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
展开
赤峰二中 2017 级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叙述,错误的是
A. 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因生物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
B. 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异
C.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 突变是不定向的,杂合子自交不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种种是可以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过程,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A、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环境。即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因生物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A正确;
B、据分析可知:基因重组是非等位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会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异,B错误
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实现了对基因的选择,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
D、突变是不定向的,在没有自然选择作用的情况下,杂合子自交不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B。
2.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低温降低酶的活性是因为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B. 在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中,可能存在同一种酶
C. 酶既可作为催化剂,也可作为另一反应的底物
D. 酶的活性大小可以用酶催化的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表示
【答案】A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可大大加快反应速率其催化活性受到温度、pH等的影响,,其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高效性等特点。
【详解】A、低温时酶的活性较低,但酶的空间结构不被破坏,A错误;
B、在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中,可能存在同一种酶,如呼吸酶,B正确;
C、酶既可作为催化剂,也可作为另一反应的底物,如淀粉酶可催化淀粉的水解,又可以被蛋白酶催化水解,C正确;
D、酶的活性大小可以用酶催化的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表示,D正确。
故选A。
【点睛】细胞具有共性,在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中,可能存在同一种酶,如呼吸酶、ATP酶等;由于细胞的分化,不同细胞中也存在不同的酶,如胰岛B细胞中存在控制胰岛素合成的酶,浆细胞中存在合成抗体的酶。
3.细胞分泌物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以下依据高尔基体囊泡内容物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A. 若为抗体,则在抗原再次侵入时该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
B. 若为消化酶,则内容物被排出细胞后进入血液最终到达消化道
C. 若为神经递质,则神经递质作用的细胞就会产生兴奋
D. 若为胰岛素,则该细胞表面有神经递质、葡萄糖、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一般有抗体、消化酶和一些激素,其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都是在细胞内合成,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参与合成。
【详解】A. 若为抗体,则该细胞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增殖,A错误;
B. 消化酶属于分泌蛋白,但消化酶是在细胞内合成,通过导管排到消化道中的,B错误;
C. 若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故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C错误;
D. 血糖的调节途径有两条:一是血糖浓度的变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进而引起机体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二是血糖浓度的变化引起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进而调节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分泌相关的激素,当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时,会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据此可推知,若为胰岛素,则该细胞为胰岛B细胞,其表面有神经递质、葡萄糖、胰高血糖素的受体,D正确。
4.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 实验过程中氧是引起酵母菌呼吸方式不同的外界因素
B. 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过高会影响酵母菌的繁殖和生长
C. 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培养酵母菌的培养液温度都升高
D. 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产物都能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鉴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实验中,自变量是有无氧气,因变量是二氧化碳的生成量或是否产生酒精。
【详解】A.自变量是有无氧气,A正确;B.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过高会导致酵母菌过度失水死亡,B正确;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可产生能量,故培养酵母菌的培养液温度都升高,C正确;D.酵母菌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能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鉴定,有氧呼吸产物不能用其鉴定,D错误。故选D。
5.下列关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的拟核区是一个大型环状DNA分子
B. 黑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C.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发现没有叶绿体,则该细胞一定不是植物细胞
D. 真核细胞中,DNA的复制只发生在细胞核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酵母菌、黑藻都是真核细胞,含有细胞核,无拟核。
【详解】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无拟核,A错误;黑藻是真核生物,含有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B正确;植物的根尖细胞也无叶绿体,C错误;真核细胞中,DNA的复制可以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错误。故选B。
6.下图表示孟德尔杂交实验过程操作及理论解释,下列选项描述错误的是
A. 图1①和②的操作不能同时进行,②操作后要对雌蕊套袋处理
B. 图2揭示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孟德尔假说—演绎的核心内容
C. 图3为测交实验遗传图谱
D. 图2揭示了减数分裂过程中,伴随同源染色体1、2的分离,等位基因D、d也随之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可知:①表示去雄,②表示人工异花传粉,图2表示杂合子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图3表示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解。
【详解】去雄应在花粉未成熟时,传粉应等到花粉成熟后,故图1中①去雄和②传粉的操作不能同时进行,②传粉操作后要对雌蕊套袋处理,防止其它花粉的授粉,A正确;图2揭示了减数分裂过程中,伴随同源染色体1、2的分离,等位基因D、d也随之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但孟德尔时期还不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孟德尔假说—演绎的核心内容是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B错误,D正确;图3为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表示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解,C正确。
故选B。
7.下列有关酶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果胶酶能分解果肉细胞中的果胶,提高果汁产量
B. 溶菌酶能溶解细菌细胞膜,具有抗菌消炎作用
C. 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经过酶工程改造的产品
D. 含酶牙膏中的酶可以分解细菌,使牙齿亮洁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酶的特性、酶工程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在果汁加工中,果胶不仅会影响出汁率,还会使果汁浑浊,因此用果胶酶分解果肉细胞中的果胶,能提高果汁产量,A正确;溶菌酶能溶解细菌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作用,B错误;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经过酶工程改造的产品,其稳定性较一般的酶强,C正确;含酶牙膏中的酶可以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分解细菌,使牙齿亮洁,D正确。
8.研究人员发现人的红细胞中钾离子含量白天上升,夜间下降,这表明红细胞与机体中其他细胞类似,具有24小时的生物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人成熟的红细胞运输钾离子所需的能量来自细胞质基质
B. 人成熟的红细胞两面凹的圆饼状形态与其功能相适应
C. 人成熟的红细胞中存在血红蛋白是细胞高度分化的结果
D. 人成熟的红细胞中钾离子含量的改变可能受该细胞内“时钟基因”控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各种细胞器和细胞核,也没有DNA。红细胞富含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详解】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运输钾离子所需的能量来自细胞质基质,A正确;人成熟的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有利于红细胞运输氧气,故体现了形态与其功能相适应,B正确;人成熟的红细胞中存在血红蛋白是细胞高度分化的结果,C正确;人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DNA,也没有基因,D错误。
故选D。
9.如图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具有①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
B. ②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C. 细胞膜中的③只与主动运输有关
D. 细胞癌变时膜上的成分会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对题图分析可知,①是糖蛋白,②是磷脂双分子层,③是蛋白质。
【详解】在细胞膜的外表,细胞膜上的一些蛋白和糖类结合形成①糖蛋白,故具有糖蛋白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A正确;②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B正确;细胞膜中的③蛋白质除了与主动运输有关外,还与协助扩散等有关,C错误;细胞癌变时膜上的成分会发生改变,如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D正确。故选C。
【点睛】识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关于哺乳动物体内脂质与糖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构成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单体均为葡萄糖
B. C、H、O、P是构成脂质和糖原的元素
C. 脂肪与糖原都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
D. 胆固醇是细胞膜的组分,也参与血脂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淀粉和纤维素存在于植物中,糖原主要分布于人和动物的肝脏和肌肉中,三者都是多糖,都是由许多葡萄糖连接而成的。
2、组成脂质的主要元素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N和P。
3、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等,其中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详解】淀粉、糖原和纤维素均是多糖,都是由许多葡萄糖连接而成的,A正确;糖原是多糖,其组成元素是C、H、O,B错误;脂肪与糖原都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C正确;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D正确。故选B。
【点睛】识记糖类和脂质的分类及其功能便可解答本题。
11.下列关于物种和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同一种群一般不存在地理隔离
B. 同一物种可包括多个种群
C. 同一物种不存在隔离
D. 不同物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区域中的同种生物的总和,是自然界中真实的存在。物种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是人为划分的一个生物类群。
【详解】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区域中的同种生物的总和,同一种群的个体之间不存在地理隔离,A正确;同一物种可分散在不同区域,形成多个种群,B正确;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但可能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点睛】种群和物种的比较
项目
种群
物种
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
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范围
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由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
判断标准
①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②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交配能够产生可育后代
①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在自然条件下能自由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无生殖隔离);②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联系
(1)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2)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的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物种
12.下列过程或反应,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 淀粉水解转变成葡萄糖 B. 成熟B淋巴细胞的致敏
C. 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D. RNA聚合酶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发生在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成熟B淋巴细胞的致敏发生在内环境中,B正确;葡萄糖分解为乳酸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RNA聚合酶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发生的化学反应,解题的关键是对内环境中的成分要进行分类整理,比如分为营养物质、调节物质、代谢废物,结合各自的作用进行识记。
13.从理论上分析下列各项,其中错误的是( )
A. 二倍体×二倍体→二倍体 B. 四倍体×二倍体→三倍体
C. 三倍体×三倍体→三倍体 D. 二倍体×六倍体→四倍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体在有性生殖进行减数分裂时,产生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时,受精卵又结合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奇数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因此不育。
【详解】A、二倍体和二倍体的配子结合含2个染色体组,发育成的个体为二倍体,A正确;
B、二倍体产生的配子含1个染色体组,四倍体形成的配子含2个染色体组,经过受精作用能发育形成三倍体,B正确;
C、三倍体在形成配子时,染色体分离的时候会出现不均等分离,从而导致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配子,高度不育,不会产生后代,C错误;
D、六倍体含有6个染色体组,产生的配子含有3个染色体组,与含一个染色体组的配子结合后可发育成四倍体,D正确。
故选C。
【点睛】易错点:奇数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因此不育。
14.某正常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均未发生异常。若该细胞分裂过程中后期细胞内含有14个核DNA分子,则该后期细胞内会出现的情况是
A. 着丝点断裂,染色体数目增加了7个
B.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C.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7个四分体
D. 染色质变成染色体并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
【答案】A
【解析】
【分析】
时 期
染色体数
DNA分子数
有
丝
分
裂
间期
2n
2n→4n
分裂期
前、中期
2n
4n
后期
2n→4n
4n
末期
4n→2n
4n→2n
减
数
分
裂
间期
2n
2n→4n
减
Ⅰ
前、中期
2n
4n
后期
2n
4n
末期
2n→n
4n→2n
减Ⅱ
前、中期
n
2n
后期
n→2n
2n
末期
2n→n
2n→n
由表格可以判断,后期含有14个DNA分子的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体细胞含有7个核DNA分子的单倍体)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体细胞中含有14个核DNA分子的二倍体),不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内染色体数目都会因着丝点断裂而加倍,加倍前染色体数目为7个(每个染色体内有2个核DNA分子),因此加倍后染色体数目增加了7个,A正确;
B、“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错误;
C、“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7个四分体”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C错误;
D、 “染色质变成染色体并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D错误。
故选A。
【点睛】对于二倍体生物而言,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和核DNA数是不会是奇数的。
能进行减数分裂的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一定是偶数。
15.科学家研究CO2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同一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得到实验结果如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光照强度为A时,造成曲线e和f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2浓度不同
B. 光照强度为B时,造成曲线d和e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不同
C. 光照强度为A~B时,曲线d、e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D. 光照强度为A~C时,曲线 d、f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研究CO2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同一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增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CO2浓度的升高,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增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增强。
【详解】A、曲线e和f只有CO2浓度不同,因此光照强度为A时,造成曲线e和f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2浓度不同,A正确;
B、曲线d和e只有温度不同,因此光照强度为B时,造成曲线d和e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不同,B正确;
C、由曲线图可以知道,光照强度为A~B时,曲线d、e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C正确;
D、光照强度为A~C时,曲线d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但曲线f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不再变化,D错误。
故选D。
16.紫罗兰单瓣花(A)对单瓣花(a)为显性,如图所示为一变异品系,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缺失了一片段,该变异不影响A基因的功能。发生变异的个体中,含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不育,但含缺失染色体的雌配子可育。现将该个体自交,子代单瓣花与单瓣花分离比为( )
A. 2∶1 B. 1∶0
C. 1∶1 D. 3∶1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的信息:如果A基因不缺失,图形中Aa个体产生的配子是A:a=1:1;根据信息“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缺失了一片段,该变异不影响A基因功能.发生变异的个体中,含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不育,但含缺失染色体的雌配子可育”,该植物产生的雄配子为:1A(致死):1a,雌配子为:1A:1a。
【详解】分析题干的信息:如果A基因不缺失,图形中Aa个体产生的配子是A:a=1:1;根据信息“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缺失了一片段,该变异不影响A基因功能.发生变异的个体中,含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不育,但含缺失染色体的雌配子可育”,该植物产生的雄配子为:1A(致死):1a,雌配子为:1A:1a。根据分析可知,后代的雌雄配子以及后代的基因型:1/2Aa(单瓣花)1/2aa(重单瓣花),比例为1:1。综上,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亲本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再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17.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 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
③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④用14C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一段时间后离心,以上各实验检測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是
A. 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B. 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
C. 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上清液
D. 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②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④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⑤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⑥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35S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3H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③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④用14C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由于14C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蛋白质外壳出现在上清液中,14C标记的噬菌体DNA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和上清液中检测到放射性;
综上所述,A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突变酵母的发酵效率高于野生型,常在酿酒工业发酵中使用。下图为呼吸链突变酵母呼吸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突变酵母乙醇代谢途径未变
B. 突变酵母细胞乙醇代谢过程中能产生[H]
C. 氧气充足时,野生型酵母种群增殖速率大于突变体
D. 通入氧气后,突变酵母产生ATP的主要部位是线粒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突变酵母能进行正常的乙醇代谢途径,即突变酵母的乙醇代谢途径未变,A正确;突变酵母可通过乙醇代谢途径产生[H],B正确;在氧气充足时,突变酵母不能进行正常的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少,但野生型酵母可进行正常的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多,所以野生型酵母的种群增殖速率大于突变体,C正确;通入氧气后,突变酵母在线粒体内进行的丙酮酸被彻底氧化分解的过程被中断,因此产生ATP的主要部位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认真审题和正确读图,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如“突变酵母在线粒体中的呼吸链中断”,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各选项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
19.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装片制作的流程:解离→ 染色→ 漂洗→制片
B. 解离和压片都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
C. 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D. 解离后能观察到细胞内染色体的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操作流程是: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详解】装片制作的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A错误;解离和压片都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B正确;因为大部分细胞处于间期,显微镜下只有少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C错误;解离后细胞死亡,不能观察到细胞内染色体的移动,D错误。故选B。
20.下列有关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由DNA转录形成的RNA的分子量是该DNA的一半
B. 通过DNA转录形成的RNA分子中没有碱基对存在
C.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密码子存在于mRNA上
D. tRNA和rRNA不是由DNA转录形成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1、RNA聚合酶结合在基因特定位置(启动子),随着RNA聚合酶的移动,该部位的双链解开为单链。
2、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利用细胞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在RNA聚合酶作用下合成一条与模板DNA互补的RNA。
3、新合成的RNA单链脱离出来,解旋的DNA恢复双螺旋结构。
【详解】A、一个DNA分子有多个基因,而遗传信息的转录以基因为单位,因此由DNA转录形成的RNA的分子量远小于该DNA的一半,A错误;
B、RNA有rRNA、tRNA、mRNA三大类,tRNA分子中存在碱基对,B错误;
C、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密码子均存在于mRNA上,C正确;
D、rRNA、tRNA、mRNA均是由DNA转录形成的产物,D错误。
故选C。
【点睛】易错点:tRNA分子为“三叶草”型,在分子结构中某些区域折叠形成局部双链,通过氢键相连。
21.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
B. 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C. 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
D. 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可以随血液的运输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有关;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有三种方式:(1)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如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2)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3)通过细胞通道来传递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形成胞间连丝。
【详解】A. 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是因为细胞癌变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癌细胞之间黏着性降低,易于转移和扩散,A正确;
B.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B正确;
C. 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不一定要通过受体来实现,如高等植物之间可以通过胞间连丝实现信息交流,C错误;
D. 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可以随血液的运输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D正确。
22.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Ⅰ、Ⅲ段内Aa的基因型频率相同
B. Ⅱ段发生剧变的过程中,A和a基因频率可能相同
C. 在Ⅲ段,隐性个体比显性个体的适应能力更强
D. Ⅰ→Ⅲ段过程中,该种群发生进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在Ⅰ阶段,AA=40个,aa=20个,Aa=40个,该阶段A的基因频率是A=(40×2+40)÷200×100%=60%,a的基因频率a=(20×2+40)÷200×100%=40%;在Ⅲ阶段AA=20个,aa=40个,Aa=40个,该阶段A的基因频率是A=(20×2+40)÷200×100%=40%,a的基因频率a=(40×2+40)÷200×100%=60%。
【详解】A. 在Ⅰ、Ⅲ段内Aa的基因型频率相同,都是40%,A正确;
B. 在Ⅰ阶段A基因频率大于a基因频率,Ⅲ段内A基因频率小于a基因频率,故在Ⅱ段发生剧变的过程中,A和a基因频率可能相同,B正确;
C. 在Ⅲ段内,各基因型个体比例保持稳定,隐性个体和显性个体适应能力相同,C错误;
D.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Ⅰ→Ⅲ段过程中,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D正确。
23.研究发现,在小肠绒毛的微绒毛面存在着两种运输葡萄糖的载体—SGLT1和CLUT2,前者是主动转运的载体,后者是易化扩散的载体。科学家通过体外实验,根据不同葡萄糖浓度下的吸收速率绘制出如下图所示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SGLTI与GLUT2有相同的空间结构
B. 曲线1为SGLT1介导的葡萄糖运输速率
C. 由图可知,未离体的小肠绒毛细胞内葡萄糖浓度小于20mM
D. 在体外实验中,小肠绒毛细胞吸收两种葡萄糖方式都同时存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当葡萄糖浓度较低时,曲线1中葡萄糖的运输速率为0,因此曲线1为CLUT2介导的葡萄糖运输速率,曲线2为SGLT1介导的葡萄糖运输速率。
【详解】SGLTI是主动转运的载体,GLUT2是易化扩散的载体,二者的空间结构不相同,A错误;由分析可知,曲线1为CLUT2介导的葡萄糖运输速率,B错误;由题图可知,当葡萄糖浓度高于20mM时,主要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吸收葡萄糖。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由此可推测小肠绒毛细胞内葡萄糖浓度小于20mM,C正确;由题图可知,在体外实验中,葡萄糖浓度较低时小肠绒毛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D错误。故选C。
【点睛】根据曲线图分析在不同葡萄糖浓度下葡萄糖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4.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命系统各生物体均具有组织、器官和系统
B. 病毒是最微小的生物,因此它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C.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D. 一个乳酸菌既属于细胞的层次也属于个体的层次,且只含有一种核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
①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②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
③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④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⑤个体:由不同的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⑥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⑦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⑧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⑨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详解】A.高等植物不具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不具有组织、器官和系统,A错误;
B.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B错误;
C.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C正确;
D.乳酸菌是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细胞即个体,既属于细胞的层次也属于个体的层次,乳酸菌是原核生物,体内含有两种核酸,病毒仅含有一种核酸,D错误。
故选C。
25.下列有关基础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A. 不可以用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蒸馏水来鉴定葡萄糖和尿液中的蛋白质
B.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最适合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用
C. 碱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叶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现象为由橙色变为灰绿色
D. 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中,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的原因可能是未加二氧化硅,使研磨不充分或者使用的材料菠菜叶放置天数久或者一次加入的无水乙醇量大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用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后可鉴定葡萄糖,用蒸馏水稀释斐林试剂乙液,并不与甲液混合,在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并振荡后再加入稀释后的乙液,可鉴定尿液中的蛋白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含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现象;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加入二氧化硅可以使得研磨更充分,加入碳酸钙可以保护叶绿体色素,加入无水乙醇可以溶解色素。
【详解】尿液中的葡萄糖属于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检测;尿液中的蛋白质也可用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进行检测,但使用乙液时要用蒸馏水进行稀释,且鉴定时甲液与乙液不能混合使用,A错误;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最适合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用,B错误;植物叶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测,溶液的颜色有橙色变成灰绿色,C错误;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中,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说明叶绿素的含量过低,可能的原因是未加二氧化硅,使研磨不充分或者使用的材料菠菜叶放置天数久或者一次加入的无水乙醇量大等,D正确。
26.下列有关生命系统及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病毒属于生命系统,可在人工培养基上大量增殖
B. 英国科学家虎克发现并命名细胞,并建立了细胞学说
C. 魏尔肖对细胞学说的补充是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D. 生物圈是生命系统的最高层次,由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细胞中进行生活。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是指单细胞生物每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通过各种分化细胞协调完成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
2、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的内容有:(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3、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并且是命名者。
4、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详解】A、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单独在培养基上培养,也不属于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层次,A错误;
B、建立细胞学说是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B错误;
C、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已存在的活细胞”,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C正确;
D.生物圈是生命系统的最高层次,生物圈是地球上全部的生物及其生存的无机环境的统一体,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仅组成了生物部分,D错误。
故选:C。
【点睛】注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所以无法用培养基直接培养病毒,它也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7.过氧化氢对人类具有致癌危险性,但是我们的人体却没有受到过氧化氢的“威胁”,原因是我们人体能产生过氧化氢酶并及时把其分解成水和氧气。如图是某兴趣小组在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条件下,探究其他因素对过氧化氢的分解的影响的实验中所绘制的曲线图。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图甲所代表的实验中,自变量是H2O2酶和FeCl3
B. 图甲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H2O2酶具有高效性
C. 图乙中限制AB段O2产生速率的因素是H2O2的浓度
D. 提高温度能使图中C点对应的O2产生速率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详解】A、图甲所代表的实验中,自变量是H2O2酶和FeCl3,A正确;
B、图甲可以看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FeCl3要高,故实验结论是H2O2酶具有高效性,B正确;
C、据图乙分析可知,图乙中限制AB段O2产生速率的因素是H2O2的浓度,BC段则可能是酶量的限制,C正确;
D、据题干可知,该曲线图是某兴趣小组在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条件下绘制的,故提高温度能使图乙中C点对应的过氧化氢浓度下的O2产生速率降低,D错误。
故选D。
28.细胞内受损后的线粒体释放的信号蛋白,会引发细胞非正常死亡。下图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及其释放的信号蛋白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自噬体由两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
B. 自噬作用清除受损细胞器,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态
C. 自噬体将水解产物排出体外,以促进受损细胞凋亡
D. 溶酶体与自噬体融合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线粒体受损伤后,会形成自噬体,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水解酶分解线粒体,清除受损线粒体。
【详解】A、由图可知,自噬体含有双层膜,故由2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A正确;
B、自噬作用清除受损细胞器,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态,B正确;
C、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部分被细胞重新利用,部分排出体外,C错误;
D、溶酶体与自噬体融合的过程中发生了生物膜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C。
29.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蛋白质化学结构的差异只是R基团的不同
B. 某些化学物质可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C. 每种蛋白质分子都由多条肽链组成
D. 热变性后的蛋白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呈现紫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
2、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其原理是含有肽键的化合物可与铜离子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结合形成紫色络合物。
【详解】蛋白质化学结构的差异主要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A错误;某些化学物质可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如重金属,B正确;不同蛋白质含有肽链数量不同,可含有一条或多条肽链,C错误;热变性后的蛋白质肽键仍然存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呈现紫色,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考生识记细胞中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的原理。
30.mRNA的某个碱基被氧化会导致核糖体在该碱基处的移动停止。而神经细胞中的质控因子能切碎mRNA,解救卡住的核糖体,否则受损的mRNA就会在细胞中累积,进而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质控因子可能是一种RNA水解酶,其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B. 可根据合成多肽链的长度来判断mRNA是否被氧化
C. 控制质控因子合成的基因突变可能会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
D. mRNA通常会结合多个核糖体,产生氨基酸序列相同的多条肽链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时,可合成多肽链。神经细胞中的质控因子能切碎mRNA,说明质控因子可能是一种RNA水解酶,能将mRNA水解,而解救被卡住的核糖体后,能继续进行翻译过程,合成多肽链。
【详解】A、由于质控因子能切碎mRNA,所以质控因子可能是一种RNA水解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其基本单位是氨基酸,A错误;
B、多肽链的合成模板是mRNA,若mRNA上的碱基被氧化,则会导致合成的多肽链较短,所以可根据合成蛋白质的长度来判断mRNA上的碱基是否被氧化,B正确;
C、控制质控因子合成的基因突变后可能会失去切碎mRNA解救卡住的核糖体的功能,使受损的mRNA在细胞中累积,从而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C正确;
D、mRNA通常会结合多个核糖体,由于翻译的模板相同,所以可产生氨基酸序列相同的多条肽链,D正确。
故选A。
31.科学家在研究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研究(已知培养用的细菌大约要20 min分裂一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DNA复制为全保留复制,则结果C、D中应均为重链DNA和轻链DNA
B. DNA分子复制过程中需要的原料、酶分别为脱氧核苷酸、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C. 用15N标记的DNA作为模板,用14N标记的培养基培养,第三次复制后50%的DNA分子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50%的分子只含14N
D. 复制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1、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连结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2、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细菌(含14N)转移到含15N的培养基上繁殖一代(Ⅰ)后,全保留复制的话,2个DNA分子中1个DNA是14N-DNA、另外1个DNA是15N-DNA,故一半在轻带位置,一半在重带位置;亲代细菌(含15N)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繁殖一代(Ⅰ)后,全保留复制的话,2个DNA分子中1个DNA是14N-DNA、另外1个DNA是15N-DNA,故一半在轻带位置,一半在重带位置,A正确;DNA复制过程中需要的原料、酶分别为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解旋酶和DNA聚合酶,B正确;以15N标记的DNA分子为模板,用含14N的培养基培养,第一次复制后,全部DNA分子中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第二次复制后50%的DNA分子只含14N,50%的DNA分子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第三次复制后25%的DNA分子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75%的DNA分子只含14N,C错误;DNA复制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可能发生基因突变,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条件等基础知识,掌握探究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实验,能结合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2.图一为有关白化病(用a表示)和色盲(用b表示)的某家庭遗传系谱图,其中Ⅲ9同时患白化和色盲病。图二表示该家庭中某个体的一个原始生殖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二可能来自图一中的任何一个正常女性
B. Ⅲ11同时含有两种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4
C. 若Ⅲ10和Ⅲ12结婚,所生子女中发病率是7/48
D. 若Ⅲ12为XBXbY,则难以断定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是其母亲还是父亲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一为该家庭有关色盲和白化病的遗传系谱图,由Ⅱ5×Ⅱ6→Ⅲ11,根据“无中生有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可知,Ⅲ11和Ⅱ4都患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白化病,则Ⅱ7患色盲;图二表示该家庭中某个体的一个原始生殖细胞,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所以图而细胞基因型是AaXBXb,为正常女性;据此可知,Ⅱ4为aaXBY,Ⅱ7为A_XbY,Ⅲ19为aaXbY,Ⅲ11为aaXBX¯,据此分析。
【详解】A. 图二细胞基因型是AaXBXb,图一中的说有正常女性基因组成都为AaXBXb,A正确;
B. 由Ⅱ4和Ⅱ7可推知Ⅰ1和Ⅰ2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 Ⅲ11患白化病,故Ⅱ5为1/2AaXBXB、1/2AaXBXb,Ⅱ6为AaXBY,故Ⅲ11同时含有两种致病基因即aaXBXb的概率为1/2×1/2=1/4,B正确;
C. 由Ⅱ4和Ⅱ7可推知Ⅰ1和Ⅰ2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故Ⅱ5为1/2AaXBXB、1/2AaXBXb,Ⅱ6为AaXBY,Ⅲ12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3AAXBY或2/3AaXBY;Ⅱ4为aaXBY,Ⅱ3为AaXBXb,Ⅲ10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2AaXBXB或1/2AaXBXb,Ⅲ10和Ⅲ12结婚,后代患白化病的概率为2/3×1/4=1/6,后代患色盲的概率为1/2×1/4=1/8,则所生子女中发病率是1-(1-1/6)×(1-1/8)=13/48,C错误;
D. Ⅱ5为1/2AaXBXB、1/2AaXBXb,Ⅱ6为AaXBY,若Ⅲ12为XBXbY,则原因可能是母亲产生不正常的卵细胞或父亲产生不正常的精子,故难以断定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是其母亲还是父亲,D正确。
33.下图表示人体内主要能源物质氧化分解的部分途径示意图,其中X、Y、M、N代表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糖原是肌糖原 B. X分解产生Y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C. M、N分别代表乳酸和酒精 D. 图示能量中,转移到ATP的是少部分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糖类、细胞呼吸,考查对动物多糖的种类、功能和细胞呼吸过程的理解。明确肝糖原、肌糖原的不同功能和人体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异同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肌糖原不能彻底水解为葡萄糖,图中的糖原是肝糖原,A项错误;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为Y丙酮酸,B项错误;人体的无氧呼吸不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而是产生乳酸,M、N分别代表乳酸和水,C项错误;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只有少部分转移到ATP中,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D项正确。
34.无论动物、植物细胞或细菌,细胞内、外都存在离子浓度差,如红细胞内K+的含量比Na+高20倍左右,轮藻细胞中的K+含量比其生存的水环境中高63倍左右,而叉轴藻细胞中甚至高出1000倍以上。已知Na+,K+泵工作时,每水解1个ATP分子向细胞膜外泵出3个Na+,同时向膜内泵入2个K+.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钠离子和钾离子通过钠钾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 减少神经细胞的氧气供应,对该细胞膜上的钠钾泵的工作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C.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钠离子通过钠钾泵内流,形成动作电位
D. 钠钾泵的工作结果使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
【答案】D
【解析】
通过钠钾泵的跨膜运输是需要消耗ATP的运输,所以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氧气是有氧呼吸必需之物,ATP主要是有氧呼吸产生,所以减少神经细胞的氧气供应,会对该细胞膜上的钠钾泵的工作产生影响,B错误;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钠离子是通过钠通道蛋白打开而内流,是被动运输,不是通过钠钾泵的主动运输,C错误;钠钾泵是逆浓度梯度工作,所以它的工作结果使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D正确。
35.一种可抗拒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性超级细菌“NDM-1”在英国、美国、印度等国家小规模爆发。下列有关超级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NDM-1”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
B. “NDM-1”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C. “NDM-1”的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
D. “NDM-1”的核糖体没有膜结构但含P元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原核生物的核酸主要存在于拟核内,真核生物的核酸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少数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详解】“NDM-1”是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拟核中,无细胞核,A错误;“NDM-1”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选择的结果,B错误;“NDM-1”无线粒体,C错误;“NDM-1”的核糖体(含RNA和蛋白质)没有膜结构但含P元素,D正确。故选D。
36.如图中,甲图为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示意图,乙、丙、丁图为该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判断该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应选用另一雌性动物与其测交
B. 乙细胞和丙细胞分裂时均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C. 甲细胞产生的基因突变可通过卵细胞传递给子代
D. 丁产生的子细胞中的基因组成是aB和aB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甲图为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示意图;
分析乙图: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分析丙图: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不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
分析丁图: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A、根据丙细胞可知该动物的性别为雌性,要判断该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应选用另一雄性动物与其测交,A错误;
B、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分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错误;
C、丙图产生的子细胞是卵细胞,基因突变可通过卵细胞传递给子代,C正确;
D、根据甲图中的基因组成可知,丁产生的子细胞中的基因组成是AB和aB,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二、非选择题
37.如图表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COPⅠ、COPⅡ是囊泡,用于蛋白质在甲与乙之间的运输。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溶酶体起源于_______(细胞器名称)。除图中所示的功能外,溶酶体还能够分解_________,以保持细胞的功能稳定。
(2)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表明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____。
(3)COPⅡ囊泡负责从甲________________(细胞器名称)向乙运输“货物”。若定位在甲中的某些蛋白质偶然掺入到乙中,则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可以帮助实现这些蛋白质的回收。
(4)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过程反映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该细胞分泌出的蛋白质在人体内被运输到靶细胞时,与靶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__结合,引起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5)发达的细胞内膜结构使真核细胞区室化,对于细胞代谢有何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高尔基体 (2). 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3). 脂质(或“磷脂”、“脂类物质”) (4). 内质网 (5). COPⅠ (6). 一定的流动性 (7). 受体 (8).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或“细胞识别”、“传递信息”) (9). 保证细胞内各种代谢高效、有序地进行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其中COPⅠ、COPⅡ是囊泡,用于蛋白质在甲与乙之间的运输;甲是内质网;乙是高尔基体。
【详解】(1)分析题图可知,甲为内质网,乙为高尔基体。溶酶体起源于细胞中的高尔基体脱落的小泡,其中有着丰富的水解酶,帮助细胞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还可以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以保持细胞的功能稳定。
(2)根据相似相溶性原理,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表明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脂质。
(3)根据图示可知,甲为内质网,根据箭头方向可知,COPⅡ囊泡负责从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运输“货物”。而COPI囊泡是从高尔基体运向内质网,因此,若定位在内质网中的某些蛋白质偶然掺入到高尔基体中,则图中的COPI可以帮助实现这些蛋白质的回收。
(4)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过程反映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流动性,题图中分泌出的蛋白质在人体内被运输到靶细胞时,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引起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5)发达的细胞内膜结构使真核细胞区室化,保证了细胞内各种代谢互不干扰,并能高效、有序的进行。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膜的成分及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膜的成分及功能;识记细胞中各细胞器的图像及功能,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再结合图解答题。
38.1917年,布里奇斯在培养的正常翅果蝇中偶然发现一只翅膀后端边缘有缺刻的红眼雌果蝇。研究表明,这是由于该果蝇的一条X染色体缺失一小段导致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缺失,个体存活,两条都缺失,个体死亡。染色体缺失过程中会断裂出无着丝点的片段。这些片段无法进入细胞核而只能留在细胞质中,在新的细胞周期中凝集成微核,游离在细胞核之外。
(1)微核的形成是由于断裂的片段没有着丝点,从而无法通过____________的牵引进入细胞核。依据以上的研究,科学工作者常通过观察处于_______期的果蝇细胞中有无_________来确定染色体是否发生缺失。
(2)控制果蝇眼色(红眼对白眼为显性)的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各种性状的雌雄果蝇若干只,请设计杂交实验探究该缺刻翅红眼雌果蝇(不含白眼基因)的缺失片段中有无控制眼色的基因。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及结论:
①如果后代雌果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缺失片段中没有控制眼色的基因。
②如果后代雌果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缺失片段中有控制眼色的基因。
【答案】 (1). 星射线(纺锤丝) (2). 间 (3). 微核 (4). 将这只缺刻翅红眼雌果蝇与正常翅白眼雄果蝇进行杂交,统计后代雌果蝇的眼色 (5). 全部都是红眼 (6). 有红眼有白眼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增殖过程中,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缍体,染色体着丝点附着在星射线上,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由星射线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详解】(1)动物细胞中牵引着丝点的是星射线;微核是由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产生的,游离在细胞核之外,因此可通过观察处于间期的果蝇细胞中有无微核来确定染色体是否发生缺失;
(2)由题干可知缺刻翅是由于一条X染色体缺失一小段导致的,若探究该缺刻翅红眼雌果蝇(不含白眼基因)的缺失片段中有无控制眼色的基因,可将这只缺刻翅红眼雌果蝇与正常翅白眼雄果蝇(XaY)进行杂交,统计后代雌果蝇的眼色:
①若缺失片段中没有控制眼色的基因,该雌果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XAXA,与正常翅白眼雄果蝇(XaY)进行杂交,则后代雌果蝇只有XAXa一种基因型,表现为红眼;
②若缺失片段中有控制眼色的基因,该雌果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XAX0,与正常翅白眼雄果蝇(XaY)进行杂交,子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XaX0,表现为红眼和白眼。
【点睛】本题以微核为载体,考查了细胞分裂以及染色体变异的有关知识,在探究实验的分析中,可借助假说-演绎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39.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红(R)蓝(B)组合光(R∶B=3∶1) 能明显提高番茄幼苗的光合速率。为了探究在红蓝组合光中添加白光(W)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 响,科研人员利用 LED 灯(冷光源),设 4 个不同红、蓝、白光比例处理进行实验(实验期间各组 保持光强 300μmol·m-2·s-1、昼/夜温度 28℃/18℃)。30 天后,测定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回 答下列问题:
组别
处理
叶面积(cm2)
叶绿素含量(mg.g-')
净光合速率(pmol.m-2.s-')
茎粗(mm)
1
R:B=3:1
307.7
1.39
5.33
4.07
2
R:B:W=3:1:1
343.9
1.54
5.67
4.31
3
R:B:W=3:1:6
307.7
1.67
4.96
3.85
4
R:B:W=3:1:16
289.8
2.13
4.76
3.71
(1)红(R)蓝(B)两种光能明显提高番茄幼苗的光合速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中,对照组为_____,自变量为_____。自然生长条件下,影响番茄幼苗 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3)第 4 组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最高,但净光合速率最低,原因可能是白光比例较高,导致叶绿体内一部分______(填结构名称)破坏,影响了_____的生成,最终影响 C3 的还原。
(4)据表中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初步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5)利用红蓝白(R∶B∶W=3∶1∶1)组合光处理后培育的番茄幼苗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按规范操作提取出色素后,以无水乙醇作为层析液进行色素分离,发现滤纸条上各色素带的间距较小,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2). 第1组 (3). 添加白光的比例 (4). 光强、温度等 (5). 类囊体(膜) (6). [H]、ATP (7). 适宜比例的红蓝白组合光更有利于促进番茄幼苗生长(R:B:W=3:1:1的处理最有利于促进番茄幼苗生长) (8). 不同色素在无水乙醇中的溶解度差异较小
【解析】
【分析】
依据题意、表中信息和实验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准确定位实验目的(探究在红蓝组合光中添加白光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进而找出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并从表格中提取信息,围绕“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原理”的相关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1)因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所以红(R)蓝(B)两种光能明显提高番茄幼苗的光合速率。
(2)依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在红蓝组合光中添加白光(W)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据此分析表中信息可知:对照组为第1组,实验组为第2、3、4组,自变量为添加白光的比例,因变量为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茎粗。自然生长条件下,影响番茄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强、温度等。
(3)在表中所示的4组实验中,第4组添加的白光比例最高。较高的白光比例,可使叶绿体内一部分类囊体(膜)被破坏,影响了光反应中[H]和ATP的生成,最终影响暗反应中的C3的还原,这是造成第4组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最高、但净光合速率最低的可能原因。
(4)表中第2组实验,其幼苗的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和茎粗均明显高于其它组,说明适宜比例的红蓝白组合光更有利于促进番茄幼苗生长(或R:B:W=3:1:1的处理最有利于促进番茄幼苗生长)。
(5)分离色素的原理是:绿叶中的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因而不同色素分子会随层析液在滤纸上通过扩散而分离开。若按规范操作,将利用红蓝白(R:B:W=3:1:1)组合光处理后培育的番茄幼苗的绿叶中的色素提取出后,以无水乙醇作为层析液进行色素分离,发现滤纸条上各色素带的间距较小,则最可能的原因是不同色素在无水乙醇中的溶解度差异较小。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原理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40.医学上在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时,通常要进行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实验方法如下: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下图所示。
(1)图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___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b点,理由是抗生素使细菌中________的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降。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生素,细菌会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____。
【答案】 (1). B (2). B的抑菌圈最大 (3). 不具抗药性 (4). 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5). 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解析】
【分析】
本实验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生长来检测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实验结果可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抑菌圈越大表示杀菌能力越强;某些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是抗生素对细菌长期定向选择的结果,属于自然选择;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即抑菌圈越大,杀菌能力越强,即图中最有效的是B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2)根据图示和题意分析可知,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抗药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降,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毕竟只占极少数,抗生素仍发挥作用。
(3)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生素,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从而导致细菌会产生抗药性。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尤其是理解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使生物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题目中抗生素对细菌起到选择作用,将细菌中具有耐药性突变的个体选择出来,理解了该观点是突破该题重点的方法。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叙述,错误的是
A. 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因生物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
B. 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异
C.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 突变是不定向的,杂合子自交不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种种是可以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过程,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A、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环境。即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因生物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A正确;
B、据分析可知:基因重组是非等位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会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异,B错误
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实现了对基因的选择,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
D、突变是不定向的,在没有自然选择作用的情况下,杂合子自交不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B。
2.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低温降低酶的活性是因为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B. 在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中,可能存在同一种酶
C. 酶既可作为催化剂,也可作为另一反应的底物
D. 酶的活性大小可以用酶催化的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表示
【答案】A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可大大加快反应速率其催化活性受到温度、pH等的影响,,其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高效性等特点。
【详解】A、低温时酶的活性较低,但酶的空间结构不被破坏,A错误;
B、在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中,可能存在同一种酶,如呼吸酶,B正确;
C、酶既可作为催化剂,也可作为另一反应的底物,如淀粉酶可催化淀粉的水解,又可以被蛋白酶催化水解,C正确;
D、酶的活性大小可以用酶催化的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表示,D正确。
故选A。
【点睛】细胞具有共性,在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中,可能存在同一种酶,如呼吸酶、ATP酶等;由于细胞的分化,不同细胞中也存在不同的酶,如胰岛B细胞中存在控制胰岛素合成的酶,浆细胞中存在合成抗体的酶。
3.细胞分泌物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以下依据高尔基体囊泡内容物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A. 若为抗体,则在抗原再次侵入时该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
B. 若为消化酶,则内容物被排出细胞后进入血液最终到达消化道
C. 若为神经递质,则神经递质作用的细胞就会产生兴奋
D. 若为胰岛素,则该细胞表面有神经递质、葡萄糖、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一般有抗体、消化酶和一些激素,其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都是在细胞内合成,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参与合成。
【详解】A. 若为抗体,则该细胞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增殖,A错误;
B. 消化酶属于分泌蛋白,但消化酶是在细胞内合成,通过导管排到消化道中的,B错误;
C. 若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故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C错误;
D. 血糖的调节途径有两条:一是血糖浓度的变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进而引起机体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二是血糖浓度的变化引起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进而调节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分泌相关的激素,当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时,会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据此可推知,若为胰岛素,则该细胞为胰岛B细胞,其表面有神经递质、葡萄糖、胰高血糖素的受体,D正确。
4.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 实验过程中氧是引起酵母菌呼吸方式不同的外界因素
B. 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过高会影响酵母菌的繁殖和生长
C. 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培养酵母菌的培养液温度都升高
D. 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产物都能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鉴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实验中,自变量是有无氧气,因变量是二氧化碳的生成量或是否产生酒精。
【详解】A.自变量是有无氧气,A正确;B.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过高会导致酵母菌过度失水死亡,B正确;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可产生能量,故培养酵母菌的培养液温度都升高,C正确;D.酵母菌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能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鉴定,有氧呼吸产物不能用其鉴定,D错误。故选D。
5.下列关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的拟核区是一个大型环状DNA分子
B. 黑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C.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发现没有叶绿体,则该细胞一定不是植物细胞
D. 真核细胞中,DNA的复制只发生在细胞核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酵母菌、黑藻都是真核细胞,含有细胞核,无拟核。
【详解】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无拟核,A错误;黑藻是真核生物,含有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B正确;植物的根尖细胞也无叶绿体,C错误;真核细胞中,DNA的复制可以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错误。故选B。
6.下图表示孟德尔杂交实验过程操作及理论解释,下列选项描述错误的是
A. 图1①和②的操作不能同时进行,②操作后要对雌蕊套袋处理
B. 图2揭示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孟德尔假说—演绎的核心内容
C. 图3为测交实验遗传图谱
D. 图2揭示了减数分裂过程中,伴随同源染色体1、2的分离,等位基因D、d也随之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可知:①表示去雄,②表示人工异花传粉,图2表示杂合子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图3表示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解。
【详解】去雄应在花粉未成熟时,传粉应等到花粉成熟后,故图1中①去雄和②传粉的操作不能同时进行,②传粉操作后要对雌蕊套袋处理,防止其它花粉的授粉,A正确;图2揭示了减数分裂过程中,伴随同源染色体1、2的分离,等位基因D、d也随之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但孟德尔时期还不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孟德尔假说—演绎的核心内容是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B错误,D正确;图3为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表示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解,C正确。
故选B。
7.下列有关酶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果胶酶能分解果肉细胞中的果胶,提高果汁产量
B. 溶菌酶能溶解细菌细胞膜,具有抗菌消炎作用
C. 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经过酶工程改造的产品
D. 含酶牙膏中的酶可以分解细菌,使牙齿亮洁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酶的特性、酶工程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在果汁加工中,果胶不仅会影响出汁率,还会使果汁浑浊,因此用果胶酶分解果肉细胞中的果胶,能提高果汁产量,A正确;溶菌酶能溶解细菌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作用,B错误;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经过酶工程改造的产品,其稳定性较一般的酶强,C正确;含酶牙膏中的酶可以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分解细菌,使牙齿亮洁,D正确。
8.研究人员发现人的红细胞中钾离子含量白天上升,夜间下降,这表明红细胞与机体中其他细胞类似,具有24小时的生物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人成熟的红细胞运输钾离子所需的能量来自细胞质基质
B. 人成熟的红细胞两面凹的圆饼状形态与其功能相适应
C. 人成熟的红细胞中存在血红蛋白是细胞高度分化的结果
D. 人成熟的红细胞中钾离子含量的改变可能受该细胞内“时钟基因”控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各种细胞器和细胞核,也没有DNA。红细胞富含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详解】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运输钾离子所需的能量来自细胞质基质,A正确;人成熟的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有利于红细胞运输氧气,故体现了形态与其功能相适应,B正确;人成熟的红细胞中存在血红蛋白是细胞高度分化的结果,C正确;人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DNA,也没有基因,D错误。
故选D。
9.如图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具有①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
B. ②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C. 细胞膜中的③只与主动运输有关
D. 细胞癌变时膜上的成分会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对题图分析可知,①是糖蛋白,②是磷脂双分子层,③是蛋白质。
【详解】在细胞膜的外表,细胞膜上的一些蛋白和糖类结合形成①糖蛋白,故具有糖蛋白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A正确;②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B正确;细胞膜中的③蛋白质除了与主动运输有关外,还与协助扩散等有关,C错误;细胞癌变时膜上的成分会发生改变,如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D正确。故选C。
【点睛】识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关于哺乳动物体内脂质与糖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构成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单体均为葡萄糖
B. C、H、O、P是构成脂质和糖原的元素
C. 脂肪与糖原都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
D. 胆固醇是细胞膜的组分,也参与血脂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淀粉和纤维素存在于植物中,糖原主要分布于人和动物的肝脏和肌肉中,三者都是多糖,都是由许多葡萄糖连接而成的。
2、组成脂质的主要元素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N和P。
3、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等,其中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详解】淀粉、糖原和纤维素均是多糖,都是由许多葡萄糖连接而成的,A正确;糖原是多糖,其组成元素是C、H、O,B错误;脂肪与糖原都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C正确;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D正确。故选B。
【点睛】识记糖类和脂质的分类及其功能便可解答本题。
11.下列关于物种和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同一种群一般不存在地理隔离
B. 同一物种可包括多个种群
C. 同一物种不存在隔离
D. 不同物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区域中的同种生物的总和,是自然界中真实的存在。物种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是人为划分的一个生物类群。
【详解】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区域中的同种生物的总和,同一种群的个体之间不存在地理隔离,A正确;同一物种可分散在不同区域,形成多个种群,B正确;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但可能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点睛】种群和物种的比较
项目
种群
物种
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
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范围
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由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
判断标准
①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②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交配能够产生可育后代
①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在自然条件下能自由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无生殖隔离);②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联系
(1)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2)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的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物种
12.下列过程或反应,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 淀粉水解转变成葡萄糖 B. 成熟B淋巴细胞的致敏
C. 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D. RNA聚合酶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发生在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成熟B淋巴细胞的致敏发生在内环境中,B正确;葡萄糖分解为乳酸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RNA聚合酶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发生的化学反应,解题的关键是对内环境中的成分要进行分类整理,比如分为营养物质、调节物质、代谢废物,结合各自的作用进行识记。
13.从理论上分析下列各项,其中错误的是( )
A. 二倍体×二倍体→二倍体 B. 四倍体×二倍体→三倍体
C. 三倍体×三倍体→三倍体 D. 二倍体×六倍体→四倍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体在有性生殖进行减数分裂时,产生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时,受精卵又结合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奇数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因此不育。
【详解】A、二倍体和二倍体的配子结合含2个染色体组,发育成的个体为二倍体,A正确;
B、二倍体产生的配子含1个染色体组,四倍体形成的配子含2个染色体组,经过受精作用能发育形成三倍体,B正确;
C、三倍体在形成配子时,染色体分离的时候会出现不均等分离,从而导致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配子,高度不育,不会产生后代,C错误;
D、六倍体含有6个染色体组,产生的配子含有3个染色体组,与含一个染色体组的配子结合后可发育成四倍体,D正确。
故选C。
【点睛】易错点:奇数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因此不育。
14.某正常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均未发生异常。若该细胞分裂过程中后期细胞内含有14个核DNA分子,则该后期细胞内会出现的情况是
A. 着丝点断裂,染色体数目增加了7个
B.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C.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7个四分体
D. 染色质变成染色体并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
【答案】A
【解析】
【分析】
时 期
染色体数
DNA分子数
有
丝
分
裂
间期
2n
2n→4n
分裂期
前、中期
2n
4n
后期
2n→4n
4n
末期
4n→2n
4n→2n
减
数
分
裂
间期
2n
2n→4n
减
Ⅰ
前、中期
2n
4n
后期
2n
4n
末期
2n→n
4n→2n
减Ⅱ
前、中期
n
2n
后期
n→2n
2n
末期
2n→n
2n→n
由表格可以判断,后期含有14个DNA分子的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体细胞含有7个核DNA分子的单倍体)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体细胞中含有14个核DNA分子的二倍体),不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内染色体数目都会因着丝点断裂而加倍,加倍前染色体数目为7个(每个染色体内有2个核DNA分子),因此加倍后染色体数目增加了7个,A正确;
B、“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错误;
C、“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7个四分体”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C错误;
D、 “染色质变成染色体并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D错误。
故选A。
【点睛】对于二倍体生物而言,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和核DNA数是不会是奇数的。
能进行减数分裂的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一定是偶数。
15.科学家研究CO2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同一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得到实验结果如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光照强度为A时,造成曲线e和f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2浓度不同
B. 光照强度为B时,造成曲线d和e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不同
C. 光照强度为A~B时,曲线d、e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D. 光照强度为A~C时,曲线 d、f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研究CO2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同一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增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CO2浓度的升高,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增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增强。
【详解】A、曲线e和f只有CO2浓度不同,因此光照强度为A时,造成曲线e和f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2浓度不同,A正确;
B、曲线d和e只有温度不同,因此光照强度为B时,造成曲线d和e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不同,B正确;
C、由曲线图可以知道,光照强度为A~B时,曲线d、e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C正确;
D、光照强度为A~C时,曲线d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但曲线f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不再变化,D错误。
故选D。
16.紫罗兰单瓣花(A)对单瓣花(a)为显性,如图所示为一变异品系,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缺失了一片段,该变异不影响A基因的功能。发生变异的个体中,含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不育,但含缺失染色体的雌配子可育。现将该个体自交,子代单瓣花与单瓣花分离比为( )
A. 2∶1 B. 1∶0
C. 1∶1 D. 3∶1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的信息:如果A基因不缺失,图形中Aa个体产生的配子是A:a=1:1;根据信息“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缺失了一片段,该变异不影响A基因功能.发生变异的个体中,含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不育,但含缺失染色体的雌配子可育”,该植物产生的雄配子为:1A(致死):1a,雌配子为:1A:1a。
【详解】分析题干的信息:如果A基因不缺失,图形中Aa个体产生的配子是A:a=1:1;根据信息“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缺失了一片段,该变异不影响A基因功能.发生变异的个体中,含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不育,但含缺失染色体的雌配子可育”,该植物产生的雄配子为:1A(致死):1a,雌配子为:1A:1a。根据分析可知,后代的雌雄配子以及后代的基因型:1/2Aa(单瓣花)1/2aa(重单瓣花),比例为1:1。综上,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亲本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再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17.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 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
③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④用14C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一段时间后离心,以上各实验检測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是
A. 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B. 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
C. 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上清液
D. 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②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④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⑤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⑥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35S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3H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③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④用14C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由于14C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蛋白质外壳出现在上清液中,14C标记的噬菌体DNA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和上清液中检测到放射性;
综上所述,A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突变酵母的发酵效率高于野生型,常在酿酒工业发酵中使用。下图为呼吸链突变酵母呼吸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突变酵母乙醇代谢途径未变
B. 突变酵母细胞乙醇代谢过程中能产生[H]
C. 氧气充足时,野生型酵母种群增殖速率大于突变体
D. 通入氧气后,突变酵母产生ATP的主要部位是线粒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突变酵母能进行正常的乙醇代谢途径,即突变酵母的乙醇代谢途径未变,A正确;突变酵母可通过乙醇代谢途径产生[H],B正确;在氧气充足时,突变酵母不能进行正常的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少,但野生型酵母可进行正常的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多,所以野生型酵母的种群增殖速率大于突变体,C正确;通入氧气后,突变酵母在线粒体内进行的丙酮酸被彻底氧化分解的过程被中断,因此产生ATP的主要部位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认真审题和正确读图,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如“突变酵母在线粒体中的呼吸链中断”,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各选项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
19.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装片制作的流程:解离→ 染色→ 漂洗→制片
B. 解离和压片都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
C. 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D. 解离后能观察到细胞内染色体的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操作流程是: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详解】装片制作的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A错误;解离和压片都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B正确;因为大部分细胞处于间期,显微镜下只有少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C错误;解离后细胞死亡,不能观察到细胞内染色体的移动,D错误。故选B。
20.下列有关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由DNA转录形成的RNA的分子量是该DNA的一半
B. 通过DNA转录形成的RNA分子中没有碱基对存在
C.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密码子存在于mRNA上
D. tRNA和rRNA不是由DNA转录形成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1、RNA聚合酶结合在基因特定位置(启动子),随着RNA聚合酶的移动,该部位的双链解开为单链。
2、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利用细胞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在RNA聚合酶作用下合成一条与模板DNA互补的RNA。
3、新合成的RNA单链脱离出来,解旋的DNA恢复双螺旋结构。
【详解】A、一个DNA分子有多个基因,而遗传信息的转录以基因为单位,因此由DNA转录形成的RNA的分子量远小于该DNA的一半,A错误;
B、RNA有rRNA、tRNA、mRNA三大类,tRNA分子中存在碱基对,B错误;
C、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密码子均存在于mRNA上,C正确;
D、rRNA、tRNA、mRNA均是由DNA转录形成的产物,D错误。
故选C。
【点睛】易错点:tRNA分子为“三叶草”型,在分子结构中某些区域折叠形成局部双链,通过氢键相连。
21.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
B. 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C. 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
D. 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可以随血液的运输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有关;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有三种方式:(1)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如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2)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3)通过细胞通道来传递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形成胞间连丝。
【详解】A. 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是因为细胞癌变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癌细胞之间黏着性降低,易于转移和扩散,A正确;
B.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B正确;
C. 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不一定要通过受体来实现,如高等植物之间可以通过胞间连丝实现信息交流,C错误;
D. 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可以随血液的运输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D正确。
22.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Ⅰ、Ⅲ段内Aa的基因型频率相同
B. Ⅱ段发生剧变的过程中,A和a基因频率可能相同
C. 在Ⅲ段,隐性个体比显性个体的适应能力更强
D. Ⅰ→Ⅲ段过程中,该种群发生进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在Ⅰ阶段,AA=40个,aa=20个,Aa=40个,该阶段A的基因频率是A=(40×2+40)÷200×100%=60%,a的基因频率a=(20×2+40)÷200×100%=40%;在Ⅲ阶段AA=20个,aa=40个,Aa=40个,该阶段A的基因频率是A=(20×2+40)÷200×100%=40%,a的基因频率a=(40×2+40)÷200×100%=60%。
【详解】A. 在Ⅰ、Ⅲ段内Aa的基因型频率相同,都是40%,A正确;
B. 在Ⅰ阶段A基因频率大于a基因频率,Ⅲ段内A基因频率小于a基因频率,故在Ⅱ段发生剧变的过程中,A和a基因频率可能相同,B正确;
C. 在Ⅲ段内,各基因型个体比例保持稳定,隐性个体和显性个体适应能力相同,C错误;
D.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Ⅰ→Ⅲ段过程中,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D正确。
23.研究发现,在小肠绒毛的微绒毛面存在着两种运输葡萄糖的载体—SGLT1和CLUT2,前者是主动转运的载体,后者是易化扩散的载体。科学家通过体外实验,根据不同葡萄糖浓度下的吸收速率绘制出如下图所示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SGLTI与GLUT2有相同的空间结构
B. 曲线1为SGLT1介导的葡萄糖运输速率
C. 由图可知,未离体的小肠绒毛细胞内葡萄糖浓度小于20mM
D. 在体外实验中,小肠绒毛细胞吸收两种葡萄糖方式都同时存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当葡萄糖浓度较低时,曲线1中葡萄糖的运输速率为0,因此曲线1为CLUT2介导的葡萄糖运输速率,曲线2为SGLT1介导的葡萄糖运输速率。
【详解】SGLTI是主动转运的载体,GLUT2是易化扩散的载体,二者的空间结构不相同,A错误;由分析可知,曲线1为CLUT2介导的葡萄糖运输速率,B错误;由题图可知,当葡萄糖浓度高于20mM时,主要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吸收葡萄糖。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由此可推测小肠绒毛细胞内葡萄糖浓度小于20mM,C正确;由题图可知,在体外实验中,葡萄糖浓度较低时小肠绒毛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D错误。故选C。
【点睛】根据曲线图分析在不同葡萄糖浓度下葡萄糖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4.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命系统各生物体均具有组织、器官和系统
B. 病毒是最微小的生物,因此它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C.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D. 一个乳酸菌既属于细胞的层次也属于个体的层次,且只含有一种核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
①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②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
③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④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⑤个体:由不同的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⑥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⑦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⑧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⑨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详解】A.高等植物不具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不具有组织、器官和系统,A错误;
B.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B错误;
C.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C正确;
D.乳酸菌是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细胞即个体,既属于细胞的层次也属于个体的层次,乳酸菌是原核生物,体内含有两种核酸,病毒仅含有一种核酸,D错误。
故选C。
25.下列有关基础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A. 不可以用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蒸馏水来鉴定葡萄糖和尿液中的蛋白质
B.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最适合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用
C. 碱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叶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现象为由橙色变为灰绿色
D. 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中,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的原因可能是未加二氧化硅,使研磨不充分或者使用的材料菠菜叶放置天数久或者一次加入的无水乙醇量大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用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后可鉴定葡萄糖,用蒸馏水稀释斐林试剂乙液,并不与甲液混合,在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并振荡后再加入稀释后的乙液,可鉴定尿液中的蛋白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含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现象;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加入二氧化硅可以使得研磨更充分,加入碳酸钙可以保护叶绿体色素,加入无水乙醇可以溶解色素。
【详解】尿液中的葡萄糖属于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检测;尿液中的蛋白质也可用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进行检测,但使用乙液时要用蒸馏水进行稀释,且鉴定时甲液与乙液不能混合使用,A错误;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最适合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用,B错误;植物叶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测,溶液的颜色有橙色变成灰绿色,C错误;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中,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说明叶绿素的含量过低,可能的原因是未加二氧化硅,使研磨不充分或者使用的材料菠菜叶放置天数久或者一次加入的无水乙醇量大等,D正确。
26.下列有关生命系统及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病毒属于生命系统,可在人工培养基上大量增殖
B. 英国科学家虎克发现并命名细胞,并建立了细胞学说
C. 魏尔肖对细胞学说的补充是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D. 生物圈是生命系统的最高层次,由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细胞中进行生活。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是指单细胞生物每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通过各种分化细胞协调完成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
2、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的内容有:(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3、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并且是命名者。
4、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详解】A、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单独在培养基上培养,也不属于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层次,A错误;
B、建立细胞学说是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B错误;
C、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已存在的活细胞”,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C正确;
D.生物圈是生命系统的最高层次,生物圈是地球上全部的生物及其生存的无机环境的统一体,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仅组成了生物部分,D错误。
故选:C。
【点睛】注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所以无法用培养基直接培养病毒,它也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7.过氧化氢对人类具有致癌危险性,但是我们的人体却没有受到过氧化氢的“威胁”,原因是我们人体能产生过氧化氢酶并及时把其分解成水和氧气。如图是某兴趣小组在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条件下,探究其他因素对过氧化氢的分解的影响的实验中所绘制的曲线图。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图甲所代表的实验中,自变量是H2O2酶和FeCl3
B. 图甲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H2O2酶具有高效性
C. 图乙中限制AB段O2产生速率的因素是H2O2的浓度
D. 提高温度能使图中C点对应的O2产生速率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详解】A、图甲所代表的实验中,自变量是H2O2酶和FeCl3,A正确;
B、图甲可以看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FeCl3要高,故实验结论是H2O2酶具有高效性,B正确;
C、据图乙分析可知,图乙中限制AB段O2产生速率的因素是H2O2的浓度,BC段则可能是酶量的限制,C正确;
D、据题干可知,该曲线图是某兴趣小组在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条件下绘制的,故提高温度能使图乙中C点对应的过氧化氢浓度下的O2产生速率降低,D错误。
故选D。
28.细胞内受损后的线粒体释放的信号蛋白,会引发细胞非正常死亡。下图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及其释放的信号蛋白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自噬体由两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
B. 自噬作用清除受损细胞器,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态
C. 自噬体将水解产物排出体外,以促进受损细胞凋亡
D. 溶酶体与自噬体融合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线粒体受损伤后,会形成自噬体,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水解酶分解线粒体,清除受损线粒体。
【详解】A、由图可知,自噬体含有双层膜,故由2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A正确;
B、自噬作用清除受损细胞器,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态,B正确;
C、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部分被细胞重新利用,部分排出体外,C错误;
D、溶酶体与自噬体融合的过程中发生了生物膜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C。
29.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蛋白质化学结构的差异只是R基团的不同
B. 某些化学物质可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C. 每种蛋白质分子都由多条肽链组成
D. 热变性后的蛋白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呈现紫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
2、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其原理是含有肽键的化合物可与铜离子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结合形成紫色络合物。
【详解】蛋白质化学结构的差异主要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A错误;某些化学物质可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如重金属,B正确;不同蛋白质含有肽链数量不同,可含有一条或多条肽链,C错误;热变性后的蛋白质肽键仍然存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呈现紫色,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考生识记细胞中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的原理。
30.mRNA的某个碱基被氧化会导致核糖体在该碱基处的移动停止。而神经细胞中的质控因子能切碎mRNA,解救卡住的核糖体,否则受损的mRNA就会在细胞中累积,进而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质控因子可能是一种RNA水解酶,其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B. 可根据合成多肽链的长度来判断mRNA是否被氧化
C. 控制质控因子合成的基因突变可能会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
D. mRNA通常会结合多个核糖体,产生氨基酸序列相同的多条肽链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时,可合成多肽链。神经细胞中的质控因子能切碎mRNA,说明质控因子可能是一种RNA水解酶,能将mRNA水解,而解救被卡住的核糖体后,能继续进行翻译过程,合成多肽链。
【详解】A、由于质控因子能切碎mRNA,所以质控因子可能是一种RNA水解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其基本单位是氨基酸,A错误;
B、多肽链的合成模板是mRNA,若mRNA上的碱基被氧化,则会导致合成的多肽链较短,所以可根据合成蛋白质的长度来判断mRNA上的碱基是否被氧化,B正确;
C、控制质控因子合成的基因突变后可能会失去切碎mRNA解救卡住的核糖体的功能,使受损的mRNA在细胞中累积,从而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C正确;
D、mRNA通常会结合多个核糖体,由于翻译的模板相同,所以可产生氨基酸序列相同的多条肽链,D正确。
故选A。
31.科学家在研究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研究(已知培养用的细菌大约要20 min分裂一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DNA复制为全保留复制,则结果C、D中应均为重链DNA和轻链DNA
B. DNA分子复制过程中需要的原料、酶分别为脱氧核苷酸、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C. 用15N标记的DNA作为模板,用14N标记的培养基培养,第三次复制后50%的DNA分子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50%的分子只含14N
D. 复制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1、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连结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2、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细菌(含14N)转移到含15N的培养基上繁殖一代(Ⅰ)后,全保留复制的话,2个DNA分子中1个DNA是14N-DNA、另外1个DNA是15N-DNA,故一半在轻带位置,一半在重带位置;亲代细菌(含15N)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繁殖一代(Ⅰ)后,全保留复制的话,2个DNA分子中1个DNA是14N-DNA、另外1个DNA是15N-DNA,故一半在轻带位置,一半在重带位置,A正确;DNA复制过程中需要的原料、酶分别为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解旋酶和DNA聚合酶,B正确;以15N标记的DNA分子为模板,用含14N的培养基培养,第一次复制后,全部DNA分子中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第二次复制后50%的DNA分子只含14N,50%的DNA分子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第三次复制后25%的DNA分子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75%的DNA分子只含14N,C错误;DNA复制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可能发生基因突变,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条件等基础知识,掌握探究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实验,能结合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2.图一为有关白化病(用a表示)和色盲(用b表示)的某家庭遗传系谱图,其中Ⅲ9同时患白化和色盲病。图二表示该家庭中某个体的一个原始生殖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二可能来自图一中的任何一个正常女性
B. Ⅲ11同时含有两种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4
C. 若Ⅲ10和Ⅲ12结婚,所生子女中发病率是7/48
D. 若Ⅲ12为XBXbY,则难以断定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是其母亲还是父亲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一为该家庭有关色盲和白化病的遗传系谱图,由Ⅱ5×Ⅱ6→Ⅲ11,根据“无中生有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可知,Ⅲ11和Ⅱ4都患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白化病,则Ⅱ7患色盲;图二表示该家庭中某个体的一个原始生殖细胞,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所以图而细胞基因型是AaXBXb,为正常女性;据此可知,Ⅱ4为aaXBY,Ⅱ7为A_XbY,Ⅲ19为aaXbY,Ⅲ11为aaXBX¯,据此分析。
【详解】A. 图二细胞基因型是AaXBXb,图一中的说有正常女性基因组成都为AaXBXb,A正确;
B. 由Ⅱ4和Ⅱ7可推知Ⅰ1和Ⅰ2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 Ⅲ11患白化病,故Ⅱ5为1/2AaXBXB、1/2AaXBXb,Ⅱ6为AaXBY,故Ⅲ11同时含有两种致病基因即aaXBXb的概率为1/2×1/2=1/4,B正确;
C. 由Ⅱ4和Ⅱ7可推知Ⅰ1和Ⅰ2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故Ⅱ5为1/2AaXBXB、1/2AaXBXb,Ⅱ6为AaXBY,Ⅲ12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3AAXBY或2/3AaXBY;Ⅱ4为aaXBY,Ⅱ3为AaXBXb,Ⅲ10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2AaXBXB或1/2AaXBXb,Ⅲ10和Ⅲ12结婚,后代患白化病的概率为2/3×1/4=1/6,后代患色盲的概率为1/2×1/4=1/8,则所生子女中发病率是1-(1-1/6)×(1-1/8)=13/48,C错误;
D. Ⅱ5为1/2AaXBXB、1/2AaXBXb,Ⅱ6为AaXBY,若Ⅲ12为XBXbY,则原因可能是母亲产生不正常的卵细胞或父亲产生不正常的精子,故难以断定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是其母亲还是父亲,D正确。
33.下图表示人体内主要能源物质氧化分解的部分途径示意图,其中X、Y、M、N代表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糖原是肌糖原 B. X分解产生Y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C. M、N分别代表乳酸和酒精 D. 图示能量中,转移到ATP的是少部分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糖类、细胞呼吸,考查对动物多糖的种类、功能和细胞呼吸过程的理解。明确肝糖原、肌糖原的不同功能和人体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异同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肌糖原不能彻底水解为葡萄糖,图中的糖原是肝糖原,A项错误;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为Y丙酮酸,B项错误;人体的无氧呼吸不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而是产生乳酸,M、N分别代表乳酸和水,C项错误;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只有少部分转移到ATP中,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D项正确。
34.无论动物、植物细胞或细菌,细胞内、外都存在离子浓度差,如红细胞内K+的含量比Na+高20倍左右,轮藻细胞中的K+含量比其生存的水环境中高63倍左右,而叉轴藻细胞中甚至高出1000倍以上。已知Na+,K+泵工作时,每水解1个ATP分子向细胞膜外泵出3个Na+,同时向膜内泵入2个K+.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钠离子和钾离子通过钠钾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 减少神经细胞的氧气供应,对该细胞膜上的钠钾泵的工作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C.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钠离子通过钠钾泵内流,形成动作电位
D. 钠钾泵的工作结果使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
【答案】D
【解析】
通过钠钾泵的跨膜运输是需要消耗ATP的运输,所以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氧气是有氧呼吸必需之物,ATP主要是有氧呼吸产生,所以减少神经细胞的氧气供应,会对该细胞膜上的钠钾泵的工作产生影响,B错误;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钠离子是通过钠通道蛋白打开而内流,是被动运输,不是通过钠钾泵的主动运输,C错误;钠钾泵是逆浓度梯度工作,所以它的工作结果使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D正确。
35.一种可抗拒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性超级细菌“NDM-1”在英国、美国、印度等国家小规模爆发。下列有关超级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NDM-1”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
B. “NDM-1”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C. “NDM-1”的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
D. “NDM-1”的核糖体没有膜结构但含P元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原核生物的核酸主要存在于拟核内,真核生物的核酸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少数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详解】“NDM-1”是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拟核中,无细胞核,A错误;“NDM-1”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选择的结果,B错误;“NDM-1”无线粒体,C错误;“NDM-1”的核糖体(含RNA和蛋白质)没有膜结构但含P元素,D正确。故选D。
36.如图中,甲图为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示意图,乙、丙、丁图为该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判断该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应选用另一雌性动物与其测交
B. 乙细胞和丙细胞分裂时均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C. 甲细胞产生的基因突变可通过卵细胞传递给子代
D. 丁产生的子细胞中的基因组成是aB和aB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甲图为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示意图;
分析乙图: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分析丙图: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不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
分析丁图: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A、根据丙细胞可知该动物的性别为雌性,要判断该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应选用另一雄性动物与其测交,A错误;
B、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分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错误;
C、丙图产生的子细胞是卵细胞,基因突变可通过卵细胞传递给子代,C正确;
D、根据甲图中的基因组成可知,丁产生的子细胞中的基因组成是AB和aB,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二、非选择题
37.如图表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COPⅠ、COPⅡ是囊泡,用于蛋白质在甲与乙之间的运输。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溶酶体起源于_______(细胞器名称)。除图中所示的功能外,溶酶体还能够分解_________,以保持细胞的功能稳定。
(2)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表明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____。
(3)COPⅡ囊泡负责从甲________________(细胞器名称)向乙运输“货物”。若定位在甲中的某些蛋白质偶然掺入到乙中,则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可以帮助实现这些蛋白质的回收。
(4)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过程反映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该细胞分泌出的蛋白质在人体内被运输到靶细胞时,与靶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__结合,引起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5)发达的细胞内膜结构使真核细胞区室化,对于细胞代谢有何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高尔基体 (2). 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3). 脂质(或“磷脂”、“脂类物质”) (4). 内质网 (5). COPⅠ (6). 一定的流动性 (7). 受体 (8).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或“细胞识别”、“传递信息”) (9). 保证细胞内各种代谢高效、有序地进行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其中COPⅠ、COPⅡ是囊泡,用于蛋白质在甲与乙之间的运输;甲是内质网;乙是高尔基体。
【详解】(1)分析题图可知,甲为内质网,乙为高尔基体。溶酶体起源于细胞中的高尔基体脱落的小泡,其中有着丰富的水解酶,帮助细胞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还可以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以保持细胞的功能稳定。
(2)根据相似相溶性原理,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表明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脂质。
(3)根据图示可知,甲为内质网,根据箭头方向可知,COPⅡ囊泡负责从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运输“货物”。而COPI囊泡是从高尔基体运向内质网,因此,若定位在内质网中的某些蛋白质偶然掺入到高尔基体中,则图中的COPI可以帮助实现这些蛋白质的回收。
(4)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过程反映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流动性,题图中分泌出的蛋白质在人体内被运输到靶细胞时,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引起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5)发达的细胞内膜结构使真核细胞区室化,保证了细胞内各种代谢互不干扰,并能高效、有序的进行。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膜的成分及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膜的成分及功能;识记细胞中各细胞器的图像及功能,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再结合图解答题。
38.1917年,布里奇斯在培养的正常翅果蝇中偶然发现一只翅膀后端边缘有缺刻的红眼雌果蝇。研究表明,这是由于该果蝇的一条X染色体缺失一小段导致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缺失,个体存活,两条都缺失,个体死亡。染色体缺失过程中会断裂出无着丝点的片段。这些片段无法进入细胞核而只能留在细胞质中,在新的细胞周期中凝集成微核,游离在细胞核之外。
(1)微核的形成是由于断裂的片段没有着丝点,从而无法通过____________的牵引进入细胞核。依据以上的研究,科学工作者常通过观察处于_______期的果蝇细胞中有无_________来确定染色体是否发生缺失。
(2)控制果蝇眼色(红眼对白眼为显性)的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各种性状的雌雄果蝇若干只,请设计杂交实验探究该缺刻翅红眼雌果蝇(不含白眼基因)的缺失片段中有无控制眼色的基因。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及结论:
①如果后代雌果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缺失片段中没有控制眼色的基因。
②如果后代雌果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缺失片段中有控制眼色的基因。
【答案】 (1). 星射线(纺锤丝) (2). 间 (3). 微核 (4). 将这只缺刻翅红眼雌果蝇与正常翅白眼雄果蝇进行杂交,统计后代雌果蝇的眼色 (5). 全部都是红眼 (6). 有红眼有白眼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增殖过程中,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缍体,染色体着丝点附着在星射线上,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由星射线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详解】(1)动物细胞中牵引着丝点的是星射线;微核是由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产生的,游离在细胞核之外,因此可通过观察处于间期的果蝇细胞中有无微核来确定染色体是否发生缺失;
(2)由题干可知缺刻翅是由于一条X染色体缺失一小段导致的,若探究该缺刻翅红眼雌果蝇(不含白眼基因)的缺失片段中有无控制眼色的基因,可将这只缺刻翅红眼雌果蝇与正常翅白眼雄果蝇(XaY)进行杂交,统计后代雌果蝇的眼色:
①若缺失片段中没有控制眼色的基因,该雌果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XAXA,与正常翅白眼雄果蝇(XaY)进行杂交,则后代雌果蝇只有XAXa一种基因型,表现为红眼;
②若缺失片段中有控制眼色的基因,该雌果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XAX0,与正常翅白眼雄果蝇(XaY)进行杂交,子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XaX0,表现为红眼和白眼。
【点睛】本题以微核为载体,考查了细胞分裂以及染色体变异的有关知识,在探究实验的分析中,可借助假说-演绎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39.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红(R)蓝(B)组合光(R∶B=3∶1) 能明显提高番茄幼苗的光合速率。为了探究在红蓝组合光中添加白光(W)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 响,科研人员利用 LED 灯(冷光源),设 4 个不同红、蓝、白光比例处理进行实验(实验期间各组 保持光强 300μmol·m-2·s-1、昼/夜温度 28℃/18℃)。30 天后,测定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回 答下列问题:
组别
处理
叶面积(cm2)
叶绿素含量(mg.g-')
净光合速率(pmol.m-2.s-')
茎粗(mm)
1
R:B=3:1
307.7
1.39
5.33
4.07
2
R:B:W=3:1:1
343.9
1.54
5.67
4.31
3
R:B:W=3:1:6
307.7
1.67
4.96
3.85
4
R:B:W=3:1:16
289.8
2.13
4.76
3.71
(1)红(R)蓝(B)两种光能明显提高番茄幼苗的光合速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中,对照组为_____,自变量为_____。自然生长条件下,影响番茄幼苗 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3)第 4 组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最高,但净光合速率最低,原因可能是白光比例较高,导致叶绿体内一部分______(填结构名称)破坏,影响了_____的生成,最终影响 C3 的还原。
(4)据表中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初步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5)利用红蓝白(R∶B∶W=3∶1∶1)组合光处理后培育的番茄幼苗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按规范操作提取出色素后,以无水乙醇作为层析液进行色素分离,发现滤纸条上各色素带的间距较小,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2). 第1组 (3). 添加白光的比例 (4). 光强、温度等 (5). 类囊体(膜) (6). [H]、ATP (7). 适宜比例的红蓝白组合光更有利于促进番茄幼苗生长(R:B:W=3:1:1的处理最有利于促进番茄幼苗生长) (8). 不同色素在无水乙醇中的溶解度差异较小
【解析】
【分析】
依据题意、表中信息和实验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准确定位实验目的(探究在红蓝组合光中添加白光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进而找出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并从表格中提取信息,围绕“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原理”的相关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1)因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所以红(R)蓝(B)两种光能明显提高番茄幼苗的光合速率。
(2)依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在红蓝组合光中添加白光(W)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据此分析表中信息可知:对照组为第1组,实验组为第2、3、4组,自变量为添加白光的比例,因变量为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茎粗。自然生长条件下,影响番茄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强、温度等。
(3)在表中所示的4组实验中,第4组添加的白光比例最高。较高的白光比例,可使叶绿体内一部分类囊体(膜)被破坏,影响了光反应中[H]和ATP的生成,最终影响暗反应中的C3的还原,这是造成第4组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最高、但净光合速率最低的可能原因。
(4)表中第2组实验,其幼苗的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和茎粗均明显高于其它组,说明适宜比例的红蓝白组合光更有利于促进番茄幼苗生长(或R:B:W=3:1:1的处理最有利于促进番茄幼苗生长)。
(5)分离色素的原理是:绿叶中的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因而不同色素分子会随层析液在滤纸上通过扩散而分离开。若按规范操作,将利用红蓝白(R:B:W=3:1:1)组合光处理后培育的番茄幼苗的绿叶中的色素提取出后,以无水乙醇作为层析液进行色素分离,发现滤纸条上各色素带的间距较小,则最可能的原因是不同色素在无水乙醇中的溶解度差异较小。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原理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40.医学上在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时,通常要进行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实验方法如下: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下图所示。
(1)图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___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b点,理由是抗生素使细菌中________的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降。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生素,细菌会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____。
【答案】 (1). B (2). B的抑菌圈最大 (3). 不具抗药性 (4). 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5). 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解析】
【分析】
本实验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生长来检测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实验结果可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抑菌圈越大表示杀菌能力越强;某些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是抗生素对细菌长期定向选择的结果,属于自然选择;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即抑菌圈越大,杀菌能力越强,即图中最有效的是B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2)根据图示和题意分析可知,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抗药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降,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毕竟只占极少数,抗生素仍发挥作用。
(3)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生素,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从而导致细菌会产生抗药性。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尤其是理解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使生物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题目中抗生素对细菌起到选择作用,将细菌中具有耐药性突变的个体选择出来,理解了该观点是突破该题重点的方法。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