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试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3258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试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3258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试卷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3258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试卷
展开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第I卷(选择题)
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
A. 地壳活动加剧 B. 日地距离缩短
C. 黄赤交角增大 D. 全球气候变暖
2.若该资料反映的问题是全球变暖,下列对策可缓解气候变暖的有( )
①增加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②植树造林
③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③④
3.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是( )
A. 高纬度地区比原来降水变少 B. 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延伸
C. 中高纬地区粮食产量下降 D. 海平面下降
【答案】1.D 2.D 3.B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影响。气候变暖主要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是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植被大量破坏;所以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及植树造林都是可行措施。气候变暖加速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但增加高纬地区的热量,增加的作物的生长期,有可能增产粮食。
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主要是气候变暖影响的;与地壳活动无关;日地距离没有变短;黄赤交角也无增大。选D正确。
2.引起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植被大量破坏;所以减缓气候变暖,要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植树造林。选D正确。
3.全球气候变暖会加速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高纬度地区热量增加,蒸发量加大,降水可能增加;北温带耕作区会向高纬延伸;中高纬地区的热量增加,生长期变长,粮食产量可能增加。选B正确。
亚洲某地(约27°N,86°E)“蓝天与白云交织,雪山与湖泊辉映”,回答下列各题。
4.该地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
A.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B. 高原山地气候 C. 温带大陆性气候 D. 地中海气候
5.该地的相对地理位置位于( )
A. 喜马拉雅山脉南侧 B. 印度德干高原北部 C. 阿拉伯海沿岸 D. 地中海沿岸
【答案】4.B 5.A
【解析】
4.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从材料中景观可以判断此地的海拔较高,应属于高原山地气候,从纬度判断,该地位于亚热带气候区,没有热带或温带景观,。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亚洲南部,不是地中海气候。
5.结合前面分析,该地位于亚洲南部地区,又是高山高原气候,只能是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德干高原北部是恒河平原,根据经度判断,该地经度是86°E,不可能位于阿拉伯海沿岸,地中海沿岸主要是在亚洲西面,不会在亚洲南部。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6.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 ①气候变暖 ②温室作用加强 ③气候变暖
B. ①气候变冷 ②温室作用减弱 ③气候变冷
C. ①气候变暖 ②温室作用减弱 ③气候变冷
D. ①气候变冷 ②温室作用加强 ③气候变暖
7.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 )
A.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 B.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C. 氟氯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D. 大气的温室效应加强
8.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目前,这种平衡关系失常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能是( )
A. 引起海平面下降 B. 腐蚀建筑物
C. 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D. 皮肤癌患者增多
【答案】6.D 7.A 8.C
【解析】
6.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洋面封冻,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洋面获得热量减少,气候变冷,即①为气候变冷,②为温室作用加强,温室作用增强为导致气候变暖,即③为气候变暖。
7.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导致气候变冷。
8.这种平衡关系失常会导致全球气候异常,气候变暖或变冷,从而导致全球不同地区热量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部分国家农业结构的变化。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村镇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9.下列关于该地居民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居民点呈集中团块状分布
B. 大部分居民点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带
C. 居民点大多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
D. 大部分居民点沿交通干线分布
10.①②③三条公路规划线路中,设计最合理的线路及原因是( )
A. ①线路最合理,位于居民点的中间位置
B. ②线路最合理,沿等高线分布,线路最短
C. ③线路最合理,线路最短,地势最低
D. ②线路最合理,地势较平坦,占用的农田最少
【答案】9.D 10.D
【解析】试题考查地形对交通和聚落的影响
9.从图中可读出该地居民点主要分布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的地势较低且相对平坦的地区;大部分居民点沿交通干线分布,呈带状,D正确。
10.由图可知,②线路最短,占用的农田最少,并且大致位于居民点聚集的中间位置,D正确。
读下图“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水平方向上植被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苔原的变化,体现了( )
A. 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 垂直地域分异
C.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D. 小尺度地域分异规律
12.影响图中四座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主要因素( )
A. 海陆位置 B. 纬度位置 C. 地势高低 D. 山脉走向
【答案】11.A 12.B
【解析】
11.水平方向上植被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苔原的变化的基础是因纬度不同而造成的热量条件的差异,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故答案选A。
12.甲地纬度最低,热量丰富,因此山地苔原带分布的海拔高度较其他山地高。故答案选B。
点睛: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判读:
①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几个因素
a.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b.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c.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②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
a.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b.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阶地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有几级阶地,就对应有几次地壳运动。下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的地形,其中等高距为20m。某地质考察队沿剖面线在①②③④⑤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样本分析得知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老。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图示地区的地质地貌为( )
A. 向斜山 B. 背斜山 C. 向斜谷 D. 背斜谷
14.图中①②③④所在阶地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5.若在③处钻40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⑤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 )
A. 15m B. 45m C. 75m D. 1O5m
【答案】13.D 14.C 15.C
【解析】试题分析:
13.读图,图中河流整体由南向北流,河流所在位置为谷地地形。根据材料,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新,②④年龄较老。以河流为中心,向两翼岩层出现由老到新的变化,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即该地的地质地貌为背斜谷,D对。
14.随着地壳抬升,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不断增强,河道加深。断续反复这种的过程就形成了河流阶 地。据此推断,图中目前河流所在位置为下切最深的位置,形成年代最晚。图中①②③④所在阶地形成年代最晚的是③,C对。
15.读图,图中③、⑤之间有两条等高线,根据高差公式,(n-1)·d﹤H﹤(n+1)·d,可以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差介于20m-60m之间,且⑤处海拔较高。若在③处钻 40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⑤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60m到100m之间。所以在⑤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75m,C对。
读某假想区域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某季节的盛行风向),完成下题。
16.c处的气候类型是( )
A. 温带海洋性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C. 热带沙漠气候 D. 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B
【解析】c处位于30-40°的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属于地中海气候。
读“甲、乙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月分配图”,回答下列问题。
17.图中,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分布在( )
A. 北半球、南半球 B. 南半球、北半球 C. 南半球、南半球 D. 北半球、北半球
18.甲、乙两地的降水量较多的时候分别在( )
A. 夏季、冬季 B. 冬季、夏季 C. 夏季、夏季 D. 冬季、冬季
【答案】17.D 18.A
【解析】
17.北半球7月份气温最高,为夏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读图可知,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最高温均出现在7月份,应为北半球,故选D。
18.读图可知,甲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降水主要在冬季,故选A。
读海南岛简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9.形成海南岛高速公路呈环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 B. 资源 C. 气候 D. 河流
20.关于甲、乙两聚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甲聚落的规模更小 ②乙聚落空间分布分散
③甲聚落可能为城市 ④乙聚落聚居的人口更多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9.A 20.B
【解析】
19.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南岛地形中南部高,北部低,只有沿海平原地区较平坦,交通便利,有利于交通运输线路的布局与建设,所以影响海南岛高速公路呈环状分布的主要因素为地形,故选A。
20.读图可知,甲位于北部平原地区,且位于沿海,多条高速公路经过,交通便利,聚落规模大,可能为城市,而乙聚落位于山区,空间分布较分散,人口较少,故选B。
雅丹地貌泛指在干燥地区形成的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土墩和凹地。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第一个以“雅丹”命名的国家地质公园,其地貌岩体主要是泥岩和砂岩。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1.该地质公园的岩体属于( )
A. 沉积岩 B. 变质岩 C. 喷出岩 D. 侵入岩
22.雅丹地貌属于典型的( )
A. 流水堆积地貌 B. 风力堆积地貌
C. 风力侵蚀地貌 D. 冰川侵蚀地貌
【答案】21.A 22.C
【解析】
21.由题目可知,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第一个以“雅丹”命名的国家地质公园,其地貌岩体主要是泥岩和砂岩,砂岩和泥岩属于沉积岩,故选A。
22.雅丹地貌是在干旱地区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干旱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由于岩性不同,岩性较弱的被侵蚀掉,而岩性较强的留下来,形成雅丹地貌,属于风力侵蚀地貌,故选C。
2016年12月15日,北京发布今年首个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提醒各相关单位和市民提前做好准备应对污染,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3.图中abc分别代表( )
A. 太阳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B.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C. 大气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
24.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 )
A. a B. b C. c D. d
25.雾霾天气发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增强a辐射 B. 增强d辐射 C. 增强c辐射 D. 改变b的辐射方向
【答案】23.B 24.B 2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又把热量辐射到大气中,大气吸收热量以后又把热量返回地面。
23.a来自于太阳,是太阳辐射;b从地面到大气,是地面辐射;c从大气到地面,是大气逆辐射,选择B。
24.地面大气的直接的主要热量来自于地面辐射,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量比较小,选择B。
25.a太阳不受大气状况影响,A错;d受影响比较小,B错;雾霾天气发生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C对;不可能改变地面辐射方向。选择C。
第II卷(非选择题)
26.(32分)
下图中M国,有50多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造船厂,对外贸易发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甲半岛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6分)
(2)分析甲半岛西海岸冬季黑暗多雾的自然原因。(10分)
(3)说明甲半岛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原因。(8分)
(4)分析M国大力发展海运的主要原因。(8分)
【答案】(37分)
(1)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2分),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2分),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2分),形成峡湾。
(2)黑暗:大部分位于高纬度地区(2分),冬季黑夜漫长(2分),北部有极夜现象(1分)。
多雾:冬季受来自海洋的(西风) 暖湿气流影响(2分),且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2分),水汽充足(1分),陆地温度较低,水汽易凝结成雾(2分)。
(3)①东南部纬度较低(1分),气候较温暖;(2分)②M半岛大部分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1分),平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2分)③东南部临海(1分),渔业资源丰富(1分),海运便利(1分)。
(4)对外贸易发达,海运需求量大(2分);本国人口、城市多分布在沿海地区(2分);海运运费低,运量大(2分);海岸线曲折漫长,优良港湾多(2分);造船业发达(2分)。
【解析】试题分析:
(1)甲半岛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根据右侧小图分析,在冰期时,西侧由于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属于冰川侵蚀地貌。
(2)甲半岛西部大部分位于高纬度地区,冬季黑夜漫长,北部有北极圈穿过,有极夜现象,所以黑暗。冬季该地受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影响,暖湿气流带来的水汽较多,且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水汽充足。冬季陆地温度较低,所以水汽易凝结成雾。所以大雾较多。
(3)读图判断,甲半岛东南部纬度较低,气候较温暖。甲半岛大部分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有利于生活和居住。东南部临海,海湾内风浪小,渔业资源丰富,海运便利。
(4) 图中M国是挪威,根据图例,该国人口、城市多分布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发达,海运需求量大。海运运费低,运量大,该国海岸线曲折漫长,优良港湾多。该国造船业发达。
27.(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
材料二:涪陵地区是世界榨菜位居世界三大名腌莱(即涪陵榨菜、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之首,榨菜生产以重庆、武隆和涪陵为中心。榨菜不耐寒,性喜湿润,干旱易发生毒病。榨菜10月上旬播种,第二年4月上中旬采收。
(1)描述图中M、N两地等积温线的共同分布特征并分析成因。(6分)
(2)榨菜是图示地区的地理标志性农作物,结合材料分析榨菜品质优的原因。(8分)
(3)解释成语“雅安天漏”的含义及成因(4分)。
【答案】(1)等值线主要向河流上游(低值)凸出。原因:河谷地带地势低,气温高(2分)
(2)位于四川盆地内且中心区位于长江干支流河谷,冬季气流下沉,气温较高;气候湿润,毒病少;紫色土富含微量元素,榨菜营养丰富;榨菜的生长周期长,产量高,味道好。(8分)
(3)降水量大(1分),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多。(1分)
【解析】试题分析:
(1)图示为四川盆地,中心海拔低,气温高,四周海拔高,气温低,所以积温等值线由中心向四周递减;西部为川西高原,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区,地势起伏大,气温差异大,所以等值线西部密集,北、东、南相对地势低,起伏较小,积温等值线较稀疏;河谷地带地势低,气温高,所以等值线主要向河流上游凸出。
(2)榨菜不耐寒,也不耐热,性喜湿润;四川盆地冬季气温较同纬度的地区气温高,中心区位于长江干支流河谷,冬季气温高,种植期间气温适宜;四川盆地多雾,气温常年湿润,病虫害少;紫色土土壤肥沃,富含微量元素,榨菜营养丰富;当地腌制榨菜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3)雅安地处川西高原,位于夏季风东南风的迎风坡,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多地形雨,降水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