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安徽省合肥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解析版)
展开安徽省合肥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第I卷(选择题)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免耕是指作物播种前减少翻动表土、保留部分秸秆残茬的耕作方式。巴西马托格罗索州是世界主要的转基因大豆产区之一,该州普遍采用免耕技术种植大豆。我国从马托格罗索州进口的大豆主要用作饲料原料,而我国东北地区生产的优质大豆主要用作食品原料。下图示意马托格罗索州位置。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与马托格罗索州相比,我国东北地区种植大豆的优势自然条件为( )
A. 土壤肥沃 B. 热量充足
C. 光照丰富 D. 水源充足
2. 马托格罗索州采用免耕技术种植大豆的目的是保持土壤( )
①水分 ②空气 ③有机质 ④矿物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数量显著增长,这能反映我国( )
A. 农业人口减少 B. 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C. 大豆品质降低 D. 居民饮食结构变化大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我国东北地区位于北半球中纬度,马托格罗索州位于南半球低纬度。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一年只能种植一季,且太阳高度角小,光照不如马托格罗索州,故BC错误;马托格罗索州位于巴西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比我国东北地区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水源丰富,故D错误;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马托格罗索州位于热带,微生物活跃,降水多,湿季淋溶作用较强,土壤肥力低,故该题选A。
【2题详解】
根据材料免耕是指作物播种前减少翻动表土、保留部分秸秆残茬的耕作方式。减少了对表土的翻动能够减少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的水分,保留部分秸秆残茬,能够减少阳光对土壤的直接照射,利于保持水分;秸秆残茬一方面削弱风速,减少风蚀作用,另一方面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和矿物质,利于保持土壤肥力,故①③④正确;免耕能够减少因机械碾压和耙地引起土壤形状的变化(大的孔隙减小)从而利于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故②错误,所以该题选C。
3题详解】
根据材料我国进口大豆主要用作饲料,进口大豆显著增加,说明我国饲料需求量增加,畜牧业发展速度快,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对乳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故D正确;农业人口减少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对我国大豆进口没有影响,故AB错误;根据材料我国大豆主要用作食品原料,和进口大豆的用途不同,所以我国大豆的品质和产量的变化对进口大豆影响不大,故C错误,所以该题选D。
【点睛】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有保土、保水、保肥、省工、省力、省能及增产、增效、增收的特点
2014年,全球轨道交通装备最大的供应商中国中车赢得波士顿地铁车辆采购项目。2015年,中国中车在眷田市建地铁车辆生产厂,并保留厂区内承栽着当地辉煌工业历史的老建筑“西屋工厂”,这一举动赢得了当地居民的赞赏。此后中国中车陆续在美国获得大量订单。下图示意马萨诸塞州位置。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 马萨诸塞州引人中国地铁车辆生产厂有利于该州( )
A. 产业转型升级 B. 就业机会增加
C. 生态环境改善 D. 城市化水平提高
5. 中国中车未选择波士顿而在春田市建厂的主要原因是春田市( )
A. 交通便利 B. 市场需求大
C. 劳动力充足 D. 产业基础好
6. 中国中车保留老建筑“西屋工厂”的主要目的是( )
A. 尊重当地文化 B. 减少建设投资
C. 美化工厂环境 D. 增加旅游收入
【答案】4. B 5. D 6. A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材料中国中车赢得波士顿地铁车辆采购项目,在马萨诸塞州引入地铁车辆生产厂主要为波士顿以及美国其他地区提供地铁车辆,有利于减少运输费用,充分利用当地的基础设施,提供就业岗位,带动该州的经济发展;一个工厂的建设对于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很小,故A、D错误;建设车辆生产厂可能会增大生态环境的破坏,故C错误,所以该题选B。
【5题详解】
读图波士顿位于沿海,且波士顿城市规模比春田市大,所以波士顿、市场、劳动力条件要优于春田市,故ABC错误;根据材料中车公司保留厂区内承载着当地辉煌工业历史的老建筑“西屋工厂”,说明该地工业历史悠久,产业基础雄厚,故该题选D。
【6题详解】
根据材料“西屋工厂”为承载着当地辉煌的工业历史的老建筑,将其保留在厂区内,能够照顾当地民族情节,尊重了当地文化,更容易让当地民众接受,故A正确;保留该建筑物不会作为厂房,对建设投资的影响较小,故B错误;该建筑对厂区环境以及当地的旅游收入影响不大,故CD错误,所以该题选A。
【点睛】中国中车保留老建筑“西屋工厂”实质上体现了跨国集团的“本土化”战略。本土化的实质:“本土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全方位融入东道国经济中的过程,一般通过全面的调查、了解本土的实际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情况而进行的一系列融入性调整。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外来跨国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能更好地满足本土消费者的需要,同时也节省了国外企业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有利于东道国经济安全、增加就业机会、管理变革、加速与国际接轨。
东非埃塞俄比亚的津奇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农业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方式为主,农户生产的农作物有苔麸、小麦、鹰嘴豆、草豌豆等。2017年中国为津奇地区援建的公路正式通车。下图示意2013年津奇地区苔麸、小麦、鹰嘴豆和草豌豆不同单产的农户数。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7. 2013年,津奇地区单产最高的农作物最可能是( )
A. 苔麸 B. 小麦 C. 鹰嘴豆 D. 草豌豆
8. 研究人员发现援建公路通车后,公路沿线地区小麦和鹰嘴豆的单产显著提高,这是因为( )
A. 农产品销售便利,农民生产投入增多
B. 机械化耕作便利,农业生产规模扩大
C. 农业生产技术先进,农作物单产提高
D. 农村劳动力外流,人均耕地面积增加
【答案】7. B 8. A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材料四种农作物中单产在1000kg/hm²以上种植小麦的农户数最多,且产量在200kg/hm²-500kg/hm²中的农作物中,种植小麦的农户数量最少,说明小麦最可能在该区域的单产最高,故该题选B。
【8题详解】
根据材料“该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农业以自给自足小农经营方式为主”说明该地区生产较为粗放,投入少,产出较少,援建公路通车后便于农产品的销售和生产资料的投入,从而能够提高其单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对于提高单产影响很小,故B错误;该地区经济落后,技术水平相应较低,故C错误;人均耕地增加能够提高机械化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对于单产没有影响,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
南亚地区的气候状况整体由冬夏季大气环流形势决定。下图示意南亚地区夏季风进退时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图示区域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的地方位于( )
A. 西南部 B. 东南部 C. 东北部 D. 西北部
10. 3月到5月为南亚地区的热季,该季节南亚地区气温高的原因有( )
①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高度较大 ②西南季风到达,带来的热量较多
③受东北季风控制,晴天多云量少 ④北方山地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 斯利那加每年3月份降水量最大。该月影响斯利那加的近地面大气环流状况为( )
A. 东北信风 B. 东北季风
C. 西南季风 D. 盛行西风
【答案】9. B 10. C 11. D
【解析】
【9题详解】
读图西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7月1日左右,退却时间在9月1日到9月15日之间;西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6月10日前后,退却时间为10月1日到10月15日之间;东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6月1日前后,退却时间为10月15日前后;东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5月20日前后,退却时间为10月15日前后,比较可得受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的地区为东南部,所以该题选B。
【10题详解】
3月到5月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半球,北半球白昼变长,太阳高度角变大,吸收热量增多,气温较高,故①正确;3月-5月西南季风还未到达(西南季风影响南亚的时间为6-9月),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晴天多,降水较少,故②错,③对;南亚北部为喜马拉雅山,阻挡了北部南下的冷气团,气温高,故④对,所以该题选C。
【11题详解】
读图斯利那加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东北风的背风坡,故AB错误;夏季风到达的时间为7月份前后,3月份夏季风尚未到达,故C错误;该地海拔较高,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故该题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布亚新几内亚(以下称巴新)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除首都莫尔兹比港和最大港口城市莱城,巴新人口集中分布在内陆的H地区。巴新地处板块边界,地形地质复杂,火山地震频发,森林茂密,交通不便,全国97%的土地为800多个文化风俗各畀的土著部族拥有。 近期,巴新政府计划在莫尔兹比港和莱城港之间修建一条公路,但遭到国内部分民众反对。下图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形图。
(1)从气候角度简析巴新人口集中分布在H地区的原因。
(2)分析莱城港成为巴新最大港口的区位条件。
(3)简析航空运输成为巴新各城市间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原因。
(4)巴新政府计划在首都莫尔兹比港和莱城之间修建公路。你是否赞成并说明理由。
【答案】(1)巴新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 H地区地势较高,气候较为凉爽。
(2)莱城港通过公路与中部高地地区相通,港口的腹地范围大,人口多,经济活动规模大,物资的进出口量大;莱城港地处港湾地区面积大,风浪小;港口水深,便于大型船舶的停靠;港区陆域较平坦,便于筑港。
(3)地质地形复杂,公路、铁路等陆地交通线修筑难度大,费用高,很多主要城市间缺少公路线连接;巴新地形多山地,主要城市之间公路运输时间长,航空运输速度快;船舶航行速度慢,各岛屿上的主要城市之间交通出行常依赖航空运输。
(4)赞成完善国内路网;莫尔兹比港和莱城是巴新最大的两个城市,交通运输需求量大,修建公路方便两城市间的百姓出行和物资运输(和航空运输相比,可降低两地之间的交通运输成本,和水路运输相比,可节约运输时间);公路沿线地区可凭借便利的交通发展经济。
不赞成 巴新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缺少修建公路的资金;公路沿线山地、河流多,火山、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施工难度大;沿线地区属于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丰富,公路建设会破坏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土地属土著部族私有,征用土地难度大。
【解析】
【分析】本题以巴布亚新几内亚为区域背景,考察城市区位因素以及交通运输站点和线路的区位条件。
【详解】(1)本题考察影响城市的区位,该地区纬度低,热带雨林气候分布范围广,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高海拔地区,气候凉爽,适宜人类居住,所以该地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势较高的H地区。
(2)本题考察港口的区位条件。水域条件:港阔水深便于船只的航行和停泊,位于峡湾中,风浪较小;纬度较低,无结冰期。陆域条件:地势平坦,便于港口的建设和布局;经济腹地广阔,且腹地内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3)本题应从航空运输和其他交通方式的比较进行分析,航空运输适宜长途运输,巴新各城市间距离较远,航空运输速度快效率高;读图巴新地势起伏大,陆运交通投资较大,线路较少,且速度较慢,用时较长;水运交通虽运量大,但速度最慢,运输效率低。
(4)本题为辨析类试题,若赞同该线路修建,应从运输需求和建设的意义两方面分析。两个城市经济发达,运输需求量大,建设道路能够完善交通运输网,加强两地经贸联系,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不赞同线路的修建,应从不利修建的区位因素分析,公路沿线地势起伏大,处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河流较多,建设难度较大;穿过雨林地区,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该国经济落后,缺少建设资金和技术;根据材料“全国97%的土地为800多个文化风俗各异的土著部族拥有”可能会导致征地成本较高,难度较大。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车尔臣河流域荒漠广布,生态脆弱。1990-2010年,流域内降水增加,冰川积雪面积缩小,海拔1300米以上地区自然植被覆盖度增加,海拔1300米以下地区自然植被覆盖度减少。同期该流域人口数量及耕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危机日益凸显。下图示意车尔臣河流域地理事物分布。
(1)1990-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内降水增加,推测在此背景下该流域冰川积雪面积缩小的原因。
(2)从气候变化角度,分析1990-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内海拔1300米以上地区自然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原因。
(3)分析1990 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内海拔1300米以下区域自然植被覆盖度减少的原因。
(4)为应对水危机,有学者建议向车尔臣河流域调水,试分析调水对该流域生态环境带来的可能影响。
【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积雪消融快,融雪速度超过流域内冰川积雪积累速度,冰川积雪面积缩小
(2)全球气候变暖,山地热量增加,自然植被覆盖区域向高海拔地区扩展;流域内降水增加,同时由于气温升高,高山冰雪融水增加,部分干旱地区水分增多,自然植被覆盖度增加。
(3)全球气候变暖使该地区气温升高,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干旱加剧,自然植被退化;中下游地区人口增加,人类经济活动增加,用水量增加,开垦耕地,自然植被覆盖度减少。
(4)有利影响:调水增加区域内生态用水供应量,利于恢复流域植被,抑制土地荒漠化;保护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引淡淋盐,减轻土壤盐渍化;增加流域空气湿度,改善区域气候。
不利影响:绿洲农业规模扩大,不合理灌溉可能造成土壤的盐渍化。
【解析】
【分析】本题考察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跨流域调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应结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去分析。
【详解】(1)根据材料车尔臣河流域内降水增加,利于冰雪的积累,但该流域冰川积雪面积缩小,说明其冰雪消融的速度大于积累的速度,气温是影响冰雪消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使冰雪消融速度大于积累速度。
(2)从气候角度分析植被覆盖度增加说明该地区水热条件发生变化。根据上题1990- 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因为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增多、冰雪覆盖面积减小,使该1300米以上的干旱地区水分增多、热量增加,更利于植被的生长,所以其植被覆盖度增加。
(3)根据材料该流域人口数量及耕地面积显著增加,生活和农业用水增加,过度农垦,使自然植被减少;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变大,加剧水资源短缺,使植被退化。
(4)跨流域调水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有利的影响:缓解水资源不足,增加植被覆盖率,缓解荒漠化;调节气候,增加空气的湿润度,增加降水;引淡淋盐,缓解盐碱化。不利的影响:水资源增多,耕地面积扩大,导致植被破坏,加剧土壤盐碱化。
请考生在第14、15两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14.【选修3:旅游地理】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界上。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登山爱好者攀登珠峰。攀登珠峰的费用不菲,以从尼泊尔境内登山为例,人均花费一般在3-8万美元,包括登山许可费等多项高昂的费用。
结合珠峰旅游资源的特殊性,说明攀登珠峰各项费用高昂的原因。
【答案】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独一无二,旅游资源稀缺,登山许可证收费高;登山爱好者带来的垃圾处理难度大,清理费用高;环境恶劣、天气多变,聘请专业向导和购买相关服务收费高;珠穆朗玛峰海拔高,气候高寒、空气稀薄、路途艰险,需要购买特殊昂贵的登山装备;攀登危险性高,保险费用高;登顶前的适应性训练时间长,花费高。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详解】根据材料珠峰旅游资源稀缺,登山许可费用较高;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自然环境恶劣,需要购买专业的登山设备,价格昂贵;需要雇佣专业向导,价格较高;登山前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训练,花费较多,因为其危险性大,保险费用较高;生态环境脆弱,处理登山垃圾花费多等。
15.【选修6:环境保护】
机动车尾气是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机动车单位油耗影响尾气排放,山区道路特点影响机动车单位油耗。下图示意机动车单位油耗与道路坡度(正值为上坡,负值为下坡)和机动车速度的关系。
结合山区道路特点,从道路建设方面说明减轻山区机动车尾气污染的合理措施。
【答案】山区道路狭窄,适当拓宽山区道路;山区道路坡度较大,建设桥梁隧道,降低道路坡度;山区道路弯道多,合理控制道路弯度;合理设置红绿灯、弯道广角镜等交通设施,提高车速,减少油耗,减轻尾气排放。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通过交通产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考察图表分析能力。
【详解】根据材料单位油耗越大,排放污染气体越多。读图下坡油耗较低,且车速的快慢对单位油耗影响较小;上坡情况下,同等车速下,坡度越大,单位油耗越大;相同坡度,车速越慢单位油耗越大,所以可以通过修建桥梁和隧道降低坡度从而减少单位油耗;拓宽山区道路、合理道路弯度以及交通信号灯,增强车辆通过能力,从而通过降低油耗减少大气污染。
【点睛】能够解读图表信息是解答该题的关键,根据图示上坡坡度越陡,油耗越大,同样坡度车速越小,油耗越大,所以可从降低坡度和提高车速两个方面去分析降低油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