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阶段测试(四)(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3558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阶段测试(四)(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3558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阶段测试(四)(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3558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阶段测试(四)(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阶段测试(四)(期末考试)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百度地图发布的2019年春运全国高速拥堵趋势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2月4日成为高速拥堵低谷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经济因素 B. 文化习俗
C. 婚姻家庭 D. 自然限制
2. 2月10日外出人员的主要目的是
A. 求学 B. 务工
C. 创业 D. 婚姻
3. 缓解春节期间高速拥堵情况的最佳措施是
A. 修建更多的高速公路 B. 限制人员出行
C. 优化我国的休假制度 D. 引导就地创业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通过上图信息,2月4日出现高速公路拥堵低谷期当天为传统春节除夕,家庭团聚,出行减少;结合2月10日(正月初六)外出务工人员外出东部沿海导致此时高速拥堵;春节期间高速拥堵原因是文化习俗、法定节假日导致大量人口流动,调整休假制度是缓解春节高速拥堵最佳措施。
【1题详解】
根据图形2月4日为我国传统春节除夕,家人团聚,出行少,成为高速拥堵低谷期,B选项正确;春节期间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经济因素影响小,A选项错误;春节期间高速运输对象主要是返乡务工人员,因婚姻家庭流动的人口少,对高速拥堵影响小,C选项错误;高速公路运输稳定受自然因素限制小,D选项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2月10日,外出人员主体为我国外出务工农民工,主要目的是务工,争取更好的就业机会,B选项正确;求学、创业、婚配人员占少数,A、C、D选项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春节期间我国高速运输拥堵主要是文化习俗、法定节假日导致大量人口流动,优化我国休假制度是最佳措施,C选项正确;高速拥堵集中在春节期间,而其他时间较少,修建更多高速公路成本高,效益低,A选项错误;当前经济发展快速,人口流动越频繁,限制人员出行不切实际,B选项错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市场狭小,就地创业时间长、难度大、就业岗位有限,D选项错误。故选:C。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在资源环境承栽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规划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既是引领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的重要举措。下图为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确定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依据是
①经济发展水平 ②地理位置
③矿产资源 ④人口数量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5. 国家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是
A. 优化产业结构 B. 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C. 缓解人口就业压力 D. 降低人口老龄化水平
6. 相较于深圳,西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主导因素是
A. 经济水平 B. 发展历史
C. 地理位置 D. 交通运输
【答案】4. A 5. B 6. C
【解析】通过图文材料,确定国家中城市主要依据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优越地理位置;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等级最高、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对区域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发挥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西安与深圳相比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原因是西安位于区域中部地理位置优越,地理位置优于深圳所在区域位置。
【4题详解】
根据图文材料关于国家中心城市定义、国家中心城市分布位置图,国家中心城市属于省级城市、直辖市,位于区域交通中心、经济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水平高,A选项正确;丰富矿产资源、一定人口数量是区域发展基础,但不是国家中心城市主导因素,不属于国家中心城市确定的依据。故选:A。
【5题详解】
根据材料国家中心城市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强辐射带动作用,B选项正确;城市发展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一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是国家中心城市辐射经济发展下的次要作用,不是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作用,A、D选项错误;国家中心城市,等级高,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老龄化问题加重,D选项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根据图形材料,西安位于陕西中部,地理位置优越,C选项正确;深圳位于沿海,经济较西安发达,A选项错误;西安发展历史较深圳悠久,结合文字材料关于国家中心城市可知发展历史因素不能成为主导因素,B选项错误;深圳东南沿海,海陆交通较西安便利,D选项错误。故选:C。
半导体是指常温下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在电子产品中应用广泛。据悉,同等价格下,集成电路上容纳的晶体管元器件数目每l8—24个月翻一倍,性能也随之提升一倍,这就要求半导体行业不停地投入新型材料与仪器以研发更高性能的芯片。目前半导体企业的主流运作模式有两种——整合模式和垂直加工模式。早期的芯片企业多为整合模式,企业业务范围覆盖整个产业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个别企业逐渐拆分成单环节加工的垂直加工模式。下图为半导体企业垂直加工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半导体企业采用整合模式运作的主要优势是
A. 内部交易成本低 B. 专业化程度高
C. 产品品质高 D. 销售市场广阔
8. 半导体企业后来转变为垂直加工模式的主要目的是
A. 减少排放,保护环境 B. 扩大规模,降低运费
C. 减少流程,增加就业 D. 加快研发,降低风险
9. 由整合模式转变为垂直加工模式,主要提高了半导体生产的
A. 机械化水平 B. 产品附加值
C. 专业化水平 D. 产品商品率
【答案】7. A 8. D 9. C
【解析】通过图文信息可分析半导体企业采用整合模式的优势主要是自己生产所需电子原件、配件,减少市场采购,降低运费,内部交易成本降低;结合垂直加工模式,该模式产业规模缩小、产业程度化提升,主要目的加快研发,更新产品生产速度,适应市场,降低风险;整合模式,产业覆盖整个产业链,生产要素分散,垂直加工模式,生产要素集中,专业化水平提高。
【7题详解】
根据材料整合模式运作,企业业务覆盖整个产业链,可以降低半导体生产过程中所需电子原件、配件及运输费用,减少市场采购等成本即降低内部交易成本,A选项正确;整合模式覆盖整个产业链,资金、技术分散,专业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高,B、C选项错误;销售市场是否广阔,由产品质量决定,整合模式运作仅限于企业生产阶段与销售市场无关,D选项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根据垂直加工模式图分析,垂直加工模式流程减少、周期缩短、专业化程度提升,主要目的加快研发,促进产品更新,适应市场,降低风险,D选项正确;半导体企业生产属高新技术产业,对环境影响小,A选项错误;垂直加工模式,规模缩小,且电子产品质量轻、体积小运费成本所占比重小,B选项错误;垂直加工模式,流程减少,工作岗位数量减少,降低就业,C选项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根据图文材料,与整合模式相比垂直加工模式减少了流程、缩小了产业范围,专业化程度提高,提升了专业化水平,C选项正确;半导体企业生产是技术指向型工业,所需是高素质研发人员,机械化水平提高主要降低廉价劳动力,A选项错误;与整合模式相比垂直加工模式并没有提升产品附加值,B选项错误;整合模式与垂直加工模式都是作为商品产品,垂直加工模式没有提升产品商品率,D选项错误。故选:C。
机械防沙措施特别适用于无灌溉条件的流动沙丘地区,在工程防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机械防沙的材料可分为3类:传统生物质材料(作物秸秆为主)、矿物质材料(黏土和砾石为主)和新型材料(以石油化工产品为原料或以农作物经发酵生成的产品为原料)。草方格(下左图)是常用的传统防沙材料,尼龙网沙障(下右图)是一种新型的防护材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相对于生物措施,机械防沙措施在流动沙丘地区得到更广泛应用的主要优势是
A. 对环境污染小 B. 环境适应性强
C. 需要劳动量小 D. 治理成本低
11. 机械防沙的原理是
A. 增加降水 B. 削减风力
C. 提高地下水位 D. 增强光合作用
12. 相对于草方格沙障,尼龙网沙障的优势主要是
A. 地形起伏适应性好 B. 短期救急防护效果好
C. 截留水分效果突出 D. 材料易降解
【答案】10. B 11. B 12. B
【解析】通过文字材料可分析与生物措施相比机械防沙措施在流动沙丘治理广泛主要是机械防沙措施侧重于工程措施,地理环境适应性强;通过机械防沙措施方法分析其原理主要是防风固沙;结合草方格沙障与尼龙网沙障的材料即可对比分析两种措施优劣。
【10题详解】
根据图文材料机械防沙措施对自然条件要求低,无需灌溉水源,与生物措施相比机械防沙环境适应能力强,B选项正确;与生物措施相比,机械防沙运用到矿物质材料、石油化工原料、尼龙网等,环境污染更大,成本更高,投入劳动力更多,A、C、D选项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根据图文材料分析机械防沙主要适用于流动沙丘,运用草方格、尼龙网削减风力,固定沙丘,B选项正确;与机械防沙相比生物措施原理是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A选项错误;机械防沙措施主要是对地表沙丘固定,对地下水位影响小,C选项错误;机械防沙措施适用于无灌溉条件地区,植被缺乏,主要运用工程措施,其原理与增强光合作用无关,D选项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尼龙网沙障,受自然条件限制小,建设时间短,见效快;草方格沙障受自然条件限制大、建设时间长,见效慢,尼龙网沙障更适用于短期救急防护,B选项正确;尼龙网沙障要求地形起伏小,草方格沙障地形适应性强,尼龙网地形适应性差,A选项错误;尼龙网沙障材料为工业产品,材料不易降解,草方格沙障材料为草类生物,利于涵养水分、水分易截流,C、D选项错误。故选:B。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沙柳河、布哈河等河流及其支流上修建了许多大坝,并建设了许多农场。湟鱼是青海湖中的特产,生长缓慢,由于各种原因,近年来湟鱼数量锐减,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在沙柳河、布哈河等河流上修建大坝的主要目的是
A. 防洪 B. 发电
C. 灌溉 D. 航运
14. 青海湖湟鱼生长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A. 光照弱 B. 饵料少
C. 水温低 D. 风力大
15. 大坝建设后
A. 湟鱼生存空间减小 B. 湖泊泥沙沉积增多
C. 湖水水位变化加大 D. 湖泊水污染减轻
【答案】13. C 14. C 15. A
【解析】通过图形判读区域为青海湖流域,结合青藏高寒区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区域特征及区域特征的联系,综合分析大坝建设目的、湟鱼生长缓慢的原因;利用地理整体性原理分析大坝建成后对青海湖水位、水质、泥沙沉积量影响。
【13题详解】
根据图示区域判读青海湖流域,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沙柳河、布哈河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流量小,结冰期长,流程短,沿线人口少,不利于发电、发展航运,洪涝灾害少,该地区降水少,地表水资源缺乏,修建大坝主要目的是引河流淡水灌溉,C选项正确。故选:C。
【14题详解】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终年水温较低,不利于湟鱼生长及所需饵料繁殖,湟鱼生长缓慢,C选项正确;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光照强,A选项错误;饵料少是鱼类生长缓慢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水温导致,B选项错误;湟鱼生长在湖泊水域中,风力大小对湟鱼生长影响小,D选项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结合大坝位置图,大坝位于青海湖上游,建成后下游流量稳定,季节变化减小,河水补给湖水稳定,湖水水位变化减小,C选项错误;大坝拦截泥沙,湖泊泥沙减少,B选项错误;大坝蓄水灌溉,农业面积增多,湖水污染加重,D选项错误;大坝破坏河流及湖泊生态系统,湟鱼生存空间减少,A选项正确。故选:A。
龟裂土(下图)因表面像龟背的裂纹而得名,龟裂土上几乎无高等植物,呈裸露状态,土壤质地黏重,平坦光滑,坚硬板结,具有湿涨干缩的龟裂特征,角形龟裂纹明显,上部的主要土层都是比较黏重的细土。龟裂土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如新疆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沿、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西沿和南沿、甘肃河西走廊的疏勒河两岸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龟裂土土壤的主要来源是
A. 河流沉积 B. 冰川搬运
C. 风力侵蚀 D. 海水堆积
17. 新疆土壤表面“龟裂”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 l月 B. 3月
C. 7月 D. 11月
18. 影响龟裂土比较黏重的细土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 基岩性质 B. 流速快慢
C. 植被多少 D. 海拔高低
【答案】16. A 17. C 18. B
【解析】通过文字材料关键信息与区域自然特征,可分析判读龟裂土土壤的主要来源于河流流水搬运、沉积;结合新疆气温特征,得出当地土壤“龟裂”现象最可能发生的月份;利用河流流水分选性质,推理龟裂土比较黏重的细土形成的主要因素。
【16题详解】
根据文字材料,龟裂土土壤主要分布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河流出山口及河流两岸,且为黏重细土,可判读来源于河流沉积,A选项正确。冰川搬运,颗粒大,且位于海拔较高地区,B选项错误;风力侵蚀地区,形成雅丹地貌,此处为沉积地貌,C选项错误;海洋堆积,位于海洋环境,西北内陆远离海洋,D选项错误。故选:A。
【17题详解】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7月气温最高,蒸发量最大,土壤水分散失量最大,“龟裂”现象最显著,C选项正确。故选:C。
【18题详解】
龟裂土比较黏重的细土来源于河流流水搬运、沉积,细土主要与河流流速有关,流速越快,搬运颗粒物越大,此处土壤粒径越大,反之亦然,B选项正确;基岩性质,影响岩石风化速度、形状、颗粒大小,但此处黏重细土为流水沉积作用,与基岩性质关系不大,A选项错误;植被多少影响当地土地荒漠化严重程度,与河流沉积物大小无关,C选项错误;黏重细土主要分布在河流出山口、河流两岸与坡度有关,与海拔无关,D选项错误。故选:B。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雷暴通常根据导致其空气上升的机制来进行分类,如果因地表加热不均匀导致空气上升,称为气团雷暴。气团雷暴有两种类型:海风型雷暴和山峰雷暴。海风型雷暴常见于夏季的沿海地区;山峰雷暴发生于气团因地形抬升而上升时。在雷暴中小尺度分布的差异上,地形、海陆风和日最高气温等的作用较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下列有利于雷暴天气出现的条件是
A. 地形平坦 B. 逆温层厚
C. 气温较高 D. 风力较小
20. 其成因与雷暴形成差别最大的风是
A. 山谷风 B. 海陆风
C. 城市风 D. 焚风
21. 海南岛五指山山峰雷暴多发的时段是
A. 日出前后 B. 午后时分
C. 日落前后 D. 子夜时分
【答案】19. C 20. D 21. B
【解析】通过材料,理解雷暴形成原理、需要条件、分布的区域及发生时间,能够有效得出雷暴出现条件、雷暴形成原理及雷暴发生时段。
【19题详解】
依据文字材料雷暴天气常是因地表高温,形成的局地对流天气,主要分布在夏季沿海与山峰地带,地形平坦地带不利于雷暴天气形成,A选项错误;逆温层空气以平流为主,对流弱,B选项排除;风力小不利于气流运动,海陆风不显著,雷暴难以形成,D选项错误;雷暴天气在地表高温下产生强对流天气,夏季气温高,最为显著,C选项正确。故选:C。
【20题详解】
根据材料,雷暴是局地地表受热或山地迎风坡气流呈上升运动的强对流天气,气流上升过程冷却凝结形成降水,并有雷电现象;焚风位于山地背风坡,气流下沉运动,下沉过程中空气加热,水分散失、空气干燥、天气晴朗,与雷暴天气成因差别最大,D选项符合题意,正确;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与雷暴天气成因均相似,与题意不符,A、B、C选项错误。故选:D。
【21题详解】
根据材料,雷暴天气,需要地表受热形成高温,产生大量气流上升运动;在一天中雷暴多在气温最高时段发生,午后地表气温达到最高,对流最强,雷暴天气最易发生,B选项正确。故选:B。
钦查群岛位于秘鲁的西南部(下图),主要由3个花岗岩岛屿组成,地表植被少,岛上的悬崖和洞穴中生活着至少600万只海鸟,号称“飞禽王国”,它们是岛上唯一的常住居民,在岛上生活了数百万年,留下了厚达50米的粪便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钦查群岛植被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 气温较低 B. 光照强烈
C. 土层太薄 D. 鸟粪覆盖
23. 钦查群岛成为“飞禽王国”的主要优势是
A. 气温适宜 B. 人烟稀少
C. 食物丰富 D. 山洞众多
【答案】22. D 23. C
【解析】通过图文材料根据纬度位置、文字材料关键信息即可分析钦查群岛植被稀少的主要原因;结合该岛秘鲁寒流流经,鱼类资源丰富,食物充足即可得出钦查群岛成为“飞禽王国”的主要优势。
【22题详解】
根据图文材料,钦查群岛位于低纬地带,终年气温高,A选项错误;钦查群岛海域有寒流流经,多雾,光照不强,B选项错误;钦查群岛被巨厚鸟粪覆盖,植被无法在土壤发育,而不是土层太薄,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故选:D。
【23题详解】
钦查群岛形成“飞禽王国”主要优势是寒流流经,鱼类资源丰富,为众多鸟类提供丰富食物,C选项正确;气温适宜、人烟稀少、山洞众多是次要条件,A、B、D选项错误。故选:C。
开江,是指寒冷地区的河流在春季开化解冻时冰面开裂、顺流而下的现象,开江有文开江和武开江之说。春季冰封的江面缓慢融化,少量冰排顺江而下,俗称文开江。冰封的江面一夜之间断裂,冰排顺江而下,形成满江冰排的壮观景象,俗称武开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武开江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 气温骤升 B. 河道狭窄
C. 落差较大 D. 融水较多
25. 武开江的主要影响是
A. 增加防洪压力 B. 减少渔业资源
C. 减少旅游景点 D. 增加汛期流量
【答案】24. A 25. A
【解析】通过材料区别文开江、武开江异同,两者形成与气温上升有关;结合武开江形成过程与现象,分析武开江带来洪涝灾害。
【24题详解】
根据材料,武开江,冰封江面一夜断裂,表明气温突然升高,A选项正确;武开江与气温有关,与河道狭窄、落差大无关,B、C选项错误;融水较多是文开江的结果,与武开江成因无关,D选项错误。故选:A。
【25题详解】
根据材料,武开江是冰封江面一夜断裂,下游河段水位突然上升、冰排多、威胁大,防洪压力大,A选项正确;武开江,对河流生态系统并无太大破坏,渔业资源影响小,B选项错误;武开江,形成众多冰排,景象壮观,增加旅游景点,C选项错误;武开江春季发生,寒冷地区汛期在夏秋季节,武开江与汛期流量变化无关,D选项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27题为必考题,每道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8-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嘉南平原位于台湾山脉西部浊水溪以南,降水集中在夏季,旱季几乎无降水,耕地多为旱地和望天田。嘉南平原实施三年轮作制,即灌溉区分三大区域,以三年为一循环,每一区域依次得到较多岛供水可种需水量大的水稻)、较少的供水(可种甘蔗)、完全不供水(只能种耐旱的杂粮),三种农作物轮换种植。下图示意嘉南平原主要灌溉水道的分布。
(1)从气候条件方面简述嘉南平原发展种植业的利与弊。
(2)分析嘉南平原实施三年轮作制的主要原因。
(3)分析轮作制对嘉南平原土壤的有利影响。
【答案】(1)利:纬度低,热量充足;(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任答其中1点)
弊: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易发生早涝灾害。
(2)嘉南平原年降水量不足且季节分配不均,天然降水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河流短小,流量小,灌溉水源不足;依据水资源状况,实施三年轮作,合理分配水资源,可更好地促进种植业发展。(其他答案合理可的情给分)
(3)各种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数量和比例不同,采用轮作制可合理利用土壤各种养分,保持土壤肥力;旱田、水田轮耕,可减轻次生盐渍化。(其他答案合理可的情给分)
【解析】通过图形材料判断嘉南平原的纬度位置、气候类型,根据气候类型特点得出该平原发展种植业气候方面的有利于不利条件;结合图形,嘉南平原位于台湾山脉夏季风背风坡,降水不足;结合水系分布得出河流短小,水资源不足;结合轮作制每年种植作物种类、耕种方式不同,分析对土壤带来有利影响。
(1)根据图文材料,嘉南平原位于台湾山脉西部,低纬地区,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有利气候条件:纬度低,热量充足;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不利气候条件:降水不均,旱涝灾害频发。
(2)根据图形嘉南平原位于台湾山脉西侧,夏季风背风坡,降水量较少,且分配不均,水分条件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嘉南平原位于台湾岛,同时结合图形水系分布特征,该平原河流短小,流量小,水资源不足;三种作物轮作能够保持土壤肥力、减轻对土壤破坏,土地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同时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保证种植业发展。
(3)根据材料,轮作制每年种植作物种类、耕种方式不同,不同作物需求不同土壤养分,土壤肥力得到调节与保持;水田、旱地两种不同的耕作方式,降低土壤破坏,减轻盐碱化。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野外火灾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要有火源,又要有可燃物,同时还需要地形和气象等助燃条件。圣安娜风特指秋冬季扫过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西北部的一种风,它以助长所处地区的林区野火而闻名。下图是加利福尼亚州部分地区地形示意图。
(1)分析圣安娜风对林区野火的助长作用。
(2)说出林区野火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危害。
(3)请为图示地区减少林区野火损失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圣安娜风来自内陆且顺地势下沉,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使得该地大气干燥;圣安娜风顺山谷穿行,风力较大,造成林区野火蔓延。(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破坏森林及林下生物,危及生物多样性;造成大气污染;对植被的破坏导致生态退化。(任答其中2点,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加强监测预警,限制、规范林区用火;及时清除可燃物;设置防火隔离带。(任答其中3点,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通过图文材料,根据圣安娜风焚风效应原理,及狭管效应综合分析对林区野火的助长作用;野火对自然地理环境危害,可从大气、植被、生物、水文等方面进行分析;野火由火源、气象、可燃物、人为等因素综合引发,可从火源控制、气象监测、可燃物清理、规范人类活动等进行作答。
(1)根据材料,圣安娜风是冬季来自内陆,位于山脉背风坡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气流干燥,天气晴朗,利于林区野火引燃;同时圣安娜风穿越谷地形成狭管效应,多大风天气,加剧林区野火蔓延。
(2)依据题干野火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危害分析,主要表现在植被减少,生态退化加剧水土流失;破坏生物生存环境,森林物种减少;野火燃烧森林释放大量颗粒物,污染大气。
(3)根据文字材料野火由火源、气象、可燃物、人为等因素综合引发,为此应从限制、规范林区用火,禁止野外用火;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及时清理可燃物;做好宣传教育等
请考生从28、29两道选修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8.【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藏是我国旅游高潜区,其独特的旅游景观和宗教文化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但西藏也是我国高风险旅游区,高风险成为游客前往西藏的主要障碍。下表为基于2017年西藏国内游客的旅游数字足迹对西藏旅游风险进行的分类(表中的风险频次指网络游记中提及该风险的次数)。
(1)任选两个子风险,从大气角度分析其成因。
(2)针对西藏旅游风险情况,对到西藏旅游的游客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紫外线强:空气稀薄,大气对光线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表的紫外线多。
高原反应:空气稀薄,含氧量低,气压低,易缺氧。
早晚温差大:空气稀薄,大气层厚度小,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散失多。(任选两个角度回答,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带足御寒衣服;携带墨镜、防晒霜等防晒物品;携带氧气装置;做好车辆和人员防滑准备(车辆防滑链、人员防滑鞋等);提前查询,了解当地风俗并严格遵守;提前规划好线路和购买好车票等。(任答其中3点,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结合西藏大气条件与所学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基础知识,即可分析大气成因引发的子风险;结合西藏旅游风险次数,应从自然与人文两方面进行分析,同时重点依据风险次数提出游客西藏旅游合理化建议。
(1)根据西藏地区的大气条件分析子风险因子,结合材料西藏大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保温作用差,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低、易缺氧易造成高原反应。
(2)结合西藏旅游风险因子,对游客合理化建议应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建议。自然应从衣物、防晒、氧气、天气查询、必须药品等;人文应从了解当地风俗、路线规划、购买交通车票等。
29.【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岭,有着“国家中央公园”和“陕西绿肺”之称,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还被尊为华夏龙脉,地位不言而喻。然而,长期以来,违规征地、粗暴开发……秦岭的别墅开发乱象屡禁不止,秦岭北麓地区生态保护形势日趋严峻。
(1)简述秦岭北麓地区乱开发造成的生态危害。
(2)从资源的合理利用角度为秦岭北麓地区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水土流失加重;影响河流水文特征,使得河流流量减少、含沙量增加、水位变化加剧;使局部气候趋于干旱化。(答其中3点即可,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利用山区资源优势,适度发展特色农业、林业;利用环境资源优势,适度发展旅游业。(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依据材料与题干秦岭北麓破坏集中表现在森林面积减小,其带来的生态危害从植被减少带来的生态连锁反应展开分析,表现在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水位变化加剧、流量减少;局部气候恶化。
(2)根据材料秦岭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与资源效益,从资源合理开发的角度,秦岭垂直地带性显著,生物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生态质量高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山区特色农业,特色药材种植加工,发展生态旅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