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上海市虹口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上海市虹口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影响城市地价的主要因素是①人口密度 ②森林覆盖率 ③离市中心的远近 ④交通的便利性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答案】C【解析】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越近,地价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交通通达度越高,地租越高,反之则低,故③④正确;人口密度和森林覆盖率对地租的影响很小,故①②错误,所以该题选C。2.下列与地球距太阳远近适中有关的现象是①地球有适当的体积与质量 ②地球上有液态水 ③地球处在稳定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④地球公转的周期适中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答案】B【解析】地球有适当的体积与质量,使地球周围包裹着厚厚的大气层,故①错误;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温度适宜,是地球存在液态水的条件之一,故②正确;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一个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故③错误;地球距太阳远近适中,使太阳对地球的引力适中,地球的公转周期适中,故④正确,所以该题选B。3.下列日、地、月位置关系图中,月相在晴朗的上半夜(18时至24时)可见的是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答案】B【解析】读图①为下弦月,下半夜(24时~6时),半圆,东面亮,见于东半夜空;②为新月,与太阳同升同落,终日看不到月亮;③为满月,整夜可见;④为上弦月,上半夜(18时~24时),半圆,西面亮,见于西半夜空,故该题选B。4.某地一年中正午太阳光下人影始终朝向南方,该地位于A. 赤道 B. 南北回线之间C. 北回归线以北 D. 南回归线以南【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该地一年中正午日影始终朝南,说明在一年中正午太阳始终位于该地的北方;根据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该地应位于南回归线以南,故该题选D。5.下图为某一暖锋剖面示意图,尚未绘出暖锋锋面。此时,图中空气团移动的方向是A. 向东 B. 向南 C. 向西 D. 向北【答案】A【解析】暖锋为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形成的锋,其锋面移动方向和暖气团移动方向一致,图示西侧温度高,应为暖气团一侧,所以该锋面向东移动,故该题选A。6.下图为台风“山竹”移动路径示意图。“山竹”移动是由于A. 赤道低气压带吸引 B. 副热带高气压推动C. 副极地低气压吸引 D. 低纬东北信风推动【答案】B【解析】夏季亚欧大陆升温快,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使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与“山竹”向西北方向移动登陆联系最密切的是副热带高气压推动,使台风向亚洲低压区移动,B正确;受赤道低气压带吸引应向南移动,A错误;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吸引应向北或东北方向移动,C错误;低纬东北信风推动应向西南方向移动,D错误,所以该题选B。7.马赛市位于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是上海的友好城市。当上海发生伏旱时,马赛①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②受西风带控制 ③炎热干旱 ④温和多雨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答案】A【解析】上海发生伏旱时为7、8月份,马赛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所以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该题选A。8.关于下图中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甲洋流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北移有关B. 乙洋流出现于8月份C. 丙洋流属于补偿流D. 丁洋流流经的两岸地区为热带雨林【答案】A【解析】甲洋流位于北印度洋,是季风洋流,其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北移有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越过赤道转向形成的西南季风吹拂),故A正确;乙洋流为逆时针环流,为该海域冬季洋流的流向,故B错误;丙洋流按成因属于风海流,受东南信风带吹拂形成的,故C错误;丁洋流流经两岸地区为热带草原带,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9.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专属经济区的宽度从领海离陆地最远点算起,不超过A. 12海里 B. 188海里C. 200海里 D. 212海里【答案】B【解析】专属经济区是指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二百海里(370.4公里),除去离另一个国家更近的点,故该题选B。10.某户外运动爱好者拟于8月前往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峡谷徒步旅游。可能遇到的风险有①迷路 ②缺氧 ③台风 ④泥石流 ⑤蚊虫侵扰 ⑥洪水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④⑤⑥ D. ③④⑤⑥【答案】C【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为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8月该地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且多暴雨,强降雨可能诱发山洪;该地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多地震,山体破碎,在强降水条件下可出现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该峡谷地形复杂、植被茂密、人烟稀少,易迷路;河谷蚊虫较多,易受蚊虫侵扰;该地位于河谷地势相对较低,不易有缺氧的危险,该地区不受台风的影响,所以①④⑤⑥正确,故该题选C。11.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了14.77万人,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关于该现象原因,错误的表述是,中小城市A. 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B. 适宜就业机会多C. 生态环境好 D. 服务设施齐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上海市外来人口减少是因为上海市产业结构升级后,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周边中小城市转移,中小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生态环境好,导致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周边中小城市,而其基础设施相对较为落后,故该题选D。12.与当前世界范围内人口迁移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A. 气候 B. 自然资源 C. 经济 D. 教育【答案】C【解析】当前世界人口迁移方向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气候、自然资源、教育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但不是与当前世界范围人口迁移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故该题选C。13.上海某区域使用手机的用户密度休息日大于工作日,该区域最可能是①商业区 ②工业区 ③文教区 ④休闲区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答案】A【解析】商业区和休闲区在休息日时人流量较大,所以使用手机的用户密度较大,故①④正确;工业区和文教区休息日人少,所以休息日使用手机的用户密度较小,故②③错误,所以该题选A。14.阳台农业是指在阳台或楼顶所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大多采用无土培养液栽培模式,产品更趋观赏性。与传统种植业相比,其特点主要体现在A. 机械化水平高 B. 不受自然条件影响C. 产品商品率高 D. 所需劳动力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阳台农业是在阳台或楼顶所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生产规模较小,不适宜使用机械,产品以自给为主,故AC错误;阳台农业仍然受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故B错误;因为其生产规模小,需要的劳动力较少,故D正确。15.下列工业部门中,属于市场主导型的是A. 石油化工 B. 有色金属冶炼C. 飞机制造 D. 甜菜制糖【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石油化工应靠近市场属于市场主导型工业部门,故A正确;有色金属冶炼能耗较大,属于动力主导型工业部门,故B错误;飞机制造技术投入大,属于技术主导型工业部门,故C错误;甜菜制糖需要靠近原料产地,应属于原料主导型工业部门,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16.地铁是城市内部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1965年我国第一条地铁建于北京,1993年上海建第一条地铁线路。与上海相比,北京成为我国建第一条地铁城市的主要原因是A. 经济发达 B. 技术先进C. 交通拥堵 D. 政策支持【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北京和上海相比经济总量和交通拥挤状况相差较小,故AC错误;技术先进,全国都可使用,故B错误;北京为我国政治中心,修建地铁是基于政策支持的原因,故该题选D。17.某岛国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普遍种植水稻,居民信奉天主教,该岛国所属的文化圈是A. 西欧文化圈 B. 东欧文化圈C. 南亚文化圈 D. 东南亚文化圈【答案】D【解析】西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以畜牧业为主,主要信奉基督教,故A错误;东欧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信奉东正教,故B错误;南亚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故C错误;东南亚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有明显的旱雨两季,以水稻种植业为主,主要信奉天主教,故D正确。18.在无林覆盖地区20厘米厚的土层,需40年左右即被流水冲刷殆尽,而在有森林覆盖的地区要75万年,这说明森林具有的功能是A. 净化空气 B. 防风固沙C. 保持水土 D. 调节大气水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有森林覆盖的地区土层不易被侵蚀,体现的是森林的保持水土的作用,故C正确。19.某高中举办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工作的步骤是①绘制地图、统计图表等展示资料 ②利用相机与GPS或地图作记录 ③规划考察路线 ④收集、整理考察地区的文献和图片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④③②① D. ③④①②【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地理野外考察研究步骤首先搜集、整理图文资料了解考察地区的相关信息,后制定计划,确定考察路线,并通过分析、比较、获得研究成果,最后以图表等形式展示,所以其先后顺序为④③②①,故该题选C。20.某乘客于北京时间12点由上海乘飞机飞往旧金山(西8区),于当地时间8点到达。飞机的飞行时间是A. 4时 B. 12时 C. 16时 D. 20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当飞机到达旧金山时当地时间为8点,可计算此时北京时间为8点+两地时区差(8+8)=24时,则飞机飞行的时间为24-12=12时,所以该题选B。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21.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1:青藏高原地势高峻,面积辽阔。气温随高度、纬度的增高而降低。降水因受季风影响,从南向北、从东向西逐渐减少。这就使自然带在高原上有纬度地带性和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两种反映,两者相互交织。材料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为各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整体特征和整体变化。(1)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青藏高原的成因。(注意:要说出板块的具体名称和类型。) (2)材料1中提到的影响青藏高原降水的季风主要指哪一类?依次列举三个自然带名称,以表明材料1中所说的“两种反映”。(注意:三个自然带要相临。) (3)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高原上有众多高大的山脉。由此出发,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说明青藏高原的特征。【答案】(1)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板块上拱、抬升、隆起);形成青藏高原。(2)夏季风;(或东南季风、西南季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高山林灌草甸带、高山草甸带、高山草原带、高寒荒漠带(答其中相临的3个即可)(3)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受山脉阻挡,降水少,气候干燥;植被多稀疏、矮小,抗风、抗寒(多高原草原、高寒荒漠);土壤贫瘠,冻土广布。(任答3点)【解析】本题考察地球的板块构造、自然地理环境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1)根据所学知识青藏高原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两板块相互碰撞,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逐渐隆起形成青藏高原。(2)青藏高原东南部为季风气候,夏季受西南和东南季风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自然带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成因为热量的差异,读图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反映纬度地带性;亚高山林灌草甸带、高山草甸带、高山草原带、高寒荒漠带主要由降水的变化形成的自然带的差别,体现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是各组成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青藏高原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受其地貌特征的影响进行分析。22.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1:资源型城市是以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与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资源型城市往往会经历从兴起到衰退的过程。材料2: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峡谷和太行山之间的黄土高原地带,是全国最缺水省份之一,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省是我国的产煤大省,煤炭资源型城市多集中分布在山谷、盆地,大气污染严重。煤炭开采使地下水位下降,河川径流渗漏,水质受到污染,并产生大量煤矸石(采煤、洗煤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煤炭开采还形成采煤沉陷区(采煤留下的地表下陷地区)。(1)读材料1,根据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再生性质,解释“资源型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进入衰退期”。 (2)通过比较图2和图3,概括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的分布特点。 (3)简述煤是如何形成的。 (4)读材料2,山西省存在的环境问题与煤炭产业有一定关联。选择其中某一个环境问题,说明这种关联,并提出解决该环境问题的对策。(注意:选择某一个环境问题解答即可,多选多答不加分,只批阅第一个。对策答1点即可,多答不加分,但答错扣分。)【答案】(1)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以矿产资源开采与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资源被开发利用后,储量减少甚至枯竭,导致主导产业衰退,城市进入衰退期。森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虽然可以重复利用,但如果开采速度大于再生速度,也会递减甚至难以恢复,导致主导产业衰退,城市进入衰退期。(2)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分布较均衡(或,广泛、普遍)。(或,除省会太原外,各地级市均为资源型城市,另有3个县级市也为资源型城市。)(3)煤是由植物遗体;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转变而成的。(4)大气污染(酸雨、雾霾) 关联:煤炭开采、加工、储运、燃烧过程中;会产生煤烟,污染大气。 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煤炭开采,开发替代资源;通过技术手段减少污染物排放,净化污染物,治理污染;制定污染物排放收费等政策、法规。(任答1点)或,水资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关联:煤炭开采使地下水位下降,河川径流渗漏。 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煤炭开采,开发替代资源;通过技术手段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节约用水;制定用水收费等政策、法规;跨流域调水。(任答1点)或,水污染; 关联: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有有毒成分,污染地表。 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煤炭开采,开发替代资源;通过技术手段减少对水的污染,净化水体;制定用水收费等政策、法规。(任答1点)或,固体废弃物污染; 关联:采煤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含有有毒物质,污染大气和水体,并产生热辐射,占用土地。(后2点与前2点中任答2点) 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煤炭开采,开发替代资源;通过技术手段减少对大气、水的污染;制定污染排放、土地占用收费等政策、法规。(任答1点)或,产生采煤沉陷区;关联:采煤形成采空区(采煤区地下物质减少),使地表沉陷,破坏土地和植被。 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煤炭开采,开发替代资源;通过技术手段减少对土地的破坏,如回填土地、土地复垦等;制定污染排放、土地占用收费等政策、法规;科学规划,防治结合。(任答1点)或,水土流失;关联:采煤、厂矿建设破坏植被、土地。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煤炭开采,开发替代资源;植被造林,修复土地,减少破坏;制定土地占用收费等政策;科学规划,防治结合。(任答1点)【解析】本题考察资源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可从生态、污染、资源短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开采深度和广度的增加,资源会面临枯竭,导致以资源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进入衰退期;森林资源为可再生资源,其再生需要一定时间,如果超过其再生速度,也会导致资源枯竭,主导产业衰退,城市进入衰退期。(2)比较两图可得,太原为非资源型城市,其余地级市都为资源型城市。另外有三个县级市也是资源型城市。(3)煤炭是由植物遗体,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产物。(4)本题可从煤炭的开采和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资源问题;煤炭产业的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地面塌陷、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等资源问题;污染问题主要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环境治理入手;生态问题主要从恢复,减少对地表的破坏等方面分析;水资源短缺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进行分析。23.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凌汛是河道冰凌阻塞、解冻或冰雪融化而引起的江河涨水现象。沼泽是潮湿和浅水地带生长湿生植物的地段。冻土是温度在0℃或0℃以下,并含有冰的岩土。(1)图中R河干流将图示区域大致分成两个不同的地形单元,说出其名称与方位。 (2)R河干流常产生凌汛,解释该现象的成因。(3)R河是流经国水量最大的河流,但其航运价值很低。根据R河的水文特征说明原因。(4)R河流域冻土广布,有利于沼泽形成。解释原因。【答案】(1)R河干流以东以高原为主,以西为平原。(2)R河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冬季气温低,河水结冰,R河干流大致自南向北流动(自低纬度向高纬度流动)。春季河流上游(低纬度地区)冰雪先融化,河流下游后融化。河水在向下游流动过程中,冰凌易在河道阻塞,河流水位上涨,产生凌汛。(3)R河所处纬度较高,气温低,结冰期长;有凌汛现象,不利于航行;河水水量季节变化大,通航能力不稳定。(4)冻土形成融水层,不利于径流下渗,地表易积水,有利于沼泽形成。【解析】本题考察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凌汛产生的条件、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湿地的形成原因。(1)读图R河干流左侧等高线小于200m,且沼泽广布,地形以平原为主;东侧等高线边缘密集,内部稀疏,且海拔高于500m,应为高原。(2)形成凌汛的条件为河流有结冰期且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读图R河干流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冬季气温低,结冰期较长;流向为自南向北,初冬季节,高纬度先结冰,河流从南向北流的过程中,被下游冰凌堵塞,形成凌汛;初春季节,低纬度先融化,流向下游的过程中,被高纬度冰川堵塞,形成凌汛。(3)影响其航运价值的河流水文特征应从径流量、水位、汛期、结冰期、流速方面分析。(4)冻土广布,不利于地表水的下渗,地表易积水,易形成沼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