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试卷
展开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50分钟
2、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共100分。
3、请将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否则均不得分。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人们习惯上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东北人口的迁移叫做“雁南飞”。雁南飞现象,对山东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下列有关这种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②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
③对交通、教育、住房等带来巨大的压力 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北地区环境压力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开展了我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工作。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550千克和600千克三个方案测算,我国耕地资源可承载人口极限分别为16.6亿、15.1亿、13.8亿。如保证人民能获取所需营养,我国人口应控制在10亿之内;如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根据材料,回答2-4题。
2.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承载力 B.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在16亿左右
C.我国人口约为14亿,与环境关系属良性循环 D.我国的环境承载力约为16亿
3.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 )
A.科技发展水平 B.对外开放水平 C.资源 D.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4.关于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矛盾
B.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 “虚数”
C.人口合理容量与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D.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人口合理容量逐渐降低
新加坡国土面积仅为719.9平方千米,人口约561万(2017年),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人均GDP约5.5万美元(2017年),居世界前列。读图,完成5-6题。
5.从单位面积看,新加坡的环境人口容量远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这主要得益于其( )
A.气候条件优越 B.矿产资源丰富 C.生活消费水平低 D.科技水平高
6.当新加坡处于人口适度曲线图第Ⅲ阶段时,制约其适度人口数继续增加的关键因素( )
A.资源 B.生产力 C.科技 D.消费水平
下图示意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中国1950—2050年(预测)老龄化人口(≥65岁)比重变化。读图,回答7-8题。
7.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国分别对应图中的曲线序号是( )
A.②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8.图中中国老龄化进程中,有一段时期的老龄化人口比重增长较快,其原因很可能是( )
A.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B.我国医疗水平的进步,死亡率降低
C.上世纪70年代末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D.上世纪50、60年代人口的快速增长
如图为四种人口增长模式统计图,回答9-10题。
9.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分别为( )
A.甲和乙 B.乙和丁 C.丙和乙 D.乙和丙
10.造成乙类型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主要因素有:( )
①需要多生子女帮助从事农业生产 ②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 ③医疗卫生事业进
④人们受教育水平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
A.① B.④ C.③ D.②
12.下列各国,目前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类型一致的是( )
A.丹麦 B.中国 C.埃及 D.印度
下图为“某城市主要功能分区示意图”且功能区分布合理。读图,完成13-14题。
13.图示城市功能区中,最可能为工业区的是( )
A.a B.b C.c D.d
14.该地主导风向最不可能是( )
A.正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读市内地租立体分布示意图,回答15-17题。
15.图中字母a、b、c、d分别代表不同地块的地租,它们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a、b、d、c B.a、b、c、d
C.b、d、a、c D.d、a、b、c
16.图例①②③④所代表的主要功能区排列正确的是( )
A.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外围商业区、工业区
B.外围商业区、工业区、中心商务区、住宅区
C.中心商务区、外围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D.外围商业区、住宅区、中心商务区、工业区
17.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
A.商业区用地 B.工业区用地 C.住宅区用地 D.绿化用地
甲、乙为人口超10亿的国家,下图示意两国2015年人口年龄结构(%)。据此完成18-20题。
18.造成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差异最大的原因是( )
A.战争 B.自然灾害 C.经济发展水平 D.国家政策
19.缓解甲国人口问题的对策是( )
A.控制人口增长 B.人口迁移 C.提升国民素质 D.鼓励生育
20.推测乙国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是( )
A.劳动力成本低,具有成本优势 B.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上升
C.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增加 D.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21.据了解,目前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已达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高于城市老龄化程度。导致我国人口农村老龄问题更加突出的主要原因是( )
A.生育观念的差异 B.人口寿命长短差异
C.庞大的人口流动 D.人口自然增长率差异
性别比是指人口中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比值(通常指100个女性对应的男性人数)。下图为我国近30年来出生人口(活产婴儿)和总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图。据此完成22-24题。
22.我国近30年( )
A.出生人口中女婴比重高于男婴 B.人口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
C.妇女生育率明显升高 D.人口性别结构明显优化
23.我国目前的这种出生人口性别比特点对未来造成的影响包括( )
①“剩男”现象明显增加 ②女性择偶标准降低 ③“老夫少妻”现象增加
④不会引发社会问题 ⑤跨国婚姻有所增多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24.能缓解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措施是( )
①实行胎儿性别鉴定 ②提倡养儿防老的观念
③尊重妇女权益,实现男女平等 ④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深圳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最迅速的城市。读下列图表,回答25-27题。
25.深圳市10年间人口增长率一直较高,主要原因是( )
A. 出生率较高 B. 自然增长率较高
C. 死亡率很低 D. 人口大量迁入
26. 深圳市非户籍人口比重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经济因素 B. 生态环境因素
C. 政治因素 D. 社会文化因素
27. 深圳市提高未来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途径是( )
A. 不断新增城市建设用地 B. 适度降低市民的生活消费水平
C. 提高本地水资源利用率 D. 提高科技水平和地区开放程度
读常州市工业分布状况图,回答28-30题。
28.常州市工业分布的特点是( )
A.分布在市区的边缘,形成包围城市的环状区域
B.位于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及其附近
C.都分布在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的下游
D.散布于居民区和商业区之中
29.形成常州市工业分布特点的原因是( )
①城市边缘环境优美 ②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污染日渐突出
③交通便利,便于运输 ④城市功能分区的必然结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0.常州工业的分布除具有上述分布特点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尽量把工业布局在铁路线、公路线和运输河道附近,其原因是( )
A.便于工人上下班 B.工业企业货物运量大,靠近运输线路可降低成本
C.便于购货人员就近订货 D.靠近交通线路装运可节省工人的体力消耗
第Ⅱ卷(综合题)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40分)
31.根据下列材料,完成各题。(共24分)
材料1 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图
材料2 甲、乙两国人口数据资料
材料3 A、B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图
(1)材料1中斜线部分表示 ,计算方法是 。在C阶段,我国实现出生率下降的主要措施是 ,目前我国处于 (填字母)阶段。图中人口死亡率下降最明显的是 (填字母)
阶段,出生率下降最明显的是 (填字母)阶段。
(2)材料2中,甲国人口总死亡率偏高的原因主要是 _。甲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材料1中A、B、C、D 哪一阶段 (填字母)。
(3)材料3中A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B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应采取的措施是 和 。
32.读“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模式图”(途中箭头表示是人口迁入或迁出方向),完成下列问题。(共16分)
(1)在“北美”两侧横线上加绘两个箭头,以表示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方向。
(2)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分别是:A ,B ,C ,D .
(3)从全球来看,我国属于人口的 (迁入区、迁出区)。
(4)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 因素。
【参考答案】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C | D | C | B | D | A | C | C | B | C | B | A | A | B | B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C | C | C | D | A | C | B | B | C | D | A | D | A | B | B |
31.(1)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计划生育 D B C
(2)人口老龄化 D
(3)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老龄化 鼓励生育 接纳移民
32.(1)略
(2)拉丁美洲 大洋洲 非洲 欧洲
(3)迁入区
(4)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