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河北省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试卷(解析版)
展开河北省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于2016年9月15日22时4分9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与图中字母所示的某天体构成一个天体系统,该天体及其所在的天体系统分别是 ( )
A. c、地月系 B. d、太阳系
C. b、河外星系 D. c、银河系
2. 图中所示信息反映了行星的运动特征是( )
A. 自转方向都一致 B. 公转方向都一致
C. 公转轨道都为正圆形 D. 公转轨道面完全重合
【答案】1. A 2. B
【解析】
【1题详解】
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是绕地球旋转,其所在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图中c为地球,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八大行星自转方向不一致,A错误;图中箭头均为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因此图中所示信息反映了行星的运动特征是公转方向都一致,即同向性特征,B正确;八大行星公转轨道都为椭圆,C错误;公转轨道面不完全重合,有一定角度但不大,D错误。故选B。
读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表,完成下面小题。
纬度(°N) | 64 | 50 | 40 | 30 | 20 | 0 |
可能总辐射(W/㎡) | 139.3 | 169.6 | 196.4 | 216.3 | 228.2 | 248.1 |
有效总辐射(W/㎡) | 54.4 | 71.7 | 98.2 | 120.8 | 132.7 | 108.8 |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影响可能总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B. 云量最多的地区是64°N附近
C. 有效总辐射随纬度增加而迅速递减
D. 20°N有效总辐射最大是因为太阳高度较大且降水较少
4. 下列地区有效总辐射量最大的是( )
A. 青藏高原 B. 墨累—达令盆地
C. 西伯利亚地区 D. 刚果盆地
【答案】3. D 4. A
【解析】
【3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可能总辐射从低纬度到高纬度逐渐递减,因此确定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纬度越低,整体太阳高度越大,可能太阳辐射量越大,A错误;可能总辐射量与有效总辐射之差与该地的云量多少有密切关系,因此差值越大,说明该地的云量越多,因此看来云量最多的地区为赤道,B错误;读图可知,可能总辐射量随纬度增加而递减,并不是迅速递减,C错误;20°N有效总辐射最大是因为太阳高度较大且晴天多,气候干旱,降水较少,D正确。故选D。
【4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在四个地点中,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天气中云量少,大气和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少,因此有效总辐射量最多,A正确;墨累—达令盆地、刚果盆地降水比青藏高原多,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有效总辐射量都比青藏高原少,BCD错误。故选A。
最新研究表明,类似地球最简单、最远古的微生物,可幸存于火星极端稀薄的大气层中。当前火星表面干燥寒冷,但是大量证据显示,数十亿年前河流、湖泊和海洋覆盖在火星表面。由于地球有液态水存在的区域就可能有生命,科学家猜测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下,生命体可以进化形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通常情况下火星很难有生命孕育,主要是因为( )
A. 常年低大气压环境 B. 缺乏足够的液态水
C. 日温度两极化现象 D. 距日距离较远
6. 火星生命体可以形成的条件必须要有( )
①微生物的存在 ②水资源充足
③光照、温度适宜 ④适宜的大气环境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5. B 6. B
【解析】
【5题详解】
材料提及“科学家猜测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下,生命体可以进化形成”、“当前火星表面干燥寒冷”,因此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液态水导致火星很难有生命孕育,B正确;常年低大气压环境、日温度两极化现象、距日距离较远不起决定作用,AC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公转和自转周期适当,地球表面平均湿度保持在15℃左右,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和生命过程发生、发展;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地球有液态水;借鉴地球生命现象存在的条件,与②③④三项关系最密切,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我国新疆、青海和西藏三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根据区域内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的差异,分为Ⅰ~Ⅴ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该区域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是( )
A. Ⅰ B. Ⅱ
C. Ⅳ D. Ⅴ
8. 如果在Ⅴ区建设一批光伏电站,其不利的条件是( )
A. 太阳能缺乏 B. 缺少资金、技术
C. 消费市场狭小 D. 政策制约
【答案】7. D 8. B
【解析】
【7题详解】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太阳高度、云层厚度、海拔高度等;Ⅴ区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高原气候,晴天多,太阳辐射最强;I区北疆地区,受北冰洋和大西洋影响,降水较多,太阳辐射较小,A错误;V到I区成递减趋势,BC错误;因此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是V,D正确。故选D。
【8题详解】
V区是我国西藏,太阳能丰富,A是有利条件;西藏经济落后,人才不足,资金技术短缺,是建光伏电站的不利条件,B是不利条件;我国经济发展快,能源消费市场较大,C错误;我国对光伏发电有扶持政策,D错误。故选B。
太阳辐射强度受地形地势、气象气候、纬度高低、大气透明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的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该地可能位于( )
A. 长白山区 B. 天山山区
C. 太行山区 D. 横断山区
10. 当天的日期和天气状况可能是( )
A. 2月1日、晴天 B. 7月1日、阴天
C. 4月1日、多云 D. 12月1日、多云
11. 当地日落时刻的太阳辐射强度,理论与实测数值均大于日出,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A. 纬度 B. 气候
C. 地形 D. 海拔
【答案】9. B 10. C 11. C
【解析】
【9题详解】
从图中看出该地太阳辐射强度理论值北京时间14时最大,而当地地方时为12时,故该地与120°E地方时相差2小时,据此可知该地在90°E附近,天山山区在90°E附近,B对;长白山区在130°E附近,地方时比北京早,A 错;太行山区在115°E附近,与120°E地方时约20分钟,C错;横断山区在100°E附近,与120°E地方时约1小时20分钟,D错;故选B。
【10题详解】
从图中看出该地北京时间8时左右日出,20时左右日落,昼长约12小时,接近昼夜平分,故该日在二分日前后,4月1日最接近;该日实测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曲线波动很大,说明该日为多云天气,云层削弱了太阳辐射,C对,A、B、D错。故选C。
【11题详解】
从图中可知日落时刻的太阳辐射强度大于日出,且实际日落时刻(北京时间19时左右)早于理论日落时刻(理论日落时刻应为北京时间20时左右)。这可能是该地西侧有高大的地形阻挡致使观测到的日落提前,日落时太阳高度还较高,所以太阳辐射强度较大;东侧无高大地形阻挡,因而正常日出,因日出时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强度较小,C对;纬度只能影响太阳辐射最大值的大小,不会使日出时和日落时太阳辐射产生差异,A错;气候有可能会对日出时和日落时实际太阳辐射产生差异,但是不会对理论太阳辐射产生差异,B错;海拔高低对日出时和日落时太阳辐射产生相同的影响,而不会使两者的太阳辐射产生差异,D错。故选C。
分析地震波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B. 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C. 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 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13. 上图中的X处为( )
A. 莫霍面 B. 古登堡面
C. 岩石圈与软流层的交界 D. 内地核与外地核的交界
【答案】12. B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从图上来看,①不仅仅是地壳,地壳的厚度大约是17千米,不可能达到3000千米,所以A错误;在①处地震波的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加快;甲波由①处进入②速度是急剧下降,地幔是从地壳到深度2900千米的地方,故选B。
【13题详解】
莫霍面大致是从地面往下33千米的厚度,而古登堡面位于地表下2900千米左右,所以X处为古登堡面,故选B。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单位: 千米),回答下面问题。
14. 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大体为( )
A. 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B. 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C. 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D. 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15. 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
A. 海平面 B. 岩石圈底部
C. 莫霍界面 D. 软流层中部
【答案】14. A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由图中地壳等厚度线的走向和分布可知,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大致由东向西逐渐增大,A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故选A。
【15题详解】
地球内部圈层自上而下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被称作地壳,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应以莫霍界面为0千米起点,C正确。海平面是海拔高度的0千米起点,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是岩石圈,软流层中部位于地幔,A、B、D错误。故选C。
16.读中亚地壳西藏至准噶尔(沿85°E)的地形与莫霍面剖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莫霍面是一条水平直线
B. 莫霍面是地壳和岩石圈的分界线
C. 地壳厚度的变化取决于地表形态的起伏
D. 地形高度与莫霍面深度呈现“倒影”的关系
【答案】D
【解析】从图中看出:莫霍面有弯曲,地形高度与莫霍面深度呈现“倒影”的关系,因此A错D对;再根据所学知识:莫霍界面是地幔和地壳的分界线,B错误;地表形态的起伏取决于地壳厚度的变化,因此C错。
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保护区”是世界著名的岩球地质公园,其实不是大理岩,而是花岗岩。图a为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石球景观图,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图a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图b中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8. 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7. B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图a中的岩石类型为花岗岩,其类型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图b中乙为侵入型岩浆岩,丁为喷出型岩浆岩,甲为沉积岩,丙为变质岩,故B项正确。
【18题详解】
该景观地表的岩石为花岗岩外力风化球,其形成的地质作用为风化作用;图b中①表示的是风化作用;②表示的是变质作用;③表示的是固结成岩作用;④表示的是冷却凝结作用,故A项正确。
位于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火山群在历史上曾多次喷发,据清代《黑龙江外记》记载:“……,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块飞腾,声震四野,约数日火熄,其地遂呈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亦有碎石块落至原地,亦落四周,坠落石块,视之若火,熄则呈黑”。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小题。
19. 古文中记载的“火”最有可能来自( )
A. 地壳 B. 岩石圈
C. 软流层 D. 下地幔
20. “坠落石块,视之若火,熄则呈黑”最有可能与图中数字所示地质作用一致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9. C 20.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的物质循环,学生要熟悉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
【19题详解】
古文中记载的火是从地球内部出来的,最有可能来自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岩浆来自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选择C。
【20题详解】
“坠落石块,视之若火,熄则呈黑”最有可能是岩浆岩,是由岩浆转化成岩浆岩过程,选择C。
沙波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下图示意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21. ①坡是( )
A. 迎水坡,流速快 B. 迎水坡,流速慢
C. 背水坡,流速快 D. 背水坡,流速慢
22. 该沙波中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是( )
A. ①坡和②坡 B. ③坡和④坡
C. ①坡和③坡 D. ②坡和④坡
【答案】21. B 22. D
【解析】
【21题详解】
读材料“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 可知,迎水坡表现为水流堆积,背水坡表现为水流侵蚀,由此判断,①坡主要表现为泥沙的沉积,因此为迎水坡。水流流速受上坡的影响,流速较慢,选B。
【22题详解】
由材料分析可知,迎水坡表现为水流堆积,背水坡表现为水流侵蚀,②④为背水坡,水流流速受下坡影响,流速较快,主要以侵蚀为主,选D。
某科考队沿图中虚线所示线路对某大型褶皱区进行地质考察,其依次记录的7个观测点信息如下表所示(岩层a—b—c—d由老到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图中甲处可能是( )
A. 背斜山 B. 向斜谷
C. 背斜谷 D. 向斜山
24. 沿图中虚线方向作地质剖面图,下列最符合乙处地貌特点的是( )
A. B.
C. D.
【答案】23. D 24. C
【解析】
【23题详解】
结合表格中岩层分布和岩层a—b—c—d由老到新的关系,可知岩层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根据海拔可知中间高四周低,是山地,故该地的地形是向斜山,D对,其余选项可排除。故选D。
【24题详解】
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根据海拔可知中间海拔比两翼低,可判断是背斜成谷。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可知,A为背斜山,B为向斜山,C为背斜谷,D为向斜谷。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美国科罗拉多州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有一块巨大的红色砂岩,它上面的身躯庞大。下面的底座狭窄,科学家们称它为“平衡石”。下图为“平衡石”景观图和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25. 图示“平衡石”岩石类型属于右面关系图中的( )
A. a B. b
C. c D. d
26.“平衡石”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 岩浆活动--冷却凝结--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B. 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地壳抬升
C. 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 沉积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地壳抬升
【答案】25. A 26. C
【解析】
【25题详解】
读图,a为沉积岩、b为岩浆岩、c为变质岩、d为岩浆。美国科罗拉多州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有一块巨大的红色砂岩,它上面的身躯庞大。下面的底座狭窄,科学家们称它为“平衡石”。图示“平衡石”岩石类型属于右面关系图中的a,故选A。
【26题详解】
美国科罗拉多州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有一块巨大的红色砂岩,它上面的身躯庞大。下面的底座狭窄,科学家们称它为“平衡石”。“平衡石”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侵蚀,故选C。
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 ℃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下图为所测得的岩石内外温度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是岩浆 ( )
A. 高温变质 B. 侵入冷凝
C. 高压成岩 D. 喷出冷却
28. 该实验模拟的地质作用是 ( )
A. 风蚀作用 B. 水蚀作用
C. 溶蚀作用 D. 风化作用
【答案】27. B 28. D
【解析】本题组考查岩石的形成。(1)花岗岩是侵入岩,是岩浆在接近地表的位置冷凝形成的。(2)岩石的温差变化,导致岩石的分崩离析,属于物理风化。
【27题详解】
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是岩浆侵入未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选B。
【28题详解】
该实验通过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通过观察可知,岩石内温度变化从55℃-47℃,较慢;而岩石表面温度从56℃-37℃左右,显然,岩石表层温度变化大,岩石表层温差大导致岩石分崩离析,故本实验模拟的是物理风化作用,选D。
下图为我国某河谷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图示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岩浆活动 B. 外力作用
C. 地壳运动 D. 变质作用
30. 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
A. 自西向东 B. 自东向西
C. 自南向北 D. 自北向南
【答案】29. B 30.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和水平运动物体地转偏向,从岩层的弯曲和新老关系可以判断地质构造类型,理解地质构造与地形的关系;掌握水平地转偏向力。
【29题详解】
图中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正常形成山脉,现在为谷地,主要是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受侵蚀形成谷地,所以说图示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外力作用,选择B。
【30题详解】
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可以判断河流的南侧受侵蚀,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可知河流向东流,选择A。
左图所示的“翠玉白菜”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是用翡翠雕刻而成。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的条件下岩层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右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字母表示物质类型,其中D中含有化石。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1. 翡翠属于( )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32. 在右图中,能反映翡翠形成过程的作用形式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31. C 32. B
【解析】
【31题详解】
根据材料,翡翠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重新结晶形成的,属于变质岩,D对。喷出岩是火山岩,有许多气孔,不能雕刻,A错。侵入岩是花岗岩,不能形成翡翠,B错。沉积岩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有明显的层理构造,D错。故选C。
【32题详解】
根据材料,在右图中D中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特征,说明D是沉积岩。有三个箭头指向C,说明三类岩石都能转化成C,C是岩浆。所以A是岩浆岩,B是变质岩,形成B的②是变质作用。结合前面分析,能反映翡翠形成过程的作用形式是②,B对。故选B。
下面为上海某日天气预报的截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3. 据图中所示信息,与当日最接近的节气是( )
A. 秋分(9月23日前后) B. 春分(3月21日前后)
C. 寒露(10月8日) D. 清明(4月5日)
34. 当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
A. 南半球,向北移 B. 北半球,向北移
C. 北半球,向南移 D. 南半球,向南移
【答案】33. B 34. A
【解析】
【33题详解】
由材料今日日出时间为6:10,日落时间为17:58,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1小时48分;明日日出时间为6:09,日落时间为17:59,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1小时50分。这两天昼长小于12小时但昼长不断增加,昼长接近于12小时,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且接近赤道,与当日最接近的节气是春分日,B正确;秋分(9月23日)直射点位于赤道向南移动,昼夜等分为12小时,A错误;寒露(10月8日)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向南移动,C错误;清明(4月5日)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向北移动,昼长夜短,D错误。故选B。
【34题详解】
由材料今日日出时间为6:10,日落时间为17:58,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1小时48分;明日日出时间为6:09,日落时间为17:59,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1小时50分。这两天昼长小于12小时但昼长不断增加,昼长接近于12小时,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且接近赤道,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据科学考察:火星的运行确实与地球有着相似之处,它的自转周期仅比地球长41分钟,它的自转轴倾角也只比地球的黄赤交角大32分,火星上不仅有类似地球上的季节之分,还可明显地区分出“五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5. 火星的自转周期是( )
A. 24时41分 B. 23时19分
C. 24时37分4秒 D. 23时15分4秒
36. 太阳在火星表面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 )
A. 23°26'N至23°26'S B. 22°54'N至22°54'S
C. 23°58'N至23°58'S D. 23°31'N至23°31'S
【答案】35. C 36. C
【解析】
【35题详解】
火星的自转周期仅比地球长41分钟,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3时56分4秒。所以火星的自转周期是24时37分4秒,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6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地球的黄赤交角为23°26′,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 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动。火星自转轴倾角比地球的黄赤交角(23°26′)大32′,即火星自转轴倾角23°58′,所以太阳直射火星表面,直射点的移动范围为23°58′ N至23°58′S。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17年世界各地众多大城市在当地时间3月25日20:30-21:30陆续熄灯1小时,进行“地球一小时”活动。2017年3月25日晚8:30,中央电视塔为2017“地球一小时”活动熄灭了外景灯光,这是“地球一小时”活动在中国落地的第9年。2017年我国“地球一小时”的主题是“蓝色WE来”,即为了我们共同的蓝色未来,提倡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读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37. 当中央电视塔开始熄灯时,世界时(世界时为0时区的区时)为( )
A. 24日20:30 B. 24日12:30
C. 25日20:30 D. 25日12:30
38. 当图中“今天”为3月25日时( )
A. 没有城市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 B. 大多数城市参加了“地球一小时”活动
C. 仅少数城市参加了“地球一小时”活动 D. 所有城市参加了“地球一小时”活动
【答案】37. D 38. A
【解析】本题考查时差的计算。
【37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25日北京时间(东8区)20:30开始活动时,世界时是中时区的区时,两地相差8个小时,且北京时间早于世界时8个小时,故世界时为25日12:30。故选D。
【38题详解】
当图中“今天”为3月25日时,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今天”的时间范围为0时到6时,“地球一小时”活动是指当地时间3月25日20:30-21:30陆续熄灯1小时,即该日没有城市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故选A。
下图中四地为中国重要的航天基地,读图完成第问题。
39. 有关图中四个航天基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自转线速度④地大于①地
B. 自转角速度②地大于①地
C. 随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②地大于③地
D. ③地随地球自转一周的真正周期是24小时
40. 从发射节省能源角度考虑,最合适的地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39. A 40. D
【解析】
【39题详解】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二极外,处处相等;线速度是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减;自转的周期都相等,是23时56分4秒。选择A项。
【40题详解】
纬度越低,获得的初速度越大,动力能源越少。选择D项。
二、综合题(共40分)
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太阳能是一种新兴的能源,备受各国重视。加蓬是世界能源组织公布的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该国太阳能开发利用率低。目前,该国正在加大对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力度。下图为加蓬及其周边区域示意图。
(1)指出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
(2)加蓬太阳能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率低,试分别阐述其原因。
(3)说明加蓬加大太阳能资源开发力度对该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太阳能为清洁、无污染能源;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无处不在,无须运输。
(2)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加蓬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加蓬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海拔高,空气稀溥,大气透明度好。
开发利用率低的原因:本国常规能源丰富;科技较为落后;属于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经济落后,能源需求量小。
(3)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本国劳动者的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以加蓬及其周边区域示意图为背景区域,以太阳能资源的开发为切入点,考查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区位以及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地理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要从太阳能资源的优势来进行分析。
太阳能为清洁、无污染能源;太阳能为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太阳能资源无处不在,而且无须运输。
(2)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能的原因以及影响太阳能资源开发的优势。太阳能丰富的原因主要从纬度、海拔、天气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影响开发的主要因素包括科技、资金、市场等。读图分析可知,加蓬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加蓬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海拔高,空气稀溥,大气透明度好;因此太阳能资源丰富。但是该地煤炭等常规能源丰富,加蓬经济落后,缺少太阳能开发的资金和技术优势,而且,该地经济较为落后,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小,因此太阳能的开发利用率低。
(3)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能开发的有利影响。太阳能资源属于清洁能源,加大太阳能资源的开发,能够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本国劳动者的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发展。
42.读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和地形图中A、B两点间冲积扇剖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冲积扇和三角洲的位置差异。
(2)分析黄淮海平原土地盐碱化严重的原因。
(3)黄河冲积扇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河流冲积扇,同时有学者研究还发现,农耕文明时期黄河冲积扇的形成速度明显加快,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1)三角洲位于河流的入海口;冲积扇位于河流的出山口。
(2)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埋藏浅,高于临界水位);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
(3)形成黄河冲积扇的泥沙物质来源于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黄土层深厚且土质疏松,容易被冲刷,在出山口形成大面积的冲积扇;该区域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进入农耕文明时期,黄河流域人口激增,大规模毁林开荒、开垦草原,植被覆盖率降低,导致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加剧,从而冲积扇的形成速度加快。
【解析】本题考查河流堆积地貌、土壤盐碱化的原因。
(1)河口为河流终点,即河流注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地方。河口处断面扩大,水流速度骤减常有大量泥沙沉积而形成三角形沙洲。冲击扇: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从图中看三角洲位于河流的入海口,冲积扇位于河流的出山口。
(2)黄淮海平原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气温高蒸发旺盛;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埋藏浅;人为原因是不合理灌溉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导致土地盐碱化严重。
(3)冲积扇的成因是泥沙堆积,黄河冲积扇的泥沙物质来源于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冲积扇的形成速度明显加快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农耕文明时期,黄河流域人口激增,大规模毁林开荒、开垦草原,植被覆盖率降低,导致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加剧,从而冲积扇的形成速度加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该区域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黄土层深厚且土质疏松,容易被冲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