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新疆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新疆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
展开
新疆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新疆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下列关于能量转换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 煤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
D. 信号弹爆炸时,镁燃烧产生的能量全部转化为光能
【答案】D
【分析】A、电解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物质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
D、信号弹爆炸时,镁燃烧产生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转化为光能。
【详解】A项、电解装置将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A正确;
B项、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在生物体内储存,故B正确;
C项、物质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释放出来,故C正确;
D项、信号弹爆炸时,镁燃烧产生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转化为光能,其中有一部分转化为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D错误。
故选D。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共价化合物中也可能含有离子键
B. 非金属之间形成的化学键不一定是共价键
C. 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D.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答案】A
【详解】A. 含离子键一定为离子化合物,则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有离子键,A项错误;
B. 非金属之间形成的化学键可能为离子键,如铵盐中含离子键、共价键,B项正确;
C. 共价键可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如过氧化钠中含离子键和共价键,C项正确;
D. 离子化合物一定含离子键,则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D项正确;
答案选A。
3.短周期元素R、T、Q、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R>Q
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Q
C. 原子半径:T>Q>R
D. T的单质是两性物质
【答案】D
【详解】T是短周期元素,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即T是Al元素,Q是Si元素,R是N元素,W是S元素,
A.非金属性:N>Q,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即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R>Q,故A正确;
B.非金属性:Si
C.周期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大,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即原子半径:Al>Si>N,故C正确;
D.T的单质即Al,既可以和强酸反应也可以和强碱反应,但不属于两性物质,故D错误;
故选D。
4.对于反应4NH3+5O24NO+6H2O,若反应速率分别用v(NH3)、v(O2)、v(NO)、v(H2O) (单位皆为mol∙L-1∙min-1)表示,则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 )
A. 4v(NH3)=5 v(O2) B. 5 v(O2)=6 v(H2O)
C. 2v(NH3)=3 v(H2O) D. 4v(O2)=5 v(NO)
【答案】D
【分析】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对于反应4NH3+5O24NO+6H2O则有v(NH3):v(O2):v(NO):v(O2)v(H2O)=4:5:4:6.
【详解】A项、v(NH3):v(O2)=4:5,则5 v(NH3)=4 v(O2),故A错误;
B项、v(O2):v(H2O)=5:6,则6 v(O2)=5 v(H2O),故B错误;
C项、v(H2O):v(NH3)=6:4=3:2,则2 v(H2O)=3 v(NH3),故C错误;
D项、v(NO):v(O2)=4:5,则5 v(NO)=4 v(O2),故D正确。
故选D。
5.在原子的第n电子层中,当它属于最外层电子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与n-1层相同,当它属于次外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比n+1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多10个电子,则此电子层是 ( )
A. K层 B. L层 C. M层 D. N层
【答案】C
【详解】首先K层肯定不可能,因为没有n-1层;L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8,与K层2不同;若n层为M层,M为最外层时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8,与L层8相同,若M为次外层最多可以容纳18个电子,恰好比n+1层(N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多10个;若n层为N层,其作为最外层时最多可以容纳的电子数为8个,比次外层M层最多可以容纳的电子数18少10个。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假设、验证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6.某原电池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Zn+Cu2+ Zn2++Cu,则该反应的原电池组成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正极
Zn
Cu
Ag
Cu
负极
Cu
Zn
Cu
Fe
电解质溶液
CuCl2
CuSO4
H2SO4
ZnCl2
【答案】B
【详解】根据放电时的反应方程式可知:Zn失去电子,变为Zn2+,所以Zn为负极,溶液中的Cu2+获得电子变为单质Cu,因此电解质溶液为含有Cu2+的溶液,根据表格提供的选项可知只有B符合题意,故合理选项是B。
7.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的最低负价等于X、Z的最低负价之和,Y的周期数是族序数的3倍,W的简单氢化物与X的简单氢化物化合形成的盐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常压下,单质的沸点:W>Z
B. Y与X形成化合物的水溶液呈碱性
C. 原子半径:W<X<Y<Z
D. W的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比Z的弱
【答案】B
【分析】Y的周期数是族序数的3倍,可知Y是Na;W的简单氢化物与X的简单氢化物化合形成的盐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结合W、X原子序数均比Na小,可知W的简单氢化物是NH3,X的简单氢化物是HF,即W是N,X是F;W的最低负价等于X、Z的最低负价之和,Z是S。
【详解】A. 常压下,N2是气态,S是固态,故单质的沸点:N2<S,故A错误;
B. Na与F形成化合物NaF属于强碱弱酸盐,水溶液呈碱性,故B正确;
C. 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故原子半径:F<N<S<Na,故C错误;
D. 没有说明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无法确定酸性大小,故D错误;
答案选B。
8.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
元素代号
L
M
Q
R
T
原子半径/nm
0.160
0.143
0.112
0.104
0.066
主要化合价
+2
+3
+2
+6、-2
-2
A. 氢化物的沸点为H2T < H2R
B. 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为L C. M与T形成化合物具有两性
D. L2+与R2-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答案】C
【分析】短周期元素,由元素的化合价可知,T只有-2价,则T为O元素、R为S元素,L、M、Q只有正价,原子半径L>Q,则L为Mg元素,Q为Be元素,原子半径M的介于L、Q之间,则M为Al元素。
【详解】A、H2R为H2S,H2T为H2O,水中分子之间存在氢键,熔沸点高H2O>H2S,故A错误;
B、金属性Mg比Be强,则Mg与酸反应越剧烈,反应速率为Mg>Be,故B错误;
C、M与T形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故C正确;
D、Mg2+的核外电子数为12-2=10,S2-的核外电子数为16-(-2)=18,不相等,故D错误。
9.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递增,量变引起质变
B. 元素的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C.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D. 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答案】C
【详解】A.随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发生变化,但不是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故A错误;
B.随元素的原子半径的变化,元素的性质会发生变化 ,但不是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故B错误;
C.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最外层电子数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引起元素的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这是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故C正确;
D.元素的化合价属于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元素的性质会发生变化,但不是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故D错误;
故选C。
10.以下性质的比较中,错误的是( )
A. 酸性:H2CO3>H2SiO3>Al(OH)3
B. 熔点:K>Na >Li
C. 热稳定性:HF>HCl>H2S
D. 碱性:KOH>NaOH>Mg(OH)2
【答案】B
【详解】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C>Si>Al,所以酸性:H2CO3>H2SiO3>Al(OH)3,A正确;
B.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单质的熔点逐渐降低,则熔点:K<Na<Li,B错误;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最简单的氢化物越稳定,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F>Cl>S,所以氢化物的热稳定性:HF>HCl>H2S,C正确;
D.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由于元素的金属性K>Na>Mg,所以碱性:KOH>NaOH>Mg(OH)2,D正确;
答案选B。
11.与Ne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跟Ar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所形成的化合物是( )
A. Na2O B. CCl4 C. KCl D. KF
【答案】D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与Ne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阴离子有N3-、O2-、F-等,阳离子有Na+、Mg2+、Al3+等;与Ar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阴离子有P3-、S2-、Cl-等,阳离子有K+、Ca2+等,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Na2O中Na+与Ne核外电子排布相同,O2-离子结构与Ar核外电子排布不同,故A错误;
B、CCl4中不存在离子,四氯化碳属于共价化合物,故B错误;
C、氯化钾中,氯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Ar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钾离子与Ar的核外电子排布也相同,故C错误;
D、KF中,钾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Ar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氟离子与Ne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故D正确;
答案选D。
12.下列变化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是( )
A. 过氧化氢分解 B. 铝热反应
C. 碳酸钙分解 D. 酸碱中和
【答案】C
【分析】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说明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有:①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②大多数分解反应,③C、氢气或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等,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说明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A. 过氧化氢分解为放热反应,A项错误;
B. 铝热反应为放热反应,B项错误;
C. 碳酸钙分解需要吸热,为吸热反应,C项正确;
D. 酸碱中和为放热反应,D项错误。
答案选C。
13.如图,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负极反应是( )
A. Zn-2e- = Zn2+ B. Cu-2e- = Cu2+
C. H2 -2e- = 2H+ D. 2H++ 2e- = H2↑
【答案】A
【解析】该装置是原电池,其中锌的金属性强于铜,锌是负极,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Zn-2e- =Zn2+,答案选A。
14.低合金高强度钢是支撑"鸟巢"的铁骨钢筋,除含有铁元素外,还含有Mn(锰),Ti(钛),(铬),(铌)等合金元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Fe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第VIIIB族
B. 46TiO、 48TiO、50TiO互为同位素
C. Mn 2O7是酸性氧化物
D. 原子核内有个51个中子,核外有 41个电子
【答案】C
【分析】A.根据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来分析;
B.同位素研究的对象是原子;
C.Mn 2O7只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D.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电荷数;
【详解】A.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64s2,则铁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第Ⅷ族,选项A错误;
B.同位素研究的对象是原子,46TiO、 48TiO、50TiO都是化合物,选项B错误;
C.Mn 2O7只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选项C正确;
D. 3+原子核的质子数为41,质量数为92,则中子数=92-41=51,核外电子数=41-3=38,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15.核内中子数为N的R2+离子,质量数为A,则n克它的氧化物中所含质子数的物质的量是( )
A. mol B. mol
C. (A−N+2)mol D. (A−N+6)mol
【答案】A
【详解】核内中子数为N的R2+离子,质量数为A,所以质子数为A-N,该离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质量数,该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所以其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O,该氧化物的摩尔质量为(A+16)g/mol,ng它的氧化物的物质的量为;一个氧化物分子中含有(A-N+8)个质子,所以ng它的氧化物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为=。故选A。
16.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是( )
A. 对该反应体系加热
B. 不用稀硫酸,改用98%的浓硫酸
C. 滴加少量CuSO4溶液
D. 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答案】B
【详解】A.因加热时反应体系的温度升高,则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A能;
B.因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常温下铁与浓硫酸钝化,加热反应生成二氧化硫而不生成氢气,故B不能;
C.滴加少量CuSO4溶液,铁置换出Cu,构成Fe、Cu原电池,从而加快了生成氢气的反应速率,故C能;
D.改用铁粉,增大了铁与硫酸反应的接触面积,则反应速率加快,故D能。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2分,每空2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7.(1)已知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则可知:该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为:____,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该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是第___周期第____族。
(2)已知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则可知:该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为:___,最外层电子数为:__,该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是第___周期第____族。
【答案】(1). 2 (2). 4 (3). 二 (4). ⅣA (5). 4 (6). 7 (7). 四 (8). ⅦA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律分析解答;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分析解答。
【详解】(1)从该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可知,C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个电子,电子层数=周期数,最外电子数=主族序数,所以C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IVA族,故答案为:2,4,二,ⅣA;
(2)从结构示意图可知,Br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7个电子,电子层数=周期数,最外电子数=主族序数,所以Br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VIIA族,
故答案为:4,7,四,ⅦA。
18.现有①熔融的BaCl2、②H2SO4溶于水、③NH4Cl溶于水、④Na2O2溶液、⑤干冰升华、⑥溴水被CCl4萃取六种物质,按下列要求回答:
(1)化学键没有破坏的是__________,仅破坏共价键的是________,仅破坏离子键的是________,离子键和共价键都破坏的是_____________。
(2)NH4Cl的电子式是________,CO2的结构和CS2相似,请你写出CS2的电子式_______。
【答案】 (1). ⑤⑥ (2). ② (3). ①③ (4). ④ (5). (6).
【详解】(1)①BaCl2为离子化合物,只含有离子键,熔融时只破坏离子键;
②H2SO4是共价化合物,溶于水电离出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所以溶于水破坏的是共价键;
③NH4Cl为离子化合物,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溶于水只破坏离子键;
④Na2O2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氧气,离子键和共价键同时被破坏;
⑤干冰属于分子晶体,升华时不破坏化学键,破坏分子间作用力;
⑥溴水被CCl4萃取,是物理变化,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不破坏化学键;
所以化学键没有破坏的是⑤⑥,仅破坏共价键的是②,仅破坏离子键的是①③,离子键和共价键都破坏的是④,故答案为:⑤⑥;②;①③;④。
(2)氯化铵是离子化合物,由氨根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电子式为:;CS2的电子式类似于CO2,电子式为:,故答案为:,。
19.如图所示原电池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此电池的负极是:______,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
(2)该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装置中出现的现象________,将银电极小心取出洗涤并晾干,经称量发现比原来增重了5.4g。则导线中通过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________。
【答案】(1). 铜或Cu (2). Ag+ +e- =Ag (3). 铜电极变细,银电极变粗,溶液颜色变蓝 (4). 0.05mol
【分析】(1)Cu比Ag活泼,做原电池的负极,原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2)根据正负极上发生的反应以及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变化判断反应现象,根据电极反应式计算通过电子的物质的量。
【详解】(1)Cu比Ag活泼,做原电池的负极,Ag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Ag++e-=Ag,故答案为:铜或Cu,Ag++e-=Ag。
(2)原电池工作时,负极铜失去电子被氧化生成铜离子,铜的质量逐渐减少,银极上生成银,质量逐渐增大,溶液中生成铜离子,溶液颜色变蓝,当银电极质量增加5.4g,则n(Ag)==0.05mol,根据电极反应Ag++e-=Ag,可知导线中通过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05mol。故答案为:铜电极变细,银电极变粗,溶液颜色变蓝;0.05mol。
20.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画出原子的结构示意图:④______________
(2)在①~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____,最不活泼的元素是_____。(均填元素符号)
(3)元素⑦与元素⑧相比,非金属性较强的是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列表述中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是________。
a.常温下⑦的单质和⑧的单质状态不同
b.⑧的氢化物比⑦的氢化物稳定
c.一定条件下⑦和⑧的单质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4)元素⑤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别与元素③⑧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5)第三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跟它同周期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它们可以形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_____。
(6)已知某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该元素可以与⑧形成一种AB4型的化合物,请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______
【答案】(1). (2). F (3). Ar (4). Cl (5). b (6). Al(OH)3 + OH- =AlO2- + 2H2O ;Al(OH)3 +3H+ =Al3+ + 3H2O (7). (8). +4→
【分析】根据表中位置可知①是N,②是F,③是Na,④是Mg,⑤是Al,⑥是Si,⑦是S,⑧是Cl,⑨是Ar,⑩是K,⑪是Ca,⑫是Br。
【详解】(1)④是Mg,为12号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同周期时,自左往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时,自上而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在①~⑫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②即F,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最不活泼的元素是⑨,即Ar;
(3)元素⑦与元素⑧位于同周期,同周期时,自左往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因而非金属性较强的是⑧,即Cl,下列表述中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是:a.常温下⑦的单质和⑧的单质分别是S和Cl2,S是固体,Cl2是气体,状态不同,但不能判断非金属性强弱,错误;b.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⑧的氢化物比⑦的氢化物稳定,可判断S的非金属性弱于Cl,正确;c.一定条件下⑦和⑧的单质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但不可以判断非金属性强弱,c错误。故选b。
(4)元素⑤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Al(OH)3,元素③⑧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别是NaOH、HClO4,Al(OH)3具有两性,可与强碱反应得到偏铝酸盐,与酸反应生成铝盐,离子方程式分别是Al(OH)3 + OH- =AlO2- + 2H2O ;Al(OH)3 +3H+ =Al3+ + 3H2O;
(5)同周期时,自左往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除稀有气体原子),故第三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Na,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Cl,它们可以形成化合物为NaCl,用电子式表示NaCl的形成过程为:;
(6)已知某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假设电子层数为两层,则次外层一定为2个,则最外层为4个,核外电子总数为6,该元素为C元素,与⑧形成一种AB4型的化合物为CCl4,CCl4电子式为,C和Cl的电子式分别是、,用电子式表示CCl4的形成过程为:+4→。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下列关于能量转换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 煤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
D. 信号弹爆炸时,镁燃烧产生的能量全部转化为光能
【答案】D
【分析】A、电解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物质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
D、信号弹爆炸时,镁燃烧产生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转化为光能。
【详解】A项、电解装置将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A正确;
B项、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在生物体内储存,故B正确;
C项、物质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释放出来,故C正确;
D项、信号弹爆炸时,镁燃烧产生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转化为光能,其中有一部分转化为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D错误。
故选D。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共价化合物中也可能含有离子键
B. 非金属之间形成的化学键不一定是共价键
C. 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D.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答案】A
【详解】A. 含离子键一定为离子化合物,则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有离子键,A项错误;
B. 非金属之间形成的化学键可能为离子键,如铵盐中含离子键、共价键,B项正确;
C. 共价键可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如过氧化钠中含离子键和共价键,C项正确;
D. 离子化合物一定含离子键,则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D项正确;
答案选A。
3.短周期元素R、T、Q、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R>Q
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Q
D. T的单质是两性物质
【答案】D
【详解】T是短周期元素,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即T是Al元素,Q是Si元素,R是N元素,W是S元素,
A.非金属性:N>Q,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即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R>Q,故A正确;
B.非金属性:Si
D.T的单质即Al,既可以和强酸反应也可以和强碱反应,但不属于两性物质,故D错误;
故选D。
4.对于反应4NH3+5O24NO+6H2O,若反应速率分别用v(NH3)、v(O2)、v(NO)、v(H2O) (单位皆为mol∙L-1∙min-1)表示,则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 )
A. 4v(NH3)=5 v(O2) B. 5 v(O2)=6 v(H2O)
C. 2v(NH3)=3 v(H2O) D. 4v(O2)=5 v(NO)
【答案】D
【分析】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对于反应4NH3+5O24NO+6H2O则有v(NH3):v(O2):v(NO):v(O2)v(H2O)=4:5:4:6.
【详解】A项、v(NH3):v(O2)=4:5,则5 v(NH3)=4 v(O2),故A错误;
B项、v(O2):v(H2O)=5:6,则6 v(O2)=5 v(H2O),故B错误;
C项、v(H2O):v(NH3)=6:4=3:2,则2 v(H2O)=3 v(NH3),故C错误;
D项、v(NO):v(O2)=4:5,则5 v(NO)=4 v(O2),故D正确。
故选D。
5.在原子的第n电子层中,当它属于最外层电子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与n-1层相同,当它属于次外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比n+1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多10个电子,则此电子层是 ( )
A. K层 B. L层 C. M层 D. N层
【答案】C
【详解】首先K层肯定不可能,因为没有n-1层;L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8,与K层2不同;若n层为M层,M为最外层时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8,与L层8相同,若M为次外层最多可以容纳18个电子,恰好比n+1层(N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多10个;若n层为N层,其作为最外层时最多可以容纳的电子数为8个,比次外层M层最多可以容纳的电子数18少10个。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假设、验证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6.某原电池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Zn+Cu2+ Zn2++Cu,则该反应的原电池组成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正极
Zn
Cu
Ag
Cu
负极
Cu
Zn
Cu
Fe
电解质溶液
CuCl2
CuSO4
H2SO4
ZnCl2
【答案】B
【详解】根据放电时的反应方程式可知:Zn失去电子,变为Zn2+,所以Zn为负极,溶液中的Cu2+获得电子变为单质Cu,因此电解质溶液为含有Cu2+的溶液,根据表格提供的选项可知只有B符合题意,故合理选项是B。
7.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的最低负价等于X、Z的最低负价之和,Y的周期数是族序数的3倍,W的简单氢化物与X的简单氢化物化合形成的盐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常压下,单质的沸点:W>Z
B. Y与X形成化合物的水溶液呈碱性
C. 原子半径:W<X<Y<Z
D. W的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比Z的弱
【答案】B
【分析】Y的周期数是族序数的3倍,可知Y是Na;W的简单氢化物与X的简单氢化物化合形成的盐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结合W、X原子序数均比Na小,可知W的简单氢化物是NH3,X的简单氢化物是HF,即W是N,X是F;W的最低负价等于X、Z的最低负价之和,Z是S。
【详解】A. 常压下,N2是气态,S是固态,故单质的沸点:N2<S,故A错误;
B. Na与F形成化合物NaF属于强碱弱酸盐,水溶液呈碱性,故B正确;
C. 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故原子半径:F<N<S<Na,故C错误;
D. 没有说明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无法确定酸性大小,故D错误;
答案选B。
8.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
元素代号
L
M
Q
R
T
原子半径/nm
0.160
0.143
0.112
0.104
0.066
主要化合价
+2
+3
+2
+6、-2
-2
A. 氢化物的沸点为H2T < H2R
B. 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为L C. M与T形成化合物具有两性
D. L2+与R2-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答案】C
【分析】短周期元素,由元素的化合价可知,T只有-2价,则T为O元素、R为S元素,L、M、Q只有正价,原子半径L>Q,则L为Mg元素,Q为Be元素,原子半径M的介于L、Q之间,则M为Al元素。
【详解】A、H2R为H2S,H2T为H2O,水中分子之间存在氢键,熔沸点高H2O>H2S,故A错误;
B、金属性Mg比Be强,则Mg与酸反应越剧烈,反应速率为Mg>Be,故B错误;
C、M与T形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故C正确;
D、Mg2+的核外电子数为12-2=10,S2-的核外电子数为16-(-2)=18,不相等,故D错误。
9.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递增,量变引起质变
B. 元素的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C.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D. 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答案】C
【详解】A.随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发生变化,但不是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故A错误;
B.随元素的原子半径的变化,元素的性质会发生变化 ,但不是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故B错误;
C.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最外层电子数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引起元素的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这是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故C正确;
D.元素的化合价属于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元素的性质会发生变化,但不是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故D错误;
故选C。
10.以下性质的比较中,错误的是( )
A. 酸性:H2CO3>H2SiO3>Al(OH)3
B. 熔点:K>Na >Li
C. 热稳定性:HF>HCl>H2S
D. 碱性:KOH>NaOH>Mg(OH)2
【答案】B
【详解】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C>Si>Al,所以酸性:H2CO3>H2SiO3>Al(OH)3,A正确;
B.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单质的熔点逐渐降低,则熔点:K<Na<Li,B错误;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最简单的氢化物越稳定,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F>Cl>S,所以氢化物的热稳定性:HF>HCl>H2S,C正确;
D.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由于元素的金属性K>Na>Mg,所以碱性:KOH>NaOH>Mg(OH)2,D正确;
答案选B。
11.与Ne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跟Ar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所形成的化合物是( )
A. Na2O B. CCl4 C. KCl D. KF
【答案】D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与Ne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阴离子有N3-、O2-、F-等,阳离子有Na+、Mg2+、Al3+等;与Ar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阴离子有P3-、S2-、Cl-等,阳离子有K+、Ca2+等,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Na2O中Na+与Ne核外电子排布相同,O2-离子结构与Ar核外电子排布不同,故A错误;
B、CCl4中不存在离子,四氯化碳属于共价化合物,故B错误;
C、氯化钾中,氯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Ar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钾离子与Ar的核外电子排布也相同,故C错误;
D、KF中,钾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Ar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氟离子与Ne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故D正确;
答案选D。
12.下列变化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是( )
A. 过氧化氢分解 B. 铝热反应
C. 碳酸钙分解 D. 酸碱中和
【答案】C
【分析】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说明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有:①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②大多数分解反应,③C、氢气或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等,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说明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A. 过氧化氢分解为放热反应,A项错误;
B. 铝热反应为放热反应,B项错误;
C. 碳酸钙分解需要吸热,为吸热反应,C项正确;
D. 酸碱中和为放热反应,D项错误。
答案选C。
13.如图,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负极反应是( )
A. Zn-2e- = Zn2+ B. Cu-2e- = Cu2+
C. H2 -2e- = 2H+ D. 2H++ 2e- = H2↑
【答案】A
【解析】该装置是原电池,其中锌的金属性强于铜,锌是负极,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Zn-2e- =Zn2+,答案选A。
14.低合金高强度钢是支撑"鸟巢"的铁骨钢筋,除含有铁元素外,还含有Mn(锰),Ti(钛),(铬),(铌)等合金元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Fe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第VIIIB族
B. 46TiO、 48TiO、50TiO互为同位素
C. Mn 2O7是酸性氧化物
D. 原子核内有个51个中子,核外有 41个电子
【答案】C
【分析】A.根据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来分析;
B.同位素研究的对象是原子;
C.Mn 2O7只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D.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电荷数;
【详解】A.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64s2,则铁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第Ⅷ族,选项A错误;
B.同位素研究的对象是原子,46TiO、 48TiO、50TiO都是化合物,选项B错误;
C.Mn 2O7只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选项C正确;
D. 3+原子核的质子数为41,质量数为92,则中子数=92-41=51,核外电子数=41-3=38,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15.核内中子数为N的R2+离子,质量数为A,则n克它的氧化物中所含质子数的物质的量是( )
A. mol B. mol
C. (A−N+2)mol D. (A−N+6)mol
【答案】A
【详解】核内中子数为N的R2+离子,质量数为A,所以质子数为A-N,该离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质量数,该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所以其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O,该氧化物的摩尔质量为(A+16)g/mol,ng它的氧化物的物质的量为;一个氧化物分子中含有(A-N+8)个质子,所以ng它的氧化物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为=。故选A。
16.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是( )
A. 对该反应体系加热
B. 不用稀硫酸,改用98%的浓硫酸
C. 滴加少量CuSO4溶液
D. 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答案】B
【详解】A.因加热时反应体系的温度升高,则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A能;
B.因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常温下铁与浓硫酸钝化,加热反应生成二氧化硫而不生成氢气,故B不能;
C.滴加少量CuSO4溶液,铁置换出Cu,构成Fe、Cu原电池,从而加快了生成氢气的反应速率,故C能;
D.改用铁粉,增大了铁与硫酸反应的接触面积,则反应速率加快,故D能。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2分,每空2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7.(1)已知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则可知:该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为:____,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该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是第___周期第____族。
(2)已知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则可知:该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为:___,最外层电子数为:__,该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是第___周期第____族。
【答案】(1). 2 (2). 4 (3). 二 (4). ⅣA (5). 4 (6). 7 (7). 四 (8). ⅦA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律分析解答;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分析解答。
【详解】(1)从该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可知,C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个电子,电子层数=周期数,最外电子数=主族序数,所以C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IVA族,故答案为:2,4,二,ⅣA;
(2)从结构示意图可知,Br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7个电子,电子层数=周期数,最外电子数=主族序数,所以Br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VIIA族,
故答案为:4,7,四,ⅦA。
18.现有①熔融的BaCl2、②H2SO4溶于水、③NH4Cl溶于水、④Na2O2溶液、⑤干冰升华、⑥溴水被CCl4萃取六种物质,按下列要求回答:
(1)化学键没有破坏的是__________,仅破坏共价键的是________,仅破坏离子键的是________,离子键和共价键都破坏的是_____________。
(2)NH4Cl的电子式是________,CO2的结构和CS2相似,请你写出CS2的电子式_______。
【答案】 (1). ⑤⑥ (2). ② (3). ①③ (4). ④ (5). (6).
【详解】(1)①BaCl2为离子化合物,只含有离子键,熔融时只破坏离子键;
②H2SO4是共价化合物,溶于水电离出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所以溶于水破坏的是共价键;
③NH4Cl为离子化合物,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溶于水只破坏离子键;
④Na2O2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氧气,离子键和共价键同时被破坏;
⑤干冰属于分子晶体,升华时不破坏化学键,破坏分子间作用力;
⑥溴水被CCl4萃取,是物理变化,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不破坏化学键;
所以化学键没有破坏的是⑤⑥,仅破坏共价键的是②,仅破坏离子键的是①③,离子键和共价键都破坏的是④,故答案为:⑤⑥;②;①③;④。
(2)氯化铵是离子化合物,由氨根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电子式为:;CS2的电子式类似于CO2,电子式为:,故答案为:,。
19.如图所示原电池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此电池的负极是:______,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
(2)该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装置中出现的现象________,将银电极小心取出洗涤并晾干,经称量发现比原来增重了5.4g。则导线中通过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________。
【答案】(1). 铜或Cu (2). Ag+ +e- =Ag (3). 铜电极变细,银电极变粗,溶液颜色变蓝 (4). 0.05mol
【分析】(1)Cu比Ag活泼,做原电池的负极,原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2)根据正负极上发生的反应以及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变化判断反应现象,根据电极反应式计算通过电子的物质的量。
【详解】(1)Cu比Ag活泼,做原电池的负极,Ag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Ag++e-=Ag,故答案为:铜或Cu,Ag++e-=Ag。
(2)原电池工作时,负极铜失去电子被氧化生成铜离子,铜的质量逐渐减少,银极上生成银,质量逐渐增大,溶液中生成铜离子,溶液颜色变蓝,当银电极质量增加5.4g,则n(Ag)==0.05mol,根据电极反应Ag++e-=Ag,可知导线中通过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05mol。故答案为:铜电极变细,银电极变粗,溶液颜色变蓝;0.05mol。
20.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画出原子的结构示意图:④______________
(2)在①~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____,最不活泼的元素是_____。(均填元素符号)
(3)元素⑦与元素⑧相比,非金属性较强的是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列表述中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是________。
a.常温下⑦的单质和⑧的单质状态不同
b.⑧的氢化物比⑦的氢化物稳定
c.一定条件下⑦和⑧的单质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4)元素⑤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别与元素③⑧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5)第三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跟它同周期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它们可以形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_____。
(6)已知某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该元素可以与⑧形成一种AB4型的化合物,请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______
【答案】(1). (2). F (3). Ar (4). Cl (5). b (6). Al(OH)3 + OH- =AlO2- + 2H2O ;Al(OH)3 +3H+ =Al3+ + 3H2O (7). (8). +4→
【分析】根据表中位置可知①是N,②是F,③是Na,④是Mg,⑤是Al,⑥是Si,⑦是S,⑧是Cl,⑨是Ar,⑩是K,⑪是Ca,⑫是Br。
【详解】(1)④是Mg,为12号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同周期时,自左往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时,自上而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在①~⑫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②即F,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最不活泼的元素是⑨,即Ar;
(3)元素⑦与元素⑧位于同周期,同周期时,自左往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因而非金属性较强的是⑧,即Cl,下列表述中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是:a.常温下⑦的单质和⑧的单质分别是S和Cl2,S是固体,Cl2是气体,状态不同,但不能判断非金属性强弱,错误;b.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⑧的氢化物比⑦的氢化物稳定,可判断S的非金属性弱于Cl,正确;c.一定条件下⑦和⑧的单质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但不可以判断非金属性强弱,c错误。故选b。
(4)元素⑤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Al(OH)3,元素③⑧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别是NaOH、HClO4,Al(OH)3具有两性,可与强碱反应得到偏铝酸盐,与酸反应生成铝盐,离子方程式分别是Al(OH)3 + OH- =AlO2- + 2H2O ;Al(OH)3 +3H+ =Al3+ + 3H2O;
(5)同周期时,自左往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除稀有气体原子),故第三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Na,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Cl,它们可以形成化合物为NaCl,用电子式表示NaCl的形成过程为:;
(6)已知某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假设电子层数为两层,则次外层一定为2个,则最外层为4个,核外电子总数为6,该元素为C元素,与⑧形成一种AB4型的化合物为CCl4,CCl4电子式为,C和Cl的电子式分别是、,用电子式表示CCl4的形成过程为:+4→。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