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展开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360大数据中心基于9亿用户春运前夕至除夕的迁徙态势,发布了2017年春节“空城指数”,全面展示了春运期间的国民迁徙状况。广东的东莞、佛山、广州和深圳四个城市“空城指数”进入前五。江西、湖南、河南等成为春节前流入人口较多的省份,江西堪称最“拼”省份。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 “空城”给城市带来的影响是( )
A. 环境人口容量提高 B. 提高城市就业率
C. 城市化水平降低 D. 企业用工成本提高
2. 春节前期我国国民大迁徙的影响因素是( )
A. 经济 B. 社会文化
C. 政策 D. 科技
【答案】1. D 2. B
【解析】
本题考查以农民工的春节大迁移为背景资料,考查有关人口迁移的知识点。第1题分析时要特别注意这种人口迁移的方向性和暂时性,还需要理解选项中的环境人口容量、城市化的含义。第2题较简单,注意迁移时间和方向即可得到答案。
【1题详解】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地区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由一个地区的资源、科技等因素决定,与人口流动没关系,A不对;务工人员暂时性回乡可能使城市就业率暂时性降低,B不对;务工人员回乡时间较短,不影响城市化水平,C不对;务工人员回乡,企业用工人员减少,企业用工成本提高,D对。故选D。
【2题详解】
根据材料,人口大迁移发生在春运前夕至除夕,说明回乡目的是回家过春节,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经济、政策、科技因素没关系,ACD排除,B对。
“人口倒挂”指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居民数量(户籍人口数)的现象。统计显示,2014年上海市已有五个区来沪人口比重超过50%,出现人口倒挂现象。如图中的Q区为上海市主要外来人口迁入地之一,这些外来人口以低学历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 上海市Q区2002~2012年外来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约为( )
A. 20% B. 35%
C. 50% D. 40%
4. 上海市的人口倒挂区( )
A. 金融贸易业发达
B. 加工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发展快
C. 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
D. 人口主要从事第一产业
5. 上海市许多地区出现人口倒挂现象,给当地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降低老年人口比重,缓解当地劳动力短缺状况
B. 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延缓当地经济发展速度
C. 使上海市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D. 提高了劳动力成本,加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负担
【答案】3. C 4. B 5. 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有关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本题组解答首先要根据材料明确人口倒挂的含义。第1题根据柱状图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并且注意计算要求是“年增长率”。第2题要根据材料判断人口倒挂区的迁入的人口的特点,然后分析其可能从事的产业。第3题解答需要掌握有关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产生的影响知识点,并根据题目具体分析。
【3题详解】
由图示可知2012年外来人员的数量大概为120万,2002年外来人口数量大概为20万,10年间外来人口增加大约100万,平均每年增加约10万,10年的增长率为500%,则年平均增长率为50%,故选C。
【4题详解】
根据题意,人口倒挂区分布在上海的近郊区,金融贸易区在上海的中心商务区,A不对;根据材料,“外来人口以低学历的青壮年劳动力”,因此加工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发达,高新技术工业不发达,B对,C不对;该地区位于城市近郊区,产业以二三产业为主,迁入人口要从事二三产业,D不对。故选B。
【5题详解】
出现人口倒挂现象的地区迁入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可以降低老年人口比重,缓解当地劳动力短缺状况,A正确;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为当地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B不对;上海市的城市化水平开始加快时人口迁往市中心,此时出现人口倒挂表明已经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因此C不对;外来人口的迁入,为企业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降低了劳动力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负担,D不对。故选A。
【点睛】一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分为城市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中期时,城市化速度快,人口大量迁入城市;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中心出现环境恶化等问题,此时出现产业外迁,城市中心人口或者周围农村人口多迁至郊区,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6. 有人口学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 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6. D 7. C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提供的理论人口容量的公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纬度最低的④市熟制最大,所以四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④。
【7题详解】
人均用水总量低于人均水资源总量的城市,说明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结合图例信息,读图可知,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①④。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人口容量。
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一些国家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点,即“城乡倒置”明显,如图为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转变预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 关于T1和T2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的主要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T1时期:城市生育水平低
②T1时期:农村劳动力迁出
③T2时期:逆城市化显著
④T2时期:城市化水平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9.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推进( )
A. T1时期第一产业比重将会增加
B. T1时期农村社会保障压力减轻
C. T2时期新兴产业发展将受制约
D. T2时期城市老龄化人口数量多于农村
【答案】8. D 9.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及形成原因。第1题需要根据坐标曲线图比较两个时期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差异,还需要掌握中国人口流动的特征、城市化的特点。第2题分别根据图示的两个时期的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结合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8题详解】
T1时期呈城乡的生育水平都较低,不是形成人口老龄化差异的因素,①不对;T1时期是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此时农村大量劳动力其迁入城市,导致城乡老龄化水平农村超过城市,②对;T2时期城市老龄化水平升高并超过农村,是因为多数人是城市人口,不是因为逆城市化导致,③不对;T2时期城市化水平较高,社会经济发达,多数人口都迁入城市,导致城市的老龄化程度上升,④正确。故答案选D。
【9题详解】
T1时期中国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将会降低,A不对;T1时期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保障压力加重,B不对;从图中看,T2时期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比重高,新兴产业发展将受制约,C对。 从图中看,T2时期城市老龄化水平高于农村,即老年人口比例城市高于农村,但人口数量多少无法判断,D不对。故答案选C。
【点睛】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和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时代即将到来;由于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人口老龄化水平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区差异: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如上海等先出现人口老龄化,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由于人口迁出也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0. 城市等级体系从大到小依次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②①
11. 古雷的居民在寻求下列几组不同的服务时,合理的城市选择是( )
A. 到东山购买鱼虾等副食品 B. 到漳州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
C. 到厦门看疑难重病,购买高档商品 D. 只要有钱,到哪里消费都一样
【答案】10. A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城市体系,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城市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等级越高,拥有的数量就越少,其服务的范围就越大。图中城市等级由高到低为①②③④。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城市体系,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城市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等级越高,拥有的数量就越少,其服务的范围就越大。图中厦门等级最高,提供的服务种类最多。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如图为某城市地价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2. 交通通达度是影响地价的主要因素之一。下列四幅交通干线示意图中,最能表示该城市交通干线分布状况的是( )
A. B.
C. D.
13. 图示甲、乙、丙、丁四区中心,交通拥堵最严重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4. 该城市中心商务区、传统工业区、高新产业区和旅游观光区等功能区布局较为合理。其中,传统工业区布局在(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2. D 13. A 14. D
【解析】
【12题详解】
丙、乙处应为交通干线与城乡外围公路的交会处,形成地租次高峰,故D项正确。
【13题详解】
甲处位于市中心,地租最高,是中心商务区,穿过的道路最多,所以最拥堵,故A项正确。
【14题详解】
读右上角的风向玫瑰图,可看出当地盛行风为西南风,传统工业区污染较严重,应布局在盛行风向下风向或垂直郊外,故D项正确。
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景观城市化(即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景观的变化,如道路、建筑物、绿地增多等)与人文城市化(即人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如图表示某城市局部区域剖面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5. 该城市a、b、c、d四个区域中,城市化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 a区域 B. b区域 C. c区域 D. d区域
16. 有关b区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目前景观发育程度较高,城市规划合理
B. 今后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C. 需合理规划城市,加强人文城市化建设
D.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应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答案】15. A 16. B
【解析】
本题组考查有关城市化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根据材料明确人文城市化指数和景观城市化指数的含义及其大小所代表的含义。第1题根据图示显示四个区域的城市化指数高低进行分析。第2题要对b区域的城市化指数高低作出准确判断,并理解其含义,进一步提出城市化的发展重点与方向。
【15题详解】
根据图中所示a区域景观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发展指数都较高,为城市化水平较高地区,A正确;b区域的人文城市化指数较高,但景观城市化指数较低,即城市建设较落后,B不对。cd两区域的人文城市化指数和景观城市化指数水平都较低,城市化水平较低,CD不对。故答案为A。
【16题详解】
根据图中所示,b区域的景观城市化指数较低,说明目前景观发育程度较低,城市规划不合理,今后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A不对,B正确。据图所示,b区域的人文城市化指数较低,加强人文城市化建设不是重点,C不对。b区域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应合理规划城市建设,提高景观城市化指数,D不对。故选B。
城市森林花园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的第四代住房,被誉为“住房4.0”,每家都有单独的庭院,外墙长满绿色植物,还有一处两层楼高的空中室外私人小院及一块几十平方米的土地,可种树、种花、种菜、遛狗、养鸟……在空中占一亩地就会带来数十亩长满花草的院子,一处建筑就相当于一片森林,使住在繁华城市中心的人们实现“回归大自然”的梦想。读“住房3.0”(图1)和“住房4.0”(图2)景观对比图。完成下列各题。
17. 建设“住房4.0”可以( )
①增加城市绿地
②促进城市化深度发展
③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
④改善市内大气环境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8. 从大气循环和水循环的角度看,“住房4.0”可以( )
①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②增大城乡风强度
③增加城市地下径流
④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17. B 18. C
【解析】
本题考查有关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需要首先具备有关生态生产建设的相关知识。第1题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信息进行解读。第2题注意题目要求从大气环流和水循环的角度进行分析。
【17题详解】
根据材料,住房4.0“外墙长满绿色植物”、“ 一处建筑就相当于一片森林”,因此可以,增加城市绿地,①对;城市绿地可以吸烟滞尘,改善市内的大气环境,犹如处于森林花园,从而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③④正确;根据材料,住房4.0主要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能促进城市化深度发展,②不对。故答案为B。
【18题详解】
“住房4.0”增加了绿地面积,增大了比热容,减轻城市热岛效应,①对;大面积的绿化植被使城市温度下降,则城郊之间的温差减小,减弱城乡风强度,②不对;根据材料,住房4.0主要是在空中营造庭院,不能增加城市地下径流,③不对;植被能调节气候,通过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因此住房4.0可以增加空气湿度,④正确。故答案选C。
北京城市副中心位于通州区潞城镇。2017年9月发布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确定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各组团都按社区设计,不同功能的组团配备了不同的公众服务。2017年底北京市党政机关率先迁往此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9. 北京市建设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目的是( )
A. 改善北京市级机关办公条件
B. 缓解中心城区住房紧张的问题
C. 加快北京东部地区的城市化
D. 疏解中心城区过多的城市功能
20.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创新发展轴适宜发展( )
A. 大型综合小商品批发市场
B. 智能手机总装企业
C. 创意设计与金融咨询产业
D. 再生资源回收企业
21.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各组团( )
A. 与水域或绿地相交织 B. 按照职住分离原则设计
C. 投入—产出联系紧密 D. 均配备各级学校、医院
【答案】19. D 20. C 21. A
【解析】
【19题详解】
北京市建设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目的是分散城市职能,疏解中心城区过多的城市功能,D对。城市职能分散,有改善北京市级机关办公条件、缓解中心城区住房紧张的问题、加快北京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有作用,但不是建设城市副中心主要目的,A、B、C错。
【20题详解】
根据图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创新发展轴两侧的社区服务中心类型,发展轴沿线环境质量好,交通通达度高,适宜发展创意设计与金融咨询产业,C对。大型综合小商品批发市场应远离文化、娱乐区,A错。 智能手机总装企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属于工业生产部门,适宜布局在郊外,B、D错。
【21题详解】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各组团与水域或绿地相交织,环境质量好,A对。有利于减轻职住分离现象,B错。没有投入—产出联系,C错。均按社区设计,不可能均配备各级学校、医院,D错。
下面两图分别为某城市三个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和城市功能区付租能力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2. 表示住宅区土地利用状况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3. 图2中能正确表示乙功能区理论付租能力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22. C 23. A
【解析】
试题分析:
【22题详解】
读图可知,乙地靠近市中心且所占比重最大,为商业用地;丁地靠近城市边缘且所占比重最大,为工业用地;而丙地处于市中心和城市边缘的中间地带且所占比重最大,可知为住宅用地,这样既方便购物又方便工人上下班,故C正确。
【23题详解】
乙功能区为商业区,其在市中心及其附近的付租能力最强,故A正确。
考点: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的判读
广州珠江新城为国家级中心商务区。图a为广州市局部示意图,图b示意珠江新城附近可能出现的人口流动情况。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4. 据图a分析,该城市的高级住宅区最可能分布的地区及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
A. 二沙岛 文化设施多,环境好 B. 西南角 远离中心商务区,安静
C. 西北角 城市老区,基础设施好 D. 海心沙 有地铁线经过,交通便利
25. 图b中能反映珠江新城附近人口日变化特点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24. A 25.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有关城市功能区特点和选址的知识。第1题要明确高级住宅区对区位的环境、配套设施、交通等的要求较高,然后对图中四地进行比较。第2题根据材料确定珠江新城是中心商务区,然后根据其特点回答。
【24题详解】
高级住宅区一般选择环境优美、文化设施较好的地区。根据图示信息,二沙岛距离文化设施近,环境好,适合建高级住宅区,A正确;西南角远离市中心,交通不便,设施不完备,不适合建高级住宅区,B不对;西北角靠近城市老区,环境较差,不适合建高级住宅区,C不对;海心沙面积较小,位于珠江的下游地区,靠近电视塔,环境较差,且交通不便利,不适合建高级住宅区,D不对。故选A。
【25题详解】
根据材料,“珠江新城为国家级中心商务区”,因此其特点是昼夜人口差别大,昼多夜少,故④最符合答案,故选D。
【点睛】中心商务区的特征:城市商业活动最繁忙的地区;昼夜人口差异很大;内部分工明显;建筑物高大稠密。
进入秋季,随着气温下降,北京和南京等地银杏树叶由绿转黄。结合下面两幅图,回答下列各题。
2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种
B. 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 秋季南京的银杏树叶先于北京转黄
D. 图中城市道路两侧的银杏树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
27. 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这反映了( )
A.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 非地带性现象
C.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26. A 27. C
【解析】
【26题详解】
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种,A正确。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叶黄素,B错误。秋季南京的银杏树叶晚于北京的银杏树叶转黄,C错误。城市道路两侧银杏树的主要功能是美化环境,D错误。
【27题详解】
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是因为两地的纬度不同,热量条件不同,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对。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变化为基础,A错。非地带性现象是局地现象,B错。体现的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D错。
【点睛】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叶黄素。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是因为两地的纬度不同,热量条件不同,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城市道路两侧银杏树的主要功能是美化环境。
贡嘎山(29°35′N,101°52′E)位于四川省西部,为大雪山的主峰,被誉为“蜀山之王”。康定木兰是我国川西山区特有的一种原始落叶灌木,每年3~4月先开花后长叶,7~9月结果。下图示意贡嘎山垂直自然带谱(单位:m)。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8. 贡嘎山东坡自然带的基带为( )
A. 稀树灌丛带 B. 常绿阔叶林带
C. 针叶林带 D. 热带雨林带
29. 贡嘎山东西两坡自然带谱差异较大的主导因素是( )
A. 海拔高度 B. 坡度
C. 纬度 D. 相对高度
30. 近距离观赏康定木兰的最佳区域是( )
A. 针阔叶混交林带 B. 针叶林带
C. 常绿阔叶林带 D. 灌丛草甸带
【答案】28. B 29. D 30. A
【解析】
本题组以贡嘎山为载体,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能够熟练掌握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8题详解】
基带是指一个地区的水平自然带,根据贡嘠山的经纬度(29°35′N,101°52′E)可判断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所以,贡嘎山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29题详解】
读图可知,贡嘎山西侧自然带谱比较简单,而东侧自然带谱比较复杂。东西两侧山坡主要的差异是西坡相对高度5000多米,东坡相对高度6000多米,东坡相对高度大,自然带谱复杂,故D项正确。同一座山,海拔没有差异,A项错误;坡度对自然带谱的复杂程度没有影响,B项错误;东西两侧山坡纬度没有差异,C项错误。
【30题详解】
康定木是我国川西山区特有的一种原始落叶灌木,应在常绿林带之上,针叶林之下的区间,即位于图中针阔叶混交林带,故A项正确。
【点睛】基带的含义必须要掌握精准,并不是山麓的自然带就一定是基带,否则第1小题很容易错选A选项。基带是指一个地方的水平自然带,贡嘎山东坡山麓的稀疏灌丛带也是因为山地阻挡,降水少形成的地方性自然带,不属于基带。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017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90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37万人,增速为0.59%。图1为我国2007年、2010年和2017年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图2为2008~2017年我国新生人口数量及增速统计图。
(1)描述2007~2017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特征。
(2)说出2007~2017年我国老年人口的变化给我国带来的影响。
(3)说明2016年以后我国新生人口数量增多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答案】(1)少年儿童比重先降后升;老年人口比重逐渐升高;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比重高,且呈先升后降趋势。
(2)职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国防兵源不足;劳动力短缺。(任答3点)
(3)原因: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
有利影响: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为未来我国补给劳动力资源;平衡性别比。
不利影响: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基础设施负担加重。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有关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知识点,属于基础性试题。
(1)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断。需要掌握扇形结构图的判读方法。(2)解答本题首先根据材料明确老年人口的比重较高,且呈上升趋势,然后根据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回答。(3)本题结合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进行回答。
【详解】(1)根据材料显示,少年儿童比重由19.4%降到16.6%,后又升到23.7%,先降后升;老年人口比重由8.10%升到11.4%,逐渐升高;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比重由72.5%升到74.53%,后又变为64.9%,比重高,且呈先升后降趋势。
(2)2007~2017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由8.10%升到11.4%,人口老龄化持续加重;人口老龄化将导致更多的针对老年人的职业出现,职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需要支付的养老费用变多,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将会导致劳动力人口比重小,可能导致国防兵源不足,劳动力短缺。
(3)根据图2显示,2016年中国新生人口数量增多,原因是中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
32.如图为某地区城市规划图,城市综合体是集居住、办公、餐饮、文化于一体的城市生活空间。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拟在①②③④四处建设保障性住房,结合图示分析选址的共同区位条件。
(2)该城市拟在甲、乙中选一处规划建设化工园,请判断选址地区并说明其选址的合理性。
(3)位于主城的丙处拟规划建设地标级城市综合体项目,简要说明该项目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哪些作用。
【答案】(1)位于主城区外围,地价相对较低;交通干线附近,交通便利,方便居民出行。
(2)甲处。 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对城市空气污染小;位于河流下游,对水源污染小;水陆交通便利。
(3)推动郊区城市化,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有利于劳动人口向第三产业流动;方便城市居民生活。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的合理规划,要求掌握城市功能区规划和布局的一般原则。(1)解答此题注意解读“保障性住房”的含义,推测其区位选择需求,结合图示位置解答。(2)解答此题注意工业区选择的基本原则是“风水宝地”,要考虑位置的风向、河流、资源能源、交通等。(3)解答本题首先根据生活和学习经验明确地标建筑综合体的含义,然后按照设问要求分析其对城市用地规模、城市从业人口、城市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详解】(1)保障性住房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居住要求的住房,一般选择在地价较低,交通便利的地方。从图中看,四处住房选址都位于主城区外围,城市外环线附近,并靠近主要交通干线;这里地价相对较低;交通便利,方便居民出行。
(2)化工厂要产生较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因此选址时要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左上角风频图显示,甲地所处位置为东北方向,是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对城市空气污染小;从河流流向看,甲位于河流下游,对水源污染小;甲附近有铁路、河流等,水陆交通便利。
(3)地标级城市综合体指以建筑群为基础,融合商业零售、商务办公、酒店餐饮、公寓住宅、综合娱乐五大核心功能于一体的“城中之城”。从图中看,丙位于主城区外围,在城市郊区;因此选择此地建设地标级城市综合体项目将推动周围地区转变为城市用地,为劳动人口提供更多服务行业的工作,同时方便居民购物等生活。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安徽省各地级市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合肥市自从作为安徽省省会以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合肥市常住人口增加到422万人,城市建成区扩展至428 km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 071.3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城镇化率提高到72.1%(2017年数据)。
(1)对比省会级城市和一般地级市在城市等级、数量、服务范围和服务职能上的差异。
(2)简述城市等级体系相关理论,并从地理位置角度说明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的优越性。
【答案】(1)省会级城市等级高,数量少,服务范围大,服务职能多(也可从地级市角度描述)。
(2)根据城市等级体系理论,每个高等级的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多个较低等级的城市。合肥市位于安徽省的中心位置,作为安徽省内等级最高的城市,既方便服务全省,同时也有利于合肥市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城市等级、服务范围等的知识,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理论。(1)要明确中心城市是合肥,然后根据图示和所学理论回答即可。(2)要求熟练掌握城市等级体系理论,并对合肥市的中心城市的位置进行解读。
【详解】(1)根据图示,省会级城市合肥市有一个,地级市城市有十几个,因此省会城市等级高,数量少,服务范围大,服务职能多。
(2)从图中显示地理位置看,合肥市位于安徽省的中心位置,既方便合肥市的服务范围覆盖全省,有利于合肥市发展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合肥市的发展。
34.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下图为我国城市化“纳瑟姆”曲线图。
材料二 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气温差表。
(1)1990~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3)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答案】(1)加速发展阶段。 特点: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2)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3)方向: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 原因:城郊气温差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 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城市化的特征及城市化进程。由图示可以看出 1990—203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是快速上升的,即城市化进程是加速发展阶段。该阶段城市化特点表现可从城市人口数量、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是、城市用地规模等方面描述。发展城乡一体化机制格局的地理意义可结合一体化的特征,即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对乡村经济、缓解城市压力、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说明。材料二显示城郊间温度差,城市有热岛效应,城市郊间空气流动可从热岛效应原理说明;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要考虑城郊风的特征。
【详解】(1)由图示可以看出 1990—203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是快速上升的,即城市化进程是加速发展阶段。该阶段城市化特点表现为: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大,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2) 发展城乡一体化机制,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利于带动乡村经济的振兴与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以城带乡、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3)材料二显示城郊间温度差,城市有热岛效应,温度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因为城市温度高,城市形成低气压区,空气上升,郊区相对温度较低,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区,近地在的风由郊区吹向城市;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即城郊气温差(或城市热岛效应)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
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要考虑城郊风的特征: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该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改善近地面风的质量;城郊之间设置绿化带,把污染物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