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下图为我国集中供暖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图示两大区域
A. 以省级行政区界为分界线 B. 内部气候特征基本相同
C. 划分依据较为单一 D. 紧邻分界线两侧自然环境差异显著
2. 集中供暖
A. 能源利用效率更髙 B. 大气污染更加严重
C. 电力供应更加紧张 D. 煤炭消耗逐年增加
【答案】1. C 2. A
【解析】
【1题详解】
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地理空间,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区域划分的指标有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图中两大区域是按照是否集中供暖的单一指标划分的,故C正确,ABD错误。
【2题详解】
集中供暖有利于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可以减轻环境污染,A正确;集中供暖有利于减少废气排放,减轻环境污染,B错误;集中供暖会有剩余热量,可以用来发电,电力供应更加充足,C错误;集中供暖有利于煤炭等能源利用率的提高,D错误。
精准农业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它包括精确播种、精确施肥、精确灌溉、精确收获这几个环节,是实现农业低耗、高效、优质、安全的重要途径。下表为精准施肥与常规施肥效益比较表。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项目 | 施肥量 (kg/hm2) | 肥料成本 (元/hm2) | 产量 (kg/hm2) | 其他成本 (元/hm2) | 总收益 (元/hm2) | 净收益 (元/hm2) |
精准施肥 | 218.30 | 651.36 | 9473.44 | 4406.85 | 11557.60 | 6499.39 |
常规施肥 | 361.35 | 1205.25 | 8882.78 | 4406.85 | 10836.99 | 5224.89 |
精准-常规 | -143.05 | -553.89 | 590.66 | 0 | 720.61 | 1274.50 |
3. GPS 在“精准农业”中的作用是( )
A. 农田信息定位获取 B. 分析处理获取的信息
C. 管理措施决策 D. 估算农业产量
4. 为了“精确”和“快速”地对大面积的田区进行频繁监测,判断田间作物生长情形和产量的空间分布,主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GPS B. GIS C. RS D. 数字地球
【答案】3. A 4. C
【解析】
【3题详解】
GPS最基本的功能是定位导航,在“精准农业”中的作用是农田信息定位获取;分析处理获取的信息是GIS的功能;管理措施决策、估算农业产量都需要人力参与,也都不是GPS的功能,A项正确。
【4题详解】
结合“精确”“快速”和“监测”等关键词可以判断,需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RS(遥感),C项正确。
等高活篱笆是指在坡面上大致沿等高线种植的窄条状植物带。篱笆之间的土地常用来种植作物,作物与篱笆构成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称篱笆间作,是农林复合业的一种形式。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 该农林复合系统在三峡库区使用后,能够( )
①减少径流总量 ②削减径流峰值
③减少河流泥沙含量 ④降低径流速度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6. 若干年后,该农林复合系统能影响篱间地的( )
A. 作物类型 B. 坡度大小
C. 气候变化 D. 土壤类型
【答案】5. D 6. B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植被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在坡面上种植植被具有增加下渗、阻挡坡面径流、延缓径流及防止土壤流失等方面的效果,故在三峡库区所进行的等高活篱笆技术试验在防止土壤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径流速度、延缓径流、削减径流峰值及控制土壤流失、减少河流泥沙含量等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②③④对;但不会减少径流总量,①错,故D项正确。
【6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篱笆带具有延缓径流及减少侵蚀量的效果,在坡面上沿等高线种植的篱笆带密闭以后,可起到削减径流量,延缓产流过程,增加土壤水分入渗,并可拦截径流中大部分的土粒。由于篱笆带阻挡了各因素造成的土壤沿坡面下移,使篱间地的坡度不断降低,对坡地持续生产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故农林复合系统能影响篱间地的坡度大小,使篱间地的坡度不断降低,B项正确。
读 1937~1980 年内蒙古商都县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7. 对该县 1937~1980 年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人口总数约翻了一番 B. 人均耕地面积减小了
C. 荒漠化面积扩大了约 3 倍 D. 放牧的绵羊总数增加了约两倍
8. 该县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根本原因是( )
A. 人口数量的变化 B. 耕地面积的变化
C. 放牧强度的变化 D. 气候的变化
【答案】7. B 8. A
【解析】
【7题详解】
读图可知,1937—1980年该县耕地面积、荒漠化面积、放牧强度和人口密度都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增加了一倍多,和人口总数增加量相比增加比例较小,人均耕地面积减少,B项正确;1937年该地人口密度为20人/平方千米,1980年该地人口密度为80人/平方千米,而该地面积不会变化,所以人口总数翻了两番,A项错误;该县荒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约1%增加到了30%多,扩大的面积远远超过原来的3倍,C项错误;图中只体现了放牧强度,没有体现草场面积的变化,因此不能确定绵羊总数,故D项错误。
【8题详解】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一方面是由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读图可知,该县人口总数翻了两番,庞大的人口和不合理的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是该县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根本原因,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其下游的扎龙湿地,是丹顸鹤等鸟类繁殖和栖息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 扎龙湿地形成的最直接原因是( )
A. 全年降水多,河流水量大 B. 下游河道消失,河水漫溢而成
C. 冬季寒冷漫长,冻土广布 D. 植被覆盖率高,利于涵养水源
10. 近年来,图中湿地水域盐度增加的原因是( )
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 ②太阳高度角增大,蒸发增强,水体盐度增加
③地表水渗漏,水域缩小,盐度增加 ④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11. 近年来扎龙湿地萎缩,将会导致( )
A. 乌裕尔河水位上升 B. 地下水位上升
C. 生物多样性减少 D. 当地温差变小
【答案】9. B 10. A 11.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湿地,学生要熟悉湿地的主要功能和主要的生态意义。利用水循环的原理进行解释盐度的变化。
【9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乌裕尔河流到扎龙就没有河道,所以说扎龙湿地形成的最直接原因是下游河道消失,河水漫溢而成,B对;本区全年降水并不是很多,河流水量大也不是积水的主要原因,A错误;冬季寒冷漫长,冻土广布影响下渗,但不是直接原因,C错误;植被覆盖率高低不形成湿地的主要原因,本区植被覆盖率也不是很高,D错误。
【10题详解】
河水中溶解盐类物质,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湿地水域盐度增加,①对;太阳高度角不可能增大,②错误;地表水渗漏,水中的盐分也会随之流走,盐度不会增加,③错误;湿地水分蒸发,蒸发的纯水,盐分会留在湿地,盐分(矿物质)富集,盐度增加,④对。选择A。
【11题详解】
湿地是鸟类繁殖和栖息地,是生物生存的场所,近年来扎龙湿地萎缩,将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C对;扎龙湿地位于乌裕尔河下游,对其上游水位没有影响,A错误;湿地萎缩,地下水位下降,B错误;湿地萎缩,对气候的调节能力减弱,当地温差变大,D错误。
读金沙江下游段水能资源开发图,回答下列各题。
12. 金沙江干支流水能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开发,其主要原因是( )
①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难度大 ②该区能源需求量小
③可能诱发地震等自然灾害 ④移民后退安置难度大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3. 向家坝水电站建设时选在12月底截流的原因是( )
A. 江面结冰,便于施工 B. 此季节气温相对较低,减少工人中暑
C. 避开鱼类的洄游期 D. 此季节河流流量小,便于施工
【答案】12. B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金沙江主要流经横断山区,该流域处于我国阶梯分界处,地质条件复杂,且区域经济欠发达,能源需求量小加之移民难度大等使得水能开发较晚,合理科学的开发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小,故B项正确。
【13题详解】
河流截流一般选择在河流流量较小的时期,以降低施工难度,便于施工,12月份该区降水较少,河流水量小,利于施工,D项正确。金沙江下游河段为亚热带气候,没有结冰期,山间气候凉爽,夏季亦不易中暑,内陆鱼类的洄游期一般是夏秋两季,故A、B、C项错误。
为了恢复河流的原始生态,目前一些 国家开始拆除了一些大坝。下图为水库拆除前后的对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4. 拆除大坝后,M 处河段( )
A. 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B. 冬夏水温明显下降
C. 利于淡水鱼类养殖 D. 提高了水运通达度
15. 大坝拆除后,对水库原有库区的影响是( )
A. 蒸发下渗增加 B. 土层厚度增加
C. 水体污染加剧 D. 植被覆盖提高
【答案】14. A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因为拆除大坝后,大坝的调节径流作用消失,大坝下游的M 处河段径流季节变化增大,A项正确。拆除前多为大坝深层水,拆除后多为表层水,夏季水温上升,冬季水温下降;水体面积减小,不利于淡水鱼类养殖;河道水位下降,水运通达度下降。故BCD项错误。
【15题详解】
大坝拆除后,湿地面积减少,蒸发下渗减少;库区水流速度加快,侵蚀增强,土层厚度较少;水体更新速度变快,水体污染减轻。故ABC项错误。库区水体覆盖面积减少,滩地增多,植被覆盖提高。故D项正确。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出现新的特点:一方面,制造业的“西进运动”渐成燎原之势;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机器代人的情况突出,有的工厂已实现关灯生产。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6. 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逐渐失去的区位优势主要是( )
A. 劳动力成本 B. 能源资源
C. 环境承载力 D. 市场需求
17. 东部沿海地区工厂使用机器人的影响是( )
①加速工厂向中西部转移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降低对工人的素质要求 ④减缓企业用工荒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8. 关于制造业“西进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促进东部地区城市化发展
B. 增加东部地区的环境压力
C. 带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
D. 促进东、西部产业分工与合作
【答案】16. A 17. B 18.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有关知识,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建立在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价格不断上升,优势降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产业转移对转出区和转入区都有很大的影响。
【16题详解】
东部地区劳动力的价格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增加,制造业逐渐失去原有的区位优势,A正确。东部地区本来能源资源就没有优势,B错误;东部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和市场需求量仍然比较大,CD错误。
【17题详解】
东部沿海地区工厂使用机器人可以24小时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力的数量,减缓企业用工荒,B正确;解决工厂用工问题,减少工厂向中西部转移,但是对 工人的素质要求较高,ACD错误。
【18题详解】
制造业“西进运动”促进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不利于东部城市化发展,A错误;东部地区工厂减少,排放污染物少,环境压力减少,B错误;不会带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C错误;因为工厂向西迁移,必然增加和东部地区的联系,促进东、西部产业分工与合作,D正确。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在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定位(下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9. 据资料判断,关于三地实现各自产业发展定位的优势条件分别是( )
A. 京:水陆交通便利 B. 冀:现代工业基础好
C. 津:科技人才集中 D. 冀:与京、津两市相邻
20. 为实现京、津、冀在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定位,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 天津港保留原有的矿石运输业务的同时继续升级
B. 河北平原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C. 促进产业向核心城市集聚
D. 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
【答案】19. D 20.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发展及经济联系,意在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总体难度一般,基础性强。
【19题详解】
读图可知,布局具有科技人才集中的优势,天津水陆交通便利,河北与京津相邻且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丰富,故选D。
【20题详解】
天津应发展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基地,A错。河北平原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B对。加大产业向河北转移,不能向核心城市集聚,C错。应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D错。故选B。
十几年来,引黄济青工程累计向青岛市内四区供水超过 10 亿立方米,完全满足了青岛市的用水需求,确保了青岛市的稳定发展。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1. 引黄济青工程最直接的环境作用是( )
A. 使青岛市民用到了洁净的生活用水
B. 使济南恢复了“泉城”的美誉
C. 减缓了青岛城市地面的下沉和海水的倒灌
D. 改善了青岛的小气候,增强了城市的“雾岛效应”
22. 引黄济青工程每年冬季 11、12 月至次年 2 月进入调水季节,其原因是( )
A. 冬季山东降水稀少,青岛缺水最严重
B. 冬季黄河水含沙量较低,同时可避开春秋农业用水高峰
C. 青岛市冬季工业生产需水量最大
D. 冬季黄河流域的降雪对引黄济青工程的水源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答案】21. C 22. B
【解析】
【21题详解】
引黄济青使青岛市民用到了洁净的生活用水,为城市供水不是环境效应, A错。到青岛的水与济南无关, B错。所引水进入输水管网不会影响气候, D错。可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减缓地面沉降和海水倒灌, C对。
【22题详解】
青岛缺水最严重在春季而非冬季,排除A,城市夏季工农业生产用水量最大,排除C,冬季黄河流域的降雪在冬季对黄河径流量的影响主要在春季,排除D,冬季黄河含沙量小,沿线引水少,故选B。
珠三角桑蚕业的发展成为桑基鱼塘发展的强大驱动力,1925 年桑蚕业全盛时,珠三角生丝和丝织品等占到了广州出口总值七八成。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一个独特的群体“自 梳女”登上了历史舞台。珠三角自古以来妇女便需要和男子一样去承担生活生产的重担。正当盛年的女儿若出嫁便对娘家造成不小的损失,“不落夫家”和"自梳”便得到娘家的默 许。特别是丝厂大量出现后,对女工需求的迅猛增长,更是催生了“自梳女”群体的扩大。桑蚕业丰厚的利润让为此工作的女性取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她们为了适应机器缫丝这种 工业化生产管理要求,又想摆脱封建婚姻的束缚,加之西方文化传入,独立自由思想的侵 染,导致"自梳”风气的产生,女性集体性地抗拒婚嫁。清末民初顺德蚕业极盛时,有“十女九不嫁”之说。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3. 30年前密集的桑基鱼塘如今已很少见,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技术落后,桑蚕业衰落 B.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C. 商品粮基的建设 D.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24. 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梳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 经济生活上的独立 B. 西方自由思想的浸染
C. 劳动生产技术的提髙 D. 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
25.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丝价暴涨,推测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是( )
A. “自梳女”人口数量快速增加 B. 鱼塘面积萎缩
C. 男性劳动力失业人数增加 D. 自梳女赴南洋谋生
【答案】23. B 24. A 25. A
【解析】
【23题详解】
伴随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经济产值更高的城郊农业也不断发展,桑基鱼塘渐渐减少,故B项正确。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传统的桑蚕业和种植业地位下降,而并非技术落后导致,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应该是促进农业的发展,与桑蚕业衰落不符,A、C、D错误。
【24题详解】
据材料“桑蚕业丰厚的利润让为此工作的女性取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她们为了适应机器缫丝这种工业化生产管理要求,又想摆脱封建婚姻的束缚,加之西方文化传入,独立自由思想的侵染,导致"自梳”风气的产生”可知,“自梳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生活上的独立,西方文化思想的浸染只是次要影响因素,故A项正确。
【25题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丝价暴涨,将促进桑蚕及缫丝产业的发展,进而导致“自梳女”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故A项正确。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50 分)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以戈壁沙丘为主,是黄河上游和三江源地区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带之一,每年从这里进入龙羊峡库区的流沙达 3131 万立方米。2011~2017 年,塔拉滩地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并建成数十个光伏企业集聚的光伏产业园,其发电能力达 3350 兆瓦。随着光伏电站与龙羊峡水电站的并网发电,该地成为伏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塔拉滩地区的生态改善,植被不呈明显减缓态势。同时,植被恢复对光伏发电效率和园园区引入牧羊业,并形成了良性循环。
(1)园区引入牧羊业,有利于( )(多项选择)
A. 提高光伏电站发电效率 B. 提高土地利用率
C. 提高土壤肥力发展种植业 D. 增加植被根系覆盖率
E. 减少羊对水库的污染 F. 减缓沙丘移动速度
(2)评价塔拉滩建设光伏产业园的区位条件。
(3)分析光伏产业对塔拉滩植被恢复的积极作用。
【答案】(1)A B(错选不得分,漏选扣一半分)
(2)有利条件:位于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地形平坦广阔,利于光伏电站建设;土地荒芜,地广人稀,地价低。(任答2点)
不利条件:风沙大,遮蔽太阳能电池板,降低发电效率;基础设施较差,自然条件恶劣,施工条件差,建设成本高。
(3)太阳能电池板削弱风力,减轻风沙危害;太阳能电池板遮蔽阳光,减弱光照强度,减少蒸发,提高土壤湿度,利于植被恢复;光伏产业为当地提供能源,减少樵采,减少对植被破坏。(任答2点)
【解析】本题以塔拉滩光伏产业园为材料背景,主要考查工业区位条件、产业发展的意义,难度较低,重在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牧羊业的意义可从植被恢复对园区的不利影响和牧羊的作用等角度作答。羊群啃食园区内生长过盛的草类,减少杂草对太阳能电池板的遮挡,可提高发电效率;园区光伏发电和牧羊并存,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羊群清理杂草,减少人工维护成本,降低了火灾风险。
(2)光伏产业园的区位条件可结合图文信息,从地形、气候、自然灾害(风沙)、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归纳组织答案。有利条件:位于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多晴天,太阳辐射强;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光伏电站的建设;戈壁广布,地价低。
不利条件:风沙大,遮蔽太阳能电池板,降低发电效率;基础设施较差,自然条件恶劣,施工条件差,建设成本高。
(3)光伏产业对塔拉滩植被恢复的积极作用主要从太阳能电池板减弱风沙、减少水分蒸发和提供能源等角度分析。太阳能电池板削弱风力,减轻风沙危害;太阳能电池板遮蔽阳光,减弱光照强度,减少蒸发,提高土壤湿度,利于植被恢复;光伏产业为当地提供能源,减少樵采,减少对植被破坏。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皖电东送”工程每年可从安徽淮南(我国重要能源基地)向上海输电 500 亿度。
材料二 南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接了上海转移而来的部分工业。有专家指出,对外来产业要设置门槛,走绿色承接,提升式承接之路。
(1)说明实施“皖电东送”工程对安徽淮南的影响。
(2)概述南通承接产业转移时对迁入产业应该设置的“门槛”。
【答案】(1)有利影响:促进淮南经济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不利影响:大气污染加重等。
(2)限制高污染企业迁入。挑选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企业,避免过度集中于低端产业。促进工业结构多元化,避免重复引进,防止恶性竞争。符合自身需求和配套设施,避免承接过度超前或与已有企业难于融合的企业。
【解析】本题以“皖电东送”为材料背景,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产业转移,难度较低,重在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主要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分析。对于资源调出区来讲,社会经济角度,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相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输煤变为输电会缓解交通运输压力;生态环境角度,输煤变为输电,会造成大气污染。
(2)南通承接上海产业转移,走绿色承接,应当是污染较轻、有助于当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产业。设置的门槛应考虑限制高污染企业迁入,挑选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企业,避免过度集中于低端产业,促进工业结构多元化,避免重复引进,防止恶性竞争,符合自身需求和配套设施,避免承接过度超前或与已有企业难于融合的企业。
28.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大豆原产于中国,营养价值高,用途多样。大豆播种时土壤水分必须充足,田间持水量不能低于 60%;其生长需要无霜期大干 110 天,有效积温大于 2200℃,年降水量 500 毫米以上;鼓粒期日照时数不低于 15 小时,日平均气温不低于 2℃。2017 年美国大豆亩产 219公斤,中国大豆亩产 124 公斤。近年来,美国每年向中国出口的大豆占其大豆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东北是我国优质大豆的主产区,占本国大豆总产量的一半左右。下图为东北大豆主产区分布和积温示意图。下表为 2007-2017 年中国大豆产量和消费量(单位:万吨)。
(1)说明 2007-2017 年我国大豆供需变化的特点。
(2)分析东北地区种植大豆的有利气候条件。
(3)为保障我国大豆安全,请你为东北大豆生产的下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需求量不断加大;国内供应量在(1300 万吨左右)波动变化;对外依存度高,供需差值不断加大。(任答2点)
(2)冬季积雪多,播种时土壤水分充足;夏季高温多雨,能够满足大豆生长需求;生长季节白昼长,光照充足,利于大豆鼓粒,保证产量;纬度高,生长周期长,品质高。(任答3点,完全抄材料不给分)
(3)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大豆的单产;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提高大豆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加大政府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任答3点)
【解析】本题以东北大豆种植为材料背景,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难度较低,重在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大豆供需变化的特点可以直接有表格读出,进行归纳总结。主要从表中的生产量和消费量两方面来分析。读表格可知,需求量不断加大;国内供应量在波动变化;对外依存度高,供需差值不断加大。
(2)东北大豆主产区种植大豆的有利气候条件,主要从水分、热量、光照条件分析。冬季积雪多,播种时土壤水分充足;夏季高温多雨,能够满足大豆生长需求;生长季节白昼长,光照充足,利于大豆鼓粒,保证产量;纬度高,生长周期长,品质高。
(3)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的措施需从地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东北地区大豆的可持续发展采取的措施需从我国大豆生产存在的问题着手,从如何提高单产和总产量着手,缓解我国大豆的供需矛盾。如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大豆的单产;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提高大豆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加大政府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29.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素有“千里画廊”之称。1000 多千米的阿尔泰山沿线分布着冰川河流、 森林草原、湖泊湿地、地质奇观、大漠戈壁、岩画石刻和浓郁的草原风情等高品质的旅游资源200多处。然而,种种原因制约了该地旅游业的发展。2018 年 7 月,阿勒泰地区发展了“旅游+航空”的模式,不仅使两个 5A 级景区间单程交通时间由原来的 6 个小时缩短为 1 个小时,而且可以使游客在空中俯瞰山川美景,由此吸引了大批游客的到来。
(1)结合材料,分析发展“旅游+航空”模式之前,制约阿勒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条件。
(2)简述“旅游+航空”模式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答案】(1)条件:当地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为主,种类单一,地域组合状况较差;当地旅游景区分布相对分散,景区间距离较远,旅游资源集群状况较差;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地区接待能力不足。
(2)有利影响:缩短了游客出行的时间,增加了新的旅游观光方式,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增加当地旅游业的收入;利于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接待能力。
【解析】
(1)1000多千米的阿尔泰山沿线分布着冰川河流、 森林草原、湖泊湿地、地质奇观、大漠戈壁等高品质的旅游资源200多处。当地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为主,种类单一,地域组合状况较差。当地旅游景区分布相对分散,景区间距离较远,旅游资源集群状况较差。该地经济落后,两个5A级景区间单程交通时间6个小时,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地区接待能力不足。
(2)阿勒泰地区发展了“旅游+航空”的模 式,不仅使两个5A级景区间单程交通时间由原来的6个小时缩短为1个小时,而且可以使游客在空中俯瞰山川美景,有利影响是缩短了游客出行的时间,增加了新的旅游观光方式,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增加当地旅游业的收入。交通的发展,有利于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接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