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湖南省百所名校大联考(长郡、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2019届高三高考冲刺(解析版) 试卷
展开湖南省百所名校大联考(长郡、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2019届高三高考冲刺
第Ⅰ卷
本卷为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是海河流域某地局部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坪是指山区中局部的平地,图中村名中最可能含有坪的是( )
A. ①村 B. ②村
C. ③村 D. ④村
2. M 乡某日北京时间 4:40 分日出,该日最可能在( )
A. 3 月份 B. 6 月份
C. 9 月份 D. 12 月份
3. 当M乡人在秋分日看到太阳升起时,太阳位于( )
A. 正北方 B. 正东方
C. 东北方 D. 东南方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据题干知,坪是指山区中局部的平地。据等高线知识可以判断,①②④处等高线相对较密集,说明地势起伏较大,不能称之为“坪”;③处等高线稀疏,说明地势起伏小最可能含有“坪”,故选C。
【2题详解】
北半球夏季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若M乡某日北京时间4:40分日出,说明当地日出时间早,当地应是昼长夜短,只有6月份是夏季,3、9月太阳直射在赤道附近,接近昼夜平分,12月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昼短夜长,故选B。
【3题详解】
春秋二分,全球除极点外都是正东方向日出,正西方向日落。由于M乡位于河谷地区,东侧地势高,当看到日出时,实际太阳已经升起一定高度,高于地平线之上了,太阳位于东南方。故M乡人在秋分日看到太阳升起时,太阳位于东南方,故选D。
据人口统计,中国的生育高峰在1991年停止,此后,全国新生婴儿数目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2000年。下图为1984-202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变化趋势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4. 下列时段出生婴幼儿数量下降最快的是( )
A. 1966年-1973年
B. 1973年-1980年
C. 1980年-1990年
D. 1990年-2020年
5. 由图文材料推断,全国高考人数的下降趋势将持续到( )
A. 1998年 B. 2008年
C. 2018年 D. 2028年
【答案】4. B 5. C
【解析】
【4题详解】
结合图示信息1998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达到最低,一般上大学的年龄是18—20岁,可推测18—20年前出生婴幼儿数量下降最快,结合选项可知选B。
【5题详解】
一般入读大学的年龄为18岁前后,根据材料,全国新生婴儿数目下降趋势从1991年一直持续到2000年,18年后即2018年,全国高考人数的下降趋势将会缓解,选C。
普洱茶以云南省当地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由茶农采用特定加工工艺,经发酵后加工制成。在以马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时代,普洱茶要借助路上运输时间进行二次发酵。如今,“渥堆发酵”工艺可将普洱荼漫长的自然发酵时间缩短为45天左右。“渥堆发酵”是指将晒青毛茶堆放成一定高度后洒水,上覆麻布,使之在较高温度、偏低降水量的环境中发酵24小时左右。勐海县位于云南最南端,很多普洱茶生产企业争相在勐海县设厂,即使不设厂,也要把发酵车间设在勐海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催生普洱茶“渥堆发酵”工艺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适宜发酵 B. 传统经验丰富
C. 运输时间缩短 D. 原料优质丰富
7. 普洱茶在勐海县最好的发酵时间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8. 很多普洱茶生产企业争相在勐海县设厂的主要原因是( )
A. 加强企业协作 B. 共用基础设施
C. 提高企业知名度 D. 利用当地独特环境
【答案】6. C 7. A 8. D
【解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灵活应用能力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于茶业的影响,云南气候对于茶业的影响,茶企布局的因素分析,需要结合基础知识,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分析答题。
【6题详解】
根据材料,在过去由于运输时间较长,普洱茶有充足的发酵时间,而现代交通快捷,不能很好的发酵普洱茶,故交通运输时间变化催生了普洱茶“渥堆发酵”技术。C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7题详解】
“渥堆发酵”的环境要求是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少,而该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春季 3~5 月份,降水较少,气温较高,非常适合发酵。A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8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很多普洱茶企业都争相在勐海县设厂,即使不设厂,也要把发酵车间设在勐海县”说明勐海县独特的发酵环境是吸引企业布局的主要原因。D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我国某地的蔬菜大棚,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下图示意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 连作12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主要表现为( )
①土壤沙化 ②土壤酸化
③土壤盐碱化 ④土壤有机质减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10. 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及时深耕土壤 ②采用滴灌技术
③适量掺沙改造 ④增施有机肥料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1. 该地最可能位于( )
A. 珠江三角洲
B. 太湖平原
C. 华北平原
D. 塔里木盆地
【答案】9. C 10. B 11. C
【解析】
【分析】
考查土壤类型的分布,大棚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9题详解】
读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示意图可知,连作12年时,大棚内表层0-40cm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明显减少,大棚内表层0-20cm土壤的PH值减小到小于7,使土壤呈酸性,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和有机质减少,C正确。
【10题详解】
读图可知,连作使大棚内表层土壤呈酸性,而深层土壤PH值变化不大,故可采取及时深耕土壤措施中和土壤酸碱度,以致减缓大棚内土壤酸化及退化速度;土壤有机质减少可增施有机肥故,B正确。
【11题详解】
读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示意图可知,表层土壤(0-20cm)刚耕作1年时呈碱性,说明当地土壤呈碱性,可能位于北方地区,排除A、B项,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排除D项,塔里木盆地中有机质含量低的荒漠土,故选C。
【点睛】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第II卷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在新旧石器时期众多早期人类如明珠般不约而同地散落在黄河的一条条支流上(如图“新旧石器时期黄河流域遗址分布图”),随后人类文明不断由支流走向干流,揭示出人类的文明与河流关系的不断演变过程。
材料二 作为黄河流域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黄土高原当之无愧的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黄土堆积深厚全世界罕见(如图“黄土高原位置、黄土沉积物特征和厚度分布图”)。距今1万年前,中华先民就在黄土高原上耕耘,种植粟黍,发展农业,历经万年而不绝,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深度和厚度。黄土土质疏松,吸水能力犹如海绵,直立性强,土层深厚。
材料三 现在黄土高原考古发掘出来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发现了窑洞式建筑(如图)。
(1)新旧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的一条条支流上,试推测其原因。
(2)从地形角度分析六盘山附近形成巨厚黄土沉积的原因。
(3)说明黄土高原能够易于耕耘且万年而不绝的土壤条件。
(4)新石器时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类住宅多以窑洞为主,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1)新旧石器时代,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其低下,黄河部分支流水量较小,特别是汛期洪涝灾害较少,适合当时人类居住;新旧石器时代,人类数量少,黄河部分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的支流沿岸可以为当时人类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 (言之有理即可)
(2)六盘山附近位于(贺兰山和乌鞘岭的)山口地带,处于西北季风通道内,由于受地形约束(狭管效应),西北风力较大,携带沙尘量大;受(六盘山和秦岭等)东、南部山地的阻碍作用,风力减弱,沙尘不断沉积; (六盘山和秦岭等)东、南部山地阻碍夏季风进入,降水较少,流水侵蚀弱,利于黄土累积。
(3)黄土土质疏松,易于耕作;黄土透气保水,矿物质丰富;土层深厚,分布广,经历长期耕作后仍能保持;黄土沉积过程仍在持续。(任答3点)
(4)黄土土质疏松,具有粉沙性,易于开凿;黄土直立性强,开凿窑洞不会坍塌;土层深厚,窑洞内冬暖夏凉,适宜人类居住;窑洞内气候较为干燥,食物不易变质,利于储存;利于躲避野生动物袭击。(答对3点即可)
【解析】
【详解】(1)早期影响人类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一般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势较高的地方适合建聚落。新旧石器时代,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其低下,黄河部分支流水量较小,特别是汛期洪涝灾害较少,适合当时人类居住;新旧石器时代,人类数量少,黄河部分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的支流沿岸可以为当时人类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
(2)黄土沉积应从黄土的来源、外力搬运、后风速降低沉积形成。据材料二图分析可知,六盘山附近位于贺兰山和乌鞘岭的山口地带,处于西北季风通道内,由于受地形约束,西北风力较大,携带沙尘量大;受六盘山和秦岭等东、南部山地的阻碍作用,风力减弱,沙尘不断沉积; 六盘山和秦岭等东、南部山地阻碍夏季风进入,降水较少,流水侵蚀弱,利于黄土累积。
(3)本题应根据黄土的特点来分析。据材料二可知,黄土土质疏松,易于耕作,吸水能力犹如海绵,直立性强,土层深厚;黄土透气保水,矿物质丰富;土层深厚,分布广,经历长期耕作后仍能保持;受冬季西北季风的影响,黄土沉积过程仍在持续。
(4)区域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的活动,黄土高原的人类住宅多以窑洞为主的主要原因应从黄土特点、自卫等方面分析。据材料二可知,黄土土质疏松,具有粉沙性,易于开凿;黄土直立性强,开凿窑洞不会坍塌;土层深厚,窑洞内冬暖夏凉,适宜人类居住;窑洞内气候较为干燥,食物不易变质,利于储存;同时还利于躲避野生动物袭击。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分盈亏量是指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它的蒸发力(假设水分供应不受限制时,某地可能达到的最大蒸发量)的差值。左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水分盈亏量的空间分布,右图是左图中的甲、乙、丙三地水分盈亏量的月份分配。
(1)图示地区水分盈亏量5月份最低,7~8月份最高,分析其原因。
(2)判断丙地地表水量最大值出现的月份。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3)判断6~8月甲,丙两地太阳辐射量的差异,并解析其原因。
(4)图中乙地水稻单产比小麦高83.9%,净收益是小麦的10.5倍,用水量是小麦的3倍。有人建议该地应分利用当地条件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答案】(1)5月份气温回升快,温度高,蒸发大;雨季未到,降水少,晴天多,蒸发大。7~8月份雨季降水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2)1月份。1月份水分盈亏量为0,之前水分盈亏量大于0,之后小于0,说明该月水量由盈余转为亏损,地表水量达到最大。
(3)甲大于丙。6~8月甲地水分盈亏量小于0,说明距海远,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晴天多;丙地水分盈亏量大于0,说明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晴天少;甲地昼长大于丙地,日照时间长于丙地。
(4)赞同。理由:该地自然条件较优越(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属于半湿润区,有河流提供灌溉水源,土壤肥沃等);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种植水稻产量高,经济效益好。
或不赞同。理由:该地区年降水量少,水分盈亏量低;种植水稻耗水量大,大力种植水稻会加剧该地区生产、生活用水紧张;影响生态环境等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左图经纬度和区域轮廓可知,该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5月份气温回升快,温度高,蒸发大,而雨季未到,降水少,所以亏损多。7—8月是雨季,降水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所以最高。
(2)据材料知,水分盈亏量是指一个地方降水量和它的蒸发力的差值。当盈亏量>0,说明水分盈余,当盈亏量<0,说明水分亏损。据右图可知,丙地1月份水分盈亏量为0,之前水分盈亏量大于0,之后小于0,说明该月水量由盈余转为亏损,因此地表水量达到最大。
(3)影响太阳辐射量的主要因素有纬度、日照时数、天气状况等。根据右图曲线分析可知,6—8月甲地水分盈亏量小于0,说明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丙地水分盈亏量大于0,说明降水多,晴天少,太阳幅度射量少。该时段是夏季,纬度越高,白昼越长。甲地纬度高,昼长大于丙地,日照时间长于丙地,所以太阳辐射量甲大于丙。
(4)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从自然条件和经济效益看,该地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属于半湿润区,有河流提供灌溉水源,土壤肥沃,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优越。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种植水稻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所以赞同。从综合效益看,该地区年降水量少,水分盈亏量低;种植水稻耗水量大,大力种植水稻会加剧该地区用水紧张,影响该地生产、生活、生态等的协调发展,所以不赞同。
(二)选考题:
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城台儿庄地处鲁苏交界,为山东南大门。1938年春,古城化为废墟;2008年台儿庄古城重建。目前融汇入大建筑风格为一体、汇集72座庙宇于一城,保留有53处战争遗迹,拥有18个汪塘和15km的水街水巷,可以舟楫摇曳、遍游全城。台儿庄是古运河畔唯一一座南北交融、中西合壁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座二战纪念城市,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
简述台儿庄古城旅游业开发的有利条件及古城开发的社会意义。
【答案】有利条件: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非凡性突出;旅游资源地域集群状况好;交通便利;临近经济发达地区,旅游消费市场广阔;基础设施完善,接待能力强。(注:答对其中三点,则可满分,)社会意义:有利于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其他合理亦可)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旅游开发的条件和意义。
【详解】旅游业开发的有利条件可从旅游资源种类、价值、集群状况及交通、市场和接待能力说明。社会意义包括文化、教育意义等。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报道,每年约有数万名游客和登山爱好者涌向珠穆朗玛峰的大本营,但是几十年来登 山者丢弃的垃圾不计其数。珠穆朗玛峰上的垃圾包括用完的氧气瓶、攀山设备及更多的人类排泄物等,且各种垃圾已成了登山路标。
简述珠穆朗玛峰垃圾多的原因并提出减少其垃圾的可行措施。
【答案】原因:无人区没有垃圾收集场所;海拔高,缺氧、寒冷、山势险峻,登山者没有能力将自己产生的废弃物带下山, 措施:研发设备,在登山沿途设立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政府部门和环保志愿者组织人力物力定期清理;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法规,使登山者减少垃圾排放,下山时必须携带一定数量的垃圾。
【解析】
【详解】珠穆朗玛峰垃圾多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应从其特殊脆弱的生态环境角度分析。珠峰海拔高,缺氧、寒冷,垃圾不易分解,环境自净能力差;且山势险峻,地势起伏大,登山者没有能力徒步将自己产生的废弃物带下山。人为原因应个无序乱扔和无人区基础设施空缺,没有垃圾收集场所及清理运输人员;游客的环保观念差等方面分析。针对上述原因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例如在登山沿途设立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政府部门和环保志愿者组织人力物力定期清理;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法规,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使登山者减少垃圾排放;完善法律法规,游客下山时必须携带一定数量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