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江西省新余四中2019届高考模拟试卷(5月份)(解析版)
展开江西省新余四中2019届高考模拟试卷(5月份)
一、选择题
冻土有永久性冻土和季节性冻土之分。读我国某省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分布图,回答1~3题。
1.图中乙在等值线上,则乙的深度数值最可能是( )
A.180cm B.200cm C.220cm D.160cm
【分析】等值线是制图对象某一数量指标值相等的各点连成的平滑曲线,由地图上标出的表示制图对象数量的各点,采用内插法找出各整数点绘制而成的。
【解答】解:图中相邻两等值线间的等值距是20cm,与乙相邻的等值线有两条,大值为200cm,小值为180cm,乙的纬度较低,温度较高,故应该取小值180cm。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我国某有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分布”为背景,考查了乙的深度数值,要求学生读图分析解决问题。
2.下列关于冻土对甲处自然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化学风化强,风化壳厚
B.地面反射率增大,干旱严重
C.植物根系生长慢,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不易下渗,沼泽广布
【分析】读图可知,连续多年冻土南界并非与纬线平行的直线,是不规则的曲线,在图示区域连续多年冻土南界线的北(东北)部以北就没有冻土连续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岛状多年冻土南界是各类多年冻土分布的最南界线,再以南应是季节冻土区。
【解答】解:甲地区为三江平原,地下有季节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沼泽广布;由于纬度高气温低地下有冻土分布,岩石化学风化弱;沼泽地水分充足不存在干旱严重,气温低地面发射率小;该区域有肥沃的黑土。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是掌握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具有运用图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图可以看出,该省季节性冻土发育呈点状分布
B.最大冻结深度自南向北,由东南向西北部总体为加厚
C.该省的季节性冻土深度最厚处达3.5m
D.该省全部都是季节性冻土
【分析】该图表示冻土的强度的等值线,从图中看出,该省季节性冻土呈线状分布,等值线数值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应受纬度的位置和气候的影响。
【解答】解:读图可知,季节性冻土强度等值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季节性冻土呈线状分布,该省季节性冻土最大厚度应介于2.8米到3米之间;黑龙江省地处我国纬度最高地区,既有季节性冻土,又有永久冻土。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图中分析出,冻土等值线的变化才能正确解题。
半城市化人口是指人在城市,户籍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的流动人口。这些人口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如图示意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半城市化率(M),半城市化率(M)=(城市常住人口﹣城市户籍人口)/城乡总人口×100%.据此完成4~6题。
4.影响图示省区半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因素主要是( )
A.户籍制度 B.城市化速度
C.产业结构 D.经济发展水平
【分析】半城市化人口是指人在城市,户藉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的流动人口。这些人口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解答】解:根据材料可知,半城市化的人口本质是没有城市户口、而生活在城市的农民,这是我国严格的户籍制度导致的。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半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因素的相关知识。
5.图中辽宁、四川、新疆等省区半城市化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深居内陆,气候恶劣
B.开发历史悠久,自然资源匮乏
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D.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较少
【分析】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和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也是城市化的重要标志。
【解答】解:读图可知,辽宁、四川、新疆三省区半城市化率较低,这是由于进程务工的农民数量少所致。导致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三省区的城市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较少,对农民吸引力较弱。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本题难度小,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城市化的形成原因的相关知识。
6.广东、浙江、福建等省区的半城市化率高,有利于( )
A.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B.提高农民福利待遇
C.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D.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分析】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解答】解:进程务工的农民对农村的产业结构影响不大,进城农民多为青壮年,不利于改善农村人口年龄结构;进城农民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导致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降低。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半城市化率”为背景,考查了我国半城镇化率高的影响,要求学生调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河流某些特征常常受自身某些要素的改变而相应变化。如图是某河流中游连续三个河段(河段长约50公里)测量的河床平均海拔和平均宽度在过去10万年间的变化图,箭头表示变化方向。完成7~9题。
7.三个测点从上游到下游的排序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甲丙乙
【分析】河流源头溯源侵蚀明显,使河道变长加深;河流上游落差较大,河流以向下侵蚀为主,使河道变深;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侧蚀加强,淤积增多,使河道展宽,河床抬高。
【解答】解:根据河流由海拔高处往低处流,则从上游到下游排序为丙乙甲。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河流水文特征的知识点,解题关键是掌握河流水文特征的相关知识点并根据材料迁移应用。
8.乙河段河床特征变化的原因是( )
A.洪水泛滥导致河床变宽 B.流水下蚀导致河床变高
C.溯源侵蚀导致河段变浅 D.流水沉积导致河床变高
【分析】河流源头溯源侵蚀明显,使河道变长加深;河流上游落差较大,河流以向下侵蚀为主,使河道变深;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侧蚀加强,淤积增多,使河道展宽,河床抬高。
【解答】解:乙处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不是溯源侵蚀,下蚀作用不明显,推测是河流侧蚀使河床变宽,泥沙淤积使海拔略有升高。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的知识点,难度一般。解题关键是掌握河流水文特征的相关知识点并根据材料迁移应用。
9.据图可以推知近10万年来丙河段水文特征变化的是( )
A.水流的速度由快变慢 B.径流量大小由大到小
C.结冰期长短由长到短 D.河流含沙量由小到大
【分析】解答此题首先根据图示信息判断出河流宽度的变化,然后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结合选择项进行各要素与河流宽度的关联性分析判断。
【解答】解:A.河床变宽,水流速度就会减慢,A正确。
B.径流量大小由河流汇水和大气降水决定,B不对。
C.结冰期受当地的冬季气温影响,C不对。
D.河流含沙量受地表植被、河流流速、河流流量等多种因素影响,D不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的知识点,难度一般。解题关键是掌握河流水文特征的相关知识点并根据材料迁移应用。
如图为云南高黎贡山北段植物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信息反映出( )
A.木本物种丰富度在2900m左右最低
B.2600m处木本物种比草本物种丰富
C.木本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上升
D.草本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先降低后升高
【分析】读图,横轴是海拔高度,纵轴是物种丰富度。根据图例,木本物种丰富度在3500m左右最低,不是2900m。2600m处木本物种比草本物种丰富。木本物种丰富度大致随海拔高度增加而下降。草本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升高,呈波状变化。
【解答】解:A、木本物种丰富度在3500m左右最低,不是2900m,故不符合题意;
B、2600m处木本物种比草本物种丰富,故正确;
C、木本物种丰富度大致随海拔高度增加而下降,故不符合题意;
D、草本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升高,呈波状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掌握自然带的地域分异。
11.影响木本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坡向
【分析】在山区,气温和降水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类型的组合。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叫做垂直地域分异。造成这种分异的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变化。山地的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解答】解:木本物种丰富度大致随海拔高度增加而下降,因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不适合木本物种的生存。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获取图中信息即可。
二、解答题
12.(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嘉南平原位于台湾山脉西部浊水溪以南,降水集中夏季,旱季几乎无降水,耕地多为旱地和望天田。嘉南大圳(圳,灌溉用的水渠)北港溪以北从浊水溪取水,北港溪以南从曾文溪和乌山头水库取水,其供水仍不足以满足嘉南平原农作之所需,因而实施三年轮作制,即灌溉区分三大区域,以三年为一循环,每一区域依次得到较多的供水(可种需水量大的水稻)、较少的供水(可种甘蔗)、完全不供水(只能种耐旱的杂粮),三种农作物轮换种植。如图示意嘉南大圳的主要灌溉水道的分布。
(l)分析嘉南大圳对灌溉区耕地的影响。
(2)分析嘉南大圳建成后,嘉南平原农业供水依然不足的主要原因。
(3)简述嘉南平原实施三年轮作制的意义。
(4)说明乌山头水库在曾文溪灌溉系统中的作用。
【分析】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根据“资源优势”确定流域开发方向:水能资源开发﹣﹣发电、养殖、旅游、航运、防洪等,有利于发展高耗能工业。水资源开发﹣旅游、灌溉、养殖、航运等。生物资源开发﹣﹣旅游、教育等。土地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农业。矿产资源开发﹣﹣建立矿产开发基地,建立相应的工业部门(利用廉价电力)。旅游资源开发﹣﹣做好旅游规划,发展交通,发展旅游业。
【解答】解:(1)嘉南大圳对灌溉耕地的影响,主要从提供用水角度分析。提供灌溉用水,水田面积増加,旱田面积减少(改变耕地类型的比例)改善土壤水分条件,提升土地生产力水平。
(2)嘉南大圳建成后,嘉南平原农业供水依然不足的主要原因主要从“供、需两个角度分析。)夏季风背风坡,降水相对偏少目集中,为大圳提供水源有限;水库等著水设施不足,著水量有限;嘉南平原农业发展需水量大;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増加,影响农业供水量。
(3)嘉南平原实施三年轮作制的意义从水资源、土壤肥力、提供效益角度分析。解水姿源景张(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持土壤水分,保护土壤肥力;充分利用土地姿源(种植不同农作物),提高农业生产。收益;合理利用土壤,保持良好农田生态,所以实施三年轮作。
(4)根据所学可知,乌山头水库具有储蓄灌溉水源;有效调节灌溉水量;延长灌溉时间的作用。
故答案为:(l)提供灌溉用水,水田面积增加,旱田面积减少(改变耕地类型的比例);改善土壤水分条件,提升土地生产力水平。
(2)夏季风背风坡,降水相对偏少且集中,为大圳提供水源有限;水库等蓄水设施不足,蓄水量有限;嘉南平原农业发展需水量大;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增加,影响农业供水量。
(3)缓解水资源紧张(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持土壤水分,保护土壤肥力;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种植不同农作物),提高农业生产收益;合理利用土壤,保持良好农田生态。
(4)储蓄(增加)灌溉水源;调节灌溉水量;延长灌溉时间。
【点评】本题主要考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总体难度不大。
13.(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渤海油田地处京津冀腹地,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第二大原油生产基地。近年来勘探发现储量都以原油为主,天然气发现较少。2019年2月26日中海油宣布,位于我国渤海海域渤中凹陷的渤中19﹣6气田,测试获得优质高产油气流,确定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凝析油探明地质储量超过I亿立方米。这是渤海湾盆地50年来最大的油气发现。
材料二:1月23日电,近日受强寒潮影响,渤海海冰冰情发展迅速,辽东湾浮冰范围62海里,渤海湾、莱州湾最大浮冰范围5﹣15海里,最大冰厚10厘米。
材料三:如图为环渤海地区地形等高线图。
材料四:根据遥感照片测算的1986﹣1996年期间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增减的变化情况图。
(1)推测渤海千亿级大气田的发现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2)结合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渤海冬季封冻严重的自然原因。
(3)推测1996年后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的知识简析原因。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渤海千亿级大气田的发现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2)本题主要考查渤海冬季封冻严重的自然原因。渤海位子北温带,1月基础气温低;受强寒潮天气影响时,气温降低,加剧海水封冻;周边淡水河流的注入,使海水盐度偏低,海水更易结冰;渤海海水较浅易冻;海湾水域较为封闭,流动性差,容易结冰。
(3)本题主要考查三角洲增速减慢的原因。
【解答】解:(1)结合材料分析,渤海千亿级大气田的发现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可从降低运输成本、缓解能源紧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角度分析。
(2)渤海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离冬季风的源地较近,寒潮天气影响较多,周边淡水河流的注入,使海水盐度偏低,海水更易结冰;渤海海水较浅易冻;海湾水域较为封闭,流动性差,容易结冰。
(3)读1986﹣1996年期间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增减的变化情况图可知,三角洲增速减慢。主要原因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作成效显著;黄河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拦蓄了大量泥沙:生产、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入海水量的减少,输沙能力减弱;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侵蚀加重。
故答案为:
(1)降低从其他地区运输能源的成本;一定程度上缓解东部能源短缺的局面(能源供需地区矛盾);天然气为清洁能源,改普能源结构,提升京津地区的大气质量;带动油汽勘探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渤海位子北温带,1月基础气温低;受强寒潮天气影响时,气温降低,加剧海水封冻;周边淡水河流的注入,使海水盐度偏低,海水更易结冰;渤海海水较浅易冻;海湾水域较为封闭,流动性差,容易结冰。
(3)三角洲增速减慢。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作成效显著;黄河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拦蓄了大量泥沙:生产、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入海水量的减少,输沙能力减弱;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侵蚀加重。
【点评】该题目难度中等,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图,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的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14.(10分)目的地旅游,是指不限制游客所在地,游客利用手机客户端自行选择适合的时间及合适的出行交通工具,到达任意想要游玩的城市或景点的旅游形式。近年来,黑龙江省成为我国南方学生春节前后主要旅游目的地。
分析春节前后黑龙江省吸引南方学生的主要原因。
【分析】目的地旅游,是指不限制游客所在地,游客利用手机客户端自行选择适合的时间及合适的出行交通工具,到达任意想要游玩的城市或景点的旅游形式。
【解答】解:春节前后黑龙江省吸引南方学生旅游的原因可从旅游时间、年俗文化差异和自然景观差异三个角度分析。
故答案为:
春节前后正值学生的寒假,有充足的旅游时间;南方地区与黑龙江省年俗等传统文化迥异;春节前后黑龙江省的临海雪原、冰雕等北国风光景色优美,与温暖湿润、树木常青的南方自然景观不同。
【点评】本题以材料为背景,考查了春节前后黑龙江省吸引南方学生的主要原因,要求学生读材料分析解决问题。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15.马尾松是福建省主要造林针叶树种,闽粤栲是福建省主要常绿阔叶林树种之一。马尾松纯林(图1)树种单一,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为了缓解马尾松纯林存在的生态问题,科研人员开展了在马尾松林内套种闽粤栲(图2)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林内套种闽粤栲等阔叶树对于现有马尾松纯林生态功能的改良有着重要意义。
分析套种闽粤栲等阔叶树对于现有马尾松纯林生态功能的改良作用。
【分析】森林对生态环境的改良作用要从森林对气候、土壤、生物、水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要结合阔叶林和马尾松在树冠、根系、森林结构、种类、枯枝落叶等方面的区别。
【解答】解:套种阔叶树比马尾松树冠大,截留水分更多,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密度大,根系发达,水土保持作用增大;种类多,生物多样性增加;枯枝落叶多,则增加土壤肥力,更有利于林木生长;森林覆盖率提高,对气候调节作用增强;生态环境改善。
故答案为:
套种阔叶树,树叶截留水分更多,涵养水源能力增强;林木密度增大,根系发达,保持水土的功能提高(水土流失减轻);林木种类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凋落物总量增多,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对区域气候的调节作用增强;林地的土壤结构及孔隙状况得到改善,利于林木根系生长等。
【点评】本题考查森林的生态意义,难度一般。解题关键理解森林的生态功能,并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