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南郊中学2019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解析版)
展开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南郊中学2019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水稻“一种两收”是利用水稻的再生特性和头季稻收获后的闲置期,通过水肥管理等措施,稻茬休眠芽萌发,进一步生长发育成再生稻。2018年11月,安徽省农科院对长江沿岸某地500亩水稻“一种两收”丰产增效示范田进行测产,综合当年8月对同一地块头季稻的测产数据,两季亩产合计达898.3千克。安徽省将示范推广水稻“一种两收”新模式。
据此完成下列下列各题。
1. 水稻“一种两收”新模式( )
A. 省工、省时、省成本,综合效益高 B. 田间管理费工费时
C. 所产再生稻米质量差,色泽暗 D. 增加了秸秆禁烧的压力
2. 水稻“一种两收”新模式可实验推广地区是( )
A. 三江平原 B. 江汉平原 C. 宁夏平原 D. 伊犁谷地
【答案】1. A 2. B
【解析】
【1题详解】
水稻“一种两收”新模式减少了育种、插秧等环节,降低了人工及种子成本,对头茬稻秸秆再利用,降低了秸秆禁烧压力,省工、省时、省成本,综合效益高,所以A项正确,BC项错误。该模式进行了实验后推广,不会产生稻米质量差,色泽暗等现象。故D项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因为该水稻“一种两收”,当地生长期长,适合在一年两熟或多熟地区可实验推广,三江平原、宁夏平原、伊犁谷地三地纬度较高,生长期不能满足条件,江汉平原位于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符合生长要求,故ACD项错误,B项正确。
某网友在朋友圈发一张照片:某地公路一边是暖黄色的水杉林,一边是墨绿色的柳杉林(下图)。水杉属落叶乔木,喜温暖湿润,适生土壤为酸性山地土壤或冲积土,多生于山谷或山麓附近,地势平缓、湿润或稍有积水的地方。柳杉是常绿乔木,喜温暖湿润、云雾弥漫、夏季较凉爽的山区气候,适生深厚肥沃的沙质土壤,忌积水。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 导致公路两侧植被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光照 B. 土壤
C. 降水 D. 气温
4. 该景观可能出现在( )
A. 天山山麓 B. 长江三角洲
C. 太行山山麓 D. 四川盆地东部山地
【答案】3. B 4. D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适宜两种植物生长的土壤不同,所以B项正确。从图中分析,两种植物分布区只有一线之隔,两侧光照、降水、气温分布差异不大,边界模糊,故ACD项不是主要原因。故选B。
【4题详解】
因为柳杉属于常绿乔木,所以分布与亚热带地区,排除天山山麓和太行山山麓,AC项错误。又因为两种植被都适合生长在山区,故D项正确。 长江三角洲为平原地区,不适合生长,B项错误。故选D。
等坡度线是地表坡度值相等的点连成的线,左图是我国南方某地区等坡度线图,图中数字代表坡度;右图为该地河谷中一传统村落分布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5. 左图所示区域( )
A. 甲河段比乙河段流速快 B. 乙河段侵蚀作用比甲明显
C. M 地坡度比池塘周围陡 D. 乙河段水位季节变化比甲小
6.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考虑,右图中村落前池塘的布局有利于( )
A. 汇聚坡面径流 B. 增加大气降水
C. 扩大耕地资源 D. 预防洪涝灾害
【答案】5. B 6.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等值线图的判断,意在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及综合判断分析能力,难度较大,综合性强。
【5题详解】
图中数字表示坡度,数字越大,坡度越陡。乙地数字大于甲地,说明乙地坡度陡,流速快,侵蚀作用比甲地明显,故B正确,A错误。 M 地等坡度线密集,只能说明坡度变化幅度大,不能说明坡度陡,故C错误。 池塘对河流具有调蓄作用,会使其下游河流水位变化变缓,结合图2可推测该河流大致流向为西南流向东北,乙地位于池塘上游,故 D 错。故选B。
【6题详解】
从合理利用资源的角度考虑,该村附近池塘的布局有利于汇聚坡面径流,合理利用水资源,A对。增加大气降水、预防洪涝灾害不是资源利用角度;池塘开挖不能扩大耕地资源,B、D、C 错。故选A。
钱塘江河口段河床高度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在不同季节、不同河段受侵蚀或堆积作用发生明显变化。研究人员曾连续多年对闸口至澉浦段河床高度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枯水期仓前以西升高,以东降低。历史上钱塘江河口潮强流急,河床宽且浅,冲淤幅度很大,导致主河道摆动频繁。20世纪60年代以来,水利部门对钱塘江河口进行了治理,缩窄江道是其中重要措施。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7. 江道缩窄前,枯水期主要外力作用及仓前东、西两侧河段河床高度的变化,推测合理的是( )
A. 河流作用为主,西侧侵蚀降低,东侧堆积升高
B. 河流作用为主,西侧堆积升高,东侧侵蚀降低
C. 潮流作用为主,西侧侵蚀降低,东侧堆积升高
D. 潮流作用为主,西侧堆积升高,东侧侵蚀降低
8. 与江道缩窄后相比,江道缩窄前,钱塘江最佳观潮点( )
①偏东
②偏西
③潮差较大
④潮差较小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9. 缩窄江道的主要目的是( )
A. 稳定入海江道 B. 增大河流入海径流量
C. 减轻海水侵蚀强度 D. 减轻风暴潮对河口的影响
【答案】7. D 8. D 9. A
【解析】
【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江道缩窄前,“枯水期仓前以西河床高度升高,以东降低”,结合所学知识再加上材料信息中“河口段河床高度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可以推测出枯水期河水水位下降,河流径流量少,而枯水期时海水上溯势力较强,可能大致到达仓前,受海水顶推作用影响,河水到达仓前以东河段较少,所以仓前以西河段以沉积为主、河床堆积升高,仓前以东河段则受海水冲淤影响较大、河床侵蚀降低,由此推知,江道缩窄前,枯水期主要外力作用以潮流作用为主,西侧堆积升高,东侧侵蚀降低,选D。
【8题详解】
最佳观潮点,应该在潮差大的地方,一般海水入江后受地形变窄的限制,易形成更大的海潮,也就是说潮差增大,再从图上可以看出当河道缩窄后,由宽到窄的喇叭口明显东移,所以当江道缩窄后,钱塘江最佳观潮点东移且潮差增大,故选D。
【9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在20世纪60年代河道没有缩窄前,河流的“主河道摆动频繁”,所以缩窄河道是为了减少主河道的摆动、稳定入海江道,A对;由于江道缩窄,河流入海径流量可能会减少,而海水受狭窄河道的影响,波涛激荡,势力更强,所以其入侵程度会有所增强,风暴潮对河口的影响可能也会增大,据此分析选A。
逆光是在被摄主体恰好处于光源和照相机之间时,极易造成被摄主体曝光不充分的一种状况。但有时候逆光产生的特殊效果也不失为一种艺术摄影的技法。日出日落时分,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较小(约为0°-30°),强度弱,对逆光拍摄最有利。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各大手机生产商争相开发和完善“逆光也清晰”拍照功能。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 位于重庆市(29°N,106°E)的张先生约摄影师于3月20日下午拍摄逆光照片的最佳时间(北京时间)是( )
A. 16:00-18:00 B. 17:00-19:00
C. 18:00-20:00 D. 19:00-21:00
11. 刺激手机厂商开发“逆光也清晰”拍照功能的主要因素是( )
A. 生产技术进步 B. 企业竞争加剧
C. 交通运输的发展 D. 市场需求的扩大
【答案】10. B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3月20日,接近春分日,各地近乎昼夜平分,各地大约于地方时18点日落。根据材料,日出日落时分,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较小(约为0°-30°)时,对逆光拍摄最有利。即日出后2小时、日落前2小时拍摄条件最好,因此,拍摄时间应为地方时16-18点,该地比北京时间晚1小时,故对应北京时间为17:00-19:00,选B。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各大手机生产商争相开发和完善“逆光也清晰”拍照功能。”说明客户对逆光拍摄的需求越来越多,市场刺激了手机厂商的开发,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2-13题为必考题,每个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4-1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定西,是黄土高原上典型的苦瘠之地,但马铃薯产量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一且个大质优、口感醇香。当地马铃薯4~5月播种,9~10月采收。采用黑色地膜全膜覆盖栽培并与豌豆套种的方式耕作。不少农户将收获后的马铃薯窖藏,地窖避光且温、湿度适宜,可有效避免马铃薯发芽或干枯。定西市政府曾提出打造“中国薯都”的目标,但遇到了来自内蒙古东部乌兰察布市的强力竞争。下图为定西与乌兰察布地理位置示意图。
(1)推测定西适宜马铃薯生长的气候条件。
(2)分析定西马铃薯种植采用黑色地膜全膜覆盖栽培并与豌豆套种的原因。
(3)分析定西马铃薯常用窖藏并用水反复打湿地窖地面和墙壁的原因。
(4)与乌兰察布相比,分析定西竞争“中国薯都”的劣势。
【答案】(1)①光照充足;②昼夜温差大;③湿润;④喜温凉(任答2点)
(2)①年均温低,生长期短,有利于提高地温;②蒸发量大,有利于减少蒸发,保持土壤水分;③黑色地膜,遮光性强,有利于抑制杂草生长;④套种豌豆,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⑤豌豆根部具有固氮作用,提高土壤肥力;⑥增加农产品种类,提高经济效益或提高土地利用率。(任答4点)
(3)①地窖中光线弱,避免马铃薯发芽; ②地窖内温差小,有利于保持适当温度,延长储存时间;③反复打湿地窖,保持湿度,有利于马铃薯水分储存,避免马铃薯(发芽、干枯)变质。
(4)①地势相对崎岖,种植土地分散,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条件差; ③距离市场远,产品运输成本高。(任答2点)
【解析】
【详解】(1)定西位于西北内陆,降水较少,光照充足。气候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大于400mm,位于半湿润区,土壤较湿润。位于黄土高原,气候温凉,适宜马铃薯生长。
(2)该地气候温凉,年均温低,生长期短,地膜覆盖有利于提高地温。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地膜覆盖有利于减少蒸发,保持土壤水分。黑色地膜,遮光性强,有利于抑制杂草生长。套种豌豆,能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水分蒸发。豌豆根部具有固氮作用,能提高土壤肥力。套种可增加农产品种类,提高经济效益或提高土地利用率。
(3)农户将收获后的马铃薯窖藏,是因为地窖避光且温、湿度适宜,可有效避免马铃薯发芽或干枯。地窖中光线弱,可避免马铃薯发芽。地窖内温差小,有利于保持适当温度,延长储存时间。反复打湿地窖,利于保持窖内湿度,有利于马铃薯水分储存,避免马铃薯干枯变质。
(4)与乌兰察布相比,定西的地势相对崎岖,地表沟壑多,种植土地分散,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是黄土高原上典型的苦瘠之地,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条件差。距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远,产品运输成本高。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迪拜杰贝勒阿里人工港以棕榈树为设计原型,年货柜吞吐量在1000万吨左右。该港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港口,建有65个泊位,跨度达15公里。整座岛屿就是一个巨大的避暑胜地和游玩天堂,总共能容纳6万名居民。岛上建设有1.2万栋私人住宅和1万多所公寓;还建有一个水下酒店、一栋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一处室内滑雪场和一个与迪拜城市大小相当的主题公园。该港口建设使迪拜的海岸线增加了720公里。
(1)杰贝勒阿里人工港以棕榈树为设计原型,这样设计有哪些优点?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迪拜人工岛对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3)推测建设杰贝勒阿里港口对当地海洋及沿海生态会有什么影响?
【答案】(1)延长港口海岸线,有效增加港口码头,提高港口的吞吐量;港口运输线路多,可以有效分类分流;港口内风浪小,利于航行。
(2)此设计有利于增加建筑区的水域面积,利于调节气候;延长海岸线,形成人工港湾,有利于海洋运输的发展,促进石油资源输出;建筑特别,景色迷人吸引大量人口旅游、定居,促进经济发展(或带动房地产和旅游业的发展);扩大领海和海洋专属经济区范围。
(3)破坏海湾海洋生物的栖息地;阻止或改变自然海流运动;港区内加剧泥沙淤积(天然沙滩将被侵蚀)。加剧海洋污染。
【解析】
【详解】(1)杰贝勒阿里人工港以棕榈树为设计原型,设计的优点是延长港口海岸线,使迪拜的海岸线增加了720公里,建有65个泊位,有效增加港口码头。提高港口的吞吐量港口运输线路多,年货柜吞吐量在1000万吨左右。可以有效分类分流港口内风浪小,利于航行。
(2)此设计有利于增加建筑区的水域面积,利于调节气候。延长海岸线,使迪拜的海岸线增加了720公里,扩大领海和海洋专属经济区范围。形成人工港湾,有利于海洋运输的发展,促进石油资源输出,年货柜吞吐量在1000万吨左右。建筑特别,景色迷人,建有一个水下酒店、一栋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一处室内滑雪场和一个与迪拜城市大小相当的主题公园。吸引大量人口旅游、定居,促进经济发展,带动房地产和旅游业的发展。
(3)建设杰贝勒阿里港口,海岸线向海洋延伸,破坏海湾海洋生物的栖息地,阻止或改变自然海流运动。港口内风浪减小,水体运动减慢,港区内泥沙淤积加剧,天然沙滩将被侵蚀,且会加剧海洋污染。
请考生在第14、15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4.2018年7月16日至9月30日(共计76天),贵州省旅游发展委员会针对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湖南省、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等10个省(区、市)居民推出专项旅游优惠政策,盛邀当地居民来贵州避暑,推动全省避暑旅游经济持续升溫。捃了解,此次“大礼包”内容包含门票、自驾游、航线及机票优惠,以及旅游包机、旅游专列补贴等政策,具体有:门票优惠——“十省区市”居民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享受全省各收费景区门票挂牌价五折优忠,以上优惠政策不包括温泉景区门票和景区内特许经营性项目;自驾游优惠——“十省区市”车牌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行驶贵州境内高速公路实施五折通行优恵。
分析在此期间贵州省针对上述10省区推出专项旅游优惠政策的原因。
【答案】上述10 省均位于南方地区,夏季气温高;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夏季气温凉爽,利于避暑;距离贵州较近,经济距离短,交通便利;上述10 省经济较发达,市场条件好;通过优惠政策降低旅游费用,提高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解析】
【分析】考察旅游地理相关知识,不同的区域推出专享旅游政策原因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特征可以通过分析,他们的区位优势这个角度去回答专享旅游政策优惠的原因。
【详解】这几个省区区位优势共性是气候特点,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夏季温度高,同时经济较发达市场条件较好,国家给予大力支持政策优惠,他们的个性特征,比如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夏季气候较为凉爽,适宜度假,躲避酷暑天气,同时距离贵州比较近,交通便利,交通运费成本,降低地理位置优越。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些城市为了达到用3—5年时间建造“生态园林城市”的目的,不惜花巨资兴起“大树进城热”,期望通过移植大树快速致“绿”,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某一滨海城市,将投资2亿元,引进50万株大树绿化城市。近期有关专家明确指出:建设生态城市要尊重客观规律,欲速则不达:真正使城市变成生态型的园林或森林城市,对我国不少城市而言,没有10—20年的时间是不可能的。如何正视“大树进城热”这一问题,应引起人们认真思考。(所谓大树,主要指那些树体高大或胸径20cm以上,或树龄较大而具有一定园林观赏价值的树种,如樟树、杜英、银杏、桂花等。)
分析“大树进城”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对城市的有利影响:大树枝繁叶茂,叶面积大,能够进行强有力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进而能增加空气中的湿度和氧气的含量调节气候;大量叶片能减少灰尘,吸烟滞尘;树木能截留雨水涵养水源。对树木原生地的不利影响:“大树进城”严重破坏了树木原生地生态系统,使其它植物种类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大树进城”后,树体被破坏,短期内起不到预期的绿化效果;大树移植成活率低,劳民伤财。
【解析】
【分析】该提议生态园林城市的盲目和过度建设建设为背景,考察了植被,对于气候以及
生态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紧扣着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人地协调观。
【详解】要从有利方面和不利两个方面去说,有利的影响,主要是植被对于气候的调节功能,尤其是植被可以吸附灰尘和污染物净化空气,同时调节湿度,还可以涵养水源,减轻路面硬化引发的城市内涝等生态环境问题。不利影响主要是针对原生的大树被移栽导致去生态环境恶化,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短期内大树被移栽难以成活成活率低,同时成本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