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试卷
展开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共35道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2.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 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③ 位于软流层以上
④ 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① ② B.② ③ C.① ④ D.② ④
我国《物权法》指出,住宅间距必须保证北面楼房底层窗台面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如下图)。据此回答3-4题。
3.“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的日期指的是(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4.按照采光要求,下列四个城市同高楼房的间距最宽的应该是( )
A.北京(40°N) B.哈尔滨(45°N) C.广州(23°N) D.台州(28°N)
下图为天气网杭州某日天气预报的截图。据此完成5-6小题。
5.据图中所示信息,与当日最接近的节气是( )
A.秋分(9月23日) B.寒露(10月8日) C.春分(3月21日) D.清明(4月5日)
6.当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
A.南半球,向北移 B.北半球,向北移 C.北半球,向南移 D.南半球,向南移
北京时间2018年5月4日0时6分,我国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一颗亚太6C通信卫星。亚太6C卫星用于亚太等地区的卫星通信和卫星广播服务,支持区域电视广播、通信、互联网、多媒体传输,可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更多支持。完成7-8题。
7.中国留学生小李在纽约(西五区)观看直播时,当地时间是( )
A.4日11时6分 B.4日13时6分 C.3日11时6分 D.3日13时6分
8.当亚太6C卫星发射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 B.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南移
C.正值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季节 D.白城市昼长夜短,白昼逐渐增长
9.下面各图中,画法正确的是( )
“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可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读图,完成下列10-11题。
10.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长江中下游地区
11.“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大气温度 B.降低水体温度 C.加快浮游植物生长 D.增强地面辐射
每年冬天,省农业厅专家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支招。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据下图回答下列12-13题。
12.网纱在冬季主要( )
A.防太阳暴晒 B.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
C.防病虫害 D.防洪、防涝
13.乙图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够( )
A.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B.使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强
C.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强 D.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小明暑假到威海某农村姥姥家度假,发现堂屋虽没有空调,但白天因有“穿堂风”而感觉凉爽。下图为房屋布局图。据此回答下列14-15题。
14.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 )
A.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B.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C.温室效应原理 D.热胀冷缩原理
15.此时,“穿堂风”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A.由西向东 B.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 D.由南向北
下图为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6-17小题。
16.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17.图中b处的气候特征是( )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 D.温和湿润
下图为“我国吐鲁番盆地及其附近地区地形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第18-19题。
18.吐鲁番盆地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A.断裂下陷、流水沉积 B.碰撞挤压、流失侵蚀
C.冰川侵蚀、风力沉积 D.断裂下陷、冰川沉积
19.火焰山下存在一个巨大天然“水库”,并成为吐鲁番盆地的灌溉水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山地降水是“水库”的主要补给水源
B.“水库”形成得益于天然储水结构
C.必需人工从“水库”抽水
D.灌溉水源直接取自于艾丁湖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下列20-22题。
20.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21.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
A.① B.② C.③ D.④
22.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因为( )
A.大气吸收① 辐射少 B.大气吸收② 辐射少
C.地面吸收③ 辐射少 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
读下图,完成23-25题。
23.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 )
A.侵蚀、搬运、堆积 B.搬运、侵蚀、堆积
C.侵蚀、堆积、搬运 D.堆积、搬运、侵蚀
24.图中d农业区和c城区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的名称是( )
A.瀑布、河漫滩平原 B.冲积扇、三角洲平原
C.三角洲平原、冲积平原 D.河漫滩平原、冲积扇
25.下列关于图中铁路、农业区、城区的布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处位于山前地带,土层厚、水源丰,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B.b处附近处于河流沿岸低地,地势平坦,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C.c处位于河流下游入海口附近,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利于城市的发展壮大
D.与公路建设相比,铁路投资少、技术要求低,故图示区域的交通方式以铁路运输为主
读“地貌景观图”,完成第26-27题。
26.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丙
27.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 )
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
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下图是家住黑龙江哈尔滨的某游客拍摄的湖南张家界市武陵源风景区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据此完成28-29题。
28.构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岩石是( )
A.侵入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喷出岩
29.武陵源风景区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是( )
A.流水侵蚀——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B.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C.地壳断裂——地壳抬升——化学溶蚀
D.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读地壳物质循环简图及两幅地貌景观图,回答下列30-31题。
30.与甲图所示地貌形成有关的岩石( )
A.花岗岩 B.石灰岩 C.大理岩 D.砾岩
31.在地壳物质循环简图中,能反映乙图地貌形成过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甲河流域(局部)不同时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32-33题。
32.图中地层形成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③ ② ④ C.② ① ③ ④ D.③ ① ② ④
33.与1980年相比,图示区域2000年( )
A.河流含沙量增大 B.坡面径流量增加
C.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D.坡面下渗量增加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34-35题。
34.甲处地质构造为( )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地堑
35.甲处谷地成因是( )
A.岩层受水平挤压向下弯曲
B.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
C.断层处岩石破碎
D.两条断层之间岩块相对下降
二、综合读图题(共3道大题,共30分)
36.读“北半球某区域冬季某月地面天气形势图(单位:百帕)”.完成下列问题(10分,每空1分)。
(1)图中此时控制B地的天气系统为__________,其天气特征__________; 图中a、b、c、d四处风向表示正确的是__________;甲地与乙地的风力比较较大的是__________。
(2)近日④地过境的锋面类型是__________。①地在锋面过境后天气状况是__________。
(3)暖空气在锋面上常有大规模的__________(上升、下降)运动。在②④两地的暖空气中,被迫抬升的是__________地。
(4)图中①②③④中,出现降雨区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
3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共13分)。
下图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的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
下图是四地的气候资料图
(1)关于气候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①----甲
B.④----乙
C.⑥----丙
D.⑦-----丁
(2)图中A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_____(2分)根据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可以判断出图示地区的季节是__________季。
(3)图中,气候类型③的成因是__________;(2分)气候类型④夏季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2分)。
(4)气候类型④的成因是__________,(2分)气候类型⑤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2分).
(5)气候类型⑥⑦的成因是什么。
38.读下面两图,完成下列要求。(共7分)
(1)写出地貌名称:甲__________,乙__________。
(2)甲、乙两地貌是由地质作用中的__________力作用形成的。
(3)如果乙地貌位于北半球,则a、b两处易于淤积的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
(4)关于甲、乙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风力侵蚀地貌,乙是流水堆积地貌
B.甲地貌多分布在湿润地区,乙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
C.甲地貌所在气候区,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
D.乙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C B D B A 6-10D C D C D 11-15B B A A C
16-20B A A B B 21-25B B A B D 26-30D C B D B
31-35A B D B A
二、综合题
36.(1)反气旋; 晴朗; c; 甲;
(2)冷锋; 连续性降水;
(3)上升; ④;
(4)①; ③
37.(1)D;
(2)副热带高压带(2分); 夏;
(3)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炎热干燥(4分)
(4)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南、北纬 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4分)
(5)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8. (1)沙丘; 三角洲;
(2)外;
(3)a; 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水向右岸偏,导致b处容易侵蚀,a处容易堆积(2分)
(4)C
解析:甲为沙丘,分布在干旱地区,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乙为三角洲,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分布在河流的入海口地区。 由于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所以,泥沙在左岸堆积,a处容易淤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