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福建省福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解析版) 试卷
展开福建省福州市2018-2019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概念中,具有从属关系,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 )
A. 太阳系——木星——海王星 B. 宇宙——太阳系——银河系
C. 太阳系——地月系——月球 D. 太阳——地球——哈雷彗星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选项中的木星和海王星没有从属关系,故A错;银河系包含了太阳系,故B错;太阳系包含了地月系,地月系由月球和地球组成,故C对;地球和哈雷彗星没有从属关系,故D错。
2.关于地月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月系与太阳系是同等级别的天体系统
②在地月系中,地球是中心天体
③地球上有生命,是因为有卫星的环绕
④地月系是自然天体中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太阳系是中心天体是太阳,为恒星系;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是地球,为行星系统。
【详解】太阳系是恒星系,地月系是行星系,太阳系等级更高,①错误;地球上有生命是因为内因(温度、水、大气)和外因(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③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天体系统,属基础题,难度较小。
3.公元前28年,史书记载“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此种现象属于太阳活动的哪种类型?其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哪一层( )
A. 太阳黑子 光球层 B. 耀斑 色球层
C. 太阳黑子 日冕层 D. 耀斑 日冕层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太阳的光球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暗的区域,这就是太阳黑子。
【详解】由题干中的“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可知是太阳黑子,黑子是发生在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A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太阳活动,以记忆为主,属基础题,难度小。
4.下列现象与太阳活动无关的是( )
A. 世界很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B. 无线电短波信号突然中断
C. 近百年来世界气温的波动上升 D. 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乱地球大气层,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极光现象,引发自然灾害。
【详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电离层挠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往往与地球各地年降水量变化周期有相关性;气温上升是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C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以基础知识为主。
5.不属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地球自身条件的是( )
A. 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B.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C. 有液态水存在 D. 地球自转周期适中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分为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太阳光照稳定和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原因包括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气温约为150C,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小,从而存在适宜的温度;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从而存在适合呼吸的大气;存在液态水体。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点睛: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6.下列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故D错;北极点俯视是逆时针,南极点俯视是顺时针,故AB错;西经度减小方向是地球自转方向,故C对。
7. 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较,正确的是( )
A. 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B. 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C. 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小于上海
D. 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大于上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地球自转角速度规律:除南北两极外,自转角速度处处相等;自转线速度规律: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故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规律。
8.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 )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地方时差
③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
④使地球被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
⑤产生了昼夜现象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地球自转会产生地方时差、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故B项正确;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故①错误;使地球被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原因是地球是个球体,故④错误;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但不是昼夜现象,故⑤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9. 一条河流沿北纬35°自西向东流(如图),河中有一沙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南岸沉积作用强烈 B. 北岸受冲刷严重
C. 沙坝将与南岸相连 D. 沙坝将与北岸相连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北半球河流向右偏,右岸冲刷,左岸沉积。故图中沙坝将与北岸相连。
考点:本题考查地转偏向力对河流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地转偏向力对地表运动物体的影响。地转偏向力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使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力,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10.下面关于地方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一条纬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B. 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C. 东边的地点地方时晚于西边的地点地方时
D. 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4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因经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地方时,即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详解】纬线与地方时无关,A错误;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B正确;东边的地点地方时早于西边的地点地方时,C错误;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5度,D错误。
【点睛】考查地方时的定义,考查学生调动地理知识的能力。
11.关于国际日界线的叙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日界线的东侧是东十二区,西侧是西十二区
B. 日界线的东侧是东经度,西侧是西经度
C. 日界线东侧时区的钟点比西侧时区的钟点早一个小时
D. 日界线东侧时区的日期比西侧时区日期晚一天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经过国际日界线日期一定会变化,往东经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减一天,往西经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详解】日界线的东侧是西十二区,西侧是东十二区,A错误;日界线东侧是西经度,西侧是东经度,B错误;日界线东侧和西侧时区钟点相同,日期不同,C错误;日界线东侧时区的日期比西侧时区的日期晚一天,当由西向东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还必须将日期减去1天;反之,由东向西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就必须加上1天,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国际日界线,难度一般。
12.下面4幅图中的A、B、C、D四点,处于黄昏时分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转向昼的是晨线,由昼转向夜的是昏线。
【详解】黄昏时分应位于昏线上,图中的B点沿地球自转方向顺时针方向,由白天进入黑夜,B点位于昏线上,B正确;A、C、D都是位于晨线上。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晨、昏线的判断。
13.2010年南非世界杯总决赛于当地时间7月11日20∶30在约翰内斯堡(26°S,28°E)开赛。上海的王先生要去约翰内斯堡观看这场比赛。自上海经迪拜至约翰内斯堡,飞机飞行时间约为17小时。据此完成问题。
在下列假设的上海—约翰内斯堡的航班起飞时间中,王先生适宜选( )
A. 10日21∶00 B. 11日3∶30 C. 11日7∶00 D. 11日9∶30
【答案】C
【解析】
【分析】
飞机起飞时上海时间是北京时间八区的区时,约翰内斯堡时间是东二区的区时,相差6个小时。
【详解】约翰内斯堡(26°S,28°E)位于东二区,与北京时间所在的东八区相差6小时,根据“东加西减”原则,可以算出上海的区时为:7月11日20:30+6-17=7月11日9:30;从机场到比赛场地还要消耗一些时间,因此要选择7月11日9:30之前的航班才行,C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区时的计算,难度一般,找到有用信息和数据。
14.自3月21日—9月23日,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 福州的昼长范围的变化是:由大 → 小 → 大
B. 地球的公转速度:由慢 → 最快 → 快
C. 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由大 → 小 → 大
D. 南半球夜长的变化:由昼夜等长 → 夜最长 → 昼夜等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北半球,春秋分昼夜平分,夏至昼最长,冬至昼最短。
【详解】福州的昼长6月22日最大,此后变小,福州的昼长范围的变化是小→大→小,A错误;3月21日至9月23日,有个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故速度是快-慢-快,B错误;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大,故正午太阳高度变应该是小-大-小,C错误;南半球6月22日夜长最长,南半球夜长的变化:由昼夜等长 → 夜最长 → 昼夜等长,D正确。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昼长的变化。
15.若黄赤交角从23°26′变为35°时,则地表各温度带的面积变化( )
A. 温带、寒带、热带缩小
B. 温带增大,寒带、热带面积缩小
C. 温带缩小,寒带热带面积增大
D. 温带热带面积增大,寒带面积缩小
【答案】C
【分析】
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即地球公转轨道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它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而太阳直射点的范围由决定了热带和寒带的范围。
【详解】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即地球公转轨道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它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而太阳直射点的范围由决定了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所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变大,寒带变大,温带减小。
【点睛】本题考查黄赤交角对地球热量带的影响,基础题,难度小。
读下面的“日照图”,完成下列问题。
16. 关于图中信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 B. C在夜半球
C. AB是晨线 D. D、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17. 此时,地方时为6∶00的经线是( )
A. 150°E
B. 150°W
C. 20°W
D. 60°E
【答案】16. D 17. A
【解析】
【分析】
赤道与晨线的交点为地方时6时。
【16题详解】
读图可以看出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为北半球的夏至日,6月22日前后.D点在晨线上,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A错;C在夜半球,B错;AB是晨线,C错;D、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相同,线速度D>E,D正确。
【17题详解】
读图可以看出地方时为6∶00的经线与赤道相交的D点,在180°西侧30°,所以地方时为6∶00的经线150°E,A正确。
【点睛】考查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难度较小。
18.读“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 A、B、C分别为( )
A. 水 圈 生物圈 岩石圈 B. 生物圈 岩石圈 水 圈
C. 生物圈 水 圈 岩石圈 D. 岩石圈 水 圈 生物圈
【答案】C
【解析】
【分析】
球的外部圈层中,大气圈分布的最高,岩石圈分布在最底层,生物圈兼跨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三个圈层。
【详解】生物圈指的是全部的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所以兼跨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三个圈层,对应图中的A。球的外部圈层中,大气圈分布的最高,岩石圈分布在最底层,对应图中的C。水圈分布在大气圈底部,岩石圈顶部,对应图中的B。所以C对。
【点睛】考查外部圈层的分布,难度较小。
19.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幔的厚度最大 B. 地震波在地壳的传播速度比在地幔大
C. 软流层紧贴于地壳以下 D. 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从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为地幔;从古登堡界面到地心为地核。
【详解】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地幔从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厚度为2800多千米;地核从古登堡界面到地心(地球半径约为6378千米),厚度为3400多千米,故地核最厚。地壳与地幔之间是莫霍界面,在莫霍界面以下(即地幔部分),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其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合称岩石圈,故软流层并不紧贴于地壳。由以上分析可知D为正确答案。
【点睛】考查内部圈层的结构,难度较小。
20.下列四幅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的四幅图中主要是考查对热力环流理解与掌握。A图所示为夜晚,陆地温度低于海洋气温,应该吹的陆风。白天正好相反,故D图是正确的。B图所示的热岛效应,市区的气温较郊区高,市区应该盛行上升气流。C图所示为山谷风,时间为白天,山上的气温较山谷高,盛行上升气流,应该吹的是谷风。
考点:热力环流的几个实例。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有全面理解与掌握
21.下列地理现象和形成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
A. 夏天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大气的散射作用
B. 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大气的反射作用
C.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大气的保温作用
D. 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大气逆辐射强
【答案】D
【解析】
夏天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散射作用;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是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D正确。
22.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位于同一纬度,其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故海洋的昼夜温差较陆地小;由于大气的热力作用,白天阴天多云,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太高;而晚上多云,则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会太低,故阴天昼夜温差较晴天小,故海洋上的阴天昼夜温差最小。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大气的热力作用的影响,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23.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有四个低气压带和三个高气压带
B. 从高气压带吹出来的风均为偏南风
C. 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
D. 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是因热力原因形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地球上有三个低气压带和四个高气压带;从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响赤道低气压带的风和极地高气压带吹响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向均为东北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气温高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温。
【详解】全球分布有三个低压带,四个高压带,A错误;风向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风带即有偏南风也有偏北风,B错误;纬度位置是影响不同气压带温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C错误;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是因为近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属于热力原因,D正确。
【点睛】本题难度较低,学生只要结合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基本特征,应结合读图、画图分析更直观。
24.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得多,原因是青藏高原的( )
①地势高,离太阳近
②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得多
③云层厚,而且夜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A. ①②④⑤⑥ B. ④⑤⑥ C. ③④⑤⑥ D. ①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是影响日较差大的主要原因。
【详解】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当,则两地的太阳高度角相当,②错误;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使白天气温较高,③错误,④⑤正确;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使地面损失热量多,⑥正确,故气温日较差大。
【点睛】本题难度较低,学生只要掌握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从地形、 大气状况等因素分析,注意白天和晚上的热力作用的差异。
25.下图表示某地因热力原因形成的高空等压面分布状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气压:①<②<③
B. 气流:乙地流向甲地
C. 气温:甲地<乙地
D. 天气:乙地比甲地更易形成阴雨天气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高空等压面状况判断等压线弯曲处对应的近地面受热状况,然后根据温度状况判断气压、气流运动状况和天气。
【详解】气压①和③位于同一等值面上,气压相等,②处等压线向高空凸出,气压值大于①和③,A错误;高空②处气压高,对应近地面甲处气压低,温度高,气流上升;甲处气压低,乙处气压高.气流从乙处流向甲处,B正确;乙处则气压高,温度低,气流下沉C错误;近地面甲处温度高,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乙处温度低,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D错误。
【点睛】主要考查了大气热力环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热力环流原理并能运用于分析解答。
二、综合题(共40分)
26.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左图中的A、B、C、D标在图2中的适当位置上,并标注出二至日__。
(2)在右图中画出地球自转方向__。
(3)地球公转轨道为近似__的椭圆轨道,地球 运动到图中______点时,接近远日点位置,其公转速度较_______。
(4)当地球运动到B位置时福州的节气是 ______ ,此时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 ,这一天过后昼将变 _____ 。
【答案】(1)略 (2)略 (3)圆形 B 慢 (4)夏至 昼长夜短 短
【解析】
【分析】
A为春分,直射点位于赤道,B为夏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C为秋分,直射点位于赤道,D为冬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
【详解】(1)据所学知识,上为春分,对应A,左为夏至,对应B,下为秋分,对应C,右为冬至,对应D;(2)地球自转自西向东,从北半球上空向下俯视为逆时针;(3)近日点的时间为1月初,接近冬至日,故接近D点,公转速度较快;(4)由图可知,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京在夏至日时昼最长夜最短,故从春分(B点)到夏至(C点)昼渐智短。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公转轨道图示的太阳直射点判断和公转速度的变化等内容,注意利用图示分析。
27.读图回答问题。(AD的经度为0°)
(1)该图日期为________月____日前后,北半球节气为________。
(2)图中A、B、C、D、E五点:自转角速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
(3)GH是_____(晨或昏)线。D点的昼长为______小时。
(4)这一天,地球的公转速度( )
A.最快B.最慢C.较快D.较慢
(5)从B地水平运动到C地的物体会向________(东或西)偏转。
(6)此时,国际标准时间为________。北京时间为_______ 。
【答案】 (1) 6月 22日 夏至日 (2)A=B=C=D=E C=D>B=E>A (3)晨线 12 (4)D (5)东 (6)8∶00 (11). 16:00
【解析】
【分析】
图示显示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
【详解】(1)读图,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3)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过GH由黑夜进入白天,GH是晨线;D点位于赤道,昼夜平分.
(4)该日为6月22日,位于远日点附近,地球的公转速度较慢.
(5)北半球,从B地水平运动到C地的物体会向右偏转,即向西偏转;
(6)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北京时间为16点,国际标准时间为8点.
【点睛】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综合判断,根据极昼极夜范围判断时期是关键。
28.读下面“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是:①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④________。
(2)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其方向是________。
(3)此图表示的地区在________(南或北)半球,理由是________。
(4)M、N两地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地,理由是________。
【答案】 (1)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2). 垂直 由高压指向低压 (3 北 风向向右偏 (4). N N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解析】
【分析】
先判断垂直于等压线的气压梯度力,然后判断风向,再判断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注意摩擦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的关系。根据风向与气压梯度力的夹角方向是否左偏、右偏,判断南、北半球。风力大小与单位距离气压差大小有关。等压线越密,则单位距离气压差越大,反之则小。
【详解】(1)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摩擦力与风向相反;(2)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3)北半球风向向右偏;(4)N等压线越密,风力大。
【点睛】本题难度一般,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等压线的分布与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之间的关系,注意南北半球风向偏转方向的差异和近地面、高空风向的差异及原因。
29.读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①_______; ②_______;③_______。
(2)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冬季向 ________ 移动。
(3)下列自然灾害所出现的时间与图C所表示的时间相符的是( )
A.洪涝 B.干旱 C.寒潮 D.台风
(4)常年受②气压带影响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 其特点是_______。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表上运动,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2)南 (3)C (6). 热带雨林气候 (7). 受赤道低压控制, (8). 盛行上升气流全年炎热多雨 (9). 太阳辐射 (10). 地转偏向力
【解析】
【分析】
90°是极地高压带,60°是副极地低压带,30°是副热带高压带,0°是赤道低压带.0-30°之间近地面的风带是信风带.30-60°之间的近地面风带是西风带,60-90°是极地东风带。
【详解】(1)图中①在0-30°N之间,②在赤道附近,③在30-60°S之间;(2)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大致与其方向和周期相一致,即北半球冬季南移.(3)图C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应为北半球的冬季,冬季易出现寒潮;(4)②在赤道附近,是赤道低压带,常年受②气压带影响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太阳辐射造成地球表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点睛】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难度小。
30.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
材料二: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图中曲线表示气温的水平变化直线短线表空气的运动路径)
(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
(2)结合图示资料,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线段上绘制箭头以表示气流运动方向。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
(4) 计划将钢铁厂建在图中乙处,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
【答案】(1)由市中心向郊外波动下降;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温较低。
(2)图中箭头方向为:市中心向上,高空水平指向郊区,郊区下降,近地面水平指 向市中心。
(3)①等量的太阳辐射使植被覆盖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②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③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
【解析】
【分析】
城郊热力环流是由于城市中心人为热量的放出导致气温比郊区高,形成上升气流,郊区气温低,气流下沉,因此在城市中心和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
【详解】(1)总体趋势是自市中心向郊外递减,植被覆盖状况对气温影响较大。
(2)市中心作为“热岛”,大气膨胀上升,郊区大气收缩下称。高空风由市中心吹向郊区,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市中心。
(3)屋顶绿化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市中心区的气温,从降温方面回答即可。
(4)钢铁厂大气污染严重,除了需要考虑在城市中的方位外,应布局在城郊热力环流圈以外。
【点睛】本题考查城市热岛效应,属基础题,难度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