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湖南省郴州市2019届高三4月第三次质量检测(解析版)
展开湖南省郴州市2019届高三4月第三次质量检测
被称为“泥巴艺术”的喀什土陶,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在喀什的土陶器中,尤以仿古土陶最为著名,它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具备了观赏和实用双重价值。制作土陶要用河泥做原料,加水反复用力揉捏。河泥土质地细腻、黏性强,是制作土陶器的绝好材料。土陶制作需要经过选料、过筛、和泥拌揉、坯体成形、彩绘、琢雕刻花、上釉、入窑烧制等数十道纯手工工序。下图示意喀什地理位置。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喀什土陶被称为“泥巴艺术”主要得益于( )
①优质的原料 ②适宜的气候 ③精湛的技艺 ④平坦的地形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 喀什土陶制作的最佳时期是( )
A. 4~5月 B. 7~8月 C. 9~10月 D. 11~12月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喀什土陶要用河泥做原料,加水反复用力揉捏。该地的河泥土质好,是制作土陶器的绝好材料,说明该地的土陶原料优质。土陶制作需要经过选料、过筛、上釉等数十道纯手工工序,因此制作过程要求有高超的技艺。据此分析①③是喀什土陶的优势,根据材料,气候、地形与该工艺的关联度不高,据此分析选C。
【2题详解】
喀什土陶制作需要使用河泥,且制作过程需要经过选料、过筛、和泥拌揉等。河水较为丰沛时,河泥充足,且制作用水也叫为充沛。喀什位于西北地区,降水少,河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冰雪融水,需要较高的气温才能达到融水的最大值,故该地融水最多时是盛夏时期,结合选项选B。
结合国际常用人口密度分级标准和我国实情,将老年人口密度(D)划分为5个等级:高密度区,D>100人/km2;较高密度区,50人/km2<D<100人/km2;中密度区,25人/km2<D<50人/km2;较低密度区,1人/km2<D<25人/km2;低密度区,0<D<1人/km2。下图为2000年和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密度空间格局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与2000年相比,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密度( )
A. 高密度区保持不变 B. 中密度区增加较快
C. 低密度区数量减少 D. 较高密度区增加慢
4. 影响2000年与2010年老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 省区面积 B. 经济差异 C. 年龄结构 D. 人口总量
5. 应对我国老年人口的密度变化,可以( )
A. 引导青壮年农民工向城市集聚 B. 鼓励老年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
C. 完善老年人口养老体制、体系建设 D. 放宽计划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答案】3. B 4. C 5. C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与2000年相比,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密度高密度区明显增加了京津一带,A错;中密度区增加了辽宁、湖南等地,中密度区增加较快;低密度区数量基本不变;较高密度区明显增加。据此分析选B。
【4题详解】
虽然老年人口密度空间变化与经济因素息息相关,但空间分布是以年龄段数据统计划分做出来的,因此影响该时段老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年龄结构,据此分析选C。
【5题详解】
引导青壮年农民工向城市集聚会加剧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问题;鼓励老年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不现实可能还会出现新问题,更不符合道德理念;完善老年人口养老体制、体系建设是应对我国老年人口的密度变化的积极措施,可以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温暖,也使社会幸福感提升;我国现阶段人口总数依然很大,不能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但可以适当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据此分析选C。
白令海是连接北太平洋和北冰洋的重要海域,其北面通过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连,南面与北太平洋被阿留申群岛隔开。下图为末次盛冰期的暖期(甲时期和乙时期)白令海北部陆坡和海洋环境模式图,甲时期白令海陆架高浓度悬浮体(粉砂和冰川碎屑)达到峰值。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与甲时期相比,乙时期图示地区( )
A. 原生植物生长条件更优 B. 陆上径流量更小
C. 海冰覆盖面积更大 D. 海水温度更高
7. 甲时期,陆架高浓度悬浮体的主要来源是( )
A. 初期海冰携带的侵蚀物入海 B. 陆上径流携带大量泥沙
C. 初期陆架崩塌物质大量堆积 D. 海水上泛,海底泥沙上涌
8. 乙时期北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泛对图示地区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促进浮冰移动 B. 减弱陆上径流 C. 加快海冰融化 D. 增温增湿
【答案】6. D 7. A 8. A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与甲时期相比,甲图示有植物分布而乙时期图示地区没有植物分布,说明原生植物生长条件更差;陆上径流相比甲时期分布纬度更广,因此推测乙时期的陆上径流量可能更大些;海冰覆盖面积更小;乙时期浮冰更多,推测冰融化多,海水温度可能更高。据此分析选D。
【7题详解】
甲时期,陆架高浓度悬浮体位于海冰下方,推测其主要来源是初期海冰携带的侵蚀物入海形成的。该时段陆上径流较少,且流经区域地势低洼,陆上径流携带的泥沙多在陆域沉积。初期温度较低,陆架崩塌不严重,不会导致崩塌物质大量堆积;海水上泛是乙时期的特点不是甲时期的特点。据此分析选A。
【8题详解】
根据图示,乙时期北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泛促进浮冰向较高纬度移动;陆上径流分布纬度增加,说明陆上径流增强了;该海水上泛属于从底层上涌的海流,温度较低,不利于海冰融化;由于该海水上泛属于冷性水流,不会增温增湿。据此分析选A。
干旱地区常发育深根系植被,其根系深达地下潜水面,可直接提取地下水,这类植物被定义为地下水依赖型植物,也称“抽水机式植被”。据研究,这类植物在生长季的蒸散过程(水分由叶片蒸发过程)能引起浅层地下水位的周期性昼夜波动。下图为干旱区河岸带浅层地下水埋深的昼夜波动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干旱区植被蒸散速率最快的时段是( )
A. 7~8时 B. 10~11时 C. 12~13时 D. 17~18时
10. 夜间河岸带浅层地下水的流向主要是( )
A. 由地势高处流向低处 B. 由地势低处流向高处
C. 浅层地下水补给河水 D. 河水补给浅层地下水
11. 浅层地下水埋深昼夜波动幅度( )
A. 随河流流向变化幅度增大 B. 距离河岸越远,变化幅度越小
C. 距离河岸越远,变化幅度越大 D. 随河流流向变化幅度减小
【答案】9. C 10. D 11. B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干旱区植被蒸散速率与植物吸收地下水的速率有关。图示中,12~13时浅层地下水埋深最大,说明此时段植物吸水最多,因为该时段是光照最强的时刻,植物的光合作用最强,需水量最多,此时的蒸散速率也最快,据此分析选C。
【10题详解】
水往低处流,但河岸带地势落差小,地势对地下水流向的影响较弱,AB错;根据图示,夜间河岸带的浅层地下水埋深较小,植物生命活动较弱,则此时段主要是河水补给浅层地下水,据此分析选D。
【11题详解】
浅层地下水埋深昼夜波动幅度主要是因河岸带的“抽水机式植被”造成的。此类植物需要吸取地下水而存活,因此,该埋深昼夜波动幅度与该类植物的生命活动有关,并不是随河流流向而变动;一般而言,距离河岸越远,地下水越少,该类植物的分布越少,受其影响而形成的此类变化幅度越小。据此分析选B。
【点睛】本题组解答的关键是要读懂题图。根据图示信息,12~13时浅层地下水埋深最大,说明此时段植物需水量最多,此时的蒸散速率也最快;据题图推测得出,夜间河岸带主要是河水补给浅层地下水;该埋深昼夜波动幅度与该类植物的生命活动有关,距离河岸越远,该类植物的分布越少,受其影响而形成的此类变化幅度越小。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北老工业区的衰落,除自身因素外,还与东北腹地部分河流无出海口、黑龙江流域水运与海港不连接、腹地工农业产品对外运输成本高、冬季河流结冰期过长、水运条件差、辽河水源匮乏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目前西辽河已基本断流,地下水超采,漏斗区范围扩大,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东北地区北部水资源相对丰富,河流航运条件优越,但无水路与渤海相通,价格低廉的水运优势难以产生经济效益。修筑松花江—辽河北水南调工程,既能为南部输水,缓解水资源不足,又能沟通渤海与黑龙江的水运。下图示意松辽运河输水工程规划线。
(1)说明规划中的松辽运河水源区的水资源条件。
(2)分析松辽运河受水区缺水的主要原因。
(3)简述规划中的松辽运河调水线路实施的有利自然条件。
(4)指出松辽运河工程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答案】(1)水系发达,流程长,湖泊多,储水量大;多冻土层,水源下渗量小;纬度较高,蒸发量小,径流量大。
(2)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支流少,河流水量小。
(3)运河规划线路取水点地势较高,部分河段河水可自流;松花江与辽河分水岭地势不高,且总线路较短,开挖渠道工程量小;沉积土层,施工难度小。
(4)工程线路的规划;工程使用期限和泥沙淤积情况;工程调水总量;工程对辽河、松花江、嫩江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解析】
【详解】(1)结合材料,松辽运河水源区的水资源条件从区域的河流分布、水体条件等方面综合分析。图中显示,水源区河流众多,水系发达,松花江等河流的流程长,区域的湖泊、沼泽较多,储水量大;由于区域纬度高,地下多冻土层,水源下渗量小;水源区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但纬度较高,蒸发量小,径流量大。
(2)松辽运河受水区缺水的原因与自然条件、社会因素有关。受水区位于区域南部,这里是老工业基地,城市多,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但根据图示可以看出,南部区域仅有辽河,且该河段的支流少,河流水量小,尤其是冬春季节水量更小。
(3)调水工程建设需要考虑建设的工程量及工程难度,也要考虑调水的水体高度。根据材料可知,辽河流向整体是由北向南流,说明辽河流域整体地势北高南低,故运河规划的辽河流域部分河段可自流。根据图示中的等高线数值可知,规划线路取水点地势较高,因此调水部分河段河水可自流;结合区域等高线上的数值可知,松花江与辽河的分水岭地势不高,且总线路较短,开挖渠道工程量小;调水线路基本都是沿河平原开通渠道,由于是沉积土层,施工难度小。
(4)松辽运河工程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工程本身跨越不同省份且需要穿山越岭,因此需做好工程线路的规划;工程耗资大,涉及人口多,调水渠道会因使用年限的增加出现淤积现象,因此建设要充分论证工程使用期限和泥沙淤积情况;工程是为连通区域南北水运并解决南部缺水而建,因此要考虑工程调水总量;工程跨越了不同的河流、流域,建设会对环境有影响,因此要充分考虑工程对辽河、松花江、嫩江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法国西南部的波尔多,气候温和,降水集中在冬春季,是全世界优质葡萄酒的最大产区,种植面积达10万公顷,因此也被称为世界葡萄酒中心。苏玳产区位于波尔多左岸,加龙河和它的支流锡龙河在此交汇,与加龙河流经阳光明媚的平原不同,锡龙河一直在茂密的森林中穿行。苏玳产区的葡萄会在成熟时感染贵腐菌,菌丝透过果皮深入葡萄内部,葡萄内部的水分蒸发出去,使得糖分等物质都得以浓缩,孕育出了风格独特的贵腐葡萄酒。但是贵腐葡萄的产生需要一种独特的微型气候——早上阴冷多雾,以促进贵腐菌的生长和蔓延;下午干燥炎热,防止过度潮湿使葡萄腐烂变质。在每年秋季采收贵腐葡萄时,会耗费大量劳动力成本,需要多次逐粒逐串挑选,最终酿制成价格昂贵的苏玳贵腐葡萄酒。
(1)分析波尔多地区被称为世界葡萄酒中心的原因。
(2)推断苏玳产区产生贵腐葡萄微型气候条件的成因。
(3)说明贵腐葡萄采收期劳动力成本高的原因。
【答案】(1)葡萄酒酿造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葡萄种植面积大,葡萄酒产量大;葡萄酒品质优良,知名度高;当地人喜好葡萄酒,酒庄多。
(2)苏玳产区位于两条河的交汇处,水汽充足;两条河流经地区温差较大,导致水温相差较大,水汽易凝结成雾;在干燥的秋季,清晨气温较低,有利于贵腐菌滋生;午后天气干热,浓雾消散。
(3)整串葡萄难以同时感染贵腐菌,采收时须手工完成,劳动力投入大;需要多次采摘,耗费时间长;必须是具备专业知识的技术工人才能正确挑拣,劳动力成本高。
【解析】
【详解】(1)波尔多地区被称为世界葡萄酒中心与这里的葡萄酒酿造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有关;根据材料,这里是世界最大的葡萄酒产区,种植面积达10万公顷,葡萄种植面积大,葡萄酒产量大;这里的葡萄酒由特殊的贵腐葡萄酿制,葡萄酒品质优良,知名度高;当地人长期饮用且喜好葡萄酒,酒庄多,刺激了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根据材料,贵腐葡萄微型气候条件主要是早上阴冷多雾、下午干燥炎热的特点。根据图示可知,苏玳产区位于两条河的交汇处,水体蒸发量大,产区水汽充足;加龙河流经阳光明媚的平原,锡龙河一直在茂密的森林中穿行,这说明产区的两条主要河流经地区温差较大,导致水温相差较大,水汽易凝结成雾;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夏秋季节多晴天,在干燥的秋季,葡萄成熟时期,清晨气温较低多雾,有利于贵腐菌滋生;午后天气干热,浓雾消散。
(3)根据材料,贵腐葡萄酒需要贵腐葡萄酿制,而贵腐葡萄需感染贵腐菌才能生成。整串葡萄难以同时感染贵腐菌。因此,每年秋季采收贵腐葡萄时,会耗费大量劳动力成本,需要多次逐粒逐串挑选采收。由于采收须手工完成且需要多次采摘,为保证葡萄采摘质量,采摘人员还必须是具备专业知识的技术工人才能正确挑拣,故贵腐葡萄采收期耗用劳动力多、耗用劳动力的时间长、耗用劳动力的水准高,劳动力成本高。
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民居属于居住建筑,是居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创造并保留下来的,是当地文化、习俗和艺术的集中体现。在现代社会,民居因其生活气息备受游客青睐,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民居客栈。
分析民居客栈的开发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答案】有利影响:带动当地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带来资金,有利于对民居的修葺和保护。
不利影响:冲击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改变民居客栈的形态,传统民居原生状态遭到破坏。
【解析】
【详解】民居客栈的开发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有利有弊,其中有利影响主要是经济方面,如客栈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收入的增多,引发地方居民对民居的重视和保护,同时开发客栈也带来了修缮资金,有利于对民居的修葺和保护。不利影响主要是随着民居客栈开发,外来游客的进入,会对当地的传统宁静生活带来冲击,如冲击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为了规划开发可能会对部分民居整改,进而影响甚至改变民居客栈的形态,使其原生状态遭到破坏。
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近年来,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渤海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受损,海洋生态灾害频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2018年12月,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了《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提出了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说明渤海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的原因,并分析《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可能采取的治理措施。
【答案】原因:沿岸地区经济发达,海洋生产和沿海的工农业活动排放污水多;海域污染严重,污染范围广,渤海海域比较封闭,海水自净能力弱。
措施:整治渤海海域及其附近生产活动,实现达标排放;加大巡查力度,严厉打击违规排放污水的行为;对污染严重的水域进行生态修复。
【解析】
【详解】由于渤海沿岸地区有京津唐、辽中南等工业基地,开发时间长,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各类经济活动排放污水多,海域污染严重,污染范围广;渤海属于我国的内海,海域比较封闭,海水自净能力弱。这些都导致了渤海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对渤海综合治理可能才去的措施要从渤海的污染源头考虑,对渤海海域及其附近的生产活动进行监管,对污水排放严格标准,实现达标排放;对水域水情加大巡查力度,惩治乱排放;对污染严重的水域进行生态修复。
【点睛】渤海海域污染主要是周边污水排放、水域较为封闭造成的。治理措施要从源头狠抓污染源,禁止随意排放污水,必须达标排放,对已污染水域加强治理及监管、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