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上海市松江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试卷(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3566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上海市松江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试卷(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3566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上海市松江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试卷(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3566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上海市松江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试卷(解析版)
展开上海市松江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18年2月8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天空出现半人马座流星雨。流星雨现象的产生原因是流星体
A. 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B. 捕获太阳带电粒子
C. 摩擦地球表层大气 D. 反射太阳短波辐射
【答案】C
【解析】流星雨现象的产生原因是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粒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摄动而被地球吸引,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故C项正确。
2.我国“嫦娥四号”月球飞行器即将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飞行器在月球表面可能遇到的最大威胁是
A. 空气太稀薄 B. 宇宙辐射强
C. 陨石撞击多 D. 月球引力小
【答案】C
【解析】月球表面是真空状态,没有大气的保护,月球表面损石撞击密集,对飞行器威胁最大,C项正确。
3.小林夜观星空,9月2日21点用天文望远镜对准织女星。若保持观察角度不变,9月3日再次观察到织女星的时间是
A. 21点 B. 21点56分4秒
C. 20点3分56秒 D. 20点56分4秒
【答案】D
【解析】以其他恒星为参照,我们观测到地球的自转周期是23小时56分4秒,为一恒星日,是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地球上的某一点两次对准太阳的时间间隔是24小时,为一个太阳日,即一个昼夜更替的周期,为了便于生产生活,我们通常使用的是时间是太阳日。太阳日与恒星日相差3分56秒的差距,由此可知,9月3日再次观察到织女星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计算可知再次观察到织女星的时间为20点56分4秒,D项正确。
4.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2018年11月5~10日在上海举行。这一期间,以下各城市白昼最长的是
A. 北京 B. 沈阳 C. 上海 D. 海口
【答案】D
【解析】11月5~10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逐渐靠近南回归线,越往南,昼越长,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选项中海口最靠南,昼最长,D项正确。
5.2018年10月30日新西兰北岛发生6.1级地震。该国地震多发的原因主要是
A.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
B.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
C. 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张裂
D. 南极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张裂
【答案】A
【解析】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故多地震发生,A项正确。
6.这里有一份来自浙江稀土的自我告白:1亿年前,我熔化在岩浆中向地表运动,因动力不足在地下某处长住下来,直到2011年4月初,人们在浙江西北部发现了我。据此推断,该稀土矿所在的岩石属于
A. 沉积岩 B. 变质岩
C. 喷出岩 D. 侵入岩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稀土是岩浆在地壳内活动形成的岩石,所以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D项正确。
7.下图表示“以南极为中心的洋流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洋流分布位置及流向),图中代号所示洋流中,属于暖流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图示为以南极为中心的洋流分布示意图,根据经纬度以及洋流流向可知,①为西风漂流(寒流);②为西澳大利亚寒流;③为南赤道暖流;④为厄加勒斯暖流,故C项正确。
8.“丁”字坝是一段伸入河水(或海水)与堤岸呈“丁”字形的堤坝,它可以减缓近岸河水(或海水)的流速。下图所示①、②、③、④四处中,最需建“丁”字坝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丁”字坝是一段伸入河水(或海水)中的堤,可减缓近岸水的流速。河流在凹岸水流速度快、凸岸流速慢,因此需建“丁”字坝的是凹岸①;②是凸岸,流速慢;③④在平直河流上,河中心流速快,故A项正确。
9.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有一种形状特殊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类似于“蜂巢”。形成该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A. 流水侵蚀 B. 流水堆积
C. 风力侵蚀 D. 风力堆积
【答案】C
【解析】图中“蜂巢”是侵蚀作用的结果;河西走廊地区降水少,流水的侵蚀作用微弱,而地表物质疏松,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烈,C项正确。
10.“寒露”(10月8日前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常见的天气现象。下列天气系统中,与该天气现象相关的是
A. 亚洲高压 B. 阿留申低压
C. 印度低压 D. 夏威夷高压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提取信息“寒露(10月8日前后)”,属于我国冬半年,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影响,故A项正确。
11.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下列自然现象能用热力环流原理正确解释的是
A.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B. 多云的夜晚较温暖
C. 白天风从山顶吹向谷底 D. 夜晚风从海岸吹向大洋
【答案】D
【解析】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大气的散射作用;多云的夜晚较温暖是大气的保温作用强;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形成谷风;夜晚,陆地散热快,温度低,海洋散热满,温度高,陆地气压高,海洋气压低,风从海岸吹向大洋,D项正确。
12.下图所示区域的西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主要是由于
A. 反气旋频繁过境 B. 受沿岸暖流影响
C. 西南季风带来丰沛水汽 D. 东北季风受到地形抬升
【答案】C
【解析】图示区域是东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西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主要是由于夏季西南季风带来丰沛水汽;反气旋频繁过境没有降水;沿岸是季风洋流,没有寒流;东北季风影响时降水少,C项正确。
13.2018年,继“安比”、“云雀”、“摩羯”之后,“温比亚”的登陆让苏浙沪地区遭遇台风“四连击”,成为历史同期台风登陆最多的一年。下列示意图中,正确反映上述台风近地面气流状况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台风为热带气旋发育而成,由题干可知,此气旋为北半球气旋,其气流运动为逆时针方向由外而内流动,故B项正确。
14.下图显示2018年某锋面过境时上海的日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状况。伴随着气温变化,这几天还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是
A. 晴朗,气压下降 B. 晴朗,气压升高
C. 阴雨,气压下降 D. 阴雨,气压升高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某锋面过境时气温降低,日温差变小,可判断该锋面为冷锋,除了气温下降,还可能出现阴天、降水、大风、气压升高等现象,故D项正确。
15.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现存的天然森林主要是
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 亚寒带针叶林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 温带落叶阔叶林
【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中“现存”“天然森林”这两个关键词。由于人类活动频繁,A、C、D三种天然植被已基本被破坏殆尽,而B项的亚寒带针叶林由于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破坏较少,保存较为完好,B项正确。
16.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高山林线(即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变化示意图(单位:米)。该地区不同纬度林线的海拔变化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 非地带性规律 B. 垂直地带性规律
C. 纬度地带性规律 D.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规律
【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纬度越低,林线越高,纬度主要影响的是热量分布的多少,故不同纬度林线的海拔变化反映了自然环境的纬度地带性规律,C项正确。
17.在世界等温线分布图上,亚欧大陆的等温线分布状况大致是
A. 1月份和7月份都向北凸出 B. 1月份和7月份都向低纬度凸出
C. 1月份向南凸出,7月份向北凸出 D. 1月份向高纬度凸出,7月份向低纬度凸出
【答案】C
【解析】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1月份,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陆地气温低于海洋,亚欧大陆的等温线向南凸出;7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大陆升温比海洋快,亚欧大陆的等温线向北凸出,故C项正确。
18.艾丁湖对吐鲁番盆地的绿洲有重要作用。下图为艾丁湖变迁示意图,图中等值线表示湖面高度。图中反映出
A. 湖泊对气候调节作用减弱 B. 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
C. 湖面高于海平面 D. 湖水含盐量降低
【答案】A
【解析】据图等值线数值的特征可知,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与历史时期相比,艾丁湖湖区范围在缩小,所以艾丁湖对环境的调节作用减弱;图示为艾丁湖1万多年来的变迁,时间跨度大,湖泊缩小的原因应从自然原因方面分析,即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水分被蒸发,盐分却没有缺失,含盐量应增大,故A项正确。
19.太阳能光热电站通过反光板聚焦太阳能。下列地区中,建太阳能光热电站资源条件最好的是
A. 柴达木盆地 B. 黄土高原 C. 华北平原 D. 东南丘陵
【答案】A
【解析】太阳能光热电站,是利用太阳能来发电,应分布在太阳能丰富地区。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空气稀薄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其他三地位于季风区,降水多,阴天多,地面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少,故A项正确。
20.下图为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代表黑夜)。此时,太阳直射于
A. 23°26'N,105°W B. 23°26'N,15°W
C. 23°26'S,105°W D. 23°26'S,15°W
【答案】D
【解析】由地球自转方向可知,图示为南极点俯视图,此时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经线,其与60°W相差45°,由经度分布规律(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东经度越来越大,西经度越来越小)可知,其经度为15°W,故D项正确。
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
21.跨流域调水在缓解部分地区缺水问题的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环境问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塔霍河和塞古拉河是西班牙境内两大河流。塔霍河径流量丰沛,而塞古拉河流域内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农业增产潜力大,缺水严重。西班牙将塔霍河源头70%的水量调往塞古拉河流域。该工程建设了总长286千米的输水道,穿过山岭和多个河谷,历时6年完成,投资3亿美元。
(1)分析塔霍河径流量丰沛的原因。
(2)分析塞古拉河流域缺水严重的原因。
(3)分析塔霍河调水工程建设成本高的主要原因。
(4)塔霍河调水工程造成该河流入海径流量明显减少,推测由此对入海口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1)塔霍河中上游地区地处盛行来自大西洋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汇水面积广。
(2)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蒸发量大;地处背风坡,受盛行西风影响相对小,降水少;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水资源短缺。
(3)调水工程要穿越山岭和多个河谷,需逐级提水,工程难度较大;调水工程线路长,工程量大,建设成本高。
(4)入海径流量减少,导致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倒灌;河流携带泥沙含量减少,造成河口三角洲萎缩;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影响生物多样性。
【解析】本题以西班牙塔霍河调水工程为载体,考查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资源的跨区域调配,难度一般,重在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读图可知,塔霍河位于40°N附近,且中上游地区东部和北部有众多山脉,塔霍河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地带,降水丰沛;此外,流域内支流众多,汇水面积广。
(2)流域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既要分析自然原因又要分析人为原因。读图可知,塞古拉河西部、北部有山脉阻挡,位于雨影区,降水少;此外处于30°N—40°N之间,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蒸发量大;位于地中海沿岸,经济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
(3)读图可知,调水线路途经多个山岭、河谷,施工量大,此外,需逐级提升,施工难度大,施工线路长,故建设成本高。
(4)上游大量调水,导致入海径流减少,会引发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倒灌;河流携带泥沙含量减少,造成河口三角洲萎缩;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影响生物多样性。
22.我国是洪灾多发国家。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20世纪90年代长江上游西南林区的森林面积比50年代减少了50%以上,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省已有50多个县的森林覆盖率只剩3%~5%。金沙江、雅砻江和岷江流域坡度大于25°的旱地占34%,坡度大于35°的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23%。洞庭湖的面积从1825年的6000平方千米减少到1985年的2690平方千米。
(1)据图归纳我国雨涝灾害频率的分布特点。
(2)比较黑龙江省与广东省雨涝发生频率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3)分析长江中游地区雨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
【答案】(1)分布特点:东部季风区分布范围广、频率高;西部非季风区分布范围小、频率低。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范围广、频率高。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或平原地区)雨涝灾害生生频率较高。
(2)差异:相对黑龙江省,广东省雨涝灾害的频率较高。成因:相对于黑龙江省,广东省受夏季风影响的时间长,雨季长、降水多。广东省地处东南沿海,易受台风影响,多暴雨。
(3)(气候方面)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多暴雨,且降水年际变化大。(地形方面)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势低平,河流流速减慢,雨期水流下泄困难;且河道弯曲,影响水流速度。(水文方面)流域内水网密布,支流众多,汛期各大小支流同时涨水,干流来不及泄洪。长江上游砍伐森林、陡坡开荒,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排水不畅。长江中游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蓄洪能力下降。
【解析】本题以植被的破坏、耕地的开垦、湖泊的萎缩以及我国雨涝灾害的分布图为材料背景,考查我国雨涝灾害的分布特点、地区差异及其成因,难度较小,重在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我国雨涝灾害额分布特点直接读图归纳即可,注意区域对比、河流不同河段的对比。分布特点:东部季风区分布范围广、频率高;西部非季风区分布范围小、频率低。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范围广、频率高。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或平原地区)雨涝灾害生生频率较高。
(2)两省的差异读图即可得出,相对黑龙江省,广东省雨涝灾害的频率较高。差异的原因需结合两省的气候特点、地理位置进行分析。相对于黑龙江省,广东省受夏季风影响的时间长,雨季长、降水多。广东省地处东南沿海,易受台风影响,多暴雨。
(3)长江中游地区雨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既要考虑自然原因又要考虑人为原因。首先,雨涝灾害多发与长江流域的气候、地形、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有关,人为原因方面主要是破坏植被,围湖造田影响河流湖泊的正常泄洪、调蓄功能。(气候方面)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多暴雨,且降水年际变化大。(地形方面)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势低平,河流流速减慢,雨期水流下泄困难;且河道弯曲,影响水流速度。(水文水系方面)流域内水网密布,支流众多,汛期各大小支流同时涨水,干流来不及泄洪。长江上游砍伐森林、陡坡开荒,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排水不畅。长江中游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蓄洪能力下降。
23.美国国土辽阔,东西绵长,自然景观迥异。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纽约至旧金山铁路横贯美国东西两岸。小明利用暑假到美国旅游,先驾车从旧金山到盐湖城。期间,他游览了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之后,再乘火车到了纽约。
材料二:纽约至旧金山铁路沿线部分城市资料表。
(1)小明驾车从旧金山到盐湖城的途中,发现某些地区随海拔变化,植被景观有明显差异,这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引起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
(2)小明发现铁路沿线自然景观也有明显的变化,这与降水差异有关。说明从盐湖城至纽约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特点,分析其原因。
(3)铁路沿线城市中,旧金山的气温年较差较小,分析其原因。
(4)科罗拉多大峡谷素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根据景观图片判断大峡谷两侧的岩石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原因。
【答案】(1)垂直地带性规律; 原因:随着海拔的上升,热量和水分都发生变化,自然景观也随之发生变化
(2)盐湖城附近向东年降水量逐渐增多。 原因:随着距大西洋越来越近,获得来自大西洋的水汽越来越多,降水量逐渐增多。
(3)旧金山纬度相对较低;地处沿海,受海洋调节作用大。冬季受来自低纬太平洋的西风影响,气温相对较高。夏季受沿岸加利福尼亚寒流的降温作用,气温相对较低,所以气温年较差较小。
(4)沉积岩。 依据:从图片看出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岩层有明显的层理构造。科罗拉多大峡谷由于长期受流水的侵蚀作用而形成。
【解析】本题以美国为大背景,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成因、影响降水和气温的因素、地壳物质循环以及特殊地貌的成因,综合性较强,难度一般,重在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随海拔变化,植被景观有明显差异,反映的是垂直地带性规律。随着海拔的上升,热量和水分都发生变化,自然景观也随之发生变化。
(2)从盐湖城至纽约,是从内陆到沿海的一个过程,受海洋影响逐渐增强,降水增多。盐湖城附近向东年降水量逐渐增多;原因是随着距大西洋越来越近,获得来自大西洋的水汽越来越多,降水量逐渐增多。
(3)气温年较差的大小主要受纬度、气候、地形、海陆位置、洋流等的影响。旧金山纬度相对较低;地处沿海,受海洋调节作用大;冬季受来自低纬太平洋的西风影响,气温相对较高,夏季受沿岸加利福尼亚寒流的降温作用,气温相对较低,所以气温年较差较小。
(4)读图可知,大峡谷两侧的岩石具有层理结构,故可判断为沉积岩。峡谷主要是由于长期受流水的侵蚀作用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