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8月)地理试题
展开
鹤岗一中2019-2020年度开学考试
高三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能正确反映图中沿a~b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的是( )
A. B.
C. D.
2. 图中b点与水利枢纽之间的可能高差是
A. 1500米 B. 1000米 C. 500米 D. 0米
3. 建设图中水利枢纽的首要目标是( )
A. 发电 B. 航运 C. 防洪 D. 灌溉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通过上图等高线数值可知图中等高距为500m,根据图中等高线走向及河流流向可知a的海拔为大于500m小于1000m,b的海拔为大于1000m小于1500m,根据ab线的等高线数值可知ab线的等高线数值最低不低于500m,据此,该题选B。
【2题详解】
据图可知b地海拔为1000m 【3题详解】
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三峡,应为长江流域,因此图中水利枢纽的首要目的应为防洪,因此该题选C。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甲、乙两地建有养殖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从图中可知
A. 山峰的海拔可能为1044米
B. 乙地海拔可能为1025米
C. ①处陡崖相对高度为10-20米
D. 区域内最大高差近60米
5. 在②地可以看到
A. ①③ B. ①⑤
C. ③④ D. ④⑤
6. 若图中建有一小型水库,甲养殖场濒临水库最高水位,则
A. 水库最深为10-15米 B. 水坝高度为15-20米
C. 库区水面大于1平方千米 D. 甲、乙两养殖场将污染水库
【答案】4. C 5. B 6. A
【解析】
【4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5米,因此可推断山峰海拔为1035-1040米;乙地海拔为1020-1025米;但不等于1025米;①处陡崖相对高度为10-20米;区域内最大高差近45-55米。
故选:C。
【5题详解】
①②之间海拔高处等高线密集,海拔低处等高线稀疏,为凹坡,透视性好,因此②地可以看到①;②③之间海拔高处等高线稀疏,海拔低处等高线密集,为凸坡,透视性差,因此②地 看不到③;②⑤之间为谷地,因此在②地可看到⑤;②④分别位于陡崖的上下方,但②地不在陡崖边缘处,结合②地坡度和④地距崖底的距离,可知判断②地不能看到④地。
故选:B。
【6题详解】
水库应选址在“口小肚大”的地区,由此可判定水库底部海拔范围应是1005—1010米,甲养殖场靠近1020米高等高线。按该水面高度计算,水库最深为10-15米;水坝高度为5-10米; 库区水面小于0.25平方千米; 乙与库区之间有两条相邻的等高线海拔均为1025,说明二者之间应为山脊分布,因此从地形状况和相对位置看,乙养殖场不会污染库区。
故选:A。
【点睛】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 “(n-1)×d≤△H<(n+1)×d”其中:n表示重叠的等高线的条 数,d表示等高距,H表示陡崖的相对高度。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四地最早观测到日出的地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 若要拍摄以该岛主峰为背景的照片,最合适的地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7. A 8. D
【解析】
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
【7题详解】
太阳从东边升起,③、④两地位于山的西坡,受山地影响看到日出较晚,②地在最东,但地势低,视线受东部丘顶的遮挡;①地地势高,应是最早看到日出的。选A正确。
8题详解】
.①地位于主峰上,不可能拍摄到主峰的全景照片;②地受到中间缓坡的阻挡,不能拍摄到主峰;③地位于主峰的山麓陡坡下,也不适合拍摄以主峰为背景的照片,故选D选项。
新华网讯:北京时间2014年10月24日02时0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准确进入近地点高度为209公里、远地点高度41.3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我国探月工程首次实施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首战告捷。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当探月飞行试验器发射升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伦敦时间为23日14:00
B. 纽约时间23日12:00
C. 洛杉矶时间为23日10:00
D. 堪培拉时间为24日03:00
10. 此时与北京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约占全球的( )
A. 二分之一 B. 三分之一
C. 四分之一 D. 五分之一
11. 假设当天酒泉昼长11时30分,西昌昼长11时50分。一批航天专家上午11时乘飞机从酒泉到西昌参观探月飞行试验器卫星发射,途中飞行3小时。据此和上图分析航天专家该日经历的昼长为( )
A. 11时30分 B. 11时34分
C. 11时50分 D. 11时24分
【答案】9. C 10. C 11. D
【解析】
本题考查时间的计算
【9题详解】
伦敦在中时区,纽约在西五区,洛杉矶在西八区,堪培拉在东十区,东八区北京时间为24日02:00时,它们的区时分别为伦敦23日18:00、纽约23日13:00、洛杉矶23日10:00、堪培拉24日04:00,C正确。
【10题详解】
北京时间为2点,则0:00所在经线为90°E,从90°E向东到180°日界线之间各地与北京同处同一日期,占全球四分之一,C正确。
【11题详解】
由题目信息可知,航天专家当天经历的昼长,可以分三步来计算:(1)专家11点前在酒泉经历的昼长为4小时45分,即酒泉当天昼长11小时30,故日出地方时为6:15分至11:00飞机出发,经历4小时45分白昼;(2)飞机在途中飞行3小时,经历3小时白昼;(3)飞机到达西昌后经历3小时39分白昼,即西昌昼长11时50分,日落地方时为17:55分,飞机11:00从酒泉起飞时,依据酒泉与西昌4度经度差,得出16分时差,即飞机从酒泉出发时,西昌地方时为11:16,三小时后飞机到达西昌,得出飞机到达西昌时的当地时间为14:16,用西昌日落地方时17:55减去飞机到达西昌时当地时间14:16,从而得出专家在西昌经历的昼长为3小时39分,将上述三段时间相加得出昼长11小时24分,D正确。
下图示意河北省某地观察者于6月22日观察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太阳视运动轨迹上的甲点和乙点相距45°。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 当太阳位于甲位置时,当地
A. 大气辐射最强 B. 地表温度最高 C. 物体影长最长 D. 太阳辐射最强
13. 当太阳位于乙位置时,当地地方时约为
A. 14时 B. 15时 C. 17时 D. 18时
14. 与6月22日相比,该地12月22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会
A. 更短,正午太阳在天空中较低的位置
B. 更长,正午太阳在天空中较高的位置
C. 长度相同,正午太阳在天空中较低的位置
D. 长度相同,正午太阳在天空中较高的位置
【答案】12. D 13. B 14. A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意义。
【12题详解】
甲位于观察者的正南方向,为正午时刻,当太阳位于甲位置时,太阳高度角最大,当地太阳辐射最强,物体影长最短,地表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地表升温有一定时间,地表温度最高在正午后两小时左右,大气辐射也在午后。故选D。
【13题详解】
根据太阳视运动一周360°用时一天24小时,每小时移动15°,甲点和乙点相距45°,甲位于天穹顶为正午12时,故乙为15时。故选B。
【14题详解】
12月22日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角更小,故与6月22日相比,该地12月22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会更短,正午太阳在天空中较低的位置。故选A。
读图回答问题。
15. 冬季, 教室内暖气开放一段时间后,打开教室门,图中空气流动方向正确的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6. 下列现象,能用上题反映原理解释的是
A.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B. 滨海地区的海陆风
C. 沙尘暴灾害的形成 D. 阴天时昼夜温差小
【答案】15. A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教室的门刚打开时,外面气温低,气压高,教室内气温高,气压低,地面空气由外流向内;而在教室上面,空气由内流向外面,结合选项,A正确,其余选项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散射作用的结果,A错误;海陆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而形成的热力环流,B正确;沙尘暴是冷锋影响形成的天气实例,C错误;阴天时的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大气的热力作用的原理,D错误。故选B。
2018年华北地区某城市一周日均温均在 10℃ 以上,某日突降大雪,延续2日,之后气温回升,积雪初融,该城市某停车场出现 “雪馒头”景观 (下图)。“雪馒头”都位于渗水方砖 (中心空洞,露出土壤)的中央。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该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 1月初 B. 4月初
C. 7月初 D. 9月初
18. “雪馒头”景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A. 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 B. 土壤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少
C. 方砖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多 D. 方砖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多
【答案】17. B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华北地区冬季日均温较低,材料中的日均温在10°C左右,不会为1月份,A错误。4月份气温回升,日均温在10°左右,若有寒潮来袭,会产生降雪天气,B正确。7月份为夏季,日均温在20°左右,C错误。由于降雪以后气温升高,不会为9月份,因为9以后气温降低,D错误。故选B。
【18题详解】
每个雪堆都位于一块方砖的正中央,这种方砖的中心有个空洞,会露出土壤。照片显示的“雪馒头”形成的原因有土壤较地砖比热容大,升温较慢,其上积雪融化较慢。“雪馒头”景观的出现说明土壤与砖地升温速度不同,土壤升温速度比砖慢,所以方砖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多,雪融化较快,而土壤释放地面辐射较少,雪不易融化,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冰川表面的气温与同海拔自由大气相比,始终处于稳定的低温状态。图甲是“我国某山地冰川分布剖面图”。图乙是“某日观测站A处上空温度垂直分布的日变化图(单位:℃)”。
仅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完成下面小题。
19. 仅从局部地区热力环流考虑,图甲中①地实测最大风频为( )。
A. 东南风 B. 西南风
C. 西北风 D. 东北风
20. 据图及资料分析仅考虑热力环流可知,一天中①地风力最弱的时段是( )。
A. 7时-9时 B. 12时-14时
C. 4时-6时 D. 15时-17时
【答案】19. B 20. A
【解析】
【分析】
1.图中横轴是南北方向,冰川处是冷高压,①处海拔低,气温较高,所以风由冰面吹向①,是向北吹,在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形成西南风。
2.温差最大时,风力最强。冰面的温度变化不大,所以①地温度最低时,温差最大,风力最弱。
【19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冰面气温每天24小时始终低于同海拔自由大气,则近地面大气遇冷收缩沿冰面下沉,与之相比,①地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水平方向上,近地面空气由冰面流向①地,初始风向是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成为西南风。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0题详解】
①地的风力大小由①地和冰川的温差决定,冰川的温度处于稳定状态,所以①地温度最低时,温差最大,风力最弱。读图乙,根据温度变化分析,在8时左右,①地的温度最低,所以此时①地与冰川的温差最小,气压差也最小,风力最弱,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受热的地点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遇冷的地点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了热力环流。
近50年来,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东部、北部的沼泽分别逐渐被耕地、林地取代。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气温也发生了变化。研究发现,气温变化与地面反射率有关,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均地面反射率:林地<沼泽<水域<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同类土地的地面反射率冬季最高。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该省东部、北部气温的变化趋势分别是
A. 上升、上升 B. 上升、下降
C. 下降、上升 D. 下降、下降
22. 造成地面反射率冬季最高的直接因素是
A. 地温 B. 积雪
C. 植被覆盖率 D. 日照时数
23. 实际观测,该省南部气温却呈上升趋势,其原因最可能是
A. 开垦湿地 B. 毁林开荒
C. 填湖种草 D. 城市化
【答案】21. C 22. B 23.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有关下垫面因素对反射率、和气温的影响。要结合材料中的一般规律进行分析,并且要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地理环境特征进行理解。
【21题详解】
根据材料,东部、北部的沼泽分别逐渐被耕地、林地取代;耕地反射率大于沼泽,则东部反射太阳辐射变多,则推测吸收减少,则气温降低;林地反射率小于沼泽,则北部反射太阳辐射变少,则推测吸收增加,则气温升高。故答案为C。
【22题详解】
A.地面反射率影响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影响地温,A不对。
B. 东北冬季积雪多,反射率高,B对。
C. 根据材料,同类土地的地面反射率冬季最高,因此无植被覆盖的土地利用类型其反射率不受植被覆盖率影响,C不对。
D.反射率指地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受地面物质的影响,不受日照时数影响,D不对。
故答案为B。
【23题详解】
A.黑龙江的沼泽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地区,A不对。
B. 根据材料,耕地反射率大于林地,因此毁林开荒会导致温度反射率增加,气温下降,B不对。
C. 根据材料,草地反射率大于水域,填湖种草会导致反射率上升,气温下降,C不对。
D. 黑龙江纬度高,气温低,人口城市等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因此南部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出现城市热岛效应,气温升高,D对。
故答案选D。
【点睛】城市建设使该地的植被减少,反射率增加,但是由于城市中人口集中、车辆等较多,人为热的释放较多,下垫面比热容较小,升温较快等,因此多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华而成,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凇形成同时需要气温很低(零下20多度),且水汽又很充分这两个极重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中国四大气象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的形成,冬季漫长寒冷的气候是其基础条件、低空水汽量多是其充分条件、昼夜辐射降溫强烈是其有利条件、经常碧空微风是其关键条件。吉林松花湖是东北地区最大人工湖,每年冬季,因水电站水轮机组的工作,使江水水温升高,附近水面冬季不冻,促使了松花江(湖)两岸几十里都会形成雾妆。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4. 吉林雾凇形成的关键是其冬季受
A. 亚洲高压的控制 B. 稳定的偏北风影响
C. 极地高压的控制 D. 多锋面气旋的影响
25. “雾凇”形成过程中,昼夜辐射降温强烈有利于
A. 增高地表温度 B. 增加空气中水汽含量
C. 增高近地面气温 D. 促进空气中水汽凝结
26. 在松花江(湖)两岸壮阔的雾凇景观形成中,水电站的运行有利于
A. 江面水的升华 B. 水汽的输送
C. 江面水的蒸发 D. 水汽的凝结
【答案】24. A 25. D 26. C
【解析】
【24题详解】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结合材料雾凇是在寒冷漫长、低空水汽充足、昼夜温差大、微风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据此吉林雾凇的形成主要是冬季冷高压天气下形成的,A正确,稳定的偏北风影响,风大,水汽易扩散,不易形成雾凇,B错;多锋面气旋的影响,天气不稳定,不易形成雾凇,D错;极地高压的控制为高纬度地区,对吉林的影响小,C错,故选A。
【25题详解】
“雾凇”形成过程中,昼夜辐射降温强烈会导致白天和夜晚的温差增大,特别是晚上由于近地面辐射冷却,迅速降低地面的温度,使得近地面水汽容易凝结,AC错误,D正确;空气中水汽含量与蒸发强弱有关,夜晚,气温低,蒸发弱,空气中水汽含量少,B错误,故选D。
26题详解】
结合材料进行分析,雾凇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水分,而吉林松花湖是东北地区最大人工湖,每年冬季,因水电站水轮机组的工作,使江水水温升高,附近水面冬季不冻,促使了松花江(湖)两岸几十里都会形成雾妆。说明水电站的运行能够增加空气中水汽的含量,促使两岸雾凇的形成,C正确。
下图为北半球1月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的大气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7. 图中M地正东方向吹( )
A. 东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28. 根据M地附近的大气状况判断,M地可能( )
A. 受西伯利亚高压控制
B. 是位于华北平原的某城市
C. 位于地中海沿岸
D. 位于台风中心
【答案】27. A 28.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水平运动中的风向判断。
【27题详解】
读图中气压数值可知,M地位于低压中心,已知该地位于北半球,所以M地正东方向吹东南风。故选A。
【28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地区近地面气温在0 ℃左右,且M地气温比周围高,由上题可知,该地受低压控制,所以A错;1月地中海沿岸受西风影响,近地面气温在0 ℃以上,C错;台风主要发生在北半球夏秋季,D错;受热岛效应影响,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盛行上升气流,故M地可能是位于华北平原的某城市,选B。
一般情况下,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是向上输送的,表现为蒸发过程。而在特定情况下,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
完成下面小题
29. 下列地区,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是
A. 绿洲边缘的荒漠 B. 荒漠边缘的绿洲
C. 绿洲中心 D. 荒漠中心
30. 我国西北地区的逆湿现象可能
A. 导致沙漠扩大 B. 加剧风力侵蚀
C. 导致降水增多 D. 改善土壤条件
【答案】29. A 30. D
【解析】
【29题详解】
根据题意,逆湿表现为下湿上干的大气结构(空气为水平运动)。根据材料,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从热力环流角度可知绿洲风在近地面是从绿洲吹向荒漠,绿洲的水汽带向绿洲边缘的荒漠,使其最容易出现下湿上干的逆湿现象,A对。绿洲中心和荒漠中心空气非水平运动,水汽表现为蒸发过程,且绿洲中心和荒漠边缘的绿洲大气层上下水汽都充足,荒漠中心上下水汽都缺乏,B、C、D错。故选A。
【30题详解】
逆湿现象把绿洲水汽带向边缘荒漠,出现水汽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的逆湿现象,可以使该地区的土壤中水分含量增加,从而使土壤更进一步的发育,也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改善土壤条件,故选B,而AC错误。逆湿产生的条件是大气水平运动,降水(一般指垂直降水)一般与气流上升有关,观D错误。
读我国渤海某海岸地表物质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31. 该地区的地貌有
①沙丘 ②海蚀崖 ③三角洲平原 ④风蚀蘑菇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32. 塑造该地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①风力作用 ②波浪侵蚀作用 ③流水沉积作用 ④冰川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31. C 32. A
【解析】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31题详解】
读图,结合图例,图中包括沙丘和三角洲地貌,没有海蚀崖和风蚀蘑菇,故选C。
【32题详解】
沙丘是风力沉积形成的,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在该地区冰川作用,波浪侵蚀和图中三角洲、沙丘地貌没有关系,故选A。
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多分布在平坦的地方。但在黄河河口以下的晋陕交界地区,近似环形的河床则深深嵌入岩层之中。下图示意乾坤湾河道及局部景观。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3. 推测乾坤湾形成的原因是
A. 地壳上升,地势低洼,河流堆积
B. 断裂下陷,地势低洼,河流堆积
C. 地壳上升,裂隙发育,河流侵蚀
D. 断裂下陷,裂隙发育,河流侵蚀
34. 甲岸地带被当地村民称为“风水宝地”的原因是
A. 水流较缓,方便取水,土壤肥沃 B. 三面环水,利于防御,交通便利
C. 河谷地带,降水丰富,热量充足 D. 地势较高,有利防洪,光照充足
【答案】33. C 34. A
【解析】
【33题详解】
本题考查塑造地表形态的作用。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断裂下陷形成的是洼地,而乾坤湾地势较高,故其是地壳抬升而成,接着流水沿地表裂隙不断侵蚀,最终形成乾坤湾。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4题详解】
本题考查河岸地带被当地村民称为“风水宝地”的原因。读图并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示甲河岸位于河流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水流较缓,水域较浅,便于取水,且土壤肥沃,便于耕作,A正确;位于河流凸岸,水域较浅,不利于航运,交通不便,且与周边地区相比热量和光照相差不大,B、C、D错误。故选A。
我国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萨拉乌苏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过渡带,蕴 藏着丰富的晚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变的地质信 息。下图为距今2.3~1万年期间萨拉乌苏河流域 米浪沟湾地层剖面示意图,其中黑垆土是发育 于黄土母质上的一种土壤。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5. 根据材料推测距今1.9万年时期萨拉乌苏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可能是
A. 气候湿热,出现雨林
B. 气候干热,沙漠扩张
C. 气候暖湿,湿地增加
D. 气候干冷,出现针叶林
36. 沉积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沉积物厚度。根据材料分析,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平均沉积速率最大的时期为
A. 距今2.34~1.93万年 B. 距今1.93~1.9万年
C. 距今1.9~1.45万年 D. 距今1.45~1.0万年
37. 地层剖面示意图中甲时期的大气环流特点是
A. 受西北季风影响增强 B. 受东南季风影响增强
C. 受东南信风影响增强 D. 受河陆风影响增强
【答案】35. C 36. B 37. B
【解析】
【35题详解】
读图可知,距今1.9万年时期萨拉乌苏河流域地层为湖沼相,因此当时的自然环境可能是气候暖湿,湿地增加。萨拉乌苏河流域纬度较高,不会出现雨林,A错误;气候干热、沙漠扩张不会出现湖沼相沉积,B错误;距今1.9万年时期,萨拉乌苏河流域地层为湖沼相,且湖沼相十分宽厚,据此可推知,距今1.9万年时期该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湖泊、沼泽等湿地面积广,水生动植物大量繁衍生息,造就了宽厚的湖沼相,C正确;气候干冷不会出现湖沼相沉积,D错误。故选C。
【36题详解】
计算平均沉积速率是用四个选项中的时间段内的沉积厚度除以时间差距。根据四个选项给出的时间段,结合图中剖面深度、地质年龄等数据,观察比较分析可知,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平均沉积速率最大的时期为距今1.93-1.9万年,最慢的是距今1.9~1.45万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7题详解】
据图可知,甲地层为河流相,其底下一层为古流动沙丘,说明河流相形成之前,该地气候干热,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沙漠不断扩张。之后河流相形成,且其厚度较其他年代更为宽厚,可以推测甲时期东南季风影响增强,降水变得丰富,河流径流量增大,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增强,形成宽厚河流沉积相,故B正确;我国的西北季风性质干冷,降水较少,对河流相的形成不利,故A错误;我国受东南信风影响较小,C错误;河陆风是河流与陆地之间由于热力性质差异产生的空气局部小规模环流系统,与河流相的形成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本题需要准确提取图示信息,并采用发散思维,根据所学知识和该地地层特点探究其产生原因及当时的地理环境。
T地(下图)附近海域,夏季常有大雾且难以消散近年来,T地附近地区夏秋季节常受山火侵袭。2018年11月8日,T地附近山区(多高山峡谷)发生了特大山火,在干热强劲的圣安娜风的作用下,山火迅速蔓延,并持续半个月,此次山火造成300多人死亡和失踪,超12000栋房屋被烧毁,30多万人紧急撤离。K河下游及河口附近沙漠广布,流域内落差较大。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8. 导致T地附近海域夏季大雾难以消散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洋流 B. 高压 C. 地形 D. 西风
39. 此次山火过后的几年内,推测T地附近山区
A. 降水明显减少 B. 径流年际变化增大
C. 水循环更旺盛 D. 地质灾害频率增加
40. 当K河河口水体透明度最低时,其河口附近
A. 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B. 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
C. 以海水侵蚀作用为主 D. 以海水堆积作用为主
【答案】38. B 39. D 40. B
【解析】
【38题详解】
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T地30°-40°N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大雾的扩散,B正确;
该地大雾的持续,主要原因是受副高控制,与洋流、地形关系不大,AC错误;
该地夏季不受西风控制,另外盛行西风更有利于雾的扩散,D错误。
故选B
【39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在干热强劲的圣安娜风的作用下,山火迅速蔓延,并持续半个月”可知,此次山火过后,森林植被大量被烧毁。
A.森林被烧毁,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会增加,降水不会明显减少,A错误;
B.森林被烧毁,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会增大,但是径流年际变化不会明显增大,B错误;
C.森林植被大量被烧毁,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循环会减弱,C错误;
D.森林植被大量被烧毁,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能力急剧下降,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D正确;
故选D
【40题详解】
当K河河口水体透明度最低时,河流的含沙量较大,在河流入海口处受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泥沙逐渐沉积,以流水的沉积作用为主。故B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雾消散的原因,一是由于下垫面的增温,雾滴蒸发;二是风速增大,将雾吹散或抬升成云;再有就是湍流混合,水汽上传,热量下递,近地层雾滴蒸发。雾的持续时间长短,主要和当地气候干湿有关。一般来说,干旱地区多短雾,多在1小时以内消散,潮湿地区则以长雾最多见,可持续6小时左右。
二、综合题(3个小题,共4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陆地的河流流速比较急,带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阔的海洋后,流速慢了下来,泥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积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这就叫河口冲积岛。
材料二 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图。
材料三 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
材料四 下图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1)说明河口冲积岛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哪些?
(2)描述材料二中古沙洲的生消变化过程。
(3)近年来该地海岸线向近海移动的速度减慢,试说明其原因。
(4)材料四图中的山脉是 ,属于地质构造中的 ,板块a为 板块,板块b为 板块。
【答案】(1)流水堆积(沉积)作用、海水的顶托作用。
(2)河口地区由于落差小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导致大量泥沙堆积,出露水面形成沙洲;泥沙继续堆积,陆地面积不断扩大,古沙洲逐渐和大陆相连;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岸堆积速度快。
(3)中上游植树造林,水土流失减少;三峡大坝等水利工程截留部分泥沙。
(4)喜马拉雅山脉 褶皱 印度洋 欧亚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地理环境成因。
【详解】(1)河口冲积岛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地势低平,它受流水携带泥沙的堆积作用和海水顶托作用共同形成。
(2)古沙洲的发展与流水沉积作用、海水顶托作用、地转偏向力等共同作用有关。在河口地区,由于入海河流地势低平加之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导致大量泥沙沉积,形成古沙洲;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长江河口的北岸泥沙沉积速度快于南岸;随着泥沙持续沉积,古沙洲逐渐与北岸大陆相连。
(3)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和水库的修建,导致下游河流含沙量减小,堆积作用减弱,海岸线向近海移动速度减慢。
(4)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印度洋板块不断向亚欧板块下俯冲,使得亚欧板块不断的隆起抬升,使得青藏高原不断的抬升,属于地质构造中的褶皱。
4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冰雾由悬浮在空气中大量微小冰晶组成的雾,冰晶由空气中水汽凝华而成冰是辐射冷却雾,气温日变化直接影响冰雾的日变化,日落后降温,低于40℃的温度出现越早,冰雾出现也越早,当相对湿度在55~65%时,就会出现冰雾但不是每次气温低于40℃都会出现冰雾如有雪,风速较大时也不能形成冰出现后一般不会间断,出现越早,持续时间越长,日出后浅薄的冰容易消,但在一45以下出现强浓雾时,冰晶长得很大,既使太阳升起,也不会立即消散,直到冰晶体然降落才趋于消散。(注:空气中含水量一定时气温越高相对温度越低)
(1)根据材料说出冰雾的形成条件。
(2)分析冰雾在一天中14~20时占比较少的原因。
(3)分析冰雾发生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危害。
【答案】(1)近地面降温快,出现逆温;气温极低,在-40度℃以下;相对湿度在55%-65%之间;静风、大气稳定。
(2)午后气温升高,(逆温结束)上升气流增强,风速增大,利于冰雾蒸发和消散;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减小不利于冰雾的维持;强浓雾维持时间长,直到午后冰晶体长得很大才自然落下消散。
(3)能见度极低,对交通出行不利,易发生交通事故;对水电通讯设备有损害;家禽家畜易被冻伤陈死;冰雾发生时逆温现象严重,阻碍污染物扩散,空气污染加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详解】(1)根据材料,冰雾是辐射冷却雾与逆温有关,低于40℃的温度出现越早,冰雾出现也越早,在极低温和相对湿度55%~65%之间易形成,与风力有关,风速较大时也不能形成,静风、大气稳定条件才可以形成。
(2)根据冰雾形成条件,冰雾在极低温和相对湿度55%~65%之间易形成,午后气温升高,逆温结束,上升气流增强,风速增大,利于冰雾蒸发和消散;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减小不利于冰雾的维持;空气中含水量一定时气温越高相对温度越低,以及午后冰晶体自然落下消散。午后不利于冰雾的存在,故冰雾在一天中14~20时占比较少。
(3)冰雾由悬浮在空气中大量微小冰晶组成的雾,冰雾发生会影响交通、通信,影响农业生产,影响大气环境等方面,具体不利影响有能见度极低,对交通出行不利,易发生交通事故;对水电通讯设备有损害;家禽家畜易被冻伤冻死;冰雾发生时逆温现象严重,阻碍污染物扩散,空气污染加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4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时3年建在大南湖荒漠戈壁滩上的国电哈密大南湖火电厂(下图左全面运行。不同于传统水塔降温,该大电厂采用风冷塔(下图右进行散热降温,其原理是通过快风冷塔底部常温空气的流动(常温空气从散热片处进入),对散热片进行降温。
(1)分析在南湖戈壁滩火电厂的建设过程中施工条件差的主要自然原因。
(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说明风冷塔降温的过程。
【答案】(1)气候干早,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夏季炎热。冬季寒冷,不利施工;夏季白天光照强,容易晒伤;荒漠广布,风沙天气多,施工人员和设备多受极端天气威胁。
(2)风冷塔内底部气温高,气流上升;塔底形成一个低压中心,外围的常温气流进入塔内;常温气流进入时带走散热片上的热量;热量随塔内上升气流散失。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
【详解】(1)南湖戈壁滩火电厂的建设过程中施工条件差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处内陆干旱气候带来的不利影响分析。由材料可知,南湖地处新疆荒漠戈壁滩上,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荒漠广布,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夏季炎热,冬季寒冷,不利施工;降水少,夏季白天光照强,容易晒伤;荒漠广布,风沙天气多,施工人员和设备多受极端天气威胁,导致设备受损。
(2)热力环流形成原理是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进而使水平出现了气压差,引起大气水平运动,这些空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构成了简单的势力环流。风冷塔内底部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气流上升,此时塔底形成一个低压中心,外围的常温气流进入塔内,外部空气的温度较低,冷空气进入遇到散热片增温,气流上升,热量随塔内上升气流散失,如此循环往复,风冷塔达到降温效果。故风冷塔降温的过程原理是塔底内部与外部空气温度不同所导致,此过程体现了热力环流的原理。
【点睛】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鹤岗一中2019-2020年度开学考试
高三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能正确反映图中沿a~b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的是( )
A. B.
C. D.
2. 图中b点与水利枢纽之间的可能高差是
A. 1500米 B. 1000米 C. 500米 D. 0米
3. 建设图中水利枢纽的首要目标是( )
A. 发电 B. 航运 C. 防洪 D. 灌溉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通过上图等高线数值可知图中等高距为500m,根据图中等高线走向及河流流向可知a的海拔为大于500m小于1000m,b的海拔为大于1000m小于1500m,根据ab线的等高线数值可知ab线的等高线数值最低不低于500m,据此,该题选B。
【2题详解】
据图可知b地海拔为1000m 【3题详解】
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三峡,应为长江流域,因此图中水利枢纽的首要目的应为防洪,因此该题选C。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甲、乙两地建有养殖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从图中可知
A. 山峰的海拔可能为1044米
B. 乙地海拔可能为1025米
C. ①处陡崖相对高度为10-20米
D. 区域内最大高差近60米
5. 在②地可以看到
A. ①③ B. ①⑤
C. ③④ D. ④⑤
6. 若图中建有一小型水库,甲养殖场濒临水库最高水位,则
A. 水库最深为10-15米 B. 水坝高度为15-20米
C. 库区水面大于1平方千米 D. 甲、乙两养殖场将污染水库
【答案】4. C 5. B 6. A
【解析】
【4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5米,因此可推断山峰海拔为1035-1040米;乙地海拔为1020-1025米;但不等于1025米;①处陡崖相对高度为10-20米;区域内最大高差近45-55米。
故选:C。
【5题详解】
①②之间海拔高处等高线密集,海拔低处等高线稀疏,为凹坡,透视性好,因此②地可以看到①;②③之间海拔高处等高线稀疏,海拔低处等高线密集,为凸坡,透视性差,因此②地 看不到③;②⑤之间为谷地,因此在②地可看到⑤;②④分别位于陡崖的上下方,但②地不在陡崖边缘处,结合②地坡度和④地距崖底的距离,可知判断②地不能看到④地。
故选:B。
【6题详解】
水库应选址在“口小肚大”的地区,由此可判定水库底部海拔范围应是1005—1010米,甲养殖场靠近1020米高等高线。按该水面高度计算,水库最深为10-15米;水坝高度为5-10米; 库区水面小于0.25平方千米; 乙与库区之间有两条相邻的等高线海拔均为1025,说明二者之间应为山脊分布,因此从地形状况和相对位置看,乙养殖场不会污染库区。
故选:A。
【点睛】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 “(n-1)×d≤△H<(n+1)×d”其中:n表示重叠的等高线的条 数,d表示等高距,H表示陡崖的相对高度。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四地最早观测到日出的地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 若要拍摄以该岛主峰为背景的照片,最合适的地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7. A 8. D
【解析】
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
【7题详解】
太阳从东边升起,③、④两地位于山的西坡,受山地影响看到日出较晚,②地在最东,但地势低,视线受东部丘顶的遮挡;①地地势高,应是最早看到日出的。选A正确。
8题详解】
.①地位于主峰上,不可能拍摄到主峰的全景照片;②地受到中间缓坡的阻挡,不能拍摄到主峰;③地位于主峰的山麓陡坡下,也不适合拍摄以主峰为背景的照片,故选D选项。
新华网讯:北京时间2014年10月24日02时0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准确进入近地点高度为209公里、远地点高度41.3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我国探月工程首次实施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首战告捷。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当探月飞行试验器发射升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伦敦时间为23日14:00
B. 纽约时间23日12:00
C. 洛杉矶时间为23日10:00
D. 堪培拉时间为24日03:00
10. 此时与北京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约占全球的( )
A. 二分之一 B. 三分之一
C. 四分之一 D. 五分之一
11. 假设当天酒泉昼长11时30分,西昌昼长11时50分。一批航天专家上午11时乘飞机从酒泉到西昌参观探月飞行试验器卫星发射,途中飞行3小时。据此和上图分析航天专家该日经历的昼长为( )
A. 11时30分 B. 11时34分
C. 11时50分 D. 11时24分
【答案】9. C 10. C 11. D
【解析】
本题考查时间的计算
【9题详解】
伦敦在中时区,纽约在西五区,洛杉矶在西八区,堪培拉在东十区,东八区北京时间为24日02:00时,它们的区时分别为伦敦23日18:00、纽约23日13:00、洛杉矶23日10:00、堪培拉24日04:00,C正确。
【10题详解】
北京时间为2点,则0:00所在经线为90°E,从90°E向东到180°日界线之间各地与北京同处同一日期,占全球四分之一,C正确。
【11题详解】
由题目信息可知,航天专家当天经历的昼长,可以分三步来计算:(1)专家11点前在酒泉经历的昼长为4小时45分,即酒泉当天昼长11小时30,故日出地方时为6:15分至11:00飞机出发,经历4小时45分白昼;(2)飞机在途中飞行3小时,经历3小时白昼;(3)飞机到达西昌后经历3小时39分白昼,即西昌昼长11时50分,日落地方时为17:55分,飞机11:00从酒泉起飞时,依据酒泉与西昌4度经度差,得出16分时差,即飞机从酒泉出发时,西昌地方时为11:16,三小时后飞机到达西昌,得出飞机到达西昌时的当地时间为14:16,用西昌日落地方时17:55减去飞机到达西昌时当地时间14:16,从而得出专家在西昌经历的昼长为3小时39分,将上述三段时间相加得出昼长11小时24分,D正确。
下图示意河北省某地观察者于6月22日观察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太阳视运动轨迹上的甲点和乙点相距45°。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 当太阳位于甲位置时,当地
A. 大气辐射最强 B. 地表温度最高 C. 物体影长最长 D. 太阳辐射最强
13. 当太阳位于乙位置时,当地地方时约为
A. 14时 B. 15时 C. 17时 D. 18时
14. 与6月22日相比,该地12月22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会
A. 更短,正午太阳在天空中较低的位置
B. 更长,正午太阳在天空中较高的位置
C. 长度相同,正午太阳在天空中较低的位置
D. 长度相同,正午太阳在天空中较高的位置
【答案】12. D 13. B 14. A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意义。
【12题详解】
甲位于观察者的正南方向,为正午时刻,当太阳位于甲位置时,太阳高度角最大,当地太阳辐射最强,物体影长最短,地表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地表升温有一定时间,地表温度最高在正午后两小时左右,大气辐射也在午后。故选D。
【13题详解】
根据太阳视运动一周360°用时一天24小时,每小时移动15°,甲点和乙点相距45°,甲位于天穹顶为正午12时,故乙为15时。故选B。
【14题详解】
12月22日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角更小,故与6月22日相比,该地12月22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会更短,正午太阳在天空中较低的位置。故选A。
读图回答问题。
15. 冬季, 教室内暖气开放一段时间后,打开教室门,图中空气流动方向正确的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6. 下列现象,能用上题反映原理解释的是
A.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B. 滨海地区的海陆风
C. 沙尘暴灾害的形成 D. 阴天时昼夜温差小
【答案】15. A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教室的门刚打开时,外面气温低,气压高,教室内气温高,气压低,地面空气由外流向内;而在教室上面,空气由内流向外面,结合选项,A正确,其余选项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散射作用的结果,A错误;海陆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而形成的热力环流,B正确;沙尘暴是冷锋影响形成的天气实例,C错误;阴天时的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大气的热力作用的原理,D错误。故选B。
2018年华北地区某城市一周日均温均在 10℃ 以上,某日突降大雪,延续2日,之后气温回升,积雪初融,该城市某停车场出现 “雪馒头”景观 (下图)。“雪馒头”都位于渗水方砖 (中心空洞,露出土壤)的中央。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该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 1月初 B. 4月初
C. 7月初 D. 9月初
18. “雪馒头”景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A. 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 B. 土壤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少
C. 方砖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多 D. 方砖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多
【答案】17. B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华北地区冬季日均温较低,材料中的日均温在10°C左右,不会为1月份,A错误。4月份气温回升,日均温在10°左右,若有寒潮来袭,会产生降雪天气,B正确。7月份为夏季,日均温在20°左右,C错误。由于降雪以后气温升高,不会为9月份,因为9以后气温降低,D错误。故选B。
【18题详解】
每个雪堆都位于一块方砖的正中央,这种方砖的中心有个空洞,会露出土壤。照片显示的“雪馒头”形成的原因有土壤较地砖比热容大,升温较慢,其上积雪融化较慢。“雪馒头”景观的出现说明土壤与砖地升温速度不同,土壤升温速度比砖慢,所以方砖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多,雪融化较快,而土壤释放地面辐射较少,雪不易融化,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冰川表面的气温与同海拔自由大气相比,始终处于稳定的低温状态。图甲是“我国某山地冰川分布剖面图”。图乙是“某日观测站A处上空温度垂直分布的日变化图(单位:℃)”。
仅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完成下面小题。
19. 仅从局部地区热力环流考虑,图甲中①地实测最大风频为( )。
A. 东南风 B. 西南风
C. 西北风 D. 东北风
20. 据图及资料分析仅考虑热力环流可知,一天中①地风力最弱的时段是( )。
A. 7时-9时 B. 12时-14时
C. 4时-6时 D. 15时-17时
【答案】19. B 20. A
【解析】
【分析】
1.图中横轴是南北方向,冰川处是冷高压,①处海拔低,气温较高,所以风由冰面吹向①,是向北吹,在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形成西南风。
2.温差最大时,风力最强。冰面的温度变化不大,所以①地温度最低时,温差最大,风力最弱。
【19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冰面气温每天24小时始终低于同海拔自由大气,则近地面大气遇冷收缩沿冰面下沉,与之相比,①地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水平方向上,近地面空气由冰面流向①地,初始风向是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成为西南风。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0题详解】
①地的风力大小由①地和冰川的温差决定,冰川的温度处于稳定状态,所以①地温度最低时,温差最大,风力最弱。读图乙,根据温度变化分析,在8时左右,①地的温度最低,所以此时①地与冰川的温差最小,气压差也最小,风力最弱,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受热的地点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遇冷的地点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了热力环流。
近50年来,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东部、北部的沼泽分别逐渐被耕地、林地取代。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气温也发生了变化。研究发现,气温变化与地面反射率有关,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均地面反射率:林地<沼泽<水域<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同类土地的地面反射率冬季最高。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该省东部、北部气温的变化趋势分别是
A. 上升、上升 B. 上升、下降
C. 下降、上升 D. 下降、下降
22. 造成地面反射率冬季最高的直接因素是
A. 地温 B. 积雪
C. 植被覆盖率 D. 日照时数
23. 实际观测,该省南部气温却呈上升趋势,其原因最可能是
A. 开垦湿地 B. 毁林开荒
C. 填湖种草 D. 城市化
【答案】21. C 22. B 23.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有关下垫面因素对反射率、和气温的影响。要结合材料中的一般规律进行分析,并且要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地理环境特征进行理解。
【21题详解】
根据材料,东部、北部的沼泽分别逐渐被耕地、林地取代;耕地反射率大于沼泽,则东部反射太阳辐射变多,则推测吸收减少,则气温降低;林地反射率小于沼泽,则北部反射太阳辐射变少,则推测吸收增加,则气温升高。故答案为C。
【22题详解】
A.地面反射率影响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影响地温,A不对。
B. 东北冬季积雪多,反射率高,B对。
C. 根据材料,同类土地的地面反射率冬季最高,因此无植被覆盖的土地利用类型其反射率不受植被覆盖率影响,C不对。
D.反射率指地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受地面物质的影响,不受日照时数影响,D不对。
故答案为B。
【23题详解】
A.黑龙江的沼泽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地区,A不对。
B. 根据材料,耕地反射率大于林地,因此毁林开荒会导致温度反射率增加,气温下降,B不对。
C. 根据材料,草地反射率大于水域,填湖种草会导致反射率上升,气温下降,C不对。
D. 黑龙江纬度高,气温低,人口城市等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因此南部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出现城市热岛效应,气温升高,D对。
故答案选D。
【点睛】城市建设使该地的植被减少,反射率增加,但是由于城市中人口集中、车辆等较多,人为热的释放较多,下垫面比热容较小,升温较快等,因此多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华而成,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凇形成同时需要气温很低(零下20多度),且水汽又很充分这两个极重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中国四大气象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的形成,冬季漫长寒冷的气候是其基础条件、低空水汽量多是其充分条件、昼夜辐射降溫强烈是其有利条件、经常碧空微风是其关键条件。吉林松花湖是东北地区最大人工湖,每年冬季,因水电站水轮机组的工作,使江水水温升高,附近水面冬季不冻,促使了松花江(湖)两岸几十里都会形成雾妆。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4. 吉林雾凇形成的关键是其冬季受
A. 亚洲高压的控制 B. 稳定的偏北风影响
C. 极地高压的控制 D. 多锋面气旋的影响
25. “雾凇”形成过程中,昼夜辐射降温强烈有利于
A. 增高地表温度 B. 增加空气中水汽含量
C. 增高近地面气温 D. 促进空气中水汽凝结
26. 在松花江(湖)两岸壮阔的雾凇景观形成中,水电站的运行有利于
A. 江面水的升华 B. 水汽的输送
C. 江面水的蒸发 D. 水汽的凝结
【答案】24. A 25. D 26. C
【解析】
【24题详解】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结合材料雾凇是在寒冷漫长、低空水汽充足、昼夜温差大、微风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据此吉林雾凇的形成主要是冬季冷高压天气下形成的,A正确,稳定的偏北风影响,风大,水汽易扩散,不易形成雾凇,B错;多锋面气旋的影响,天气不稳定,不易形成雾凇,D错;极地高压的控制为高纬度地区,对吉林的影响小,C错,故选A。
【25题详解】
“雾凇”形成过程中,昼夜辐射降温强烈会导致白天和夜晚的温差增大,特别是晚上由于近地面辐射冷却,迅速降低地面的温度,使得近地面水汽容易凝结,AC错误,D正确;空气中水汽含量与蒸发强弱有关,夜晚,气温低,蒸发弱,空气中水汽含量少,B错误,故选D。
26题详解】
结合材料进行分析,雾凇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水分,而吉林松花湖是东北地区最大人工湖,每年冬季,因水电站水轮机组的工作,使江水水温升高,附近水面冬季不冻,促使了松花江(湖)两岸几十里都会形成雾妆。说明水电站的运行能够增加空气中水汽的含量,促使两岸雾凇的形成,C正确。
下图为北半球1月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的大气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7. 图中M地正东方向吹( )
A. 东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28. 根据M地附近的大气状况判断,M地可能( )
A. 受西伯利亚高压控制
B. 是位于华北平原的某城市
C. 位于地中海沿岸
D. 位于台风中心
【答案】27. A 28.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水平运动中的风向判断。
【27题详解】
读图中气压数值可知,M地位于低压中心,已知该地位于北半球,所以M地正东方向吹东南风。故选A。
【28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地区近地面气温在0 ℃左右,且M地气温比周围高,由上题可知,该地受低压控制,所以A错;1月地中海沿岸受西风影响,近地面气温在0 ℃以上,C错;台风主要发生在北半球夏秋季,D错;受热岛效应影响,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盛行上升气流,故M地可能是位于华北平原的某城市,选B。
一般情况下,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是向上输送的,表现为蒸发过程。而在特定情况下,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
完成下面小题
29. 下列地区,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是
A. 绿洲边缘的荒漠 B. 荒漠边缘的绿洲
C. 绿洲中心 D. 荒漠中心
30. 我国西北地区的逆湿现象可能
A. 导致沙漠扩大 B. 加剧风力侵蚀
C. 导致降水增多 D. 改善土壤条件
【答案】29. A 30. D
【解析】
【29题详解】
根据题意,逆湿表现为下湿上干的大气结构(空气为水平运动)。根据材料,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从热力环流角度可知绿洲风在近地面是从绿洲吹向荒漠,绿洲的水汽带向绿洲边缘的荒漠,使其最容易出现下湿上干的逆湿现象,A对。绿洲中心和荒漠中心空气非水平运动,水汽表现为蒸发过程,且绿洲中心和荒漠边缘的绿洲大气层上下水汽都充足,荒漠中心上下水汽都缺乏,B、C、D错。故选A。
【30题详解】
逆湿现象把绿洲水汽带向边缘荒漠,出现水汽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的逆湿现象,可以使该地区的土壤中水分含量增加,从而使土壤更进一步的发育,也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改善土壤条件,故选B,而AC错误。逆湿产生的条件是大气水平运动,降水(一般指垂直降水)一般与气流上升有关,观D错误。
读我国渤海某海岸地表物质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31. 该地区的地貌有
①沙丘 ②海蚀崖 ③三角洲平原 ④风蚀蘑菇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32. 塑造该地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①风力作用 ②波浪侵蚀作用 ③流水沉积作用 ④冰川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31. C 32. A
【解析】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31题详解】
读图,结合图例,图中包括沙丘和三角洲地貌,没有海蚀崖和风蚀蘑菇,故选C。
【32题详解】
沙丘是风力沉积形成的,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在该地区冰川作用,波浪侵蚀和图中三角洲、沙丘地貌没有关系,故选A。
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多分布在平坦的地方。但在黄河河口以下的晋陕交界地区,近似环形的河床则深深嵌入岩层之中。下图示意乾坤湾河道及局部景观。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3. 推测乾坤湾形成的原因是
A. 地壳上升,地势低洼,河流堆积
B. 断裂下陷,地势低洼,河流堆积
C. 地壳上升,裂隙发育,河流侵蚀
D. 断裂下陷,裂隙发育,河流侵蚀
34. 甲岸地带被当地村民称为“风水宝地”的原因是
A. 水流较缓,方便取水,土壤肥沃 B. 三面环水,利于防御,交通便利
C. 河谷地带,降水丰富,热量充足 D. 地势较高,有利防洪,光照充足
【答案】33. C 34. A
【解析】
【33题详解】
本题考查塑造地表形态的作用。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断裂下陷形成的是洼地,而乾坤湾地势较高,故其是地壳抬升而成,接着流水沿地表裂隙不断侵蚀,最终形成乾坤湾。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4题详解】
本题考查河岸地带被当地村民称为“风水宝地”的原因。读图并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示甲河岸位于河流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水流较缓,水域较浅,便于取水,且土壤肥沃,便于耕作,A正确;位于河流凸岸,水域较浅,不利于航运,交通不便,且与周边地区相比热量和光照相差不大,B、C、D错误。故选A。
我国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萨拉乌苏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过渡带,蕴 藏着丰富的晚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变的地质信 息。下图为距今2.3~1万年期间萨拉乌苏河流域 米浪沟湾地层剖面示意图,其中黑垆土是发育 于黄土母质上的一种土壤。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5. 根据材料推测距今1.9万年时期萨拉乌苏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可能是
A. 气候湿热,出现雨林
B. 气候干热,沙漠扩张
C. 气候暖湿,湿地增加
D. 气候干冷,出现针叶林
36. 沉积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沉积物厚度。根据材料分析,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平均沉积速率最大的时期为
A. 距今2.34~1.93万年 B. 距今1.93~1.9万年
C. 距今1.9~1.45万年 D. 距今1.45~1.0万年
37. 地层剖面示意图中甲时期的大气环流特点是
A. 受西北季风影响增强 B. 受东南季风影响增强
C. 受东南信风影响增强 D. 受河陆风影响增强
【答案】35. C 36. B 37. B
【解析】
【35题详解】
读图可知,距今1.9万年时期萨拉乌苏河流域地层为湖沼相,因此当时的自然环境可能是气候暖湿,湿地增加。萨拉乌苏河流域纬度较高,不会出现雨林,A错误;气候干热、沙漠扩张不会出现湖沼相沉积,B错误;距今1.9万年时期,萨拉乌苏河流域地层为湖沼相,且湖沼相十分宽厚,据此可推知,距今1.9万年时期该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湖泊、沼泽等湿地面积广,水生动植物大量繁衍生息,造就了宽厚的湖沼相,C正确;气候干冷不会出现湖沼相沉积,D错误。故选C。
【36题详解】
计算平均沉积速率是用四个选项中的时间段内的沉积厚度除以时间差距。根据四个选项给出的时间段,结合图中剖面深度、地质年龄等数据,观察比较分析可知,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平均沉积速率最大的时期为距今1.93-1.9万年,最慢的是距今1.9~1.45万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7题详解】
据图可知,甲地层为河流相,其底下一层为古流动沙丘,说明河流相形成之前,该地气候干热,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沙漠不断扩张。之后河流相形成,且其厚度较其他年代更为宽厚,可以推测甲时期东南季风影响增强,降水变得丰富,河流径流量增大,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增强,形成宽厚河流沉积相,故B正确;我国的西北季风性质干冷,降水较少,对河流相的形成不利,故A错误;我国受东南信风影响较小,C错误;河陆风是河流与陆地之间由于热力性质差异产生的空气局部小规模环流系统,与河流相的形成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本题需要准确提取图示信息,并采用发散思维,根据所学知识和该地地层特点探究其产生原因及当时的地理环境。
T地(下图)附近海域,夏季常有大雾且难以消散近年来,T地附近地区夏秋季节常受山火侵袭。2018年11月8日,T地附近山区(多高山峡谷)发生了特大山火,在干热强劲的圣安娜风的作用下,山火迅速蔓延,并持续半个月,此次山火造成300多人死亡和失踪,超12000栋房屋被烧毁,30多万人紧急撤离。K河下游及河口附近沙漠广布,流域内落差较大。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8. 导致T地附近海域夏季大雾难以消散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洋流 B. 高压 C. 地形 D. 西风
39. 此次山火过后的几年内,推测T地附近山区
A. 降水明显减少 B. 径流年际变化增大
C. 水循环更旺盛 D. 地质灾害频率增加
40. 当K河河口水体透明度最低时,其河口附近
A. 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B. 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
C. 以海水侵蚀作用为主 D. 以海水堆积作用为主
【答案】38. B 39. D 40. B
【解析】
【38题详解】
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T地30°-40°N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大雾的扩散,B正确;
该地大雾的持续,主要原因是受副高控制,与洋流、地形关系不大,AC错误;
该地夏季不受西风控制,另外盛行西风更有利于雾的扩散,D错误。
故选B
【39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在干热强劲的圣安娜风的作用下,山火迅速蔓延,并持续半个月”可知,此次山火过后,森林植被大量被烧毁。
A.森林被烧毁,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会增加,降水不会明显减少,A错误;
B.森林被烧毁,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会增大,但是径流年际变化不会明显增大,B错误;
C.森林植被大量被烧毁,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循环会减弱,C错误;
D.森林植被大量被烧毁,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能力急剧下降,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D正确;
故选D
【40题详解】
当K河河口水体透明度最低时,河流的含沙量较大,在河流入海口处受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泥沙逐渐沉积,以流水的沉积作用为主。故B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雾消散的原因,一是由于下垫面的增温,雾滴蒸发;二是风速增大,将雾吹散或抬升成云;再有就是湍流混合,水汽上传,热量下递,近地层雾滴蒸发。雾的持续时间长短,主要和当地气候干湿有关。一般来说,干旱地区多短雾,多在1小时以内消散,潮湿地区则以长雾最多见,可持续6小时左右。
二、综合题(3个小题,共4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陆地的河流流速比较急,带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阔的海洋后,流速慢了下来,泥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积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这就叫河口冲积岛。
材料二 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图。
材料三 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
材料四 下图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1)说明河口冲积岛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哪些?
(2)描述材料二中古沙洲的生消变化过程。
(3)近年来该地海岸线向近海移动的速度减慢,试说明其原因。
(4)材料四图中的山脉是 ,属于地质构造中的 ,板块a为 板块,板块b为 板块。
【答案】(1)流水堆积(沉积)作用、海水的顶托作用。
(2)河口地区由于落差小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导致大量泥沙堆积,出露水面形成沙洲;泥沙继续堆积,陆地面积不断扩大,古沙洲逐渐和大陆相连;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岸堆积速度快。
(3)中上游植树造林,水土流失减少;三峡大坝等水利工程截留部分泥沙。
(4)喜马拉雅山脉 褶皱 印度洋 欧亚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地理环境成因。
【详解】(1)河口冲积岛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地势低平,它受流水携带泥沙的堆积作用和海水顶托作用共同形成。
(2)古沙洲的发展与流水沉积作用、海水顶托作用、地转偏向力等共同作用有关。在河口地区,由于入海河流地势低平加之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导致大量泥沙沉积,形成古沙洲;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长江河口的北岸泥沙沉积速度快于南岸;随着泥沙持续沉积,古沙洲逐渐与北岸大陆相连。
(3)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和水库的修建,导致下游河流含沙量减小,堆积作用减弱,海岸线向近海移动速度减慢。
(4)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印度洋板块不断向亚欧板块下俯冲,使得亚欧板块不断的隆起抬升,使得青藏高原不断的抬升,属于地质构造中的褶皱。
4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冰雾由悬浮在空气中大量微小冰晶组成的雾,冰晶由空气中水汽凝华而成冰是辐射冷却雾,气温日变化直接影响冰雾的日变化,日落后降温,低于40℃的温度出现越早,冰雾出现也越早,当相对湿度在55~65%时,就会出现冰雾但不是每次气温低于40℃都会出现冰雾如有雪,风速较大时也不能形成冰出现后一般不会间断,出现越早,持续时间越长,日出后浅薄的冰容易消,但在一45以下出现强浓雾时,冰晶长得很大,既使太阳升起,也不会立即消散,直到冰晶体然降落才趋于消散。(注:空气中含水量一定时气温越高相对温度越低)
(1)根据材料说出冰雾的形成条件。
(2)分析冰雾在一天中14~20时占比较少的原因。
(3)分析冰雾发生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危害。
【答案】(1)近地面降温快,出现逆温;气温极低,在-40度℃以下;相对湿度在55%-65%之间;静风、大气稳定。
(2)午后气温升高,(逆温结束)上升气流增强,风速增大,利于冰雾蒸发和消散;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减小不利于冰雾的维持;强浓雾维持时间长,直到午后冰晶体长得很大才自然落下消散。
(3)能见度极低,对交通出行不利,易发生交通事故;对水电通讯设备有损害;家禽家畜易被冻伤陈死;冰雾发生时逆温现象严重,阻碍污染物扩散,空气污染加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详解】(1)根据材料,冰雾是辐射冷却雾与逆温有关,低于40℃的温度出现越早,冰雾出现也越早,在极低温和相对湿度55%~65%之间易形成,与风力有关,风速较大时也不能形成,静风、大气稳定条件才可以形成。
(2)根据冰雾形成条件,冰雾在极低温和相对湿度55%~65%之间易形成,午后气温升高,逆温结束,上升气流增强,风速增大,利于冰雾蒸发和消散;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减小不利于冰雾的维持;空气中含水量一定时气温越高相对温度越低,以及午后冰晶体自然落下消散。午后不利于冰雾的存在,故冰雾在一天中14~20时占比较少。
(3)冰雾由悬浮在空气中大量微小冰晶组成的雾,冰雾发生会影响交通、通信,影响农业生产,影响大气环境等方面,具体不利影响有能见度极低,对交通出行不利,易发生交通事故;对水电通讯设备有损害;家禽家畜易被冻伤冻死;冰雾发生时逆温现象严重,阻碍污染物扩散,空气污染加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4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时3年建在大南湖荒漠戈壁滩上的国电哈密大南湖火电厂(下图左全面运行。不同于传统水塔降温,该大电厂采用风冷塔(下图右进行散热降温,其原理是通过快风冷塔底部常温空气的流动(常温空气从散热片处进入),对散热片进行降温。
(1)分析在南湖戈壁滩火电厂的建设过程中施工条件差的主要自然原因。
(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说明风冷塔降温的过程。
【答案】(1)气候干早,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夏季炎热。冬季寒冷,不利施工;夏季白天光照强,容易晒伤;荒漠广布,风沙天气多,施工人员和设备多受极端天气威胁。
(2)风冷塔内底部气温高,气流上升;塔底形成一个低压中心,外围的常温气流进入塔内;常温气流进入时带走散热片上的热量;热量随塔内上升气流散失。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
【详解】(1)南湖戈壁滩火电厂的建设过程中施工条件差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处内陆干旱气候带来的不利影响分析。由材料可知,南湖地处新疆荒漠戈壁滩上,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荒漠广布,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夏季炎热,冬季寒冷,不利施工;降水少,夏季白天光照强,容易晒伤;荒漠广布,风沙天气多,施工人员和设备多受极端天气威胁,导致设备受损。
(2)热力环流形成原理是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进而使水平出现了气压差,引起大气水平运动,这些空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构成了简单的势力环流。风冷塔内底部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气流上升,此时塔底形成一个低压中心,外围的常温气流进入塔内,外部空气的温度较低,冷空气进入遇到散热片增温,气流上升,热量随塔内上升气流散失,如此循环往复,风冷塔达到降温效果。故风冷塔降温的过程原理是塔底内部与外部空气温度不同所导致,此过程体现了热力环流的原理。
【点睛】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