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某中学的学生暑假沿K河溯源而上开展野外的研学考察,行至M、N两河交汇处时,图示区域东北部下起了雨,便决定在高地扎营,观察两河雨后的水文特征。从山麓到山顶考察途中同学们看见该地区树木全是有规律分布的针叶树(如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此次同学们研学考察的山脉是
A. 阿尔泰山 B. 太行山
C. 巴颜喀拉山 D. 横断山
2. 图示区域林木密集区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 光照时间 B. 土壤水分
C. 热量条件 D. 风力大小
3. 同学们在丙河交汇处观测发现,与N河相比,M河洪峰
A. 流量更大,含沙量更小 B. 流量更大,含沙量更大
C. 流量更小,含沙量更小 D. 流量更小,含沙量更大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整合知识及知识迁移能力,总体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
【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从山麓到山顶考察途中同学们看见该地区树木全是针叶林,所以分布纬度较高,阿尔泰山纬度高,基带为针叶林,A对。太行山位于我国季风区,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B错。巴颜喀拉山基带为高寒草甸,C错。横断山基带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错。故选A。
【2题详解】
读图,林木密集区基本分布在河流沿海地区,河谷地区水分条件好,所以林木密集区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土壤水分,与热量和光照及风力大小关系不大,故选B。
【3题详解】
读图可知,M河上游地区有湖泊连通,湖泊对水量起到调节作用,并且有利于泥沙沉积,所以M河的流量更稳定且较小,含沙量更小,故选C。
下图示意我国农史学家万国鼎根据《管子-地员》的描述绘制而成的某山地木本植物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根据图示木本植物类型判断,该山地可能位于
A. 东南地区 B. 华北地区
C. 西南地区 D. 青藏地区
5. “复吕”、“泉英”地段草本植物种类多、长势好,林木更高大,主要是因为
A. 光照强 B. 热量丰富
C. 土层深厚 D. 水分充足
6. 时至今日,“山之侧”的林木多由原生林变为次生林且覆盖率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
A. 气候变化 B. 自然灾害
C. 农业垦殖 D. 生物入侵
【答案】4. B 5. D 6. C
【解析】不同的树种有不同的习性,反映了自然环境的特征。
【4题详解】
榆树为落叶阔叶树种,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华北平原属于北方地区,B正确。
【5题详解】
“复吕”、“泉英”地段生长有柳树,喜湿,耐寒,是中生偏湿树种,光照、热量、土壤对其生长影响小,且结合复吕和泉英分布地区,可知位于山腰,一般山地降水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故山腰处降水多,故水分充足对该地段草本植物和林木生长影响较大,D正确。
【6题详解】
“山之侧”位于低海拔地区,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地区,华北平原人口众多,原生林减少,覆盖率下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可能性最大,C正确;其他三选项都为自然因素,A、B、D错误。
绿肥作物是以其新鲜植物体就地翻压或沤、堆制肥为主要用途的栽培植物总称,多在稻田、棉田、麦田、果园、茶国等地种植,除用以改良土壤以外,也可作为饲草,或作为覆盖作物栽培以改善环境,抑制杂草等。绿肥作物的种植在我国分布很广,有间种、套种、混种、插种等多种种植方式,群众对种植绿肥作物深有体会地说:“种绿肥不怕不得收,只怕懒人不开沟.”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7. 我国南方的茶园中,常利用茶园行间种植绿肥作物,以提高茶叶品质,其原理是
A. 增加空气湿度,改变茶园小气候 B. 控制杂草的生长,减轻病虫害
C. 调整土壤温度,减轻冻害的威胁 D. 减轻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水分
8. “种绿肥不怕不得收,只怕懒人不开沟”说明威胁绿肥作物种植的自然灾害是
A. 旱涝 B. 冻害
C. 高温 D. 大风
9. 在华北平原的引黄灌区常采取农作物与绿肥作物套种的种植模式,其主要的生态效益是
A. 降低风速,改善农田的小气候 B. 保持水土,增加地表粗糙度
C. 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增产增收 D. 减少蒸发,减轻表土盐碱化
【答案】7. B 8. A 9. D
【解析】
【7题详解】
绿肥作物种植于茶园茶树行间,可以改良土壤,补充有机质,同时由于绿肥作物充斥行间,可以抽制杂草的生长,减轻病虫害,减少使用农药,从而提高茶叶品质,选B。绿肥作物种植于行间,对茶园气候作用不大;D项与茶叶品质关系也不大,选B。
【8题详解】
“种绿肥不怕不得收,只怕人不开沟”中,开沟是给排水问题,说明威胁绿肥作物种植的自然灾害是与旱涝、与水相关的因素,结合选项选A。
【9题详解】
华北地区严重缺水,采取农作物与绿肥作物套种的种植模式,可以增大地表植被覆盖率,从而减少蒸发,减轻表土盐碱化,选D。
钦州湾位于北部湾北部,是一个半封闭海湾,由内湾和外湾构成。内湾分布着大面积的牡蛎浮筏养殖。下图为钦州湾枯水期浮游动物丰度(每立方米海水中所含浮游动物的数量)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钦州湾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是
A. 内湾集中分布于河口附近 B. 内湾西部高于东部
C. 外湾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 D. 外湾从海岸线两侧向中部增加
11. 影响钦州湾内海与外湾浮游动物丰度差异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A. 洋流流向 B. 水流变动
C. 光照强度 D. 海水温度
12. 钦州湾内湾大面积的牡砺浮筏养殖产生的影响是
A. 增加生物多样性 B. 提高海水水质
C. 调控浮游动物生物量 D. 缓解河口泥沙欲积
【答案】10. D 11. B 12. C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图中的等值线可判断出钦州湾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是外湾从海岸线两侧向中部增加,D正确。
【11题详解】
钦州湾内海与外湾的光照强度、海水温度、洋流流向差别不大,影响浮游动物丰度差异的主要因素可能是水流变动,B正确。
【12题详解】
钦州湾内大面积的牡砺浮筏养殖产生占据大量其他物种生存空间,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养殖需投放饵料,可调控浮游动物生物量,降低海水水质,C正确;对河口泥沙淤积没有影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位探险者在游记中写到:离开蒙特港区,可在海上看到排列成龙的高大雄伟山峰群,山顶峰尖锐如剃刀。从蒙特港到埃斯克尔,沿途雪峰与火山映照,冰川同密林交错。在向特雷利乌前进途中,自然景观与先前存在极大差异,气候条件恶劣,尘暴不断……下图示意该次探险区域与路线。
(1)试推测蒙特港建港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试对“沿途雪峰、火山、密林共存”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3)对比该区域山脉东西部自然景观差异,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1)雪峰:山脉海拔高,气温低,降雪多
火山:位于板块的碰撞区(或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密林:盛行西风从海上带来大量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2)西部位于西风带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用,温和湿润,形成温带森林景观;东部位于西风带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气候干旱,形成温带草原、荒漠景观。
【解析】
(1)根据雪峰、火山、密林所需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再结合沿途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在经过安第斯山脉时,由于山脉海拔高,气温低,降雪多;同时由于安第斯山脉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地震;安第斯山脉西侧处于西风的迎风坡,从海上带来大量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2)山脉东西部自然景观差异是由于气候差异造成的,西部位于西风带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用,温和湿润,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多温带森林景观;东部位于西风带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气候干旱,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多温带草原、荒漠景观。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祁连山地处甘肃青海两省的交界处,生态功能和地位十分重要。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涵养的水源也是甘肃河西五市及内蒙古、青海部分地区500多万群众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丰乐口管护站,不久前刚刚发现了珍稀动物雪豹的身影。近两年国家环保部通过卫星遥测了这个区域的不少问题。除了开矿意外,保护区内水电设施繁多,遥感监测发现了37个水电和能源项目,旅游设施未批先建13个,全部旅游项目中只有1处进行了环评,此外还有过度放牧等现象,多种问题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严重,呈现“生态危机”。研究表明,工业排放的有色颗粒植物会加快冰川近20%的融化速度。
材料二 祁连山地区冰川分布图
材料三 近50年来祁连山地区各海拔高度带冰川面积变化图
(1)分析祁连山地区“生态危机”的原因。
(2)冰川的生存、发育及规模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3)据图描述祁连山地区各海拔高度带冰川面积变化特征。
(4)为保护祁连山这个重要的生态屏障,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采矿、发电、无节制旅游开发、农牧业生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祁连山地区生态平衡,影响了珍惜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破坏了草场,加快了荒漠化速度;排放废气造成空气污染,加剧了冰川的融化速度等。(叙述合理即可)
(2)气候变化,气温升高可以加速冰川融化、降水量增多可以增加冰川面积;人为因素,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可以使全球变暖,加剧冰川融化速度。
(3)海拔4000 m以下山区冰川已完全消失;随着海拔上升,冰川面积变化百分比逐渐下降;海拔5500 m以上区域冰川面积基本上没有变化。
(4)恢复破坏区域,制定相应的法规,禁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设置相应的监管部门,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下游区域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源(6分,答出3点论述合理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以祁连山为背景区域,考查生态破坏的原因、影响冰川存在和分布的因素,生态保护的措施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本题主要考查祁连山地区“生态危机”的原因,意在考查祁连山生态破坏的原因。由“除了开矿以外,保护区内水电设施繁多,旅游设施未批先建”说明导致该地生态破坏的原因有采矿、发电、无节制的旅游发展等方面;由材料分析可知,此地还有过度放牧等现象,因此农牧业生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加剧了祁连山地区生态平衡的破坏,进而影响了珍惜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同时也破坏了草场,加快了荒漠化速度;排放废气造成空气污染,加剧了冰川的融化速度等。
(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冰川生存、发育及规模变化的因素。主要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进行分析。自然因素主要从气温和降水来分析;人为因素主要从全球气候变暖来分析。气温升高可以加速冰川融化、降水量增多可以增加冰川面积;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可以使全球变暖,加剧冰川融化速度。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读图可知,在海拔4000 m以下山区冰川已完全消失;随着海拔上升,冰川面积变化百分比逐渐下降;海拔5500 m以上区域冰川面积基本上没有变化。
(4)本题主要考查生态保护的措施。可以采取恢复破坏区域,制定相应的法规,禁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设置相应的监管部门,合理开发资源等措施,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节能减排,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下游区域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源
15.【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野柳地质公园位于台湾新北市万里区,经过千百万年的风化、侵蚀作用,逐渐形成了海蕈状岩、蜂窝石等绵延罗列的奇特景观。其中“女王头”(蕈状岩)是该公园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如图所示,但它修长的脖颈已经变得十分细弱。地质学家推测,“女王头”颈部大概还可以坚持10到20年,一旦遇上大地震、强风就可能会折断。
(1)指出野柳地质公园“女王头”旅游资源的主要价值。
(2)近年来围绕“女王头”如何保护争议不断,请你就“女王头”的保护措施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等(答出两条即可)(2)加固女王头;禁止游客接触女王头;设置防风沙设施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旅游资源的价值和旅游资源的保护等知识。
(1)野柳地质公园“女王头”,属于地质作用形成酷似景观,因此具有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等。
(2)由材料分析可知,该“女王头”的脖颈已经变得十分细弱,但是风化、侵蚀作用还在不断进行,因此为了防止折断,可以设置防风沙设施,也可以技术措施,补强女王头结构强度;同时,为了防止人为的接触,可以设置隔离护栏,禁止游客近距离接触女王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