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吉林省辽源高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解析版)
展开吉林省辽源高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美国农村人口大规模迁移始于20世纪20年代,结束于60年代,均为自发性的移民。1920~1930年农村移民主要迁往大城市,规模较小,且与教育程度呈正相关。1930~1960年农村移民与教育没有相关性,规模较大,与非农区经济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 一般而言,农村人口大量离开农业地区将使原农村地区人民生活大为改善,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在1920~1930年的美国出现,可能是当时( )A. 大量中老年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B. 国家配套政策扶持农业经济发展C. 美国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D. 美国城市工业以高精尖产品为主2. 1930~1960年美国农村移民与教育没有相关性,其背景应该是( )A. 农业经济发展迅速萎缩B. 非农区的经济迅速发展C. 国家政策号召大量移民D. 城乡经济水平差别缩小3. 根据1930年美国前后农村移民规模的差异,体现出1930年前后美国( )A. 迁移距离的差异 B. 科学水平的差异C. 交通水平的差异 D. 工业规模的差异【答案】1. C 2. B 3. D【解析】【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会不断变化。【1题详解】由1920~1930年农村移民主要迁往大城市, 规模较小,且与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可知,这一时期不可能是大量中老年人离开农村,A错误;国家配套政策扶持农业经济发展,会促进农村发展,与题干不符,B错误;美国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农村人口大量增加,迁移量小,影响了原农村地区人民生活大为改善,C正确;这一时期美国正处在工业初级阶段,D错误。【2题详解】由1930~1960 年农村移民与非农区经济呈正相关且规模较大可知,非农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与农业区差距扩大,B正确。【3题详解】1930 年代美国前人口迁移量少, 1930 年代美国后大量人口迁往城市,且与教育没有相关性,说明此时美国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人口的迁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通辽市农科院在科尔沁沙地(见下左图)建设占地约33.3公顷的沙地生态修复试验基地:主要采用沙地衬膜(经拉沙造田平整后采取铺设衬膜形成防渗层(如下右图)技术种植水稻,并利用稻田里丰富的浮游生物和腐殖质散养鸭子、螃蟹泥鳅等。据此完成下列各题。4. 该试验基地发展沙地衬膜种稻的主要原因是( )A. 种植技术先进 B. 劳动力充足 C. 日照时数长 D. 土壤腐殖质多5. 该试验基地的水稻生产属于( )A. 混合农业 B. 生态农业 C. 季风水田农业 D. 商品谷物农业6. 沙地衬膜种植水稻会( )A. 加剧盐渍化 B. 抑制土地沙化 C. 改善地下水质 D. 造成生物入侵【答案】4. A 5. B 6. B【解析】【4题详解】水稻好暖喜湿,在沙地里种水稻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该试验基地发展沙地衬膜种稻的主要原因是种植技术先进,A正确。【5题详解】由材料“利用稻田里丰富的浮游生物和腐殖质散养鸭子、螃蟹、泥鳅等”可知,该试验基地的水稻生产属于生态农业,B正确。【6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沙地衬膜会防止水分下渗,不会加剧盐渍化,对地下水质没有影响,种植水稻不会造成生物入侵,增加植被会抑制土地沙化,B正确。青海湖的冻结和消融与多种自然因素有关。下图示意2004~2015年青海湖开始冻结日期与风速的关系,图中日数表示年内第n日。据此完成下列各题。7. 图示年份中( )A. 风速最大时,开始冻结日期最早B. 风速最小时,开始冻结日期最晚C. 2006~2008年,风速越大,开始冻结日期越晚D. 2012~2015年,风速越大,开始冻结日期越早8. 在湖冰形成初期,较大的风速可促进湖冰形成,原因是大风( )A. 加快表层湖水的流动速度,冻结快B. 加快表层与深层湖水混合,冻结慢C. 加快湖-气间的热量交换,散热快D. 加快湖-陆间的空气对流,散热慢9. 某些年份青海湖湖冰消融过程延长的原因可能是( )A. 气温升高 B. 风速增大 C. 降水增多 D. 光照增强【答案】7. D 8. C 9. C【解析】该题组考查图示信息的应用和知识的迁移应用分析地理现象。【7题详解】依据图示信息,风速最大在2012年,开始冻结日期最早在2005年,A错误;风速最小在2015年,开始冻结日期最晚在2003年,B错误;2006~2008年,风速越大,开始冻结日期先变晚再变早,C错误;2012~2015年,风速越大,开始冻结日期越早,D正确。【8题详解】在湖冰形成初期要促进湖冰的形成需要降低湖水温度,大风加快湖-气间的热量交换,使得湖水散热快、降温快,较大风速可促进湖冰形成,C正确。加快表层湖水的流动速度,湖水不易结冰,A错误;加快表层与深层湖水混合,冻结慢,不能促进湖冰形成,B错误;大风减弱湖陆风,减弱湖-陆间的空气对流,D错误。【9题详解】某些年份青海湖湖冰消融过程延长的原因可能是降水增多,湖水量较大,湖冰较多,C正确;气温升高、光照增强都可以加快湖冰的消融,使得湖冰消融过程缩短,A、D错误;风速增大影响湖水冻结,对消融过程影响不大,B错误。当太阳位于地平线下,且高度角在地平线下18°以内时,天空依然会有不同程度的光亮,这种现象发生在午夜与日出之间时称为曙光,而发生在日落至午夜之间时则称为暮光。读漠河(53°N)某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0. 该日最接近(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11. 此日,该地暮光的持续时间为( )A. 3小时 B. 3小时16分 C. 3小时32分 D. 4小时【答案】10. A 11. C【解析】【10题详解】根据图示可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是60°,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差(纬差是指某地的地理纬度与当日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差值)可得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为23°,最接近夏至日,故选B。【11题详解】正午时间和午夜时间差是12小时,根据图示可知正午时间是11:52,午夜时间是23:52,根据材料符合暮光的是日落至午夜,太阳高度在地平线下14°,(<18°)所以计算出时间为3小时32分。排除ABD,故选C。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2题—第13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14题—第1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烟瘴桂峡谷位于长江源头附近,谷内沟壑纵横,人迹罕至,降水汇集,草甸灌丛丰富,成为珍稀食肉动物雪豹的聚集区。峡谷区域规划建设水电站,通过专家论证后,某生物专家认为,水电站建成将导致雪豹数量锐减。下图示意电站建成前后的M处水位及峡谷的淹没范围。(1)分析大坝拟建在M地的原因。 (2)简述大坝建成后对下游较短河段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3)请你为生物专家的观点提供科学的证明。 (4)从经济角度分析,你是否赞成该水电站建设,说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1)位于峡谷地带,工程量小,便于大坝建设;上游为河谷,有天然的集水区域;该地区落差较大(2)流量季节变化变小;含沙量降低;结冰期变短。(3)水库蓄水将淹没原有草甸,使得食草动物失去食物来源,数量减少,珍稀食肉动物雪豹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数量减少甚至灭绝,危及生物多样性。(4)赞成。该地土地成本低;人烟稀少,不需要大量移民;水电站建成后运营成本低,效益好。不赞成。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水电站建设难度大,成本高;位于河源附近,流量小,水能蕴藏量较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冬季结冰期长,发电量不稳定;电站附近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电力需求量少;距离主消费市场远,输电距离长且消耗大。【解析】本题以水电站的建设为背景材料,考查坝址的选择、大坝建设的影响、人类工程的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工程建设的评价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1)本题主要考查大坝的选址。水库大坝的选址应综合考虑水库大坝的作用和当地自然地理的特点:水库应选择在防洪效果强、水能丰富的地区,即水量大、落差大的地区。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使坝身较短,蓄水区域广,工程量小,节省建筑投资。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地质地形复杂地段,尽量少淹没农田,无泥石流、滑坡等危险地质灾害的地方,以保证工程的安全。读图分析可知,M地处峡谷地带,工程量小,便于大坝建设;上游为河谷,有天然的集水区域;该地区落差较大。(2)本题主要考查大坝建设对下游水文特征的影响。水库具有调蓄功能,因此能够调节水库以下河段的径流量季节变化,从而使得流量季节变化变小,库区水流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从而导致带到下游的泥沙减少,河流的含沙量降低;水库的调节作用,导致冬季枯水期的水量增加,调节能力加强,从而导致结冰期变短。(3)本题主要考查人类工程的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雪豹数量锐减主要从栖息地的破坏、食物来源减少、生态破坏等方面来分析。水库建设会使水位升高,从而导致谷内草甸灌丛大多被淹没,食草动物缺乏食物来源,数量减少,雪豹的食物减少,谷地被淹没,雪豹捕食范围缩小;谷地淹没后,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由陆地变为水域,食物链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从而造成雪豹数量锐减,进而危及生物多样性。(4)本题主要考查工程建设的评价。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从赞成和不赞成两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但要注意要从经济角度分析。该地位于长江的源头地区,人烟稀少,土地成本低,不需要大量移民;水电站建成后运营成本低,效益好。但由于该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水电站建设难度大,成本高;而且从发电量上来说,该地河流的流量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大,而且冬季结冰期长,发电量不稳定;从市场条件来分析,该地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电力需求量少;距离主消费市场远,输电距离长且消耗大,该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小,发挥不出经济意义来。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迪拜杰贝勒阿里人工港以棕榈树为设计原型,年货柜吞吐量在1000万吨左右。该港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港口,建有65个泊位,跨度达15公里。整座岛屿就是一个巨大的避暑胜地和游玩天堂,总共能容纳6万名居民。岛上建设有1.2万栋私人住宅和1万多所公寓;还建有一个水下酒店、一栋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一处室内滑雪场和一个与迪拜城市大小相当的主题公园。该港口建设使迪拜的海岸线增加了720公里。下左图为阿联酋位置图,下右图为杰贝勒阿里人工港示意图。(1)杰贝勒阿里人工港以棕榈树为设计原型,这样设计有哪些优点?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迪拜人工岛对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3)推测建设杰贝勒阿里港口对当地海洋及沿海生态会有什么影响? 【答案】(1)延长港口海岸线,有效增加港口码头,提高港口的吞吐量;港口运输线路多,可以有效分类分流;港口内风浪小,利于航行。(2)此设计有利于增加建筑区的水域面积,利于调节气候;延长海岸线,形成人工港湾,有利于海洋运输的发展,促进石油资源输出;建筑特别,景色迷人吸引大量人口旅游、定居,促进经济发展(或带动房地产和旅游业的发展);扩大领海和海洋专属经济区范围。(3)破坏海湾海洋生物的栖息地;阻止或改变自然海流运动;港区内加剧泥沙淤积(天然沙滩将被侵蚀)。加剧海洋污染。【解析】【详解】(1)杰贝勒阿里人工港以棕榈树为设计原型,设计的优点是延长港口海岸线,使迪拜的海岸线增加了720公里,建有65个泊位,有效增加港口码头。提高港口的吞吐量港口运输线路多,年货柜吞吐量在1000万吨左右。可以有效分类分流港口内风浪小,利于航行。(2)此设计有利于增加建筑区的水域面积,利于调节气候。延长海岸线,使迪拜的海岸线增加了720公里,扩大领海和海洋专属经济区范围。形成人工港湾,有利于海洋运输的发展,促进石油资源输出,年货柜吞吐量在1000万吨左右。建筑特别,景色迷人,建有一个水下酒店、一栋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一处室内滑雪场和一个与迪拜城市大小相当的主题公园。吸引大量人口旅游、定居,促进经济发展,带动房地产和旅游业的发展。(3)建设杰贝勒阿里港口,海岸线向海洋延伸,破坏海湾海洋生物的栖息地,阻止或改变自然海流运动。港口内风浪减小,水体运动减慢,港区内泥沙淤积加剧,天然沙滩将被侵蚀,且会加剧海洋污染。请考生在第14、15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乐山大佛”(见下图)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是在紫红色的砂岩上历时约九十年开凿而成,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通高71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古代石刻弥勒佛坐像,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乐山大佛因常年暴露在自然环境下,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为此,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决定,从10月8日起对大佛进行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工作。根据勘测工作方案,2018年10月8日至2019年2月4日,将自下而上搭建脚手架对大佛进行近距离勘测调查。此阶段,大佛除腿部被遮挡外,其他区域仍可正常观瞻,但出于安全考虑,游览大佛的九曲栈道将在勘测期间暂时关闭,游客不能通过九曲栈道到佛脚进行参观,乐山大佛景区仍正常开放。从10月25日起,乐山大佛景区举行了“见证大佛保护”系列活动。分析乐山大佛胸部开裂残损的原因,并设计三个乐山大佛景区举行“见证大佛保护”活动项目。 【答案】原因: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下受到风雨、植被生长等影响,极易发生风化、渗水等危害;砂岩质地疏松,容易被风化、侵蚀。活动项目:游客可选择在景区佛头平台或乘船观赏大佛,见证大佛的保护;通过沙画、视频、图片等形式了解大佛的修建历程,感受千年大佛保护工作的不易;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建立虚拟展示参观、体验平台;与大佛3D合影,弥补游客不能下九曲栈道观赏大佛的遗憾;游客可在佛头区域通过现场视频寄语未来的大佛和自己,视频影像将和此次勘测工作资料一起存入大佛保护历史档案,向游客发放“来自大佛的礼物”等。【解析】【详解】乐山大佛是在紫红色的砂岩上历时约九十年开凿而成,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胸部开裂残损的原因,从气候角度看,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下,受到风雨、植被生长等影响,极易发生风化、渗水等危害。砂岩质地疏松,容易被风化、侵蚀。出于安全考虑,游览大佛的九曲栈道将在勘测期间暂时关闭,游客不能通过九曲栈道到佛脚进行参观。举行“见证大佛保护”活动项目,弥勒佛坐像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游客可选择乘船观赏大佛,见证大佛的保护。大佛除腿部被遮挡外,其他区域仍可正常观瞻,游客可选择在景区佛头平台观赏大佛,见证大佛的保护。可以通过沙画、视频、图片等形式,了解大佛的修建历程,感受千年大佛保护工作的不易。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建立虚拟展示参观、体验平台。与大佛3D合影,弥补游客不能下九曲栈道观赏大佛的遗憾。游客可在佛头区域通过现场视频寄语未来的大佛和自己,视频影像将和此次勘测工作资料一起存入大佛保护历史档案,向游客发放“来自大佛的礼物”等。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区最重要的生态功能是涵养水源,涵养水源离不开植被的功能,高寒草甸生态环境系统是三江源区主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上个世纪80年代,该区草地生态环境退化严重,退化的高寒草甸植被冠层、枯落物、覆盖度多个层次对水循环产生影响,进而重新分配降水资源,影响草地的水文生态环境。简述退化的高寒草甸植被冠层、枯落物、覆盖度对水循环环节产生的影响。 【答案】草地生态退化,植被冠层减少,使植被截留大气降水功能减弱;枯落物数量减少,使地表水蒸发量加剧;使地表径流的流速加快;进而导致下渗量减少,减少了地下径流;植被覆盖度降低,蒸腾作用减弱;使地表径流速度加快。【解析】退化的高寒草甸植被寇层减少,即草地生态退化,植被冠层减少,使植被截留大气降水功能减弱。某地退化,枯落物数量减少,覆盖率降低,使地表水蒸发量加剧。对水循环的影响是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减弱,使地表径流的流速加快。进而导致下渗量减少,减少了地下径流。植被覆盖度降低,蒸腾作用减弱,使地表径流速度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