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地理】江苏省南通海安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必修)(解析版)
展开
江苏省南通海安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必修)
一、选择题
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
A.开放性 B.差异性 C.整体性 D.联系性
2.图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迁移方向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答案】1.B 2.B
【解析】
【1题详解】
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所以区域具有开放性。图示反映的是区域的面积、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差异,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B正确。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是区域的整体性,C错误。联系性指区域与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D与题不符。
【2题详解】
根据城市化水平判断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苏南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最发达,苏中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较发达,苏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由苏南向苏中、苏北地区转移,即转移顺序为③→②→①,B正确。苏南最发达,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地,排除AC。
读图“我国能源调运”,回答下列各题。
3.图中、、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为
A.火电、天然气、水电 B.石油、天然气、火电
C.天然气、石油、水电 D.火电、石油、天然气
4.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坑口电站”适用于
A.输送线路 B.输送线路
C.输送线路 D.三条线路均可
【答案】3.A 4.A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图示线路是从乌金三角出发的西电东送的北线,输送的是火电,排除BC。线路是从新疆为起点的西气东输,向东输送的是天然气,排除D。输送线路是西电东送的南线,输送是红水河一带的水电,故A正确。
【4题详解】
“坑口电站”主要是为解决山西的晋煤外运压力,减少煤炭运输费用,把煤炭转化为电力向外输送,故选A。线路是天然气输送,管道运输最合适,B错误。线路是水电输送,CD错误。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衰落阶段和再生阶段。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5.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起步是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6.上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A.A—B—C B.B—C—A C.C—A—B D.B—A—C
【答案】5.B 6.C
【解析】
【5题详解】
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
【6题详解】
注意三轴坐标的读图应以每条横坐标的原点位置确定相应的纵坐标,以与纵坐标平行的原则读数,判断C点的第一产业比重最高,A点的第二产业比重最高,B点的第三产业比重最高,从而排列区域发展的过程。
考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水土流失现象在我国十分严重,图示为我国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类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导致A地区水土流失状况比B地区更严重的自然原因有
A.不合理利用土地 B.植被覆盖率低
C.地壳活动更活跃 D.河流径流量更大
8.C 地区是我国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主要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河道弯曲,支流多 B.洪涝集中春季和冬季
C.跨流域调水 D.地形崎岖,排水不畅
【答案】7.B 8.A
【解析】
【7题详解】
据图可知,A地区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而B地区为我国云贵高原地区,河流径流量北方比南方地区小,D错误;云贵高原地区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更活跃,C错误;不合理利用土地属于人为因素,A错误;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少,土壤贫瘠,植被覆盖率低,B正确,故选B。
【8题详解】
据图可知,C地区为我国长江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流速慢,河道本身泄洪能力差,且支流多,来水量大, 所以多洪涝灾害,故选A。
图中的乙图为甲图中M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9.M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有
A.洪涝灾害频率减少 B.气候由暖干变为冷湿
C.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D.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加剧
10.下列措施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是
①扩大开垦,提高湿地生产能力 ②退耕还湿,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③依靠科技,加快发展绿色农业 ④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9.D 10.B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图判断,M地区的湿地面积减小,农田用地增加、建设用地增加,湿地减少了河流调蓄作用减弱,洪涝灾害多发,A错误。湿地减少,硬化面积增加,气候由冷湿变为干冷,B错误。湿地减小,建设用地增加,区域环境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小,C错误。农田及建设用地增加水污染和土壤污染,D正确。
【10题详解】
若扩大开垦,破坏湿地和当地自然环境,导致环境恶化,①错误。退耕还湿,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有助于环境的保护,②正确。依靠科技,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减少环境污染等,有利于环境保护,③正确。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助于提高生产率,与环保关系不大,④错误,B正确。
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长度1 432公里)工程正式通水。图为南水北调中线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1.下列有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增大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B.有利于提高晋煤外运的能力
C.有利于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灾害
D.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
12.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是
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
②降水较少,径流量不足
③地面硬化,降水利用率低
④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⑤植被缺乏,水土流失严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11.D 12.B
【解析】
【11题详解】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减小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A错。与提高晋煤外运的能力无关,B错。与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灾害无关,C错。可以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D对。故选D。
【12题详解】
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①对。降水较少,径流量不足,②对。供需矛盾突出与地面硬化无关,③错。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④对。植被缺乏,水土流失严重不是供需矛盾的原因,⑤错。故选B。
图示为我国主要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A、B两地盐碱地比重大,其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采地下水 B.化肥使用量大
C.过度放牧 D.灌溉措施不当
14.针对A、B两地土地盐碱化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A.提高地下水水位 B.大力发展牧业
C.增施化肥,改良土壤 D.建立排灌系统
【答案】13.D 14.D
【解析】
【13题详解】
A地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多大风,蒸发旺盛;农业主要分布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绿洲或者河流附近,灌溉多以大水漫灌的方式为主,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B地位于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农业发达,由于排灌不当也极易引发盐碱化问题,据此选D。
【14题详解】
结合上题,两地产生盐碱化问题的关键原因均为排灌不当,因此,建立排灌系统解决因排灌不当产生的问题是关键做法,选D。提高地下水水位、大力发展牧业会加剧盐碱化,增施化肥,改良土壤与解决问题关联度不大。
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中国制造面临“哭泣曲线”的影响,图为哭泣曲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5.下列受“哭泣曲线”影响的企业最可能是
A.有色冶金 B.玩具制造
C.汽车制造 D.飞机制造
16.为减小影响,中国企业今后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A.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B.降低能耗和土地成本
C.减小企业生产规模 D.加快产业转移
【答案】15.B 16.A
【解析】
【15题详解】
图中曲线反映了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劳动力、土地成本提高,产业转移国外,出口减少,利润降低,所以受“哭泣曲线”影响最明显的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有色冶金是动力导向型产业,A错误。玩具制造是劳动力导向型,B正确。汽车制造和飞机制造是技术含量高的产业,CD不符。
【16题详解】
图中曲线反映了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劳动力、土地成本提高,产业转移国外,出口减少,利润会不断降低。中国要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要重视科技,提高自主创新水平,A正确。经济不断发展,可以降低能耗,但工资和土地成本会提高,B错误。减小企业生产规模 不利于工业的发展,C错误。加快产业转移不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目前的发展方向,D错误。
截止目前,珠江上游红水河段规划的天生桥、龙滩、岩滩、大化等10个梯级电站,除大藤峡,其它均已投入运营。下图是红水河水电站梯级开发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7.红水河流域实施梯级开发后,流域内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提高下游航运能力
C.土壤次生盐碱化加剧 D.气候变湿,温差变小
18.下列不符合红水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是
A.开垦梯田,发展粮食种植 B.利用水电,发展耗能工业
C.发展交通,促进对外联系 D.发展少数民族风情游
【答案】17.D 18.A
【解析】
【17题详解】
红水河流域实施梯级开发后,流域内修建许多的水库,流域面积增大,流域内水分增加,蒸发和降水较活跃,气候变湿,温差变小,D正确。上游修建上游,中下游水量被拦截,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小,A错误。下游水量减小,航运能力下降,B错误。下游地下水位下降,盐碱化不一定严重,C错误,故选D。
【18题详解】
流域内过度开垦梯田,发展粮食种植业,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加重,A错误。利用水电,是可再生能源,发展高耗能产业,利于区域发展,B正确。红水河区域较闭塞,发展交通,利于区域与外界交流,C正确。以当地民族的文化为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D正确,故选A。
中央气象台2017年5月5日6时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图示为运用3S技术生成的“5月5日8时至6日8时全国沙尘落区预报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9.本次沙尘暴的沙源主要为
①甲 ②乙 ③丙 ④丁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0.扬尘、沙尘暴天气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A.传播流感病毒,诱发呼吸道疾病
B.危害人体健康,如皮肤癌发病率增加等
C.加重大气的酸性,腐蚀文物古迹
D.影响大气能见度,引发交通事故
【答案】19.B 20.D
【解析】
【19题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本次沙尘暴主要出现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辽宁西北部,所以沙源来自于西北方向的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西部地区,①③正确。乙地沙源地距离太远,受冬季风影响搬运到沙尘暴区较难,②错误。丁地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在半湿润地区,区域沙漠化程度较低,不太可能成为沙源地,④错误,故选B。
【20题详解】
扬尘,沙尘暴天气,导致空气中尘土飞扬,能见度降低,增加PM10含量,加重大气污染,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但不会传播流感,A错误。扬尘多,不会增加皮肤癌发病率。皮肤癌与太阳辐射有关,B错误。扬尘呈碱性多,不会酸化大气,C错误。扬尘多,影响大气能见度,交通事故多发,D正确。
图示是“我国东、中、西部部分指标占全国比重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1.图中反映出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是
①人才缺乏 ②交通落后
③资源短缺 ④外商投资少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②③④
22.下列措施中,对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见效最快的是
A.加大铁路建设力度 B.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C.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D.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答案】21.C 22.B
【解析】
【21题详解】
图中反映出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人才缺乏、交通落后、外商投资少,西部地区资源丰富。
【22题详解】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见效最快,所以B正确。
图示为“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某地1978~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3.造成该地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增加 B.气候变化 C.产业升级 D.道路建设
24.该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
A.旱涝减少 B.水源枯竭 C.草场退化 D.人口外迁
【答案】23.A 24.C
【解析】
【23题详解】
图示地区1978-2013年,居住用地不断扩大,草地不断减少,是人口增加对居住地要求不断增加所致。选A正确。
【24题详解】
图示地区1978-2013年,居住用地不断扩大,草地不断减少,会导致草场退化,当地生态环境受影响。选C正确。
罗布泊位于新疆东南部,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和集流区,曾是我国的第二大咸水湖,但在1972年干涸。20世纪90年代在罗布泊发现了大规模的卤水钾盐矿,为了规模化生产钾肥,人类“营造”了一片面积达200平方千米的湖面,干涸的罗布泊再次复活。图中甲示意罗布泊的面积变化,乙示意目前罗布泊附近的水系。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5.造成罗布泊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湖面蒸发加剧
B.塔里木河中上游不合理的用水
C.沙地广布,湖水大量下渗
D.入湖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淤积
26.罗布泊的复活对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A.盐碱化减弱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昼夜温差增大 D.空气湿度增加
【答案】25.B 26.D
【解析】
【25题详解】
根据图示,罗布泊面积波动减小,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会加剧湖泊萎缩,但不是主因,A错误。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大批内地人口迁移到西部,开展土地平整运动,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生产生活用水剧增,造成该河严重断流,罗布泊迅速干涸,B正确。沙地广布,湖水下渗量短期内变化小,C错误。入湖河流携带泥沙多,可能使湖泊面积扩大,D不符,故选B。
【26题详解】
罗布泊的复活后会提高周边的地下水位,加上该区蒸发旺盛,可能加剧土地盐碱化,A错误。湖泊面积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B错误。湖泊的比热容比裸地大,可调节气温,昼夜温差减小,C错误。湖泊水域增加,蒸发量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变大,D对。
读“中国西北地区局部图”,完成下列各题。
27.图中有明确区域边界的是
A.库布齐沙漠 B.土默川平原
C.阴山山脉 D.呼和浩特市
28.河套平原从“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发展成为“塞外粮仓”主要是由于该地
A.地质条件稳定 B.灌溉条件改善
C.年降水量增多 D.黄河水量减少
【答案】27.D 28.B
【解析】
【27题详解】
根据图示,库布齐沙漠边界不是固定的,A错误。土默川平原边界具有过渡性,B错误。阴山山脉的边界也是不明确的,C错误。呼和浩特市是行政规划区,边界明确,D正确。
【28题详解】
短期内河套平原地质条件变化小,A错误。河套平原地处西北地区,降水少,其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为水源,从“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到“塞外粮仓”是灌溉条件得到了解决或者改善,B正确。地区年降水量变化不大,C错误。黄河水量减小,不利于平原发展,D不符,故选B。
读我国四大地区划分图,回答下列各题。
29.下列关于四大地区发展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相对发达,而西部工业化水平较高
B.中部地区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优于东部
C.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而东部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D.东北地区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30.下列关于四大地区对外开放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地区对外开放时间较早,吸引外资能力较强
B.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较高,吸纳外资的能力较强
C.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时间较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D.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但不利于提高竞争力
【答案】29.C 30.A
【解析】
【29题详解】
根据图示,东部地区沿海区经济发达,西部地区经济较落后,工业化水平较低,A错误。中部地区资源种类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东部低,B错误。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占比大,而东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例较高,C错误。东北地区制造业发达,但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例较低,D错误。
【30题详解】
东部地区对外开放时间较早,吸引外资能力较强,A正确。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吸纳外资的能力较低,B错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时间早,对外开放程度较低,C错误。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D正确。
二、判断题
31.南水北调东线先行,因为工程量小,全程水可自流。
【答案】错误
【解析】南水北调东线利用已有水道-京杭大运河作为水渠,工程量相比中线和西线小,所以较早通水。但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要逐级抽水北上,外力引水;全程水无法自流,消耗一定能源,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32.产业转移都有利于迁入区的产业升级换代,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错误
【解析】该题考查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于转入区能够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机会增加;加快工业(城市)化的进程;但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等。
33.区域划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开发区域。
【答案】正确
【解析】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区域划分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开发区域。正确。
34.资源开发利用必须十分重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答案】正确
【解析】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开发利用必须十分重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要保证在环境承载范围之内。
3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从沿海到沿长江、陇海—兰新线,再到沿边境的全方位开放开发战略。
【答案】正确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开放了东部沿海,随后到长江、陇海— 兰新线,再到沿边境的全方位开放,所以题目描述的开放开发战略是正确。
36.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答案】错误
【解析】区域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区域内发展呈现萎缩阶段,此时人地关系由成熟阶段的紧张加剧。区域进入再生阶段,重新发展,人地关系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37.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资源的均衡分布。
【答案】错误
【解析】区域发展水平不同,对资源需求量不同。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资源需求量大,资源不足。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资源需求量少,但资源丰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矛盾。该说法错误。
38.我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
【答案】正确
【解析】我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较大;地势落差大,降水较多,水能丰富;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优势突出,所以题目说法正确。
39.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开发方向,流域开发与整治就是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来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
【答案】错误
【解析】河流流域的开发与治理以修建水利工程等措施即开发河流流域的优势资源,也结合河流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而不是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
40.贫困迫使旱地居民以牺牲长远利益来争取短期生存,导致荒漠化扩大。
【答案】正确
【解析】贫困迫使旱地居民破坏环境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得以生存,降水少,植被被破坏,气候异常,加剧地区荒漠化,所以该说法正确。
三、综合题
41.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示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制约A地区农业发展的因素是________,该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
(3)制约B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
(4)导致G、H两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气候 地形 (2)水源 土地荒漠化 (3)热量 (4)水分 热量
【解析】以区域划分为背景考查区域的概念、农业区位条件、区域地理差异的影响因素,难度较低。对于区域差异的比较需从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特征对比,自然环境差异包括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差异,人文特征差异包括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特征差异。
(1)根据图示,图示分别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说明区域划分主要依据气候特征;青藏高寒区主要依据地形特征划分。
(2)图示得知A地区是西北干旱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该地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沙漠广布,人类行为干扰大,所以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3)据图得知B地区是青藏高原,发展农业不利的是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4)从两区域的气候差异看,G在南方H在北方,南方降水多,为湿润地区;北方降水少,半湿润地区,所以水分差异造成的两地差异。南方热量充足,满足热量要求较高的甘蔗、柑橘等生长;北方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种植的作物以喜温为主,热量差异导致两地农业等方面差异。
42.图甲为“长江经济带位置示意图”,图乙为“长江流域主要水利枢纽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长江上游水能资源蕴藏量居我国首位,原因是这些地区的河流
。
(2)长江中下游河段,开发利用的重点有 。
(3)为加强长江流域区际联系,实现优势互补,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 、
。这对江苏社会经济影响有哪些?
【答案】(1)落差大;径流量大
(2)航运 供水 养殖
(3)西电东送;川气东输 缓解能源紧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
【解析】以流域示意图及流域资料为载体考查流域地理特征与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中上。分析流域的地形、气候、水系、矿产等环境特征,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等人文特征,归纳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
(1)河流水能资源丰富主要由落差和径流量决定。读图可知,长江上游位于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长江中游从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交界处,落差大;长江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水能丰富。
(2)考查不同河段的综合开发利用方向。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水量大,水流平稳,可以发展航运,同时具备供水功能。
(3)加强长江流域区际联系,目前实现的有西电东送,川气东输等资源调配工程。对于江苏的有利影响,可从资源影响、社会、经济和生态影响,但题目限定从“社会经济”作答,包括可以缓解江苏能源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增加就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4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材料二 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长期以来,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美国和欧盟,产业整体效益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近年来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
材料三 浙江纺织服装业向新疆转移示意图。
(1)分析新疆适合长绒棉生长的区位优势。
(2)从产品生产成本角度,说出新疆承接浙江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的有利条件。
(3)分析浙江将纺织服装产品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部门等保留在原地的原因。
(4)简要说出产业转移对新疆省区产生的影响。
【答案】(1)有较充足的灌溉水源;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夏季气温高,积温大;沙质土壤利于棉花根系生长。
(2)接近原料产区(或原料丰富);土地价格低、劳动力价格低。
(3)接近东部科技发达区,人才聚集;具有稳定的消费市场(或原有的销售渠道好或消费市场广阔);易于获取市场信息。
(4)新疆:有利: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不利: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
【解析】以产业转移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区域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地理意义,难度中等,对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能力和读图能力要求高。分析产业转移注意从图示读取产业转移的转出区和转入区,分析影响的因素主要从成本因素、市场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方面入手。
(1)考场农业区位分析,结合作物生长习性得知,新疆生产长绒棉的自然环境区位包括光热水、土壤等。新疆绿洲地区种植长绒棉,山麓有较多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灌溉水源充足;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夏季高温,无霜期较长,积温条件适宜长绒棉生长;沙质土壤增大昼夜温差,利于棉花有机质积累和生长。
(2)从产业生产成本考虑,新疆承接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主要是棉花原料多,靠近原料地,减少运费;同时能为纺织业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广人稀,地价低,降低生产成本。
(3)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部门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新疆的劳动力素质无法满足要求;另外,这两个环节附加值高,企业一般不会转移这两部门。浙江将纺织服装产品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部门等保留在原地的原因接近东部经济发达,人员素质较高;东部地区消费能力强,具有稳定的消费市场;临近市场,易于获取市场信息,利于销售计划的调整。
(4)产业转移的影响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影响。图示产业转移可以为新疆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工业化进入促使对环境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和一定程度的破坏。
4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辽中南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业基地,区内工业发展条件优越。
材料二 美国东北部的匹兹堡,最初是一个普通的毛皮贸易场所,19世纪中叶才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城市,如今匹兹堡已华丽转身为美国东北部的一座科技新城。
材料三 下图为“辽中南工业基地和美国五大湖工业区位置图”。
(1)与五大湖工业区比较,辽中南工业基地发展的自然资源优势是 ,劣势是
;为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两地均适宜发展 等工业部门。
(2)除资源条件外,两地发展工业的共同优势条件还有哪些?
(3)匹兹堡的“华丽转身”,对辽中南地区发展转型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答案】(1)石油资源丰富 水资源不足 钢铁工业、煤炭工业、机械工业、汽车制造业等
(2)便利的交通, 广阔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
(3)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治理污染,美化环境;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等。
【解析】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内工业部门的分布及工业生产条件的评价及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难度中等。对比分析两地区位因素,针对其优势和劣势因素展开论证,分析其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1)根据图例符号,与五大湖工业区比较,辽中南工业基地发展的自然资源优势是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辽中南地区位于半湿润区,用水需求大,发展工业的劣势是水资源不足。为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两地均适宜发展钢铁、煤炭、机械、汽车制造等工业部门。
(2)考查工业区位条件的分析,包括资源、交通、市场、劳动力等因素。除资源外,两地发展工业的共同优势条件有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足。
(3)考查传统工业的整治措施。辽中南地区应借鉴美国的经验,从产业结构、交通等基础设施、技术资金、环境等方面整治。辽中南应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科技,增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整治污染,美化环境,吸引新兴产业进入;国家政策扶持。
地理试题(必修)
一、选择题
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
A.开放性 B.差异性 C.整体性 D.联系性
2.图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迁移方向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答案】1.B 2.B
【解析】
【1题详解】
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所以区域具有开放性。图示反映的是区域的面积、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差异,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B正确。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是区域的整体性,C错误。联系性指区域与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D与题不符。
【2题详解】
根据城市化水平判断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苏南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最发达,苏中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较发达,苏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由苏南向苏中、苏北地区转移,即转移顺序为③→②→①,B正确。苏南最发达,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地,排除AC。
读图“我国能源调运”,回答下列各题。
3.图中、、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为
A.火电、天然气、水电 B.石油、天然气、火电
C.天然气、石油、水电 D.火电、石油、天然气
4.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坑口电站”适用于
A.输送线路 B.输送线路
C.输送线路 D.三条线路均可
【答案】3.A 4.A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图示线路是从乌金三角出发的西电东送的北线,输送的是火电,排除BC。线路是从新疆为起点的西气东输,向东输送的是天然气,排除D。输送线路是西电东送的南线,输送是红水河一带的水电,故A正确。
【4题详解】
“坑口电站”主要是为解决山西的晋煤外运压力,减少煤炭运输费用,把煤炭转化为电力向外输送,故选A。线路是天然气输送,管道运输最合适,B错误。线路是水电输送,CD错误。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衰落阶段和再生阶段。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5.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起步是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6.上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A.A—B—C B.B—C—A C.C—A—B D.B—A—C
【答案】5.B 6.C
【解析】
【5题详解】
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
【6题详解】
注意三轴坐标的读图应以每条横坐标的原点位置确定相应的纵坐标,以与纵坐标平行的原则读数,判断C点的第一产业比重最高,A点的第二产业比重最高,B点的第三产业比重最高,从而排列区域发展的过程。
考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水土流失现象在我国十分严重,图示为我国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类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导致A地区水土流失状况比B地区更严重的自然原因有
A.不合理利用土地 B.植被覆盖率低
C.地壳活动更活跃 D.河流径流量更大
8.C 地区是我国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主要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河道弯曲,支流多 B.洪涝集中春季和冬季
C.跨流域调水 D.地形崎岖,排水不畅
【答案】7.B 8.A
【解析】
【7题详解】
据图可知,A地区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而B地区为我国云贵高原地区,河流径流量北方比南方地区小,D错误;云贵高原地区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更活跃,C错误;不合理利用土地属于人为因素,A错误;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少,土壤贫瘠,植被覆盖率低,B正确,故选B。
【8题详解】
据图可知,C地区为我国长江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流速慢,河道本身泄洪能力差,且支流多,来水量大, 所以多洪涝灾害,故选A。
图中的乙图为甲图中M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9.M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有
A.洪涝灾害频率减少 B.气候由暖干变为冷湿
C.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D.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加剧
10.下列措施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是
①扩大开垦,提高湿地生产能力 ②退耕还湿,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③依靠科技,加快发展绿色农业 ④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9.D 10.B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图判断,M地区的湿地面积减小,农田用地增加、建设用地增加,湿地减少了河流调蓄作用减弱,洪涝灾害多发,A错误。湿地减少,硬化面积增加,气候由冷湿变为干冷,B错误。湿地减小,建设用地增加,区域环境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小,C错误。农田及建设用地增加水污染和土壤污染,D正确。
【10题详解】
若扩大开垦,破坏湿地和当地自然环境,导致环境恶化,①错误。退耕还湿,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有助于环境的保护,②正确。依靠科技,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减少环境污染等,有利于环境保护,③正确。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助于提高生产率,与环保关系不大,④错误,B正确。
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长度1 432公里)工程正式通水。图为南水北调中线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1.下列有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增大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B.有利于提高晋煤外运的能力
C.有利于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灾害
D.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
12.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是
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
②降水较少,径流量不足
③地面硬化,降水利用率低
④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⑤植被缺乏,水土流失严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11.D 12.B
【解析】
【11题详解】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减小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A错。与提高晋煤外运的能力无关,B错。与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灾害无关,C错。可以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D对。故选D。
【12题详解】
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①对。降水较少,径流量不足,②对。供需矛盾突出与地面硬化无关,③错。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④对。植被缺乏,水土流失严重不是供需矛盾的原因,⑤错。故选B。
图示为我国主要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A、B两地盐碱地比重大,其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采地下水 B.化肥使用量大
C.过度放牧 D.灌溉措施不当
14.针对A、B两地土地盐碱化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A.提高地下水水位 B.大力发展牧业
C.增施化肥,改良土壤 D.建立排灌系统
【答案】13.D 14.D
【解析】
【13题详解】
A地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多大风,蒸发旺盛;农业主要分布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绿洲或者河流附近,灌溉多以大水漫灌的方式为主,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B地位于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农业发达,由于排灌不当也极易引发盐碱化问题,据此选D。
【14题详解】
结合上题,两地产生盐碱化问题的关键原因均为排灌不当,因此,建立排灌系统解决因排灌不当产生的问题是关键做法,选D。提高地下水水位、大力发展牧业会加剧盐碱化,增施化肥,改良土壤与解决问题关联度不大。
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中国制造面临“哭泣曲线”的影响,图为哭泣曲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5.下列受“哭泣曲线”影响的企业最可能是
A.有色冶金 B.玩具制造
C.汽车制造 D.飞机制造
16.为减小影响,中国企业今后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A.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B.降低能耗和土地成本
C.减小企业生产规模 D.加快产业转移
【答案】15.B 16.A
【解析】
【15题详解】
图中曲线反映了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劳动力、土地成本提高,产业转移国外,出口减少,利润降低,所以受“哭泣曲线”影响最明显的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有色冶金是动力导向型产业,A错误。玩具制造是劳动力导向型,B正确。汽车制造和飞机制造是技术含量高的产业,CD不符。
【16题详解】
图中曲线反映了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劳动力、土地成本提高,产业转移国外,出口减少,利润会不断降低。中国要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要重视科技,提高自主创新水平,A正确。经济不断发展,可以降低能耗,但工资和土地成本会提高,B错误。减小企业生产规模 不利于工业的发展,C错误。加快产业转移不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目前的发展方向,D错误。
截止目前,珠江上游红水河段规划的天生桥、龙滩、岩滩、大化等10个梯级电站,除大藤峡,其它均已投入运营。下图是红水河水电站梯级开发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7.红水河流域实施梯级开发后,流域内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提高下游航运能力
C.土壤次生盐碱化加剧 D.气候变湿,温差变小
18.下列不符合红水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是
A.开垦梯田,发展粮食种植 B.利用水电,发展耗能工业
C.发展交通,促进对外联系 D.发展少数民族风情游
【答案】17.D 18.A
【解析】
【17题详解】
红水河流域实施梯级开发后,流域内修建许多的水库,流域面积增大,流域内水分增加,蒸发和降水较活跃,气候变湿,温差变小,D正确。上游修建上游,中下游水量被拦截,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小,A错误。下游水量减小,航运能力下降,B错误。下游地下水位下降,盐碱化不一定严重,C错误,故选D。
【18题详解】
流域内过度开垦梯田,发展粮食种植业,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加重,A错误。利用水电,是可再生能源,发展高耗能产业,利于区域发展,B正确。红水河区域较闭塞,发展交通,利于区域与外界交流,C正确。以当地民族的文化为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D正确,故选A。
中央气象台2017年5月5日6时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图示为运用3S技术生成的“5月5日8时至6日8时全国沙尘落区预报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9.本次沙尘暴的沙源主要为
①甲 ②乙 ③丙 ④丁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0.扬尘、沙尘暴天气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A.传播流感病毒,诱发呼吸道疾病
B.危害人体健康,如皮肤癌发病率增加等
C.加重大气的酸性,腐蚀文物古迹
D.影响大气能见度,引发交通事故
【答案】19.B 20.D
【解析】
【19题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本次沙尘暴主要出现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辽宁西北部,所以沙源来自于西北方向的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西部地区,①③正确。乙地沙源地距离太远,受冬季风影响搬运到沙尘暴区较难,②错误。丁地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在半湿润地区,区域沙漠化程度较低,不太可能成为沙源地,④错误,故选B。
【20题详解】
扬尘,沙尘暴天气,导致空气中尘土飞扬,能见度降低,增加PM10含量,加重大气污染,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但不会传播流感,A错误。扬尘多,不会增加皮肤癌发病率。皮肤癌与太阳辐射有关,B错误。扬尘呈碱性多,不会酸化大气,C错误。扬尘多,影响大气能见度,交通事故多发,D正确。
图示是“我国东、中、西部部分指标占全国比重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1.图中反映出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是
①人才缺乏 ②交通落后
③资源短缺 ④外商投资少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②③④
22.下列措施中,对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见效最快的是
A.加大铁路建设力度 B.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C.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D.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答案】21.C 22.B
【解析】
【21题详解】
图中反映出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人才缺乏、交通落后、外商投资少,西部地区资源丰富。
【22题详解】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见效最快,所以B正确。
图示为“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某地1978~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3.造成该地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增加 B.气候变化 C.产业升级 D.道路建设
24.该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
A.旱涝减少 B.水源枯竭 C.草场退化 D.人口外迁
【答案】23.A 24.C
【解析】
【23题详解】
图示地区1978-2013年,居住用地不断扩大,草地不断减少,是人口增加对居住地要求不断增加所致。选A正确。
【24题详解】
图示地区1978-2013年,居住用地不断扩大,草地不断减少,会导致草场退化,当地生态环境受影响。选C正确。
罗布泊位于新疆东南部,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和集流区,曾是我国的第二大咸水湖,但在1972年干涸。20世纪90年代在罗布泊发现了大规模的卤水钾盐矿,为了规模化生产钾肥,人类“营造”了一片面积达200平方千米的湖面,干涸的罗布泊再次复活。图中甲示意罗布泊的面积变化,乙示意目前罗布泊附近的水系。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5.造成罗布泊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湖面蒸发加剧
B.塔里木河中上游不合理的用水
C.沙地广布,湖水大量下渗
D.入湖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淤积
26.罗布泊的复活对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A.盐碱化减弱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昼夜温差增大 D.空气湿度增加
【答案】25.B 26.D
【解析】
【25题详解】
根据图示,罗布泊面积波动减小,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会加剧湖泊萎缩,但不是主因,A错误。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大批内地人口迁移到西部,开展土地平整运动,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生产生活用水剧增,造成该河严重断流,罗布泊迅速干涸,B正确。沙地广布,湖水下渗量短期内变化小,C错误。入湖河流携带泥沙多,可能使湖泊面积扩大,D不符,故选B。
【26题详解】
罗布泊的复活后会提高周边的地下水位,加上该区蒸发旺盛,可能加剧土地盐碱化,A错误。湖泊面积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B错误。湖泊的比热容比裸地大,可调节气温,昼夜温差减小,C错误。湖泊水域增加,蒸发量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变大,D对。
读“中国西北地区局部图”,完成下列各题。
27.图中有明确区域边界的是
A.库布齐沙漠 B.土默川平原
C.阴山山脉 D.呼和浩特市
28.河套平原从“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发展成为“塞外粮仓”主要是由于该地
A.地质条件稳定 B.灌溉条件改善
C.年降水量增多 D.黄河水量减少
【答案】27.D 28.B
【解析】
【27题详解】
根据图示,库布齐沙漠边界不是固定的,A错误。土默川平原边界具有过渡性,B错误。阴山山脉的边界也是不明确的,C错误。呼和浩特市是行政规划区,边界明确,D正确。
【28题详解】
短期内河套平原地质条件变化小,A错误。河套平原地处西北地区,降水少,其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为水源,从“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到“塞外粮仓”是灌溉条件得到了解决或者改善,B正确。地区年降水量变化不大,C错误。黄河水量减小,不利于平原发展,D不符,故选B。
读我国四大地区划分图,回答下列各题。
29.下列关于四大地区发展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相对发达,而西部工业化水平较高
B.中部地区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优于东部
C.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而东部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D.东北地区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30.下列关于四大地区对外开放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地区对外开放时间较早,吸引外资能力较强
B.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较高,吸纳外资的能力较强
C.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时间较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D.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但不利于提高竞争力
【答案】29.C 30.A
【解析】
【29题详解】
根据图示,东部地区沿海区经济发达,西部地区经济较落后,工业化水平较低,A错误。中部地区资源种类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东部低,B错误。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占比大,而东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例较高,C错误。东北地区制造业发达,但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例较低,D错误。
【30题详解】
东部地区对外开放时间较早,吸引外资能力较强,A正确。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吸纳外资的能力较低,B错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时间早,对外开放程度较低,C错误。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D正确。
二、判断题
31.南水北调东线先行,因为工程量小,全程水可自流。
【答案】错误
【解析】南水北调东线利用已有水道-京杭大运河作为水渠,工程量相比中线和西线小,所以较早通水。但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要逐级抽水北上,外力引水;全程水无法自流,消耗一定能源,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32.产业转移都有利于迁入区的产业升级换代,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错误
【解析】该题考查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于转入区能够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机会增加;加快工业(城市)化的进程;但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等。
33.区域划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开发区域。
【答案】正确
【解析】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区域划分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开发区域。正确。
34.资源开发利用必须十分重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答案】正确
【解析】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开发利用必须十分重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要保证在环境承载范围之内。
3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从沿海到沿长江、陇海—兰新线,再到沿边境的全方位开放开发战略。
【答案】正确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开放了东部沿海,随后到长江、陇海— 兰新线,再到沿边境的全方位开放,所以题目描述的开放开发战略是正确。
36.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答案】错误
【解析】区域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区域内发展呈现萎缩阶段,此时人地关系由成熟阶段的紧张加剧。区域进入再生阶段,重新发展,人地关系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37.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资源的均衡分布。
【答案】错误
【解析】区域发展水平不同,对资源需求量不同。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资源需求量大,资源不足。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资源需求量少,但资源丰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矛盾。该说法错误。
38.我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
【答案】正确
【解析】我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较大;地势落差大,降水较多,水能丰富;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优势突出,所以题目说法正确。
39.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开发方向,流域开发与整治就是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来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
【答案】错误
【解析】河流流域的开发与治理以修建水利工程等措施即开发河流流域的优势资源,也结合河流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而不是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
40.贫困迫使旱地居民以牺牲长远利益来争取短期生存,导致荒漠化扩大。
【答案】正确
【解析】贫困迫使旱地居民破坏环境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得以生存,降水少,植被被破坏,气候异常,加剧地区荒漠化,所以该说法正确。
三、综合题
41.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示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制约A地区农业发展的因素是________,该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
(3)制约B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
(4)导致G、H两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气候 地形 (2)水源 土地荒漠化 (3)热量 (4)水分 热量
【解析】以区域划分为背景考查区域的概念、农业区位条件、区域地理差异的影响因素,难度较低。对于区域差异的比较需从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特征对比,自然环境差异包括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差异,人文特征差异包括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特征差异。
(1)根据图示,图示分别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说明区域划分主要依据气候特征;青藏高寒区主要依据地形特征划分。
(2)图示得知A地区是西北干旱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该地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沙漠广布,人类行为干扰大,所以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3)据图得知B地区是青藏高原,发展农业不利的是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4)从两区域的气候差异看,G在南方H在北方,南方降水多,为湿润地区;北方降水少,半湿润地区,所以水分差异造成的两地差异。南方热量充足,满足热量要求较高的甘蔗、柑橘等生长;北方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种植的作物以喜温为主,热量差异导致两地农业等方面差异。
42.图甲为“长江经济带位置示意图”,图乙为“长江流域主要水利枢纽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长江上游水能资源蕴藏量居我国首位,原因是这些地区的河流
。
(2)长江中下游河段,开发利用的重点有 。
(3)为加强长江流域区际联系,实现优势互补,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 、
。这对江苏社会经济影响有哪些?
【答案】(1)落差大;径流量大
(2)航运 供水 养殖
(3)西电东送;川气东输 缓解能源紧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
【解析】以流域示意图及流域资料为载体考查流域地理特征与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中上。分析流域的地形、气候、水系、矿产等环境特征,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等人文特征,归纳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
(1)河流水能资源丰富主要由落差和径流量决定。读图可知,长江上游位于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长江中游从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交界处,落差大;长江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水能丰富。
(2)考查不同河段的综合开发利用方向。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水量大,水流平稳,可以发展航运,同时具备供水功能。
(3)加强长江流域区际联系,目前实现的有西电东送,川气东输等资源调配工程。对于江苏的有利影响,可从资源影响、社会、经济和生态影响,但题目限定从“社会经济”作答,包括可以缓解江苏能源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增加就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4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材料二 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长期以来,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美国和欧盟,产业整体效益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近年来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
材料三 浙江纺织服装业向新疆转移示意图。
(1)分析新疆适合长绒棉生长的区位优势。
(2)从产品生产成本角度,说出新疆承接浙江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的有利条件。
(3)分析浙江将纺织服装产品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部门等保留在原地的原因。
(4)简要说出产业转移对新疆省区产生的影响。
【答案】(1)有较充足的灌溉水源;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夏季气温高,积温大;沙质土壤利于棉花根系生长。
(2)接近原料产区(或原料丰富);土地价格低、劳动力价格低。
(3)接近东部科技发达区,人才聚集;具有稳定的消费市场(或原有的销售渠道好或消费市场广阔);易于获取市场信息。
(4)新疆:有利: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不利: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
【解析】以产业转移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区域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地理意义,难度中等,对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能力和读图能力要求高。分析产业转移注意从图示读取产业转移的转出区和转入区,分析影响的因素主要从成本因素、市场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方面入手。
(1)考场农业区位分析,结合作物生长习性得知,新疆生产长绒棉的自然环境区位包括光热水、土壤等。新疆绿洲地区种植长绒棉,山麓有较多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灌溉水源充足;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夏季高温,无霜期较长,积温条件适宜长绒棉生长;沙质土壤增大昼夜温差,利于棉花有机质积累和生长。
(2)从产业生产成本考虑,新疆承接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主要是棉花原料多,靠近原料地,减少运费;同时能为纺织业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广人稀,地价低,降低生产成本。
(3)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部门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新疆的劳动力素质无法满足要求;另外,这两个环节附加值高,企业一般不会转移这两部门。浙江将纺织服装产品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部门等保留在原地的原因接近东部经济发达,人员素质较高;东部地区消费能力强,具有稳定的消费市场;临近市场,易于获取市场信息,利于销售计划的调整。
(4)产业转移的影响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影响。图示产业转移可以为新疆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工业化进入促使对环境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和一定程度的破坏。
4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辽中南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业基地,区内工业发展条件优越。
材料二 美国东北部的匹兹堡,最初是一个普通的毛皮贸易场所,19世纪中叶才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城市,如今匹兹堡已华丽转身为美国东北部的一座科技新城。
材料三 下图为“辽中南工业基地和美国五大湖工业区位置图”。
(1)与五大湖工业区比较,辽中南工业基地发展的自然资源优势是 ,劣势是
;为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两地均适宜发展 等工业部门。
(2)除资源条件外,两地发展工业的共同优势条件还有哪些?
(3)匹兹堡的“华丽转身”,对辽中南地区发展转型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答案】(1)石油资源丰富 水资源不足 钢铁工业、煤炭工业、机械工业、汽车制造业等
(2)便利的交通, 广阔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
(3)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治理污染,美化环境;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等。
【解析】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内工业部门的分布及工业生产条件的评价及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难度中等。对比分析两地区位因素,针对其优势和劣势因素展开论证,分析其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1)根据图例符号,与五大湖工业区比较,辽中南工业基地发展的自然资源优势是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辽中南地区位于半湿润区,用水需求大,发展工业的劣势是水资源不足。为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两地均适宜发展钢铁、煤炭、机械、汽车制造等工业部门。
(2)考查工业区位条件的分析,包括资源、交通、市场、劳动力等因素。除资源外,两地发展工业的共同优势条件有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足。
(3)考查传统工业的整治措施。辽中南地区应借鉴美国的经验,从产业结构、交通等基础设施、技术资金、环境等方面整治。辽中南应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科技,增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整治污染,美化环境,吸引新兴产业进入;国家政策扶持。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