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试卷
展开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十三五”时期,我国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域市和特大城市人口继续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未来一二十年,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下图为我国流动人口分布区域图。据此完成1~2题。
1.与2013年相比,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 )
A. 东部对流动人口已失去吸引力
B. 西部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在增加
C. 中部和东北的人口数量在减少
D. 西部人口的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2.“十三五”期间( )
A. 超大、特大城市的数量将减少
B. 交通便利是吸引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 跨省流动人口数量仍然庞大
D. 中、西部地区省内流动人口将成为主流
读“我国某城市10年人口自然增长变化图”,完成3~4题。
3. 该城市人口增长模式是( )
A. 高高低 B. 高低高
C. 高高高 D. 低低低
4. 图示时期该城市( )
A. 人口总数持续减少
B. 人口总体迁出为主
C. 2014年人口达到顶峰
D. 自然增长率总体先增后减
下图分别为甲、乙、丙、丁四地区人口变动情况统计图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丁两地人口增长速度日趋缓慢 B.乙、丁两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
C.乙地区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D.丁地区外来劳动力日趋增多
6.图中最可能反映当前山东半岛人口变动情况及原因的是( )
A.甲 ②⑥ B.乙 ④⑤
C.丙 ①④ D.丁 ①③
按人口年龄结构,一个地区可分为少年儿童人口(0~14岁)、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和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三部分。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2 302万,劳动年龄人口1 644万,占比71.44%。下图为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金字塔图。据此完成7~9题。
7.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的主要原因有( )
①劳动力的大量迁入 ②死亡率低
③出生率低 ④经济发展水平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8.图示人口增长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失业人口过多 B.老龄化问题突出
C.性别比例失调 D.中小学教师过剩
9.根据此模式发展趋势,为了维持城市发展活力,上海市应该( )
A.保持一定的人口迁入 B.把工业迁移到郊外
C.严控外来人口的迁入 D.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下图为某国在甲、乙、丙、丁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 ( )
A.甲→乙→丁→丙 B.丙→乙→丁→甲
C.甲→乙→丙→丁 D.丙→乙→甲→丁
11.导致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可能原因有( )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国内移民
③人口政策的实施 ④资源十分匮乏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下表为山西省耕地资源与人口环境承载力表(含预测)。读表,完成12~13题。
年份 | 人口 (万人) | 人均消费粮食 (kg/年) | 人均耕 地(hm2) | 可承载人口数 |
2010 | 3 471 | 400 | 0.123 | 2 587 |
2015 | 3 562 | 450 | 0.121 | 2 403 |
2020 | 3 654 | 500 | 0.120 | 2 217 |
12.材料所示山西耕地资源人口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的主要成因是 ( )
A.人口增加 B.消费水平提高
C.土地资源减少 D.科技进步
13.提高山西耕地资源人口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有 ( )
A.鼓励人口外迁
B.降低山西开放程度
C.大力发展经济,控制人口数量
D.宣传节俭,降低生活标准
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图甲)和年龄结构变化图(图乙)。据此完成14~15题。
图甲 图乙
14.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
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15.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
A.1990年以前 B.1990~2000年之间
C.2000~2004年之间 D.2004年以后
人口抚养比是指被抚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可分为少儿(0~14岁)抚养比、老年(65岁及以上)抚养比。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1982~2007年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16~17题。
16.该城市抚养压力最大的年份是( )
A.1982年 B.1992年
C.2002年 D.2007年
17.由图可知,该城市1982~2007年( )
A.少儿抚养比持续升高
B.总抚养比持续升高
C.外来青壮年大量涌入
D.农业生产结构产生变化
西藏为我国人口总量较少的省区。建国后甘肃、四川等省的居民一直有向西藏迁入的现象。回答18~19题。
18.西藏地区人口总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过于强烈
B.气候高寒
C.现今粮食不足,无法温饱
D.经济落后,众多人口外迁
19.改革开放前后,人口向西藏迁移的原因分别是( )
A.政策、经济 B.交通、气候
C.宗教、气候 D.气候、政策
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许多国家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点,即“城乡倒置”现象。读图,完成20~21题。
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20.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出现“城乡倒置”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 B.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
C.农村环境好,人口寿命长 D.城市老年人口大量迁入农村
21.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2025年前,实施该政策的影响可能有( )
A.改变我国人口增长模式 B.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C.减少老年人口数量 D.减轻家庭及社会的养老负担
下图表示“2017年世界部分国家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密度”。读图,回答22~23题。
22. 图中( )。
A.科威特的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B.发达国家均呈现人口负增长
C.俄罗斯人口增长特点导致就业压力大
D.尼日利亚的人口自然增长属过渡模式
23. 图示国家中( )。
A.中国因消费水平高,环境承载力小
B.俄罗斯因人口密度最小,环境承载力最小
C.日本因地域开放程度高,人口合理容量大
D.人口合理容量大的国家人口密度均大
读“某国总人口和外来移民的年龄结构图”,回答24~25题。
24.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
A.男女比例不平衡
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
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25.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如图是杭州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读图回答26~27题。
26.杭州市在2000年之后人口总数增长较快的直接原因是( )
A.出生率较高
B.死亡率较低
C.迁入率较高
D.迁出率较低
27.图中所示杭州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情况是( )
A.1953年之后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逐年减少
B.1964年之前15~64岁人口比例不断减少
C.1990年之后0~14岁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D.1982年该市人口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下图为2017年深圳市新流入常住人口来源TOP10城市分布。深圳新流入常住人口的32.38%来自TOP10城市。据此,回答28~29题。
28. 从资料可以看出,
A. 深圳外来人口来源城市单一
B.人口来源地都集中在大城市
C.吸引人群应以中老年为主
D.该现象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29. 深圳吸引人口流入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优美
B.城市等级较高
C.经济发展迅速
D.文化底蕴深厚
下面为我国两城市图,读图回答30~31题。
30.图中①②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①地形和河流、②水陆交通便利
B.①土壤肥沃、②地形平坦
C.①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
D.①②都是水陆交通便利
31.②城市开发滨海新区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地形平坦,土地面积大
③土地价格较高 ④国家政策支持
⑤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基础好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①④⑤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题。
32.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
A.①和④
B.②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③
如图是我国太行山脉东侧和西侧的交通和城市分布图。据此完成33~34题。
33.太行山脉以西的城市分布特点是( )
A.沿黄河分布 B.沿铁路和河谷分布
C.沿山麓地带分布 D.沿冲积扇边界分布
34.太行山脉以东的两条铁路线上西侧一线的城市规模较大,其主要原因不正确的是( )
A.地势较高,不易受洪灾影响
B.沿大道、公路分布,形成较早
C.河流沿岸,水运便利
D.地形平坦,易于城市建设
下面分别为A、B、C三个城市的示意图,据图回答35~36题。
35.三个城市中,最先形成的是( )
A.A城市 B.B城市
C.C城市 D.B城市和C城市
36.B城市形成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
A.便利的水运条件 B.雄厚的农业基础
C.丰富的煤、铁资源 D.悠久的历史
房价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图为中国南方某城市等房价线图。读图,完成第37~38题。
37.对图中M、N、P、Q四处房价及原因的推断,最合理的是( )
A.M处房价偏高,环境优美
B.N处房价偏低,距市中心远
C.P处房价高,靠近河流
D.Q处房价低,靠近铁路
38.关于城市住宅区的 叙述,正确的是( )
A.住宅区所占城市面积仅次于工业区
B.收入差异为住宅区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C.住宅区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D.高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地价较高的市中心附近
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某城市示意图,完成39~40题。
39.据图判断,该城市最初形成的原因是( )
A.位于河流沿岸 B.位于铁路沿线
C.靠近海港 D.矿产资源丰富
40.对滨海区的选址建设,其主导的区位条件是( )
A.地形平坦开阔 B.矿产资源丰富
C.海陆交通便利 D.环境优美
二.综合题(40分)
41.(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15年2月26日,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全年出生人口1 687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21‰,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
材料二 我国每隔5年的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示意图(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则出现人口老龄化)。
(1)根据材料一描述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3分)
(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存在何种人口问题?从图中看出该问题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哪一年?导致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哪些方面?(4分)
(3)下面漫画反映了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长大以后问题就更明显了”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4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图。
材料二 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多、增长快。下表为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与流动人口统计表。
人口普查 次数 | 年龄构成(%) | 流动人口 数量(万人) | ||
0~14岁 | 15~64岁 | ≥65岁 | ||
第五次 | 22.89 | 70.15 | 6.96 | 14 438 |
第六次 | 16.60 | 70.14 | 13.26 | 26 139 |
(1)根据材料一,说出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3分)
(2)指出广东省常住人口总量由第三位变为第一位的原因,并分析这种变化可能给广东带来的影响。(7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以及给流出地带来的问题。(4分)
43.如图为“某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现拟在①、②、③、④四地中选一处布局一大型批发市场,最佳选址是 ,试简述其理由.(5分)
(2)甲处为化学工业园区,从环境角度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4分)
(3)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不断提高,该城市规划在西南部建设高级住宅区.你认为在此处建设高级住宅区的优势有哪些?( 4分)
高一月考地理答案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B | C | D | D | D | D | D | B | A | D | B | B | C | B | B | A | C | B | A | A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B | D | C | D | D | C | B | D | C | A | B | C | B | C | A | C | A | B | A | C |
41题:(13分)
(1)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分)
(2)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重大)。(1分)
2003(2000~2005年即可) (1分)
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不断下降。(2分)
(3)性别比例失调(偏高、升高)(2分)
造成将来部分男性结婚困难,影响社会秩序和安定,并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破坏。(4分)
42题:(14分)
(1) 我国人口基数大,总量增长快;(1分)
性别比总体呈下降趋势;(1分)
不同省区人口数量变化差异较大。(1分)
(2)原因:广东经济发展迅速(1分),就业机会多,迁入人口多(1分)。
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劳动力(1分),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1分)。
不利影响:加重交通、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压力(2分);带来社会治安问题(1分)。
(3)方向:由农村向城市、由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2分)
问题:给迁出地带来劳动力减少、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2分)
43题:(13分)
(1)①(1分);邻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位于城市外围,地价较低.(4分)
(2)位于流经城区的河流下游,不会对城市水源造成污染;位于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对城市大气污染小.(4分)
(3)西南部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较好;地市较高,位于河流的上游,水质好;可利用荒地多,占用耕地少.(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