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地理】四川省营山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四川省营山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与地表相交的两点互为对跖点。已知甲地(30°S,45°E)和乙地互为对跖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与乙地经纬度相同的是( )
A. ④ B. ③
C. ② D. ①
2. 关于①、②、③、④地理位置的正确叙述是( )
A. ①位于西半球 B. ②位于低纬度
C. ③位于大西洋 D. ④位于南温带
【答案】1. A 2. C
【解析】
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20°W经线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经线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低纬度的范围为0°-30°,中纬度的范围为30°-60°,高纬度的范围为60°-90°;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是南温带。
【1题详解】
对跖点是地球表面相对地心的对称点。甲地(30°S,45°E)的对跖点是乙地(30°N,135°W)。据图可知,①地经纬度是(20°N,110°E);②地经纬度是(40°S,170°W);③地经纬度是(0°,45°W);④地经纬度是(30°N,135°W)。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根据①经纬度(20°N,110°E),判断该点位于东半球,故A错误:根据②经纬度(40°,
170°W),判断该点位于中纬度,故B错误;根据③的经纬度(0°,45°W),判断位于大西洋,故C正确;根据④经纬度(30°N,135°W),判断该点位于北温带,故D错误。故选C。
3.下图黑点分别为甲、乙、丙、丁所处的地理位置,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相对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甲在乙的东北 ②乙在丙的西南
③丙在丁的东南 ④丁在甲的东南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①由坐标知,甲在南半球,乙在北半球,所以甲在乙的南面,甲的经度为110°E,乙的为105°E,所以甲在乙的东面,综合甲在乙的东南。故①错误。②乙在30°N,丙在40°N,乙的纬度低,位于丙的南面,乙在105°E,丙在120°W,东西方向判断应利用劣弧原理(经度变化小于180度),所以乙在丙的西南。故②正确。③丙和丁在同一条经线上,同一经线上为正南、正北的方向,丙位于北半球,丁位于南半球,所以丙在丁的正北。故③错误。④丁在50°S,甲在30°S,同在南半球,纬度高的位于南面,丁的经度为120°W,甲的经度为110°E,东西方向判断应利用劣弧原理(经度变化小于180度),所以东西方向丁位于甲的东面,综合起来,丁在甲的东南,故④正确。故C②④正确。故选C。
4.读经纬网图,若bd经线的经度为150°E,则图中ab、bd、cd、ac四段经纬线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cd>ab<bd<ac B. ab<cd<ac=bd
C. ac>bd>ab>cd D. bd=ac>ab=cd
【答案】B
【解析】纬度差相同,其间经线的长度相同,故ac=bd;而经度差相同,其间纬线的长度不同,纬度越高,纬线长度越短,故cd>ab;而图示经线的跨纬度数明显大于纬线上跨经度数,故cd<ac,综上,ab<cd<ac=bd;故B项正确。故选B。
读经纬网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5. 若某人从M点出发,依次向正东、正南、正西和正北方分别前进110千米,则其最终的位置( )
A. 在M点正西方向 B. 在M点正南方向
C. 在M点的正东方向 D. 回到M点
6. 在地球表面从M点到N点的最短路线的方向应为( )
A. 向正东 B. 沿两点所在纬线
C. 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D. 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答案】5. A 6. D
【解析】
【5题详解】
不同纬度地区间隔的经度数相等的纬线长度不同,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不同的经线上间隔的纬度数只要相等,则长度相等。某人从M点出发,在向正东前进110千米时跨越的经度数,要小于后来其向正西前进110千米所跨越的经度数,而其正南、正北前进的110千米,跨越的纬度数相同,故最终位置在M点的正西方向。
故选A
【6题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M、N位于同一纬线上,球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路线应向高纬地区略偏,图示为南半球,故从南北方向看,应先向南再向北运动;从东西方向上看从M点到N点始终向东运动;故先向东南,再向东北,D项符合。故选D。
7.有关下图甲、乙、丙附近三个阴影区域比例尺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处比例尺最小,丙处比例尺最大 B. 乙处比例尺最小
C. 甲处比例尺大于乙,乙处比例尺大于丙 D. 甲、乙、丙处比例尺相同
【答案】B
【解析】由于地球仪上,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短,因此图中范围最大的是乙,其次是丙,甲的范围最小;图幅相同的地图,范围越大,其比例尺越小,因此比例尺最小的是乙,其次是丙,甲图的比例尺最大。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 读下面的等高线图(图中等高距相同),四幅图中坡度最小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C
【解析】图示等高线分布密度相同,等高距相等,而比例尺不同。当把四幅图转换成同一比例尺,比例尺越小,等高线变得越稀疏,表明坡度越缓。图丙的比例尺最小。故选C。
读图,北半球某陆地局部图,图中X、Y为等高线(等高距为100m),L为河流,对角线为经线。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 图中河流L的流向为( )
A. 从西南流向东北 B. 从东流向西
C. 从东北流向西南 D. 从西流向东
10. 若X数值为500米,图中A所在地( )
A. 海拔低于400米 B. 海拔高于600米
C. 海拔低于500米 D. 海拔高于500米
【答案】9. A 10. D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L为河流,河流一般位于谷地中,则判断等高线为“凸高为低”,即X>Y,并结合指向标判断,河流流向为西南向东北流。故选A。
【10题详解】
根据“高于高值,低于低值”的原理,A的海拔应高于X即高于500,但不超过1个等高距,即小于600,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虚线表示拟建的公路线),回答:若在甲、乙两城镇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有①线和②线两个方案,②线方案与①线方案相比,主要的有利条件是( )
A. 线路较短,工程量小 B. 不用修大型桥梁,少占耕地
C. 坡度较平缓 D. 连接多个居民点,社会效益大
【答案】B
【解析】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山谷是河流的发源地,所以图中①线路经过四条河流,需要修建桥梁,投资大;②线方案没有经过河流,不用修建桥梁,占用耕地少。
读图可知,②线方案比①线方案长,不符合题意;②线方案与①线方案相比,不经过河流,不用修大型桥梁,少占耕地,故B正确;②线方案与①线方案坡度相差不大,不符合题意;
图中显示不出②线方案比①线方案多经过居民点,不符合题意;故选:B。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面小题。
12. 靠近水源、受水患影响最小的居民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居民点最容易发展成城镇
B. 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忽上忽下较耗体力
C. 图中河流①~②段从西北流向东南
D. 站在M山顶可以通视图中的所有居民点
14. ⑤居民点到M山顶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A. 708m B. 615m
C. 492m D. 380m
【答案】12. A 13. B 14. C
【解析】
【12题详解】
图中四个居民点均沿河分布,靠近水源,其中②③④三地位于下游平原地区,地势较低,河流流速缓,泥沙容易淤积,易发生水患。而①地位于地势稍高的鞍部地带,受水患影响小。故A正确。故选A。
【13题详解】
图中③地位于河流交汇处,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最易发展成城镇,A错误;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时,先穿越山脊再经过河谷,地势起伏很大,忽上忽下较耗体力,B正确;根据图中指向标的指示,河流的干流从西南向东北流,C错误;M点与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不能通视⑤地,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⑤居民点的海拔高度取值范围是200m-300m之间,M山顶的海拔为700m-800m之间,因此⑤居民点到M山顶的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400m≤h<600m。故C符合。故选C。
读等高线图,回答下面小题。
15. 图中表示洼地的是( )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16. 如果从山麓登山到E处,最容易登山的方向是( )
A. 西南方向 B. 东南方向
C. 西北方向 D. 东北方向
【答案】15. D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A处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B处在两个山顶之间,为鞍部;C处是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D四周高中间低,为洼地,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山顶E的西北方向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容易攀登,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黄土分布等值线图,实线是黄土表面等高线,虚线是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等高线(单位:米)。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7. 甲处黄土层的最大厚度可能达到( )
A. 24 B. 34
C. 36 D. 42
18. 3月21日傍晚,最有可能看到日落的地点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7. B 18. C
【解析】
【17题详解】
实线是黄土表面等高线,虚线是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等高线;甲处等高线是830-835米,甲处基岩表面高度是800-805米,由此可知甲处黄土层的最大厚度可能达到35米。选B正确。
【18题详解】
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太阳东升西落;甲在山丘东侧,被小山挡住视线,看不见日落;乙在山凹处,被丙所在山脊挡住视线,也看不见日落;丙在西部的山脊上,位置高可见日落;丁在山的东北部,看不见日落。选C正确。
19.青藏高原独有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青藏铁路的开通大大促进了青藏地区的旅游发展。旅游过程中,游客们发现青海湖著名的“鸟岛”已经与湖岸相连成了半岛,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湖水被大量抽取来灌溉农田
B. 该流域的农牧业用水增多,其补给河水被大量用来引水灌溉
C.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泥沙在湖里淤积
D. 气温升高,气候干旱,蒸发量增大
【答案】B
【解析】“鸟岛”已经与湖岸相连成了半岛,说明湖泊水位变浅。
青海湖为咸水湖,湖水不能直接灌溉农田,A错误;该流域的农牧业用水增多,河水被大量用来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B正确;青藏高原上水土流失不严重,C错误;青藏高原上气温较低,蒸发较弱,D错误。故选B。
读我国山水风景区最宜欣赏时间与纬度关系图,回答下面小题。
20. 我国北方山水风景区最佳观赏时间在(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1. 按规律推理,④处欣赏时间较短的原因可能是( )
A. 地势高 B. 纬度低
C. 雨季长 D. 气温高
【答案】20. B 21. A
【解析】
【20题详解】
读图,可以看到,在7、8月份,我国南北方山水风景区都是最宜欣赏时间,7、8月属于夏季,故B对;其它季节不是最佳观赏时间,所以A、C、D错.
故选:B
【21题详解】
分析图示可知,④纬度比③低,但最宜欣赏时间较短;④纬度比⑤高,最宜欣赏时间也较短。可见纬度高低均不是④处欣赏时间较短的原因。B项错误;山水风景的欣赏宜选择水热充沛的夏季,而我国30°N经过地区东部高温多雨的夏季时间长,西部为青藏高原,夏季短促,气温较低,雨季较短,④处欣赏时间较短正与其地势高,夏季短促有关。故C、D项错误,A正确。故选A。
2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主要反映了自然景观的( )
A. 色彩美 B. 形象美
C. 动态美 D. 听觉美
【答案】A
【解析】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碧”和“红”字体现了自然景观的色彩美,没有体现形象美、动态美和听觉美,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3.读下列四幅旅游景观图,回答:要取得四处景观的最佳观赏效果,应遵循的原则自左向右依次为( )
A. 远处仰观、乘船近观、远眺、选择特定地点
B. 远眺、低临水面、远距离俯瞰、仰观
C. 选择特定地点、远眺、远距离俯瞰、近距离揣摩
D. 选择特定地点、适当距离仰观、置身其中仰观、品位文化内涵
【答案】D
【解析】“仙人指路”是人们根据山体岩石的形态,发挥想象而命名的景观,只有在特定的角度和地点才能表现出来,换个地点和角度就很难看到,故A要选择特定地点观赏;瀑布从高处落下,要体会其壮观的景象必须在适当的距离仰视;“一线天”只有置身在山谷的底部仰视才能体会其独特魅力;碑林属于人文旅游景观,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故要细细品位其文化内涵;综上所述,D正确。故选:D。
24.各具特色的房屋建筑是构成旅游资源的一大景观,以下地区特色房屋建筑与地理环境特征组合不正确的是( )
①西南边陲的竹楼——气候炎热多雨,潮湿日期很长②黄土高原的窑洞——降水少,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均大,风沙多而猛烈③东北的暖屋——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凉爽,日较差和年较差大,降水稀少④华北的四合院——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冬春两季多风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西南边陲的竹楼采用竹子制作,清凉解暑,通过抬高屋脚,减轻潮气的影响,很好地适应西南地区炎热多雨的气候,①正确;②黄土高原的窑洞是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在黄土堆上挖出的独特建筑,与风沙关系不大,②错误;③东北地区的冬季长而严寒,但是夏季炎热,并不是短而凉爽,降水也较多,③错误;④华北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冬春两季多风沙,四合院将房屋和院落合围,减少风沙和寒风的侵袭,故④正确。综上,C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
下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客源地入境游客预测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5. 该图说明( )
①来自发达国家的客源多于发展中国家
②来自我国每个邻国的客源都大于每个与我国不相邻的国家
③来自亚洲的客源多于其他大洲
④游客数量的多少与经济发达程度和距离远近无关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6. 韩国到北京旅游的游客远多于德国是因为( )
A. 韩国的人口比德国多
B. 韩国气候与北京相似,而德国气候与北京差异大
C. 韩国的经济比德国发达
D. 韩国离北京的距离比德国近
【答案】25. B 26. D
【解析】
【25题详解】
由图可以看出,北京奥运会期间来北京旅游的游客中日本游客最多,其次是美国和韩国。
①据图可知,客源多来自日本、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较少,①正确。②据图可知,美国是主要的客源之一,但与我国不相邻,故②错误;③据图可知,客源多来自日本、韩国、香港等亚洲地区,比其他大洲客源多,故③正确;④美国游客所占比重大的原因,主要是美国的经济发达,人均收入高,外出旅游的游客数量多。而日本、韩国等客源多原因之一是与中国距离近,故④错误。故B①③正确。故选B。
【26题详解】
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客源地与旅游地之间的距离越短,到此旅游的游客越多。韩国到北京旅游的人数多于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原因是韩国与中国之间的距离相对较短。D正确。韩国的人口比德国少;韩国到北京旅游的游客多与气候关系很小;韩国的经济没有德国发达。故选D。
2008年春节假日期间,由于大量游客涌入香港迪斯尼乐园爆满,迪斯尼入场人数超过3.4万人次,远远超过3万人次的上限,迪斯尼乐园只好把部分游客拒之于门外;在游客急剧增多的旅游旺季,我国有些景区也常常限制游客人数;另外有些景区则提出“绿色旅游”的口号。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7. 做出限制游客人数的规定,其主要目的是( )
①保护景区环境 ②避免游客数量超过当地居民数量
③控制当地的交通流量 ④保障旅游质量
⑤保护游客的人身安全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⑤ D. ③④
28. 提出“绿色旅游”的口号,主要是针对日趋严重的( )
A.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B. 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C.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D. 环境污染问题
【答案】27. A 28. D
【解析】
【27题详解】
旅游旺季,景区游客众多,容易对景区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黄金周期间景区面对急剧增多的游客做出了限制游客人数的规定,主要目的是保护景区环境,保障旅游质量,让游客有更好的旅游体验,故A①④正确;游客数量超过当地居民数量可能性不大;根据题意,限制游客人数主要对景区内部有影响,控制当地的交通流量不是主要目的;保护游客的人身安全不是主要目的;故②③⑤错误。故选A。
【28题详解】
随着假日经济旅游业发展,游客大幅度增加,且环保意识淡薄;各景点受到的压力大,超负荷接待,景区的“白色污染”和水污染十分严重。因此提出“绿色旅游”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众多风景区已推行定时定量的做法来限制人数,以减少污染。故选:D。
29.我国最东端附近的学生早晨8点上课时,若按世界标准时区计算,最西端附近的时间大是约( )
A. 3点钟 B. 4点钟
C. 5点钟 D. 6点钟
【答案】B
【解析】我国最西端经度约为73°E,处于东五区;最东端经度约为135°E,处于东九区,我国共跨5个时区.相邻的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故我国最东端附近的学生早晨8点上课时,若按世界标准时区计算,最西端附近的时间大是约4点钟.
故选:B。
30.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的省区是( )
A. 滇、桂、粤、台 B. 滇、桂、闽、台
C. 台、粤、桂、滇 D. 滇、粤、闽、台
【答案】A
【解析】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省区依次是: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台湾省,简称分别是,滇、桂、粤、台。
故选:A
31.关于我国地形、地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各种资源丰富,为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 地势阶梯分界附近,河流水位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C. 地势西高东低,不利于中西部地区形成降水
D.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类型齐全,以平原为主
【答案】B
【解析】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各种资源丰富,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矿业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但对种植业发展不利,故A错误;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地势阶梯分界附近,河流水位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故B正确;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故C错误;我国的地形复杂多样,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平原面积较小,故D错误.故选:B。
32.有关我国高原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
A. 黄土高原流水作用强烈
B. 内蒙古高原地势坦荡,一马平川
C. 云贵高原地面起伏较大,喀斯特地貌广布
D. 青藏高原相对高度和海拔高度都很大
【答案】D
【解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的结果,故流水作用强烈,A正确;内蒙古高原地势坦荡,一马平川,B正确;云贵高原地表崎岖,起伏大,喀斯特地貌广布,C正确;青藏高原海拔高,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相对高度较小,D错误。题意要求选择不正确的,故选D。
读“我国四大盆地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33. 关于四大盆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位于季风气候区
B. 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C. b属于暖温带,a属于中温带,c属于亚热带,d属于高山气候
D. a属于暖温带,b属于高山气候,c属于亚热带,d属于中温带
34. 下列关于图中的四大盆地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盆地具有紫色土壤,是我国水稻、油菜的主产区
B. c盆地因生产石油、盐、铅锌而被称为“聚宝盆”
C. a盆地分布有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
D. b盆地被昆仑山和天山环绕
【答案】33. D 34. C
【解析】
【33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和图示经纬度判断,a是塔里木盆地,b是柴达木盆地,c是四川盆地,d是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a)位于暖温带,柴达木盆地(b)为高山气候,四川盆地(c)位于亚热带,准噶尔盆地(d)位于中温带,对比四个选项,D选项组合符合实际,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4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a是塔里木盆地,b是柴达木盆地,c是四川盆地,d是准噶尔盆地
d是准噶尔盆地,但A描述的是四川盆地的特征,故A错误;c为四川盆地,但B描写的却是柴达木盆地特征,故B错误;a为塔里木盆地,分布有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故C正确;b是柴达木盆地,但D描述的却是塔里木盆地,故D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读我国大陆东部季风区四地日平均气温≥10℃的开始日期与结束日期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35. 若只考虑纬度因素,则四地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①③②④ D. ④②①③
36. 当③地的纬度较④地低,则③地可能是( )
A. 东南丘陵 B. 华北平原
C. 四川盆地 D. 青藏高原
【答案】35. C 36. D
【解析】
【35题详解】
若只考虑纬度,则纬度越低,热量条件越优越,即日平均气温≥10℃的开始日期越早,结束日期越晚。读图可知,④地日平均气温≥10℃的开始日期最早,结束最迟,故纬度最低,②③开始日期较早,结束较迟,①开始日期最迟,结束最早。根据分析可知,若只考虑纬度因素,则四地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①③②④,故C正确,ABD错。故选C。
【36题详解】
若③地的纬度较④低,但③地日平均气温≥10℃的开始日期较④晚,而结束日期早,说明③地的热量较④少,所以,可能是地势影响热量。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由于海拔高,为高寒气候。根据分析可知,若③地的纬度较④低,则③地可能是青藏高原,故D正确;而东南丘陵、华北平原、四川盆地等地热量受地势的影响比青藏高原小的多,故ABC错误。故选D。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37. A地与B地降水量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海陆位置 B. 地形地势
C. 下垫面性质 D. 大气环流
38. 有关图中Ⅰ区和Ⅱ区的正确叙述是( )
①Ⅰ区的主要自然植被是温带荒漠草原
②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③Ⅱ区的主要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④Ⅱ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河流洪涝和污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37. A 38. B
【解析】
【37题详解】
我国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影响,A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受海洋水汽的影响小,降水稀少,B位于东部沿海受海洋水汽影响明显,降水丰富,所以A地与B地降水量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8题详解】
图中Ⅰ区位于西北地区,西北地区因为远离海洋,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植被稀疏,土壤发育差,沙漠、戈壁广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Ⅱ区位于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为湿润地区。
①Ⅰ区位于西北地区,主要自然植被是温带荒漠草原,故①正确;②Ⅰ区位于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故②正确③Ⅱ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主要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③错误;④Ⅱ区位于南方地区,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工农业发达,所以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河流洪涝和污染,故④正确;综上,①②④正确。故选B。
下表为某地气候相关数据。读表回答下面小题。
39. 影响该地气温特征的主导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 B. 地形
C. 海陆位置 D. 植被
40. 该地易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
A. 暴雨洪涝 B. 台风
C. 泥石流 D. 雪灾
【答案】39. B 40. D
【解析】
【39题详解】
该地经纬度是度33°N,98°E,可知该地位于青藏地区,夏季我国各地普遍高温,而青藏地区气温较低,仅仅8.7℃,说明青藏高原地势高,导致气温下降。故B正确。
故选:B
【40题详解】
根据上题结论,该地位于青藏地区。泥石流的产生与暴雨关系密切。结合表格中的多年平均暴雨日数及所处的海陆位置,该地暴雨洪涝、泥石流可能性小,也基本不受台风影响,可以排除ABC选项;该地1月平均气温为-12.8℃,且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雪量大,易发生雪灾。故选D。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区域内。)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云南、四川两省境内民族众多,地势高差悬殊,气候类型多样,山川河谷奇特,旅游资源丰富,都是我国的旅游资源大省,下表为2010年两省旅游相关数据统计表:
材料二:云南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及周边地区分布图。
(1)云南省的国内游客明显比四川省少的原因有哪些?
(2)图中属于地质地貌景观的的旅游资源有哪些?它们分别与哪种地质作用有关?
【答案】(1)与四川省比较:云南地处边境,位置偏僻,距离国内客源市场远;省内人口较少,经济相对落后;地势崎岖,交通通达度较差;省域面积小,旅游资源总量少。
(2)腾冲地热火山、路南石林 火山作用或岩浆活动 流水溶蚀(侵蚀)
【解析】
(1)从地理位置看,云南位于祖国最西南,位置偏僻,距离国内客源市场远;云南经济比四川落后,人口比四川少,旅游资源比四川少,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故云南省的国内游客明显比四川省少。
(2)丽江古城、世博园是文化景观,路南石林、腾冲地热火山是自然景观,属于地质地貌景观;路南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与流水溶蚀作用密切相关,腾冲地热火山由火山作用或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42.读下列三幅旅游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三处景观中,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____,该景观最适宜观赏的季节是____________季。欣赏颐和园这类景观,关键是要____________。
(2)观赏秦始皇陵兵马俑,应以_______最佳,这种旅游资源在分类中属于___________
(3)黄山迎客松的观赏距离应______________,否则便不能获得某种形象,因为视野范围的差别,所产生的美感是不同的。
【答案】
(1)黄山迎客松 夏 品味文化内涵
(2)俯视 文化景观旅游资源
(3)远近适宜
【解析】本题考查旅游景观的欣赏。旅游景观的欣赏要把握好:天时---把握观赏时机;地利---优选欣赏位置;人和---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品位文化内涵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欣赏方法不同,要根据具体的景观特征合理选择欣赏方法。
(1)图中三处景观,颐和园、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人文景观,黄山迎客松是自然景观。图中三处景观中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大的是黄山迎客松;黄山迎客松夏季生长最为茂盛,故最适宜观赏的季节是夏季;颐和园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欣赏颐和园这类景观,关键是要品味文化内涵。
(2)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游客不可能置身其中近距离观赏,并且,兵马俑规模宏大,俯视才欣赏到全貌,故应以俯视为最佳;这种旅游资源在分类中属于文化景观旅游资源。
(3)黄山迎客松的欣赏距离应该远近适宜,否则便不能获得其独特的形象,因为视野范围的差别,所产生的美感是不同的。
43.读我国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a、b两条支流中,流速较快的是 ;该地区的山脊走向大致为
。
(2)某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对该地区的高度数据进行采集,得出如下结论:
①该地区的最高海拔为500米;②A处陡崖的相对高度为300~500米;
③该地区陆地上的最大高差大于500米;④图中山峰的海拔不超过600米。
指出正确的结论并对错误的结论进行更正。
(3)某游客在该地旅游时计划观赏海上日出,指出A、B、C、D四地中最佳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4)该地区计划在F处建一小型水库,你是否赞成?(赞成或不赞成任选其一)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a 西北—东南
(2)②③④正确。 ①更正为“该地区的最高海拔介于500米至600米之间”
(3) A地 距离海洋较近;海拔较高,视野宽阔
(4)赞成。 理由:F地处峡谷地区,施工量小,建设成本低;F上游为洼地(或盆地),水库的储水量大。
不赞成。理由:淹没居民点,需要移民;淹没大片耕地,不利于农业生产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分析能力;等高线图的判读技巧;水电站建设的条件等。水电站建设从水量、河流落差、工程量大小、计算条件和能源需求等方面分析。第四小题答案是开放的。只要能论证自己观点,根据不同角度分析。赞成的话,从建设水库有利方面,库容量(口袋型),河流落差(等高线比较密集),工程量大小等分析。不赞成主要是对库区迁移问题、耕地面积、生态环境破坏的不利影响分析。
(1)据图分析,与b河相比,a河的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所以a河流流速快。在地形图上找到山峰的位置,将这些山峰点相连成的连线就是山脉的走向。该地山脊走向大致西北—东南。
(2)①图中海拔最高的等高线为500米,但不是最高的海拔,500米以上还有更高的区域,①说法错误。该地区最高海拔介于500-600米之间。②根据陡崖相对高度计算:(n-1)d≤H<(n+1)d计算,A处陡崖的相对高度为300~500米。③图中的最高海拔在500--600米之间,最低海拔在0--100米之间,两者高差400--600米,最大高差超过500米。故②③④正确,①错误,更正为“该地区的最高海拔介于500米至600米之间”。
(3)观赏海上日出,需要满足海拔高、近海的地方。比较四地,A处距离海洋较近,海拔较高,视野宽阔,故A比较适合。
(4)回答赞成,据图可知,F地处峡谷地区,施工量小,建设成本低,且F的上游为洼地,便于积水,修建水库的储水量大。回答不赞成,F处建坝会淹没居民点,需要移民,淹没大片耕地,不利于农业生产。
4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等高线的形状分析,中部地形是______。
(2)这个地形区是我国的_____(地形区名称)。它位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___级阶梯上。
(3)下列四幅地形剖面图中表示该地形区的是( )
(4)这一地形区的西部是我国的______山区,东部是我国的_____山。
(5)这一地形区的南部是我国的____高原,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形成了典型的______地貌。
【答案】(1)盆地 (2)四川盆地 二 (3)B (4)横断 巫 (5)云贵 喀斯特
【解析】
(1)据图可知,图示等高线内部稀疏,四周稠密,且高度数值由四周向内降低,判断此地形为盆地。
(2)由图及题干可知:图示区域在105°E,30°N相交处,等高线数值周高中低,西部海拔3000米以上,且内部稀疏,四周稠密,确定出该区域为四川盆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3)从盆地的经纬度与地形起伏可判断:A为准噶尔盆地;B为四川盆地;C为塔里木盆地;D为柴达木盆地。故表示该地形区的是B。
(4)根据所学区域地理知识,读图可知,该地形区西部为横断山区,东部为巫山。
(5)根据上题可知,该区域为四川盆地,南部是我国的云贵高原,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石灰岩被流水溶蚀,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45.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年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的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气温变化有明显特点,请你归纳出三点。
(2)图中四城市年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显示,我国________。(选择填空,)
A.夏季降水量的比重自南向北递减 B.夏季降水量的比重自南向北递增
C.年降水量自南向北递减 D.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极不均匀
(3)据图归纳广州的降水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4)根据图中信息,指出哈尔滨所在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及多发时间。
【答案】(1)夏季(7月)普遍高温(都在20℃以上,温差小于10℃);
冬季(1月)南北温差大(达30℃);
自南向北气温年较差逐渐增大;
自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
(2)C
(3)降水特征:年降水量多(在2 000毫米左右),集中在夏季(800毫米左右)。
形成原因:(广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雨季长;台风活动较频繁。
(4)寒潮 冬半年 洪涝灾害 夏季。
【解析】
(1)据图可知,图中气温变化呈现出夏高冬低,冬季南北温差大的特点;两曲线自南向北距离越来越远,则说明自南向北气温年较差逐渐增大;根据气温还可看出,自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
(2)根据图中四城市年降水量的变化图可知,我国降水南多北少、夏雨比例高,受东南季风水汽供应影响,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年降水量自南向北递减,据此分析选C。
(3)广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年降水量多且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雨季长;台风活动较频繁。
(4)哈尔滨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处于东北平原上,据图可知,夏季降水比例大,可能存在洪水灾害;纬度高,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气温极低,易受寒潮影响。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与地表相交的两点互为对跖点。已知甲地(30°S,45°E)和乙地互为对跖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与乙地经纬度相同的是( )
A. ④ B. ③
C. ② D. ①
2. 关于①、②、③、④地理位置的正确叙述是( )
A. ①位于西半球 B. ②位于低纬度
C. ③位于大西洋 D. ④位于南温带
【答案】1. A 2. C
【解析】
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20°W经线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经线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低纬度的范围为0°-30°,中纬度的范围为30°-60°,高纬度的范围为60°-90°;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是南温带。
【1题详解】
对跖点是地球表面相对地心的对称点。甲地(30°S,45°E)的对跖点是乙地(30°N,135°W)。据图可知,①地经纬度是(20°N,110°E);②地经纬度是(40°S,170°W);③地经纬度是(0°,45°W);④地经纬度是(30°N,135°W)。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根据①经纬度(20°N,110°E),判断该点位于东半球,故A错误:根据②经纬度(40°,
170°W),判断该点位于中纬度,故B错误;根据③的经纬度(0°,45°W),判断位于大西洋,故C正确;根据④经纬度(30°N,135°W),判断该点位于北温带,故D错误。故选C。
3.下图黑点分别为甲、乙、丙、丁所处的地理位置,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相对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甲在乙的东北 ②乙在丙的西南
③丙在丁的东南 ④丁在甲的东南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①由坐标知,甲在南半球,乙在北半球,所以甲在乙的南面,甲的经度为110°E,乙的为105°E,所以甲在乙的东面,综合甲在乙的东南。故①错误。②乙在30°N,丙在40°N,乙的纬度低,位于丙的南面,乙在105°E,丙在120°W,东西方向判断应利用劣弧原理(经度变化小于180度),所以乙在丙的西南。故②正确。③丙和丁在同一条经线上,同一经线上为正南、正北的方向,丙位于北半球,丁位于南半球,所以丙在丁的正北。故③错误。④丁在50°S,甲在30°S,同在南半球,纬度高的位于南面,丁的经度为120°W,甲的经度为110°E,东西方向判断应利用劣弧原理(经度变化小于180度),所以东西方向丁位于甲的东面,综合起来,丁在甲的东南,故④正确。故C②④正确。故选C。
4.读经纬网图,若bd经线的经度为150°E,则图中ab、bd、cd、ac四段经纬线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cd>ab<bd<ac B. ab<cd<ac=bd
C. ac>bd>ab>cd D. bd=ac>ab=cd
【答案】B
【解析】纬度差相同,其间经线的长度相同,故ac=bd;而经度差相同,其间纬线的长度不同,纬度越高,纬线长度越短,故cd>ab;而图示经线的跨纬度数明显大于纬线上跨经度数,故cd<ac,综上,ab<cd<ac=bd;故B项正确。故选B。
读经纬网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5. 若某人从M点出发,依次向正东、正南、正西和正北方分别前进110千米,则其最终的位置( )
A. 在M点正西方向 B. 在M点正南方向
C. 在M点的正东方向 D. 回到M点
6. 在地球表面从M点到N点的最短路线的方向应为( )
A. 向正东 B. 沿两点所在纬线
C. 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D. 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答案】5. A 6. D
【解析】
【5题详解】
不同纬度地区间隔的经度数相等的纬线长度不同,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不同的经线上间隔的纬度数只要相等,则长度相等。某人从M点出发,在向正东前进110千米时跨越的经度数,要小于后来其向正西前进110千米所跨越的经度数,而其正南、正北前进的110千米,跨越的纬度数相同,故最终位置在M点的正西方向。
故选A
【6题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M、N位于同一纬线上,球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路线应向高纬地区略偏,图示为南半球,故从南北方向看,应先向南再向北运动;从东西方向上看从M点到N点始终向东运动;故先向东南,再向东北,D项符合。故选D。
7.有关下图甲、乙、丙附近三个阴影区域比例尺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处比例尺最小,丙处比例尺最大 B. 乙处比例尺最小
C. 甲处比例尺大于乙,乙处比例尺大于丙 D. 甲、乙、丙处比例尺相同
【答案】B
【解析】由于地球仪上,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短,因此图中范围最大的是乙,其次是丙,甲的范围最小;图幅相同的地图,范围越大,其比例尺越小,因此比例尺最小的是乙,其次是丙,甲图的比例尺最大。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 读下面的等高线图(图中等高距相同),四幅图中坡度最小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C
【解析】图示等高线分布密度相同,等高距相等,而比例尺不同。当把四幅图转换成同一比例尺,比例尺越小,等高线变得越稀疏,表明坡度越缓。图丙的比例尺最小。故选C。
读图,北半球某陆地局部图,图中X、Y为等高线(等高距为100m),L为河流,对角线为经线。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 图中河流L的流向为( )
A. 从西南流向东北 B. 从东流向西
C. 从东北流向西南 D. 从西流向东
10. 若X数值为500米,图中A所在地( )
A. 海拔低于400米 B. 海拔高于600米
C. 海拔低于500米 D. 海拔高于500米
【答案】9. A 10. D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L为河流,河流一般位于谷地中,则判断等高线为“凸高为低”,即X>Y,并结合指向标判断,河流流向为西南向东北流。故选A。
【10题详解】
根据“高于高值,低于低值”的原理,A的海拔应高于X即高于500,但不超过1个等高距,即小于600,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虚线表示拟建的公路线),回答:若在甲、乙两城镇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有①线和②线两个方案,②线方案与①线方案相比,主要的有利条件是( )
A. 线路较短,工程量小 B. 不用修大型桥梁,少占耕地
C. 坡度较平缓 D. 连接多个居民点,社会效益大
【答案】B
【解析】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山谷是河流的发源地,所以图中①线路经过四条河流,需要修建桥梁,投资大;②线方案没有经过河流,不用修建桥梁,占用耕地少。
读图可知,②线方案比①线方案长,不符合题意;②线方案与①线方案相比,不经过河流,不用修大型桥梁,少占耕地,故B正确;②线方案与①线方案坡度相差不大,不符合题意;
图中显示不出②线方案比①线方案多经过居民点,不符合题意;故选:B。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面小题。
12. 靠近水源、受水患影响最小的居民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居民点最容易发展成城镇
B. 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忽上忽下较耗体力
C. 图中河流①~②段从西北流向东南
D. 站在M山顶可以通视图中的所有居民点
14. ⑤居民点到M山顶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A. 708m B. 615m
C. 492m D. 380m
【答案】12. A 13. B 14. C
【解析】
【12题详解】
图中四个居民点均沿河分布,靠近水源,其中②③④三地位于下游平原地区,地势较低,河流流速缓,泥沙容易淤积,易发生水患。而①地位于地势稍高的鞍部地带,受水患影响小。故A正确。故选A。
【13题详解】
图中③地位于河流交汇处,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最易发展成城镇,A错误;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时,先穿越山脊再经过河谷,地势起伏很大,忽上忽下较耗体力,B正确;根据图中指向标的指示,河流的干流从西南向东北流,C错误;M点与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不能通视⑤地,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⑤居民点的海拔高度取值范围是200m-300m之间,M山顶的海拔为700m-800m之间,因此⑤居民点到M山顶的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400m≤h<600m。故C符合。故选C。
读等高线图,回答下面小题。
15. 图中表示洼地的是( )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16. 如果从山麓登山到E处,最容易登山的方向是( )
A. 西南方向 B. 东南方向
C. 西北方向 D. 东北方向
【答案】15. D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A处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B处在两个山顶之间,为鞍部;C处是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D四周高中间低,为洼地,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山顶E的西北方向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容易攀登,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黄土分布等值线图,实线是黄土表面等高线,虚线是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等高线(单位:米)。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7. 甲处黄土层的最大厚度可能达到( )
A. 24 B. 34
C. 36 D. 42
18. 3月21日傍晚,最有可能看到日落的地点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7. B 18. C
【解析】
【17题详解】
实线是黄土表面等高线,虚线是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等高线;甲处等高线是830-835米,甲处基岩表面高度是800-805米,由此可知甲处黄土层的最大厚度可能达到35米。选B正确。
【18题详解】
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太阳东升西落;甲在山丘东侧,被小山挡住视线,看不见日落;乙在山凹处,被丙所在山脊挡住视线,也看不见日落;丙在西部的山脊上,位置高可见日落;丁在山的东北部,看不见日落。选C正确。
19.青藏高原独有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青藏铁路的开通大大促进了青藏地区的旅游发展。旅游过程中,游客们发现青海湖著名的“鸟岛”已经与湖岸相连成了半岛,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湖水被大量抽取来灌溉农田
B. 该流域的农牧业用水增多,其补给河水被大量用来引水灌溉
C.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泥沙在湖里淤积
D. 气温升高,气候干旱,蒸发量增大
【答案】B
【解析】“鸟岛”已经与湖岸相连成了半岛,说明湖泊水位变浅。
青海湖为咸水湖,湖水不能直接灌溉农田,A错误;该流域的农牧业用水增多,河水被大量用来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B正确;青藏高原上水土流失不严重,C错误;青藏高原上气温较低,蒸发较弱,D错误。故选B。
读我国山水风景区最宜欣赏时间与纬度关系图,回答下面小题。
20. 我国北方山水风景区最佳观赏时间在(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1. 按规律推理,④处欣赏时间较短的原因可能是( )
A. 地势高 B. 纬度低
C. 雨季长 D. 气温高
【答案】20. B 21. A
【解析】
【20题详解】
读图,可以看到,在7、8月份,我国南北方山水风景区都是最宜欣赏时间,7、8月属于夏季,故B对;其它季节不是最佳观赏时间,所以A、C、D错.
故选:B
【21题详解】
分析图示可知,④纬度比③低,但最宜欣赏时间较短;④纬度比⑤高,最宜欣赏时间也较短。可见纬度高低均不是④处欣赏时间较短的原因。B项错误;山水风景的欣赏宜选择水热充沛的夏季,而我国30°N经过地区东部高温多雨的夏季时间长,西部为青藏高原,夏季短促,气温较低,雨季较短,④处欣赏时间较短正与其地势高,夏季短促有关。故C、D项错误,A正确。故选A。
2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主要反映了自然景观的( )
A. 色彩美 B. 形象美
C. 动态美 D. 听觉美
【答案】A
【解析】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碧”和“红”字体现了自然景观的色彩美,没有体现形象美、动态美和听觉美,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3.读下列四幅旅游景观图,回答:要取得四处景观的最佳观赏效果,应遵循的原则自左向右依次为( )
A. 远处仰观、乘船近观、远眺、选择特定地点
B. 远眺、低临水面、远距离俯瞰、仰观
C. 选择特定地点、远眺、远距离俯瞰、近距离揣摩
D. 选择特定地点、适当距离仰观、置身其中仰观、品位文化内涵
【答案】D
【解析】“仙人指路”是人们根据山体岩石的形态,发挥想象而命名的景观,只有在特定的角度和地点才能表现出来,换个地点和角度就很难看到,故A要选择特定地点观赏;瀑布从高处落下,要体会其壮观的景象必须在适当的距离仰视;“一线天”只有置身在山谷的底部仰视才能体会其独特魅力;碑林属于人文旅游景观,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故要细细品位其文化内涵;综上所述,D正确。故选:D。
24.各具特色的房屋建筑是构成旅游资源的一大景观,以下地区特色房屋建筑与地理环境特征组合不正确的是( )
①西南边陲的竹楼——气候炎热多雨,潮湿日期很长②黄土高原的窑洞——降水少,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均大,风沙多而猛烈③东北的暖屋——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凉爽,日较差和年较差大,降水稀少④华北的四合院——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冬春两季多风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西南边陲的竹楼采用竹子制作,清凉解暑,通过抬高屋脚,减轻潮气的影响,很好地适应西南地区炎热多雨的气候,①正确;②黄土高原的窑洞是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在黄土堆上挖出的独特建筑,与风沙关系不大,②错误;③东北地区的冬季长而严寒,但是夏季炎热,并不是短而凉爽,降水也较多,③错误;④华北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冬春两季多风沙,四合院将房屋和院落合围,减少风沙和寒风的侵袭,故④正确。综上,C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
下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客源地入境游客预测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5. 该图说明( )
①来自发达国家的客源多于发展中国家
②来自我国每个邻国的客源都大于每个与我国不相邻的国家
③来自亚洲的客源多于其他大洲
④游客数量的多少与经济发达程度和距离远近无关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6. 韩国到北京旅游的游客远多于德国是因为( )
A. 韩国的人口比德国多
B. 韩国气候与北京相似,而德国气候与北京差异大
C. 韩国的经济比德国发达
D. 韩国离北京的距离比德国近
【答案】25. B 26. D
【解析】
【25题详解】
由图可以看出,北京奥运会期间来北京旅游的游客中日本游客最多,其次是美国和韩国。
①据图可知,客源多来自日本、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较少,①正确。②据图可知,美国是主要的客源之一,但与我国不相邻,故②错误;③据图可知,客源多来自日本、韩国、香港等亚洲地区,比其他大洲客源多,故③正确;④美国游客所占比重大的原因,主要是美国的经济发达,人均收入高,外出旅游的游客数量多。而日本、韩国等客源多原因之一是与中国距离近,故④错误。故B①③正确。故选B。
【26题详解】
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客源地与旅游地之间的距离越短,到此旅游的游客越多。韩国到北京旅游的人数多于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原因是韩国与中国之间的距离相对较短。D正确。韩国的人口比德国少;韩国到北京旅游的游客多与气候关系很小;韩国的经济没有德国发达。故选D。
2008年春节假日期间,由于大量游客涌入香港迪斯尼乐园爆满,迪斯尼入场人数超过3.4万人次,远远超过3万人次的上限,迪斯尼乐园只好把部分游客拒之于门外;在游客急剧增多的旅游旺季,我国有些景区也常常限制游客人数;另外有些景区则提出“绿色旅游”的口号。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7. 做出限制游客人数的规定,其主要目的是( )
①保护景区环境 ②避免游客数量超过当地居民数量
③控制当地的交通流量 ④保障旅游质量
⑤保护游客的人身安全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⑤ D. ③④
28. 提出“绿色旅游”的口号,主要是针对日趋严重的( )
A.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B. 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C.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D. 环境污染问题
【答案】27. A 28. D
【解析】
【27题详解】
旅游旺季,景区游客众多,容易对景区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黄金周期间景区面对急剧增多的游客做出了限制游客人数的规定,主要目的是保护景区环境,保障旅游质量,让游客有更好的旅游体验,故A①④正确;游客数量超过当地居民数量可能性不大;根据题意,限制游客人数主要对景区内部有影响,控制当地的交通流量不是主要目的;保护游客的人身安全不是主要目的;故②③⑤错误。故选A。
【28题详解】
随着假日经济旅游业发展,游客大幅度增加,且环保意识淡薄;各景点受到的压力大,超负荷接待,景区的“白色污染”和水污染十分严重。因此提出“绿色旅游”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众多风景区已推行定时定量的做法来限制人数,以减少污染。故选:D。
29.我国最东端附近的学生早晨8点上课时,若按世界标准时区计算,最西端附近的时间大是约( )
A. 3点钟 B. 4点钟
C. 5点钟 D. 6点钟
【答案】B
【解析】我国最西端经度约为73°E,处于东五区;最东端经度约为135°E,处于东九区,我国共跨5个时区.相邻的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故我国最东端附近的学生早晨8点上课时,若按世界标准时区计算,最西端附近的时间大是约4点钟.
故选:B。
30.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的省区是( )
A. 滇、桂、粤、台 B. 滇、桂、闽、台
C. 台、粤、桂、滇 D. 滇、粤、闽、台
【答案】A
【解析】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省区依次是: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台湾省,简称分别是,滇、桂、粤、台。
故选:A
31.关于我国地形、地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各种资源丰富,为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 地势阶梯分界附近,河流水位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C. 地势西高东低,不利于中西部地区形成降水
D.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类型齐全,以平原为主
【答案】B
【解析】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各种资源丰富,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矿业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但对种植业发展不利,故A错误;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地势阶梯分界附近,河流水位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故B正确;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故C错误;我国的地形复杂多样,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平原面积较小,故D错误.故选:B。
32.有关我国高原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
A. 黄土高原流水作用强烈
B. 内蒙古高原地势坦荡,一马平川
C. 云贵高原地面起伏较大,喀斯特地貌广布
D. 青藏高原相对高度和海拔高度都很大
【答案】D
【解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的结果,故流水作用强烈,A正确;内蒙古高原地势坦荡,一马平川,B正确;云贵高原地表崎岖,起伏大,喀斯特地貌广布,C正确;青藏高原海拔高,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相对高度较小,D错误。题意要求选择不正确的,故选D。
读“我国四大盆地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33. 关于四大盆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位于季风气候区
B. 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C. b属于暖温带,a属于中温带,c属于亚热带,d属于高山气候
D. a属于暖温带,b属于高山气候,c属于亚热带,d属于中温带
34. 下列关于图中的四大盆地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盆地具有紫色土壤,是我国水稻、油菜的主产区
B. c盆地因生产石油、盐、铅锌而被称为“聚宝盆”
C. a盆地分布有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
D. b盆地被昆仑山和天山环绕
【答案】33. D 34. C
【解析】
【33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和图示经纬度判断,a是塔里木盆地,b是柴达木盆地,c是四川盆地,d是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a)位于暖温带,柴达木盆地(b)为高山气候,四川盆地(c)位于亚热带,准噶尔盆地(d)位于中温带,对比四个选项,D选项组合符合实际,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4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a是塔里木盆地,b是柴达木盆地,c是四川盆地,d是准噶尔盆地
d是准噶尔盆地,但A描述的是四川盆地的特征,故A错误;c为四川盆地,但B描写的却是柴达木盆地特征,故B错误;a为塔里木盆地,分布有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故C正确;b是柴达木盆地,但D描述的却是塔里木盆地,故D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读我国大陆东部季风区四地日平均气温≥10℃的开始日期与结束日期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35. 若只考虑纬度因素,则四地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①③②④ D. ④②①③
36. 当③地的纬度较④地低,则③地可能是( )
A. 东南丘陵 B. 华北平原
C. 四川盆地 D. 青藏高原
【答案】35. C 36. D
【解析】
【35题详解】
若只考虑纬度,则纬度越低,热量条件越优越,即日平均气温≥10℃的开始日期越早,结束日期越晚。读图可知,④地日平均气温≥10℃的开始日期最早,结束最迟,故纬度最低,②③开始日期较早,结束较迟,①开始日期最迟,结束最早。根据分析可知,若只考虑纬度因素,则四地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①③②④,故C正确,ABD错。故选C。
【36题详解】
若③地的纬度较④低,但③地日平均气温≥10℃的开始日期较④晚,而结束日期早,说明③地的热量较④少,所以,可能是地势影响热量。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由于海拔高,为高寒气候。根据分析可知,若③地的纬度较④低,则③地可能是青藏高原,故D正确;而东南丘陵、华北平原、四川盆地等地热量受地势的影响比青藏高原小的多,故ABC错误。故选D。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37. A地与B地降水量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海陆位置 B. 地形地势
C. 下垫面性质 D. 大气环流
38. 有关图中Ⅰ区和Ⅱ区的正确叙述是( )
①Ⅰ区的主要自然植被是温带荒漠草原
②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③Ⅱ区的主要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④Ⅱ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河流洪涝和污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37. A 38. B
【解析】
【37题详解】
我国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影响,A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受海洋水汽的影响小,降水稀少,B位于东部沿海受海洋水汽影响明显,降水丰富,所以A地与B地降水量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8题详解】
图中Ⅰ区位于西北地区,西北地区因为远离海洋,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植被稀疏,土壤发育差,沙漠、戈壁广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Ⅱ区位于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为湿润地区。
①Ⅰ区位于西北地区,主要自然植被是温带荒漠草原,故①正确;②Ⅰ区位于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故②正确③Ⅱ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主要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③错误;④Ⅱ区位于南方地区,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工农业发达,所以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河流洪涝和污染,故④正确;综上,①②④正确。故选B。
下表为某地气候相关数据。读表回答下面小题。
39. 影响该地气温特征的主导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 B. 地形
C. 海陆位置 D. 植被
40. 该地易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
A. 暴雨洪涝 B. 台风
C. 泥石流 D. 雪灾
【答案】39. B 40. D
【解析】
【39题详解】
该地经纬度是度33°N,98°E,可知该地位于青藏地区,夏季我国各地普遍高温,而青藏地区气温较低,仅仅8.7℃,说明青藏高原地势高,导致气温下降。故B正确。
故选:B
【40题详解】
根据上题结论,该地位于青藏地区。泥石流的产生与暴雨关系密切。结合表格中的多年平均暴雨日数及所处的海陆位置,该地暴雨洪涝、泥石流可能性小,也基本不受台风影响,可以排除ABC选项;该地1月平均气温为-12.8℃,且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雪量大,易发生雪灾。故选D。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区域内。)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云南、四川两省境内民族众多,地势高差悬殊,气候类型多样,山川河谷奇特,旅游资源丰富,都是我国的旅游资源大省,下表为2010年两省旅游相关数据统计表:
材料二:云南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及周边地区分布图。
(1)云南省的国内游客明显比四川省少的原因有哪些?
(2)图中属于地质地貌景观的的旅游资源有哪些?它们分别与哪种地质作用有关?
【答案】(1)与四川省比较:云南地处边境,位置偏僻,距离国内客源市场远;省内人口较少,经济相对落后;地势崎岖,交通通达度较差;省域面积小,旅游资源总量少。
(2)腾冲地热火山、路南石林 火山作用或岩浆活动 流水溶蚀(侵蚀)
【解析】
(1)从地理位置看,云南位于祖国最西南,位置偏僻,距离国内客源市场远;云南经济比四川落后,人口比四川少,旅游资源比四川少,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故云南省的国内游客明显比四川省少。
(2)丽江古城、世博园是文化景观,路南石林、腾冲地热火山是自然景观,属于地质地貌景观;路南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与流水溶蚀作用密切相关,腾冲地热火山由火山作用或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42.读下列三幅旅游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三处景观中,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____,该景观最适宜观赏的季节是____________季。欣赏颐和园这类景观,关键是要____________。
(2)观赏秦始皇陵兵马俑,应以_______最佳,这种旅游资源在分类中属于___________
(3)黄山迎客松的观赏距离应______________,否则便不能获得某种形象,因为视野范围的差别,所产生的美感是不同的。
【答案】
(1)黄山迎客松 夏 品味文化内涵
(2)俯视 文化景观旅游资源
(3)远近适宜
【解析】本题考查旅游景观的欣赏。旅游景观的欣赏要把握好:天时---把握观赏时机;地利---优选欣赏位置;人和---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品位文化内涵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欣赏方法不同,要根据具体的景观特征合理选择欣赏方法。
(1)图中三处景观,颐和园、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人文景观,黄山迎客松是自然景观。图中三处景观中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大的是黄山迎客松;黄山迎客松夏季生长最为茂盛,故最适宜观赏的季节是夏季;颐和园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欣赏颐和园这类景观,关键是要品味文化内涵。
(2)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游客不可能置身其中近距离观赏,并且,兵马俑规模宏大,俯视才欣赏到全貌,故应以俯视为最佳;这种旅游资源在分类中属于文化景观旅游资源。
(3)黄山迎客松的欣赏距离应该远近适宜,否则便不能获得其独特的形象,因为视野范围的差别,所产生的美感是不同的。
43.读我国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a、b两条支流中,流速较快的是 ;该地区的山脊走向大致为
。
(2)某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对该地区的高度数据进行采集,得出如下结论:
①该地区的最高海拔为500米;②A处陡崖的相对高度为300~500米;
③该地区陆地上的最大高差大于500米;④图中山峰的海拔不超过600米。
指出正确的结论并对错误的结论进行更正。
(3)某游客在该地旅游时计划观赏海上日出,指出A、B、C、D四地中最佳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4)该地区计划在F处建一小型水库,你是否赞成?(赞成或不赞成任选其一)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a 西北—东南
(2)②③④正确。 ①更正为“该地区的最高海拔介于500米至600米之间”
(3) A地 距离海洋较近;海拔较高,视野宽阔
(4)赞成。 理由:F地处峡谷地区,施工量小,建设成本低;F上游为洼地(或盆地),水库的储水量大。
不赞成。理由:淹没居民点,需要移民;淹没大片耕地,不利于农业生产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分析能力;等高线图的判读技巧;水电站建设的条件等。水电站建设从水量、河流落差、工程量大小、计算条件和能源需求等方面分析。第四小题答案是开放的。只要能论证自己观点,根据不同角度分析。赞成的话,从建设水库有利方面,库容量(口袋型),河流落差(等高线比较密集),工程量大小等分析。不赞成主要是对库区迁移问题、耕地面积、生态环境破坏的不利影响分析。
(1)据图分析,与b河相比,a河的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所以a河流流速快。在地形图上找到山峰的位置,将这些山峰点相连成的连线就是山脉的走向。该地山脊走向大致西北—东南。
(2)①图中海拔最高的等高线为500米,但不是最高的海拔,500米以上还有更高的区域,①说法错误。该地区最高海拔介于500-600米之间。②根据陡崖相对高度计算:(n-1)d≤H<(n+1)d计算,A处陡崖的相对高度为300~500米。③图中的最高海拔在500--600米之间,最低海拔在0--100米之间,两者高差400--600米,最大高差超过500米。故②③④正确,①错误,更正为“该地区的最高海拔介于500米至600米之间”。
(3)观赏海上日出,需要满足海拔高、近海的地方。比较四地,A处距离海洋较近,海拔较高,视野宽阔,故A比较适合。
(4)回答赞成,据图可知,F地处峡谷地区,施工量小,建设成本低,且F的上游为洼地,便于积水,修建水库的储水量大。回答不赞成,F处建坝会淹没居民点,需要移民,淹没大片耕地,不利于农业生产。
4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等高线的形状分析,中部地形是______。
(2)这个地形区是我国的_____(地形区名称)。它位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___级阶梯上。
(3)下列四幅地形剖面图中表示该地形区的是( )
(4)这一地形区的西部是我国的______山区,东部是我国的_____山。
(5)这一地形区的南部是我国的____高原,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形成了典型的______地貌。
【答案】(1)盆地 (2)四川盆地 二 (3)B (4)横断 巫 (5)云贵 喀斯特
【解析】
(1)据图可知,图示等高线内部稀疏,四周稠密,且高度数值由四周向内降低,判断此地形为盆地。
(2)由图及题干可知:图示区域在105°E,30°N相交处,等高线数值周高中低,西部海拔3000米以上,且内部稀疏,四周稠密,确定出该区域为四川盆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3)从盆地的经纬度与地形起伏可判断:A为准噶尔盆地;B为四川盆地;C为塔里木盆地;D为柴达木盆地。故表示该地形区的是B。
(4)根据所学区域地理知识,读图可知,该地形区西部为横断山区,东部为巫山。
(5)根据上题可知,该区域为四川盆地,南部是我国的云贵高原,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石灰岩被流水溶蚀,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45.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年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的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气温变化有明显特点,请你归纳出三点。
(2)图中四城市年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显示,我国________。(选择填空,)
A.夏季降水量的比重自南向北递减 B.夏季降水量的比重自南向北递增
C.年降水量自南向北递减 D.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极不均匀
(3)据图归纳广州的降水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4)根据图中信息,指出哈尔滨所在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及多发时间。
【答案】(1)夏季(7月)普遍高温(都在20℃以上,温差小于10℃);
冬季(1月)南北温差大(达30℃);
自南向北气温年较差逐渐增大;
自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
(2)C
(3)降水特征:年降水量多(在2 000毫米左右),集中在夏季(800毫米左右)。
形成原因:(广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雨季长;台风活动较频繁。
(4)寒潮 冬半年 洪涝灾害 夏季。
【解析】
(1)据图可知,图中气温变化呈现出夏高冬低,冬季南北温差大的特点;两曲线自南向北距离越来越远,则说明自南向北气温年较差逐渐增大;根据气温还可看出,自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
(2)根据图中四城市年降水量的变化图可知,我国降水南多北少、夏雨比例高,受东南季风水汽供应影响,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年降水量自南向北递减,据此分析选C。
(3)广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年降水量多且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雨季长;台风活动较频繁。
(4)哈尔滨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处于东北平原上,据图可知,夏季降水比例大,可能存在洪水灾害;纬度高,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气温极低,易受寒潮影响。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