,放入100 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解析 A项,滴定管最大刻度至尖嘴部分液体不在刻度内,若把30 mL刻度处的液体全部放出,其放出液体体积大于20 mL,错误;B项,碘易溶于酒精,故可用酒精清洗碘升华实验所用的试管,正确;pH试纸测定溶液pH时不能用水润湿,否则溶液被稀释,可能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错误;D项,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应在烧杯中溶解固体,不能直接把固体放在容量瓶中溶解,错误。
答案 B
7.(2016·课标全国Ⅰ,10)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
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
D.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2
解析 A项,乙酸和乙醇反应的产物为乙酸乙酯,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分离应使用分液漏斗,错误;B项,NO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且其密度也与空气相近,故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NO,NO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错误;C项,氯化铁易水解,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可防止其水解,正确;D项,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除去其中的HCl,得到的Cl2中含有水蒸气,错误。
答案 C
8.(2016·课标全国Ⅱ,13)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制备Fe(OH)3胶体
将NaOH浓溶液滴加到饱和FeCl3溶液中
B
由MgCl2溶液制备无水MgCl2
将MgCl2溶液加热蒸干
C
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
加入稀硝酸溶液,过滤、洗涤、干燥
D
比较水与乙醇中氢的活泼性
分别将少量钠投入到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
解析 A项,NaOH浓溶液滴加到饱和FeCl3溶液中生成Fe(OH)3沉淀,而Fe(OH)3胶体的制备是向沸水中滴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加热至溶液出现红褐色,错误;B项,氯化镁是强酸弱碱盐,MgCl2水解产生的HCl易挥发,将MgCl2溶液加热蒸干生成Mg(OH)2,故由MgCl2溶液制备无水MgCl2要在HCl气流中加热蒸干,错误;C项,铜与稀硝酸反应,应该用稀盐酸或稀硫酸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错误;D项,分别将少量钠投入到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利用反应的现象:反应剧烈的是水,反应平缓的是乙醇,可比较水和乙醇中氢的活泼性,正确。
答案 D
9.(2015·全国卷Ⅰ,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
有气体生成,溶液呈血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3+
B
将铜粉加入1.0 mol·L-1 Fe2(SO4)3溶液中
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C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D
将0.1 mol·L-1 Mg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0.1 mol·L-1 CuSO4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为浅蓝色沉淀
Cu(OH)2的溶度积比Mg(OH)2的小
解析 A项,因铁粉过量,发生的反应为3Fe+8HNO3(稀)===3Fe(NO3)2+2NO↑+4H2O,溶液中无Fe3+,加入KSCN溶液无血红色出现,错误;B项,发生的反应为2FeCl3+Cu===2FeCl2+CuCl2,无黑色固体出现,且只能说明Fe3+氧化性强于Cu2+,错误;C项,加热时铝箔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由于Al2O3的熔点高不会熔化,包裹着液态铝,所以液态铝不会滴落,错误;D项,先生成Mg(OH)2白色沉淀,加入CuSO4溶液又转化为Cu(OH)2浅蓝色沉淀,说明Cu(OH)2的溶度积更小,正确。
答案 D
10.(2015·全国卷Ⅱ,13)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①中溶液滴入②中,预测的现象与实际相符的是( )
选项
①中物质
②中物质
预测②中的现象
A
稀盐酸
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
立即产生气泡
B
浓硝酸
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
产生红棕色气体
C
氯化铝溶液
浓氢氧化钠溶液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D
草酸溶液
高锰酸钾酸性溶液
溶液逐渐褪色
解析 A项,发生的反应依次为NaOH+HCl===NaCl+H2O、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H2O+CO2↑,由此可知开始时无气泡,过一段时间才有气泡产生,错误;B项,常温下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将铝钝化,不生成气体,错误;C项,开始时NaOH过量,发生反应Al3++4OH-===AlO+2H2O,无沉淀生成,错误;D项,草酸(乙二酸)具有还原性,能还原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使其褪色,正确。
答案 D
命题调研(2014~2018五年大数据)
命题角度
设项方向
频数
难度
1.化学实验常识及基本操作判断
安全标识、事故预防及处理
2
0.52
药品的取用与保存
常见基本操作正误判断
2.仪器的识别、使用及装置图的判断
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
3
0.49
常见气体的制备装置分析
分离、提纯装置分析
设定目标型装置判断
3.操作—现象—结论一致性判断
装置、操作、目的一致性判断
9
0.47
操作、现象和结论一致性判断
目的、操作、结论一致性判断
实验是高考化学重中之重的内容, 是全国新课标理综化学卷考查重点,选择题对实验的考查也相对稳定。往往以评价型实验的形式考查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原理,涉及实验操作评价、实验现象评价及有关操作、现象和结论的因果关系评价等,该类试题一般以图表的形式呈现,考查的落脚点通常都是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如物质的分离、提纯等内容,而且涉及的方法及装置也就比较固定(如萃取与分液、蒸馏与分馏);有时也出现以气体制备装置分析为主的实验选择题,常考查气密性检验、操作顺序以及试剂、原理、装置、收集、尾气处理等内容,对于叙述型实验操作及实验常识判断,往往也把考查的重点放在实验双基内容上。预计2019年高考还会以实验操作、目的、现象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为主,要求考生在掌握常见仪器使用及基本操作的基础上,结合基本理论及元素化合物的内容对有关结论做出正确判断。
解题示例:
举例
判断正误
解释或说明
基本仪
器使用
与安全
(1)试管、蒸发皿既能用于给固体加热也能用于给溶液加热
×
蒸发皿不能用来加热固体
(2)分液漏斗既能用于某些混合物的分离也能用于组装气体发生装置
√
分液漏斗可用于分液以及气体的制备,如实验室制备氯气,可用分液漏斗加入浓盐酸
(3)称取 2.0 g NaOH 固体的实验操作是先在托盘上各放一张滤纸,然后在右盘上添加 2 g砝码,左盘上添加 NaOH 固体
×
NaOH具有吸水性和腐蚀性不能直接放在滤纸上
(4)取液体时,先将胶头滴管伸入试剂瓶中,用手指捏紧滴管的胶头再放开手指
×
使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先挤压胶头排出空气,再将胶头滴管伸入液体中吸入液体
(5)容量瓶在使用前一定要检漏、洗涤并烘干
×
容量瓶在使用之前不需烘干
(6)酸碱滴定实验中,用待测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
×
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否则测定结果偏大
(7)酸式滴定管装标准溶液前,必须用该溶液润洗
√
确保滴定管中溶液的浓度与标准液的浓度相同,装液前要用所盛标准液润洗
(8)金属钠着火时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
钠能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氢气,生成的Na2O2也能与水或CO2反应
药品的
保存
(9)可用磨口玻璃瓶保存 NaOH 溶液
×
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易与 NaOH 溶液反应生成具有黏性的硅酸钠
(10)氢氟酸或浓硝酸要保存在棕色细口玻璃试剂瓶中
×
氢氟酸能和二氧化硅反应生成四氟化硅和水,所以不能保存在玻璃瓶中,应该保存在塑料瓶中
(11)保存液溴时向其中加入少量酒精,减少挥发
×
溴易溶于酒精,但酒精是易挥发性的物质,导致加速溴的挥发,保存液溴时常加少量水液封
pH试
纸使用
(12)用湿润的pH 试纸测稀碱液的pH,测定值偏小
√
湿润的pH试纸可以稀释碱液
(13)可用pH试纸测氯水的pH
×
氯气可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可漂白试纸
(14)测定未知液的pH时,应该用干燥的pH试纸,否则一定会产生误差
×
若测中性溶液的pH,则不产生误差
(15)直接将pH试纸浸入待测液中
×
直接将pH试纸浸入待测液中会污染待测液
(16)用广泛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3.5
×
广泛pH试纸只能精确到整数
溶液的
稀释和
配制
分离与
提纯
(17)把水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动
×
水的密度比浓硫酸的密度小,若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水会浮在浓硫酸的上面沸腾而造成液滴飞溅
(18)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
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导致所配溶液的体积偏小,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
(19)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仰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
×
定容时仰视容量瓶的刻度线,导致所配溶液的体积偏大,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
(20)将称得的碳酸钠小心转移至250 mL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至刻度线
×
要先在烧杯中溶解,待溶液冷却到室温再转移到容量瓶中
(21)将量好的浓硫酸直接转移到容量瓶中
×
浓硫酸要先在烧杯中稀释,待冷却到室温再转移到容量瓶中
(22)将 NaOH在烧杯中溶解后,应立即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
×
要冷却到室温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否则溶液的体积偏小,浓度偏大
(23)容量瓶中含有少量蒸馏水对所配的溶液无影响
√
定容时还要加蒸馏水,所以容量瓶中含有少量的蒸馏水对所配的溶液无影响
(1)振荡分液漏斗时应关闭其玻璃塞和活塞
√
使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操作时,振荡前应关闭其玻璃塞和活塞,避免液体流出,然后再进行振荡
(2)测量酒精沸点的实验中,应使温度计水银球位于被加热的酒精中
×
测量酒精沸点实际测量的是蒸气的温度
(3)萃取过程中,不需要打开分液漏斗的玻璃塞,以防止其漏气
×
萃取过程中放出液体时,需要打开玻璃塞,保证与外界连通,确保液体顺利流出
(4)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记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
√
热的液体立即加入沸石会引起暴沸,应冷却后再加入
(5)用分液漏斗、烧杯分离 Br2和CCl4的混合物
×
Br2和CCl4互溶,不能用分液法
(6)用分液法分离乙酸和乙酸乙酯
×
乙酸与乙酸乙酯互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装置
装置的易错点或注意事项
(1)容量瓶中是否有固体,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溶质
(2)玻璃棒要靠在刻度线以下,而不是刻度线以上
(1)是否用玻璃棒引流
(2)漏斗末端是否紧靠烧杯内壁
(3)玻璃棒是否紧靠三层滤纸
(1)分液漏斗末端是否紧靠烧杯内壁
(2)分离的混合物是否符合萃取原理
(3)分液漏斗的上层液体是否从上口倒出,下层液体是否从下口流出
(1)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是否位于支管口
(2)水流方向是否为自下而上
(3)是否使用碎瓷片
(4)是否使用石棉网
(1)右端导管是伸入液面以下还是接近液面
(2)用的是饱和Na2CO3溶液还是NaOH溶液
(3)配制浓H2SO4、乙醇、乙酸的混合液时,滴加顺序是否正确
(1)气体流向是否为长进短出
(2)注意洗气后,气体中可能仍然含有水蒸气
(3)洗气时所选液体是否正确,如洗去CO2中的SO2应用饱和NaHCO3溶液而不是Na2CO3溶液
(1)制备H2、O2、SO2、CO2、NO、NO2、浓氨水与碱石灰反应制备NH3、KMnO4与浓盐酸反应制备Cl2可选择A装置
(2)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备Cl2可以选择B装置
(1)反应的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2)制备NH3时棉花的作用是防止氨气对流
(3)用KClO3固体与MnO2加热制备O2也可以选择此装置
(1)通常用于比较酸性强弱,如酸性:亚硫酸>乙酸>碳酸>苯酚
(2)若①中为挥发性酸,通入③之前要把挥发出的①中的气体除去,如验证酸性:乙酸>碳酸>苯酚,要在②和③之间加一个盛水的洗气瓶除去挥发出的乙酸蒸气
【题型建模】 实验装置图评价题的速解方法
(1)查实验装置中的仪器的使用和连接是否正确。
(2)查所用反应试剂是否符合实验原理。
(3)查气体收集方法是否正确。
(4)查尾气吸收装置、安全装置是否正确。
(5)查实验目的与相应操作是否相符,现象、结论是否正确。
解题示例:
实验
装置
实验
目的
加热熔融的氢氧化钠固体
吸收CO2中的HCl杂质
蒸馏时的接收装置
吸收尾气中的NH3
评判
仪器选择错误,瓷坩埚中含SiO2,加热能与NaOH反应,应用铁坩埚
洗气瓶中气体流向应该从长导管进入,经溶液吸收杂质后气体从短导管导出
尾部接收产品时应使用尾接管导流,以避免液体溅落到锥形瓶外部
漏斗下端插入液面太深,无法防倒吸
[思维模型]
第一步:明确题干信息,掌握题目要求。
属于“因果关系型”、“结论与操作相关型”、“方法原理应用型”等的哪一类型。
第二步:认真阅读表格要素,明确表格各栏目信息。
(1)判断原理与现象或结论解释的关系。
(2)判断“目的—仪器—试剂”的合理性。
(3)判断“仪器(或用品)”与“实验”的对应性。
(4)判断“分离、提纯方法”与“原理”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逐项判断,不遗漏任何信息。
多用排除法、特例法等。
[解题示例]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判断
正误
解释
(1)
用铂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
一定是钠盐,该溶液中一定不含有K+
(2)
向乙醇中加入浓硫酸,加热,溶液变黑,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
该气体是乙烯
(3)
向溶液X中滴加NaOH稀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
溶液X中无NH
(4)
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气体Y,试纸变蓝
该气体是Cl2
(5)
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
该气体一定是SO2
(6)
向溶液Y中滴加硝酸,再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Y中一定含有SO
(7)
往CH2===CHCHO中滴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
该有机物中含有碳碳双键
(8)
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溶液X,有白烟产生
X一定是浓盐酸
(9)
在淀粉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微热,向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无砖红色沉淀
说明淀粉未水解
(10)
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滴加氯水后溶液显红色
该溶液中一定含Fe2+
(11)
溴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后,滴加AgNO3溶液,未出现淡黄色沉淀
溴乙烷未发生水解
(12)
在硫酸钡沉淀中加入浓碳酸钠溶液充分搅拌后,取沉淀(洗净)放入盐酸中,有气泡产生
说明
Ksp(BaCO3)
<
Ksp(BaSO4)
(13)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箔熔化但不滴落
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铝单质
(14)
将SO2通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溶液红色褪去
SO2具有漂白性
(15)
将SO2气体通入到Ba(NO3)2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
此沉淀是BaSO3
(16)
向Na2CO3溶液中加入冰醋酸,将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苯酚钠溶液中,产生白色浑浊
酸性:醋酸>碳酸>苯酚
(17)
将Fe(NO3)2样品溶于稀硫酸后,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
Fe(NO3)2晶体已氧化变质
(18)
SO2通入溴水(或碘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溴水褪色
SO2有漂白性
(19)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该溶液一定是碳酸盐溶液
(20)
分离乙酸和乙酸乙酯
用分液法
(21)
制备Fe(OH)3胶体:0.1 mol·L-1FeCl3溶液与0.3 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有胶体生成
(22)
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CuSO4溶液,均有固体析出
蛋白质均发生变性
答案 (1)× NaOH焰色反应火焰也是黄色,检验钾元素要透过蓝色钴玻璃,透过蓝色钴玻璃火焰呈紫色说明含有钾元素,否则不含有
(2)× 未反应的乙醇、生成的乙烯、SO2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3)× NH3极易溶于水,在溶液中加入稀NaOH溶液,生成的氨水浓度小,不加热时NH3不会挥发出来
(4)× 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的是具有强氧化性的气体,Y可能是Cl2,也可能是O3、NO2等气体
(5)× O3、Cl2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6)× 若溶液Y中含有SO,滴加硝酸时能被氧化成SO,加入BaCl2也会有白色沉淀产生
(7)× 碳碳双键和醛基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故用KMnO4溶液无法证明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
(8)× 只要是挥发性的浓酸遇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都能产生白烟,浓盐酸、浓硝酸都符合
(9)× 稀硫酸在淀粉水解中作催化剂,在未中和硫酸的情况下加入的新制Cu(OH)2悬浊液会与硫酸反应生成CuSO4,在加热时得不到沉淀,应该先加氢氧化钠中和硫酸后再加新制Cu(OH)2悬浊液
(10)√ Fe2+的检验方法正确
(11)× NaOH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的AgOH极不稳定,分解生成棕褐色的氧化银,干扰溴离子的检验
(12)× 溶解度大的物质容易向溶解度小的转化;但Ksp相近时,溶解度小的物质也能向溶解度大的转化,如Ksp(BaSO4)
(13)√ 氧化铝的熔点高,像网兜一样包裹在Al的外面,铝箔熔化但不滴落
(14)× 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与漂白性无关
(15)× H2SO3是中强酸,电离出的H+与溶液中的NO能将SO化成SO,故该白色沉淀是BaSO4
(16)× 因醋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CO2气体中混有挥发出的CH3COOH,变浑浊可能是因为CO2,也可能是因为CH3COOH,无法比较碳酸与苯酚的酸性强弱
(17)× 在Fe(NO3)2中加入稀硫酸后,Fe2+能被H+、NO(两者同时存在相当于HNO3)氧化成Fe3+而干扰实验
(18)× SO2在反应中作还原剂,体现的是还原性而不是漂白性
(19)× 碳酸氢盐、亚硫酸盐、亚硫酸氢盐溶液也有相同现象
(20)× 乙酸与乙酸乙酯互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21)× 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即得到Fe(OH)3胶体
(22)× 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发生盐析
[典例演示1] (2017·海南化学,12改编)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滴定前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B.容量瓶和滴定管使用前均需要检漏
C.蒸馏完毕时,先停止加热再关闭冷凝水,
D.分液时,下层溶液先从下口放出,上层溶液再从上口倒出
解析 中和滴定时,盛放待测液的锥形瓶不能润洗,否则待测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大,测定结果偏高,故A错误;为了避免影响实验结果,容量瓶和滴定管使用前均需要检漏,故B正确;蒸馏时,应防止冷凝管破裂,蒸馏完毕,应该先撤酒精灯再关冷凝水,故C正确;分液时,为了避免污染试剂,下层溶液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上层溶液再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故D正确。
答案 A
[题型训练1] 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向FeCl3溶液中滴加酸性KMnO4溶液,检验是否含Fe2+
B.我国医药学家屠呦呦用乙醚萃取青蒿素的实验中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
C.实验中有毒尾气可以直接通入液体(碱液或水)中,避免气体污染环境
D.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某溶液的pH,测定结果一定偏高
解析 在酸性条件下高锰酸钾与氯离子发生反应:2MnO+10Cl-+16H+===2Mn2++5Cl2↑+8H2O,高锰酸钾溶液褪色,A项错误;乙醚萃取有机物青蒿素,采用萃取、分液操作,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B项正确;有些气体不和水或碱液反应,如CO,有些气体不能直接通入液体中,要防倒吸,如氨气、氯化氢,C项错误;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中性溶液的pH,不会产生误差,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碱性溶液的pH,测定结果偏低,D项错误。
答案 B
[典例演示2] (2018·江苏化学,5)下列有关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原理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灼烧碎海带
B.用装置乙过滤海带灰的浸泡液
C.用装置丙制备用于氧化浸泡液中I-的Cl2
D.用装置丁吸收氧化浸泡液中I-后的Cl2尾气
解析 灼烧应在坩埚中进行,A项错误;海带灰浸泡液通过过滤可得海带灰和滤液,B项正确;浓HCl与MnO2反应制备Cl2时需要加热,C项错误;Cl2在饱和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小,应用碱液吸收,D项错误。
答案 B
[题型训练2] 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夹持装置未画出)( )
A.用装置甲检验溶液中是否有K+
B.用装置乙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C.用装置丙进行中和热的测定
D.用装置丁加热熔融Na2CO3固体
解析 A.观察K的焰色反应需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由图可知,缺少蓝色的钴玻璃,故A错误;B.Fe为正极,锌为负极,铁被保护,属于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故B正确;C.为了使反应物充分反应,需要环形玻璃搅拌棒,由图可知,缺少环形玻璃搅拌棒,故C错误;D.瓷坩埚中的二氧化硅与Na2CO3反应,仪器选择不合理,应使用铁坩埚,故D错误;故选B。
答案 B
[题型训练3] 下列实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图甲所示装置制备Fe(OH)2
B.用图乙所示装置制取少量Cl2
C.用图丙所示装置蒸干NH4Cl饱和溶液制备NH4Cl晶体
D.用图丁所示装置分离乙醇和CH3COOC2H5的混合物
解析 A.铁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将空气从试管中赶出,再加入NaOH溶液生成Fe(OH)2,故A正确;B.用MnO2与浓盐酸制Cl2,不是1 mol·L―1的稀盐酸,故B错误;C.NH4Cl固体受热后会分解,故C错误;D.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故D错误;故选A。
答案 A
[典例演示3] (2018·天津理综,4)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推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
现象
结论
A.
某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Fe2+,无Fe3+
B.
向C6H5ONa溶液中通入CO2
溶液变浑浊
酸性:H2CO3>C6H5OH
C.
向含有ZnS和Na2S的悬浊液中滴加CuSO4溶液
生成黑色沉淀
Ksp(CuS)
D.
①某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②再加足量盐酸
①产生白色沉淀
②仍有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SO
解析 Fe2+遇K3[Fe(CN)6]溶液能够产生蓝色沉淀,因此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但是否含有Fe3+无法确定,若要确定Fe3+的存在,则需要向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为血红色,因此A项错误;向C6H5ONa溶液中通入CO2,溶液变浑浊,发生反应:C6H5ONa+H2O+CO2―→C6H5OH↓+NaHCO3,根据“强酸制弱酸”原理,可知酸性:H2CO3>C6H5OH,B项正确;欲验证Ksp(CuS)
答案 B
[题型训练4] 下列实验对应的现象及结论均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红热的炭放入浓硫酸中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炭被氧化
成CO2
B
将稀盐酸滴入Na2SiO3 溶液中
溶液中出现凝胶
非金属性:
Cl>Si
C
SO2通入BaCl2溶液,然后滴入稀硝酸
有白色沉淀产生,加入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
先产生BaSO3沉淀,后转化为BaSO4
D
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 溶液,溶液不变色,再滴加新制氯水
溶液显红色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解析 A.炭和浓H2SO4的混合物加热,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均使石灰水变浑浊,结论不合理,故A错误;B.将稀盐酸滴入Na2SiO3溶液中,溶液中出现凝胶,说明反应生成硅酸,只能证明酸性:盐酸>硅酸,由于盐酸不是最高价含氧酸,无法据此判断Cl、Si的非金属性强弱,故B错误;C.SO2通入BaCl2溶液不反应,加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二氧化硫氧化为硫酸,生成硫酸钡沉淀,故C错误;D.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可知不含铁离子,再滴加新制氯水,溶液为红色,可知亚铁离子被氧化为铁离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故D正确。
答案 D
[题型训练5] (2017·天津理综,4)以下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除去NaHCO3固体中的Na2CO3
将固体加热至恒重
B.制备无水AlCl3
蒸发Al与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
C.重结晶提纯苯甲酸
将粗品水溶、过滤、蒸发、结晶
D.鉴别NaBr和KI溶液
分别加新制氯水后,用CCl4萃取
解析 A项, NaHCO3固体受热分解生成Na2CO3,达不到除去Na2CO3的目的,错误;B项,蒸干AlCl3溶液,最终得到Al(OH)3而不能制备无水AlCl3,错误;C项,重结晶提纯苯甲酸的步骤为①将粗品水溶②趁热过滤③母液冷却结晶④过滤,错误;D项,NaBr和NaI与氯水反应离子方程式分别为:2Br-+ Cl2===2Cl-+ Br2和2I-+ Cl2===2Cl-+ I2,反应得到的溶液分别用CCl4萃取,溶液均分层,下层为紫红色的为I2的CCl4溶液,下层为橙红色的为Br2的CCl4溶液,故可鉴别,正确。
答案 D
1.(2018·开封市一模,8)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目的的是( )
A.将粗品水溶、趁热过滤、滤液冷却结晶来提纯苯甲酸
B.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湿润的pH试纸上来测定氯化铵溶液的pH
C.先用酒精洗,再用水洗来清洗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实验所用试管
D.在50 mL碱式滴定管中装入氢氧化钠溶液,调整为初始读数为30.00 mL后,将剩余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放入锥形瓶来量取20.00 mL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 苯甲酸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可用重结晶的方法提纯,A项正确;测定溶液的pH时,pH试纸不能润湿,润湿后会降低氯化铵溶液的浓度,使测定结果偏大,B项错误;银与酒精不反应,但银能与硝酸反应,葡萄糖发生银镜反应后的试管内壁附有银,可用稀硝酸清洗,C项错误;滴定管调整初始读数后,50.00 mL刻度线下方也充满液体,全部放入锥形瓶中,量取的溶液体积大于20.00 mL,D项错误。
答案 A
2.(2018·潍坊市高三统考,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KMnO4与浓盐酸反应产生的Cl2
B.检验NH时,向试样中加入浓NaOH溶液,微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逸出的气体
C.用苯萃取溴水的溴时,将溴的苯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D.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在较高温度下制得浓溶液再冷却结晶、过滤、干燥
解析 Cl2的密度比空气大,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A项错误;NH3是中学阶段唯一的碱性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检验NH时,向试样中加入浓NaOH溶液,微热,NH转化为NH3,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B项正确;苯的密度比水小,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时,溴的苯溶液在上层,应该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C项错误;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D项错误。
答案 B
3.(2018·郴州市高三第一次质检,6)某同学查阅教材得知,普通锌锰电池筒内无机物质主要成分为MnO2、NH4Cl、ZnCl2等物质。他在探究废干电池内的黑色固体回收利用时,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操作①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加快固体溶解速度
B.操作②的操作名称是过滤
C.操作③中盛放药品的仪器是坩埚
D.操作④的目的是除去滤渣中杂质
解析 A.操作①中玻璃棒起到搅拌加速溶解的作用,故A正确;B.普通锌锰电池筒内无机物质主要成分为MnO2、NH4Cl、ZnCl2等物质,NH4Cl、ZnCl2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操作②是把固体与溶液分离,应是过滤,故B正确;C.由图可知操作③是在坩埚内灼烧滤渣,通常把泥三角放在三角架上,再把坩埚放在泥三角上,故C正确;D.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能作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灼烧后的滤渣能加快双氧水分解产生氧气,能证明黑色固体是二氧化锰,所以该实验的目的不是除去滤渣中杂质,故D错误。
答案 D
4.(2018·濮阳市高三一模,10)装置a、b、c中分别盛有试剂1、2、3,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必要时可加热),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试剂1
试剂2
试剂3
实验目的
装置
A
浓HNO3
Cu片
KI淀粉溶液
验证NO2的氧化性
B
盐酸
石灰石
饱和NaHCO3
溶液
制备CO2
C
稀硫酸
溶液X
澄清石灰水
验证溶液X中是否有CO
D
70%
硫酸
Na2SO3
酸性KMnO4
溶液
证明SO2具有漂白性
解析 A.浓硝酸易挥发,生成的二氧化氮气体中含有硝酸蒸气,无法验证NO2的氧化性,故A错误;B.盐酸与石灰石反应放出的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通过饱和NaHCO3溶液可以除去氯化氢,从而得到较为纯净的二氧化碳,故B正确;C.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可能是二氧化硫,因此X中不一定含有CO,故C错误;D.二氧化硫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不是漂白性,故D错误。
答案 B
5.(2018·西安市“八校”高三年级联考,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配制FeCl3溶液
将FeCl3固体溶解于适量蒸馏水
B
称取2.0 g NaOH固体
先在托盘上各放一张滤纸,然后在右盘上添加2 g砝码,左盘上添加NaOH 固体
C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NH
取少量试液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
D
验证铁的吸氧腐蚀
将铁钉放入试管中,用盐酸浸没
解析 A.氯化铁为强酸弱碱盐,易水解,为防止氯化铁水解,应将FeCl3溶于浓盐酸后稀释至所需浓度,选项A错误;B.称量强腐蚀性试剂需在烧杯内称量,用纸片会造成托盘污染腐蚀且称量不准确,选项B错误;C.检验铵根离子,可以使用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能与铵根离子结合产生氨气,NH+OH-NH3↑+H2O,氨气的水溶液呈碱性,能使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选项C正确;D.铁在中性溶液中可发生吸氧腐蚀,盐酸为酸性溶液,发生析氢腐蚀,选项D错误。
答案 C
6.(2018·成都市毕业班一诊,11)下列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
操作
A
检验Fe(NO3)2晶体是否变质
将样品溶于稀硫酸,滴入几滴KSCN溶液
B
验证Mg(OH)2和Fe(OH)3的Ksp大小
取2 mL 1.0 mol·L-1 NaOH溶液,先滴3滴1.0 mol·L-1 MgCl2溶液,再滴3滴1.0 mol·L-1 FeCl3溶液
C
比较醋酸和碳酸酸性的强弱
pH计分别伸入0.1 mol·L-1 CH3COONa溶液和0.1 mol·L-1 Na2CO3溶液,读取pH
D
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混合前分别用冲洗干净的温度计测量50 mL 0.50 mol·L-1 HCl溶液与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的温度
解析 检验Fe(NO3)2晶体是否变质,应将样品溶于蒸馏水,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色,若将样品溶于稀硫酸,则发生反应:3Fe2++4H++NO===3Fe3++NO↑+2H2O,会对Fe3+的检验产生干扰,A项错误;验证Mg(OH)2和Fe(OH)3的Ksp的大小是通过沉淀的相互转化实现的,可向饱和Mg(OH)2溶液中滴入3滴0.1 mol·L-1 FeCl3溶液,而若要得到饱和Mg(OH)2溶液,应将NaOH溶液滴入MgCl2溶液中,否则NaOH过量,干扰实验结果,B项错误;用pH计测定相同浓度的CH3COONa、Na2CO3溶液的pH,比较的是CH3COO-、CO的水解程度,得出的是CH3COOH、HCO的酸性强弱,C项错误;测定中和热时,为保证50 mL 0.50 mol·L-1的盐酸完全被NaOH溶液中和,应采用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同时混合前分别测定盐酸和NaOH溶液的温度,并取平均值,D项正确。
答案 D
题型特训 (一)
1.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A.高锰酸钾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试剂,当高锰酸钾晶体结块时,应在研钵中用力研磨,以得到细小晶体,有利于加快反应或溶解的速率
B.检验某溶液是否含有SO时,应取少量该溶液,依次加入稀盐酸和BaCl2溶液
C.为观察镁条在CO2气体中的燃烧,在一个底部铺有少量玻璃棉的集气瓶中收集满CO2气体,取一小段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用坩埚钳夹持点燃后迅速投入上述集气瓶底部
D.用干燥且洁净的玻璃棒蘸取NaClO溶液,点到放在表面皿上的pH试纸上测其pH
解析 研磨高锰酸钾时用力过大,可能会发生爆炸,故A错误;先加稀盐酸,可以排除银离子、碳酸根离子等离子的干扰,再加入BaCl2溶液,检验SO的存在,故B正确;点燃后的镁条不能直接投入集气瓶底部,而应用坩埚钳夹持伸入集气瓶中,故C错误;NaClO有强氧化性,不能用pH试纸测其溶液的pH,故D错误。
答案 B
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仪器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配制1 L 0.1 mol·L-1 NaCl溶液的实验中,用托盘天平称取5.85 g NaCl固体
B.用玻璃棒蘸取CH3COOH溶液点在用水润湿的pH试纸上测定该溶液的pH
C.用酸式滴定管量取25.00 mL高锰酸钾溶液
D.可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淀粉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Cl杂质
解析 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0.1 g,不能用托盘天平称取5.85 g NaCl固体,A错误;在用水润湿的pH试纸上测定CH3COOH溶液的pH相当于对溶液进行稀释,造成所测pH偏大,B错误;酸式滴定管可以装酸性和有氧化性的溶液,且滴定管的精确度为0.01 mL,可用酸式滴定管量取25.00 mL高锰酸钾溶液,C正确;淀粉胶体与离子均可透过滤纸,不能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淀粉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Cl杂质,可选用渗析法,D错误。
答案 C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试管、烧杯均可用于给液体、固体加热
B.使食盐水中NaCl结晶析出时,常用到的仪器有坩埚、酒精灯、玻璃捧、泥三角
C.区别NaCl、Na2SO4时常用到胶头滴管、试管
D.漏斗可用于过滤及向滴定管中添加溶液
解析 烧杯只能用于给液体加热,A错;使食盐水中NaCl晶体析出的方法通常是蒸发,使用的容器应是蒸发皿而不是坩埚,B错;由于物质鉴别所用试剂量较少,故应使用试管做反应容器,通过胶头滴管滴加试剂,C对;向滴定管中添加溶液的方法是直接将试剂瓶中的液体倾倒到滴定管中,D错。
答案 C
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或对事故的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给盛有液体的烧瓶加热时,需要加碎瓷片或沸石
B.发现实验室中有大量的可燃性气体泄漏时,应立即开窗通风
C.误食硫酸铜溶液,可服用鸡蛋清解毒
D.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可以高于蒸馏烧瓶支管口
解析 给盛有液体的烧瓶加热时,需要加碎瓷片或沸石以防暴沸,A正确;开窗通风以减小可燃性气体的浓度,防止爆炸,B正确;误服重金属盐可喝牛奶或鸡蛋清解毒,C正确;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应略低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测馏分的温度,D错误。
答案 D
5.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后,Na2SiO3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B.该实验的现象说明酸性HCl>H2CO3>H2SiO3
C.该实验不能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C
D.若去掉盛放NaHCO3饱和溶液的装置,依然能说明酸性HCl>H2CO3>H2SiO3
解析 H2CO3的酸性比H2SiO3的强,所以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后,Na2SiO3溶液中出现H2SiO3白色沉淀,A项正确;锥形瓶中CaCO3与稀盐酸反应产生CO2,说明酸性HCl>H2CO3,将产生的气体通入NaHCO3饱和溶液可以除去CO2中的HCl,然后通入Na2SiO3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说明酸性H2CO3>H2SiO3,B项正确;该实验不能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C,C项正确;若去掉盛放NaHCO3饱和溶液的装置,则CO2中混有的HCl也能与Na2SiO3反应生成H2SiO3沉淀,不能说明酸性H2CO3>H2SiO3,D项错误。
答案 D
6.用下列装置完成相关实验,合理的是( )
A.用装置①收集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
B.用装有饱和NaHCO3溶液的装置②除去Cl2中混有的HCl
C.用装置③分离Na2CO3溶液与CH3COOCH2CH3
D.用装置④分离CH3CH2OH与CH3COOCH2CH3
解析 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不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A项正确;NaHCO3与HCl反应产生CO2,会引入新杂质,B项错误;Na2CO3溶液与CH3COOCH2CH3不互溶,应用分液法分离,C项错误;CH3CH2OH与CH3COOCH2CH3互溶,不可用分液法分离,D项错误。
答案 A
7.某学习小组设计实验制备供氢剂氢化钙(CaH2),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已知:氢化钙遇水剧烈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同条件下,粗锌(含少量铜)比纯锌反应速率慢
B.酸R为浓盐酸,装置b中盛装浓硫酸
C.实验时先点燃酒精灯,后打开活塞K
D.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水蒸气进入硬质玻璃管
解析 粗锌中含少量铜,锌、铜、稀硫酸构成原电池,使反应速率加快,A项错误;酸R应为稀硫酸,实验室一般不会使用浓盐酸和锌粒反应制取氢气,因为这样会引入氯化氢杂质,徒增除杂成本,装置b中盛装浓硫酸,用于干燥氢气,B项错误;点燃酒精灯前必须用氢气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避免钙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或引燃氢气和空气的混合物,C项错误;氢化钙遇水剧烈反应,装置d中的浓硫酸可吸收水槽中可能逸出的水蒸气,避免氢化钙因吸收水蒸气而变质,D项正确。
答案 D
8.下列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图1装置制取并收集干燥纯净的NH3
B.用图2装置可演示NO 的喷泉实验
C.用图3装置制备Fe(OH)2并能较长时间观察其颜色
D.用图4 装置验证苯中是否有独立的碳碳双键
解析 A.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则图中氨气的收集方法不合理,图中为向上排空气法,A错误;B.NO不溶于水,则不能演示NO的喷泉实验,B错误;C.Fe与电源负极相连,为阴极,不能失去电子,则不能制备Fe(OH)2并能较长时间观察其颜色,应Fe与电源正极相连,C错误;D.苯与溴水、高锰酸钾溶液均不反应,则图中实验可验证苯中是否有独立的碳碳双键,D正确。
答案 D
9.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B.检验铁粉与水蒸气反应产生的氢气
C.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D.分离两种互溶但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
解析 因NaOH有腐蚀性,所以不能在托盘或称量纸上直接称量,需放在已知质量的小烧杯内或表面皿上称量,且砝码应放在右盘,A项错误;肥皂液用来检测产生的H2,把H2通入肥皂液,会产生气泡,然后点燃气泡,有爆鸣声,证明产物是H2,听声音,即可鉴别H2的纯度,B项正确;饱和FeCl3溶液滴到沸水中制氢氧化铁胶体,C项错误;分离两种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互溶混合物时,冷水应从下口进,上口出,D项错误。
答案 B
10.FeCl3易潮解、易升华,实验室制备FeCl3的装置如图所示(加热和夹持装置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导管g的作用是增强装置的气密性
B.试剂X和试剂Y分别为浓硫酸、饱和食盐水
C.直接用E接收产物与用导管连接相比的优点是可防止堵塞
D.F中浓硫酸的作用是防止G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进入E
解析 导管g的作用是平衡气压,A项错误;试剂X和试剂Y分别为饱和食盐水、浓硫酸,作用分别是除去Cl2中的HCl、干燥Cl2,B项错误;F中浓硫酸的作用是防止G中氢氧化钠溶液挥发出的水蒸气进入E,防止氯化铁潮解,D项错误。
答案 C
题型特训 (二)
1.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稀H2SO4滴加到Fe(NO3)2溶液中
溶液变棕黄色,有红棕色气体生成
HNO3分解生成NO2
B
将CO2气体依次通入NaHSO3溶液、品红溶液
品红溶液不褪色
H2SO3的酸性比H2CO3的强
C
常温下将大小相同的铝片分别加入到浓硝酸和稀硝酸中
浓硝酸比稀硝酸反应更剧烈
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
将H2O2溶液滴加到酸性KMnO4溶液中
酸性KMnO4溶液褪色
H2O2具有氧化性
解析 A项,考生不熟悉反应实质是稀硝酸与Fe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出错,稀硝酸与Fe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3+、H2O和NO,NO被空气中O2氧化为NO2,错误。B项,CO2通入NaHSO3溶液中无SO2产生,说明H2SO3的酸性强于H2CO3的,正确。C项,常温下,铝遇浓硝酸发生钝化,遇稀硝酸不会发生钝化,错误。D项,考生不熟悉H2O2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而误认为H2O2作氧化剂,实际上,H2O2会将KMnO4还原,显示还原性,错误。
答案 B
2.用下表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仪器
药品
实验目的
A
烧杯、分液漏斗、胶头滴管、铁架台、玻璃棒
NaOH溶液、待提纯的AlCl3溶液
提纯混有MgCl2杂质的AlCl3溶液
B
分液漏斗、烧瓶、锥形瓶、导管及橡皮塞
稀盐酸、二氧化锰
实验室制备氯气
C
试管、导气管
FeSO4溶液、氯水
证明Fe2+具有氧化性
D
酒精灯、玻璃棒、蒸发皿及铁架台(带铁圈)
Na2CO3溶液
蒸发溶液得到Na2CO3晶体
解析 A项,考生易因不理解整个实验流程、实验条件、实验药品,或不清楚某一步操作使用的实验仪器而错误判断。如在过滤操作中只看到“漏斗”两字,忽略过滤时使用的是漏斗,而不是分液漏斗。该实验流程应为向提纯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过滤→滤液中通入过量CO2→过滤→向滤渣中加入适量盐酸,故药品中还缺少CO2和盐酸,错误。B项,实验室制备氯气是用浓盐酸与MnO2在加热条件下进行的,错误。C项,Fe2+与氯水反应只能证明Fe2+具有还原性,错误。D项,利用提供的仪器及药品可进行蒸发操作,得到Na2CO3晶体,正确。
答案 D
3.(2017·北京理综,10)根据SO2通入不同溶液中实验现象,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含HCl、BaCl2的FeCl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SO2有还原性
B
H2S溶液
产生黄色沉淀
SO2有氧化性
C
酸性KMnO4溶液
紫色溶液褪色
SO2有漂白性
D
Na2SiO3溶液
产生胶状沉淀
酸性:H2SO3>H2SiO3
解析 A.溶液中SO2被FeCl3氧化生成SO,再与BaCl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体现了SO2的还原性;B.SO2与H2S溶液发生反应SO2+2H2S===3S↓+2H2O,体现了SO2的氧化性;C.SO2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体现了SO2的还原性;D.SO2与Na2SiO3溶液反应产生胶状沉淀,根据强酸制弱酸,可得结论酸性:H2SO3>H2SiO3。
答案 C
4.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实验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目的
实验方法
原理
A
分离溶于水的溴
乙醇萃取
溴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
B
分离苯和甲苯
分液
苯和甲苯的密度不同
C
除去CO中的O2
通过灼热铜网
O2与灼热的铜反应
D
除去丙醇中的乙醚
蒸馏
丙醇与乙醚的沸点相差较大
解析 A项,萃取剂选错,乙醇溶于水;B项,苯和甲苯互溶,不分层,无法分液;C项,混合气通过灼热铜网发生反应生成CO2。
答案 D
5.由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将氯气、SO2气体分别通入品红溶液
溶液均褪色
氯气、SO2均有漂白性且漂白原理相同
B
某溶液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在试管口放一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试纸变蓝
NH3是碱
C
硝酸银溶液中加少量NaCl溶液,再加KI溶液
先出现白色沉淀,后出现黄色沉淀
Ksp(AgCl)>
Ksp(AgI)
D
FeCl3溶液中通入足量SO2气体,然后滴入KSCN溶液
溶液不变红
还原性SO2>Fe2+
解析 A.氯气利用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次氯酸的氧化性漂白,SO2可与色素结合为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它们的漂白原理不同,故A错误;B.NH3不能电离产生OH-,所以不是碱,NH3与H2O反应的生成物NH3·H2O是碱,故B错误;C.硝酸银溶液中加少量NaCl溶液,产生白色沉淀AgCl,溶液中剩余硝酸银,再加KI溶液,产生黄色沉淀AgI,不是AgCl转化为AgI而是直接生成AgI,不能证明Ksp(AgCl)>Ksp(AgI),故C错误;D.FeCl3溶液中通入足量SO2气体,然后滴入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表明SO2将Fe3+还原为Fe2+,证明还原性SO2>Fe2+,故D正确。
答案 D
6.(2018·滨州市高三期末考试,14)下列实验中的操作、现象与结论完全一致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溶液中一定有SO
B
向装有溴水的分液漏斗中加入裂化汽油,充分振荡,静置
溴水褪色
裂化汽油可萃取溴
C
向浓度、体积都相同的Na2CO3和NaHCO3溶液中各滴加1滴酚酞
变红,前者红色深
结合H+的能力: CO>HCO
D
用发光小灯泡分别做盐酸和醋酸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发光强度: 盐酸强于醋酸溶液
CH3COOH是弱电解质
解析 A.白色沉淀也可能是氯化银,溶液中不一定存在硫酸根离子,A错误;B.裂化汽油含烯烃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不是萃取,B错误;C.前者红色深,说明碳酸根的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根的水解程度,因此结合H+的能力:CO>HCO,C正确;D.盐酸和醋酸的浓度不一定相等,不能据此比较导电性强弱,也不能说明醋酸是弱电解质,D错误。
答案 C
7.(2018·江苏化学,12)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苯酚浊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浊液变清
苯酚的酸性强于H2CO3的酸性
B
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CCl4,振荡后静置,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紫红色
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C
向CuSO4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
Fe2+的氧化性强于Cu2+的氧化性
D
向NaCl、NaI的混合稀溶液中滴入少量稀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
Ksp(AgCl)>Ksp(AgI)
解析 苯酚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苯酚钠和NaHCO3,苯酚钠和NaHCO3均溶于水,浊液变清,该实验只能说明苯酚的酸性强于HCO,不能说明其酸性强于H2CO3,A项错误;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在碘水中加入等体积CCl4,振荡后,I2进入CCl4中,该过程称为萃取,B项正确;Fe置换出溶液中的Cu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Cu2+===Fe2++Cu,Cu2+为氧化剂,Fe2+为氧化产物,根据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知,氧化性:Cu2+>Fe2+,C项错误;NaCl和NaI的起始浓度未知,如果I-浓度远大于Cl-浓度,则加入AgNO3溶液时,优先生成AgI沉淀,不能说明AgI的溶度积较小,D项错误。
答案 B
8.下列实验操作与预期实验目的或所得实验结论一致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预期实验目的或结论
A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某食盐试样,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火焰显黄色
说明该食盐试样不含KIO3
B
SiO2能与氢氟酸及碱反应
SiO2是两性氧化物
C
向两支盛有KI3的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加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前者溶液变蓝,后者有黄色沉淀
KI3溶液中存在平衡:II2+I-
D
室温下向CuCl2和少量FeCl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铜屑,充分搅拌,过滤,得蓝绿色溶液
除去杂质FeCl3得纯净CuCl2溶液
解析 A项,实验操作下,火焰显黄色,不能确定KIO3是否存在,钾的焰色反应应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火焰显紫色,错误;B项,SiO2是酸性氧化物,错误;C项,I2使淀粉变蓝,I-和Ag+反应生成黄色沉淀,正确;D项,加入铜屑发生:2Fe3++Cu===2Fe2++Cu2+,不能除去生成的FeCl2,错误。
答案 C
9.下列实验对应的现象及结论均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镁片插入氯化铵溶液中
镁片表面有气泡
镁片表面没有氧化镁
B
将SO2通入BaCl2溶液,然后滴入稀硝酸
产生白色沉淀,且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所得沉淀为BaSO3,后转化为BaSO4
C
在氨水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NH3·H2O是一元弱碱
D
向AlCl3溶液中加入NaHC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和气泡
Al3+和HCO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Al(OH)3和CO2
解析 氧化镁和镁都能溶于酸性溶液,氯化铵溶液呈酸性,A项错误;向氯化钡溶液中通入SO2,无现象,滴加稀硝酸后产生白色沉淀,B项错误;在氨水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能证明氨水显碱性,不能证明NH3·H2O是一元弱碱,C项错误;氯化铝和碳酸氢钠溶液混合,发生双水解反应:Al3++3HCO===Al(OH)3↓+3CO2↑,D项正确。
答案 D
题型特训 (三)(教师素材)
1.下列有关实验的做法错误的是( )
A.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中的溴后,分液时,有机层应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B.检验Fe2+时,向试样中加入KSCN无明显现象,再加入新制的氯水观察颜色的变化
C.用分液漏斗滴加溶液时,应打开上口的玻璃塞或将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口颈部的小孔
D.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附着在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集成滴,也不成股流下
解析 A.CCl4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四氯化碳萃取溴水中的溴后,有机层在下,分液时,有机层应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A错误;B.检验Fe2+时,向试样中加入KSCN无明显现象,说明无Fe3+,再加入新制的氯水观察颜色的变化,若有红色,说明含有Fe2+,反之无Fe2+,B正确;C.用分液漏斗滴加溶液时,应打开上口的玻璃塞或将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口颈部的小孔,有利于平衡内外压强,使液体顺利滴下,C正确;D.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附着在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集成滴,也不成股流下,D正确。
答案 A
2.下列实验的仪器或操作正确的是( )
A.在固体物质灼烧实验中,可将坩埚直接放在三脚架上加热
B.在测量醋酸钠溶液浓度的滴定实验中,可将待测液醋酸钠溶液盛装在碱式滴定管中
C.在氯化钠溶液蒸发结晶实验中,为防止溶液暴沸,可加入几片碎瓷片
D.在蒸馏分离乙醇、乙酸、乙酸乙酯混合物的实验中,为提高冷凝效果,可使用球形冷凝管
解析 A项,坩埚加热时,需要放置在泥三角上,错误;B项,由于醋酸钠水解使溶液呈碱性,则必须盛装在碱式滴定管中,正确;C项,蒸发操作时为了防止溶液暴沸,应使用玻璃棒搅拌,加入碎瓷片会影响氯化钠纯度,错误;D项,球形冷凝管一般用于反应物的冷凝回流实验中,蒸馏收集产物时应选择直形冷凝管,错误。
答案 B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粗盐提纯中,当加热到蒸发皿中有较多固体析出,残留少量液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将液体蒸干
B.当振荡分液漏斗中的混合溶液时,须用一只手压住分液漏斗的玻璃塞,另一只手握住旋塞,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C.从加碘盐中获取碘单质的操作步骤为:溶解—萃取—分液—蒸馏
D.实验过程中若皮肤不慎沾上少量碱液,应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2%醋酸溶液或饱和硼酸溶液洗,最后用水冲洗
解析 A.蒸发结晶过程中,当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让余热把液体蒸干,否则造成固体飞溅,产生危险,正确;B.分液漏斗分离液体,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颈部,并用食指根部(或手掌)顶住瓶塞,以防瓶塞松开,用左手大拇指、食指按住处于上方的活塞把手,既要能防止振摇时活塞转动或脱落,又要便于灵活性旋开活塞,漏斗颈向上倾斜30~45°角,正确;C.加碘盐中的“碘”是碘酸钾,操作步骤不能得到碘单质,错误;D.意外事故的处理,碱洒在皮肤上时:用大量水冲洗,最后涂上2%醋酸或饱和硼酸溶液,最后再用水清洗,正确。
答案 C
4.下列实验的试剂、装置选用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试剂
装置
A
除去Cl2中少量的HCl、H2O
试剂a为饱和氯化钠溶液
甲
B
除去NH3中少量H2O
试剂b为无水氯化钙
乙
C
除去H2中少量的CO2、H2O
试剂b为碱石灰
乙
D
除去N2中少量的O2
足量的铜网
丙
解析 A选项正确,甲装置中饱和氯化钠溶液可除去HCl,浓硫酸可除去H2O;B选项错误,干燥管中的无水氯化钙在除去水的同时也会吸收NH3生成络合物;C选项正确,干燥管中碱石灰的成分为生石灰与氢氧化钠,可除去CO2和H2O;D选项正确,丙装置中的铜网可除去O2。
答案 B
5.下列选项中,为完成相应实验,所用仪器或相关操作合理的是( )
A
B
C
D
海水蒸馏得到淡水
测量Cl2的体积
过滤
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锥形瓶中的盐酸
解析 海水淡化,利用水的沸点低,选择蒸馏法,而图中冷却水的方向不合理,应下进上出,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A项错误;氯气不溶于食盐水,可排饱和食盐水测定其体积,则图中装置可测量Cl2的体积,B项正确;过滤需要玻璃棒引流,图中缺少玻璃棒,C项错误;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锥形瓶中的盐酸,NaOH溶液应盛放在碱式滴定管中,仪器的使用不合理,视线应注视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D项错误。
答案 B
6.下列选用的仪器和药品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B
C
D
制乙炔的发生装置
蒸馏时的接收装置
除去SO2中的少量HCl
准确量取一定体积K2Cr2O7标准溶液
解析 A项,电石与水反应过快,应采用分液漏斗滴加饱和食盐水来控制反应速率,错误;B项,锥形瓶与接收器之间应与外界环境相通,以平衡压强,这样构成密闭环境使液体无法流下,会造成危险,错误;C项,HCl可与饱和NaHSO3溶液反应而除去,SO2不溶于饱和NaHSO3溶液,正确;D项,K2Cr2O7标准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会腐蚀碱式滴定管下端的乳胶管,应盛放在酸式滴定管中,错误。
答案 C
7.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对某些化学试剂进行循环使用,可以节省资源、减少污染、降低成本。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回收试剂
回收方法
回收后用途
A
加热KClO3与MnO2制氧气
二氧化锰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重复使用
B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制O2
氯化钠
加入过量盐酸、蒸发、结晶
制取实验备用
C
用CCl4萃取溴水中的溴
四氯化碳
蒸馏
重复使用
D
浓硫酸的稀释
稀硫酸
直接密封保存
制氢气、硫酸盐等
解析 NaCl来源广泛,而NaOH较难制备,所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应回收生成的NaOH,而不应该再制成NaCl,B项不合理。
答案 B
8.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解释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解释、结论
A
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点到干燥红色石蕊试纸上
试纸变蓝色
浓氨水呈碱性
B
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
溶液变浑浊
析出了Na2CO3晶体
C
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并搅拌
蔗糖变黑,体积膨胀
反应中浓硫酸只体现脱水性
D
过量的Fe粉与氯气充分反应后,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水,取上层清液滴入KSCN溶液
溶液不变红色
氯气将Fe氧化为Fe2+
解析 B项,应析出NaHCO3晶体;C项,在该实验中,浓H2SO4还表现强氧化性;D项,因为Fe粉过量,发生:2Fe3++Fe===3Fe2+。
答案 A
9.对下列实验的现象描述及其解释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解释
A
向新制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溶液变为红色且保持不变
新制氯水具有酸性
B
SO2通入Ba(NO3)2溶液中
有白色沉淀生成
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
C
无色溶液中滴加FeCl3溶液和CCl4,振荡、静置
下层显紫色
原溶液中含有I-
D
将少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入乙酸溶液中
溶液仍为无色
高锰酸钾发生还原反应
解析 氯水中HClO有漂白性,HCl、HClO电离出的氢离子使溶液呈酸性,向新制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先变红色后褪色,故A项错误;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aSO4,故B项错误;铁离子和碘离子反应生成碘和亚铁离子,碘易溶于四氯化碳中,四氯化碳和水不互溶且密度大于水,所以说明原溶液中含有碘离子,故C项正确;乙酸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反应,所以溶液由无色变为紫红色,故D项错误。
答案 C
题型特训 (四)
1.下列有关物质分离、提纯的操作叙述错误的是( )
A.进行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记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
B.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采用在较高温度下制得浓溶液再冷却结晶、过滤、干燥的方法
C.1己醇的沸点比己烷的沸点高,1己醇和己烷可通过蒸馏初步分离
D.提纯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向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中加入适量饱和Na2CO3溶液,振荡后静置分液,并除去有机相的水
解析 正确操作是蒸发结晶、趁热过滤、洗涤、干燥,B项错误;互溶的液体物质沸点相差较大的,可以用蒸馏的方法分离,C项正确;乙酸的酸性强于碳酸,用饱和碳酸钠可以除去乙酸,还可以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使之析出,然后分液即可,D项正确。
答案 B
2.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酸式滴定管注入Na2CO3溶液之前应检查是否漏液
B.制备乙酸乙酯时,将乙醇和乙酸依次加入到浓硫酸中
C.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该溶液一定是钠盐溶液
D.除去Fe(OH)3固体中少量的Mg(OH)2,加入足量饱和FeCl3溶液,充分搅拌后过滤
解析 Na2CO3溶液呈碱性,不能用酸式滴定管盛装,A项错误;浓硫酸密度大,混合时放热,顺序是浓硫酸加入到密度小的溶液中,B项错误;溶液也可能是NaOH溶液,C项错误;FeCl3水解显酸性,能将Mg(OH)2溶解而除去,D项正确。
答案 D
3.下列实验操作中,装置选择不合理的是( )
A
B
C
D
快速制备少量NH3
H2的尾气处理
测量NO的体积
除去乙烯中的SO2
解析 浓氨水和生石灰反应可快速制备少量NH3,A项正确;H2属于可燃性气体,且燃烧产物无危害,可用点燃法处理尾气,B项正确;NO不溶于水,可用量气管测量其体积,C项正确;溴水不但能与SO2反应,还会与乙烯发生加成反应,且洗气时,气体应从长导管口进短导管口出,D项错误。
答案 D
4.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图Ⅰ用于实验室制氨气并收集干燥的氨气
B.图Ⅱ用于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HCl
C.图Ⅲ用于提取I2的CCl4溶液中的I2
D.图Ⅳ用于检查碱式滴定管是否漏液
解析 B项,气体应从长管进短管出,错误;C项,应用蒸馏法分离CCl4和I2,错误;D项,图Ⅳ是碱式滴定管排气泡的方法,错误。
答案 A
5.向盛有H2O2的试管中滴入一定量浓盐酸,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经实验证明该气体只含有O2、Cl2、HCl和水蒸气。将气体通入X溶液(如下图),依据观察到的现象,能判断气体中含有Cl2的是( )
选项
X溶液
现象
A
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B
酸性淀粉KI溶液
溶液变为蓝色
C
滴有KSCN的FeSO4溶液
溶液变为红色
D
稀HNO3酸化的AgNO3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解析 由现象可知,褪色说明存在HClO,即气体中含氯气,A项符合题意;氧气可氧化KI,溶液变蓝,不能说明含氯气,B项不符合题意;氧气可氧化亚铁离子,溶液变为红色,不能说明含氯气,C项不符合题意;HCl可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说明含氯气,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6.分别进行下列操作,由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滴加Ba(NO3)2和HNO3混合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SO
B
将乙烯通入溴水中
溴水褪色
乙烯与溴水发生氧化反应
C
分别将少量钠投入到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
盛水烧杯中反应剧烈
水中的氢比乙醇中的氢活泼性强
D
滴加NaOH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试纸不变蓝
原溶液中无NH
解析 A.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把亚硫酸根氧化为硫酸根,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硫酸根,A错误;B.乙烯和溴水发生的是加成反应,B错误;C.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C正确;D.生成的一水合氨浓度太小,且没有加热不会放出氨气,不能说明溶液中没有铵根离子,D错误。
答案 C
7.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目的
分离方法
原理
A
分离溶于水中的碘
乙醇萃取
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
B
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
分液
乙酸乙酯和乙醇的密度不同
C
除去KNO3固体中混杂的NaCl
重结晶
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D
除去丁醇中的乙醚
蒸馏
丁醇与乙醚的沸点相差较大
解析 A项,考查萃取实验的基本原理。由于乙醇与水常温下混溶,无法达到萃取后溶液分层的实验要求,错误。B项,考查常见有机物的基本性质。常见有机物由于分子极性相似而出现混溶的现象,乙酸乙酯和乙醇由于混溶而不能出现分层现象,无法通过分液分离,错误。C项,考查重结晶的基本原理。KNO3固体中混杂NaCl,需采用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除去NaCl,原因是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错误。D项,考查蒸馏实验的基本原理。由于醇类物质分子间存在氢键,导致其沸点与其同分异构体醚类物质的沸点相差较大,且丁醇和乙醚混溶,故分离二者应选择蒸馏的实验方法,正确。
答案 D
8.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取适量Na2SO3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Ba(NO3)2溶液,再加入稀硝酸
先有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
Na2SO3固体已变质
B
将乙烯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紫红色褪去
乙烯具有漂白性
C
加热某盐与NaOH的混合溶液,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
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该盐为铵盐
D
向大理石固体中滴加稀盐酸
产生气泡
Cl非金属性强于C
解析 无论是否变质,由于硝酸有强氧化性,会把SO氧化为SO,最终都得到BaSO4沉淀,A选项不正确;乙烯有还原性,将酸性KMnO4溶液还原褪色,乙烯无漂白性,B选项错误;检验是否为铵盐的方法是将铵盐与碱共热,若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就证明是铵盐,C选项正确;盐酸不是最高价含氧酸,该实验无法比较Cl和C的非金属性,D选项错误。
答案 C
9.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取久置的Na2O2粉末,向其中滴加过量的盐酸
产生无色气体
Na2O2没有完全变质
B
①将少量的溴水滴入FeCl2、NaI的混合溶液中,再滴加CCl4,振荡、静置,向上层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
②再向上层溶液中滴加溴水
实验现象1:
上层溶液不变红,下层溶液呈紫红色
实验现象2:
上层溶液变红
氧化性:Br2>Fe3+>I2
C
将一片铝箔置于酒精灯外焰上灼烧
铝箔熔化但不滴落
铝箔表面有致密Al2O3薄膜,且Al2O3熔点高于Al的
D
取久置的绿矾(FeSO4·7H2O)溶于水,加入KSCN溶液
溶液变为红色
绿矾部分或全部被氧化
解析 若Na2O2完全变质生成Na2CO3,与过量盐酸反应生成CO2,A项错误;由实验现象1可知少量Br2先与溶液中的I-反应,然后再与Fe2+反应,B项正确;由信息可知溶液中含有Fe3+,但不能证明是否含有Fe2+,D项正确。
答案 A
复习建议:3课时(题型突破2课时 习题1课时)
1.(2018·课标全国Ⅰ,9)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
解析 A项装置用于制备乙酸乙酯,B项装置用于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乙醇(纯化),C项装置用于分离乙酸乙酯,D项装置用于蒸发浓缩或蒸发结晶。只有D项操作在制备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中未涉及。
答案 D
2.(2018·课标全国Ⅱ,13)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编号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A
配制0.400 0 mol·L-1的NaOH溶液
称取4.0 g固体NaOH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转移至250 mL容量瓶中定容
B
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
向盛有2 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
制取并纯化氢气
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浓硫酸和KMnO4溶液
D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向2支盛有5 mL不同浓度NaHS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 mL 5% H2O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解析 NaOH固体溶解后需冷却至室温才能转移至250 mL容量瓶中,且需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2~3次,洗涤液并入锥形瓶,然后定容,A项不能;实验中若观察到FeCl3溶液的黄色逐渐褪去,且溶液变成浅绿色,说明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B项能;通过NaOH溶液可除去H2中混有的少量HCl杂质,再经浓硫酸干燥即可得到H2,没有必要经过KMnO4溶液,C项不能;NaHSO3溶液与H2O2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实验现象,无法判断反应进行的快慢,D项不能。
答案 B
3.(2018·课标全国Ⅲ,10)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
A.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
B.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
C.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
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
解析 加几滴CuSO4溶液后,Zn与CuSO4反应生成Cu,从而形成无数微小的原电池,加快了生成H2的速率,A项不符合题意;酚酞的变色范围为8.2
4.(2017·课标全国Ⅰ,10)实验室用H2还原WO3制备金属W的装置如图所示(Zn粒中往往含有硫等杂质,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用于吸收少量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中依次盛装KMnO4溶液、浓H2SO4、焦性没食子酸溶液
B.管式炉加热前,用试管在④处收集气体并点燃,通过声音判断气体纯度
C.结束反应时,先关闭活塞K,再停止加热
D.装置Q(启普发生器)也可用于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
解析 A项,气体从溶液中逸出易带出水蒸气,所以浓硫酸应放在③中,错误;B项,先通H2以排除空气,加热前应先检验H2的纯度,正确;C项,若先停止通H2,在较高温度下空气有可能重新将W氧化,应先停止加热,再关闭活塞K,错误;D项,MnO2和浓盐酸反应需要加热,不能用启普发生器制备氯气,错误。
答案 B
5.(2017·课标全国Ⅱ,13)由下列实验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向2 mL 0.1 mol·L-1的FeCl3溶液中加足量铁粉,振荡,加1滴KSCN溶液
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溶液颜色不变
还原性:Fe>Fe2+
B.
将金属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
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瓶内有黑色颗粒产生
CO2具有氧化性
C.
加热盛有少量NH4HCO3固体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石蕊试纸变蓝
NH4HCO3显碱性
D.
向2支盛有2 mL相同浓度银氨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滴相同浓度的NaCl和NaI溶液
一只试管中产生黄色沉淀,另一支中无明显现象
Ksp(AgI)<
Ksp(AgCl)
解析 C项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产生的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而不是碳酸氢铵显碱性。
答案 C
6.(2017·课标全国Ⅲ,9)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目的
操作
A.
取20.00 mL盐酸
在50 mL酸式滴定管中装入盐酸,调整初始读数为30.00 mL后,将剩余盐酸放入锥形瓶
B.
清洗碘升华实验所用试管
先用酒精清洗,再用水清洗
C.
测定醋酸钠溶液pH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湿润的pH试纸上
D.
配制浓度为0.010 mol·L-1的KMnO4溶液
称取KMnO4固体0.158 g,放入100 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解析 A项,滴定管最大刻度至尖嘴部分液体不在刻度内,若把30 mL刻度处的液体全部放出,其放出液体体积大于20 mL,错误;B项,碘易溶于酒精,故可用酒精清洗碘升华实验所用的试管,正确;pH试纸测定溶液pH时不能用水润湿,否则溶液被稀释,可能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错误;D项,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应在烧杯中溶解固体,不能直接把固体放在容量瓶中溶解,错误。
答案 B
7.(2016·课标全国Ⅰ,10)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
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
D.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2
解析 A项,乙酸和乙醇反应的产物为乙酸乙酯,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分离应使用分液漏斗,错误;B项,NO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且其密度也与空气相近,故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NO,NO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错误;C项,氯化铁易水解,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可防止其水解,正确;D项,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除去其中的HCl,得到的Cl2中含有水蒸气,错误。
答案 C
8.(2016·课标全国Ⅱ,13)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制备Fe(OH)3胶体
将NaOH浓溶液滴加到饱和FeCl3溶液中
B
由MgCl2溶液制备无水MgCl2
将MgCl2溶液加热蒸干
C
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
加入稀硝酸溶液,过滤、洗涤、干燥
D
比较水与乙醇中氢的活泼性
分别将少量钠投入到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
解析 A项,NaOH浓溶液滴加到饱和FeCl3溶液中生成Fe(OH)3沉淀,而Fe(OH)3胶体的制备是向沸水中滴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加热至溶液出现红褐色,错误;B项,氯化镁是强酸弱碱盐,MgCl2水解产生的HCl易挥发,将MgCl2溶液加热蒸干生成Mg(OH)2,故由MgCl2溶液制备无水MgCl2要在HCl气流中加热蒸干,错误;C项,铜与稀硝酸反应,应该用稀盐酸或稀硫酸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错误;D项,分别将少量钠投入到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利用反应的现象:反应剧烈的是水,反应平缓的是乙醇,可比较水和乙醇中氢的活泼性,正确。
答案 D
9.(2015·全国卷Ⅰ,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
有气体生成,溶液呈血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3+
B
将铜粉加入1.0 mol·L-1 Fe2(SO4)3溶液中
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C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D
将0.1 mol·L-1 Mg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0.1 mol·L-1 CuSO4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为浅蓝色沉淀
Cu(OH)2的溶度积比Mg(OH)2的小
解析 A项,因铁粉过量,发生的反应为3Fe+8HNO3(稀)===3Fe(NO3)2+2NO↑+4H2O,溶液中无Fe3+,加入KSCN溶液无血红色出现,错误;B项,发生的反应为2FeCl3+Cu===2FeCl2+CuCl2,无黑色固体出现,且只能说明Fe3+氧化性强于Cu2+,错误;C项,加热时铝箔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由于Al2O3的熔点高不会熔化,包裹着液态铝,所以液态铝不会滴落,错误;D项,先生成Mg(OH)2白色沉淀,加入CuSO4溶液又转化为Cu(OH)2浅蓝色沉淀,说明Cu(OH)2的溶度积更小,正确。
答案 D
10.(2015·全国卷Ⅱ,13)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①中溶液滴入②中,预测的现象与实际相符的是( )
选项
①中物质
②中物质
预测②中的现象
A
稀盐酸
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
立即产生气泡
B
浓硝酸
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
产生红棕色气体
C
氯化铝溶液
浓氢氧化钠溶液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D
草酸溶液
高锰酸钾酸性溶液
溶液逐渐褪色
解析 A项,发生的反应依次为NaOH+HCl===NaCl+H2O、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H2O+CO2↑,由此可知开始时无气泡,过一段时间才有气泡产生,错误;B项,常温下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将铝钝化,不生成气体,错误;C项,开始时NaOH过量,发生反应Al3++4OH-===AlO+2H2O,无沉淀生成,错误;D项,草酸(乙二酸)具有还原性,能还原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使其褪色,正确。
答案 D
命题调研(2014~2018五年大数据)
命题角度
设项方向
频数
难度
1.化学实验常识及基本操作判断
安全标识、事故预防及处理
2
0.52
药品的取用与保存
常见基本操作正误判断
2.仪器的识别、使用及装置图的判断
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
3
0.49
常见气体的制备装置分析
分离、提纯装置分析
设定目标型装置判断
3.操作—现象—结论一致性判断
装置、操作、目的一致性判断
9
0.47
操作、现象和结论一致性判断
目的、操作、结论一致性判断
实验是高考化学重中之重的内容, 是全国新课标理综化学卷考查重点,选择题对实验的考查也相对稳定。往往以评价型实验的形式考查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原理,涉及实验操作评价、实验现象评价及有关操作、现象和结论的因果关系评价等,该类试题一般以图表的形式呈现,考查的落脚点通常都是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如物质的分离、提纯等内容,而且涉及的方法及装置也就比较固定(如萃取与分液、蒸馏与分馏);有时也出现以气体制备装置分析为主的实验选择题,常考查气密性检验、操作顺序以及试剂、原理、装置、收集、尾气处理等内容,对于叙述型实验操作及实验常识判断,往往也把考查的重点放在实验双基内容上。预计2019年高考还会以实验操作、目的、现象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为主,要求考生在掌握常见仪器使用及基本操作的基础上,结合基本理论及元素化合物的内容对有关结论做出正确判断。
解题示例:
举例
判断正误
解释或说明
基本仪
器使用
与安全
(1)试管、蒸发皿既能用于给固体加热也能用于给溶液加热
×
蒸发皿不能用来加热固体
(2)分液漏斗既能用于某些混合物的分离也能用于组装气体发生装置
√
分液漏斗可用于分液以及气体的制备,如实验室制备氯气,可用分液漏斗加入浓盐酸
(3)称取 2.0 g NaOH 固体的实验操作是先在托盘上各放一张滤纸,然后在右盘上添加 2 g砝码,左盘上添加 NaOH 固体
×
NaOH具有吸水性和腐蚀性不能直接放在滤纸上
(4)取液体时,先将胶头滴管伸入试剂瓶中,用手指捏紧滴管的胶头再放开手指
×
使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先挤压胶头排出空气,再将胶头滴管伸入液体中吸入液体
(5)容量瓶在使用前一定要检漏、洗涤并烘干
×
容量瓶在使用之前不需烘干
(6)酸碱滴定实验中,用待测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
×
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否则测定结果偏大
(7)酸式滴定管装标准溶液前,必须用该溶液润洗
√
确保滴定管中溶液的浓度与标准液的浓度相同,装液前要用所盛标准液润洗
(8)金属钠着火时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
钠能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氢气,生成的Na2O2也能与水或CO2反应
药品的
保存
(9)可用磨口玻璃瓶保存 NaOH 溶液
×
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易与 NaOH 溶液反应生成具有黏性的硅酸钠
(10)氢氟酸或浓硝酸要保存在棕色细口玻璃试剂瓶中
×
氢氟酸能和二氧化硅反应生成四氟化硅和水,所以不能保存在玻璃瓶中,应该保存在塑料瓶中
(11)保存液溴时向其中加入少量酒精,减少挥发
×
溴易溶于酒精,但酒精是易挥发性的物质,导致加速溴的挥发,保存液溴时常加少量水液封
pH试
纸使用
(12)用湿润的pH 试纸测稀碱液的pH,测定值偏小
√
湿润的pH试纸可以稀释碱液
(13)可用pH试纸测氯水的pH
×
氯气可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可漂白试纸
(14)测定未知液的pH时,应该用干燥的pH试纸,否则一定会产生误差
×
若测中性溶液的pH,则不产生误差
(15)直接将pH试纸浸入待测液中
×
直接将pH试纸浸入待测液中会污染待测液
(16)用广泛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3.5
×
广泛pH试纸只能精确到整数
溶液的
稀释和
配制
分离与
提纯
(17)把水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动
×
水的密度比浓硫酸的密度小,若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水会浮在浓硫酸的上面沸腾而造成液滴飞溅
(18)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
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导致所配溶液的体积偏小,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
(19)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仰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
×
定容时仰视容量瓶的刻度线,导致所配溶液的体积偏大,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
(20)将称得的碳酸钠小心转移至250 mL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至刻度线
×
要先在烧杯中溶解,待溶液冷却到室温再转移到容量瓶中
(21)将量好的浓硫酸直接转移到容量瓶中
×
浓硫酸要先在烧杯中稀释,待冷却到室温再转移到容量瓶中
(22)将 NaOH在烧杯中溶解后,应立即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
×
要冷却到室温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否则溶液的体积偏小,浓度偏大
(23)容量瓶中含有少量蒸馏水对所配的溶液无影响
√
定容时还要加蒸馏水,所以容量瓶中含有少量的蒸馏水对所配的溶液无影响
(1)振荡分液漏斗时应关闭其玻璃塞和活塞
√
使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操作时,振荡前应关闭其玻璃塞和活塞,避免液体流出,然后再进行振荡
(2)测量酒精沸点的实验中,应使温度计水银球位于被加热的酒精中
×
测量酒精沸点实际测量的是蒸气的温度
(3)萃取过程中,不需要打开分液漏斗的玻璃塞,以防止其漏气
×
萃取过程中放出液体时,需要打开玻璃塞,保证与外界连通,确保液体顺利流出
(4)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记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
√
热的液体立即加入沸石会引起暴沸,应冷却后再加入
(5)用分液漏斗、烧杯分离 Br2和CCl4的混合物
×
Br2和CCl4互溶,不能用分液法
(6)用分液法分离乙酸和乙酸乙酯
×
乙酸与乙酸乙酯互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装置
装置的易错点或注意事项
(1)容量瓶中是否有固体,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溶质
(2)玻璃棒要靠在刻度线以下,而不是刻度线以上
(1)是否用玻璃棒引流
(2)漏斗末端是否紧靠烧杯内壁
(3)玻璃棒是否紧靠三层滤纸
(1)分液漏斗末端是否紧靠烧杯内壁
(2)分离的混合物是否符合萃取原理
(3)分液漏斗的上层液体是否从上口倒出,下层液体是否从下口流出
(1)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是否位于支管口
(2)水流方向是否为自下而上
(3)是否使用碎瓷片
(4)是否使用石棉网
(1)右端导管是伸入液面以下还是接近液面
(2)用的是饱和Na2CO3溶液还是NaOH溶液
(3)配制浓H2SO4、乙醇、乙酸的混合液时,滴加顺序是否正确
(1)气体流向是否为长进短出
(2)注意洗气后,气体中可能仍然含有水蒸气
(3)洗气时所选液体是否正确,如洗去CO2中的SO2应用饱和NaHCO3溶液而不是Na2CO3溶液
(1)制备H2、O2、SO2、CO2、NO、NO2、浓氨水与碱石灰反应制备NH3、KMnO4与浓盐酸反应制备Cl2可选择A装置
(2)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备Cl2可以选择B装置
(1)反应的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2)制备NH3时棉花的作用是防止氨气对流
(3)用KClO3固体与MnO2加热制备O2也可以选择此装置
(1)通常用于比较酸性强弱,如酸性:亚硫酸>乙酸>碳酸>苯酚
(2)若①中为挥发性酸,通入③之前要把挥发出的①中的气体除去,如验证酸性:乙酸>碳酸>苯酚,要在②和③之间加一个盛水的洗气瓶除去挥发出的乙酸蒸气
【题型建模】 实验装置图评价题的速解方法
(1)查实验装置中的仪器的使用和连接是否正确。
(2)查所用反应试剂是否符合实验原理。
(3)查气体收集方法是否正确。
(4)查尾气吸收装置、安全装置是否正确。
(5)查实验目的与相应操作是否相符,现象、结论是否正确。
解题示例:
实验
装置
实验
目的
加热熔融的氢氧化钠固体
吸收CO2中的HCl杂质
蒸馏时的接收装置
吸收尾气中的NH3
评判
仪器选择错误,瓷坩埚中含SiO2,加热能与NaOH反应,应用铁坩埚
洗气瓶中气体流向应该从长导管进入,经溶液吸收杂质后气体从短导管导出
尾部接收产品时应使用尾接管导流,以避免液体溅落到锥形瓶外部
漏斗下端插入液面太深,无法防倒吸
[思维模型]
第一步:明确题干信息,掌握题目要求。
属于“因果关系型”、“结论与操作相关型”、“方法原理应用型”等的哪一类型。
第二步:认真阅读表格要素,明确表格各栏目信息。
(1)判断原理与现象或结论解释的关系。
(2)判断“目的—仪器—试剂”的合理性。
(3)判断“仪器(或用品)”与“实验”的对应性。
(4)判断“分离、提纯方法”与“原理”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逐项判断,不遗漏任何信息。
多用排除法、特例法等。
[解题示例]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判断
正误
解释
(1)
用铂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
一定是钠盐,该溶液中一定不含有K+
(2)
向乙醇中加入浓硫酸,加热,溶液变黑,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
该气体是乙烯
(3)
向溶液X中滴加NaOH稀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
溶液X中无NH
(4)
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气体Y,试纸变蓝
该气体是Cl2
(5)
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
该气体一定是SO2
(6)
向溶液Y中滴加硝酸,再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Y中一定含有SO
(7)
往CH2===CHCHO中滴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
该有机物中含有碳碳双键
(8)
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溶液X,有白烟产生
X一定是浓盐酸
(9)
在淀粉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微热,向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无砖红色沉淀
说明淀粉未水解
(10)
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滴加氯水后溶液显红色
该溶液中一定含Fe2+
(11)
溴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后,滴加AgNO3溶液,未出现淡黄色沉淀
溴乙烷未发生水解
(12)
在硫酸钡沉淀中加入浓碳酸钠溶液充分搅拌后,取沉淀(洗净)放入盐酸中,有气泡产生
说明
Ksp(BaCO3)
<
Ksp(BaSO4)
(13)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箔熔化但不滴落
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铝单质
(14)
将SO2通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溶液红色褪去
SO2具有漂白性
(15)
将SO2气体通入到Ba(NO3)2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
此沉淀是BaSO3
(16)
向Na2CO3溶液中加入冰醋酸,将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苯酚钠溶液中,产生白色浑浊
酸性:醋酸>碳酸>苯酚
(17)
将Fe(NO3)2样品溶于稀硫酸后,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
Fe(NO3)2晶体已氧化变质
(18)
SO2通入溴水(或碘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溴水褪色
SO2有漂白性
(19)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该溶液一定是碳酸盐溶液
(20)
分离乙酸和乙酸乙酯
用分液法
(21)
制备Fe(OH)3胶体:0.1 mol·L-1FeCl3溶液与0.3 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有胶体生成
(22)
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CuSO4溶液,均有固体析出
蛋白质均发生变性
答案 (1)× NaOH焰色反应火焰也是黄色,检验钾元素要透过蓝色钴玻璃,透过蓝色钴玻璃火焰呈紫色说明含有钾元素,否则不含有
(2)× 未反应的乙醇、生成的乙烯、SO2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3)× NH3极易溶于水,在溶液中加入稀NaOH溶液,生成的氨水浓度小,不加热时NH3不会挥发出来
(4)× 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的是具有强氧化性的气体,Y可能是Cl2,也可能是O3、NO2等气体
(5)× O3、Cl2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6)× 若溶液Y中含有SO,滴加硝酸时能被氧化成SO,加入BaCl2也会有白色沉淀产生
(7)× 碳碳双键和醛基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故用KMnO4溶液无法证明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
(8)× 只要是挥发性的浓酸遇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都能产生白烟,浓盐酸、浓硝酸都符合
(9)× 稀硫酸在淀粉水解中作催化剂,在未中和硫酸的情况下加入的新制Cu(OH)2悬浊液会与硫酸反应生成CuSO4,在加热时得不到沉淀,应该先加氢氧化钠中和硫酸后再加新制Cu(OH)2悬浊液
(10)√ Fe2+的检验方法正确
(11)× NaOH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的AgOH极不稳定,分解生成棕褐色的氧化银,干扰溴离子的检验
(12)× 溶解度大的物质容易向溶解度小的转化;但Ksp相近时,溶解度小的物质也能向溶解度大的转化,如Ksp(BaSO4)
(14)× 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与漂白性无关
(15)× H2SO3是中强酸,电离出的H+与溶液中的NO能将SO化成SO,故该白色沉淀是BaSO4
(16)× 因醋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CO2气体中混有挥发出的CH3COOH,变浑浊可能是因为CO2,也可能是因为CH3COOH,无法比较碳酸与苯酚的酸性强弱
(17)× 在Fe(NO3)2中加入稀硫酸后,Fe2+能被H+、NO(两者同时存在相当于HNO3)氧化成Fe3+而干扰实验
(18)× SO2在反应中作还原剂,体现的是还原性而不是漂白性
(19)× 碳酸氢盐、亚硫酸盐、亚硫酸氢盐溶液也有相同现象
(20)× 乙酸与乙酸乙酯互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21)× 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即得到Fe(OH)3胶体
(22)× 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发生盐析
[典例演示1] (2017·海南化学,12改编)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滴定前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B.容量瓶和滴定管使用前均需要检漏
C.蒸馏完毕时,先停止加热再关闭冷凝水,
D.分液时,下层溶液先从下口放出,上层溶液再从上口倒出
解析 中和滴定时,盛放待测液的锥形瓶不能润洗,否则待测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大,测定结果偏高,故A错误;为了避免影响实验结果,容量瓶和滴定管使用前均需要检漏,故B正确;蒸馏时,应防止冷凝管破裂,蒸馏完毕,应该先撤酒精灯再关冷凝水,故C正确;分液时,为了避免污染试剂,下层溶液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上层溶液再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故D正确。
答案 A
[题型训练1] 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向FeCl3溶液中滴加酸性KMnO4溶液,检验是否含Fe2+
B.我国医药学家屠呦呦用乙醚萃取青蒿素的实验中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
C.实验中有毒尾气可以直接通入液体(碱液或水)中,避免气体污染环境
D.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某溶液的pH,测定结果一定偏高
解析 在酸性条件下高锰酸钾与氯离子发生反应:2MnO+10Cl-+16H+===2Mn2++5Cl2↑+8H2O,高锰酸钾溶液褪色,A项错误;乙醚萃取有机物青蒿素,采用萃取、分液操作,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B项正确;有些气体不和水或碱液反应,如CO,有些气体不能直接通入液体中,要防倒吸,如氨气、氯化氢,C项错误;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中性溶液的pH,不会产生误差,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碱性溶液的pH,测定结果偏低,D项错误。
答案 B
[典例演示2] (2018·江苏化学,5)下列有关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原理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灼烧碎海带
B.用装置乙过滤海带灰的浸泡液
C.用装置丙制备用于氧化浸泡液中I-的Cl2
D.用装置丁吸收氧化浸泡液中I-后的Cl2尾气
解析 灼烧应在坩埚中进行,A项错误;海带灰浸泡液通过过滤可得海带灰和滤液,B项正确;浓HCl与MnO2反应制备Cl2时需要加热,C项错误;Cl2在饱和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小,应用碱液吸收,D项错误。
答案 B
[题型训练2] 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夹持装置未画出)( )
A.用装置甲检验溶液中是否有K+
B.用装置乙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C.用装置丙进行中和热的测定
D.用装置丁加热熔融Na2CO3固体
解析 A.观察K的焰色反应需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由图可知,缺少蓝色的钴玻璃,故A错误;B.Fe为正极,锌为负极,铁被保护,属于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故B正确;C.为了使反应物充分反应,需要环形玻璃搅拌棒,由图可知,缺少环形玻璃搅拌棒,故C错误;D.瓷坩埚中的二氧化硅与Na2CO3反应,仪器选择不合理,应使用铁坩埚,故D错误;故选B。
答案 B
[题型训练3] 下列实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图甲所示装置制备Fe(OH)2
B.用图乙所示装置制取少量Cl2
C.用图丙所示装置蒸干NH4Cl饱和溶液制备NH4Cl晶体
D.用图丁所示装置分离乙醇和CH3COOC2H5的混合物
解析 A.铁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将空气从试管中赶出,再加入NaOH溶液生成Fe(OH)2,故A正确;B.用MnO2与浓盐酸制Cl2,不是1 mol·L―1的稀盐酸,故B错误;C.NH4Cl固体受热后会分解,故C错误;D.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故D错误;故选A。
答案 A
[典例演示3] (2018·天津理综,4)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推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
现象
结论
A.
某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Fe2+,无Fe3+
B.
向C6H5ONa溶液中通入CO2
溶液变浑浊
酸性:H2CO3>C6H5OH
C.
向含有ZnS和Na2S的悬浊液中滴加CuSO4溶液
生成黑色沉淀
Ksp(CuS)
①某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②再加足量盐酸
①产生白色沉淀
②仍有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SO
解析 Fe2+遇K3[Fe(CN)6]溶液能够产生蓝色沉淀,因此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但是否含有Fe3+无法确定,若要确定Fe3+的存在,则需要向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为血红色,因此A项错误;向C6H5ONa溶液中通入CO2,溶液变浑浊,发生反应:C6H5ONa+H2O+CO2―→C6H5OH↓+NaHCO3,根据“强酸制弱酸”原理,可知酸性:H2CO3>C6H5OH,B项正确;欲验证Ksp(CuS)
[题型训练4] 下列实验对应的现象及结论均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红热的炭放入浓硫酸中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炭被氧化
成CO2
B
将稀盐酸滴入Na2SiO3 溶液中
溶液中出现凝胶
非金属性:
Cl>Si
C
SO2通入BaCl2溶液,然后滴入稀硝酸
有白色沉淀产生,加入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
先产生BaSO3沉淀,后转化为BaSO4
D
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 溶液,溶液不变色,再滴加新制氯水
溶液显红色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解析 A.炭和浓H2SO4的混合物加热,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均使石灰水变浑浊,结论不合理,故A错误;B.将稀盐酸滴入Na2SiO3溶液中,溶液中出现凝胶,说明反应生成硅酸,只能证明酸性:盐酸>硅酸,由于盐酸不是最高价含氧酸,无法据此判断Cl、Si的非金属性强弱,故B错误;C.SO2通入BaCl2溶液不反应,加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二氧化硫氧化为硫酸,生成硫酸钡沉淀,故C错误;D.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可知不含铁离子,再滴加新制氯水,溶液为红色,可知亚铁离子被氧化为铁离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故D正确。
答案 D
[题型训练5] (2017·天津理综,4)以下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除去NaHCO3固体中的Na2CO3
将固体加热至恒重
B.制备无水AlCl3
蒸发Al与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
C.重结晶提纯苯甲酸
将粗品水溶、过滤、蒸发、结晶
D.鉴别NaBr和KI溶液
分别加新制氯水后,用CCl4萃取
解析 A项, NaHCO3固体受热分解生成Na2CO3,达不到除去Na2CO3的目的,错误;B项,蒸干AlCl3溶液,最终得到Al(OH)3而不能制备无水AlCl3,错误;C项,重结晶提纯苯甲酸的步骤为①将粗品水溶②趁热过滤③母液冷却结晶④过滤,错误;D项,NaBr和NaI与氯水反应离子方程式分别为:2Br-+ Cl2===2Cl-+ Br2和2I-+ Cl2===2Cl-+ I2,反应得到的溶液分别用CCl4萃取,溶液均分层,下层为紫红色的为I2的CCl4溶液,下层为橙红色的为Br2的CCl4溶液,故可鉴别,正确。
答案 D
1.(2018·开封市一模,8)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目的的是( )
A.将粗品水溶、趁热过滤、滤液冷却结晶来提纯苯甲酸
B.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湿润的pH试纸上来测定氯化铵溶液的pH
C.先用酒精洗,再用水洗来清洗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实验所用试管
D.在50 mL碱式滴定管中装入氢氧化钠溶液,调整为初始读数为30.00 mL后,将剩余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放入锥形瓶来量取20.00 mL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 苯甲酸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可用重结晶的方法提纯,A项正确;测定溶液的pH时,pH试纸不能润湿,润湿后会降低氯化铵溶液的浓度,使测定结果偏大,B项错误;银与酒精不反应,但银能与硝酸反应,葡萄糖发生银镜反应后的试管内壁附有银,可用稀硝酸清洗,C项错误;滴定管调整初始读数后,50.00 mL刻度线下方也充满液体,全部放入锥形瓶中,量取的溶液体积大于20.00 mL,D项错误。
答案 A
2.(2018·潍坊市高三统考,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KMnO4与浓盐酸反应产生的Cl2
B.检验NH时,向试样中加入浓NaOH溶液,微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逸出的气体
C.用苯萃取溴水的溴时,将溴的苯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D.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在较高温度下制得浓溶液再冷却结晶、过滤、干燥
解析 Cl2的密度比空气大,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A项错误;NH3是中学阶段唯一的碱性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检验NH时,向试样中加入浓NaOH溶液,微热,NH转化为NH3,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B项正确;苯的密度比水小,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时,溴的苯溶液在上层,应该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C项错误;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D项错误。
答案 B
3.(2018·郴州市高三第一次质检,6)某同学查阅教材得知,普通锌锰电池筒内无机物质主要成分为MnO2、NH4Cl、ZnCl2等物质。他在探究废干电池内的黑色固体回收利用时,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操作①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加快固体溶解速度
B.操作②的操作名称是过滤
C.操作③中盛放药品的仪器是坩埚
D.操作④的目的是除去滤渣中杂质
解析 A.操作①中玻璃棒起到搅拌加速溶解的作用,故A正确;B.普通锌锰电池筒内无机物质主要成分为MnO2、NH4Cl、ZnCl2等物质,NH4Cl、ZnCl2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操作②是把固体与溶液分离,应是过滤,故B正确;C.由图可知操作③是在坩埚内灼烧滤渣,通常把泥三角放在三角架上,再把坩埚放在泥三角上,故C正确;D.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能作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灼烧后的滤渣能加快双氧水分解产生氧气,能证明黑色固体是二氧化锰,所以该实验的目的不是除去滤渣中杂质,故D错误。
答案 D
4.(2018·濮阳市高三一模,10)装置a、b、c中分别盛有试剂1、2、3,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必要时可加热),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试剂1
试剂2
试剂3
实验目的
装置
A
浓HNO3
Cu片
KI淀粉溶液
验证NO2的氧化性
B
盐酸
石灰石
饱和NaHCO3
溶液
制备CO2
C
稀硫酸
溶液X
澄清石灰水
验证溶液X中是否有CO
D
70%
硫酸
Na2SO3
酸性KMnO4
溶液
证明SO2具有漂白性
解析 A.浓硝酸易挥发,生成的二氧化氮气体中含有硝酸蒸气,无法验证NO2的氧化性,故A错误;B.盐酸与石灰石反应放出的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通过饱和NaHCO3溶液可以除去氯化氢,从而得到较为纯净的二氧化碳,故B正确;C.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可能是二氧化硫,因此X中不一定含有CO,故C错误;D.二氧化硫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不是漂白性,故D错误。
答案 B
5.(2018·西安市“八校”高三年级联考,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配制FeCl3溶液
将FeCl3固体溶解于适量蒸馏水
B
称取2.0 g NaOH固体
先在托盘上各放一张滤纸,然后在右盘上添加2 g砝码,左盘上添加NaOH 固体
C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NH
取少量试液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
D
验证铁的吸氧腐蚀
将铁钉放入试管中,用盐酸浸没
解析 A.氯化铁为强酸弱碱盐,易水解,为防止氯化铁水解,应将FeCl3溶于浓盐酸后稀释至所需浓度,选项A错误;B.称量强腐蚀性试剂需在烧杯内称量,用纸片会造成托盘污染腐蚀且称量不准确,选项B错误;C.检验铵根离子,可以使用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能与铵根离子结合产生氨气,NH+OH-NH3↑+H2O,氨气的水溶液呈碱性,能使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选项C正确;D.铁在中性溶液中可发生吸氧腐蚀,盐酸为酸性溶液,发生析氢腐蚀,选项D错误。
答案 C
6.(2018·成都市毕业班一诊,11)下列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
操作
A
检验Fe(NO3)2晶体是否变质
将样品溶于稀硫酸,滴入几滴KSCN溶液
B
验证Mg(OH)2和Fe(OH)3的Ksp大小
取2 mL 1.0 mol·L-1 NaOH溶液,先滴3滴1.0 mol·L-1 MgCl2溶液,再滴3滴1.0 mol·L-1 FeCl3溶液
C
比较醋酸和碳酸酸性的强弱
pH计分别伸入0.1 mol·L-1 CH3COONa溶液和0.1 mol·L-1 Na2CO3溶液,读取pH
D
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混合前分别用冲洗干净的温度计测量50 mL 0.50 mol·L-1 HCl溶液与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的温度
解析 检验Fe(NO3)2晶体是否变质,应将样品溶于蒸馏水,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色,若将样品溶于稀硫酸,则发生反应:3Fe2++4H++NO===3Fe3++NO↑+2H2O,会对Fe3+的检验产生干扰,A项错误;验证Mg(OH)2和Fe(OH)3的Ksp的大小是通过沉淀的相互转化实现的,可向饱和Mg(OH)2溶液中滴入3滴0.1 mol·L-1 FeCl3溶液,而若要得到饱和Mg(OH)2溶液,应将NaOH溶液滴入MgCl2溶液中,否则NaOH过量,干扰实验结果,B项错误;用pH计测定相同浓度的CH3COONa、Na2CO3溶液的pH,比较的是CH3COO-、CO的水解程度,得出的是CH3COOH、HCO的酸性强弱,C项错误;测定中和热时,为保证50 mL 0.50 mol·L-1的盐酸完全被NaOH溶液中和,应采用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同时混合前分别测定盐酸和NaOH溶液的温度,并取平均值,D项正确。
答案 D
题型特训 (一)
1.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A.高锰酸钾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试剂,当高锰酸钾晶体结块时,应在研钵中用力研磨,以得到细小晶体,有利于加快反应或溶解的速率
B.检验某溶液是否含有SO时,应取少量该溶液,依次加入稀盐酸和BaCl2溶液
C.为观察镁条在CO2气体中的燃烧,在一个底部铺有少量玻璃棉的集气瓶中收集满CO2气体,取一小段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用坩埚钳夹持点燃后迅速投入上述集气瓶底部
D.用干燥且洁净的玻璃棒蘸取NaClO溶液,点到放在表面皿上的pH试纸上测其pH
解析 研磨高锰酸钾时用力过大,可能会发生爆炸,故A错误;先加稀盐酸,可以排除银离子、碳酸根离子等离子的干扰,再加入BaCl2溶液,检验SO的存在,故B正确;点燃后的镁条不能直接投入集气瓶底部,而应用坩埚钳夹持伸入集气瓶中,故C错误;NaClO有强氧化性,不能用pH试纸测其溶液的pH,故D错误。
答案 B
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仪器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配制1 L 0.1 mol·L-1 NaCl溶液的实验中,用托盘天平称取5.85 g NaCl固体
B.用玻璃棒蘸取CH3COOH溶液点在用水润湿的pH试纸上测定该溶液的pH
C.用酸式滴定管量取25.00 mL高锰酸钾溶液
D.可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淀粉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Cl杂质
解析 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0.1 g,不能用托盘天平称取5.85 g NaCl固体,A错误;在用水润湿的pH试纸上测定CH3COOH溶液的pH相当于对溶液进行稀释,造成所测pH偏大,B错误;酸式滴定管可以装酸性和有氧化性的溶液,且滴定管的精确度为0.01 mL,可用酸式滴定管量取25.00 mL高锰酸钾溶液,C正确;淀粉胶体与离子均可透过滤纸,不能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淀粉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Cl杂质,可选用渗析法,D错误。
答案 C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试管、烧杯均可用于给液体、固体加热
B.使食盐水中NaCl结晶析出时,常用到的仪器有坩埚、酒精灯、玻璃捧、泥三角
C.区别NaCl、Na2SO4时常用到胶头滴管、试管
D.漏斗可用于过滤及向滴定管中添加溶液
解析 烧杯只能用于给液体加热,A错;使食盐水中NaCl晶体析出的方法通常是蒸发,使用的容器应是蒸发皿而不是坩埚,B错;由于物质鉴别所用试剂量较少,故应使用试管做反应容器,通过胶头滴管滴加试剂,C对;向滴定管中添加溶液的方法是直接将试剂瓶中的液体倾倒到滴定管中,D错。
答案 C
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或对事故的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给盛有液体的烧瓶加热时,需要加碎瓷片或沸石
B.发现实验室中有大量的可燃性气体泄漏时,应立即开窗通风
C.误食硫酸铜溶液,可服用鸡蛋清解毒
D.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可以高于蒸馏烧瓶支管口
解析 给盛有液体的烧瓶加热时,需要加碎瓷片或沸石以防暴沸,A正确;开窗通风以减小可燃性气体的浓度,防止爆炸,B正确;误服重金属盐可喝牛奶或鸡蛋清解毒,C正确;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应略低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测馏分的温度,D错误。
答案 D
5.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后,Na2SiO3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B.该实验的现象说明酸性HCl>H2CO3>H2SiO3
C.该实验不能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C
D.若去掉盛放NaHCO3饱和溶液的装置,依然能说明酸性HCl>H2CO3>H2SiO3
解析 H2CO3的酸性比H2SiO3的强,所以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后,Na2SiO3溶液中出现H2SiO3白色沉淀,A项正确;锥形瓶中CaCO3与稀盐酸反应产生CO2,说明酸性HCl>H2CO3,将产生的气体通入NaHCO3饱和溶液可以除去CO2中的HCl,然后通入Na2SiO3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说明酸性H2CO3>H2SiO3,B项正确;该实验不能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C,C项正确;若去掉盛放NaHCO3饱和溶液的装置,则CO2中混有的HCl也能与Na2SiO3反应生成H2SiO3沉淀,不能说明酸性H2CO3>H2SiO3,D项错误。
答案 D
6.用下列装置完成相关实验,合理的是( )
A.用装置①收集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
B.用装有饱和NaHCO3溶液的装置②除去Cl2中混有的HCl
C.用装置③分离Na2CO3溶液与CH3COOCH2CH3
D.用装置④分离CH3CH2OH与CH3COOCH2CH3
解析 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不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A项正确;NaHCO3与HCl反应产生CO2,会引入新杂质,B项错误;Na2CO3溶液与CH3COOCH2CH3不互溶,应用分液法分离,C项错误;CH3CH2OH与CH3COOCH2CH3互溶,不可用分液法分离,D项错误。
答案 A
7.某学习小组设计实验制备供氢剂氢化钙(CaH2),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已知:氢化钙遇水剧烈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同条件下,粗锌(含少量铜)比纯锌反应速率慢
B.酸R为浓盐酸,装置b中盛装浓硫酸
C.实验时先点燃酒精灯,后打开活塞K
D.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水蒸气进入硬质玻璃管
解析 粗锌中含少量铜,锌、铜、稀硫酸构成原电池,使反应速率加快,A项错误;酸R应为稀硫酸,实验室一般不会使用浓盐酸和锌粒反应制取氢气,因为这样会引入氯化氢杂质,徒增除杂成本,装置b中盛装浓硫酸,用于干燥氢气,B项错误;点燃酒精灯前必须用氢气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避免钙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或引燃氢气和空气的混合物,C项错误;氢化钙遇水剧烈反应,装置d中的浓硫酸可吸收水槽中可能逸出的水蒸气,避免氢化钙因吸收水蒸气而变质,D项正确。
答案 D
8.下列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图1装置制取并收集干燥纯净的NH3
B.用图2装置可演示NO 的喷泉实验
C.用图3装置制备Fe(OH)2并能较长时间观察其颜色
D.用图4 装置验证苯中是否有独立的碳碳双键
解析 A.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则图中氨气的收集方法不合理,图中为向上排空气法,A错误;B.NO不溶于水,则不能演示NO的喷泉实验,B错误;C.Fe与电源负极相连,为阴极,不能失去电子,则不能制备Fe(OH)2并能较长时间观察其颜色,应Fe与电源正极相连,C错误;D.苯与溴水、高锰酸钾溶液均不反应,则图中实验可验证苯中是否有独立的碳碳双键,D正确。
答案 D
9.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B.检验铁粉与水蒸气反应产生的氢气
C.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D.分离两种互溶但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
解析 因NaOH有腐蚀性,所以不能在托盘或称量纸上直接称量,需放在已知质量的小烧杯内或表面皿上称量,且砝码应放在右盘,A项错误;肥皂液用来检测产生的H2,把H2通入肥皂液,会产生气泡,然后点燃气泡,有爆鸣声,证明产物是H2,听声音,即可鉴别H2的纯度,B项正确;饱和FeCl3溶液滴到沸水中制氢氧化铁胶体,C项错误;分离两种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互溶混合物时,冷水应从下口进,上口出,D项错误。
答案 B
10.FeCl3易潮解、易升华,实验室制备FeCl3的装置如图所示(加热和夹持装置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导管g的作用是增强装置的气密性
B.试剂X和试剂Y分别为浓硫酸、饱和食盐水
C.直接用E接收产物与用导管连接相比的优点是可防止堵塞
D.F中浓硫酸的作用是防止G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进入E
解析 导管g的作用是平衡气压,A项错误;试剂X和试剂Y分别为饱和食盐水、浓硫酸,作用分别是除去Cl2中的HCl、干燥Cl2,B项错误;F中浓硫酸的作用是防止G中氢氧化钠溶液挥发出的水蒸气进入E,防止氯化铁潮解,D项错误。
答案 C
题型特训 (二)
1.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稀H2SO4滴加到Fe(NO3)2溶液中
溶液变棕黄色,有红棕色气体生成
HNO3分解生成NO2
B
将CO2气体依次通入NaHSO3溶液、品红溶液
品红溶液不褪色
H2SO3的酸性比H2CO3的强
C
常温下将大小相同的铝片分别加入到浓硝酸和稀硝酸中
浓硝酸比稀硝酸反应更剧烈
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
将H2O2溶液滴加到酸性KMnO4溶液中
酸性KMnO4溶液褪色
H2O2具有氧化性
解析 A项,考生不熟悉反应实质是稀硝酸与Fe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出错,稀硝酸与Fe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3+、H2O和NO,NO被空气中O2氧化为NO2,错误。B项,CO2通入NaHSO3溶液中无SO2产生,说明H2SO3的酸性强于H2CO3的,正确。C项,常温下,铝遇浓硝酸发生钝化,遇稀硝酸不会发生钝化,错误。D项,考生不熟悉H2O2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而误认为H2O2作氧化剂,实际上,H2O2会将KMnO4还原,显示还原性,错误。
答案 B
2.用下表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仪器
药品
实验目的
A
烧杯、分液漏斗、胶头滴管、铁架台、玻璃棒
NaOH溶液、待提纯的AlCl3溶液
提纯混有MgCl2杂质的AlCl3溶液
B
分液漏斗、烧瓶、锥形瓶、导管及橡皮塞
稀盐酸、二氧化锰
实验室制备氯气
C
试管、导气管
FeSO4溶液、氯水
证明Fe2+具有氧化性
D
酒精灯、玻璃棒、蒸发皿及铁架台(带铁圈)
Na2CO3溶液
蒸发溶液得到Na2CO3晶体
解析 A项,考生易因不理解整个实验流程、实验条件、实验药品,或不清楚某一步操作使用的实验仪器而错误判断。如在过滤操作中只看到“漏斗”两字,忽略过滤时使用的是漏斗,而不是分液漏斗。该实验流程应为向提纯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过滤→滤液中通入过量CO2→过滤→向滤渣中加入适量盐酸,故药品中还缺少CO2和盐酸,错误。B项,实验室制备氯气是用浓盐酸与MnO2在加热条件下进行的,错误。C项,Fe2+与氯水反应只能证明Fe2+具有还原性,错误。D项,利用提供的仪器及药品可进行蒸发操作,得到Na2CO3晶体,正确。
答案 D
3.(2017·北京理综,10)根据SO2通入不同溶液中实验现象,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含HCl、BaCl2的FeCl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SO2有还原性
B
H2S溶液
产生黄色沉淀
SO2有氧化性
C
酸性KMnO4溶液
紫色溶液褪色
SO2有漂白性
D
Na2SiO3溶液
产生胶状沉淀
酸性:H2SO3>H2SiO3
解析 A.溶液中SO2被FeCl3氧化生成SO,再与BaCl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体现了SO2的还原性;B.SO2与H2S溶液发生反应SO2+2H2S===3S↓+2H2O,体现了SO2的氧化性;C.SO2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体现了SO2的还原性;D.SO2与Na2SiO3溶液反应产生胶状沉淀,根据强酸制弱酸,可得结论酸性:H2SO3>H2SiO3。
答案 C
4.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实验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目的
实验方法
原理
A
分离溶于水的溴
乙醇萃取
溴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
B
分离苯和甲苯
分液
苯和甲苯的密度不同
C
除去CO中的O2
通过灼热铜网
O2与灼热的铜反应
D
除去丙醇中的乙醚
蒸馏
丙醇与乙醚的沸点相差较大
解析 A项,萃取剂选错,乙醇溶于水;B项,苯和甲苯互溶,不分层,无法分液;C项,混合气通过灼热铜网发生反应生成CO2。
答案 D
5.由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将氯气、SO2气体分别通入品红溶液
溶液均褪色
氯气、SO2均有漂白性且漂白原理相同
B
某溶液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在试管口放一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试纸变蓝
NH3是碱
C
硝酸银溶液中加少量NaCl溶液,再加KI溶液
先出现白色沉淀,后出现黄色沉淀
Ksp(AgCl)>
Ksp(AgI)
D
FeCl3溶液中通入足量SO2气体,然后滴入KSCN溶液
溶液不变红
还原性SO2>Fe2+
解析 A.氯气利用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次氯酸的氧化性漂白,SO2可与色素结合为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它们的漂白原理不同,故A错误;B.NH3不能电离产生OH-,所以不是碱,NH3与H2O反应的生成物NH3·H2O是碱,故B错误;C.硝酸银溶液中加少量NaCl溶液,产生白色沉淀AgCl,溶液中剩余硝酸银,再加KI溶液,产生黄色沉淀AgI,不是AgCl转化为AgI而是直接生成AgI,不能证明Ksp(AgCl)>Ksp(AgI),故C错误;D.FeCl3溶液中通入足量SO2气体,然后滴入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表明SO2将Fe3+还原为Fe2+,证明还原性SO2>Fe2+,故D正确。
答案 D
6.(2018·滨州市高三期末考试,14)下列实验中的操作、现象与结论完全一致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溶液中一定有SO
B
向装有溴水的分液漏斗中加入裂化汽油,充分振荡,静置
溴水褪色
裂化汽油可萃取溴
C
向浓度、体积都相同的Na2CO3和NaHCO3溶液中各滴加1滴酚酞
变红,前者红色深
结合H+的能力: CO>HCO
D
用发光小灯泡分别做盐酸和醋酸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发光强度: 盐酸强于醋酸溶液
CH3COOH是弱电解质
解析 A.白色沉淀也可能是氯化银,溶液中不一定存在硫酸根离子,A错误;B.裂化汽油含烯烃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不是萃取,B错误;C.前者红色深,说明碳酸根的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根的水解程度,因此结合H+的能力:CO>HCO,C正确;D.盐酸和醋酸的浓度不一定相等,不能据此比较导电性强弱,也不能说明醋酸是弱电解质,D错误。
答案 C
7.(2018·江苏化学,12)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苯酚浊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浊液变清
苯酚的酸性强于H2CO3的酸性
B
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CCl4,振荡后静置,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紫红色
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C
向CuSO4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
Fe2+的氧化性强于Cu2+的氧化性
D
向NaCl、NaI的混合稀溶液中滴入少量稀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
Ksp(AgCl)>Ksp(AgI)
解析 苯酚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苯酚钠和NaHCO3,苯酚钠和NaHCO3均溶于水,浊液变清,该实验只能说明苯酚的酸性强于HCO,不能说明其酸性强于H2CO3,A项错误;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在碘水中加入等体积CCl4,振荡后,I2进入CCl4中,该过程称为萃取,B项正确;Fe置换出溶液中的Cu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Cu2+===Fe2++Cu,Cu2+为氧化剂,Fe2+为氧化产物,根据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知,氧化性:Cu2+>Fe2+,C项错误;NaCl和NaI的起始浓度未知,如果I-浓度远大于Cl-浓度,则加入AgNO3溶液时,优先生成AgI沉淀,不能说明AgI的溶度积较小,D项错误。
答案 B
8.下列实验操作与预期实验目的或所得实验结论一致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预期实验目的或结论
A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某食盐试样,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火焰显黄色
说明该食盐试样不含KIO3
B
SiO2能与氢氟酸及碱反应
SiO2是两性氧化物
C
向两支盛有KI3的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加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前者溶液变蓝,后者有黄色沉淀
KI3溶液中存在平衡:II2+I-
D
室温下向CuCl2和少量FeCl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铜屑,充分搅拌,过滤,得蓝绿色溶液
除去杂质FeCl3得纯净CuCl2溶液
解析 A项,实验操作下,火焰显黄色,不能确定KIO3是否存在,钾的焰色反应应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火焰显紫色,错误;B项,SiO2是酸性氧化物,错误;C项,I2使淀粉变蓝,I-和Ag+反应生成黄色沉淀,正确;D项,加入铜屑发生:2Fe3++Cu===2Fe2++Cu2+,不能除去生成的FeCl2,错误。
答案 C
9.下列实验对应的现象及结论均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镁片插入氯化铵溶液中
镁片表面有气泡
镁片表面没有氧化镁
B
将SO2通入BaCl2溶液,然后滴入稀硝酸
产生白色沉淀,且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所得沉淀为BaSO3,后转化为BaSO4
C
在氨水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NH3·H2O是一元弱碱
D
向AlCl3溶液中加入NaHC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和气泡
Al3+和HCO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Al(OH)3和CO2
解析 氧化镁和镁都能溶于酸性溶液,氯化铵溶液呈酸性,A项错误;向氯化钡溶液中通入SO2,无现象,滴加稀硝酸后产生白色沉淀,B项错误;在氨水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能证明氨水显碱性,不能证明NH3·H2O是一元弱碱,C项错误;氯化铝和碳酸氢钠溶液混合,发生双水解反应:Al3++3HCO===Al(OH)3↓+3CO2↑,D项正确。
答案 D
题型特训 (三)(教师素材)
1.下列有关实验的做法错误的是( )
A.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中的溴后,分液时,有机层应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B.检验Fe2+时,向试样中加入KSCN无明显现象,再加入新制的氯水观察颜色的变化
C.用分液漏斗滴加溶液时,应打开上口的玻璃塞或将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口颈部的小孔
D.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附着在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集成滴,也不成股流下
解析 A.CCl4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四氯化碳萃取溴水中的溴后,有机层在下,分液时,有机层应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A错误;B.检验Fe2+时,向试样中加入KSCN无明显现象,说明无Fe3+,再加入新制的氯水观察颜色的变化,若有红色,说明含有Fe2+,反之无Fe2+,B正确;C.用分液漏斗滴加溶液时,应打开上口的玻璃塞或将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口颈部的小孔,有利于平衡内外压强,使液体顺利滴下,C正确;D.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附着在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集成滴,也不成股流下,D正确。
答案 A
2.下列实验的仪器或操作正确的是( )
A.在固体物质灼烧实验中,可将坩埚直接放在三脚架上加热
B.在测量醋酸钠溶液浓度的滴定实验中,可将待测液醋酸钠溶液盛装在碱式滴定管中
C.在氯化钠溶液蒸发结晶实验中,为防止溶液暴沸,可加入几片碎瓷片
D.在蒸馏分离乙醇、乙酸、乙酸乙酯混合物的实验中,为提高冷凝效果,可使用球形冷凝管
解析 A项,坩埚加热时,需要放置在泥三角上,错误;B项,由于醋酸钠水解使溶液呈碱性,则必须盛装在碱式滴定管中,正确;C项,蒸发操作时为了防止溶液暴沸,应使用玻璃棒搅拌,加入碎瓷片会影响氯化钠纯度,错误;D项,球形冷凝管一般用于反应物的冷凝回流实验中,蒸馏收集产物时应选择直形冷凝管,错误。
答案 B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粗盐提纯中,当加热到蒸发皿中有较多固体析出,残留少量液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将液体蒸干
B.当振荡分液漏斗中的混合溶液时,须用一只手压住分液漏斗的玻璃塞,另一只手握住旋塞,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C.从加碘盐中获取碘单质的操作步骤为:溶解—萃取—分液—蒸馏
D.实验过程中若皮肤不慎沾上少量碱液,应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2%醋酸溶液或饱和硼酸溶液洗,最后用水冲洗
解析 A.蒸发结晶过程中,当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让余热把液体蒸干,否则造成固体飞溅,产生危险,正确;B.分液漏斗分离液体,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颈部,并用食指根部(或手掌)顶住瓶塞,以防瓶塞松开,用左手大拇指、食指按住处于上方的活塞把手,既要能防止振摇时活塞转动或脱落,又要便于灵活性旋开活塞,漏斗颈向上倾斜30~45°角,正确;C.加碘盐中的“碘”是碘酸钾,操作步骤不能得到碘单质,错误;D.意外事故的处理,碱洒在皮肤上时:用大量水冲洗,最后涂上2%醋酸或饱和硼酸溶液,最后再用水清洗,正确。
答案 C
4.下列实验的试剂、装置选用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试剂
装置
A
除去Cl2中少量的HCl、H2O
试剂a为饱和氯化钠溶液
甲
B
除去NH3中少量H2O
试剂b为无水氯化钙
乙
C
除去H2中少量的CO2、H2O
试剂b为碱石灰
乙
D
除去N2中少量的O2
足量的铜网
丙
解析 A选项正确,甲装置中饱和氯化钠溶液可除去HCl,浓硫酸可除去H2O;B选项错误,干燥管中的无水氯化钙在除去水的同时也会吸收NH3生成络合物;C选项正确,干燥管中碱石灰的成分为生石灰与氢氧化钠,可除去CO2和H2O;D选项正确,丙装置中的铜网可除去O2。
答案 B
5.下列选项中,为完成相应实验,所用仪器或相关操作合理的是( )
A
B
C
D
海水蒸馏得到淡水
测量Cl2的体积
过滤
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锥形瓶中的盐酸
解析 海水淡化,利用水的沸点低,选择蒸馏法,而图中冷却水的方向不合理,应下进上出,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A项错误;氯气不溶于食盐水,可排饱和食盐水测定其体积,则图中装置可测量Cl2的体积,B项正确;过滤需要玻璃棒引流,图中缺少玻璃棒,C项错误;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锥形瓶中的盐酸,NaOH溶液应盛放在碱式滴定管中,仪器的使用不合理,视线应注视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D项错误。
答案 B
6.下列选用的仪器和药品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B
C
D
制乙炔的发生装置
蒸馏时的接收装置
除去SO2中的少量HCl
准确量取一定体积K2Cr2O7标准溶液
解析 A项,电石与水反应过快,应采用分液漏斗滴加饱和食盐水来控制反应速率,错误;B项,锥形瓶与接收器之间应与外界环境相通,以平衡压强,这样构成密闭环境使液体无法流下,会造成危险,错误;C项,HCl可与饱和NaHSO3溶液反应而除去,SO2不溶于饱和NaHSO3溶液,正确;D项,K2Cr2O7标准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会腐蚀碱式滴定管下端的乳胶管,应盛放在酸式滴定管中,错误。
答案 C
7.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对某些化学试剂进行循环使用,可以节省资源、减少污染、降低成本。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回收试剂
回收方法
回收后用途
A
加热KClO3与MnO2制氧气
二氧化锰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重复使用
B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制O2
氯化钠
加入过量盐酸、蒸发、结晶
制取实验备用
C
用CCl4萃取溴水中的溴
四氯化碳
蒸馏
重复使用
D
浓硫酸的稀释
稀硫酸
直接密封保存
制氢气、硫酸盐等
解析 NaCl来源广泛,而NaOH较难制备,所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应回收生成的NaOH,而不应该再制成NaCl,B项不合理。
答案 B
8.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解释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解释、结论
A
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点到干燥红色石蕊试纸上
试纸变蓝色
浓氨水呈碱性
B
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
溶液变浑浊
析出了Na2CO3晶体
C
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并搅拌
蔗糖变黑,体积膨胀
反应中浓硫酸只体现脱水性
D
过量的Fe粉与氯气充分反应后,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水,取上层清液滴入KSCN溶液
溶液不变红色
氯气将Fe氧化为Fe2+
解析 B项,应析出NaHCO3晶体;C项,在该实验中,浓H2SO4还表现强氧化性;D项,因为Fe粉过量,发生:2Fe3++Fe===3Fe2+。
答案 A
9.对下列实验的现象描述及其解释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解释
A
向新制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溶液变为红色且保持不变
新制氯水具有酸性
B
SO2通入Ba(NO3)2溶液中
有白色沉淀生成
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
C
无色溶液中滴加FeCl3溶液和CCl4,振荡、静置
下层显紫色
原溶液中含有I-
D
将少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入乙酸溶液中
溶液仍为无色
高锰酸钾发生还原反应
解析 氯水中HClO有漂白性,HCl、HClO电离出的氢离子使溶液呈酸性,向新制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先变红色后褪色,故A项错误;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aSO4,故B项错误;铁离子和碘离子反应生成碘和亚铁离子,碘易溶于四氯化碳中,四氯化碳和水不互溶且密度大于水,所以说明原溶液中含有碘离子,故C项正确;乙酸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反应,所以溶液由无色变为紫红色,故D项错误。
答案 C
题型特训 (四)
1.下列有关物质分离、提纯的操作叙述错误的是( )
A.进行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记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
B.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采用在较高温度下制得浓溶液再冷却结晶、过滤、干燥的方法
C.1己醇的沸点比己烷的沸点高,1己醇和己烷可通过蒸馏初步分离
D.提纯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向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中加入适量饱和Na2CO3溶液,振荡后静置分液,并除去有机相的水
解析 正确操作是蒸发结晶、趁热过滤、洗涤、干燥,B项错误;互溶的液体物质沸点相差较大的,可以用蒸馏的方法分离,C项正确;乙酸的酸性强于碳酸,用饱和碳酸钠可以除去乙酸,还可以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使之析出,然后分液即可,D项正确。
答案 B
2.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酸式滴定管注入Na2CO3溶液之前应检查是否漏液
B.制备乙酸乙酯时,将乙醇和乙酸依次加入到浓硫酸中
C.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该溶液一定是钠盐溶液
D.除去Fe(OH)3固体中少量的Mg(OH)2,加入足量饱和FeCl3溶液,充分搅拌后过滤
解析 Na2CO3溶液呈碱性,不能用酸式滴定管盛装,A项错误;浓硫酸密度大,混合时放热,顺序是浓硫酸加入到密度小的溶液中,B项错误;溶液也可能是NaOH溶液,C项错误;FeCl3水解显酸性,能将Mg(OH)2溶解而除去,D项正确。
答案 D
3.下列实验操作中,装置选择不合理的是( )
A
B
C
D
快速制备少量NH3
H2的尾气处理
测量NO的体积
除去乙烯中的SO2
解析 浓氨水和生石灰反应可快速制备少量NH3,A项正确;H2属于可燃性气体,且燃烧产物无危害,可用点燃法处理尾气,B项正确;NO不溶于水,可用量气管测量其体积,C项正确;溴水不但能与SO2反应,还会与乙烯发生加成反应,且洗气时,气体应从长导管口进短导管口出,D项错误。
答案 D
4.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图Ⅰ用于实验室制氨气并收集干燥的氨气
B.图Ⅱ用于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HCl
C.图Ⅲ用于提取I2的CCl4溶液中的I2
D.图Ⅳ用于检查碱式滴定管是否漏液
解析 B项,气体应从长管进短管出,错误;C项,应用蒸馏法分离CCl4和I2,错误;D项,图Ⅳ是碱式滴定管排气泡的方法,错误。
答案 A
5.向盛有H2O2的试管中滴入一定量浓盐酸,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经实验证明该气体只含有O2、Cl2、HCl和水蒸气。将气体通入X溶液(如下图),依据观察到的现象,能判断气体中含有Cl2的是( )
选项
X溶液
现象
A
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B
酸性淀粉KI溶液
溶液变为蓝色
C
滴有KSCN的FeSO4溶液
溶液变为红色
D
稀HNO3酸化的AgNO3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解析 由现象可知,褪色说明存在HClO,即气体中含氯气,A项符合题意;氧气可氧化KI,溶液变蓝,不能说明含氯气,B项不符合题意;氧气可氧化亚铁离子,溶液变为红色,不能说明含氯气,C项不符合题意;HCl可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说明含氯气,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6.分别进行下列操作,由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滴加Ba(NO3)2和HNO3混合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SO
B
将乙烯通入溴水中
溴水褪色
乙烯与溴水发生氧化反应
C
分别将少量钠投入到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
盛水烧杯中反应剧烈
水中的氢比乙醇中的氢活泼性强
D
滴加NaOH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试纸不变蓝
原溶液中无NH
解析 A.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把亚硫酸根氧化为硫酸根,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硫酸根,A错误;B.乙烯和溴水发生的是加成反应,B错误;C.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C正确;D.生成的一水合氨浓度太小,且没有加热不会放出氨气,不能说明溶液中没有铵根离子,D错误。
答案 C
7.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目的
分离方法
原理
A
分离溶于水中的碘
乙醇萃取
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
B
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
分液
乙酸乙酯和乙醇的密度不同
C
除去KNO3固体中混杂的NaCl
重结晶
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D
除去丁醇中的乙醚
蒸馏
丁醇与乙醚的沸点相差较大
解析 A项,考查萃取实验的基本原理。由于乙醇与水常温下混溶,无法达到萃取后溶液分层的实验要求,错误。B项,考查常见有机物的基本性质。常见有机物由于分子极性相似而出现混溶的现象,乙酸乙酯和乙醇由于混溶而不能出现分层现象,无法通过分液分离,错误。C项,考查重结晶的基本原理。KNO3固体中混杂NaCl,需采用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除去NaCl,原因是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错误。D项,考查蒸馏实验的基本原理。由于醇类物质分子间存在氢键,导致其沸点与其同分异构体醚类物质的沸点相差较大,且丁醇和乙醚混溶,故分离二者应选择蒸馏的实验方法,正确。
答案 D
8.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取适量Na2SO3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Ba(NO3)2溶液,再加入稀硝酸
先有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
Na2SO3固体已变质
B
将乙烯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紫红色褪去
乙烯具有漂白性
C
加热某盐与NaOH的混合溶液,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
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该盐为铵盐
D
向大理石固体中滴加稀盐酸
产生气泡
Cl非金属性强于C
解析 无论是否变质,由于硝酸有强氧化性,会把SO氧化为SO,最终都得到BaSO4沉淀,A选项不正确;乙烯有还原性,将酸性KMnO4溶液还原褪色,乙烯无漂白性,B选项错误;检验是否为铵盐的方法是将铵盐与碱共热,若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就证明是铵盐,C选项正确;盐酸不是最高价含氧酸,该实验无法比较Cl和C的非金属性,D选项错误。
答案 C
9.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取久置的Na2O2粉末,向其中滴加过量的盐酸
产生无色气体
Na2O2没有完全变质
B
①将少量的溴水滴入FeCl2、NaI的混合溶液中,再滴加CCl4,振荡、静置,向上层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
②再向上层溶液中滴加溴水
实验现象1:
上层溶液不变红,下层溶液呈紫红色
实验现象2:
上层溶液变红
氧化性:Br2>Fe3+>I2
C
将一片铝箔置于酒精灯外焰上灼烧
铝箔熔化但不滴落
铝箔表面有致密Al2O3薄膜,且Al2O3熔点高于Al的
D
取久置的绿矾(FeSO4·7H2O)溶于水,加入KSCN溶液
溶液变为红色
绿矾部分或全部被氧化
解析 若Na2O2完全变质生成Na2CO3,与过量盐酸反应生成CO2,A项错误;由实验现象1可知少量Br2先与溶液中的I-反应,然后再与Fe2+反应,B项正确;由信息可知溶液中含有Fe3+,但不能证明是否含有Fe2+,D项正确。
答案 A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