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广东省佛山市2019届高三开学适应性考试(解析版)
展开广东省佛山市2019届高三开学适应性考试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 黑色区域代表的地理事物可能是 ( )
A. 古代城市群遗址分布区 B. 第四纪冰川分布中心
C. 煤炭资源分布区 D. 灌溉农业分布区
2. 甲处平原呈现波状起伏的特点,其形成原因是 ( )
A. 冰川运动过程中夹带物质的沉积 B. 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表土的堆放
C. 河流突发性大洪水形成的堆积物 D. 古代城堡建设所造成的人为堆高
【答案】1. B 2. A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详解】
读图,根据海陆轮廓分析,图示的黑色区域主要分布于高山地区,可能为第四纪冰川分布,B对。古代城市群遗址分布区不只分布在高山区,A错。煤层是沉积形成,山地不是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区,C错。灌溉农业分布区主要在河流中、下游区,不是山区,D错。
【2题详解】
读图,图示甲处平原为欧洲中部的波德平原,呈现波状起伏的特点,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历史时期的冰渍物沉积而形成的,A对。与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表土的堆放,河流突发性大洪水形成的堆积物,古代城堡建设所造成的人为堆高无关,B、C、D错。
考点:世界地理概况,区域地理特征及成因。
【名师点睛】了解世界主要区域的轮廓特征,掌握主要山脉分布区的大约位置。可以用排除的方法,根据古城市群、煤炭资源、农业区分布特点,排除不可能 的选项,只有冰川分布与高山区关系密切。冰川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表呈波状起伏的特点。
读某河流干流和流域范围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3. 图中河流的甲—乙河段流域范围非常狭窄,其主要原因是 ( )
A. 泥沙淤积使河床过高,支流难以汇入
B. 河流两岸被高山束缚,山高谷深
C. 上游气候寒冷干燥,支流稀少
D. 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
4. 下列关于图中丙地区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气温年较差小,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
B. 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东北信风带控制
C. 地势起伏大,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D. 寒潮、台风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
5. 该河流中、下游平原是重要农业区,影响其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 )
①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②水、陆交通发达,便于粮食大量出口 ③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 ④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⑤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⑥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答案】3. B 4. A 5. B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和陆地轮廓可判断出该地位于中南半岛,河流的甲—乙河段流域范围非常狭窄的主要原因是河流两岸被高山束缚,山高谷深,B正确。
【4题详解】
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和陆地轮廓可判断出该地位于中南半岛,丙地是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气温年较差小,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A正确;夏季受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受来自陆地的东北季风影响,降水少。
【5题详解】
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和陆地轮廓可判断出该地位于中南半岛,是热带季风气候,该河流中、下游平原农业地域类型是季风水田农业,影响其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是①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③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⑥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B正确。
下面甲图为南美洲局部地区图,乙图为甲图中E地区的地形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6. A地附近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其开发困难的原因可能是 ( )
A. 地势平坦,水能资源缺乏
B. 缺少天然海港,外运不便
C. 气候干旱,水源短缺,缺乏能源支撑
D. 受寒流影响,阴天日子多
7. D地区葡萄种植的经济效益比C地区更好的原因可能是 ( )
A. C地区的阴天日子多,光照条件差
B. C地区人烟稀少,市场需求量小
C. D地区昼夜温差更大,葡萄质量更好
D. D地区冰雪融水量更大,水源灌溉更便利,单位产量更大
8. 乙图中B河流定期改向的原因可能是 ( )
①全区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②全区全年高温,蒸发稳定 ③E附近区域地势平坦 ④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少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6. C 7. B 8. B
【解析】
【6题详解】
图中A地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小,水源短缺,是其开发困难的主要原因,C正确。
【7题详解】
图中C地区是热带沙漠气候,D地区是地中海气候;C地区作物生长季节晴朗天气日子更多,光热更充足;D地区人口稠密,市场需求量大,是其经济效益高的主要原因,B正确;C地区昼夜温差更大、D地区降水比C地区多,水分条件好,灌溉水源更充足。
【8题详解】
图中B河流定期改向主要是因为流经地区地势平坦,没有明显的倾斜方向;当地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降水多的时期,河水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河水补给湖泊水,B河向东流;降水少的季节,湖泊水位高于河水水位时,湖泊水补给河水,B河向西流,B正确。
下图是尼日尔河流域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9. 关于尼日尔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源头河段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B. 从源头到库利科罗河段有凌汛现象
C. 库利科罗到尼亚美河段水量逐渐减少
D. 尼亚美以下河段流经峡谷地区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10. 图中P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可能是 ( )
A. 土壤盐碱化和土地沙化 B. 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土地酸化
C. 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 D. 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9. C 10. A
【解析】
试题分析:
【9题详解】
从图中看,尼日尔河的源头河段海拔较低,不可能有冰川融水补给;从源头到库利科罗河段,地处热带,纬度低,海拔较低,没有结冰期,不可能有凌汛现象;从库利科罗到尼亚美河段,由于农业和生活用水量大,水量逐渐减少,C正确;尼亚美以下河段流经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水能资源并不丰富。
【10题详解】
图中P处是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从图中看P处是种植业区,过度农垦会导致土地沙化;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土壤盐碱化,A正确。
读下图(某山脉18℃等温线空间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1. 该山脉最有可能是( )
A. 台湾山脉 B. 大分水岭 C. 马达加斯加岛北部山脉 D. 乌拉尔山
12.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A地受沿岸暖流的影响,等温线分布高度大于B地
B. 18℃等温线在A、B处分布的差异,主要是森林覆盖率的差异导致的
C. 1000米处A侧气温比B侧高,是因A侧纬度低
D. B侧受暖空气影响强,导致B侧1000米气温与A侧1200米气温相等
【答案】11. A 12. C
2011年11月26日,美国“好奇”号火星探测车在甲地成功发射。通常航天发射基地建立应考虑气候、地势、地球自转速度、交通、人口密度和安全性等条件。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3. 甲地作为航天发射基地主要因为 ( )
A. 地处热带,气候条件适宜 B. 自转线速度小,节省燃料
C. 靠近沿海,符合安全需要 D. 人口稠密,劳动力素质高
14. 乙地主要自然灾害有 ( )
①飓风 ②泥石流 ③冻害 ④火山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13. C 14. A
【解析】
试题分析:
【13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属于温带,故排除选项A;该地所处纬度相对较低,根据地球自转运动特点: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所以该地自转线速度较大,故排除选项B;作为航天发射基地,位于人口稀疏地区较好,故排除选项D;甲地靠近沿海,可以满足安全需要;故选项C正确。
【14题详解】
乙地位于美国密西西比河河口附近,该区域地形以平原为主,而且南北贯通,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寒冷空气可以长驱南下,影响该地形成冻害;乙地所处纬度较低,夏秋季节易受飓风影响形成灾害;乙地地形平坦,缺乏泥石流形成的条件—地势起伏较大,所以基本没有泥石流灾害;该区域位于美洲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没有火山分布,故选项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地区、自然灾害。
读俄罗斯自然地理要素分布图和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5. 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构成,俄罗斯自然地理要素分布图中图例甲、乙、丙表示的自然地理要素是( )
A. 气候类型 B. 地形 C. 降水量 D. 土壤
16. 根据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图,关于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及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降水量从东向西递减 B. 东西两岸降水差异较大
C. 东岸因受东南信风及暖流的影响,降水多 D. 北部降水有季节变化
17. 俄罗斯与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共同点是 ( )
A. 两国均大力发展重工业 B. 两国草地面积广阔,都大力发展乳畜业
C. 两国工业体系完整,工业发达 D. 旅游业是两国的经济支柱
【答案】15. B 16. A 17. C
【解析】
试题分析:
【15题详解】
俄罗斯勒拿河以西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以东到勒拿河之间为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以东为东西伯利亚山地,所以图中自然地理要素分布图中图例甲、乙、丙表示的自然地理要素是平原,高原,山地,所以B正确;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降水沿海较多,内陆少,A错误;东部降水多于西部,B正确;东岸因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及暖流的影响,降水多,C正确;北部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形成季风环流,对应热带草原气候,D正确。故选A项。
【17题详解】
两国国土面积广阔,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业较发达,形成比较完备的经济结构。故选C。
【考点定位】世界区域地理
读某大陆沿西海岸线降水量空间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18. 该大陆是( )
A. 亚欧大陆 B. 澳大利亚大陆
C. 非洲大陆 D. 南美大陆
19. 图中纬度10°~20°地区降水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 纬度低,蒸发旺盛 B. 终年盛行东北信风,水汽含量少
C.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D. 沿岸有势力很强的寒流流经,降温减湿明显
20. 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纬度10°~30°地区流水侵蚀地貌广布
B. 纬度30°~40°地区冬季水循环更强烈
C. 纬度40°~60°地区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D. 降水量空间变化受主要受地形和洋流的影响
【答案】18. D 19. D 20. B
【解析】
试题分析:
【18题详解】
该大陆西岸分布在南纬10°到60°之间,且低纬度地区降水少,为南美大陆。
【19题详解】
南美洲大陆西岸10°-20°之间的地区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加上沿岸秘鲁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降水少。
【20题详解】
纬度10°~30°地区降水少,流水侵蚀作用弱;纬度30°~40°地区冬季(6月份)降水多,水循环更强烈;纬度40°~60°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带;图示区域降水量的空间变化主要受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考点:南美洲大陆西岸自然地理特征
下图示意恒河下游某江心沙洲地形状况。一年中该江心沙洲面积变化巨大,当地农户在江心沙洲上种植农作物的面积受此变化影响。
21. 一年中江心洲面积变化巨大,主要是因为( )
A. 河流水位变化 B. 海水潮汐作用 C. 岩层垂直运动 D. 泥沙淤积速度
22. 当地农民在江心洲上22播种作物面积最大的时期应是( )
A. 3月~7月 B. 6月~10月
C. 8月~12月 D. 11月~次年3月
23. 下列驱使当地农民去开发利用江心洲动力中,最大的是( )
A. 江海联运便捷 B. 生产技术先进 C. 土地租金廉价 D. 闲置劳动力多
【答案】21. A 22. D 23. C
【解析】
【21题详解】
恒河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受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影响河流水位变化大,高水位时江心洲部分被淹没,面积变小,低水位时江心洲面积变大;海水潮汐作用使水位涨落仅影响入海口附近,且一天有两次涨落,江心洲不可能种植农作物;岩层的垂直运动是地质作用的表现,除了火山地震是短时间剧烈的地质作用外,其他地质作用的发生是缓慢的,岩层垂直运动也不可能以一年为周期升降;一年中泥沙淤积的速度无论快慢,都使沙洲面积增加,但是一年沉积的泥沙量不可能使江心洲面积面积变化巨大,所以答案选A。
【22题详解】
由第1题可知,播种面积最大应该是江心洲面积最大的时候,即河流水位最低的时段,所以只要考虑热带季风气候的旱季时间即可,选D。
【23题详解】
江心洲作为荒地,土地租金低廉;种植业的发展不需要先进的生产技术;交通运输影响的是大规模商品农业的发展,而江心洲的产出即使是商品性农产品,受面积限制总产量也不会很大,因此受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小;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即使劳动力不限制,忙碌的农民也会受利润的趋势去开发,因此选C。
近年来研究发现德雷克海峡内的海冰进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冰进(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相反。海峡内一年365天,风力都在8级以上。即便是万吨巨轮,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也被震颤得像一片树叶,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4. 德雷克海峡的冰进现象会出现在 ( )
A. 3月 B. 6月 C. 9月 D. 12月
25. 德雷克海峡发生冰进时,短期内将导致图中区域 ( )
A. 赤道附近海域东西温差增大 B. 赤道向南极输送的热量减少
C. 澳大利亚东岸地区降水减少 D. 南美大陆西岸地区降水增加
26. 下列叙述不属于导致海峡波涛汹涌的是( )
A. 南极大陆的干冷空气与美洲大陆相对湿暖的气流南北交换
B. 南极辐合带在南纬60°附近通过海峡中部,东风环流和两风环流在此汇合
C. 太平洋、大西洋在这里交汇,水域面积窄,狭管效应明显
D. 水面对风力的阻挡作用小,风浪大
【答案】24. C 25. A 26. D
【解析】
【2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冰进指的是海冰较常年较多,因此冰进应出现在南半球的深冬季节,最可能是9月,C正确。
【25题详解】
德雷克海峡发生冰进时,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短期内将导致图中区域赤道附近海域东侧海域水温偏低,东西温差增大,A正确;对赤道向南极输送的热量影响不大;澳大利亚东岸地区降水增加;南美大陆西岸地区降水减少。
【26题详解】
南极大陆的干冷空气与美洲大陆相对湿暖的气流南北交换形成锋面,风力变大,导致海峡波涛汹涌;南极辐合带在南纬60°附近通过海峡中部,东风环流和西风环流在此汇合,搅动海水,导致海峡波涛汹涌;太平洋、大西洋在这里交汇,水域面积窄,狭管效应明显,导致海峡波涛汹涌;水面对风力的阻挡作用小,不是导致海峡波涛汹涌的原因,D正确。
27.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示意图,以及对应区域的景观和气候资料,据这些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从气候、地形、河流角度,依据区域示意图和气候资料图分析布里斯班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2)对比甲乙两区域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3)对比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分析澳大利亚东南部沿海港口运输更为发达的原因。
【答案】(1)降水集中夏季,降雨量大;位于河流下游平原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河流流程短,落差大或汇水速度快,汇水量大(2)甲处比乙处流量小,流速慢(或乙处比甲处流量大,流速快)。原因:乙处位于大分岭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水量大;乙处单位距离落差大,流速快(3)东南部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离农业发达地区距离近;东南部沿海没有大量珊瑚礁,有利于发展航运;殖民者最早到达的地方,发展历史悠久,开发时间早;对内交通线密集,交通便利,腹地广阔(任3点)
【解析】
试题解析:
(1)洪灾的成因从降水量大小、地形、流域特征等方面分析。图中分析里斯班近大分水岭,落差大,河流短而促,短时间水不断积聚;同时,受东南季风影响和地形抬升作用下,降水量大。综上易成洪灾。
(2)河流特征从流量大小、水位变化、流速快慢、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分析。而对于影响因素主要从降水量大小、地形、纬度位置等差异。甲河在大分水岭西部,受地形影响降水量少,河流流量少,流经平原地区,流速慢;而乙河大分水岭东部,东南季风迎风坡,降水量大,且近山,落差很大。流速快。
(3)港口经济发件从人口、产业结构、港口条件、交通、腹地、开发历史等方面分析。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东南,经济发达,贸易量大,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同时交通的不断完善,使得经济腹地不断向西扩展,满足港口的发展;且殖民者最早登入此地,开发历史早等条件,使得东南部的航运发达。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区域、水文特征、交通线点布局影响因素。
28.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风沙地貌发育普遍且典型,河岸两边有让人过目不忘的沙坡地独特景观。以河漫滩为依托,沿山坡爬升,常形成高差大于200米的爬升沙丘。是一条流淌在沙漠上的江,简称为“沙江”,两岸河谷平原宽广,形成辫状水系,中游汇集了几条主要支流。流域内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流域土地总面积13.1%,且沙漠化具有继续发展的趋势。这里阡陌相连,人烟稠密,是西藏最主要的和最富庶的农业区。左图示意雅鲁藏布江,下图为“沙江”景观。
(1)比较雅鲁藏布江上游和下游补给差异,并分析原因。
(2)分析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多形成辫状水系的原因。
(3)说明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近年土地沙化面积增加的原因。
【答案】(1)上游地区海拔高,受高山阻挡,降水少,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下游西南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降水较多,且周围多高大山脉,以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补为主(2)洪水期含沙量大;洪水流出山口,河谷比较开阔,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成沙洲;流域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形成辫状景观(3)从上游及支流带来大量泥沙在中游河段沉积,沙滩面积扩大;冬春干旱季节,风力作用扩大沙化面积;中游河段人口密集,农业发达,过度开垦导致土地沙化增加
【解析】
(1)雅鲁藏布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游地区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下游流经季风气候区,受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且周围多高大山脉,以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补为主。
(2)辫状水系多形成于平坦开阔的河流中下游地区;从景观图中可看出该地区河谷宽阔,有大量的沉沙沉积,形成原因是洪水期含沙量大,洪水流出山口,河谷比较开阔,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成沙洲;流域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宽阔的河道沙洲形成辫状景观。
(3)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沙土来自于流水的搬运及风力的吹蚀和堆积作用;近年土地沙化面积增加的原因可从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两方面回答,人为原因是中游河段人口密集、农业发达,过度开垦导致土地沙化增加;自然原因是上游及支流带来大量泥沙,在此泥沙沉积量增加;冬春干旱季节,风力作用扩大沙化面积,最终导致沙漠化土地扩展。
29.环境保护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农业污染也呈现出立体化的特征。“农业立体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农药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以及耕种措施等造成的从水体、土壤、生物到大气的立体交叉污染一下图为农村盲禽养殖“畜禽粪便立体污染形成通道”图。
分析农村畜禽养殖造成的农业立体污染过程。
【答案】①畜禽粪便堆放产生恶臭气体污染;②畜禽粪便自由排放和随径流污染水体,进而导致土壤污染;③污染的水体和土壤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④污染人畜饮用水源,传播疾病,影响人类健康;(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⑤通过降水、生物循环等空气污染物沉降于水体和土壤或被农作物(生物)吸收,形成交叉污染
【解析】
环境污染可从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来回答,从图中可看出畜禽粪便堆放产生恶臭气体污染;畜禽粪便自由排放和随径流污染水体,进而导致土壤污染;污染的水体和土壤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污染人畜饮用水源,传播疾病,影响人类健康;通过降水、生物循环等空气污染物沉降于水体和土壤或被农作物(生物)吸收,形成交叉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