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江苏省如皋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4398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江苏省如皋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4398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江苏省如皋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4398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江苏省如皋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
展开江苏省如皋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最近,科学家新发现一颗与地球相距约11光年的行星“罗斯128b”。该行星环绕一颗相对稳定的恒星“罗斯128”运行。具有与地球相似的质量以及可能适宜生命存活的表面温度。据此完成1~2题。
1.同时包含地球与“罗斯128b”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罗斯l28b”若能演化出生命,至少还应具备( )
A.土壤 B.液态水 C.天然卫星 D.起伏地形
读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局部图。据此完成3~4题。
3.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 )
①维持地球表面的温度
②推动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量来源
③为地球火山地震提供能量
④地球生物生存所需能量最主要来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下列四个城市中,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城市是( )
A.贵阳 B.兰州 C.上海 D.郑州
美国帕克号太阳探测器于2018年8月升空,正式开启人类首次穿越日冕之旅。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有关帕克号太阳探测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地球绕日同向 B.运行轨道为正圆
C.属于地球人造卫星 D.数次飞越小行星带
6.下列有关日冕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亮度比光球层高 B.温度超过百万摄氏度
C.主要的太阳活动是耀斑 D.与空气分子摩擦产生极光
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7~8题。
7.①~④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地壳 B.②-岩石圈 C.③-地幔 D.④-软流层
8.下列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横波传播速度最大 B.②-内部物质组成均匀
C.③-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D.④-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被誉为九寨沟“五绝”。读九寨沟景色图,回答9~10题。
9.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0.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大气 D.树木花草
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距贵阳市中心28千米。猴子沟风景区的内部资源是一个有机组合整体,主要景观有大面积的草原与草原中的峡谷、沟谷、峰林、峰丛、竖井、天坑、洼地等。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地区属于我国的( )
A. 青藏高原 B. 内蒙古高原
C. 黄土高原 D. 云贵高原
12.图示地区主要的岩石类型和该处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 岩浆岩、风力侵蚀 B. 岩浆岩、流水堆积
C. 沉积岩、冰川侵蚀 D. 沉积岩、流水侵蚀
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有( )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天气复杂多变
③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④厚度基本稳定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对流运动显著
B.①集中大气质量3/4和几乎全部水汽与固体杂质
C.②存在一个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D.③有利于高空飞行,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5~16题。
15.当大气污染程度加大时( )
A. A 增强 B. B 减弱
C. C 减弱 D. D 增强
16. 冬季时,烟雾可以减弱寒潮带来的霜冻,原理是 ( )
A.增强 G B. 增强 H
C.增强 I D.增强 K
冬天来了,天冷了!你注意到了吗?教室门一开,前排的同学先感觉到腿冷,看到进来的老师眼镜上起了一层白雾。读图,完成17~18题。
17.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②>③>④>① B.②地阴雨天气,③地晴朗天气
C.气压:③>②>①>④ D.②地垂直方向大气下沉
18.教室的门刚打开时,空气流动的情况是( )
下图是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完成19~20题。
19.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0.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⑥或⑧ D.③或⑦
下图为“北京时间2018年春分日8时东亚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21~22题。
21. 图中城市中,风力最强的是( )
A.拉萨 B.西安 C.呼和浩特 D.乌鲁木齐
22. 此时,拉萨的风向是( )
A. 东北风 B. 西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南风
2018年9月16日17时台风“山竹”在广东台山海宴镇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右图为水循环示意图(①②③是水循环三种类型)。读图,完成23~25题。
23.台风“山竹”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有( )
A.② B.③ C.①③ D.②③
24.从水循环的角度看,台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①促进水资源的更新 ②促进高低纬度之间能量交换
③塑造地表形态 ④向海洋输送大量泥沙等物质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25.“山竹”带来的灾害主要有:( )
①风暴潮 ②地震 ③狂风 ④暴雨 ⑤沙尘暴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
读自然环境中四大圈层间水分联系图,完成26-27题。
26.图中甲、乙、丙、丁所表示的圈层依次是( )
A.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
C.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D. 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27.目前,人类影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海绵城市”通过一系列的“绿色”措施滞水、蓄水、净水和排水,将有望缓解一系列城市问题。下图为“海绵城市简图”。读图回答28-29题。
28.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
A. 增加下渗 B. 减少蒸发
C. 增加地表径流 D. 减少地下径流
29.海绵城市建设将有利于缓解城市( )
①淡水不足 ②雨季内涝
③用地紧张 ④热岛效应
-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18年 1月14日23时18分,在沿岸太平洋海域P地发生 7.2级地震,震源深度 (震源到地表的距离)20 千米。读“南美洲政区图和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30-31题。
30.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下地幔 B. 地核
C. 岩石圈 D. 软流层
31.此次地震的形成原因可能是( )
A.地球内部岩层发生断裂
B. 岩层受挤压形成
C. 地球内部岩浆的侵入
D.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我国广东省灾害类型分布图,据此完成32-33题。
32.此图反映了自然灾害具有( )
A.群发性 B.周期性 C.潜在性 D.突发性
33.影响我国洪水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
A.植被覆盖率低 B.地形的多样性 C.夏季风的进退及强弱的变化 D.大量水库的建设
读我国部分自然灾害分布示意图,完成34 -36题。
34.图示自然灾害的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台风多发区
B.乙是寒潮和伏旱多发区
C.甲是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D.乙是地震多发区
35.图中甲地所示自然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有( )
①植被茂密 ②地形崎岖 ③多大河 ④构造运动强烈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6.灾害来临时,个人采取的防灾措施,正确的是( )
A.泥石流来临,向地势低处跑 B.地震来临时,迅速跳楼逃生
C.台风来临时,关闭门窗 D.干旱灾害时,减少饮水量
“黑河一腾冲线”又称“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据此完成37-38题。
年份 | 东南半壁 | 西北半壁 | ||||
| 面积比重(%) | 人口比重(%) |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 面积比重(%) | 人口比重(%) |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
1953年 | 43.24 | 94.80 | 139.51 | 56.76 | 5.2 | 5.83 |
2000年 | 43.24 | 94.59 | 303.78 | 56.76 | 5.41 | 13.23 |
2010年 | 43.24 | 94.41 | 325.84 | 56.76 | 5.59 | 14.68 |
1953——2010年中国胡焕庸线两侧人口比重变化
37. 从1953年到2010年期间( )
A. 东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B. 西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C. 东南半壁增加的人口数多于西北半壁 D. 西北半壁人口增长速度慢于东南半壁
38. 历经80多年,胡焕庸线揭示的我国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有( )
①气候等综合自然地理条件没变 ②城市主要位于东南半壁的格局没变
③人口分布重心逐渐由东南向西北移动 ④西北半壁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低于东南半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左图为“甲、乙、丙、丁四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图”,右图为“不同阶段的人口发展模式图”。读图回答39-40题。
39.左图中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与右图人口增长阶段对应正确的是( )
A. 甲—① B. 乙—② C. 丙—③ D. 丁—④
40.影响丙国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因素有( )
①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②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41.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合起来即为可见宇宙。( )
42.“万物生长靠太阳”体现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深刻影响。( )
43.我国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力沉积的结果.( )
44.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的太阳辐射。( )
45.我国最常见、危害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旱涝灾害。( )
三、综合题(共10分)
- 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和1米且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面两侧分别放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盆冰块。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下图所示)。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
(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地理原理。(2分)
(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向____(左或右)偏,纸片B向____(左或右)偏。(4分)
(3)在下图用实线画出电炉和冰块附近高处和低处等压线的弯曲情况,并用箭头画出空气的运动方向。(4分)
【参考答案】
1-5 C B B B A 6-10 B A C C D 11-15 D D A B B 16-20 A D A A D
21-25 A A D B C 26- 30 A D A B C 31-35 D A C C C 36-40 C C B B C
41-45 A B B B A
46.(1)热力环流(2分)
(2)右;左(4分)
(3)如图所示,高处和低处(实线)等压线,(也可用曲线表示)空气运动箭头(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