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江西省临川二中、临川二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江西省临川二中、临川二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
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读我国某省1990-2014年间常住人口数量变动示意图(下图),回答下题。
下列四幅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从图表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图中该省各年份的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可知,该省人口增长率1990—2000的人口增长较快,自然增长率较高,2000年后人口增长缓慢,且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故本题选D。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 图例①②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 )
A. 商业区、文化区 B. 住宅区、行政区
C. 住宅区、商业区 D. 行政区、文化区
3. 该市的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
A. 工业区近湖分布,湖泊易受污染 B. 高速公路经过城市边缘,造成噪声污染
C. ②功能区分散布局,加重交通拥堵 D. 绿地呈环状分布,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答案】2. C 3. A
【解析】
【2题详解】
城市三大功能区的比较
城市功能区 | 分布特点 |
商业区 | 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
工业区 | 城市外围,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
住宅区 | 分布面积最广,高级与低级住宅区有背向发展的趋势 |
图中①占地面积最广,为住宅区,②位于市中心,为商业区。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图中工业区位于湖泊附近,所以湖泊易受污染。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3月6日,搜狐网站发布了如下的新闻:又到草莓成熟时!2019年天津草莓采摘地图大曝光! 近年我国大城市郊区出现了大规模草莓种植园地,租地种植的农户大多来自于江浙。下图为天津大棚草莓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 各地草莓种植户多来自于江浙,主要是因为江浙( )
A. 销售平台多样 B. 种植技术先进
C. 物流网络发达 D. 区域政策扶持
5. 草莓种植园里,越来越多的立体大棚正逐渐取代平面大棚,主要是为了( )
A. 充分利用降水 B. 利于游客采摘
C. 增加观赏价值 D. 节约土地资源
【答案】4. B 5. D
【解析】
【4题详解】
草莓不适宜长距离运输,种植区应当接近市场,草莓种植户主要来自江浙地区与销售平台和物流网络无关,AC错。江浙地区经济发达,引种历史悠久,种植技术先进,B对。区域政策是否扶持与各地草莓种植户多来自江浙无关,D错。故选B。
【5题详解】
草莓种植在大棚内部,立体大棚与降水的充分利用无关,A错。立体大棚种植,使得草莓种植密度增加,不利于采摘,B错。种植草莓主要是为了作为水果销售,不是为了欣赏,C错。立体种植,可以充分节约土地资源,D对。故选D。
胡椒被称为香料之王,原产于印度西南部高温和长期湿润的环境。近年来,越南(下图)超过印度成为世界最大的胡椒生产和出口国,所产胡椒主要销往中东和欧美地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 图中胡椒集中种植区的有利条件是( )
①风力较弱 ②热量充足
③排水良好 ④土壤肥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7. 越南成为世界最大胡椒出口国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 劳动力较少 B. 市场距离较近
C. 产品价格低 D. 机械化水平高
【答案】6. B 7. C
【解析】
【6题详解】
读图可知,越南纬度低,热量充足,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多,图示种植区域海拔较高,排水良好,有利于种植胡椒,B正确。
【7题详解】
与其他主要胡椒出口国相比,越南出口的胡椒品质好,价格低,C正确。主要胡椒出口国印度的劳动力更丰富,A错;越南胡椒主要市场有亚洲、欧盟、美国等地,距离市场的远近不是越南成为最大胡椒出口国的主要原因,B错;胡椒种植机械化水平低,D错。
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及地下水埋藏深度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8. 据图分析该地区可能位于我国( )
A. 内蒙古 B. 新疆
C. 湖北 D. 陕西
9. 图中地下水水位最高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0. 关于4地中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地经济落后以耕作业为主 B. ②地多发展鱼塘-台田农业
C. ③地易积水盐渍化严重 D. ④地易积水成洼可能发育沼泽
【答案】8. C 9. A 10. D
【解析】
【8题详解】
从剖面图分析,该地为丘陵地形,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地下水水位较高,故应位于降水较多的第三阶梯,所以ABD项错误,C项正确。
【9题详解】
因为地面海拔减去地下水埋深等于地下水水位海拔,所以地下水水位海拔①约为380米, ②约为200米, ③约为180米,④约为190米.所以最高的是①地,选A正确。
【10题详解】
①地海拔高,起伏大,不适合发展耕作业; ②地地下水埋深在10米左右,地表无积水,不能发展鱼塘-台田农业;③地地下水埋深也超过10米,地表不易积水盐渍化。故ABC项错误。④地地下水埋深为0米,地表有积水,易积水成洼可能发育沼泽。故D项正确。
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1. 该地植被分异有别于一般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原因主要( )
A. 相对高度小,坡度陡 B. 地形封闭,降水条件差
C. 人类活动强度 D. 纬度较高热量差异小
12. 山顶植被类型发生变异的原因可能是( )
①海拔较高,降水较多 ②堡状山顶,保水条件好
③土层较薄,保水性差 ④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较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3. 形成“沟谷雨林”的主要原因是( )
A. 全年降水量丰富 B. 土壤水分充足
C. 太阳光照强烈 D. 海拔低,气温高
【答案】11. A 12. D 13. B
【解析】考查丹霞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1题详解】
有材料可知,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所以该地植被分异有别于一般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原因主要是相对高度小,坡度陡,因为相对高度小,所以水分和热量条件由山麓到山顶变化差异小,植被差异变化小,正确答案选A,丹霞地貌并不是地形封闭,降水也较多,B错误。和人类活动强度无关,主要是自然因素影响的,C错误。丹霞地貌纬度较低,D错误。
【12题详解】
依据图示信息,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由常绿阔叶林变为常绿硬叶矮林或灌丛,说明山顶水热条件发生了变化。硬叶说明山顶水分条件差,原因是山顶面积小,保存水分条件差;土层较薄,保水性差;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③④正确。正确答案选D。
【13题详解】
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说明沟谷地带水热条件好,较为湿润,原因是沟谷地势低,地表径流汇集;沟谷地形封闭,光照相对较弱,蒸发量较小,C错误。 水分充足,有利于发育喜湿的季雨林。正确答案选B。全年降水量丰富看不出来A错误。海拔低不代表气温高,周围被陡崖围合,主要是保水条件好。D错误。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距为60米,瀑布的落差为48米。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4. 图中湖面的海拔可能为( )
A. 330米 B. 340米
C. 350米 D. 360米
15. 图中abcd四地中叙述正确的是( )
A. a 地可能是山谷 B. c地可能是山脊
C. b 地能看到c地 D. d地可能是洼地
【答案】14. C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因为图中等高线的等高距为60米,等高线最高值是600米,所以推定b、c间的数值是360米,所以湖面的海拔小于360米,大于300米。又因为湖泊下游瀑布落差为48米,而底部大于300米,所以湖面应大于348米,小于360米。综上分析,C项正确。
【15题详解】
根据等高线判读的规律,a 地等高线凸向海拔低处,为山脊地形; c地凸向高处,可能是山谷;因为b、c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所以b处不能看到c地。故ABC项错误。d地位于一闭合等高线中心,该等高线有两种可能,根据“高高、低低”的规律判断,可能是山地,也可能是洼地。故D项正确。
读北美洲西部部分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6. 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降水年变率最大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7. M地有北美洲西岸的大渔场,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A. 位于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水障
B. 远离河流入海口,饵料丰富
C. 盛行离岸风,海水上泛带来大量营养盐类
D. 光照充足,水温较高,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多
18. 根据观察,①地的雪松、矮松等植被发育不良或变形,主要原因是( )
A. 地处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B. 深居内陆,受夏季风影响小
C. 海拔较高,气候寒冷
D. 冬季经常受来自北方风力强劲的干冷空气吹袭
【答案】16. D 17. C 18. D
【解析】本题考查北美的气候和地形特征。
【16题详解】
图示地区为北美,①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②③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④地为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降水变率最大,D正确。
【17题详解】
M地沿岸处在东北信风带内,东北信风从北美大陆吹向太平洋,使沿岸表层海水离岸而去,底层海水便上升补充而形成上升补偿流,该补偿流便把海底营养盐类带至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虾提供充足的饵料,形成大渔场。C正确。
【18题详解】
①地的雪松、矮松等植被发育不良或变形与降水少、气候寒冷没有直接关系A、C错误;夏季风影响小则不会发育不良或变形,B错误;由于中央大平原,阻挡少,冬季经常受来自北方风力强劲的干冷空气影响,导致植被发育不良或变形,D正确。
低压槽分布区往往是锋面天气形成的区域,下图为某近地面低压槽形成的锋面天气系统示意图,①②③位于一条槽线上,②④两地气压不同。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9. 近地面气压高低状况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④>②>③
C. ②<①=③ D. ④>②>⑤
20. 关于图中各点的气流运动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地吹偏东风 B. ②地气流上升
C. ③气流下沉 D. ④地吹东北风
21. ④地即将产生的天气变化是( )
A. 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 B. 天气转晴,气压升高
C. 出现雨雪天气,气压降低 D. 出现大风、降温、阴雨天气,气压升高
【答案】19. B 20. B 21. D
【解析】
【19题详解】
低压槽锋面天气系统为冷锋,移动指向北说明是南半球,冷锋出现在低压西部,高压东部,绘出等压线图(图)即可得出气压高低的关系大致为:④>②>③,故选B。
【20题详解】
根据上题解题思路,结合等压线状况,绘出风向即可得出①④地吹偏西风、③气流上升,排除ACD,故选B。
【21题详解】
根据冷锋的移动可知,④地即将产生出现大风、降温、阴雨天气等天气现象。故选D。
读世界某地区图,回答下列各题。
22. 有关图示海峡及附近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沟通了地中海与大西洋 B. 沟通了大西洋与太平洋
C. 沟通了红海与印度洋 D. 沟通了太平洋与印度洋
23. 甲、乙两国共有的农产品是( )
A. 棉花 B. 天然橡胶
C. 椰枣 D. 油橄榄
【答案】22. A 23. D
【解析】
【22题详解】
从图中经纬网分析,该海峡是直布罗陀海峡,沟通了地中海和大西洋,故A项正确。因为沟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是巴拿马运河;沟通红海与印度洋的是曼德海峡;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是马六甲海峡。故BCD项错误。
【23题详解】
因为直布罗陀海峡两岸为地中海气候,适合亚热带耐旱作物,所以代表性植物为油橄榄,选D正确。棉花夏季需要大量水分,不适合在此地种植;天然橡胶和椰枣属热带植物;故ABC项错误。
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印加人从山顶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水渠和梯田修筑得非常坚固。读古印加文明区域示意图和古印加文明梯田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24. 左图中a、b两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处河流流速快流量稳定 B. b处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大
C. a处河流夏汛较明显 D. 两处河流含沙量均大
25. 古印加文明的农田以用石块垒成的梯田为主,修筑这种梯田主要功能是( )
A. 防止雨水流失,增加土壤水分 B. 降低山地坡度,方便居民出行
C. 增加土层厚度,防止土壤流失 D. 提高植被覆盖,改善局地气候
【答案】24. C 25. C
【解析】
【24题详解】
从图中位置分析,a处位于河流上游安第斯山区,落差大流速急,河流含沙量大;为高山气候,山顶冰川夏季融化补给河流,出现夏汛,河流季节变化大;b处位于河流中游亚马孙平原,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多雨,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汛期不明显,含沙量小。所以ABD项错误,C项正确。
【25题详解】
从图中位置分析,古印加文明主要分布于安第斯山区,地表坡度大,土壤流失严重,土层浅薄肥力差。通过用石块垒成梯田,石块可以防止土壤流失,地表径流搬运的泥沙淤积,增加土壤厚度,利于耕种。所以其主要作用是C项正确。其它方面作用虽有,但不是主要作用。故选C。
二、综合题(本卷共3道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塞内加尔地处非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70%的人口从事农业,农业以种植花生、棉花、小米、高粱、玉米、木薯等为主。渔业是塞内加尔主要创汇产业之一。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巴克尔以下的河谷地带是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下图为塞内加尔河水系示意图。
(1)推测塞内加尔河流经巴克尔后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2)试评价塞内加尔发展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3)分析塞内加尔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答案】(1)变化:不断减少。 原因:支流汇入少、降水少,河水补给少;气候炎热,河水蒸发旺盛;人口密度大,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流经沙漠地区,河水下渗多。
(2)有利条件: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有河流流经,有灌溉水源;农业人口数量多,劳动力丰富。不利条件: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荒漠化严重。
(3)沿海水域广阔,为鱼类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沿岸加那利寒流为上升流,带来大量饵料;塞内加尔河径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
【解析】
(1)塞内加尔河流经巴克尔后径流量不断减少。从径流收入与支出渠道分析,图示可以看到,流经巴克尔后支流汇入少、降水少,河水补给少。位于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河水蒸发旺盛。人口密度大,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导致径流减少。流经沙漠地区,河水下渗多,也是径流减少的原因。
(2)塞内加尔沿海水域广阔,为鱼类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沿岸加那利寒流为上升流,底层海水上泛,带来大量饵料。塞内加尔河径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鱼类饵料丰富。
(3)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塞内加尔沿海渔业资源丰富,国际市场需求量大。海上对外交通便利,发展渔业出口可以增加就业,增加外汇收入,带动经济发展,所以赞同。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塞内加尔经济不发达,海洋捕捞技术落后,加强渔业生产,可能导致过度捕捞问题。捕捞不当会造成渔业资源衰减和沿海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渔业资源破坏。加强渔业生产,过度依赖渔业生产,导致其他农业类型发展缓慢,所以不赞同。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柚木生产和出口国,仰光市是该国最大港口和林木加工基地。缅甸柚木出口到中国主要选择盘山公路运输。2014年,缅甸政府颁布削减天然柚木砍伐、限制原木出口条例。下图为缅缅甸及周边略图。
材料二:柚木多分布在海拔700-800 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喜光喜湿,适宜生长的绝对温度不低于2℃,生长旺盛期需降雨量1100-3800 毫米,忌土壤过湿。
(1)从地形角度分析甲地区有利于柚木生长的自然条件。
(2)乙流域在11月~次年4月干旱灾害较严重,简述缅甸减少天然柚木砍伐对该气象灾害的缓解作用。
(3)近年来,仰光市逐渐成为国际林木加工产业的重要承接地,简析其优势条件。
【答案】(1)夏季,山地抬升西南季风,降水多;冬季北部高山高原阻挡冷空气南下,气温较高;地形坡度大,排水条件好。
(2)干旱 蒸腾加强,空气湿度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在旱季可补给地表水,使旱季地表径流量增加,有利于缓解干旱缺水。
(3)林木资源集散地,原料丰富;沿海港口城市,铁路联接内地,交通便利;人口多,劳动力丰富且廉价;产业基础较好,大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
【解析】
(1)甲地区有利于柚木生长的自然条件应结合材料“柚木多分布在海拔700-800 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喜光喜湿,适宜生长的绝对温度不低于2℃,生长旺盛期需降雨量1100-3800 毫米,忌土壤过湿”来分析;柚木生长需水量大,甲地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柚木生长绝对温度不低于2℃,甲地北部高山高原可阻挡冬季冷空气南下,气温较高;柚木生长忌土壤过湿,甲地地形坡度大,排水条件好。
(2)乙河流域是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11月-次年4月是旱季,主要气象灾害是干旱,植被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减少柚木砍伐可使蒸腾加强,空气湿度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 在旱季可补给地表水,使旱季地表径流量增加,有利于缓解干旱缺水。
(3)仰光市成为国际林木加工产业的重要承接地的优势条件考查的是工业区位因素,可从原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等方面来分析;由材料“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柚木生产和出口国,仰光市是该国最大港口和林木加工基地”可分析出,仰光是林木资源集散地,原料丰富;产业基础较好,大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从图中看仰光是沿海港口城市,铁路联接内地,交通便利;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容量既与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量有关。当土壤水位较低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比较明显,因此也导致了土壤有机物的损失。
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使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更加数感。调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28--29.55克/千克,较洞庭湖湿地(19.63-50.20克/千克)和三江平原湿地(96-184克,/千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下图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
(1)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黑河中游湿地。试从气候角度分别指出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黑河中游湿地的原因。
(2)根据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分析湿地退化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原理和趋势。
【答案】(1)与黑河中游湿地相比,①洞庭湖湿地处于亚热带季风区,纬度更低,降水更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通过输入更多生物残体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②三江平原湿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纬度更高,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率减慢,形成大量积累。
(2)原理:碳汇聚的过程可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则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趋势:湿地退化会导致积累的有机碳被分解并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从而使气候变暖。
【解析】题目通过湿地有机碳的形成与分解原理,考查湿地资源的生态作用的应用能力和判断能力。
(1)气候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来分析;三江平原纬度高,是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率减慢,形成大量积累。洞庭湖湿地纬度低,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更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输入生物残体更多,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多。黑河地处内陆,水热条件不如东部季风区,植物状况较差,有机质循环差。
(2)由材料“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可推测出土壤积水有利于有机碳的积累;因此非积水季节该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当水位下降到湿地基低以下时,土壤有机碳中易于分解的部分会被微生物分解,释放CO2,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水分的减少,生物量会随之减少,导致生物残体和土壤有机碳输入量减少。湿地退化后,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量增加,有机碳含量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湿地退化会导致积累的有机碳被分解并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从而使气候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