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专版)2020中考物理复习方案课时训练15机械能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564275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杭州专版)2020中考物理复习方案课时训练15机械能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564275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杭州专版)2020中考物理复习方案课时训练15机械能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564275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杭州专版)2020中考物理复习方案课时训练15机械能
展开课时训练(十五) 机械能
(限时:60分钟)
|基础过关|
1.[2019·下城一模]如图WK15-1所示,无人机在空中匀速上升时,不断增加的能量是 ( )
图WK15-1
A.动能 B.动能、重力势能
C.重力势能、机械能 D.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
2.[2019·深圳]如图WK15-2所示,弧形轨道ab段光滑,bc段粗糙,小球从a点经最低点b运动至c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图WK15-2
A.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小球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B.经过b点时,小球动能最大
C.从b点到c点的过程中,小球动能增大
D.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小球机械能守恒
3.我们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速度有关,那么,哪个因素对动能的影响更大呢?对下表中数据进行分析,能初步得出: 对动能的影响更大.
物体 | 动能 |
抛出去的篮球 | 约30 J |
行走的牛 | 约60 J |
百米冲刺时的运动员 | 约4000 J |
4.[2019·武威]迄今为止,我国已发射40余颗北斗导航卫星.若某卫星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如图WK15-3所示,则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的过程中, 能转化为 能.
图WK15-3
5.如图WK15-4所示是运动员在乒乓球比赛中,高抛发球时的情景.不计空气阻力,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在乒乓球上升的过程中,乒乓球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其机械能如何变化?
(2)乒乓球运动到最高点时,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请说明理由.
图WK15-4
6.在“探究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实验中,采用如图WK15-5所示的实验装置.用细线把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悬挂起来,将小球从位置B拉到位置A,由静止释放小球,观察小球从A→B→C的过程中高度和速度的变化,并测出了小球在A、B、C三个位置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值.从而分析这一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化,数据如下表所示.
图WK15-5
运动过程或位置 | A | A→B | B | B→C | C |
动能Ek/J | 0 | 增加 | 4.98 | 减少 | 0 |
重力势能Ep/J | 5.00 | 减少 | 0 | 增加 | 4.97 |
(1)小球在图中的C位置,受到 个力的作用.
(2)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小球从A→B的过程中速度不断增加,高度不断降低,这个过程中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 ,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在逐渐减少,这主要是小球受到 造成的.
(3)在实验中,如果换用质量为2m的小球,其他条件不变,那么,小球到达B位置时的机械能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质量为m的小球到达B位置时的机械能.
7.[2018·金华]相关资料表明,大部分重大交通事故都是因为汽车超载、超速造成的.兴趣小组决定对超载、超速问题进行一次模拟探究,经过讨论后认为,可以用小球作为理想模型,代替汽车作为研究对象.如图WK15-6所示,将小球从高度为h的同一斜面上由静止开始滚下,推动同一小木块向前移动一段距离s后停下来.完成甲、乙、丙三次实验,其中h1=h3>h2,mA=mB<mC.
图WK15-6
(1)把小球放在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沿斜面滚下是为了控制 相同.
(2)实验中超载、超速带来的危害程度用 表示.
(3)探究超载带来的危害时,选择甲、乙、丙三次实验中的 进行比较.
(4)为比较超载、超速带来的危害程度,兴趣小组利用上述器材进行了定量研究.得到数据如下表:
小球 | 质量/克 | 高度/厘米 | 木块移动的距离/厘米 |
A | 10 | 5 | 10 |
B | 20 | 5 | 18 |
C | 30 | 5 | 29 |
D | 10 | 10 | 38 |
E | 10 | 15 | 86 |
请根据上表数据分析,货车超载20%与超速20%两者相比,潜在危害较大的是 .
|走进重高|
1.[2018·富阳一模]如图WK15-7所示,轨道ABC光滑,弹簧固定在水平轨道末端,小球从A处由静止滚下,撞击弹簧,至弹簧压缩程度最大.在这个过程中,机械能变化的情况是 ( )
图WK15-7
A.重力势能→动能
B.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C.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动能→重力势能
D.小球的机械能不断减小
2.(多选)[2018·上城一模]2018年2月13日,刘佳宇在平昌冬奥会单板滑雪女子U形场地赛首获该项目奥运奖牌.场地为半圆形轨道(如图WK15-8所示),她以一定的速度从A点向下俯冲,经轨道达到最高点E,图中“”代表刘佳宇在不同时刻的位置,不计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则 ( )
图WK15-8
A.A点的机械能小于E点的机械能
B.B点的动能等于D点的动能
C.A点到C点重力做功,动能增加
D.C点到E点机械能都转化为内能
3.[2019·上城一模]弹跳杆运动是一项广受欢迎的运动.其结构如图WK15-9甲所示,图乙是小金玩弹跳杆时由最低位置上升到最高位置的过程,其中b是弹簧处在原长的状态,针对此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
图WK15-9
A.a→b,小金的机械能不断增加,在b时动能最大
B.b→c,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小金的重力势能
C.在a状态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
D.在c状态时小金的机械能达到最大
4.[2019·安徽]如图WK15-10所示,在光滑的水平台面上,一轻弹簧左端固定,右端连接一金属小球,O点是弹簧保持原长时小球的位置.压缩弹簧使小球至A位置,然后释放小球,小球就在AB间做往复运动(已知AO=OB).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的过程中(空气阻力不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图WK15-10
A.小球的动能不断增加
B.弹簧的弹性势能不断减少
C.小球运动到O点时的动能与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相等
D.在任一位置弹簧的弹性势能和小球的动能之和保持不变
5.[2018·衢州]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让同一小车每次都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使小车分别在毛巾、棉布和木板上运动直至静止,小车运动的距离如图WK15-1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WK15-11
A.小车在毛巾上运动的距离最短,所以它消耗的机械能最少
B.小车在木板上运动的距离最长,所以它消耗的动能最多
C.小车在毛巾、棉布和木板上运动的距离不同,但每次小车获得的内能相同
D.小车在毛巾、棉布和木板上运动的距离不同,但每次小车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同
6.[2019·湖州]打网球已成为我国青少年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如图WK15-12甲为快速飞行的网球遇到迎面而来的球拍时的三个瞬间,图乙为用频闪相机拍摄的网球离开球拍后在空中飞行过程的照片.
图WK15-12
(1)网球遇到球拍时,网球和球拍都变形了,这说明 (写两点).
(2)网球遇到球拍后的某一瞬间,网球的速度刚好变为零,则该瞬间网球所受的力是否平衡? .
(3)网球表面比较粗糙,在空中飞行时所受空气阻力不可忽略.图乙中,网球从A点经过最高点B飞行到C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A、B、C三点中,网球在A点时机械能最大
②位于最高点B点时,网球的动能为零
③在该飞行过程中,网球的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7.[2019·咸宁]甲、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网球.如图WK15-13所示,在同一高度同时以大小相等的速度,将甲球竖直向下抛出、乙球竖直向上抛出,不计空气阻力.抛出时两球机械能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从抛出到落地前的运动过程中,甲球的动能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乙球的机械能 (选填“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不变”或“减小”).
图WK15-13
8.如图WK15-14所示是某研究小组精心设计的一种机械,高处的水通过左侧的管道向下流动,水流冲击叶片,叶片的转动带动砂轮转动,就可以打磨需要的工件,同时叶片的转动带动右侧的抽水器将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继续向下流动,从而实现永不停歇.你认为这种机械是否能够一直工作下去,请说明原因.
图WK15-14
9.光滑斜面甲与水平面AB平滑连接.从斜面甲高H处静止释放小球,小球运动到B点静止,如图WK15-15Ⅰ所示.在水平面AB上的C点平滑拼接另一光滑斜面乙,已知AB=3AC,如图Ⅱ.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小球从斜面甲高H处由静止释放,说出小球在斜面乙到达的最大高度h与H的数量关系及理由.
(2)要使小球在斜面乙上到达的最大高度变为2h,小球应在斜面甲上多高处静止释放并说明理由.
图WK15-15
10.图WK15-16甲是小丽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关系时的实验情景:斜面上有两平行轨道,将两个小球①、②从轨道上由静止释放,与放置在水平木板上的两个相同木块①、②发生碰撞,两个木块初始位置到斜面底端的距离相等.
图WK15-16
(1)为完成实验,应使两个质量 的小球从轨道上 高度由静止释放.(均选填“相同”或“不同”)
(2)由图甲情景可知,碰撞木块前的瞬间,小球 的动能较大;两木块通过A、B两点时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大小分别为fA、fB,则fA fB;滑行中,木块的动能转化为 能.
(3)图乙是某次实验时的情景:将两小球从图中E、F处由静止释放,最终木块①从水平木板的右端滑出,小丽用质量更大的木块③替换木块①后继续此次实验,将两小球仍从图中E、F处由静止释放,木块③未滑出木板.小丽的实验改进有一处遗漏,它是
.
11.在探究物体的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小雨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物体的重力势能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二:物体的重力势能可能与物体所处的高度有关.
为此他设计了如图WK15-17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将两端开口、长约1 m、粗细均匀的圆柱形玻璃管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将粗细适宜的圆柱形泡沫塑料块置于玻璃管内O点处(塑料块与玻璃管内壁有适量的摩擦);其他器材还有:刻度尺、一组系有细线的质量不等的钩码、用于调整泡沫塑料块回到O点位置的木棒(如图乙所示).
图WK15-17
请你帮助小雨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猜想一”时,应使用质量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钩码从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高度在玻璃管内由静止下落,去冲击O点的泡沫塑料块,然后用刻度尺分别测量 ,从而比较出重力势能的大小.
(2)设计出探究“猜想二”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12.已知物体的重力势能表达式为Ep=mgh,动能表达式为Ek=m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h为物体距离水平地面的高度,v为物体的运动速度,g取10 N/kg.如图WK15-18所示,将一质量为0.4 kg的物体从距离地面1.5 m的高度沿水平方向以2 m/s的速度抛出.不计空气阻力,物体从被抛出到落地的瞬间,整个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求:
(1)物体被抛出时的重力势能Ep和动能Ek1.
(2)物体从被抛出点至落地的过程中,其重力所做的功W.
(3)物体落地前瞬间的动能Ek2.
图WK15-18
【参考答案】
基础过关
1.C 2.B
3.速度
4.重力势 动
5.(1)在乒乓球上升的过程中,乒乓球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机械能不变.
(2)乒乓球运动到最高点时,处于非平衡状态.因为乒乓球此时只受到重力作用,受力不平衡,所以处于非平衡状态.
6.(1)2 (2)动能 空气阻力 (3)大于
7.(1)速度 (2)小木块移动的距离s (3)甲、丙
(4)超速20%
走进重高
1.B 2.BC 3.C
4.D [解析]由题知,O点是弹簧保持原长时小球的位置,则AO段弹簧处于压缩状态,OB段弹簧处于拉伸状态;小球从A运动到O的过程中,弹簧逐渐恢复原状,形变程度变小,弹性势能变小,小球所受弹力方向向右,速度不断增大,动能变大,此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到达O点时,弹簧恢复原长,弹性势能为零,小球所受弹力为零,此时速度最大,动能最大;小球从O运动到B的过程中,弹簧被拉长,形变程度变大,弹性势能变大,此时小球所受弹力方向向左,速度不断减小,动能变小,此过程中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则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的过程中,小球的动能先增加后减少,故A错误.由以上分析知,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的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先减少后增大,故B错误.由以上分析知,小球运动到O点时的动能(最大)与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零)不相等,故C错误.水平台面光滑,且AO=OB,说明没有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小球和弹簧组成的整体机械能守恒,所以在任一位置弹簧的弹性势能和小球的动能之和保持不变,故D正确.
5.D
6.(1)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否
(3)①③
7.相等 增大 不变
8.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此机械工作过程中会不断克服摩擦做功,高处的水具有的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无法将等量的水从低处抽到高处,最终高处的水将流尽,机械停止工作,因此这种机械根本不会实现永不停歇.
9.(1)由题图Ⅰ知,小球从释放点到B点静止的过程中,减少的机械能等于在水平面AB上由于摩擦而损耗的机械能.因为AB=3AC,所以在AC段损耗的机械能是AB段的,所以小球在乙斜面上时的机械能比在甲斜面上时的机械能少,由于在乙斜面上达到最大高度h时,机械能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而在甲斜面上H处的重力势能等于在斜面上的机械能,所以小球在乙斜面上达到最大高度h时的重力势能为小球在甲斜面上H处的重力势能的,故上升高度h=.
(2)使小球在斜面乙上升高度为2h,即,因为小球在AC段损耗的机械能与第一次相同,即损耗高度的机械能,所以释放高度是.
10.(1)相同 不同
(2)① = 内
(3)没有将木块②也更换为与木块③相同的木块
11.(1)不同 相同 泡沫塑料块下移的距离
(2)如表所示
实验 次数 | 钩码的质 量/g | 钩码下落 的高度/cm | 泡沫塑料块 下移的距离/cm |
1 |
|
|
|
2 |
|
|
|
3 |
|
|
|
12.解:(1)重力势能Ep=mgh=0.4 kg×10 N/kg×1.5 m=6 J.
动能Ek1=m=×0.4 kg×(2 m/s)2=0.8 J.
(2)重力做功W=mgh=0.6 kg×10 N/kg×1.5 m=6 J.
(3)落地前瞬间的动能Ek2=Ek1+W=0.8 J+6 J=6.8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