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01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02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03
    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展开
    
    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⑤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肾上腺素
    ⑥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
    ⑦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加快。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
    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3、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进而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①严重腹泻后,需补充水分和盐分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渗透压,①错误;
    ②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因此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不属于反射,②错误;
    ③垂体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因此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③正确;
    ④神经递质包括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其中兴奋型递质可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而抑制型递质不会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④错误;
    ⑤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⑤错误;
    ⑥由于甲状腺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因此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⑥正确;
    ⑦糖尿病患者体内缺少胰岛素,因此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减慢,⑦错误。综合以上可知,只有③和⑥两项正确。
    故选B。

    2.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②发烧时采用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通来辅助降低体温
    ③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④人体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⑤人体对花粉等产生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多
    A. 二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①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于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中存在组织液。①正确。②对高烧病人,可以采取辅助措施降低体温,但不能加棉被,否则会使散热渠道不畅,导致体温的上升,②错误。③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多,所以组织液增加,组织液回流形成淋巴,淋巴增加,③正确。④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④错误。⑤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吸水增多,则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多,⑤正确。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间的关系,内环境稳态失调症,对于内环境组成和血浆、组织液、淋巴间的关系的理解及对各种内环境稳态失调症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3.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的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 ③中可发生丙酮酸和水分解产生CO2和[H]
    C. ②和③成分的主要区别在于无机盐含量不同
    D. 血浆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人体某组织的结构示意图,综合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①为淋巴,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细胞内液,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即由①②③组成,A错误;丙酮酸和水分解产生CO2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B错误;②(血浆)和③(组织液)成分的主要区别是蛋白质含量不同,C错误;O2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跨膜运输的,血浆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血浆→[③]组织液→[④]细胞内液,D正确。
    【点睛】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脉络,建立知识网络;此外还需要与细胞呼吸、物质跨膜运输的知识建立联系。


    4.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项有(  )
    ①效应T细胞内的溶酶体释放水解酶裂解靶细胞
    ②抗原不一定来自体外
    ③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能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的细胞和物质有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
    ④初次免疫过程中浆细胞只有一个来源,但二次免疫过程中有多个来源
    ⑤过敏反应需要有效应T细胞参与,不可能发生于初次免疫过程中
    ⑥HIV侵入机体后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使全部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丧失功能
    A. ④⑤⑥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②⑤
    【答案】B
    【解析】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①错误;自身破损、衰老或癌变的细胞也可以成为抗原,②正确;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能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的细胞和物质有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抗体,但淋巴因子不能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③错误;初次免疫过程中浆细胞只来源于B细胞的增殖分化,但二次免疫过程中浆细胞除了来源于B细胞的增殖分化外,还可以来自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④正确;过敏反应需要浆细胞参与,不可能发生于初次免疫过程中,⑤错误;HIV侵入机体后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使全部的细胞免疫和大部分体液免疫丧失功能,⑥错误。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

    5.图中A、B表示人体某过程中产热量或散热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该图可表示从温暖环境到寒冷环境,再回到温暖环境的过程,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
    B. 该图可表示从寒冷环境到温暖环境,再回到寒冷环境的过程,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
    C. 该图可表示从安静到运动,再停止运动的过程,A表示散热量,B表示产热量
    D. 该图可表示开始发烧并持续一段时间又退烧的过程,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和图示信息可知:该题考查学生体温调节的过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人体体温的稳定是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使得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果。当人体从温暖环境到寒冷环境,产热量与散热量均增加,但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体温保持稳定,当人体从寒冷环境到温暖环境,产热量与散热量均减少,但产热量与散热量也相等,体温仍然保持稳定,A、B错误;从安静状态到运动的初期,有机物氧化分解加快,机体产热量增加且大于散热量,体温略微上升,而后通过调节,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体温在略微升高的水平上保持稳定,当停止运动的初期,有机物氧化分解减少,产热量减少且小于散热量,体温略微下降,而后通过调节,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体温回归到运动前的安静状态,因此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C错误;开始发烧时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上升,在发烧持续的一段时间内,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但体温高于正常体温,在退烧的过程中,产热量小于散热量,体温下降至正常体温,可见,该图可表示开始发烧并持续一段时间又退烧的过程,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D正确。

    6.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神经中枢所在。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由a引起下丘脑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B. 由b引起下丘脑释放②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C. 由c引起下丘脑某区域兴奋,促进两种激素③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多,使血糖升高
    D. 由d引起,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作用,使④甲状腺激素增多,导致体内产热量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的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血糖调节和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a过度紧张会引起下丘脑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进而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最终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A正确;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②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B错误;c血糖含量降低,引起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进而促进③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进而引起血糖升高,C正确;d寒冷环境,身体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由有关神经传到下丘脑,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作用,使④甲状腺激素增多,促进细胞代谢,导致体内产热量增加,D正确。

    7.寨卡病毒是一种RNA病毒,该病毒会攻击胎儿的神经元,导致新生儿小头症等缺陷。一种新型寨卡病毒疫苗(基因疫苗)已经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科学家将寨卡病毒蛋白基因与质粒结合后注入人的肌肉细胞,以期被试验者获得对寨卡病毒特异性免疫的能力。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新型疫苗制备过程需使用逆转录酶
    B. 基因疫苗不含病毒蛋白,但能在肌肉细胞中表达出病毒蛋白,病毒蛋白属于抗原
    C. 基因疫苗能够整合到人的肌肉细胞染色体DNA中,并遗传给后代
    D. 试验者获得特异性免疫能力的标志是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效应T细胞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 根据题干,寨卡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新型寨卡病毒疫苗属于基因疫苗,应以RNA为模板合成DNA,故新型疫苗制备过程需使用逆转录酶,A正确;B.基因疫苗是将寨卡病毒蛋白基因与质粒结合后注入人的肌肉细胞,不含病毒蛋白,但卡病毒蛋白基因能在肌肉细胞中表达出病毒蛋白,病毒蛋白属于抗原,B正确;C.基因疫苗能够整合到人的肌肉细胞染色体DNA中,人的原始生殖细胞的遗传物质并未改变,不能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C错误;D. 特异性免疫在接受特定的抗原刺激之后能产生特定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故试验者获得特异性免疫能力的标志是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效应T细胞等,D正确。故选:C。

    8.豌豆种子刚萌发时,只有一个主茎,没有侧枝;切除主茎顶端,常会长出甲、乙两个侧枝(图①)。若将甲的顶芽切除后,甲、乙的侧芽均无明显生长(图②);若同时切除甲、乙的顶芽,其侧芽均明显生长(图③)。图②实验中甲的侧芽未明显生长最合理的假说是

    A. 甲枝的侧芽因其顶芽被切除而缺少生长素
    B. 甲枝的侧芽自身产生的IAA过多导致其死亡
    C. 乙枝顶芽产生的IAA通过极性运输运到甲枝的侧芽抑制其生长
    D. 乙枝顶芽产生的IAA运至根尖诱导生成的抑制性物质向上运输至甲枝的侧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研究表明,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详解】甲枝的侧芽也会产生生长素,因此甲枝的侧芽不会缺少生长素,故A错误;植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因此不会出现甲枝的侧芽自身产生的IAA过多导致其死亡的情况,故B错误;乙枝顶芽产生的IAA通过极性运输运到主茎(形态学下端),不能再继续运输到甲枝的侧芽(形态学上端)抑制其生长,故C错误;乙枝顶芽产生的IAA经极性运输运至根尖,诱导根尖生成的抑制性物质向上运输至甲枝的侧芽,可抑制甲枝侧芽的生长,故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运输特点及作用。

    9.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有几项
    ①温特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扩散
    ②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分别与重力、光照方向有关
    ③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其促进生长的效果不相同
    ④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⑤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与成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可以通过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来防止落花落果
    ⑥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都能体现植物生长素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
    A. 只有一项叙述正确 B. 只有两项叙述正确
    C. 只有三项叙述正确 D. 不只三项叙述正确
    【答案】A
    【解析】
    琼脂块为非生命物质,不能提供ATP,因此温特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扩散,①正确;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决定于遗传物质,与重力无关,横向运输与外界单侧光照有关,②错误;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其促进生长的效果有可能相同,③错误;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④错误;生长素能够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不能促进果实成熟,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⑤错误;根的向地生长(近地侧浓度高抑制生长、远地侧浓度低促进生长、)能体现植物生长素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茎的背地生长(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远地侧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不能体现生长素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⑥错误。综上分析,A正确,B、C、D均错误。

    10.实验是研究生物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密度调查时,若调查对象为濒危物种,不适合选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应采用逐个计数的方式
    B.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隙,主要目的是便于小动物爬出
    C.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时,实验组应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作用,应将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100℃恒温箱中1h灭菌
    D. 制作生态缸时,为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应按时向生态缸中补充所需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原理、流程等。若要准确解答此类问题,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对教材实验所涉及的实验原理、流程等内容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
    【详解】种群密度调查时,若调查对象为濒危物种或古树之类数目较少的对象时,不适合选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应采用逐个计数的方式,A正确;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以保证土壤小动物的有氧呼吸,B错误;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时,实验组应保持土壤微生物作用,对照组应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作用,C错误;生态缸的制作原理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以生态缸中各种生物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无需按时补充所需物质,D错误。
    【点睛】大多数的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土壤微生物能够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等还原糖。

    11.下图1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的箭头符号为能量的流动方向,单位为kcal/(m2·年);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图3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据图分析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据图1可知,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左右
    B. 据图2可知Ⅳ为分解者,相当于图1中的A,能够利用各营养级转移来的能量
    C. 图3中若猫头鹰的能量1/2来自B,1/2来自D,B的能量2/3来自A,1/3来自C,猫头鹰增重6kg,至少消耗A为550kg
    D. 据图可知,图1中的生产者相当于图2中的Ⅰ,相当于图3中的A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2中:Ⅰ、Ⅱ、Ⅲ、Ⅳ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营养级。E1主要指太阳能,E2主要能热能。
    图3中:有3条食物链,A→C→D→猫头鹰;A→C→B→猫头鹰;A→B→猫头鹰。
    【详解】据图1可知,在入射的太阳能1500900中,生产者只利用了1500900-1485000=15900,占入射总能量的1%,A正确;据图2可知Ⅳ为第四营养级,B错误;图3中若猫头鹰的能量1/2来自B,1/2来自D,B的能量2/3来自A,1/3来自C,猫头鹰增重6kg,至少消耗A(能量传递效率按20%)为6×1/2÷20%÷20%÷20%+6×1/2÷20%×2/3÷20%+6×1/2÷20%×1/3÷20%÷20%=550kg,C正确;据图可知,图1中的生产者相当于图2中的Ⅰ(能量金字塔的低端为生产者),相当于图3中的A(食物链的起点为生产者),D正确。故选B。
    【点睛】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无分解者。

    12.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的四种情形。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 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羊群,则 a 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 若图②所示为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则 b 点后的变化原因就是草鱼的繁殖能力增强
    C. 图③中 c 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有一定限度
    D. 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如果将害虫消灭在起始阶段,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曲线①表明该种群个体数量突然过度增加,导致环境中生物容纳量(K值)下降,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羊群,则 a 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A正确;曲线②表明该种群个体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越,可见,若图②所示为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则 b 点后的变化原因不是草鱼的繁殖能力增强,B错误;曲线③表明外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生态系统崩溃,因此图③中 c 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有一定限度,C正确;曲线④表明生态系统在受到较小干扰(种群数量等于K/2)时,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到原有状态,因此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如果将害虫消灭在起始阶段,使其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才能达到理想效果,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S”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等相关的基础知识,更主要的:①理解曲线横纵坐标的含义、分析对比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各点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②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曲线各区段的含义,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13.下列关于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限制酶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中,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 DNA连接酶可将单个核苷酸加到某个DNA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C. 不同的限制酶切割DNA后都会形成黏性末端
    D. 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基因工程中需要限制酶将DNA片段切断和连接酶将DNA片段连接。
    【详解】A、限制酶主要存在于微生物中,A错误;
    B、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DNA片段,DNA聚合酶将单个核苷酸加到某个DNA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B错误;
    C、不同的限制酶切割DNA后,可以形成黏性末端或者平末端,C错误;
    D、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区分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DNA聚合酶将单个核苷酸加到某个DNA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14.下列有关人胰岛素基因表达载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表达载体中的胰岛素基因可通过胰岛A细胞的mRNA反转录获得
    B. 表达载体的复制和胰岛素基因的表达均启动于复制原点
    C. 借助标记基因筛选出的受体细胞不一定含有目的基因
    D. 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均在胰岛素基因的转录中起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1、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2、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1)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获得所需的蛋白质;
    (2)终止子:也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尾端;
    (3)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常用的标记基因是抗生素抗性基因。
    【详解】A、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在人的胰岛A细胞中,没有胰岛素基因转录的mRNA,A错误;
    B、表达载体的复制启动于复制原(起)点,胰岛素基因的表达启动于启动子,B错误;
    C、标记基因位于运载体上,利用标记基因筛选出来的受体细胞可能只含有运载体而不含有目的基因,C正确;
    D、胰岛素基因的表达启动于启动子,终止于终止子,而终止密码子在翻译过程中起作用,D错误。
    故选:C。

    15.某线性DNA分子含有5000个碱基对(bp),先用限制酶a完全切割,再把得到的产物用限制酶b完全切割,得到的DNA片段大小如下表。限制酶a和b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酶切割产物(bp)
    b酶再次切割产物(bp)
    2100;1400;1000;500
    1900;200;800;600;1000;500


    A. 限制酶a和b切出的DNA片段能相互连接
    B. 该DNA分子中a酶能识别的碱基序列有3个
    C. 仅用b酶切割该DNA分子至少可得到三种DNA片段
    D. a酶与b酶切断的化学键不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a酶和b酶切割的化学键都是磷酸二脂键,且切割后产生的粘性末端相同。分析表格:a酶可以把原有DNA切成4段,说明有该DNA分子上有3个切口,即a酶的识别序列有3个;b酶把大小是2100的DNA切成大小分别为1900和200两个片段,再把大小是1400的DNA切成大小分别为800和600两个片段,说明b酶的识别序列至少有2个,仅用b酶切割该DNA分子至少可得到三种DNA片段。
    【详解】A、由图可以看出a酶和b酶切割后产生的粘性末端相同,它们之间能相互连接,A正确;
    B、a酶可以把原有DNA切成4段,说明该DNA分子上有3个切口,即a酶的识别序列有3个,B正确;
    C、b酶把大小是2100的DNA切成大小分别为1900和200两个片段,再把大小是1400的DNA切成大小分别为800和600两个片段,说明b酶的识别序列至少有2个,仅用b酶切割该DNA分子至少可得到三种DNA片段,C正确;
    D、限制酶作用的化学键都是磷酸二酯键,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相关内容,要求考生识记限制酶的作用特点,能根据图中和表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6.图1为某种质粒简图,图2表示某外源DNA上的目的基因,小箭头所指分别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BamHⅠ、HindⅢ的酶切位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基因工程中若只用一种限制酶完成对质粒和外源DNA的切割,则可选EcoRⅠ
    B. 如果将一个外源DNA分子和一个质粒分别用EcoRⅠ酶切后,再用DNA连接酶连接,形成一个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DNA,此重组DNA中EcoRⅠ酶切点有1个
    C. 为了防止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自身环化,酶切时可使用BamHⅠ和HindⅢ两种限制酶同时处理
    D. 一个图1所示的质粒分子经EcoRⅠ切割后,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答案】B
    【解析】
    目的基因两侧都有,且质粒也有的限制酶是EcoRⅠ,所以在基因工程中若只用一种限制酶完成对质粒和外源DNA的切割,可选EcoRⅠ,A正确;如果将一个外源DNA分子和一个质粒分别用EcoRⅠ酶切后,再用DNA连接酶连接,形成一个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DNA,此重组DNA中EcoRⅠ酶切点有2个,B错误;为了防止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自身环化,酶切时可使用BamHⅠ和Hind Ⅲ两种限制酶同时处理,C正确;一个图1所示的质粒分子经EcoRⅠ切割后,产生两个黏性末端,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D正确。

    17.DNA 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种生物 DNA 分子的差异,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杂合双链区的两条单链 DNA 的碱基序列是相同的
    B. 游离单链区的两条单链 DNA 的碱基序列是互补的
    C. DNA 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和疾病诊断
    D. 双链区的部位越多说明这两种生物亲缘关系越远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种生物DNA分子的差异,当两种生物的DNA分子的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时,互补的碱基序列就会结合在一起,形成杂合双链区;在没有互补的碱基序列的部位,仍然是两条游离的单链,形成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多,说明这两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
    【详解】A、杂合双链区的两条单链DNA的碱基序列形成了双链结构是互补的,A错误;
    B、游离单链区的两条单链 DNA 的碱基序列没有形成双链结构,所以不能碱基互补配对,不是互补的,B错误;
    C、DNA 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和疾病诊断,C正确;
    D、杂合双链区比例越大,说明两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杂交技术的应用,DNA分子杂交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双链区域越大,说明两个DNA分子之间的差异越小。

    18.下图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可食用疫苗的部分过程,其中PstⅠ、SmaⅠ、EcoRⅠ、ApaⅠ为四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图示中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只需用到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 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糖核苷酸序列
    C. 图示过程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所需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均来自原核生物
    D. 抗卡那霉素基因的存在有利于将含有抗原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含抗原基因的DNA分子中含有PstⅠ、SmaⅠ、EcoRⅠ三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识别序列,其中SmaⅠ的识别序列位于目的基因上;质粒中含有PstⅠ、SmaⅠ、EcoRⅠ、ApaⅠ四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识别序列。
    【详解】A、此表达载体构建时需要用到EcoRⅠ、Pst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A错误;
    B、限制酶具有特异性,即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并在特点的位点切割,B错误;
    C、图示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这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所需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一般来自原核生物, C错误;
    D、抗卡那霉素基因作为标记基因,主要作用是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的相关细节,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9.下图表示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棉过程的示意图,与该图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技术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基因重组
    B. 图中合成的多肽,第一个氨基酸为甲硫氨酸(AUG)
    C. 上图过程需要用到的工具酶有DNA连接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纤维素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D. 培育成功的该植株细胞中含有一个携带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因此可以把它看作是杂合子。理论上,在该转基因植株自交产生F1代中,仍具有抗虫特性的植株占总数的3/4
    【答案】C
    【解析】
    基因工程理论基础之一是基因重组,A正确;图中的翻译由左向右,左侧第一个tRNA的反密码子为UAC,它所携带的氨基酸的密码子AUG,该密码子编码的甲硫氨酸,B正确;上图中,①过程所示的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用到的工具酶有DNA连接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②过程所示的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不需要酶,③过程是借助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转基因抗虫棉,涉及DNA复制,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C错误;培育成功的该植株细胞中含有一个携带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因此可以把它看作是杂合子,理论上,该转基因植株自交产生F1代中,仍具有抗虫特性的植株占总数的3/4,D正确。

    20. 下列技术依据DNA分子杂交原理的是( )
    ①用DNA分子探针诊断疾病
    ②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③快速灵敏地检测饮水中病毒的含量
    ④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成重组DNA分子
    A. ②③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①用DNA分子探针诊断疾病,即基因诊断,原理是DNA分子杂交,具有快速、灵敏、简便等优点,故①正确;
    ②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杂交是动物细胞融合,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故②错误;
    ③检测饮用水中病毒的含量依据DNA分子杂交原理来进行,故③正确;
    ④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是用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故④错误.
    故选:B。
    【考点定位】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名师点睛】DNA分子杂交原理是具有互补碱基序列的DNA分子,通过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形成稳定的双链区

    21. 下列有关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植物细胞工程中通常用CaCl2处理植物细胞,以增大细胞壁的通透性
    B. 用以治疗癌症的“生物导弹”就是以单克隆抗体作抗癌药物定向杀死癌细胞
    C. 用聚乙二醇处理大量混合在一起的两种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所获得的融合细胞都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w.w.w.k.&s.5*u.c.o~m
    D. 将某一种效应B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培养,获得特异性强的单克隆抗体,但当相应抗原位于靶细胞内时,该抗体不能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
    【答案】D
    【解析】


    22.科研人员以抗四环素基因为标记基因,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让大肠杆菌生产鼠的β-珠蛋白,治疗鼠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下列相关实验设计中,不合理的是
    A. 用编码序列加启动子、抗四环素基因等元件来构建表达载体
    B. 利用小鼠DNA分子通过PCR克隆出β-珠蛋白基因的编码序列
    C. 用含有四环素的培养基筛选出已经导入β-珠蛋白编码序列的大肠杆菌
    D. 用Ca2+处理大肠杆菌后,将表达载体导入具有四环素抗性的大肠杆菌中
    【答案】D
    【解析】
    基因表中载体包括启动子、目的基因(β珠蛋白基因)、标记基因(抗四环素基因)、终止子等,A正确;β珠蛋白基因属于目的基因,可以利用PCR技术扩增,B正确;导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能抗四环素,因此可以用含有四环素的培养基筛选出已经导入β珠蛋白编码序列的大肠杆菌,C正确;抗四环素基因是标记基因,用于筛选导入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因此受体细胞(大肠杆菌)不能含有四环素抗性基因,D错误。

    23. 某生物中发现一种基因的表达产物是具有较强抗菌性和溶血性的多肽P1,科研人员预期在P1的基础上研发抗菌性强但溶血性弱的蛋白质药物,下一步要做的是( )
    A. 合成编码多肽P1的DMA片段
    B. 构建含目的肽DNA片段的表达载体
    C. 设计抗菌性强但溶血性弱的蛋白质结构
    D. 利用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对表达产物进行检测
    【答案】C
    【解析】
    已经获得该目的基因片段,不需要合成编码目的肽的DNA片段,A错误;需要构建含目的肽的DNA片段的表达载体,但这不是下一步,B错误;蛋白质工程的第一步是根据蛋白质的功能,设计P1氨基酸序列,从而推出其基因序列,C正确;利用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对表达产物进行检测是蛋白质工程最后一步,D错误。

    24.关于现代生物技术相关知识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 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组织培养均需使用胰蛋白酶处理
    B. 将二倍体玉米花粉和二倍体水稻花粉进行细胞杂交获得的植株不可育
    C. 限制酶切割DNA分子,从DNA分子中部获取目的基因时,同时有两个磷酸二酯键被水解
    D. 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叶绿体基因组中能防止基因污染是因为叶绿体基因组不会进入到生殖细胞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详解】动物细胞培养需要使用胰蛋白酶处理,从而形成单个细胞,植物组织培养不需要使用胰蛋白酶处理,A错误;将二倍体玉米花粉和二倍体水稻花粉进行细胞杂交,获得的植株为异源二倍体,但由于不含同源染色体,故不可育,B正确;DNA是双链,获得一个目的基因,每条链都有两个切口,每个切口处都要断裂掉1个磷酸二酯键,所以2条链4个切口就会有4个磷酸二酯键被水解,C错误;花粉中的精子在形成过程中,丢掉了大部分的细胞质包括叶绿体,但是卵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基因组,所以科学家设法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叶绿体基因组中后,就不会通过花粉转移到自然界中的其他植物,D错误。
    【点睛】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是: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生成根、芽,最终形成植物体,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动物细胞的培养: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繁殖。

    25.“白菜—甘蓝”是用细胞工程的方法培育出来的蔬菜新品种,它具有生长期短、耐热性强和易于储藏等优点。如图是“白菜—甘蓝”的杂交过程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除去细胞壁形成原生质体,可运用的酶是纤维素酶、淀粉酶和果胶酶
    B. 通常可诱导上述原生质体相互融合的方法是PEG和灭活的病毒诱导
    C. 愈伤组织形成“白菜—甘蓝”植物体必须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
    D. 杂种细胞形成的标志是诱导产生了新的细胞壁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白菜一甘蓝”的培育过程,首先需要用酶解法(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其次需要用物理(如电激、离心、振动)或化学(聚乙二醇)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再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杂种细胞培养成杂种植株,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重要过程。
    【详解】A、除去细胞壁的酶有纤维素酶和果胶酶,A错误;
    B、诱导原生质体融合不能用灭活的病毒诱导,B错误;
    C、愈伤组织形成“白菜一甘蓝”植物体属于再分化过程,C错误;
    D、杂种细胞形成的标志是诱导产生了新的细胞壁,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以“白菜一甘蓝”为素材,结合“白菜一甘蓝”的培育过程图,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及该过程中采用的酶、诱导融合技术,注意与动物细胞融合进行区分。

    26. 粮食问题是当今举世瞩目的迫切问题之一。改善农作物的遗传性状、提高粮食产量是科学工作者不断努力的目标,如图是遗传育种的一些途径。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若要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图示新品种小麦,可选图中E→F→G的育种方法
    B. H→I、J→K都必须用到与G过程相同的技术操作
    C. C→D和H→I过程都可以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D. 图中的遗传育种途径,A→B所表示的方法具有典型的不定向性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B为诱变育种,C→D为基因工程育种,E→F→G为单倍体育种,H→I为细胞工程育种,J→K为多倍体育种。要尽快获得新品种小麦,应该采用单倍体育种法,A正确;G过程是用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H→I过程是植物体细胞杂交,不需要用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基因工程育种和植物体细胞杂交都克服了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C正确;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图示的遗传育种途径中,A→B所表示的方法具有典型的不定向性,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图中的几种育种方法的名称,并确定各自的育种原理是什么。

    27.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愈伤组织的形成说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B. 克隆羊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 用花粉培育成的植株往往高度不育,说明花粉细胞不具有全能性
    D. 草莓、马铃薯等脱毒苗的培育成功表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
    (3)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
    (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
    【详解】A、愈伤组织形成时并没有形成完整个体,因此不能说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A错误;
    B、克隆羊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B错误;
    C、用花粉能培育成植株,说明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C错误;
    D、草莓、马铃薯等脱毒苗的培育采用了植物组织技术,而该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全能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全能性的概念,掌握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明确细胞全能性以细胞形成个体为标志,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8.下列有关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小鼠骨髓瘤细胞染色体数为40,其B淋巴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0,融合后形成的杂交瘤细胞DNA分子数为80
    B. 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只有一次筛选
    C.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需要用到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等技术
    D. 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经细胞融合后有三种细胞类型(若仅考虑两两融合的情况)
    【答案】D
    【解析】
    小鼠骨髓瘤细胞染色体数为40,其B淋巴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0,融合后形成的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目为80,由于细胞质中也有DNA,所以DNA数目大于80,A错误;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至少涉及到两次筛选,B错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需要用到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等技术,C错误;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经细胞融合后有三种两两融合的细胞类型,即杂交瘤细胞、B细胞-B细胞、骨髓瘤细胞-骨髓瘤细胞,D正确。

    29.如图,核苷酸合成有两个途径,物质A可以阻断其中的全合成途径。正常细胞内含有补救合成途径所必需的转化酶和激酶。制备单克隆抗体时选用的骨髓瘤细胞缺乏转化酶。现用加入H、A、T三种物质的“HAT培养基”来筛选特定的杂交瘤细胞。关于筛选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免疫的B细胞及其相互融合细胞因全合成途径被A阻断,在HAT培养基上不能增殖
    B. 骨髓瘤细胞及其相互融合细胞因无法进行上述两个途径,而在HAT培养基上不能增殖
    C. 杂交瘤细胞因为可进行上述两个途径,能在HAT培养基上大量增殖
    D. HAT培养基上筛选出的所有杂交瘤细胞,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较高纯度的目标抗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图分析可知,核苷酸合成有两个途径,物质A可以阻断其中的全合成途径;加入H、A、T三种物质,正常细胞内含有补救合成途径所必需的转化酶和激酶,能进行补救合成途径;制备单克隆抗体时选用的骨髓瘤细胞中缺乏转化酶,无法进行上述两个途径而在HAT培养基上不能增殖。
    【详解】A、免疫的B细胞及其互相融合细胞是有补救合成途径的,但是因为这两种细胞本身不增殖,所以在HAT培养基上不会有这两种细胞的增殖,A错误;
    B、骨髓瘤细胞及其互相融合细胞因无法进行上述两个途径而在HAT培养基上不能增殖,B正确;
    C、杂交瘤细胞因为可以进行补救合成,所以能在HAT培养基上大量增殖,C错误;
    D、HAT培养基上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并不都能产生高纯度的目标抗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准确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及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是解题关键。

    30.有一种“生物活性绷带”的原理是先采集一些细胞标本,再让其在特殊膜片上增殖,5~7天后,将膜片敷到患者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处,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达到愈合伤口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B. 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来自本人的干细胞
    C. 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异反应,主要是因为抗体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
    D. 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作为不同个体免疫细胞相互识别的标志,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由于HLA能够反映接受器官移植的受者和提供移植器官的供者之间的组织相容性程度,与器官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密切相关,故又将HLA称为移植抗原。
    2、细胞样本在特殊的膜片上增殖的过程属于动物细胞培养过程。
    3、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A、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的识别功能有关,A正确;
    B、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来自本人的干细胞,这样不会发生排异反应,B正确;
    C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异反应,主要是因为效应T细胞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 C错误;
    D、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因此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以“我的皮肤”为素材,考查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免疫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及应用,本题就属于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一种应用;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应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题干信息作答。

    二、非选择题
    31.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某种结构或细胞,A、B、C、D为激素)。

    (1) 受寒冷刺激时,皮肤冷觉感受器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膜电位将变为______________。在体温调节中枢的突触中,信号转换的一般方式是____________ 。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图中激素A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其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同时激素D __________(填名称)分泌也增多,并且骨骼肌产生不自主战栗。
    (2)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丁可以直接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也可以接受下丘脑的控制,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使分泌的____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增多,同时激素D也增多。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 _________________。        
    (3)激素B的生理作用为:促进组织细胞加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
    (4)如果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会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__________。
    【答案】 (1). 内正外负 (2).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 几乎全身所有细胞 (4). 肾上腺素 (5). 胰高血糖素 (6). 神经-体液调节 (7). 摄取、利用、储存 (8). 反馈调节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图中甲为垂体、乙为甲状腺等腺体;丙分泌的激素B能使血糖浓度降低,因此丙为胰岛B细胞,激素B为胰岛素;丁分泌的激素C能使血糖浓度升高,因此丁为胰岛A细胞,激素C为胰高血糖素.肾上腺分泌的D是肾上腺素。
    (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皮肤冷觉感受器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突触处的信号转换方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寒冷条件下激素A是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几乎全身所有细胞,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以增加产热量;激素D是肾上腺素。
    (2)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控制胰岛A细胞和肾上腺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以提供血糖浓度,该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
    (3)根据右上方需已知激素B是胰岛素,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
    (4)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该过程称为反馈调节。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并能够判断图中甲乙丙丁和ABCD代表的物质或者结构的名称。

    32.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下图1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kJ/(m2·a)],图2表示恢复过程中某种群的种群密度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请回答:

    (1)如图1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______________,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2)图1中A表示___________,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__________。
    (3)计算可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_______________×103kJ/(m2·a)。
    (4)由图2可知,种群密度在____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______点时,表示该种群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
    (5)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
    【答案】 (1). 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2). 12.7% (3). 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 (4). 有机物中化学能 (5). 5 (6). C (7). E (8). 群落(或次生)
    【解析】
    【分析】
    图1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
    能量的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图2中,种群增长率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先增加后减少,说明种群增长是S型曲线.
    【详解】(1)图1中,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输入的能量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其中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占大部分,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为23+70+14+3=110×103kJ/m2•y,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14×103kJ/m2•y,所以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4÷110×100%≈12.7%。
    (2)图1中A表示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有机物中化学能。
    (3))图1中,地震后植被破坏严重,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所以除生产者外其它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输入。输入肉食动物的能量=14+2-4-9-0.5=2.5,而肉食动物输出的能量=2.1+5.1+0.05+0.25=7.5,所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7.5-2.5=5×103kJ(m2•y)。
    (4)由图2可知,种群密度在C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即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E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
    (5)地震后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点睛】本题结合生态恢复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图和种群出生率、死亡率曲线图,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种群密度、群落演替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题图的能力和理解计算能力。

    33.某一草原生态系统仅有甲、乙、丙、丁、戊五个种群形成的一定营养结构,如表列出了各种群同化的能量。图1表示种群乙的能量变化,其中①~⑦表示能量值。图2是种群乙在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为_____。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C表示_____。图2中,_____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点。
    (3)因开采过度,草原植被曾遭到破坏,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后来通过加大对草原的保护力度,使该生态系统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稳定性。
    【答案】 (1). CO2 (2). (3).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4). c、d (5). b (6). 恢复力
    【解析】
    【分析】
    ①输入到每一营养级的能量为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逐渐递减的特点,据此分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丙为第一营养级,甲和丁均处于第二营养级,乙为第三营养级,戊处于第四营养级。②图1中:A表示摄入量,B表示同化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③图2中的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在0~4年间(含a点)和8~10年间(含e点),λ>1,说明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在4~8年间(含c、d点),λ<1,说明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b点时λ=1,说明种群数量不变。
    【详解】(1) 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为CO2。依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渐递减的特点分析表中的数据可推知:丙处于第一营养级,甲和丁均处于第二营养级,乙处于第三营养级,戊处于第四营养级,据此写出的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见答案。
    (2) 图1表示种群乙的能量变化,其中①〜⑦表示能量数值。依据能量流动过程可推知:C表示种群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已知图2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a、e两点时的λ均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c、d 两点的λ值均小于1,说明c~d年间种群的数量一直在下降;b点时λ等于1,说明种群数量保持稳定。综上分析,c~d年间,种群的年龄组成是衰退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b点。
    (3) 由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所以能够通过加大对草原的保护力度,使曾因开采过度、植被遭到破坏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①根据表中各生物的同化能量确定其所处的营养级:依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渐递减的特点,表中处于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生物的同化量数值的差异不显著,而且同化量数值最高的生物为第一营养级;该数值乘以10~20%所得的数值范围,为处于第二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同化量之和的范围,依此类推,即可将表中各生物所处的营养级确定下来。②把握λ值的内涵,即λ=1、>1、<1时的种群数量变化依次是不变、增加、下降。

    34.(下面是将乙肝病毒表面主蛋白基因HBsAg导入巴斯德毕赤酵母菌生产乙肝疫苗的过程图。巴斯德毕赤酵母菌是一种甲基营养型酵母,能将甲醇作为其唯一碳源。该酵母菌体内无天然质粒,科学家改造出了图1所示的pPIC9K质粒用作载体,其与目的基因形成的重组质粒经酶切后可以与酵母菌染色体发生同源重组,将目的基因整合于染色体中以实现表达。已知当甲醇作为唯一碳源时,该酵母菌中AOX1基因受到诱导而表达(5ʹA0X1和3ʹAOX1(TT)分别是基因AOX1的启动子和终止子)。请分析回答:
    ʹ
    (1)为实现HBsAg基因和pPIC9K质粒重组,应该选择______切割质粒,并在HBsAg基因两侧的A和B位置接上______,这样设计的优点是______。
    (2)酶切获取HBsAg基因后,需用______将其连接到pPIC9K质粒上,形成重组质粒,并将其导入大肠杆菌以获取______。
    (3)步骤3中应选用限制酶______来切割重组质粒以获得重组DNA,然后再将其导入巴斯德毕赤酵母菌细胞。
    (4)为了确认巴斯德毕赤酵母菌转化是否成功,在培养基中应该加入______以便筛选;若要检测转化后的细胞中是否含有HBsAg基因转录产物,可以用______方法进行检测。
    (5)转化的酵母菌在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需要向其中加入______以维持其生活,同时诱导HBSAg基因表达。
    【答案】 (1). SnaB I、Avr Ⅱ (2). 相应的限制酶识别序列 (3). 确保定向连接(避免质粒和目的基因自身环化及自连) (4). DNA连接酶 (5). 大量重组质粒 (6). BgIⅡ (7). 卡拉霉素 (8). 分子杂交 (9). 甲醇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该题考查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结合题图及题干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逐项作答。
    【详解】(1)分析题图:SnaB、AvrⅡ、BglⅡ和SacI限制酶切割位点,其中SacI位于启动子上,BglⅡ位于终止子上。为实现HBsAg基因和pPIC9K质粒重组,只能用限制酶SnaB和AvrⅡ切割质粒,并在HBsAg基因两侧的A和B位置接上相应的限制酶识别序列,这样设计的优点是确保定向连接(避免质粒和目的基因自身环化及自连)。
    (2)酶切获取HBsAg基因后,需用DNA连接酶将其连接到pPIC9K质粒上,形成重组质粒,并将其导入大肠杆菌以获取大量重组质粒。
    (3)结合(1),步骤3中应选用限制酶BgIⅡ来切割重组质粒以获得重组DNA,然后再将其导入巴斯德毕赤酵母菌细胞。
    (4)5′AOX1--3′AOX1段基因含有卡拉霉素抗性基因,为了确认巴斯德毕赤酵母菌转化是否成功,在培养基中应该加入卡拉霉素以便筛选;若要检测转化后的细胞中是否含有HBsAg基因转录产物,可以用分子杂交方法进行检测。
    (5)转化的酵母菌在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需要向其中加入甲醇以维持其生活,同时诱导HBSAg基因表达。
    【点睛】识记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能够判断基因表达载体的各组成部分,正确选择限制酶为该题的难点。

    35.下图是某实验室做通过动物纤维母细胞等获得单克隆抗体的实验研究。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X、Y、Z细胞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过程类似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的______过程,与纤维母细胞相比,诱导干细胞的全能性较______。②过程的实质是___________。
    (3)③过程中需用到的生物诱导剂是________________。
    (4)④处需要筛选,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单克隆抗体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骨髓瘤细胞 (2). B淋巴细胞 (3). 杂交瘤细胞 (4). 脱分化 (5). 高 (6).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7). 灭活的病毒 (8). 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9).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以大量制备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单抗是指将骨髓瘤细胞与B细胞形成的杂交瘤细胞,所以X为骨髓瘤细胞,Y为效应B细胞,Z为杂交瘤细胞;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为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则①类似于脱分化过程,②是再分化过程,③是诱导细胞融合,采用的方法是物理、化学或灭活的病毒,④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X为骨髓瘤细胞、Y为效应B细胞、Z为杂交瘤细胞。
    (2)①过程将已经分化的细胞培养成分化程度低的细胞过程,类似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脱分化;与纤维母细胞相比,诱导干细胞的分化程度较低,全能性较高;②过程是细胞分化的过程,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③过程表示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灭活的病毒作为诱导剂。
    (4)④处需要进行筛选,目的是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5)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以大量制备的特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等知识点,准确判断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细胞的名称以及各个数字代表的过程的名称,进而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