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四川省南充市南充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南充高中高2017级第五学期第四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近年来文学作品的改编呈现可以说是影坛的一大趋势。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剧作家创新能力的枯竭,二是网络文学的读者已经成为影视市场中非常具有潜力的受众。由此也产生了一个问题——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有可能会引发原著读者的不满。
②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来谈谈文学与影视的互文性。互文性理论源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思潮,也称“文本间性”,取消原创,消解权威,指涉文本之间或明或暗的互动。狭义的互文性若用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上,就是指在媒介转化的过程之中,我们既可以探究不同艺术体裁内部的诸如符号学、修辞学、叙事学等问题,也可以将其延伸到外部,在文化研究领域发现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历史话语参与等秘密。它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将受众放置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③每一位观看文学作品改编影片的受众,都能在观看体验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阅读过原著的观众,会调动起曾经的阅读记忆,并且将个人经历与审美旨趣、文化素养发散开来,从而全方位调动个人情感体验的“爆发点”。而对于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也能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达成主动参与,事后可能会找到原著小说进行比对,从而实现与文本之间的互文。
④受众的重要意义,并不是对“是否忠实于原著”的问题的简单回答,而是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释放自我的各类记忆,它不仅包括读者个人的文学记忆,也包括其人生阅历、情感体验、文化构成、艺术修养等,这些因素无疑影响着每一位读者对阅读活动的接受。原著粉对原著作品的执念,从理论上来说仅仅是文学影视化接受过程中的一个元素,其关注点并不在具体情节和人物本身,而是经由对个人情感的调动,与情节背后的价值指向和释义解码发生共鸣。
⑤2015年的电视剧《琅琊榜》可以说是网络文学影视化的成功尝试。在影视化的过程中,作品产生了很多与原著不符合的情节,甚至删掉了原著的很多支线,人物形象也发生了变化。但是,改编者始终将受众的阅读期待作为关注的焦点,在原著作品的价值表达、改编作品的主题指向和受众的接受之间,一直贯穿以非常明确的精神核心线索。在此精神线索的指引下,影片受众在原著、影片与自我心理的互文解读中体悟到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寄托与普世价值,这一互文解读深度契合了受众的内在观影心理,产生了情感上的相通与共鸣,从而引发了受众在精神上的震撼与洗礼。
⑥影视作品相较于文学作品,它的形象传达更为直观,与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迅速发生关系的程度更高,讨论度与受众面更为广泛深刻,因此,文学作品的影视化不是简单地将对话转换为台词,将情节搬到银幕,它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形象之中,使更多人能在文学与影视的双重输出中汲取价值。这是一个很广义的行为,不是仅为满足比照性阅读的互文性解读而产生的文体转化。
⑦罗兰·巴特说“作者已死”,并不是忽视创作者在作品诞生过程中的价值,而是说受众越来越多地与文学作品传输发生共谋式的或合作式的创作。如果我们自己能够摆正这个“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平衡,应当会有更为重要的东西在作品欣赏中值得被关注和重视。
(摘编自《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是利是弊?》)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文学作品的改编呈现是影坛的一大趋势,但也会引发原著读者对改编作品的不满。
B. 互文性理论源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思潮,将受众放置在重要位置上是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C. 在回答“是否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各类记忆,就是受众的重要意义。
D. 文学作品影视化是将对话转换为台词,目的是使更多人通过形象领悟情节,在文学与影视的双重输出中汲取价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讨论主要问题时引出“互文性理论”,使得文章更具有理论性,说服力更强。
B. 作者举《琅琊榜》为网络文学影视化的成功事例,说明文学影视化要契合受众的内在观影心理。
C. 作者引用罗兰·巴特“作者已死”一言,旨在说明受众和创作者共同塑造了文学作品的价值。
D. 文章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证明论点,从现象入手,说理层层深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过程中,贯穿明确的精神核心线索对于拉近剧作和受众的距离是极其重要的。
B. 原著粉对原著作品的执念主要来自个人情感和剧作背后的价值所产生的共鸣,具备个性色彩。
C. 不符合原作者的创作意图的作品即是不忠实于原著的作品,这样的改编也不可能获得受众的认可。
D. 在作者看来,罗兰·巴特的“作者已死”和互文性理论都指向受众的关键地位,二者存在共通之处。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选正确的一项。
A项,“也会引发原著读者对改编作品的不满”说法有误,原文中说“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有可能会引发原著读者的不满”,选项将“可能”变成确定事实。
B项,依据原文第二自然段可知说法正确。
C项,“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各类记忆”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受众的重要意义“而是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释放自我的各类记忆”,随意删减造成曲解文意。
D项,说法有误,原文中说“文学作品影视化不是简单地将对话转换为台词,将情节搬到银幕,它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形象之中,使更多人能在文学与影视的双重输出中汲取价值”,所以将对话转换为台词,是达不到使更多人通过形象领悟情节,在文学与影视的双重输出中汲取价值的目的的。选项逻辑关系失当。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文章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比如“影视作品相较于文学作品,它的形象传达更为直观”;运用了引用论证,比如“罗兰·巴特说‘作者已死’”;未运用比喻论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选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说法过于绝对,本文强调影视作品应“摆正这个‘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平衡”,不能只单纯强调“符合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关键还要考虑“受众”。而且《琅琊榜》的成功尝试已证明这一点。
故选C。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一名大一女生抱怨自己上大学之后感受到的落差实在太大。以前,父母拿钱为她补课眼睛都不眨一下,现在上了大学之后父母却开始克扣她的“工资”,一个月只给两千,她想加到4500元却被拒绝。在求助中她还特意强调了同宿舍的朋友都很有钱的样子,用的都很好,可自己一到月底就只能吃食堂。
类似于这个求助的消费攀比行为在大学生之间屡见不鲜。离开禁锢自己的小环境进入到有大把空闲时间的大学生活,似乎唯一的困扰就是钱。室友的新包,同学的新球鞋,往往他人一个不经意的消费行为都会成为一场生活费索要大战的开局。该学生的抱怨是索要失败的一条宣泄路径,还有一些同学则为了钱误入歧途。近些年屡次曝光的校园贷,给大学生的消费观蒙上了一层阴影。靠来路不明的贷款去支撑自己一时的消费,这种消费观让很多的学生深受其害。
大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家庭经济水平有一定的定位。不要把自己的超额消费观念强加在父母的身上,所谓的“面子工程”不是靠伸手向父母要钱来维护的。
(摘编自 搜狐网)
材料二
近日,00后复旦新生曾健宇向父母“借钱”上大学一事,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据曾健宇同学介绍,他在暑期通过做家教挣了3000元,其中一部分用来交了学杂费,剩下的是找父母“借”的。目前,他每月的生活费为1700元。此前,父亲跟他说过,“你18岁以后的钱都是向我借的,以后都要还的”。曾健宇赞同父亲的观点,表示以后会逐步将钱还给父母。
事实上,“借钱”上大学之类的事情,在有些国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有的学生通过课余到餐馆端盘子,有的学生向银行申请相关贷款,甚至有些出身于精英阶层的孩子,也要毕业多年后才能还清助学贷款。
由于国情的不同,我们不可能照搬国外家长的“狠心”做法,更没必要指责那些主动“供养”孩子的家长,但“借钱”读大学的精神无疑值得借鉴。换言之,肯定和鼓励“借钱”上大学,并不在于孩子以后真的能还多少,也不在于孩子能通过课余兼职赚多少钱,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主能力,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孩子总归是要迈入社会的,父母该放手时应该尽早放手。
(摘编自《钱江晚报》)
材料三
图1:大学生生活费主要来源比例图
图2:大学生生活费消费比例图
图3:大学生生活费无法满足开销时做法比例图
材料四
“孩子说没钱了,肯定得给他汇过去,怕他饿着,吃不好,”家住光明苑小区的杜先生说,“生活费给多给少,主要还是看家庭的富裕程度,有钱的家庭可以多给些,家庭不是很富裕的应该也不会让孩子饿着,具体给多少,其实主要在于孩子要多少。”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孙杰老师介绍,他们班也有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花钱经常“大手大脚”。“据班里的生活委员反映,有个男同学喜欢打游戏,经常往游戏里充钱,每个月最高可达3000元。我了解完情况后,我和心理辅导老师对该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并让周围的同学进行监督,并通知父母对其生活费进行逐渐地缩减,让孩子多参加课外活动等等。”
安徽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云飞建议各位家长,对于孩子的消费习惯要从小抓起,传递适度消费的理念。也可让孩子适度了解家庭的收支情况,让孩子逐渐参与家庭管理,体会生活的艰辛。同时,王云飞建议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可以通过讲座、研讨会、辩论赛等形式让正确的消费观念走到大学生公共视野中去,引起大学生思考,使其自觉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专家表示,大学新生需要学会独立生活,很多人第一次掌握支配千元以上的生活费,会不知所措。做好消费规划、确定必需消费品支出数额,养成记账习惯,然后自然会跟着计划开支,清晰知道每一笔钱的去向,是用在实处还是浪费了。
(摘编自人民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女大学生希望获得更多的生活费的根源在于大学生之间常见的消费攀比行为,若不加以节制便有可能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
B. 材料二中,00后复旦新生向父母“借钱”上大学一事虽然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但事实上这类事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C. 材料三中,大学生的生活费超九成来源于父母,并主要用于饮食、购物、通讯等方面,社交与娱乐也占有不小比例。
D. 材料四中,大学生的生活费该给多少,家长主要是看孩子的需求,而学校方面则希望家长能对孩子花钱加以引导和约束。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材料一可知,有时大学生对生活费的超高需求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工程”,而将自己的超额消费观强加给父母。
B. 由材料二可知,父母“借钱”给孩子读大学是帮助孩子尽早养成独立的精神和自主的能力的有效途径,不必过于苛责。
C. 由材料三可知,大学生的消费应该量力而行,要懂得开源节流,尽量不给自己和父母增加过重的经济负担。
D. 由材料四可知,只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监督管理,联合父母缩减生活费,就能有效地控制大学生“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
6. 请结合材料,为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消费观给出恰当的建议。
【答案】4. B 5. D
6. ①家长要注重培养和管理:家长应让孩子适度了解家庭经济状况,参与家庭管理;培养其独立的精神和自主的能力;从小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和适度消费的理念;还应该适度给予孩子生活费,不能任其予取予求等。②大学生个人要注重开源节流:可利用奖学金、助学金、打工兼职等方式增加生活费,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做好消费规划,明确支出内容和金额,合理支配生活费;勤俭节约,不胡乱攀比,不盲目消费,谨慎选择借钱或金融贷款等。③学校要注重引导和监督:可通过讲座、研讨会、辩论赛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合理运用心理辅导和同学间的相互监督,促进同学间形成良好的消费风气;引导学生坚决抵抗校园贷的毒害等。 ④社会应从旁协助:多向大学生提供兼职打工挣取生活费的机会和职位;规范各类金融贷款,多开放、提供正规有保障的助学贷款等。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B项,“但事实上这类事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在有些国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D项,“只要……就能……”的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四中重点介绍对花钱大手大脚的学生从各方面进行引导教育的方法措施,并未谈结果如何。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本题答题的关键是结合文章的内容,找到分析的角度。
此题中“为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消费观”需要家庭、学校、社会、自身的共同努力。从自身来看,可结合材料一中提到的个人爱面子、爱攀比的心理,材料二中“有的学生通过课余到餐馆端盘子,有的学生向银行申请相关贷款”的做法,材料四中“做好消费规划、确定必需消费品支出数额,养成记账习惯,然后自然会跟着计划开支,清晰知道每一笔钱的去向,是用在实处还是浪费了”的专家建议整理作答。从家庭来看,可结合材料二“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主能力,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材料四中“安徽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云飞建议各位家长,……让孩子逐渐参与家庭管理,体会生活的艰辛”整理作答。从学校来看,可结合材料四中“心理辅导老师对该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并让周围的同学进行监督,并通知父母对其生活费进行逐渐地缩减”和“王云飞建议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的内容整理作答。从社会来看,主要是协助家庭、学校在贷款的规范性,就业机会的提供上,予以支持。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都江堰
余秋雨
⑴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⑵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⑶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⑷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⑸四川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⑹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⑺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的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⑻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作3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后,也许3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⑼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本世纪70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儿子。一位现代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站在哪里?
⑽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⑾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条横江索桥。桥很高,桥索由麻绳、竹篾编成。跨上去,桥身就猛烈摆动,越犹豫进退,摆动就越大。在这样高的地方偷看桥下会神志慌乱,但这是索桥,到处漏空,由不得你不看。一看之下,先是惊叹。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反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我站得这么高还感觉到了它的砭肤冷气,估计它是从雪山赶来的罢。但是,再看桥的另一边,它硬是化作许多亮闪闪的河渠,改恶从善。人对自然力的驯服,干得多么爽利。如果人类干什么事都这么爽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样。
⑿但是,人类总是缺乏自信,进进退退,走走停停,不断自我耗损,又不断地为耗损而再耗损。结果,仅仅多了一点自信的李冰,倒成了人们心中的神。离索桥东端不远的玉垒山麓,建有一座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人们在虔诚膜拜,钟鼓钹磬,朝朝暮暮,重一声,轻一声,伴和着江涛轰鸣。
⒀李冰这样的人,是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纪念一下的,造个二王庙,也合民众心意。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
⒁我到边远地区看傩戏,对许多内容不感兴趣,特别使我愉快的是,傩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傩戏中的水神李冰比二王庙中的李冰活跃得多,民众围着他狂舞呐喊,祈求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
(有删改)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一开始写作者游都江堰前的心态,欲扬先抑,突出了都江堰难以抗拒的魅力,又使文章波澜起伏。
B. 作者对傩戏本不感兴趣,但乐于见到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李冰,这主要是因为被神化的李冰可以带来风调雨顺。
C. 作者在评述都江堰这一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时融进了自己的文化认识和感受,抒写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D. 作者着眼于造福人民大众的角度,通过对李冰造都江堰的描述,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都江堰热爱和崇敬的感情。
8. 俗话说“拜水都江堰”,请简要分析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都江堰的水。
9. 本文写了作者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及文本的现实意义。
【答案】7. B 8. 正面描写:①比拟(直接答“拟人”“拟物”也可以),“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反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从雪山赶来”等处赋予水以人的特性(使用了拟人的手法),“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赋予水以动物的特性(使用了拟物的手法)。②比喻,“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将水比作“马拉松健儿”,突出其生命力;“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突出都江堰的水奔涌时声响巨大。侧面渲染:③在正式描写水之前,先通过写脸面和眼前的情绪感受、江水发出的巨大声响层层铺垫,为正式写江水蓄势。
9. 创作意图:①歌颂都江堰,高度评价李冰从实践中总结治水经验的巨大作用,歌颂古代水利科学的伟大成就;②赞美李冰为民做实事的献身精神,或称颂李冰父子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永世长存并代代相传。 ③现实意义: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可从为官一任就应当造福于民、为百姓谋福祉;实践出真知,从实际出发、刻苦钻研也会取得极大的成就等方面思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B项,“这主要是因为被神化的李冰可以带来风调雨顺”说法有误,结合原文语句“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所以作者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李冰的精神在人间得到认可和传承。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勾画出题干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再明确所用手法,结合内容分析是如何使用该手法的,并指出其使用效果或表现的情感;最后组织语言,分点作答。注意平时对常用手法要熟记并明确特征,以提高做题的准确率;另外考虑要全面,不要有遗漏。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都江堰的水”。阅读原文可知描写都江堰的水的内容在(2)(3)(11)三个自然段。描写时有直接描写有侧面烘托。第(2)自然段“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是写人的感受,属侧面烘托;“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是直接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第(3)自然段是直接描写,“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将都江堰当作人来写;“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将都江堰当作物来写,属拟物;“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将都江堰比喻成马拉松健儿。第(11)自然段是直接描写,“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反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和“估计它是从雪山赶来”,将都江堰当作人来写。整体来看,作者笔下的都江堰气势磅礴,生命力旺盛。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及文本的现实意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并理解文章内容,结合文体特点,总体把握文章中心;然后勾画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语句,认真揣摩仔细分析其中体现的情感倾向;最后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思考其现实意义。
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第二部分写都江堰的壮观;第三部分写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第四部分写横江索桥与二王庙。结合文中语句“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及结尾两个自然段可知,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描绘赞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壮观,更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举措作了高度评价和赞扬。
与一般的游记不同,本文作者不是单纯地描写自然景观而是立足现代,对历史上人物与事件进行审视,并作出纵横捭阖的评说,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在人文感受方面能给读者以较大启迪。可从为官者的责任操守,实践与刻苦钻研可做出伟大贡献的角度来谈文章的现实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耶律楚材,字晋卿。父履,以学行事金世宗,终尚书右丞。楚材生三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及长,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
太祖定燕,闻其名,召见之。夏人常八斤,以善造弓见知于帝,因每自矜曰:“国家方用武,耶律儒者何用。”楚材曰:“治弓尚须用弓匠,为天下者岂可不用治天下匠耶?”帝闻之甚喜,日见亲用。西域历人奏五月望夜月当蚀,楚材曰:“否。”卒不蚀。明年十月,楚材言月当蚀,西域人曰不蚀,至期果蚀八分。壬午八月,长星见西方,楚材曰:“女直①将易主矣。”明年,金宣宗果死。帝每征讨,必命楚材卜,帝亦自灼羊胛,以相符应。指楚材谓太宗曰:“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
己丑秋,太宗将即位,宗亲咸会,议犹未决。时睿宗②为太宗亲弟,故楚材言于睿宗曰:“此宗社大计,宜早定。”睿宗曰:“事犹未集,别择日可乎?”楚材曰:“过是无吉日矣。”遂定策,立仪制,乃告亲王察合台曰:“王虽兄,位则臣也,礼当拜。王拜,则莫敢不拜。”王深然之。及即位,王率皇族及臣僚拜帐下。既退,王抚楚材曰:“真社稷臣也。”国朝尊属有拜礼自此始。
岁辛丑二月三日,帝疾笃,医言脉已绝。皇后不知所为,召楚材问之,对曰:“今任使非人,卖官鬻狱,囚系非辜者多。古人一言而善,荧惑退舍,请赦天下囚徒。”后即欲行之,楚材曰:“非君命不可。”俄顷帝少苏因入奏请肆赦帝已不能言首肯之是夜医者候脉复生适宣读赦书时也翌日而瘳
后帝崩。皇后乃马真氏称制,崇信奸回,庶政多紊。奥鲁剌合蛮以货得政柄,廷中悉畏附之。楚材面折廷争,言人所难言,人皆危之。甲辰夏五月,薨于位,年五十五。皇后哀悼,赙赠甚厚。后有谮楚材者,言其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后命近臣视之,唯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
(选自《元史·耶律楚材传》有删节)
【注】①女直:即女真。②睿宗:孛儿只斤·拖雷,元太祖成吉思汗第四子,成吉思汗去世后,三儿子窝阔台继位,拖雷监国。其长子蒙哥即位后追上尊号,谥“英武皇帝”,庙号“睿宗”。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俄顷/帝少苏/因入奏/请肆赦/帝已不能言/首肯之/是夜/医者候脉复生/适宣读赦书时也/翌日而瘳/
B. 俄顷/帝少苏/因入奏请/肆赦/帝已不能言/首肯之/是夜/医者候脉复生/适宣读赦书时也/翌日而瘳/
C. 俄顷/帝少苏/因入奏/请肆赦/帝已不能言首肯/之是夜/医者候脉复生/适宣读赦书时也/翌日而瘳/
D. 俄顷/帝少苏/因入奏请/肆赦/帝已不能言首肯/之是夜医者/候脉复生/适宣读赦书时也/翌日而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右丞:中国古代官职名,右丞佐仆射,掌钱谷等事,秩均四百石。著名山水诗人王维曾任此职。
B. 定策:古代尊立天子时,要把这件事写在简策上,以告宗庙,因此称大臣等谋立天子为“定策”。
C. 辛丑:属于干支纪年法。此法把干支顺序相配,周而复始,循环记录。按照顺序,辛丑年的前一年是己子年。
D. 称制:皇帝的命令专称“制”,后妃掌权之后,其命令自然也要上升到皇帝的级别,于是就叫“称制”。
1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耶律楚材的父亲是金朝的高官,在其三岁的时候去世。耶律楚材由母亲教育长大,博览群书,涉猎的知识相当广博。
B. 耶律楚材精通天文历法及占卜,在与西域人的较量中获得胜利,并准确判断出女真易主一事,以致于太祖认为其是上天赐予的。
C. 耶律楚材是太祖皇帝为太宗选定的辅政大臣。他先后劝说睿宗确立君主是国家大计,宜早不宜迟;后又劝说察合台亲王率先礼拜太宗。
D. 耶律楚材借由皇帝重病的机会奏请释放囚徒为皇帝消灾,并且在皇帝去世后也敢于和奸邪小人当面斗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夏人常八斤,以善造弓见知于帝,因每自矜曰:“国家方用武,耶律儒者何用。”
⑵ 及即位,王率皇族及臣僚拜帐下。既退,王抚楚材曰:“真社稷臣也。”
【答案】10. A 11. C 12. B
13. ⑴夏人常八斤,因为擅长制造弓被皇帝知晓,于是每每自夸说:“国家正是用武的时候,耶律楚材是儒生有什么作用呢!”
⑵等到(太宗)登基,察合台亲王率领皇族和文武官员在帐下下拜行礼。大家退下之后,亲王轻轻地按着耶律楚材(的肩膀)说:“你实在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重臣啊!”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话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司,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作答时可先忽略选项停顿一致的地方,分析停顿不一致的地方,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句意为:一会儿,皇帝渐渐苏醒,于是进入上奏,请求大赦天下,皇帝已经不能说话,点头表示同意。这天夜里,太医诊脉发现皇上又活过来,是宣读赦免诏书的恰当时机。次日皇帝病愈。句中“请肆赦”是“入奏”的内容,不应拆开,所以在“请肆赦”前停顿。排除B、D两项。“之”作动词“首肯(点头表示答应)”的宾语,后面“是夜”表时间的状语,所以在“之”后停顿。排除C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C项,“辛丑年的前一年是己子年”说法有误。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照甲子、乙丑、丙寅(也就是天干转六圈而地支转五圈,正好一个循环)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一甲子。辛丑的前一年应该是庚子年。
故选C。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力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择“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帝每征讨,必命楚材卜,帝亦自灼羊胛,以相符应。指楚材谓太宗曰:‘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所以太祖认为耶律楚材是上天赐予的,不是因为他精通天文历法及占卜,在与西域人的较量中获得胜利,并准确判断出女真易主一事。选项因果失当。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有:
⑴善,擅长;见知于帝,被动句,见,译为介词“被”;因,于是;每,常常;矜,自夸;耶律儒者,判断句,耶律楚材是儒生;何用,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用、没有用。
⑵ 及,等到;即位,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即登基;拜帐下,省略介词“于”,拜“于”帐下;既,在……之后;真社稷臣也,判断句,翻译时加判断动词“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耶律楚材,字晋卿,父亲耶律履,因学问品行出众得以奉事金世宗,去世时官至尚书右丞。楚材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杨氏教他读书。长大后,博览群书,兼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以及佛、道、医、卜等学问。
太祖定都燕京,听说楚材的名字,召见他。西夏人常八斤,因为擅于制弓而被太祖皇帝赏识,因而常骄傲的说:“国家正值用武的时候,像耶律楚材这样通晓儒学的人有什么用?”耶律楚材说:“打造弓尚且聘请弓匠,治天下哪能不用治天下的人呢?”太祖听了很高兴,一天比一天亲近重用他。据西域主持历法的人奏报,本年五月十五日夜有月蚀。楚材说:“没有。”结果如楚材所言。第二年十月,楚材说有月蚀,西域人说没有,到时果有月蚀。太祖十七年八月彗星出于西方,楚材说:“女真族将换国王了。”第二年金宣宗死了。太祖每次征讨都要楚材卜问凶吉,自己也以烤羊胛来与卜卦相应。有天指着楚材对太宗说:“这人是天赐我的,你以后当把军国大事都委托给他。”
乙丑年秋天,太宗登上皇位,宗亲诸王集会,商议皇位继承事,议而未决。时睿宗为太宗亲弟,楚材对睿宗说:“此国家大事,早定为好。”睿宗说“:还未商议好,改日即位可否?”楚材说:“过了这天再无吉日了。”于是确定太宗继承皇位,并制定群臣朝拜礼制。对亲王察合台说:“王爷虽然是皇兄,按位分则是臣子,按照礼节应当跪拜。您跪拜了,其他人没有敢不拜的。”察合台深以为是。太宗即位时,亲王察合台率皇族及臣僚拜于帐下。大家退下之后,察合台轻轻按着楚材的肩膀说:“你真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重臣啊!”元朝对于皇帝及长辈行跪拜礼是由此时开始的。
辛丑年二月三日,皇帝病情严重,太医说脉象已断。皇后不知道该做什么,召来耶律楚材询问,耶律楚材回答说:“如今任命使用的人都是不称职的人,收受贿赂,出卖官爵,枉法断狱,监狱里逮捕的囚犯很多都是无辜的人。古人认为有时说一句话就是对人行善,死亡灾祸会因此退避离开,请求赦免天下的囚徒。”皇后想即刻实行,楚材说:“不是皇帝的命令不可以。”一会儿,皇帝渐渐苏醒,于是进入上奏,请求大赦天下,皇帝已经不能说话,点头表示同意。这天夜里,太医诊脉发现皇上又活过来,是宣读赦免诏书的恰当时机。次日皇帝病愈。
元太宗去世,皇后乃马真氏行使皇帝的权力,推崇信任邪恶的人,各种政令大多混乱。奥鲁剌合蛮凭借贿赂得到了权柄,朝廷中人都害怕并依附他。耶律楚材当面在朝廷上顶撞驳斥(他),说了别人不敢说的话,别人都认为他很危险。甲辰年夏五月,耶律楚材死在官位上,终年五十五岁。后来有人诬陷楚材,说他当宰相时间很长,天下进贡的赋税有一半都落到他的家中。皇后命令侍从大臣麻里扎前去查看,只有十几张琴、阮以及几千卷古今书画、金石和遗文。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经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官宦、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4.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酬”指酬唱,即用诗词互相赠答唱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与王处士之间的关系友好、感情深厚。
B. 首联“是日”即诗题中的“九日”,第二句写诗人与王处士天各一方,只能彼此思念,紧扣题目中的“见怀”。
C. 颈联中“阅”有看到、见证的意思,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江山见证自己头发变白的过程。
D. 尾联写诗人蒙受王处士远在千里之外的关怀讯问,但因自己被贬谪远地难以归家,故称自己“已无家”。
15.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结合本诗的思想感情简要分析本诗的风格特征。
【答案】14. D 15. ①本诗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深沉凝重,沉郁蕴藉。②这首诗既有对朋友的思念,又有对自己身世飘零且逐渐衰老的悲伤,更有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或爱国情怀)。③诗人将复杂的多重情感与眼前的暮秋之景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思想厚重、感情深沉的诗句,形成了沉郁悲怆,深沉凝重,沉郁蕴藉的风格。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但因自己被贬谪远地难以归家,故称自己‘已无家’”说法有误,尾联“逐客”本意是指被贬谪的人,但结合注释可知诗人并未在朝廷做官,故此处“逐客”表达的是自己因为明朝灭亡而流落在外,就像是被放逐一样。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内容;再从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思想感情、语言特点等角度分析、体会诗歌的风格特征;最后分点作答。
本题题干中提示“诗风接近杜甫”,首先要联想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指作品思想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题干中要求的是结合思想情感进行分析,且本诗在语言上与杜甫诗歌语言有明显区别,故无需对本诗语言的表达技巧做过多分析,那么重点就落在“沉郁”上。本诗大意是: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不免心惊,你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忧愁中满目都是丛生的菊花;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多多承蒙你千里之外的关怀询问,我是一个亡国之人,如同被放逐一样,已经无家可归。这是一首酬答诗,写出了他与友人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诗中"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此诗风格:沉郁悲怆,深沉凝重。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李白在《蜀道难》中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就没有沟通往来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河流有岸、湿地有边比喻凡事都有底线,暗示女主人公对负心男子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
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运用比喻和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西当太白有鸟道 (2). 可以横绝峨眉巅 (3). 淇则有岸 (4). 隰则有泮 (5). 浮光跃金 (6). 静影沉璧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是情境默写,作答时注意认真审题,选准所填语句,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峨、巅、淇、隰、泮、璧”等字。
【点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源点,多姿多彩的丝绸之路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演绎着盛世大唐________的辉煌。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在这里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后,又通过丝绸之路这条文化大道远播四方,为人类文明进程贡献着不同寻常的发展基因。据历史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已经有100多万人口,有大量的波斯人、西域人在长安居住、经商。长安是世界商贸活动中心,长安城的东、西市各占地近千亩,业态齐全且发达。商队和马帮 地将无数的货物发往全世界,店铺和地摊上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中国的布匹、服装的神秘、美丽和珍稀的特性,成为西方望族和官宦人家的奢侈品,因而风靡全世界。丝绸之路作为最早的国家贸易商道,中国的丝绸、陶瓷,珠宝、漆器、香料、茶叶等商品通过这里被源源不断地送到罗马,而罗马的香料、象牙、珍珠等商品也被源源不断地送到中国。拉载着无数商品的商队和规模庞大的各国使团, 地在这条通道上往来,不但让世界上有了人们 “东有长安、西有罗马”的谚语,(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无与伦比 慢条斯理 经年累月 口传心授
B. 空前绝后 有条不紊 旷日持久 口传心授
C 无与伦比 有条不紊 经年累月 口口相传
D. 空前绝后 慢条斯理 旷日持久 口口相传
18.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的布匹、服装的神秘、美丽和珍稀的特性,成为西方望族和官宦人家的奢侈品,因而风靡全世界。
B. 中国的布匹、服装以其神秘、美丽和珍稀的特性,成为西方望族和官宦人家的奢侈品,进而风靡全世界。
C. 中国布匹、服装的神秘、美丽和珍稀的特性,成为西方望族和官宦人家的奢侈品,进而风靡全世界。
D. 中国的布匹、服装的神秘、以其美丽和珍稀的特性,成为西方望族和官宦人家的奢侈品,因而风靡全世界。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也让丝绸之路沿线的很多国家和成千上万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和提升,更让人们在饱览万国风情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异域文化的熏陶。
B. 也让人们在享受到异域文化的熏陶的同时,还能饱览万国风情,更让丝绸之路沿线的很多国家和成千上万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和提升。
C. 也让丝绸之路沿线的很多国家和成千上万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和提升,更让人们在享受到异域文化的熏陶的同时,还能饱览万国风情。
D. 也让人们在饱览万国风情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异域文化的熏陶,更让丝绸之路沿线的很多国家和成千上万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和提升。
【答案】17. C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本题第一处,“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空前绝后”指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空前绝后”更强调跨越时间进行比较,且夸张程度较重,与实际不符。
本题第二处,“有条不紊”形容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慢条斯理”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慌不忙。由前文“业态齐全且发达”可知此处更强调商业经营的状态,“慢条斯理”不合语境。
本题第三处,“经年累月”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旷日持久”指荒废时日,长期拖延。此处应是客观描述往来时间长,故“经年累月”符合语境。
本题第四处,“口口相传”意思是不著文字,口头相传。“口传心授”则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口传心授”不合语境。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
文中划线句有两处错误,一是主宾搭配不当,“成为奢侈品”“风靡全世界”的主语应该是“布匹、服装”而非“特性”,排除A、C两项;D项主语为“神秘”,也不合语境,故可排除。二是前后分句间的关系判断不当,“风靡全世界”与“成为西方旺族和官宦人家的奢侈品”之间应该是递进关系而非因果关系,排除D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
“更”表递进,“让生活得到改善和提升”属于物质层面的,宜放在前;“饱览风情”和“享受文化熏陶”则属于精神层面的,应放在后,故排除B、D两项;“饱览风情”是外在的,“享受文化熏陶”是内在的,按照一般表述由表及里的原则,可排除C项。
故选A。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有观点认为,中国只有正在走红的城市和希望走红的城市。从这个角度来说,___。“10条抖音重庆占9条”“旅游热度跃居全国第三”等五一期间的数据便证明了这一点。然而事实上,____,一直是重庆旅游的一大短板。2018年重庆接待游客5.5亿人次为全国第一,游客人均消费仅为480元左右就是最好的例证。由此可见,城市发展旅游业不仅要照顾所谓“走红”的面子,____。
【答案】 (1). 重庆就是正在走红的城市/重庆显然属于前者; (2). 游客多、消费少; (3). 还要兼顾经济效益的里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话题,然后再认真分析空白处与前后句的关系,做到既要前瞻又要后顾,不要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再结合题干要求答题,这样做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①处前文给出两种情况“正在走红的城市和希望走红”,结合后文数据可知重庆应属正在走红的城市。②处前文“然而”表转折,需根据后文例证得出结论。③处“由此可见”后面的内容应该是根据前面全部内容得出的结论,由“不仅要”可知横线处应以“还要”开头,内容应与“面子”相对。作答时注意字数限制。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近日,央视新闻主播康辉的3支视频博客(video blog,简称vlog)发布后,立即火爆社交平台。vlog作者以影像的形式记录生活,与网友分享。而这次,康辉跟随报道团队去往希腊,将央视主播的工作日常与中国外交的最前线及时、真实的展示给大众。据统计,“康辉+vlog”在全网延伸出43.3万条相关信息,相关话题讨论热烈,公众情绪高度活跃,高频率、高质量的内容输出有效地拉近了新闻和大众的距离。近两年,中国迎来了全民vlog时代,拍摄vlog成了继图片、小视频后内容输出的一种风潮。央视媒体也紧跟时代潮流,用创新方式讲述新闻,真正让新闻融入到年轻一代的生活中。这与传统媒体重内容轻视觉、重新闻轻用户的常规生产方式截然不同。但毫无疑问,效果是显著的。在康辉vlog的加持下,央视新闻微博账号的粉丝变化数不断上涨,微博影响力上升趋势明显。从入驻抖音、快手到试水vlog,我们不难发现,央视新闻的“操作”愈发年轻、接地气,并以严肃不失个性的操作增加了流量和用户黏性,进一步提升了央视新闻的品牌效应。
【答案】①康辉的3支视频博客(写成Vlog也可以)火爆社交平台;②有效地拉近了新闻和大众的距离;③央视媒体用创新方式讲述新闻;④进一步提升了央视新闻的品牌效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道新闻类叙述语段压缩题。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白文字所介绍的对象“是什么”,二是要明确对象“怎么样”。第一步,通读材料。即通读语段或材料,抓住主要信息,找表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语句。第二步,概括归纳。在通读的基础上,将其准确划分层次,概括归纳信息内容。第三步,提炼筛选。将概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删除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即“去粗取精”。第四步,整合表达。即根据题目要求,将提炼筛选出来的主要信息用简洁凝练、准确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要保证语句通顺(无语病),结构合理。
本题材料可分成两部分,按事件及意义由个体到整体的顺序叙述。第一部分写央视新闻主播康辉在社交平台发布3支视频博客的事件及意义;第二部分写近两年央视媒体用创新方式讲述新闻的做法及意义。结合关键句“央视新闻主播康辉的3支视频博客(video blog,简称vlog)发布后,立即火爆社交平台”“高频率、高质量的内容输出有效地拉近了新闻和大众的距离”和“央视媒体也紧跟时代潮流,用创新方式讲述新闻”“进一步提升了央视新闻的品牌效应”进行压缩概括即可。作答时注意字数限制。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8月9日,新浪微博认证博主“公益记者马小马”发布了一则图文故事,题为“七旬爷爷悬崖‘淘金’半个月,只够给重症孙子买一粒药:尽力了!”。此故事被迅速传播并感动众多网友,也有不少人解囊相助。然而9月3日,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这个悲情故事却是被刻意制造出来的。故事中7旬爷爷的孙子患髓系白血病需要一大笔钱来治疗的情况基本属实,但这位爷爷早已不用上山采药,采药照片也系摆拍。并且,推动发布“采药救孙”故事的公益机构要收取10%的筹款作为管理费。
针对上述材料,你有着怎样的观点与看法?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联系生活实际,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让网络公益更真实透明
公益,听起来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美好词汇。每个人的微小善意,都能让世界更美好。而公益机构在我们意识里,应该是一种合法的、非营利的组织,其主要活动是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和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材料中推动发布“采药救孙”故事的公益机构要收取10%的筹款作为管理费,让人禁不住怀疑这一机构做公益的真实性。更难以想象捐助人面对这样的事实该作何感想?所以让网络公益更真实透明,才能让公益的路越走越宽。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带来的不仅是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也对人们精神境界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虽然公益在我国目前还不够大众化,但公益事业的发展前景,必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
时代在进步,公益模式也已悄然改变,如今的公益活动往往会与信息化技术结合起来。人们通过网络的传播来参与公益活动,参与门槛更低、捐赠方式多元,真正实现高速、面广的效果。互联网公益可谓是给公益事业打开了“另一扇窗”。根据民政部的统计,自2016年9月1日《慈善法》施行以来,已有超过10亿人次通过网络进行捐赠。
不过,尽管“95公益周”“99公益日”等活动的推出,激发出全民公益的高潮,但日益发展的网络公益问题频出。部分怀有恶意的人员和组织利用公众的同情心,打着公益的旗号来敛财,频繁出现诈捐、假公益的乱象。更有甚者通过编造死亡、重大疾病等“卖惨”的故事来进行苦难消费,骗取公众的爱心善意。
公益问题一再发酵,挫伤的不仅是公众参与公益的热情,靠同情诈骗更是触及了人性和法律的底线。如何提升互联网公益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成为了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加强对公益参与人员和公益过程的管理或许是解决这个难题的重要途径。公益执行情况与财务数据的透明化,自觉接受社会大众和政府的监督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参与机构资质的审核,毕竟现在中国人不缺参加公益的时间与金钱,缺少的是可信赖的机会与渠道。
互联网公益将人们的公益之心不断激活、聚集、重塑,释放出更大能量。但是无论形式如何发展,要始终坚守真实、公信、透明这些慈善的价值底色。遇到悲情故事,人生苦难时提供帮助是人道主义的基本情怀,但打动人心的从来不只是悲天悯人,还有带着希望的未来。当世人从网络公益活动中看见了更多美好,善意和爱心自然会永续流动。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结合材料准确理解题意,按要求作文。而且学生要清楚审读材料不仅仅是看材料,而应该对材料有分析理解的思维过程。材料作文的审题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或否定的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本则材料由表转折关系的词语“然而”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写新浪微博认证博主“公益记者马小马”发布的一则图文故事,不少人对故事中的主人公解囊相助。第二部分写经过调查发现,“采药救孙”故事有虚假成分,而且公益机构还收取10%的筹款作为管理费。从整体来看,本则材料的话题指向公益捐助问题。这则材料中涉及公益记者、公益机构、受捐助人和捐助者多个对象。在公益捐助的事情面前,公益记者的职业操守,公益机构的职能性质,受捐助者的正确心态,捐助者对事件的识别都可作为写作的角度。本文适合写成议论文。
参考立意:
1、坚守记者光荣的责任
2、用公益让人温暖
3、莫让公益变“功利”
4、爱心筹款,别让好心人寒心
5、网上献爱心,如何更放心
6、让公益之心好好安放
可用素材:
1、当公益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捐赠方式,更形成了一个庞大而自发的公益生态网络。不管是救助雪豹、帮助盲童,还是保护环境、医疗援助,一个个微公益项目能在朋友圈、微信群刷屏,都是在严肃的命题中,注入有趣有料、见人见物的元素。这种“场景化公益”的构建,让爱心的表达更加轻松,也更加有趣。
慈善不必是沉重的,也可以很轻松;慈善也无需强求,因为爱心源于自愿;慈善更不可能单打独斗,要形成“公益共同体”。每个人奉献的爱有限,但借助“互联网+”就能汇聚成爱心洪流。
2、2017年7月,民政部发布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明确规定,公开募捐信息不应与商业筹款、网络互助、个人求助等其他信息混杂。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应明确告知用户及社会公众:个人求助、网络互助不属于慈善募捐,项目真实性由信息提供方负责。个人为解决自己或者家庭的困难,提出发布求助信息时,平台应有序引导个人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对接,并加强审查甄别、设置救助上限、强化信息公开和使用反馈,做好风险防范提示和责任追溯。
3、新闻工作天然与责任相联,新闻记者对社会良性运行负有特殊而光荣的使命,既是船头的瞭望者,也是公众的守望人。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无论新闻业态如何演进,“新闻真实乃是新闻生命”的信条不容改变,“铁肩担道义”的情怀不能褪色。
4、今天的中国,正身处一个深刻嬗变的时代,尤其是媒体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势下,新闻工作者所体会到的危机感注定空前强烈,所经受的压力挑战尤甚于一般职业者。个别人因此而失去了定力,或退缩,或摇摆,或轻慢了责任,或放松了道德。然而更多的媒体人依然在坚守、在奋斗、在创造。
5、“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既已选择了做记者,就当懂得肩上有万斤担,笔下有千钧重。在复杂多变的时代环境中,你自“乱花渐欲迷人眼”,我自“咬定青山不放松”,数十万新闻从业者以超越常人的定力、超越利益的追求,进行着超越诱惑的坚守,始终为理想信念而守望,为责任使命而守望,为精神节操而守望。前不久的一项调查显示,72.1%的受访者确认,当下记者仍然是挖掘新闻事件真相的主力,而42.7%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让子女从事记者职业。来自公众的真诚认可,无疑是对记者职业的最高褒奖。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以创新的姿态迎接挑战,用坚实的肩膀扛起责任,新闻工作者一定能书写更大的辉煌,赢得更多的荣光。
6、公益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公益记者是公益界的一线力量,通过他们的眼睛,我们看到公益唤醒善心,改变着世界。
自2013年起,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与全国上百家媒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动凡人善举,创新公益项目,成为公益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7、做慈善靠的不光是一腔热情,还要理性。一名义工,他首先要了解慈善是什么,义工是什么,应该做些什么等等,他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义工。一支义工队,要规范队伍,规范每一名义工,才不会出现“伪善”的人。所以,还是得强调“规范”。
慈善,它不仅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文化,了解它、读懂它,才能让它走得更稳、更好。
参考结构:
让网络公益更真实透明
第一部分,引述材料,提出观点。首先从公益机构的职能性质谈起,然后指出材料中的公益机构有悖做公益的真实性,最后提出观点:只有让网络公益更真实透明,才能让公益的路越走越宽。
第二部分,紧承上文,分析论述。首先指出社会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公益以事业中来;然后指出公益模式多样化,互联网公益给公益事业打开了“另一扇窗”。
第三部分,指出问题,明确做法。首先笔锋一转,指出日益发展的网络公益问题频出;然后指出公益问题一再发酵所带来的后果;进而明确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回扣中心。再次明确:无论形式如何发展,要始终坚守真实、公信、透明这些慈善的价值底色。展望未来:当世人从网络公益活动中看见了更多美好,善意和爱心自然会永续流动。
南充高中高2017级第五学期第四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近年来文学作品的改编呈现可以说是影坛的一大趋势。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剧作家创新能力的枯竭,二是网络文学的读者已经成为影视市场中非常具有潜力的受众。由此也产生了一个问题——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有可能会引发原著读者的不满。
②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来谈谈文学与影视的互文性。互文性理论源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思潮,也称“文本间性”,取消原创,消解权威,指涉文本之间或明或暗的互动。狭义的互文性若用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上,就是指在媒介转化的过程之中,我们既可以探究不同艺术体裁内部的诸如符号学、修辞学、叙事学等问题,也可以将其延伸到外部,在文化研究领域发现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历史话语参与等秘密。它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将受众放置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③每一位观看文学作品改编影片的受众,都能在观看体验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阅读过原著的观众,会调动起曾经的阅读记忆,并且将个人经历与审美旨趣、文化素养发散开来,从而全方位调动个人情感体验的“爆发点”。而对于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也能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达成主动参与,事后可能会找到原著小说进行比对,从而实现与文本之间的互文。
④受众的重要意义,并不是对“是否忠实于原著”的问题的简单回答,而是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释放自我的各类记忆,它不仅包括读者个人的文学记忆,也包括其人生阅历、情感体验、文化构成、艺术修养等,这些因素无疑影响着每一位读者对阅读活动的接受。原著粉对原著作品的执念,从理论上来说仅仅是文学影视化接受过程中的一个元素,其关注点并不在具体情节和人物本身,而是经由对个人情感的调动,与情节背后的价值指向和释义解码发生共鸣。
⑤2015年的电视剧《琅琊榜》可以说是网络文学影视化的成功尝试。在影视化的过程中,作品产生了很多与原著不符合的情节,甚至删掉了原著的很多支线,人物形象也发生了变化。但是,改编者始终将受众的阅读期待作为关注的焦点,在原著作品的价值表达、改编作品的主题指向和受众的接受之间,一直贯穿以非常明确的精神核心线索。在此精神线索的指引下,影片受众在原著、影片与自我心理的互文解读中体悟到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寄托与普世价值,这一互文解读深度契合了受众的内在观影心理,产生了情感上的相通与共鸣,从而引发了受众在精神上的震撼与洗礼。
⑥影视作品相较于文学作品,它的形象传达更为直观,与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迅速发生关系的程度更高,讨论度与受众面更为广泛深刻,因此,文学作品的影视化不是简单地将对话转换为台词,将情节搬到银幕,它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形象之中,使更多人能在文学与影视的双重输出中汲取价值。这是一个很广义的行为,不是仅为满足比照性阅读的互文性解读而产生的文体转化。
⑦罗兰·巴特说“作者已死”,并不是忽视创作者在作品诞生过程中的价值,而是说受众越来越多地与文学作品传输发生共谋式的或合作式的创作。如果我们自己能够摆正这个“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平衡,应当会有更为重要的东西在作品欣赏中值得被关注和重视。
(摘编自《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是利是弊?》)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文学作品的改编呈现是影坛的一大趋势,但也会引发原著读者对改编作品的不满。
B. 互文性理论源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思潮,将受众放置在重要位置上是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C. 在回答“是否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各类记忆,就是受众的重要意义。
D. 文学作品影视化是将对话转换为台词,目的是使更多人通过形象领悟情节,在文学与影视的双重输出中汲取价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讨论主要问题时引出“互文性理论”,使得文章更具有理论性,说服力更强。
B. 作者举《琅琊榜》为网络文学影视化的成功事例,说明文学影视化要契合受众的内在观影心理。
C. 作者引用罗兰·巴特“作者已死”一言,旨在说明受众和创作者共同塑造了文学作品的价值。
D. 文章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证明论点,从现象入手,说理层层深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过程中,贯穿明确的精神核心线索对于拉近剧作和受众的距离是极其重要的。
B. 原著粉对原著作品的执念主要来自个人情感和剧作背后的价值所产生的共鸣,具备个性色彩。
C. 不符合原作者的创作意图的作品即是不忠实于原著的作品,这样的改编也不可能获得受众的认可。
D. 在作者看来,罗兰·巴特的“作者已死”和互文性理论都指向受众的关键地位,二者存在共通之处。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选正确的一项。
A项,“也会引发原著读者对改编作品的不满”说法有误,原文中说“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有可能会引发原著读者的不满”,选项将“可能”变成确定事实。
B项,依据原文第二自然段可知说法正确。
C项,“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各类记忆”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受众的重要意义“而是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释放自我的各类记忆”,随意删减造成曲解文意。
D项,说法有误,原文中说“文学作品影视化不是简单地将对话转换为台词,将情节搬到银幕,它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形象之中,使更多人能在文学与影视的双重输出中汲取价值”,所以将对话转换为台词,是达不到使更多人通过形象领悟情节,在文学与影视的双重输出中汲取价值的目的的。选项逻辑关系失当。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文章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比如“影视作品相较于文学作品,它的形象传达更为直观”;运用了引用论证,比如“罗兰·巴特说‘作者已死’”;未运用比喻论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选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说法过于绝对,本文强调影视作品应“摆正这个‘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平衡”,不能只单纯强调“符合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关键还要考虑“受众”。而且《琅琊榜》的成功尝试已证明这一点。
故选C。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一名大一女生抱怨自己上大学之后感受到的落差实在太大。以前,父母拿钱为她补课眼睛都不眨一下,现在上了大学之后父母却开始克扣她的“工资”,一个月只给两千,她想加到4500元却被拒绝。在求助中她还特意强调了同宿舍的朋友都很有钱的样子,用的都很好,可自己一到月底就只能吃食堂。
类似于这个求助的消费攀比行为在大学生之间屡见不鲜。离开禁锢自己的小环境进入到有大把空闲时间的大学生活,似乎唯一的困扰就是钱。室友的新包,同学的新球鞋,往往他人一个不经意的消费行为都会成为一场生活费索要大战的开局。该学生的抱怨是索要失败的一条宣泄路径,还有一些同学则为了钱误入歧途。近些年屡次曝光的校园贷,给大学生的消费观蒙上了一层阴影。靠来路不明的贷款去支撑自己一时的消费,这种消费观让很多的学生深受其害。
大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家庭经济水平有一定的定位。不要把自己的超额消费观念强加在父母的身上,所谓的“面子工程”不是靠伸手向父母要钱来维护的。
(摘编自 搜狐网)
材料二
近日,00后复旦新生曾健宇向父母“借钱”上大学一事,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据曾健宇同学介绍,他在暑期通过做家教挣了3000元,其中一部分用来交了学杂费,剩下的是找父母“借”的。目前,他每月的生活费为1700元。此前,父亲跟他说过,“你18岁以后的钱都是向我借的,以后都要还的”。曾健宇赞同父亲的观点,表示以后会逐步将钱还给父母。
事实上,“借钱”上大学之类的事情,在有些国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有的学生通过课余到餐馆端盘子,有的学生向银行申请相关贷款,甚至有些出身于精英阶层的孩子,也要毕业多年后才能还清助学贷款。
由于国情的不同,我们不可能照搬国外家长的“狠心”做法,更没必要指责那些主动“供养”孩子的家长,但“借钱”读大学的精神无疑值得借鉴。换言之,肯定和鼓励“借钱”上大学,并不在于孩子以后真的能还多少,也不在于孩子能通过课余兼职赚多少钱,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主能力,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孩子总归是要迈入社会的,父母该放手时应该尽早放手。
(摘编自《钱江晚报》)
材料三
图1:大学生生活费主要来源比例图
图2:大学生生活费消费比例图
图3:大学生生活费无法满足开销时做法比例图
材料四
“孩子说没钱了,肯定得给他汇过去,怕他饿着,吃不好,”家住光明苑小区的杜先生说,“生活费给多给少,主要还是看家庭的富裕程度,有钱的家庭可以多给些,家庭不是很富裕的应该也不会让孩子饿着,具体给多少,其实主要在于孩子要多少。”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孙杰老师介绍,他们班也有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花钱经常“大手大脚”。“据班里的生活委员反映,有个男同学喜欢打游戏,经常往游戏里充钱,每个月最高可达3000元。我了解完情况后,我和心理辅导老师对该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并让周围的同学进行监督,并通知父母对其生活费进行逐渐地缩减,让孩子多参加课外活动等等。”
安徽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云飞建议各位家长,对于孩子的消费习惯要从小抓起,传递适度消费的理念。也可让孩子适度了解家庭的收支情况,让孩子逐渐参与家庭管理,体会生活的艰辛。同时,王云飞建议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可以通过讲座、研讨会、辩论赛等形式让正确的消费观念走到大学生公共视野中去,引起大学生思考,使其自觉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专家表示,大学新生需要学会独立生活,很多人第一次掌握支配千元以上的生活费,会不知所措。做好消费规划、确定必需消费品支出数额,养成记账习惯,然后自然会跟着计划开支,清晰知道每一笔钱的去向,是用在实处还是浪费了。
(摘编自人民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女大学生希望获得更多的生活费的根源在于大学生之间常见的消费攀比行为,若不加以节制便有可能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
B. 材料二中,00后复旦新生向父母“借钱”上大学一事虽然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但事实上这类事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C. 材料三中,大学生的生活费超九成来源于父母,并主要用于饮食、购物、通讯等方面,社交与娱乐也占有不小比例。
D. 材料四中,大学生的生活费该给多少,家长主要是看孩子的需求,而学校方面则希望家长能对孩子花钱加以引导和约束。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材料一可知,有时大学生对生活费的超高需求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工程”,而将自己的超额消费观强加给父母。
B. 由材料二可知,父母“借钱”给孩子读大学是帮助孩子尽早养成独立的精神和自主的能力的有效途径,不必过于苛责。
C. 由材料三可知,大学生的消费应该量力而行,要懂得开源节流,尽量不给自己和父母增加过重的经济负担。
D. 由材料四可知,只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监督管理,联合父母缩减生活费,就能有效地控制大学生“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
6. 请结合材料,为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消费观给出恰当的建议。
【答案】4. B 5. D
6. ①家长要注重培养和管理:家长应让孩子适度了解家庭经济状况,参与家庭管理;培养其独立的精神和自主的能力;从小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和适度消费的理念;还应该适度给予孩子生活费,不能任其予取予求等。②大学生个人要注重开源节流:可利用奖学金、助学金、打工兼职等方式增加生活费,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做好消费规划,明确支出内容和金额,合理支配生活费;勤俭节约,不胡乱攀比,不盲目消费,谨慎选择借钱或金融贷款等。③学校要注重引导和监督:可通过讲座、研讨会、辩论赛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合理运用心理辅导和同学间的相互监督,促进同学间形成良好的消费风气;引导学生坚决抵抗校园贷的毒害等。 ④社会应从旁协助:多向大学生提供兼职打工挣取生活费的机会和职位;规范各类金融贷款,多开放、提供正规有保障的助学贷款等。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B项,“但事实上这类事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在有些国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D项,“只要……就能……”的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四中重点介绍对花钱大手大脚的学生从各方面进行引导教育的方法措施,并未谈结果如何。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本题答题的关键是结合文章的内容,找到分析的角度。
此题中“为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消费观”需要家庭、学校、社会、自身的共同努力。从自身来看,可结合材料一中提到的个人爱面子、爱攀比的心理,材料二中“有的学生通过课余到餐馆端盘子,有的学生向银行申请相关贷款”的做法,材料四中“做好消费规划、确定必需消费品支出数额,养成记账习惯,然后自然会跟着计划开支,清晰知道每一笔钱的去向,是用在实处还是浪费了”的专家建议整理作答。从家庭来看,可结合材料二“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主能力,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材料四中“安徽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云飞建议各位家长,……让孩子逐渐参与家庭管理,体会生活的艰辛”整理作答。从学校来看,可结合材料四中“心理辅导老师对该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并让周围的同学进行监督,并通知父母对其生活费进行逐渐地缩减”和“王云飞建议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的内容整理作答。从社会来看,主要是协助家庭、学校在贷款的规范性,就业机会的提供上,予以支持。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都江堰
余秋雨
⑴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⑵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⑶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⑷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⑸四川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⑹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⑺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的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⑻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作3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后,也许3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⑼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本世纪70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儿子。一位现代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站在哪里?
⑽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⑾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条横江索桥。桥很高,桥索由麻绳、竹篾编成。跨上去,桥身就猛烈摆动,越犹豫进退,摆动就越大。在这样高的地方偷看桥下会神志慌乱,但这是索桥,到处漏空,由不得你不看。一看之下,先是惊叹。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反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我站得这么高还感觉到了它的砭肤冷气,估计它是从雪山赶来的罢。但是,再看桥的另一边,它硬是化作许多亮闪闪的河渠,改恶从善。人对自然力的驯服,干得多么爽利。如果人类干什么事都这么爽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样。
⑿但是,人类总是缺乏自信,进进退退,走走停停,不断自我耗损,又不断地为耗损而再耗损。结果,仅仅多了一点自信的李冰,倒成了人们心中的神。离索桥东端不远的玉垒山麓,建有一座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人们在虔诚膜拜,钟鼓钹磬,朝朝暮暮,重一声,轻一声,伴和着江涛轰鸣。
⒀李冰这样的人,是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纪念一下的,造个二王庙,也合民众心意。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
⒁我到边远地区看傩戏,对许多内容不感兴趣,特别使我愉快的是,傩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傩戏中的水神李冰比二王庙中的李冰活跃得多,民众围着他狂舞呐喊,祈求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
(有删改)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一开始写作者游都江堰前的心态,欲扬先抑,突出了都江堰难以抗拒的魅力,又使文章波澜起伏。
B. 作者对傩戏本不感兴趣,但乐于见到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李冰,这主要是因为被神化的李冰可以带来风调雨顺。
C. 作者在评述都江堰这一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时融进了自己的文化认识和感受,抒写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D. 作者着眼于造福人民大众的角度,通过对李冰造都江堰的描述,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都江堰热爱和崇敬的感情。
8. 俗话说“拜水都江堰”,请简要分析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都江堰的水。
9. 本文写了作者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及文本的现实意义。
【答案】7. B 8. 正面描写:①比拟(直接答“拟人”“拟物”也可以),“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反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从雪山赶来”等处赋予水以人的特性(使用了拟人的手法),“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赋予水以动物的特性(使用了拟物的手法)。②比喻,“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将水比作“马拉松健儿”,突出其生命力;“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突出都江堰的水奔涌时声响巨大。侧面渲染:③在正式描写水之前,先通过写脸面和眼前的情绪感受、江水发出的巨大声响层层铺垫,为正式写江水蓄势。
9. 创作意图:①歌颂都江堰,高度评价李冰从实践中总结治水经验的巨大作用,歌颂古代水利科学的伟大成就;②赞美李冰为民做实事的献身精神,或称颂李冰父子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永世长存并代代相传。 ③现实意义: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可从为官一任就应当造福于民、为百姓谋福祉;实践出真知,从实际出发、刻苦钻研也会取得极大的成就等方面思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B项,“这主要是因为被神化的李冰可以带来风调雨顺”说法有误,结合原文语句“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所以作者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李冰的精神在人间得到认可和传承。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勾画出题干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再明确所用手法,结合内容分析是如何使用该手法的,并指出其使用效果或表现的情感;最后组织语言,分点作答。注意平时对常用手法要熟记并明确特征,以提高做题的准确率;另外考虑要全面,不要有遗漏。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都江堰的水”。阅读原文可知描写都江堰的水的内容在(2)(3)(11)三个自然段。描写时有直接描写有侧面烘托。第(2)自然段“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是写人的感受,属侧面烘托;“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是直接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第(3)自然段是直接描写,“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将都江堰当作人来写;“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将都江堰当作物来写,属拟物;“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将都江堰比喻成马拉松健儿。第(11)自然段是直接描写,“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反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和“估计它是从雪山赶来”,将都江堰当作人来写。整体来看,作者笔下的都江堰气势磅礴,生命力旺盛。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及文本的现实意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并理解文章内容,结合文体特点,总体把握文章中心;然后勾画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语句,认真揣摩仔细分析其中体现的情感倾向;最后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思考其现实意义。
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第二部分写都江堰的壮观;第三部分写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第四部分写横江索桥与二王庙。结合文中语句“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及结尾两个自然段可知,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描绘赞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壮观,更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举措作了高度评价和赞扬。
与一般的游记不同,本文作者不是单纯地描写自然景观而是立足现代,对历史上人物与事件进行审视,并作出纵横捭阖的评说,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在人文感受方面能给读者以较大启迪。可从为官者的责任操守,实践与刻苦钻研可做出伟大贡献的角度来谈文章的现实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耶律楚材,字晋卿。父履,以学行事金世宗,终尚书右丞。楚材生三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及长,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
太祖定燕,闻其名,召见之。夏人常八斤,以善造弓见知于帝,因每自矜曰:“国家方用武,耶律儒者何用。”楚材曰:“治弓尚须用弓匠,为天下者岂可不用治天下匠耶?”帝闻之甚喜,日见亲用。西域历人奏五月望夜月当蚀,楚材曰:“否。”卒不蚀。明年十月,楚材言月当蚀,西域人曰不蚀,至期果蚀八分。壬午八月,长星见西方,楚材曰:“女直①将易主矣。”明年,金宣宗果死。帝每征讨,必命楚材卜,帝亦自灼羊胛,以相符应。指楚材谓太宗曰:“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
己丑秋,太宗将即位,宗亲咸会,议犹未决。时睿宗②为太宗亲弟,故楚材言于睿宗曰:“此宗社大计,宜早定。”睿宗曰:“事犹未集,别择日可乎?”楚材曰:“过是无吉日矣。”遂定策,立仪制,乃告亲王察合台曰:“王虽兄,位则臣也,礼当拜。王拜,则莫敢不拜。”王深然之。及即位,王率皇族及臣僚拜帐下。既退,王抚楚材曰:“真社稷臣也。”国朝尊属有拜礼自此始。
岁辛丑二月三日,帝疾笃,医言脉已绝。皇后不知所为,召楚材问之,对曰:“今任使非人,卖官鬻狱,囚系非辜者多。古人一言而善,荧惑退舍,请赦天下囚徒。”后即欲行之,楚材曰:“非君命不可。”俄顷帝少苏因入奏请肆赦帝已不能言首肯之是夜医者候脉复生适宣读赦书时也翌日而瘳
后帝崩。皇后乃马真氏称制,崇信奸回,庶政多紊。奥鲁剌合蛮以货得政柄,廷中悉畏附之。楚材面折廷争,言人所难言,人皆危之。甲辰夏五月,薨于位,年五十五。皇后哀悼,赙赠甚厚。后有谮楚材者,言其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后命近臣视之,唯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
(选自《元史·耶律楚材传》有删节)
【注】①女直:即女真。②睿宗:孛儿只斤·拖雷,元太祖成吉思汗第四子,成吉思汗去世后,三儿子窝阔台继位,拖雷监国。其长子蒙哥即位后追上尊号,谥“英武皇帝”,庙号“睿宗”。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俄顷/帝少苏/因入奏/请肆赦/帝已不能言/首肯之/是夜/医者候脉复生/适宣读赦书时也/翌日而瘳/
B. 俄顷/帝少苏/因入奏请/肆赦/帝已不能言/首肯之/是夜/医者候脉复生/适宣读赦书时也/翌日而瘳/
C. 俄顷/帝少苏/因入奏/请肆赦/帝已不能言首肯/之是夜/医者候脉复生/适宣读赦书时也/翌日而瘳/
D. 俄顷/帝少苏/因入奏请/肆赦/帝已不能言首肯/之是夜医者/候脉复生/适宣读赦书时也/翌日而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右丞:中国古代官职名,右丞佐仆射,掌钱谷等事,秩均四百石。著名山水诗人王维曾任此职。
B. 定策:古代尊立天子时,要把这件事写在简策上,以告宗庙,因此称大臣等谋立天子为“定策”。
C. 辛丑:属于干支纪年法。此法把干支顺序相配,周而复始,循环记录。按照顺序,辛丑年的前一年是己子年。
D. 称制:皇帝的命令专称“制”,后妃掌权之后,其命令自然也要上升到皇帝的级别,于是就叫“称制”。
1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耶律楚材的父亲是金朝的高官,在其三岁的时候去世。耶律楚材由母亲教育长大,博览群书,涉猎的知识相当广博。
B. 耶律楚材精通天文历法及占卜,在与西域人的较量中获得胜利,并准确判断出女真易主一事,以致于太祖认为其是上天赐予的。
C. 耶律楚材是太祖皇帝为太宗选定的辅政大臣。他先后劝说睿宗确立君主是国家大计,宜早不宜迟;后又劝说察合台亲王率先礼拜太宗。
D. 耶律楚材借由皇帝重病的机会奏请释放囚徒为皇帝消灾,并且在皇帝去世后也敢于和奸邪小人当面斗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夏人常八斤,以善造弓见知于帝,因每自矜曰:“国家方用武,耶律儒者何用。”
⑵ 及即位,王率皇族及臣僚拜帐下。既退,王抚楚材曰:“真社稷臣也。”
【答案】10. A 11. C 12. B
13. ⑴夏人常八斤,因为擅长制造弓被皇帝知晓,于是每每自夸说:“国家正是用武的时候,耶律楚材是儒生有什么作用呢!”
⑵等到(太宗)登基,察合台亲王率领皇族和文武官员在帐下下拜行礼。大家退下之后,亲王轻轻地按着耶律楚材(的肩膀)说:“你实在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重臣啊!”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话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司,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作答时可先忽略选项停顿一致的地方,分析停顿不一致的地方,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句意为:一会儿,皇帝渐渐苏醒,于是进入上奏,请求大赦天下,皇帝已经不能说话,点头表示同意。这天夜里,太医诊脉发现皇上又活过来,是宣读赦免诏书的恰当时机。次日皇帝病愈。句中“请肆赦”是“入奏”的内容,不应拆开,所以在“请肆赦”前停顿。排除B、D两项。“之”作动词“首肯(点头表示答应)”的宾语,后面“是夜”表时间的状语,所以在“之”后停顿。排除C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C项,“辛丑年的前一年是己子年”说法有误。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照甲子、乙丑、丙寅(也就是天干转六圈而地支转五圈,正好一个循环)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一甲子。辛丑的前一年应该是庚子年。
故选C。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力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择“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帝每征讨,必命楚材卜,帝亦自灼羊胛,以相符应。指楚材谓太宗曰:‘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所以太祖认为耶律楚材是上天赐予的,不是因为他精通天文历法及占卜,在与西域人的较量中获得胜利,并准确判断出女真易主一事。选项因果失当。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有:
⑴善,擅长;见知于帝,被动句,见,译为介词“被”;因,于是;每,常常;矜,自夸;耶律儒者,判断句,耶律楚材是儒生;何用,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用、没有用。
⑵ 及,等到;即位,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即登基;拜帐下,省略介词“于”,拜“于”帐下;既,在……之后;真社稷臣也,判断句,翻译时加判断动词“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耶律楚材,字晋卿,父亲耶律履,因学问品行出众得以奉事金世宗,去世时官至尚书右丞。楚材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杨氏教他读书。长大后,博览群书,兼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以及佛、道、医、卜等学问。
太祖定都燕京,听说楚材的名字,召见他。西夏人常八斤,因为擅于制弓而被太祖皇帝赏识,因而常骄傲的说:“国家正值用武的时候,像耶律楚材这样通晓儒学的人有什么用?”耶律楚材说:“打造弓尚且聘请弓匠,治天下哪能不用治天下的人呢?”太祖听了很高兴,一天比一天亲近重用他。据西域主持历法的人奏报,本年五月十五日夜有月蚀。楚材说:“没有。”结果如楚材所言。第二年十月,楚材说有月蚀,西域人说没有,到时果有月蚀。太祖十七年八月彗星出于西方,楚材说:“女真族将换国王了。”第二年金宣宗死了。太祖每次征讨都要楚材卜问凶吉,自己也以烤羊胛来与卜卦相应。有天指着楚材对太宗说:“这人是天赐我的,你以后当把军国大事都委托给他。”
乙丑年秋天,太宗登上皇位,宗亲诸王集会,商议皇位继承事,议而未决。时睿宗为太宗亲弟,楚材对睿宗说:“此国家大事,早定为好。”睿宗说“:还未商议好,改日即位可否?”楚材说:“过了这天再无吉日了。”于是确定太宗继承皇位,并制定群臣朝拜礼制。对亲王察合台说:“王爷虽然是皇兄,按位分则是臣子,按照礼节应当跪拜。您跪拜了,其他人没有敢不拜的。”察合台深以为是。太宗即位时,亲王察合台率皇族及臣僚拜于帐下。大家退下之后,察合台轻轻按着楚材的肩膀说:“你真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重臣啊!”元朝对于皇帝及长辈行跪拜礼是由此时开始的。
辛丑年二月三日,皇帝病情严重,太医说脉象已断。皇后不知道该做什么,召来耶律楚材询问,耶律楚材回答说:“如今任命使用的人都是不称职的人,收受贿赂,出卖官爵,枉法断狱,监狱里逮捕的囚犯很多都是无辜的人。古人认为有时说一句话就是对人行善,死亡灾祸会因此退避离开,请求赦免天下的囚徒。”皇后想即刻实行,楚材说:“不是皇帝的命令不可以。”一会儿,皇帝渐渐苏醒,于是进入上奏,请求大赦天下,皇帝已经不能说话,点头表示同意。这天夜里,太医诊脉发现皇上又活过来,是宣读赦免诏书的恰当时机。次日皇帝病愈。
元太宗去世,皇后乃马真氏行使皇帝的权力,推崇信任邪恶的人,各种政令大多混乱。奥鲁剌合蛮凭借贿赂得到了权柄,朝廷中人都害怕并依附他。耶律楚材当面在朝廷上顶撞驳斥(他),说了别人不敢说的话,别人都认为他很危险。甲辰年夏五月,耶律楚材死在官位上,终年五十五岁。后来有人诬陷楚材,说他当宰相时间很长,天下进贡的赋税有一半都落到他的家中。皇后命令侍从大臣麻里扎前去查看,只有十几张琴、阮以及几千卷古今书画、金石和遗文。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经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官宦、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4.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酬”指酬唱,即用诗词互相赠答唱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与王处士之间的关系友好、感情深厚。
B. 首联“是日”即诗题中的“九日”,第二句写诗人与王处士天各一方,只能彼此思念,紧扣题目中的“见怀”。
C. 颈联中“阅”有看到、见证的意思,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江山见证自己头发变白的过程。
D. 尾联写诗人蒙受王处士远在千里之外的关怀讯问,但因自己被贬谪远地难以归家,故称自己“已无家”。
15.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结合本诗的思想感情简要分析本诗的风格特征。
【答案】14. D 15. ①本诗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深沉凝重,沉郁蕴藉。②这首诗既有对朋友的思念,又有对自己身世飘零且逐渐衰老的悲伤,更有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或爱国情怀)。③诗人将复杂的多重情感与眼前的暮秋之景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思想厚重、感情深沉的诗句,形成了沉郁悲怆,深沉凝重,沉郁蕴藉的风格。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但因自己被贬谪远地难以归家,故称自己‘已无家’”说法有误,尾联“逐客”本意是指被贬谪的人,但结合注释可知诗人并未在朝廷做官,故此处“逐客”表达的是自己因为明朝灭亡而流落在外,就像是被放逐一样。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内容;再从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思想感情、语言特点等角度分析、体会诗歌的风格特征;最后分点作答。
本题题干中提示“诗风接近杜甫”,首先要联想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指作品思想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题干中要求的是结合思想情感进行分析,且本诗在语言上与杜甫诗歌语言有明显区别,故无需对本诗语言的表达技巧做过多分析,那么重点就落在“沉郁”上。本诗大意是: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不免心惊,你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忧愁中满目都是丛生的菊花;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多多承蒙你千里之外的关怀询问,我是一个亡国之人,如同被放逐一样,已经无家可归。这是一首酬答诗,写出了他与友人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诗中"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此诗风格:沉郁悲怆,深沉凝重。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李白在《蜀道难》中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就没有沟通往来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河流有岸、湿地有边比喻凡事都有底线,暗示女主人公对负心男子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
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运用比喻和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西当太白有鸟道 (2). 可以横绝峨眉巅 (3). 淇则有岸 (4). 隰则有泮 (5). 浮光跃金 (6). 静影沉璧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是情境默写,作答时注意认真审题,选准所填语句,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峨、巅、淇、隰、泮、璧”等字。
【点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源点,多姿多彩的丝绸之路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演绎着盛世大唐________的辉煌。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在这里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后,又通过丝绸之路这条文化大道远播四方,为人类文明进程贡献着不同寻常的发展基因。据历史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已经有100多万人口,有大量的波斯人、西域人在长安居住、经商。长安是世界商贸活动中心,长安城的东、西市各占地近千亩,业态齐全且发达。商队和马帮 地将无数的货物发往全世界,店铺和地摊上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中国的布匹、服装的神秘、美丽和珍稀的特性,成为西方望族和官宦人家的奢侈品,因而风靡全世界。丝绸之路作为最早的国家贸易商道,中国的丝绸、陶瓷,珠宝、漆器、香料、茶叶等商品通过这里被源源不断地送到罗马,而罗马的香料、象牙、珍珠等商品也被源源不断地送到中国。拉载着无数商品的商队和规模庞大的各国使团, 地在这条通道上往来,不但让世界上有了人们 “东有长安、西有罗马”的谚语,(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无与伦比 慢条斯理 经年累月 口传心授
B. 空前绝后 有条不紊 旷日持久 口传心授
C 无与伦比 有条不紊 经年累月 口口相传
D. 空前绝后 慢条斯理 旷日持久 口口相传
18.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的布匹、服装的神秘、美丽和珍稀的特性,成为西方望族和官宦人家的奢侈品,因而风靡全世界。
B. 中国的布匹、服装以其神秘、美丽和珍稀的特性,成为西方望族和官宦人家的奢侈品,进而风靡全世界。
C. 中国布匹、服装的神秘、美丽和珍稀的特性,成为西方望族和官宦人家的奢侈品,进而风靡全世界。
D. 中国的布匹、服装的神秘、以其美丽和珍稀的特性,成为西方望族和官宦人家的奢侈品,因而风靡全世界。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也让丝绸之路沿线的很多国家和成千上万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和提升,更让人们在饱览万国风情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异域文化的熏陶。
B. 也让人们在享受到异域文化的熏陶的同时,还能饱览万国风情,更让丝绸之路沿线的很多国家和成千上万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和提升。
C. 也让丝绸之路沿线的很多国家和成千上万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和提升,更让人们在享受到异域文化的熏陶的同时,还能饱览万国风情。
D. 也让人们在饱览万国风情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异域文化的熏陶,更让丝绸之路沿线的很多国家和成千上万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和提升。
【答案】17. C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本题第一处,“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空前绝后”指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空前绝后”更强调跨越时间进行比较,且夸张程度较重,与实际不符。
本题第二处,“有条不紊”形容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慢条斯理”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慌不忙。由前文“业态齐全且发达”可知此处更强调商业经营的状态,“慢条斯理”不合语境。
本题第三处,“经年累月”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旷日持久”指荒废时日,长期拖延。此处应是客观描述往来时间长,故“经年累月”符合语境。
本题第四处,“口口相传”意思是不著文字,口头相传。“口传心授”则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口传心授”不合语境。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
文中划线句有两处错误,一是主宾搭配不当,“成为奢侈品”“风靡全世界”的主语应该是“布匹、服装”而非“特性”,排除A、C两项;D项主语为“神秘”,也不合语境,故可排除。二是前后分句间的关系判断不当,“风靡全世界”与“成为西方旺族和官宦人家的奢侈品”之间应该是递进关系而非因果关系,排除D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
“更”表递进,“让生活得到改善和提升”属于物质层面的,宜放在前;“饱览风情”和“享受文化熏陶”则属于精神层面的,应放在后,故排除B、D两项;“饱览风情”是外在的,“享受文化熏陶”是内在的,按照一般表述由表及里的原则,可排除C项。
故选A。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有观点认为,中国只有正在走红的城市和希望走红的城市。从这个角度来说,___。“10条抖音重庆占9条”“旅游热度跃居全国第三”等五一期间的数据便证明了这一点。然而事实上,____,一直是重庆旅游的一大短板。2018年重庆接待游客5.5亿人次为全国第一,游客人均消费仅为480元左右就是最好的例证。由此可见,城市发展旅游业不仅要照顾所谓“走红”的面子,____。
【答案】 (1). 重庆就是正在走红的城市/重庆显然属于前者; (2). 游客多、消费少; (3). 还要兼顾经济效益的里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话题,然后再认真分析空白处与前后句的关系,做到既要前瞻又要后顾,不要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再结合题干要求答题,这样做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①处前文给出两种情况“正在走红的城市和希望走红”,结合后文数据可知重庆应属正在走红的城市。②处前文“然而”表转折,需根据后文例证得出结论。③处“由此可见”后面的内容应该是根据前面全部内容得出的结论,由“不仅要”可知横线处应以“还要”开头,内容应与“面子”相对。作答时注意字数限制。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近日,央视新闻主播康辉的3支视频博客(video blog,简称vlog)发布后,立即火爆社交平台。vlog作者以影像的形式记录生活,与网友分享。而这次,康辉跟随报道团队去往希腊,将央视主播的工作日常与中国外交的最前线及时、真实的展示给大众。据统计,“康辉+vlog”在全网延伸出43.3万条相关信息,相关话题讨论热烈,公众情绪高度活跃,高频率、高质量的内容输出有效地拉近了新闻和大众的距离。近两年,中国迎来了全民vlog时代,拍摄vlog成了继图片、小视频后内容输出的一种风潮。央视媒体也紧跟时代潮流,用创新方式讲述新闻,真正让新闻融入到年轻一代的生活中。这与传统媒体重内容轻视觉、重新闻轻用户的常规生产方式截然不同。但毫无疑问,效果是显著的。在康辉vlog的加持下,央视新闻微博账号的粉丝变化数不断上涨,微博影响力上升趋势明显。从入驻抖音、快手到试水vlog,我们不难发现,央视新闻的“操作”愈发年轻、接地气,并以严肃不失个性的操作增加了流量和用户黏性,进一步提升了央视新闻的品牌效应。
【答案】①康辉的3支视频博客(写成Vlog也可以)火爆社交平台;②有效地拉近了新闻和大众的距离;③央视媒体用创新方式讲述新闻;④进一步提升了央视新闻的品牌效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道新闻类叙述语段压缩题。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白文字所介绍的对象“是什么”,二是要明确对象“怎么样”。第一步,通读材料。即通读语段或材料,抓住主要信息,找表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语句。第二步,概括归纳。在通读的基础上,将其准确划分层次,概括归纳信息内容。第三步,提炼筛选。将概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删除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即“去粗取精”。第四步,整合表达。即根据题目要求,将提炼筛选出来的主要信息用简洁凝练、准确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要保证语句通顺(无语病),结构合理。
本题材料可分成两部分,按事件及意义由个体到整体的顺序叙述。第一部分写央视新闻主播康辉在社交平台发布3支视频博客的事件及意义;第二部分写近两年央视媒体用创新方式讲述新闻的做法及意义。结合关键句“央视新闻主播康辉的3支视频博客(video blog,简称vlog)发布后,立即火爆社交平台”“高频率、高质量的内容输出有效地拉近了新闻和大众的距离”和“央视媒体也紧跟时代潮流,用创新方式讲述新闻”“进一步提升了央视新闻的品牌效应”进行压缩概括即可。作答时注意字数限制。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8月9日,新浪微博认证博主“公益记者马小马”发布了一则图文故事,题为“七旬爷爷悬崖‘淘金’半个月,只够给重症孙子买一粒药:尽力了!”。此故事被迅速传播并感动众多网友,也有不少人解囊相助。然而9月3日,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这个悲情故事却是被刻意制造出来的。故事中7旬爷爷的孙子患髓系白血病需要一大笔钱来治疗的情况基本属实,但这位爷爷早已不用上山采药,采药照片也系摆拍。并且,推动发布“采药救孙”故事的公益机构要收取10%的筹款作为管理费。
针对上述材料,你有着怎样的观点与看法?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联系生活实际,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让网络公益更真实透明
公益,听起来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美好词汇。每个人的微小善意,都能让世界更美好。而公益机构在我们意识里,应该是一种合法的、非营利的组织,其主要活动是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和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材料中推动发布“采药救孙”故事的公益机构要收取10%的筹款作为管理费,让人禁不住怀疑这一机构做公益的真实性。更难以想象捐助人面对这样的事实该作何感想?所以让网络公益更真实透明,才能让公益的路越走越宽。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带来的不仅是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也对人们精神境界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虽然公益在我国目前还不够大众化,但公益事业的发展前景,必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
时代在进步,公益模式也已悄然改变,如今的公益活动往往会与信息化技术结合起来。人们通过网络的传播来参与公益活动,参与门槛更低、捐赠方式多元,真正实现高速、面广的效果。互联网公益可谓是给公益事业打开了“另一扇窗”。根据民政部的统计,自2016年9月1日《慈善法》施行以来,已有超过10亿人次通过网络进行捐赠。
不过,尽管“95公益周”“99公益日”等活动的推出,激发出全民公益的高潮,但日益发展的网络公益问题频出。部分怀有恶意的人员和组织利用公众的同情心,打着公益的旗号来敛财,频繁出现诈捐、假公益的乱象。更有甚者通过编造死亡、重大疾病等“卖惨”的故事来进行苦难消费,骗取公众的爱心善意。
公益问题一再发酵,挫伤的不仅是公众参与公益的热情,靠同情诈骗更是触及了人性和法律的底线。如何提升互联网公益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成为了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加强对公益参与人员和公益过程的管理或许是解决这个难题的重要途径。公益执行情况与财务数据的透明化,自觉接受社会大众和政府的监督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参与机构资质的审核,毕竟现在中国人不缺参加公益的时间与金钱,缺少的是可信赖的机会与渠道。
互联网公益将人们的公益之心不断激活、聚集、重塑,释放出更大能量。但是无论形式如何发展,要始终坚守真实、公信、透明这些慈善的价值底色。遇到悲情故事,人生苦难时提供帮助是人道主义的基本情怀,但打动人心的从来不只是悲天悯人,还有带着希望的未来。当世人从网络公益活动中看见了更多美好,善意和爱心自然会永续流动。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结合材料准确理解题意,按要求作文。而且学生要清楚审读材料不仅仅是看材料,而应该对材料有分析理解的思维过程。材料作文的审题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或否定的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本则材料由表转折关系的词语“然而”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写新浪微博认证博主“公益记者马小马”发布的一则图文故事,不少人对故事中的主人公解囊相助。第二部分写经过调查发现,“采药救孙”故事有虚假成分,而且公益机构还收取10%的筹款作为管理费。从整体来看,本则材料的话题指向公益捐助问题。这则材料中涉及公益记者、公益机构、受捐助人和捐助者多个对象。在公益捐助的事情面前,公益记者的职业操守,公益机构的职能性质,受捐助者的正确心态,捐助者对事件的识别都可作为写作的角度。本文适合写成议论文。
参考立意:
1、坚守记者光荣的责任
2、用公益让人温暖
3、莫让公益变“功利”
4、爱心筹款,别让好心人寒心
5、网上献爱心,如何更放心
6、让公益之心好好安放
可用素材:
1、当公益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捐赠方式,更形成了一个庞大而自发的公益生态网络。不管是救助雪豹、帮助盲童,还是保护环境、医疗援助,一个个微公益项目能在朋友圈、微信群刷屏,都是在严肃的命题中,注入有趣有料、见人见物的元素。这种“场景化公益”的构建,让爱心的表达更加轻松,也更加有趣。
慈善不必是沉重的,也可以很轻松;慈善也无需强求,因为爱心源于自愿;慈善更不可能单打独斗,要形成“公益共同体”。每个人奉献的爱有限,但借助“互联网+”就能汇聚成爱心洪流。
2、2017年7月,民政部发布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明确规定,公开募捐信息不应与商业筹款、网络互助、个人求助等其他信息混杂。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应明确告知用户及社会公众:个人求助、网络互助不属于慈善募捐,项目真实性由信息提供方负责。个人为解决自己或者家庭的困难,提出发布求助信息时,平台应有序引导个人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对接,并加强审查甄别、设置救助上限、强化信息公开和使用反馈,做好风险防范提示和责任追溯。
3、新闻工作天然与责任相联,新闻记者对社会良性运行负有特殊而光荣的使命,既是船头的瞭望者,也是公众的守望人。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无论新闻业态如何演进,“新闻真实乃是新闻生命”的信条不容改变,“铁肩担道义”的情怀不能褪色。
4、今天的中国,正身处一个深刻嬗变的时代,尤其是媒体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势下,新闻工作者所体会到的危机感注定空前强烈,所经受的压力挑战尤甚于一般职业者。个别人因此而失去了定力,或退缩,或摇摆,或轻慢了责任,或放松了道德。然而更多的媒体人依然在坚守、在奋斗、在创造。
5、“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既已选择了做记者,就当懂得肩上有万斤担,笔下有千钧重。在复杂多变的时代环境中,你自“乱花渐欲迷人眼”,我自“咬定青山不放松”,数十万新闻从业者以超越常人的定力、超越利益的追求,进行着超越诱惑的坚守,始终为理想信念而守望,为责任使命而守望,为精神节操而守望。前不久的一项调查显示,72.1%的受访者确认,当下记者仍然是挖掘新闻事件真相的主力,而42.7%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让子女从事记者职业。来自公众的真诚认可,无疑是对记者职业的最高褒奖。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以创新的姿态迎接挑战,用坚实的肩膀扛起责任,新闻工作者一定能书写更大的辉煌,赢得更多的荣光。
6、公益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公益记者是公益界的一线力量,通过他们的眼睛,我们看到公益唤醒善心,改变着世界。
自2013年起,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与全国上百家媒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动凡人善举,创新公益项目,成为公益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7、做慈善靠的不光是一腔热情,还要理性。一名义工,他首先要了解慈善是什么,义工是什么,应该做些什么等等,他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义工。一支义工队,要规范队伍,规范每一名义工,才不会出现“伪善”的人。所以,还是得强调“规范”。
慈善,它不仅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文化,了解它、读懂它,才能让它走得更稳、更好。
参考结构:
让网络公益更真实透明
第一部分,引述材料,提出观点。首先从公益机构的职能性质谈起,然后指出材料中的公益机构有悖做公益的真实性,最后提出观点:只有让网络公益更真实透明,才能让公益的路越走越宽。
第二部分,紧承上文,分析论述。首先指出社会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公益以事业中来;然后指出公益模式多样化,互联网公益给公益事业打开了“另一扇窗”。
第三部分,指出问题,明确做法。首先笔锋一转,指出日益发展的网络公益问题频出;然后指出公益问题一再发酵所带来的后果;进而明确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回扣中心。再次明确:无论形式如何发展,要始终坚守真实、公信、透明这些慈善的价值底色。展望未来:当世人从网络公益活动中看见了更多美好,善意和爱心自然会永续流动。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