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河北省涿鹿县北晨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预科班) 试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4373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河北省涿鹿县北晨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预科班) 试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4373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河北省涿鹿县北晨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预科班) 试卷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4373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河北省涿鹿县北晨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预科班) 试卷
展开河北省涿鹿县北晨学校2018-2019学年
高一3月月考(预科班)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我国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比较显著,但南、北方都存在水资源紧张的问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我国南方河流众多,水资源较丰富,但一些工业城市仍缺水的原因是( )
A. 伏旱引起部分地区干旱 B. 地下水量少
C. 工业污染严重,属水质性缺水 D. 河流少,径流量小
2. 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紧张的合理措施不包括( )
A. 实施南水北调 B. 提高工农业用水效率
C. 加强节水宣传教育 D. 大力开发地下水
【答案】1. C 2. D
【解析】
【1题详解】
我国南方河流众多,水资源较丰富,但一些工业城市仍缺水的原因是工业污染严重,属水质性缺水,C对。区域内降水丰富,自然因素不是干旱的主要原因,A错。地下水量丰富,河流多,径流量大,B、D错。
【2题详解】
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紧张的合理措施包括实施南水北调、提高工农业用水效率、加强节水宣传教育等,A、B、C包括。大力开发地下水,可能加重水资源短缺,D不包括,选D。
考点:区域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治理措施。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下图为一些国家或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占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导致巴西、俄罗斯生态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气候 B. 国土面积
C. 土壤肥力 D. 水资源数量
4. 下列措施能够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有 ( )
①提高废水、废气处理率,实现达标排放
②围湖造田
③保护野生动植物
④推广生态农业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3. A 4. B
【解析】
考点定位:影响生态承载力的因素,相应的治理措施。
【3题详解】
读图分析,巴西比俄罗斯土地面积小,但生态承载力大,主要因为巴西是热带气候,俄罗斯是温带、寒带气候,形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A对,B错。根据材料,生态承载力与土地面积的总和相关,与土壤肥力、水资源数量无关,C、D错。故选A。
【4题详解】
根据材料分析,能够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措施,包括提高废水、废气处理率,实现达标排放,①对。围湖造田会降低生态承载力,②错。保护野生动植物,推广生态农业能提高吸收二氧化碳能力,③、④对。故选B。
下图是“某种自然资源(阴影部分)的全球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该自然资源是( )
A. 煤炭 B. 石油
C. 天然气 D. 冰川
6. 近几十年来,该自然资源不断减少,针对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人类应采取的对策是( )
①植树造林
②控制酸性气体排放
③发展新能源、节能技术等
④减少氟氯烃等对臭氧层的破坏
⑤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7. 下列有关自然灾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按成因和发生过程,海啸、台风、洪涝属于海洋灾害
B. 自然灾害能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但不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C.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以旱涝最为常见
D. 通过开挖入长江的水道可有效预防淮河洪涝的发生
【答案】5. D 6. B 7. C
【解析】
试题分析:
【5题详解】
读图,结合图中纬度,该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应是冰川资源,D对。北极地区是北冰洋,缺少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A、B、C错。
【6题详解】
近几十年来,冰川资源不断减少,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对此,人类应采取的对策是植树造林,①对。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不是酸性气体,②错。发展新能源、节能技术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③对。减少氟氯烃等对臭氧层的破坏,不是减轻全球变暖的措施,④错。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⑤对。B对。
【7题详解】
按成因和发生过程,海啸、台风、洪涝属于气象灾害,A错。自然灾害能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也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B错。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以旱涝最为常见,C对。通过开挖入海的水道可有效预防淮河洪涝的发生,不是入长江的水道,D错。
【考点定位】世界主要自然资源分布,治理全球变暖的措施,自然灾害类型及特点。
【名师点睛】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结合图中纬度判断,集中在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主要是冰川资源。由于 全球变暖,两极及高山地区冰川融化,面积缩小。全球变暖的原因主要是温室气体排放多和毁林,所以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减排、造林。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 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 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 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9. 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 雪线上升 B. 暖冬频繁
C. 海平面下降 D. 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答案】8. B 9. C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的变化。根据图中树木的年轮宽窄不一,说明近百年来气候处于不断的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9题详解】
根据图示:M时期,树木的年轮较窄,该时段气温较低,所以雪线下降,冬季气温低,海平面下降。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读我国能源消费构成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代表煤炭资源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1.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造成的直接影响可能有( )
A. 全球气候变暖
B. 交通运输发展迅速
C. 南极臭氧层空洞
D. 土壤次生盐碱化
【答案】10. B 11.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主。
【10题详解】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比重最高。图中乙资源的占比最高,达60%以上;因此,图中代表煤炭资源的是乙。故选B。
【11题详解】
A、大量燃烧煤炭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A正确;
B、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直接影响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B错误;
C、能源消费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不会造成南极臭氧层空洞,C错误;
D、土壤次生盐碱化是由于不合理耕作灌溉引起的,和能源消费排放的温室气体无关,D错误。
读海南岛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影响海南岛高速公路呈环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 B. 政策
C. 气候 D. 河流
13. 关于甲、乙两聚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甲聚落的规模较小
②乙聚落空间分布分散
③甲聚落可能为城市
④乙聚落聚居的人口多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2. A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读图可知,海南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故海南岛高速公路呈环状分布,故A项正确。
【13题详解】
甲、乙两聚落相比,甲聚落位于沿海,地势平坦,故规模较大,人口较多,可能为城市,故①错误;乙聚落位于山区,分布较分散,人口较少,故④错误。结合选项可知,B项正确。
14.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变化,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少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
①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②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③山地针叶林带的海拔高度降低
④风化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变化,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少应是全球变暖,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②对。羊八井地热能量来自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与积雪面积无关,①错。山地针叶林带的海拔高度升高,③错。风化导致岩崩现象加剧,④对。C对,A、B、D错。
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今,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古代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亢之地,是因为( )
①地势较高,可避免洪水之患
②雨热同期,气候优越
③近河,有利于农耕、畜牧、渔猎
④便于搬迁和居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6. 世界上最早城市诞生在( )
A. 气候干旱区 B. 热带雨林区
C. 中低纬度地带的沿海区 D. 灌溉农业发达的大河中下游平原区
【答案】15. C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亢之地,地势较高,可避免洪水之患,①正确;且靠近河流,有利于农耕、畜牧、渔猎,③正确;但不可推断其气候条件优越,雨热同期,②错误;利于居住,但不是为了方便搬迁,④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世界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在河流中下游平原上,其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耕业在这些地区大大发展,故D正确,ABC错误。
读塔里木盆地聚落与交通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呈( )
A. 网状分布 B. “之”字形分布
C. 环状分布 D. 线状分布
18. 影响塔里木盆地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 植被 B. 水源
C. 气候 D. 土壤
【答案】17. C 18. B
【解析】
试题分析:
【17题详解】
从图中可看出塔里木盆地的铁路和公路呈环状分布于山前,C正确。
【18题详解】
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聚落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扇,影响其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源,B正确。
【考点定位】交通和聚落的区位因素
下图为世界某科技公司的清洁能源开发计划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中甲地B类能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 空气稀薄,太阳能丰富
B. 纬度低,多晴朗天气
C. 内陆地区,热力环流强
D. 高差大,河流流量大
20. D类能源丰富的地质条件是( )
A. 地壳断裂下陷 B. 板块消亡边界
C. 板块生长边界 D. 地壳活动地带
【答案】19. A 20. D
【解析】
根据图文材料判断,A类能源主要分在印度沿海地区,应为风能;B类能源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巴基斯坦境内印度河中下游的热带沙漠气候区,是太阳能;C类能源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是水能资源;D类能源主要在雅鲁藏布江谷地和喜马拉雅山两侧的板块交界地带,是地热资源。
【19题详解】
根据分析,B类能源是太阳能。据图判断,甲地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故A正确,BCD错误。
【20题详解】
根据分析,D类能源是地热能。此类能源主要分布在地壳活跃的板块交界地带。故D正确,ABC错误。
21.下列有关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错误的是( )
A. 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B. 节约和合理用水,减少对水的浪费
C. 防止和治理水污染 D. 用经济的办法,尽量利用南北两极的冰川
【答案】D
【解析】
20.试题分析:改进农业灌溉技术,A对。节约和合理用水,减少对水的浪费,B对。防止和治理水污染,C对。冰川目前还不能合理利用,且冰川大量使用会导致海平面升高,导致全球变暖,不属于合理利用水资源,故选D。
【考点定位】合理利用水资源
22.寒潮是我国常见的天气,它可以直接造成
①西北地区的常年干旱
②东北地区的春涝
③黄淮地区的风雪交加
④江南地区的雨雪冰冻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寒潮是冷空气快速南下,导致大幅度降温的一种自然灾害,主要表现为大风、霜冻、雨雪天气,③④对。西北地区常年干旱是因为深居大陆内部水汽难以到达,①错;东北地区的春涝是由于冰雪融化造成的,②错。
23.城市发展过快导致经常暴雨后启动“看海模式”,下图所示做法有利于减少城市内涝是( )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读图,洼地建停车场,与减少城市内涝无关,①错。打开道路与绿地间的通道,增加下渗,有利于减少内涝,②对。设计露天排水沟,加快排水,③对。使用石子、风格植草砖铺地,有利于下渗,④对。D对。
【考点定位】减少城市内涝的措施。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下列各国与b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相似的是( )
A. 英国 B. 日本
C. 印度 D. 美国
25. c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
A. “高—高—低”型 B. “高—低—高”型
C. “高—高—高”型 D. “低—低—低”型
【答案】24. C 25. D
【解析】
【24题详解】
图示b区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是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与之相似的是印度;英国、日本、美国是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三低型模式。选C正确。
【25题详解】
图中c区域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三低型模式。选D正确。
【点睛】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高低高)。主要分布在农业社会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现代型:人口出生率开始明显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随着两者的差距逐渐减小,自然增长率逐渐降低,有些发达国家甚至开始出现负增长或零增长。(低低低)主要分布在大部分发达国家。
下图是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图中表现有老龄化趋势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没有
27. 模式①到模式②转变的起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 )
A. 出生率 医疗进步 B. 死亡率 生产力
C. 出生率 生产力 D. 死亡率 社会福利
【答案】26. C 27. B
【解析】
【分析】
据图判断,①②③三个阶段的人口增长模式分别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26题详解】
人口老龄化出现在人口平均寿命较长,人口增长缓慢的时期;因此,图中表现有老龄化趋势的是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的③阶段。故选C。
【27题详解】
读图可知,模式①到模式②的转变主要是由于死亡率的下降,而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B正确,ACD错误。
【点睛】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下图示意1970年至2040年我国劳动人口的增长状况(含预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8. 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大约是( )
A. 1980年 B. 2000年
C. 2015年 D. 2025年
2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人口一直维持低增长甚至向负增长转变的原因是( )
A. 出生率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
B. 老年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C. 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D. 劳动年龄人口的死亡率升高
30. 2020~2040年我国劳动人口数量的变化会造成( )
A. 老龄人口增加 B. 企业用工成本上升
C. 少儿人口比重上升 D. 人口总数减少
【答案】28. C 29. A 30. B
【解析】
试题分析:
【28题详解】
从图示可以劳动力的人口增长率在不断下降,但只要增长率为正值,说明劳动力人口不断增长,当增长率刚好为零时 ,劳动力人口达最大值,图中显示2015年劳动力人口增长率为0,故选C。
【29题详解】
从上世纪90年代年以来人口方面的政策基调是控制人口增长,导致出生率降低,进而产生劳动力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状况,选A。
【30题详解】
由图可知2015-2025年劳动力人口的增长率一直为负值,会出现劳动短缺等问题,这将会导致企业间争夺劳动力,劳动力价格上涨,企业用工成本上升的现象。故选B。
【考点定位】人口的年龄结构及人口问题
【知识拓展】人口老龄化
1、人口老龄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状态,进人老龄化社会。国际上的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状态。人口老龄化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其人口再生产已进人现代型。
2、产生的原因: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晚婚晚育和小家庭,甚至不愿生育,使出生率不断降低,少年儿童的比重也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死亡率低,老年人口比重相应上升。(关键是分析出生率、死亡率为什么都降低。)
3、产生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用于老年人退休、养老的费用增加,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精神孤单等。
4、解决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
二、综合题(共40分)
31.我国目前能源生产量和排放量居世界前列。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了1978年到2005年全球气温呈 趋势。
(2)根据图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把以下选项填入各字母:
①极冰融化
②燃烧矿物燃料
③沿海低地被淹
④毁林
a. ;b. ; c. ; d. 。
(3)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并就此谈谈我国控制CO2排放量,实施低碳经济的可行性措施。
【答案】(1)上升(变暖)
(2)a-④ b-② c-① d-③
(3)原因:人口总量大,经济发展快,能源消耗量大;矿物能(煤、石油、天然气)在能源消费构成中占比重高。
措施:大力发展可再生和清洁能源;发展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等。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和危害、相关曲线的判断分析,以及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的原因和应对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分析的能力。
【详解】(1)读1978年9月~2005年9月北冰洋海冰范围的变化趋势图可知,北冰洋海冰范围在此期间总体呈缩小趋势。据此可推断,1978年到2005年全球气温呈上升(变暖)趋势。
(2)读图可知,a、b均会导致温室气体含量增多,但b同时也会释放热量;毁林会使森林吸收CO2量减小,导致温室气体含量增多,但不会释放热量,故a处对应④;而燃烧矿物燃料会产生、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且释放大量热量,故b处对应②。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极冰融化、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最终产生沿海低地被淹等危害;故c处对应①,d处对应③。
(3)结合我国国情可知,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且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耗量大;而且,我国作为燃煤大国,能源消费结构是以矿物能源(煤、石油、天然气)为主,其中煤炭占一半以上,是我国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对此,可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和清洁能源,降低矿物能源的使用比重;发展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新兴产业、第三产业等低能耗产业,降低高能耗产业比重,调整产业结构;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等措施控制CO2排放。
【点睛】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吸收量减少,都会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多。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自然灾害中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又占气象灾害的50%左右。
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灾害分布图。
材料三 我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表(占年总量的百分比)。
地区 | 春雨 | 夏雨 | 秋雨 | 冬雨 |
华南地区 | 11 | 43 | 39 | 7 |
华北地区 | 9.8 | 73 | 13 | 4.2 |
长江中下游 | 22 | 45 | 18 | 15 |
西北干旱区 | 32 | 29 | 10 | 29 |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2)图中A地是我国春旱严重地区,B地是伏旱严重地区,分别说明其干旱形成的原因。
【答案】(1)东南多西北少,降水量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2)A地原因:春季降水少,并且春季气温升温较快造成蒸发量大,形成春旱。B地原因:该地在7、8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气温高,形成伏旱。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春旱和伏旱形成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材料信息的能力。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三“我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表”分析,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南多,西北少;时间分布特点是夏秋多、冬春少,季节变化大。
(2)A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且春季气温回升快造成蒸发量大,因此形成春旱。B地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7、8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气温高,因此形成伏旱。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口年龄中位数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的自然顺序排列时,居于中间位置的人的年龄数值。国际上通常用年龄中位数这一指标作为划分人口年龄构成类型的标准:在20岁以下为年轻型人口;在20~30岁为成年型人口;在30岁以上为老年型人口。年龄中位数向上移动的轨迹,反映了人口总体逐渐老化的过程。
材料二 下表示意部分国家人口中位数(单位:岁)及变化
(1)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角度简述表中人口年龄中位数的特点。
(2)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的变化,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此你有何合理建议?
(3)表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_________,其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产生的人口问题分别是什么?
【答案】(1)总体看,发达国家人口年龄中位数较大(已成为老年型人口),发展中国家较小;发展中国家中中国的人口年龄中位数较大(已成为老年型人口),尼日利亚人口年龄中位数较小(仍为年轻型人口)
(2)完善社会养老制度,建立健全养老体系;逐步放宽计划生育政策,适度增加出生人口
(3)尼日利亚
特点: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环境压力大;就业、教育压力大,生活水平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解析】
试题考查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从表中看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人口年齡中位数较大;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尼日利亚较小;但我国人口年齡中位数是35.2,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较大;尼日利亚人口年齡中位数最小。
(2)由材料可知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为老年型人口,我国人口年齡中位数是35.2,我国已进入老年型,我国应完善社会养老制度,建立健全养老体系;逐步放宽计划生育政策,适度增加出生人口,减缓老齡化趋势。
(3)表中尼日利亚人口年齡中位数为15.2,可知青少年比重大,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人口增长模式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环境压力大;就业、教育压力大,生活水平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