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0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不含附加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0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不含附加题)01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0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不含附加题)02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0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不含附加题)03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0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不含附加题)

    展开
    
    2020年南京市六校联合体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

    Ⅰ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本试卷共9页,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60分。
    一、语言知识运用(12分)
    1.在下列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真的哲人,大智慧的人,在面对世界时是并不吃力的,相反的,倒是 得心应手。谁能像他那样用微笑来面对丑恶?而这微笑,只是轻微的一丝,不易察觉地掠过他的脸,便如炎阳照雪,那些丑陋悄然 ,而那些涂抹得完美厚实的凶恶,也就狼狈地 了。
    A. 轻松自如 溶化 原形毕露
    B. 轻车熟路 融化 穷形尽相
    C. 轻松自如 融化 原形毕露
    D. 轻车熟路 溶化 穷形尽相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轻松自如:指做事或活动不感到有负担。轻车熟路:比喻事情又熟悉又容易。材料中的“世界”对哲人来说不是“熟悉”的,故应选用“轻松自如”。溶化:固体在液体中化开。融化,指冰或者是雪由于温度或者是太阳光的照射使它化成水。结合上文“炎阳照雪”,可知应选“融化”。原形毕露:本来面目完全暴露,指伪装被彻底揭开。穷形尽相: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也用来指丑态毕露。材料中说的是“涂抹得完美厚实的凶恶”露出本来面目,故应选“原形毕露”。答案为C项。
    【点睛】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但丁精神的基本特征就是深刻、崇高、锲而不舍的自我批判、自我忏悔、自我完善的自觉意识以及对全民族、全人类道德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思虑和关切。在人类物质进步的发展历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清算社会历史的和精神观念的陈腐垃圾的基本原因
    ②这就是为什么人类每前进一步总要有一批思想家最先挺身而出
    ③事实上,这种但丁精神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就一直伴随着人类走向历史进步
    ④离不开这种自觉的批判精神、忏悔意识和进取意志
    ⑤而个人、民族和人类在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中
    ⑥离不开精神进步这一重要层面
    A. ⑥②①⑤④③ B. ④②①⑤⑥③ C. ④③⑤⑥②① D. ⑥⑤④②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以下的答题事项,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排序的形式,答题时首先从上述的角度找到1——2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本题根据前文语境“物质进步”,观察所给语句,应该说“精神”,总说精神的只有⑥,所以可以排除BC两项。根据理解文本语境,第⑤④由总说,到说个人、民族、人类,所以必然与⑥衔接。②①“为啥什么”“基本原因”内容相连,最后是看文段空缺处的结尾句③,是对上面的总结。故选D。
    【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
    B.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秦观《踏莎行》)
    C.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D.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看清考查哪种修辞手法,然后注意该手法的特点,在进行排除。D项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一生动荡不安,好像漂泊在海面上的浮萍;A项“朱户”即朱门,代指富贵人家;B项“尺素”代指书信、消息;C项“黄”,指代黄狗;“苍”,指代苍鹰。故选D。
    【点睛】借代和比喻的区别:
    借代和借喻都用一事一物代替另一事物,形式上相似,容易相混,但它们是有区别的。
    相同处:借代与借喻都有所代,借代是用借体代本体,借喻是用喻体代本体,本体都不出现。 不同处: 1、借代的借体是客观实际中的事物,这个事物与本体有关联构成借代的基础是借体和本体的相关性,它们中间没有比喻关系,重点在指称。借喻中的喻体与客观现实无关联,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它是借中有喻,重点在喻。
    2、借代不能改为明喻或暗喻,借喻则可以改为明喻和暗喻。用构成明喻的办法就可以鉴别借代和借喻。把本体找出来,如果能加“象”构成明喻的,是借喻;反之就是借代。
    3.、修辞效果不同。借喻重在形象美感,借代则靠相关联想来揭示事物的特征,以达到渲染气氛,将情感与形象融为一体的目的。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科学活动是累积和渐进的,阅读科学史犹如登山,有时我们也可能跑一小段下坡路,或是绕过斜坡,但总的方向还是向上的,每个科学家都可以从前人达到的最高水平起步。相反地,艺术史则是一片冰天雪地,这里参差不齐地散布着许多小山。你可以攀登这些山峰中的一个,并达到极点——但却不能继续登高,只得下山回到平地,不断地重新开始。
    A. 研究科学和艺术都要关注过去和未来。
    B. 科学史和艺术史的阅读方法各不相同。
    C. 科学发展是累积渐进的,艺术发展是非连续性的。
    D. 科学活动经久不衰,相反地,艺术活动短暂易逝。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语段内容及概括和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特点的把握,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题目,压缩语段有拟写新闻标题(或一句话新闻)、提取关键词、概括并评价材料的内容、下定义等几种类型。概括材料的内容要区分材料的文体特征,注意有新闻类、叙述类、说明类、议论类和寓言类,新闻类注意提取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结果,然后根据材料的性质确定重点,重点注意新闻中的导语;叙述类注意事件的过程;说明类注意提取物件的组成、作用,议论类注意提取论点,寓言类注意虚构的内容对应的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此题属于理解语段内容及概括分析语段,根据对语段的理解,考生要找到语段的陈述对象是:“科学发展”和“艺术发展”,注意结合文段概括两个对象的特点:“科学活动是累积和渐进”、“艺术史则是一片冰天雪地”。C项最合适。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杨沛字孔渠,冯翊万年人也。初平中,为公府令史,以牒除为新郑长。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余以补不足,如此积得千余斛,藏在小仓。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余人皆无粮。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干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时曹洪宾客在县界,征调不肯如法,沛先挝折其脚,遂杀之。由此太祖以为能。
    累迁九江、东平、乐安太守,并有治迹。坐与督军争斗,髡刑五岁,输作未竟。会太祖出征在谯,闻邺下颇不奉科禁,乃发教选邺令,当得严能如杨沛比,故沛从徒中起为邺令。已拜,太祖见之,问曰:“以何治邺?”沛曰:“竭尽心力,奉宣科法。”太祖曰:“善。”顾谓坐席曰:“诸君,此可畏也。”赐其生口十人,绢百匹,既欲以励之,且以报干椹也。沛辞去,未到邺,而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
    沛为令数年,以功能转为护羌都尉。十六年,马超反,大军西讨,沛随军,都督孟津渡事。太祖已南过,其余未毕,而中黄门前渡,忘持行轩,私北还取之,从吏求小船,欲独先渡。吏呵不肯,黄门与吏争言。沛问黄门:“有疏邪?”黄门云:“无疏。”沛怒曰:“何知汝不欲逃邪?”遂使人摔其头,与杖欲捶之,而逸得去,衣帻皆裂坏,自诉于太祖。太祖曰:“汝不死为幸矣。”由是声名益振。及关中破,代张既领京兆尹。
    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沛前后宰历城守,不以私计介意,又不肯以事贵人,故身退之后,家无余积。治疾于家,借舍从儿,无他奴婢。后占河南夕阳亭部荒田二顷,起瓜牛庐,居止其中,其妻子冻饿。沛病亡,乡人亲友及故吏民为殡葬也。
    (选自《三国志》卷十五,有删改)
    5. 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沛先挝折其脚 挝:打
    B. 坐与督军争斗 坐:因……获罪
    C. 而逸得去 逸:逃跑
    D. 治疾于家,借舍从儿 从:跟随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杨沛任新郑长时,将积藏的干椹全部献给当时去西面迎接天子但缺粮草的太祖,受到太祖赏识,等到太祖辅政,便提拔杨沛做长社县县令。
    B. 杨沛之所以被起用为邺县县令,一是因为杨沛很能干,能够严格依法办事,二是因为太祖想以此报答当年杨沛献干椹救急之举。
    C. 杨沛负责孟津口渡河之事时,严惩了不按规矩想要回渡的黄门,太祖认为杨沛做得很对,并没有因为黄门受辱而责罚杨沛。
    D. 杨沛先后在各地做官,他一向不把私人进退之事放在心上,不肯以事求人,退休后家里没有余财,晚年住在瓜牛庐里面,贫病交加,极为潦倒。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余以补不足。
    (2)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
    8. 请简要概括杨沛为官做人的特点。
    【答案】5. D 6. B
    7. (1)兴平末年,百姓多饥饿穷困,杨沛督促百姓多蓄积干椹,让百姓卖掉多余的干椹给官府来补充(官仓)的不足。(关键词“课”“益”“阅”各1分,大意1分)
    (2)黄初年间,儒雅之士都能得到升迁和重用,而杨沛本来就是凭借做事能力强被重用,这时他竟然只以议郎一类的闲职赋闲在里巷中 。(关键词“进”“见用”“冗散”各1分,大意1分)
    8. 有远见,有胆魄,执法严厉,为官清廉。
    【解析】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从”表示堂房亲属,“从儿”指堂侄。故选D。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二是因为太祖想以此报答当年杨沛献干椹救急之举”错误。原文“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干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不能证明二者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故选B。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注意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固定年号保留,“课”译为督促,“益”译为多,“阅”译为卖。(2)“进”译为得到升迁和重用,“见用”译为被重用,“冗散”译为闲职赋闲。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做出选择和辨别,这就需要在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要点。文中主要讲了杨沛的四件事,其中督促百姓蓄积干椹说明其有远见,杀曹洪宾客说明其有胆量、有魄力,惩罚黄门说明其执法严厉,身退后生活潦倒说明其为官清廉。
    参考译文:
    杨沛字孔渠,冯翊郡万年县人。汉献帝初平年间,在公府内做令史,根据簿册被任命为新郑长。兴平末年,百姓多饥饿穷困,杨沛督促百姓多蓄积干椹,让百姓卖掉多余的干椹给官府来补充(官仓)的不足,用这种办法收集到一千多斛干椹,藏在小仓中。恰逢太祖(曹操)做兖州刺史,去西面(洛阳)迎接天子,他所率领的一千多人马都无粮草。路经新郑时,杨沛请求拜见太祖,将所收集的干椹都献给了太祖。太祖非常高兴。等到太祖匡辅政事后,提拔杨沛为长社县县令。当时曹洪的宾客在长社县境内,不肯遵守法律缴纳赋税,杨沛先打断他的小腿,最后杀了他。因为这件事太祖认为他很有才干。
    接连升官,历任九江、东平、乐安等郡太守,在任都很有政绩。因与督军争斗获罪,杨沛受髡刑五年。获罪受罚守徒刑还没有结束,又恰遇太祖在谯县出征,(太祖)听说邺下有许多人不遵守条律禁令,于是发布命令推选邺县县令,要求严刑峻法的才能应当可以和杨沛相比,因此杨沛又从囚徒中被起用做了邺县县令。杨沛拜见后,太祖见了他,问:“你用什么办法治理邺县?”杨沛回答说:“竭尽心力,完全遵照法令行事。”太祖说:“好。”回头对座席上的官员们说:“诸君,这个可怕啊。”赏赐给杨沛十个奴隶,百匹绢,既是想以此勉励杨沛,也是报答杨沛当年献干椹充军粮救急之举。杨沛辞别太祖,人还没到邺县,而军队中的豪强势力曹洪、刘勋等人都畏惧杨沛的威名,连忙派家将飞骑过去警告子弟,让他们各自检点约束自己。
    杨沛当了几年县令,因为功绩才能转升为护羌都尉。建安十六年,马超反曹,大军向西征讨马超,杨沛随军出征,统领孟津渡口大军渡河的事务。当时太祖已经到达南岸,但还有一些人马正在渡河。这时已渡到南岸的中黄门忘了带行轩,想暗自北还取过来,他向渡口官吏要求给他小船,想先单独回北岸去取。官吏大声呵斥着不肯给他,黄门便与官吏争吵起来。杨沛问黄门:“有书信吗?”黄门说:“没有书信。”杨沛怒斥道:“怎么知道你不是想临阵逃跑呢?”于是让手下人揪他的头,给手下人棍棒要去打他,黄门吓得逃跑了,衣服和头巾都被扯坏了,黄门自己去向太祖告状。太祖说:“你没有被(杨沛)打死已经很幸运了!”自此,杨沛的声名更大了。等到攻破关中,杨沛代替张既担任京兆尹。
    黄初年间,儒雅之士都能得到升迁和重用,而杨沛本来就是凭借做事能力强被重用,这时他竟然只以议郎一类闲职赋闲在里巷中。杨沛前后在各地做官,没有把私人进退之事放在心上,又不肯拿事求人,所以退休之后,家无余资。在家里治疾养病,借侄儿的房舍居住,没有其他的奴婢服侍他。后来得了河南夕阳亭部的荒田二顷,建起瓜牛庐,居住其中,他的妻子孩子都跟着受冻挨饿。杨沛病死后,同乡、亲友及他过去的老部下和一些农民合力殡葬了他。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秋 思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注: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
    9.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10.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试简要概括。
    【答案】9. 融情于景,通过西沉的残月、凋零的井梧等肃杀萧条之景,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寂寥悲凉之情。
    10. 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不服年老,壮怀激烈的情怀;已入暮年的无奈;报国无门的痛苦。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和情的关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从题目入手,,由题目体会感情基调,然后纵观全诗,逐句理解诗歌的内涵,分析句子中都描写了什么景,此景都有什么特点,景和景组合到一起,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注意由景的特点分析出情的特点,如果运用了手法,一定要先点出手法并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题,先分析景,分析景的特点,指出诗句中的典型景物并概括出特点:颈联“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描写了“过西沉的残月”、“凋零的井梧”;概括出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肃杀萧条”、“凄清”、“凄凉”等。再由景的特点分析诗人的情感:“寂寥悲凉”、“悲痛无奈”、“孤独苍凉”等。最后用一句完整的话概括出即可。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此题问: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试简要概括。答题时抓住关键句、关键词分析。分析诗人的情感,抓住关键诗句、关键词词语。题目明确了分析的重点是最后一联,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分析。
    “老眼”表达了诗人已入暮年的无奈、悲伤之情;“欲舒老眼”表达了诗人不服老的情怀;“无高处”、“安得”却又表现自己报国无门的无奈与痛苦。
    【点睛】参考译文:
    利欲驱使人东奔西走,如同万头火牛奔突一样,倒不如做个江湖上人,浪迹天涯,像沙鸥鸟那样自由自在。一日长似一年,闲暇无所事事的时候才感觉如此,即使是天大的事,喝醉了也就无事了。在捣衣棒的敲击声中,深巷里的明月渐渐西沉,井边的梧桐树忽然摇动叶落,方知故乡也是秋天了。想极目远眺,苦于没有登高的地方,哪能像陈登站在百尺楼上,高论天下大事呢。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 _____________,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3) 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4) _____________,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5)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 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7) 道之以德,______________,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8) _________________,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书斋对联)
    【答案】 (1).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 清荣峻茂 (3). 渚清沙白鸟飞回 (4).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5). 卷起千堆雪 (6). 落红不是无情物 (7). 齐之以礼 (8). 删繁就简三秋树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鳝”“峻”“渚”“齐”“繁”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沈从文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望到一个从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的溜过去。身后楼梯有小小声音,一个男小孩子手脚齐用的爬着楼梯,“小姨,小姨,婆婆睡了,我上来一会儿好不好?”女孩便走过去,把小孩援上晒楼。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
    他们是逃难来的,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五岁大的北生。胡胡涂涂坐了十四天小小篷船,船到了这里以后,应当换轮船了,一打听各处,才知道武昌城还被围着,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到此地以后,一家人就找寻了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武昌军部的军事代表。哥哥也是个北京军官,二哥在上海教书。几个人住此已经有四十天了。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过一会,从里边有桃花树的小庵堂里,出来了一个小尼姑,手上提了一个篮子,越过大坪向河边走来。这小尼姑走到河边,慢慢的卷起衣袖,各处望了一会,又望了一阵天上的风筝,才从容不迫的,从提篮里取出一大束青菜,一一的拿到流水里乱摇乱摆。因此一来,河水便发亮的滑动不止。小尼姑把菜洗好了,又用一段木杵,捣衣裳,捣了几下,又把它放在水中去拖摆几下,于是再提起来用力捣着。小尼姑在水边玩厌了,便提了篮子,走回去了。
    小尼姑走后,女孩岳珉望到河中水面上,有几片菜叶浮着,想起这小尼姑的快乐,想起河里的水,远处的花,天上的云,以及屋里母亲的病,这女孩子,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
    她记起了早上喜鹊,在晒楼上叫了许久,心想每天这时候送信的都来送信,不如下去看看,抱着北生下楼。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女孩岳珉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想到刚才咳出的血,微微的笑着。
    “你咳嗽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
    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脸,女孩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还梦到三毛老表来接我们,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爸爸莫非已动身了!”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卜课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的说着话。女孩岳珉便站到房门边去,装成快乐的声音:“姐姐,大嫂,先前有一个风筝断了线,线头搭在瓦上曳过去,隔壁那个妇人,用竹竿捞不着,打破了许多瓦,真好笑!”
    女孩岳珉拉了姐姐往厨房那边走去,低声的说:“姐姐,看样子,妈又吐了!” 姐姐说:“怎么办?北京应当来信了!”小孩走过姐姐身边来,把两只手围抱着他母亲,“娘,娘,大婆又咯咯的吐了,她收到枕头下!”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
    “看呀,看呀,快来看呀,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北生拍着手叫着。
    女孩岳珉抬起来了头,果然从天井里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如同一个吃醉了酒的巡警神气,偏偏斜斜的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品写了“楼上”与“楼下”两个不同的世界。“楼上”的世界,自由,灵动,充满生机,有生命感;“楼下”的世界,单调,沉重,充满苦难,给人压抑感。
    B. 小说对小尼姑望风筝、洗青菜、捣衣裳的描写,意在表现河上环境的安静、小尼姑的天真和欢乐,女孩岳珉也受到这种景象的感染,心绪逐渐地趋于平静。
    C. “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脸,女孩就勉强笑着”,体现岳珉为了安慰母亲而强装快乐;“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体现岳珉面对死亡阴影的无奈。
    D. 结尾处写到这里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这里通过父亲的死与急切的期待的强烈对比,表明岳珉等人的等待是徒劳的,由此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13. 文中多处写到“风筝”这个意象,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14. 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以“静”为题的好处。
    【答案】12. B 13. ①“看风筝”表达了对亲人回归的期盼;②“风筝”象征战乱时代下层人民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③飘摇不可捉摸的风筝暗示故事的悲惨结局。
    14. ①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孤寂中毫无希望地静静等待;②营造一种静穆的气氛,衬托出作品中的人物无援无助的悲伤情绪;③是小说的一条暗线,贯穿全文;④突出主题,寂静掩藏下的饱经离乱之苦的沉重。
    【解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题中B项,“心绪逐渐地趋于平静”错误,原文“想起这小尼姑的快乐,……这女孩子,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物象的作用,答题时找到出现这些物象的语段,结合文章的内容作答,此题“望到一个从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的溜过去”写看风筝,风筝从城里来,表达小女孩对家乡的思念;“先前有一个风筝断了线,线头搭在瓦上曳过去”,意味风筝很多,结合前面的象征意义,写出漂泊无家可归的人很多,写出社会的动荡局面;结尾“果然从天井里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写风筝依然在空中摇摆,意味着,小女孩还和原来一样,暗示人物悲惨的结局。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章的标题的作用的能力,注意从标题和文章的内容,环境的烘托,人物的命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等角度作答,文中“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写出小女孩一家在孤寂中毫无希望地静静等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加之尼姑“为什么这样清静”对自己不宁静内心的反衬,衬托出作品中的人物无援无助的悲伤情绪;结合文章战乱频仍额社会环境,写出寂静掩藏下的饱经离乱之苦的沉重,突出主题;“静”在文中多次出现构成文章的暗线。
    【点睛】分析文章题目的作用可从以下角度切入:
    (1)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设置悬念
    (3)贯穿始终的线索
    (4)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5)推动(暗示)情节发展
    (6)突出主题
    (7)以某种艺术手法吸引读者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今天更值得“官宣”的是什么
    晁星
    ①这几天,一对明星结婚带大了“官宣体”。一时间,五花八门的“官宣”刷屏。在这场全民娱乐中,脱颖而出的是人民日报新媒体发出的一张“号外”: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再看54年前的报纸,泛黄的铅字难掩当时的举国振奋,同友们不由感慨:“这才叫‘官宣’!”
    ②到底什么是一个时代最值得关注、最值得“官宣”的大事?
    ③就拿10月16日来说,没有54年前那团蘑菇云的腾空而起,“中国就不能叫有更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15年前,神舟五号成功着陆,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如果说这些都已是历史,那不妨再看今朝,“官宣热”的同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一颗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意在纪念将“中国天文学带到世界第一梯队”的“天眼之父”南仁东。可以说,恰是这些国之重器,莫定了中国的崛起之路:恰是这些科学巨匠,夯实着中国的实力根基。但遗憾的是,这些本该大书特书的内容,分得的流量却不多。
    ④“官宣”是一个切口,从中我们看到注意力资源的滥用与失衡。娱乐新闻可以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类似消息不该是全民追捧的“主食”。虽然众多心无旁骛的科学家并不在乎自己获得了多少关注,更不需要所谓“热搜”“名气”,但就整个社会而言,如果大部分人对这些默默奉献的国之栋梁知之甚少,对事关家国命运的大事要事不甚关注,无疑是一种危险。在瞬息万变的今天,假如国人一味在“小时代”的浮华轻飘、熙熙攘攘里沉溺,不仅视野与格局越缩越小,更会消解掉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精气神。长远来看,这也是对大时代大未来的不负责。今天我们翻出老报纸,尚能鲜明感受到那一代人比学赶超、心系家国的赤子之心,我们更该发问,这个时代需要留下什么,又能让子孙后代记住什么?难道希望后人回溯今日时,看到的大热号外都是娱乐圈动态吗?
    ⑤流量重新聚焦,这不仅是适时纠偏,更是时代所需。当此之时,“中国号”正行进至复兴路上的关键一站,中国人念兹在兹的小康梦可望可即。然而,“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我们国家各个发展领域的“娄山关”“腊子口”不少,外部环境又波谲云诡,可以说是激流之上、不进别退。作为一分子的你我,关注什么,思考什么,憧憬什么,展现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构成了这个社会的底色,影响着国家发展的走向。享受岁月静好当然可以,但切莫被莺歌燕舞、纸醉金迷蒙蔽。与大时代和大叙事的疏离,其实是另一种对未来的不负责。
    ⑥什么是今天值得“官宣”的大事,是一道所有人都该好好思考的命题。这其中,媒体当有使命感,在流量与责任的权衡中,在放任与引领的博弈中,作出鲜明的选择。“能让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帮人在拼命,不是我一个人,一帮人全是这种心态,我们在一块儿可热闹了,这是一个群体。”这是巨匠的心声,更是这个时代的潮涌。更多“官宣”那些“大写人生”“大国故事”,关注这个澎湃的时代,我们方能书写厚重的大历史。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神舟五号、“天眼之父”南仁东等,都应该是“官宣”大力宣传的内容,得到的关注却不多。
    B. “官宣”聚焦娱乐新闻,反映出注意力资源的滥用与失衡,也休现了国人与大时代、大叙事的疏离。
    C. 众多科学家并不在乎“名气”,再加上媒体关注流量,使得很多人对默默奉献的国之栋梁知之甚少。
    D. 流量重新聚焦,使国人走出“官宣”误区,不仅是适时纠偏,更是时代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一对明星结婚带火了“官宣体”这一事件引出话题:什么是最值得“官宣”的大事。
    B. 文章第三段从正面立论:正是科学巨匠奠定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夯实着中国的实力根基。
    C. 文章第四、五段着重分析了“官宣”聚焦娱乐新闻的弊端和流量重新聚焦的必要性。
    D. 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并以中国的复兴梦为立论基础,具有现实针对性。
    17. 结合文本,概述如何走出“官宣”的误区。
    【答案】15. C 16. B
    17. ①国人要树立家国意识和责任意识,多关注和思考“大写人生”“大国故事”等,扩大视野和格局,②媒体要真正担起自己的引领使命,聚焦厚重的大历史。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众多科学家并不在乎‘名气’……使得很多人对默默奉献的国之栋梁知之甚少”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虽然众多心无旁骛的科学家并不在乎自己获得了多少关注,更不需要所谓‘热搜’‘名气’,但就整个社会而言,如果大部分人对这些默默奉献的国之栋梁知之甚少,对事关家国命运的大事要事不甚关注,无疑是一种危险”分析可知,“众多科学家并不在乎‘名气’”不是“很多人对默默奉献的国之栋梁知之甚少”的原因。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正是科学巨匠奠定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夯实着中国的实力根基”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恰是这些国之重器,莫定了中国的崛起之路:恰是这些科学巨匠,夯实着中国的实力根基。但遗憾的是,这些本该大书特书的内容,分得的流量却不多”分析可知,第三段指出正是科学巨匠奠定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夯实者中国的实力根基,是为了论证“官宣”应该大力宣传国之栋梁,大国故事的论点。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文本内容“流量重新聚焦,这不仅是适时纠偏,更是时代所需”“作为一分子的你我,关注什么,思考什么,憧憬什么,展现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构成了这个社会的底色,影响着国家发展的走向”“与大时代和大叙事的疏离,其实是另一种对未来的不负责”“假如国人一味……不仅视野与格局越缩越小,更会消解掉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精气神。长远来看,这也是对大时代大未来的不负责”等分析可知,国人要树立家国意识和责任意识,多关注和思考“大写人生”“大国故事”等,扩大视野和格局;结合“这其中,媒体当有使命感,在流量与责任的权衡中,在放任与引领的博弈中,作出鲜明的选择”“更多‘官宣’那些‘大写人生’‘大国故事’,关注这个澎湃的时代,我们方能书写厚重的大历史”等分析可知,媒体要真正担起自己的引领使命,聚焦厚重的大历史。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他身处这个世界,但不属于它”
    宋宇
    在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百年诞辰之际,译林出版社出齐了他现有的四部作品。作家之子兼塞林格基金会负责人马特·塞林格先生第一次来到中国,造访了五座城市。
    塞林格后半生竭尽全力地求取清静,反而每每事与愿违。1951年,他因《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而声名鹊起。1953年,迷人的短篇小说集《九故事》面世,他搬离家乡纽约,前往东北部新罕布什尔州的山区隐居。从34岁到91岁,他都定居在小镇科尼什。
    对于自己的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塞林格是极为抵触的。“媒体、读者从维基百科或传记里读到的,离真实的塞林格非常遥远。”马特从今年起开始向公众回忆父亲,他不喜欢做父亲的代言人,但必须如此,“真正了解他的人,包含我在内,可能只有三四个”。塞林格经常说:“所有你们想知道的关于我的事情,都在我的作品里。”
    马特亲眼见到塞林格逃避名利和纷扰。“我相信其实他只享受了一天,但是他完全看透了出名这件事的本质,他甚至后悔自己有24小时感觉自己成了名人。虽然如此,他还是一直挣扎自己应不应该或要不要继续发表。”他回忆道。塞林格从1965年后就不再发表作品,1980年后再也不接受采访。他一度想再出版一本书,终究没了下文。
    “塞林格认为作家与读者的关系非常神圣而伟大。他觉得,如果能以匿名形式发表,如果能隐居在不公开的环境里,作品秘密地发表,没人知道他住在哪儿的话,他可能会一直发表作品。”马特说,隐居中的塞林格每天都写作五个小时,自己已经花近十年功夫整理,有些“素材”即将出版。
    1974年,因散见于杂志的早期作品被疑似加州伯克利大学生自行编印成选集,塞林格愤而打破沉默,罕见地通过《纽约时报》发声:“我从来不想出版它们,我想让它们完完全全地自然死亡……我不是想掩藏年轻时的笨拙,只是认为它们不值得出版。”“有些故事、我的财产被偷走了。”塞林格原计划只说一两分钟,结果滔滔不绝地申诉下去,“有些人占有了它们,这是非法行为,是不正当的。设想一下,你特别喜欢一件外套,结果别人从你衣橱里偷走了。这就是我的感觉。”“出版是对我隐私的严重侵扰。我喜欢写,热爱写,但只为我自己和我的快乐而写。”塞林格一次又一次靠打官司维护自己的权利和隐私,但外界的好奇目光始终没有消失。
    1941年11月,从军前夕的塞林格与玛乔丽·希尔德通信过几年。一封信里,他请她在即将出版的《纽约客》杂志寻找自己的新作,评价“霍尔顿系列的第一篇故事”。此前,希尔德一直在《时尚先生》和《科利尔》等杂志上阅读他最早的短篇故事。塞林格推荐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海明威的作品,还提及自己写了小说《哈里·耶稣》,并夸口:“这本书绝对会撕裂这个国家的心脏……并用一个新的、更宝贵的器官替代。”
    从战场归来后,塞林格实现了“霍尔顿”渴望的逃离和隐居。他感到被当地学校的校报记者欺骗,校报记者把这篇难得的访谈交给了更大的报纸。他在自己的农场周围圈上栅栏,那个活泼和充满未知的年轻人藏了起来。他远离世界,世界似乎也逐渐远去。
    “我父亲并不相信所谓现实生活,他更相信二元论的观点,一切都是虚幻,一切都是梦境。可能这些梦境让人温暖或者快乐,但是他其实一直追求的是他心中认为的那个现实。”马特相信,安静的环境更利于塞林格探索,“他喜欢看到松树生长的地方,看下雪的地方,下雪的过程。”镇民们尊重塞林格的意愿,他们为不请自来的拜访者指路时,往往把他们骗去杂草丛。他们看着大作家购物、进餐、买报纸,并不惊扰他。2010年1月27日,塞林格去世。马特代表家人发表了声明:
    “塞林格说过,他身处这个世界,但不属于它。他的身体离去了,但家人希望他依然与那些他热爱的人同在,无论是宗教或历史人物,私人朋友或小说角色。”
    (有删改)
    1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塞林格为逃避名利和纷扰,很长一段时间里放弃发表作品,甚至一度放弃写作。
    B. 加州伯克利大学学生疑似未经允许编印塞林格的作品,作家对此发声表达不满。
    C. 虽然塞林格极力回避大众关注,维护隐私,但外界的注视始终没有中断过。
    D. 出于对作家意愿的尊重,小镇居民给予了塞林格支持,帮助作家排除外界干扰。
    1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特·塞林格开始向公众回忆父亲,此举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塞林格及其作品。
    B. 塞林格后半生有意和人群保持距离,这也导致了真正了解作家的人寥寥无几。
    C. 1980年后塞林格再不接受采访,主要是因为此前有一段非常不愉快的采访经历。
    D. 1941年塞林格参军前与希尔德的通信表明,年轻的作家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信。
    20. “他身处这个世界,但不属于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
    【答案】18. A 19. C
    20. ①名利观:逃避名利和纷扰;②生活态度:选择隐居,远离媒体人群;③写作观:重视其隐私性,渴望匿名写作、为自己写作,拒绝改编自己的作品;④世界观:不相信现实生活,追求自己心中的现实。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甚至一度放弃写作”与原文不符;原文第五段“隐居中的塞林格每天都写作五个小时”可见,他没有放弃写作。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知道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间范围,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强加因果,“主要是因为此前有一段非常不愉快的采访经历”错,不接受采访,是作家自己的选择,不完全因为他人影响。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组织语言。
    原文第三段“马特亲眼见到塞林格逃避名利和纷扰。”可见他看淡名利,“完全看透了出名这件事的本质,他甚至后悔自己有24小时感觉自己成了名人。”;原文第五段“出版是对我隐私的严重侵扰。我喜欢写,热爱写,但只为我自己和我的快乐而写。”塞林格一次又一次靠打官司维护自己的权利和隐私,原文第三段“对于自己的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塞林格是极为抵触的。”写的是他的写作观。
    原文第八段塞林格实现了“霍尔顿”渴望的逃离和隐居,可见他的生活态度;原文第九段“我父亲并不相信所谓现实生活,他更相信二元论的观点,一切都是虚幻,一切都是梦境。可能这些梦境让人温暖或者快乐,但是他其实一直追求的是他心中认为的那个现实。”写的是他的世界观。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古语有云:“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其实“怒目”与“低眉”只是两种不同的生存姿态罢了。
    【答案】范文:
    低眉尘世
    总是喜欢女子低眉的姿态,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似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风情万种,安稳自持,不显山不露水,却风骨尽显。一个愿意在世间低眉的女子,必然心底装满了温良和慈悲。
    站在阳台上,低眉尘世,我看到楼下院墙边有只蜘蛛正在孜孜不倦地纺织着它的锦绣江山,墙根下潮湿的角落里长满了荒凉的光阴。在这个无人打扰的角落里,生长着华丽,也布满了颓废。红尘纷扰,人世沧桑,季节寒凉,纵使世界荒草丛生,也要心中布满阳光,温暖自己,走过低谷,超越过去,方可抵达锦绣繁华。
    越是经历过黑暗的人,越懂得珍惜阳光的珍贵;越是经历过挫折失败的人,越懂得珍惜成功的来之不易;越是经历过世间冷暖的人,越懂得珍惜生活的美好。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是,到后来,我们还是会向水讨教,因为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低眉,不仅是姿态,还是胸怀。
    有诗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如果事与愿违的话,我相信上天一定另有安排。生活从来都不是波澜不惊的,就让我学着做一个强大的人,当我慢慢懂得了慈悲,学会了转身,学会了隐忍时,便成一位低眉之人。
    爱,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爱,其实还是个很温暖的字眼,相信这世上没有多少人会拒绝爱。其实每个人心底都渴望有一份恒久的温暖,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所做的事情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有价值地活着。生活在尘世的屋檐下,没有爱的光阴是悲凉的。这个世界因为有爱,所以温暖。因为需要爱,所以渴望爱。因此,在悲伤的时候,如果有人给予快乐,我们感动;在寒冷的时候,倘若有人给予温暖,我们感恩;在无助的时候,只要有人给予希望,我们感念。
    常常想,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或许真的会遍布美好的。
    深深懂得,红尘里修行,修的是一颗平常的心和一个高贵的灵魂。一个人空有漂亮的外表而没有修养,充其量只是个花瓶。作为女子,可以不漂亮,但绝对不可以没有教养,讨厌极了这种无知的人。喧嚣的红尘中,我不再追求深刻,只愿做一个低眉尘世的女子,淡然如花,花开似锦。
    打坐流年,我只是一个安静寻常的女子,低眉尘世,不施粉黛,素颜倾城,淡然出尘,优雅独芬芳。摆渡光阴,把自己活成一林莲,出淤泥而不染,雅静而高贵,历世事而淡定,出世亦入世。从此,只做一个慈悲的人,平淡的人。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要求写作能力。本题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把握材料中心确定立意。
    审题:材料中先引用了古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然后说“怒目”与“低眉”是“两种不同的生活姿态”,首先要弄清楚“怒目”与“低眉”各是什么样的生活姿态。“金刚怒目”形容面目像金刚一样威猛可畏。“金刚怒目”是人生刚性的一面,血性的一面,生机勃勃,生动活泼,非常有力量的一面,也是果敢决绝的一面。象征人生的激情岁月,奋进,激烈热火朝天。天不怕地不怕敢叫日月换青天,欲上青天挽明月,直挂云帆济沧海。“菩萨低眉”,常用来形象、生动地描绘人的慈善之态。是人生柔的一面,软的一面。柔情似水的一面慈悲为怀,济世助人的一面。万事万物太刚易折柔软才能克制刚强。考生写作中可以分析“怒目”与“低眉”各是什么样的人生姿态对人生与社会各有什么利与弊;也可以分析“怒目”与“低眉”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谈自己对“怒目”与“低眉”的选择,并阐述理由。如选择“低眉”来写。行文时可从材料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可以结合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如汉代刘向《说苑·敬慎》中的故事“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课本中蔺相如感动廉颇的故事等,让文章有说服力。
    立意角度参考:
    1.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2.低眉是一种高姿态
    3.既要金刚怒目,也要菩萨低眉:
    4.人生更需要金刚怒目的勇气
    素材:
    1.我想到一个词“低眉”,字面上它是一种姿态,甚至常常说的是女子温柔乖巧的样子。而我们的文字博大深邃,不可能让一个词语的未来窄得只有它本身。所以,低眉更是一种态度。
    人与人的遇见其实早已注定,所有事情的存在和发生也不是一蹴而就,有果必有因。我喜欢那些收藏起锐利外壳、善于低眉的人,淡然而平静,他们抚摸这个世界的忧伤和疼痛,用沉静的温柔默默地唤醒人心里愉悦的那个春天。这样低眉的姿态于己于人,都是一种幸福和幸运。
    2.小院前面的商业街上有一家五金杂货店,守店的是一对中年夫妻,每次路过,虽然不到店里买东西,我也会不由自主多瞧上几眼。普通如路边草木的中年夫妻没什么特别,可他们静静地坐在门口低眉谦和的样子让人无端亲切喜悦。
    有时候中午,他们在门口吃饭,两个人守着保温桶里的菜,各自端着饭碗,静静地,慢慢吃。菜是家常的,白菜豆腐,萝卜粉条,或者土豆肉丝。看他们不慌不忙低眉吃饭的样子,我总要感动,这细小的平凡的温情脉脉,是人世贞亲。
    也许,我们很多人的一辈子都是这样淡而庸常,在一个地方,守着一份日子,默默努力维持着生计,诚诚恳恳,低眉与光阴纠缠,酸甜苦辣,各种味道轮番来撒欢,却依然屹立不倒,心平气和地过着自己的日常。
    3.德富芦花在《往事杂记》里写道:日月如梭,在千岁村的头一年便这般艰苦地匆匆逝去了。而今的生活依旧艰辛,但他深深地领悟到了愉快寓于努力的过程中,生命寓于对希望的追求中,幸福寓于心灵的淡薄中,感谢寓于生活的清贫中。
    这就是平常人低眉生活的姿态了,谦卑而敬畏。敬畏什么呢?敬畏的就是生活本身。残酷是生活,美好也是生活。像季节,冬天来了会寒冷刺骨,而春天一到,又会花香弥漫。有了这样的敬畏和信仰,才会不慌不忙,平心静气,温柔敦厚地看季节更替。
    4.余秀华说,秋天里,植物都是向下,人老了,也就情不自禁地弯下身体,生活里的许多事情只教给了人一个道理“谦卑”。成熟的谷物都低头面对大地,成熟的野草同样如此。我们用一辈子只学会两个字“敬重”!因为敬,人才有了分量,才会被尊重,因此而重。
    5.曾经很喜欢一句话,大意是沉甸甸的稻穗总是低着头的。植物的低头谦卑是一种成熟的光辉,对大地的礼赞和敬重。植物如此,何况我们呢?人在尘世的低眉谦卑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慈悲。
    6.我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是,到后来,我们还是会向水讨教,因为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低眉,不仅是姿态,还是胸怀。
    行文结构:
    第一段:从总是喜欢女子低眉的姿态开始,一个愿意在世间低眉的女子,必然心底装满了温良和慈悲开始;
    第二段:由眼前的蜘蛛得到启示纵使世界荒草丛生,也要心中布满阳光,温暖自己,走过低谷,超越过去,方可抵达锦绣繁华。
    第三段:发表感慨越是经历过黑暗的人,越懂得珍惜阳光的珍贵;越是经历过挫折失败的人,越懂得珍惜成功的来之不易;越是经历过世间冷暖的人,越懂得珍惜生活的美好。
    第四段: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到后来,我们还是会向水讨教,因为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低眉,不仅是姿态,还是胸怀。
    第五段:生活从来都不是波澜不惊的,就让我学着做一个强大的人,当我慢慢懂得了慈悲,学会了转身,学会了隐忍时,便成一位低眉之人。
    第六段:爱,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爱,其实还是个很温暖的字眼,相信这世上没有多少人会拒绝爱。
    第七段:呼吁“爱”,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或许真的会遍布美好的。
    第八段:修行,修的是一颗平常的心和一个高贵的灵魂。我只愿做一个低眉尘世的女子,淡然如花,花开似锦。
    最后再次扣题。
    全篇主旨就是愿做一个心底装满了温良和慈悲低眉尘世的女子。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