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广东省中山一中等七校联合体2019届高三冲刺模拟(解析版) 试卷
展开广东省中山一中等七校联合体2019届高三冲刺模拟
一、选择题。
植被覆盖度指某一地域植被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贺兰山东麓多为洪积平原,年平均降水量约200 mm。下图为宁夏贺兰山东麓植被覆盖度季节变化趋势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中四条折线所对应的季节正确的是( )
A. ①—春季 B. ②—秋季 C. ③—冬季 D. ④—夏季
2. 与其他季节相比,①季节植被覆盖度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温低,蒸发量小 B. 气温回升,季节性积雪融水量多
C. 降水较多,植被生长好 D. 气温高,冰川融水量多
3. 根据21世纪以来贺兰山东麓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可推测该地区( )
A.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B. 地下水水位逐渐上升
C. 流水侵蚀作用减弱 D. 荒漠化程度有所加重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题详解】
贺兰山东麓夏季为夏季风迎风一侧,降水多,植被生长好。贺兰山东麓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春季升温快,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水分较缺乏,而秋季降温快,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水分相对较多,所以秋季植被覆盖度高于春季。冬季寒冷干燥,植被覆盖度最低。所以,B正确。
【2题详解】
①季节为夏季,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加上气温高,植被生长好,植被覆盖度高。C正确。
【3题详解】
读图可看出,21世纪以来,贺兰山东麓植被覆盖度总体是下降的,说明荒漠化程度有所加重。D正确。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下表为四个国家农业相关指标的数据,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 耕地面积(亿亩) | 农业就业人数(万人) |
中国 | 20.24 | 20990 |
日本 | 0.70 | 227 |
韩国 | 0.27 | 129 |
美国 | 25.04 | 234 |
4. 根据表格数据推测,我国( )
A. 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最低 B. 粮食人均产量最低
C. 人均耕地面积最低 D. 农业劳动生产率最低
5. 针对表格数据反映的农业问题,我国应该( )
A. 多途径增加粮食进口,保障粮食安全 B. 大规模开发未利用土地,增加耕地面积
C.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吸引农业劳动力 D. 全面开展精耕细作,提高农产品单产
【答案】4. D 5.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相关农业问题。
【4题详解】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表中没有粮食总产量,无法推测耕地单位面积产量,也不能推测人均粮食产量,故A、B错误;材料没有提供各国人口数量,也无法计算人均耕地面积,C错误;根据表中两数据可以计算出每个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中国最小,可推知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最低。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5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表格中数据反映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多途径增加粮食进口,可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但不能解决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问题,A错误;山地多,平地少,耕地面积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大规模开发未利用土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可能会造成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不可行,B错误;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劳动力太多,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农业劳动力减少,就会大大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故C正确;传统的精耕细作,科技含量低,增产潜力不大,不可行,故D错误。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下图是1990—2015年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情况。目前,玉米不仅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镰刀弯”地区主要是指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及西南石漠化区,在地形版图中这些地区呈现由东北向华北—西南—西北的镰刀弯状分布。2015年11月,《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出台,文中提出了这些地区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的具体意见和措施。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 读图可知,我国在1990年到2015年间( )
A. 玉米播种面积由占水稻的约2/3增加到是水稻的2倍多
B. 小麦种植面积的变化幅度最大
C. 水稻和小麦播种面积都经历了两个下降时期
D. 2004年后水稻增加的播种面积比小麦的略大
7. 近年来,我国玉米播种面积逐渐扩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B. 政府补贴玉米种植
C. 玉米需求趋向多元化 D. 粮食缺口不断增大
8. 农业部指导“镰刀弯”地区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的原因是( )
①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②这些地区玉米市场偏小
③玉米不适应当地自然环境 ④该地区的玉米单产较玉米种植优势区低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6. C 7. C 8. 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题详解】
读图可以看出,水稻和小麦播种面积都经历了两个下降时期。C正确。
【7题详解】
玉米可以做粮食,也可以做饲料,还可以加工成乙醇汽油,近年来需求量增加较快,所以我国玉米播种面积逐渐扩大。C正确。
【8题详解】
“镰刀弯”地区中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及西南石漠化区生态环境较脆弱,加上这些地区或者热量条件不足(纬度高或海拔高导致),或者水分不足,或者土壤不肥沃,导致玉米单产较玉米种植优势区低。B正确。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能力。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当地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由茶农采用特定工艺、经发酵后加工制成。在以马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时代,普洱茶要借助路上运输时间进行二次发酵。如今“渥堆发酵”技术可将普洱茶漫长的自然发酵时间缩短为45天左右。“渥堆发酵”是指将晒青毛茶堆放成一定高度后洒水,上覆麻布,使之在较高的温度、偏低的降水量的环境中发酵24小时左右。勐海县号称“普洱茶圣地”,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很多普洱茶企业都争相在勐海县设厂,即使不设厂,也要把发酵车间设在勐海县。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9. 催生普洱茶“渥堆发酵”技术的原因是( )
A. 气候适宜发酵 B. 传统经验丰富
C. 运输时间缩短 D. 原料优质丰富
10. 在勐海县最好的发酵时间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1. 很多普洱茶生产企业争相在勐海县设厂的原因是( )
A. 加强企业协作 B. 共用基础设施
C. 提高企业知名度 D. 利用当地独特环境
【答案】9. C 10. A 11. D
【解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于茶业的影响,云南气候对于茶业的影响,茶企布局的因素分析,需要结合基础知识,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分析答题。
【9题详解】
根据材料,在过去由于运输时间较长,普洱茶有充足的发酵时间,而现代交通快捷,不能很好的发酵普洱茶,故交通运输时间变化催生了普洱茶“渥堆发酵”技术。C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10题详解】
“渥堆发酵”的环境要求是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少,而该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春季 3~5 月份,降水较少,气温较高,非常适合发酵。A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很多普洱茶企业都争相在勐海县设厂,即使不设厂,也要把发酵车间设在勐海县”说明勐海县独特的发酵环境是吸引企业布局的主要原因。D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二、综合题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肯尼亚是世界第三大鲜花出口国,以出口玫瑰为主,绝大部分玫瑰出口到欧洲,被誉为欧洲的“后花园”。一枝早上7点采摘的玫瑰,次日早晨就能抵达荷兰,再由荷兰的拍卖市场销往世界各地。肯尼亚一年四季均可以生产玫瑰,但每年的6-9月是其玫瑰销售的淡季。
材料二:奈瓦沙湖畔(如下图)是肯尼亚著名的玫瑰产地,玫瑰农场鳞次栉比,全部采用温棚种植玫瑰,使用计算机控制其生长条件,玫瑰品质好,是真正的“鼠标农业”。在温棚里,每平方米每年可以收获220至240枝玫瑰花,是露天种植量的两倍。
(1)分析肯尼亚许多玫瑰农场集聚奈瓦沙湖畔的主要原因。
(2)说明玫瑰农场采用温棚种植玫瑰对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3)分析每年6〜9月是肯尼亚玫瑰销售淡季的原因。
(4)有人建议在奈瓦沙湖畔继续扩大玫瑰种植规模,你是否赞成?并说明理由。
【答案】(1)位于赤道附近的高原地区,气候较为温和,光照充足;靠近湖泊,水源丰富优质;土地面积广,地价低;附近有机场,便于玫瑰及时运往欧洲市场,交通便利。
(2)温棚种植受自然条件变化影响小,保证玫瑰品质;自动化管理,生产效率高,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
(3)欧洲是肯尼亚玫瑰销售的最大市场,6-9月为欧洲的夏季,欧洲本地的鲜花产量较多(或基本可以自给自足);6-9月肯尼亚为干季,降水较少,鲜花品质下降。
(4)赞成。奈瓦沙湖畔玫瑰生产条件好,市场需求大;扩大玫瑰种植,可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收入。
或不赞成。花卉种植需水量大,引湖水灌溉,导致湖泊水位下降(或水资源紧张);扩大玫瑰种植规模,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
(1)肯尼亚位于赤道附近的高原地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利于玫瑰生长。靠近湖泊,水源丰富优质,灌溉水源充足。附近有机场,便于玫瑰及时运往欧洲市场。
(2)温棚种植受自然条件变化影响小,利于保证玫瑰品质。自动化管理,生产效率高,增加产量,产量是露天种植童的两倍。使用计算机拉制其生长条件,降低生产成本,收益高。
(3)从市场需求分析,欧洲是肯尼亚玫瑰销售的最大市场,6-9月为欧洲的夏季,欧洲本地的鲜花产量较多,基本可以自给自足,进口量少。从生产条件分析,6-9月肯尼亚为干季,降水较少,鲜花品质下降。
(4)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奈瓦沙湖畔玫瑰生产条件好,玫瑰的市场需求大,效益高。扩大玫瑰种植,可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收入。所以赞成。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花卉种植需水量大,引湖水灌溉,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区域内水资源紧张。扩大玫瑰种植规模,种植业发展容易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所以不赞成。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旋涡。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台风形成于洋面温度超过26 ℃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洋面上。西北太平洋海域上空台风发生的频率很高,一般发生在6~11月,因为这里有广阔的暖洋面,海水通过蒸发,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还有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构,促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致雨。台风形成后,一般会移出源地,并经历发展、减弱和消亡的演变过程。下图表示西北太平洋(局部)热带气旋路径频率(1949—2000年)。
(1)说明图示区域热带气旋路径频率的分布特征。
(2)分析热带气旋很少向内陆地区深入的原因。
(3)分析图示区域9~11月台风威力仍然很强的原因。
(4)指出台风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
【答案】(1)热带气旋多在15°N—20°N的太平洋洋面上生成,向南北两侧和陆地减少;太平洋沿海地区(菲律宾、越南东部、我国东南沿海、韩国南部、日本)为陆上多发区,向内陆迅速减少。
(2)台风登陆后,地表摩擦力增大,风速减小;水汽迅速减少,凝结产生能量减少,台风中心上升气流缺乏动力,气压迅速升高,台风强度迅速减弱、消亡。
(3)7~9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图示区域附近,太阳辐射强,海水由于吸热慢,水温的变化滞后于太阳辐射的变化,9~11月海洋仍然维持较高温度,为台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此时北方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相遇,增加了风力和降水强度。
(4)暴雨洪涝、强(狂)风、风暴潮、滑坡、泥石流等。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台风的形成及危害。
【详解】(1)根据热带气旋路径频率图可以判断发生位置,多集中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内陆少。(2)内陆缺少台风形成的水汽条件,且较海洋摩擦力更大。(3)7~9月受太阳直射,水温高,9~11月海洋降温慢,水温较高。冷空气南下影响加强。(4)台风过境时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引起海面巨浪,严重威胁航海安全。台风登陆后带来的风暴增水可能摧毁庄稼、各种建筑设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诱发滑坡、泥石流等。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据统计,2017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次达1.3051亿(比上年同期增长7%),这个数字比日本总人口还要多,相当于英国和法国的人口倾巢而出在度假。
分析我国出境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我国人口基数大,出国旅游需求旺盛;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人们闲暇时间增多;出境游交通条件改善(国际航线增多、机票价格下调);出境游的政策环境利好不断。
【解析】我国出境旅游迅速发展,首先得益于出国旅游需求旺盛,其次是因为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人们闲暇时间增多,另外还与出境游的交通条件改善、政策环境利好不断有关。
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羌塘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面积达58.6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600米以上,气候干冷,太阳辐射强,是我国气候条件最为恶劣、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区域。下图为羌塘高原1980—2010年牲畜总量与人口数量变化图。
指出羌塘高原牲畜总量和人口数量的变化可能造成的危害,并提出可行性措施。
【答案】植被减少,风力增大,固定沙丘活化成流动沙丘,掩埋绿洲,破坏农田。措施:控制放牧牲畜数量,减小牧场压力;合理开发河渡,保护湿地;科学有计划的开发利用太阳能,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解析】由图可知,羌塘高原牲畜总量和人口数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可能造成的危害从植被破坏、草场退化、风沙活动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回答;措施可从控制人口数量、控制牲畜数量、发展植草产业、明确草原产权归属、加大新能源开发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