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高三三模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2019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高三三模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硝化细菌与小球藻的叙述,正确的是A. 合成糖类的能量来源相同 B. 都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C. 都能发生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D. 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硝化细菌原核生物,可以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小球藻是真核生物,有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详解】A、硝化细菌合成糖类的能量来源于化能学,小球藻合成糖类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A错误;B、硝化细菌和小球藻都有核糖体,故都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B正确;C、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C错误;D、硝化细菌和小球藻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相同,D错误。故选B。 2.科学选择实验材料有利于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孟德尔选择豌豆:严格的闭花授粉且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B. 摩尔根选择果蝇:繁殖快,易饲养,子代数量多,相对性状明显C. 恩格尔曼选择水绵:叶绿体为带状,易于观察好氧菌的分布D. 温特选择琼脂块:生长素在琼脂块内进行主动运输,便于收集【答案】D【解析】【分析】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2)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4)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果蝇适用于进行遗传学实验材料的原因:培养周期短,容易饲养,成本低;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某些相对性状区分明显等。【详解】A、孟德尔选择豌豆:严格的闭花授粉且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A正确;B、摩尔根选择果蝇研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繁殖快,容易饲养,子代数量多,相对性状明显,B正确;C、恩格尔曼选择水绵研究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为带状,易于观察好氧菌的分布,C正确;D、温特选择琼脂块:生长素在琼脂块内进行扩散,便于收集,主动运输需要穿过生物膜,D错误。故选D。 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 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能影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B. 机体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会引起稳态失调C. 在内环境中分布着抗体、递质、激素等物质D. 饥饿情况下,血液流经肝细胞后葡萄糖会减少【答案】D【解析】【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2、内环境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和pH,其中人体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相关。3、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A、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组织细胞在代谢过程中,需从细胞外液中吸收营养物质,并将代谢产物排到细胞外液中,因此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能影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A正确;B、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进行;如果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B正确;C、内环境成分一般包括: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等)、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C正确;D、饥饿状态下血液中血糖浓度较低,血液流经肝脏时,在胰高血糖素作用下,肝糖原分解加快,流出肝脏时,血糖浓度升高,D错误。故选D。 4.下列有关生产实践的应用的叙述,合理的是A.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减少物质和能量的投入B.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可以减少环境污染C. 用脱落酸对凤梨进行催熟可使其根据季节需要有计划地上市D. 发酵罐隔绝空气,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味精【答案】B【解析】【分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使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而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①利用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集群或远离农田;②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③有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详解】A、通过分析可知,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适当增加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A错误;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B正确;C、用乙烯对凤梨进行催熟可使其根据季节需要有计划地上市,C错误;D、谷氨酸棒状杆菌是好氧细菌,故发酵罐应通氧气,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味精,D错误。故选B。 5.下列有关自由基的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内的各种氧化反应容易产生自由基B. 电离辐射也会刺激细胞产生自由基C. 自由基攻击蛋白质分子导致其发生基因突变D. 自由基攻击磷脂分子会产生更多自由基【答案】C【解析】【分析】自由基是正常细胞代谢的产物,比如白细胞用它们来杀灭细菌。外界的理化因素也可以在细胞内产生自由基,比如电离辐射。 如果细胞内的自由基过多,自由基具有强烈的氧化活性,带有未配对的电子。可以使附近的生物大分子发生氧化,包括DNA,蛋白质和脂质等等。DNA氧化后会发生断裂,碱基突变等情况。后者就增加了癌症的发生机会。【详解】A、通过分析可知,细胞内的各种氧化反应容易产生自由基,A正确;B、外界的理化因素也可以在细胞内产生自由基,比如电离辐射,B正确;C、自由基攻击DNA氧化后会发生断裂,碱基突变等情况导致其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D、自由基攻击磷脂分子会产生更多自由基,D正确。故选C。 6.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 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腺嘌呤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鸟嘌呤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B. 甲组:将病毒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乙组:将病毒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嚌啶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C. 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D. 甲组:将病毒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腺嘌呤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乙组:将病毒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鸟嘌呤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答案】C【解析】【分析】1、DNA和RNA的异同: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因此要标记病毒,应该先标记细胞,再用被标记的细胞培养病毒,这样才能得到被标记的病毒。【详解】DNA和RNA的化学组成存在差异,如DNA特有的碱基是T,而RNA特有的碱基是U,因此可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碱基T和碱基U,通过检测子代的放射性可知该病毒的类型,因此,实验思路为: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并并监测其放射性;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并毒并监测其放射性,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光补偿点是指植物在一定光强范围内,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是指植物在一定光强范围内,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所需婴的最小光照强度。已知植物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5℃。如表为25℃和一定CO2,浓度等条件下三种植物幼苗的生理指标。 指标 物种物种甲物种乙物种丙光补偿点(μmol·m-2·s-1)1406637光饱和点((μmol·m-2·s-1)14251255976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____________。三种植物中最可能是阳生植物的是___________。(2)在光强140μmol·m-2·s-1时,物种甲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去路有:_______。(3)在光强1000μmol·m-2·s-1时,限制物种丙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可能是_________。(4)在光照强度为64μmol·m-2·s-1条件下,给物种乙的幼菌提供18O2、H216O和C16O2,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幼苗体内出现了含18O的葡萄糖。上述过程中,18O2中氧原子转移到葡萄糖中的途径与生理过程为:首先,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18O2与_________反应产生H2180;然后,H2180参与有氧呼吸第________阶段产生C18O2;最后,C18O2参与光合作用产生18O的葡萄糖。【答案】 (1). 光强(或光照强度)和不同种植物幼苗 (2). 物种甲 (3). 线粒体和空气(或大气) (4). CO2浓度(或矿质元素、水等) (5). [H] (6). 二【解析】【分析】影响表中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光补偿点时呼吸作用速率等于光合作用速率,光饱和点以后时影响各种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不再是自变量光照强度,题干信息表明三种植物在25℃条件下进行的光合作用,即为最适温度下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等。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据此分析作答。【详解】(1)据表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植物和不同光照强度对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的影响,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和不同种植物幼苗,因变量是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的大小。通过表格数据看出物种甲利用光能最强,故物种甲最可能是阳生植物。(2)140μmolm﹣2s﹣1为物种甲的光补偿点即物种甲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但是对于物种甲的叶肉细胞来说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故当光强等于140μmolm﹣2s﹣1时物种甲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除进入线粒体外,还扩散至空气(或大气)中 。(3)在光强1000μmol·m-2·s-1时,已经超过丙幼苗的光饱和点,此时光照强度不在是应该丙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通过题干信息可知物种丙已经在最适温度下进行光合作用,故限制物种丙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可能是CO2浓度(或矿质元素、水等)。(4)在光照强度为64μmol·m-2•s-l条件下,物种乙的幼苗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此时叶绿体内[H]的作用是将C3还原,生成葡萄糖和C5等物质;1802中氧原子转移到葡萄糖中的途径与生理过程为:首先通过有氧呼吸第三阶段,18O2与[H]结合产生H218O;再经有氧呼吸第二阶段,H218O与丙酮酸反应产生C18O2;最后 C18O2通过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合成含有18O的葡萄糖。【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能从表格和题干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结合题意答题,例如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40μmol·m-2•s-l的光照强度为物种甲的光补偿点。同时还应明确温度能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8.人体进食后,胰液开始分泌,胰液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双重调节。如图为人的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示意图,图中激素Y是一种由2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请据图分析:(1)图中的物质X作为____________在突触传递中发挥作用,可引起胰腺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激素Y为___________。(2)胰腺细胞膜上应含有物质X、激素Y的___________,当X、Y发挥作用后即被_____________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3)胰腺既有内分泌作用,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也有外分泌作用,分泌胰液。当胰腺导管堵塞时,会导致上述__________无法排出,从而影响人体健康。(4)肥胖的人患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增高。某人长期以面食为主,摄入脂肪很少,但还是出现了肥胖,胰腺所分泌的激素中,对该过程有促进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少数人采用过度节食的方法减肥。节食初期,人会产生饥饿感的神经中枢为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神经递质 (2). 促胰液素 (3). 受体 (4). 灭活 (5). 胰液 (6). 胰岛素 (7). 大脑皮层【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指的是正常集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图示分析:物质X是神经递质,物质Y是促胰液素。【详解】(1)通过分析可知,突触传递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是神经递质,故图中的物质X作为神经递质,激素Y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故为促胰液素。(2)神经递质和激素都要和其特异性受体结合,故胰腺细胞膜上应含有物质X、激素Y的_异性受体,X神经递质和Y促胰液素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3)胰液属于外分泌腺分泌,需要导管运输。故当胰腺导管堵塞时,胰液无法排出,从而影响人体健康。(4)进食减少,血糖浓度降低,通过神经(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传导到大脑皮层会产生饥饿感,血糖浓度降低还会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进而促进脂肪等物质转化为糖类,进而血糖浓度升高,维持血糖浓度基本平衡;血糖浓度升高还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进而促进糖类等物质转化为脂肪,进而血糖浓度下降,维持血糖浓度基本平衡;故长期以面食为主的人,还是会出现肥胖。【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胰腺的功能以及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区分识记产生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细胞;识记两种激素的生理作用等,难度不大。 9.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有多种形式,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种群以“量”取胜;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种群以“质”取胜。如图是草原上某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标志捕法,若标记物容易脱落,则种群密度的估算值会偏_______(填“大”或“小”)。一般情况下,田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且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其属于______________(填“r对策”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星“S”型曲线变化。(2)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___________(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__________,其生物学定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野马等珍稀濒危动物,其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逐渐走向灭绝,对此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有:____________【答案】 (1). 大 (2). r对策 (3). S (4). 环境容纳量(或K值) (5).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6). 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等【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可以知道,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中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详解】(1)设种群总数是N,第一次捕获n个个体并作标记,那么标记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为n/N,第二次捕获M个个体,其中有标记的个体数为m,则理论上m:M=n:N,即种群总数N=(n×M)÷m,如果标记物容易脱落,则m的值会减小,计算出来的值就会偏大。由题干可以知道,田鼠的寿命短,繁殖快,故属于r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2)由题图可以知道,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K值)。其生物学定义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3)对于珍稀濒危动物,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就地保护,保护其栖息环境,包括提供充足的食物和空间资源,控制其天敌的数量等;②易地保护,建立动物园或人工繁殖中心,以提高该濒危动物的生殖力和幼崽的存活率;③在两个种群之间建立绿色通道。便于两地种群之间进行基因交流。以保护该濒危动物种群的基因库。【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文和曲线图 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0.研究某高等植物的两对相对性状有芒和无芒、抗病和感病的遗传规律,其中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a),另一对相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B、b、D、d),现以两个纯种为材料,杂交实验及结果如表。亲本F1表现型F2表现型及数量有芒抗病×有芒感病无芒抗病抗病121株 感病40株无芒130株 有芒30棵 请回答下列问趣:(1)根据此杂交实验结果可推测,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F1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F1自交得到的F2中同时出现了抗病和感病,遗传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F2中这四种表现型抗病无芒。抗病有芒、感病无芒、感病有芒的比例是39:9:13:3,说明这三对等位基因位于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在这种情况下。F2的抗病无芒植株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种,对F1测交,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无芒和有芒 (2). AaBbDd (3). 性状分离 (4). 三 (5). 14 (6). 无芒抗病:无芒感病:有芒抗病:有芒感病=3:3:1:1【解析】【分析】1、分析表中数据,F1表现型为无芒; F1自交产生的F2中无芒:有芒=130:30=13:3,符合二对等位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规律,由此推断主有芒和无芒是由二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同理分析F1表现型为抗病,F1自交产生的F2中抗病:感病=121:40=3:1,符合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规律,由此推断抗病:感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详解】(1)通过分析可知,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是无芒和有芒。(2)通过F2表现型的比例,F1自交产生的F2中无芒:有芒=130:30=13:3,则F1控制无芒和有芒的基因型为BbDd。同理分析F1自交产生的F2中抗病:感病=121:40=3:1,则F1控制抗病和感病的基因型为Aa,故F1的基因型是AaBbDd, F1全抗病植株,自交得到的F2中同时出现了抗病和感病,遗传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性状分离。(3)抗病有芒、感病无芒、感病有芒的比例是39:9:13:3,39+9+13+3=64=43,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说明这三对等位基因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F1的基因型AaBbDb,自交产生F2,F2的抗病无芒植株(A_B_ C_和A_ B_cc(或者A_ bb C_)和A_bbcc)基因型有2×2×2+2×2+2=14种,对F1AaBbDb测交,其中Aa×aa测交后代,有芒:无芒=1:1;BbDb测交,其中BbDb×bbdd,测交后代抗病:感病=3:1,故F1AaBbDb测交,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是无芒抗病:无芒感病:有芒抗病:有芒感病=3:3:1:1。【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利用玉米秸秆生产燃料酒精的大致流程为:(1)玉米秸秆预处理后,选用纤维素酶进行水解,使之转化为发酵所需的葡萄糖。从以下哪些微生物中可以提取上述酶?( )A.酿制果醋醋酸菌 B.生长在腐木上的霉菌C.制作酸奶的乳酸菌 D.生产味精的谷氨酸棒状杆菌(2)若从土壤中分离生产这种酶的微生物,所需要的培养基为____________(按功能分),培养基中的碳源为____________,此外培养基中还要有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三种)。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应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3)在生产糖液的过程中,为了使酶能够反复利用,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4)发酵阶段需要的菌种是___________,生产酒精时要控制的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答案】 (1). B (2). 选择培养基 (3). 纤维素 (4). 水、无机盐、氮源 (5). 高压灭菌法 (6). 固定化酶(细胞)技术 (7). 酵母菌 (8). 隔绝空气【解析】【分析】用植物秸秆生产酒精是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的过程。植物秸秆中的有机物主要是纤维素,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的纤维素酶能将其水解成葡萄糖。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必须使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并且需要做产纤维素酶发酵葡萄糖的实验进行酶活性的检测。【详解】(1)由于纤维素分解酶存在于分解纤维素微生物中,故应从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去寻找纤维素分解菌,生长在腐木上的霉菌中生存的某些微生物中含有纤维素酶,故选B。(2)筛选目的微生物需要使用选择培养基,培养基中的碳源为纤维素,此外培养基中还要有水、无机盐、氮源,培养基需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3)采用固定化酶(细胞)技术,在生产糖液的过程中,可使酶能够反复利用。(4)上述流程图中,发酵阶段需要的菌种是酵母菌,酵母菌无氧呼吸可以产生酒精,生产酒精要控制的必要条件是无氧(密封、密闭)。【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和酵母菌固定化技术,要求学生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的灭菌方法,掌握酿酒的原理和方法,难度适中。 12.人参为我国的名贵药材,野生资源缺少,多用人工裁培,但生长缓慢,6年才能生成10g左右人参根,细菌性烂根病对人参的产量影响很大,为此,我国科学家用组织培养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人参新品种,生长速度比战培人参约快100倍以上,产量和品质也得到了提高。(1)植物组织培养就是在_________控制条件下,将_______________培养在人工配置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从芽,最终形成完整植株。(2)用人参组织块进行植物组织培养的核心步骤包括脱分化和_________两步,所谓的脱分化就是让已经分化的细胞,经过诱导后,失去其特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转变成未分化细胞的过程。(3)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中,其本质是独立于拟核之外,并具有___________能力的很小的双链环状DNA,因而成为了基因工程工具中最常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抗细菌性烂根病基因导入人参组织细胞之前,要进行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其目的是使目的基因__________,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基因表达载体中的标记基因主要用于对目的基因的鉴定和筛选,常见的标记基因有_____________等。【答案】 (1). 无菌、人工控制 (2). 离体的植物组织细胞或器官 (3). 再分化 (4). 结构和功能 (5). 自我复制能力 (6). 载体 (7). 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 (8). 抗生素抗性基因【解析】【分析】1、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其过程为: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外植体)愈伤组织 胚状体植株(新植体)。2、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质粒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独立于细菌拟核DNA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3、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①要具有限制酶的切割位点; ②要有标记基因(如抗性基因),以便于重组后重组子的筛选③能在宿主细胞中稳定存在并复制;④是安全的,对受体细胞无害,而且要易从供体细胞分离出来。4、基因表达载体构建的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并表达和发挥作用.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详解】(1)植物组织培养就是在无菌、人工控制控制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组织细胞或器官培养在人工配置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从芽,最终形成完整植株。(2)植物组织培养的核心步骤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步,其中脱分化是指:让已经分化的细胞,经过诱导后,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而转变成未分化细胞的过程。(3)质粒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独立于细菌拟核DNA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因而成为了基因工程工具中最常见的载体。(4)进行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其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常见的标记基因有抗生素抗性基因等。【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基因工程,植物组织培养等相关知识,原则是不能破坏目的基因;识记基因结构中启动子和终止子的生理作用;识记目的基因检测与鉴定的方法;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要求 难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