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冲刺(三)理科综合生物试卷(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62147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届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冲刺(三)理科综合生物试卷(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62147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届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冲刺(三)理科综合生物试卷(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62147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届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冲刺(三)理科综合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唐山一中2019届高三冲刺卷(三)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1.关于生物体内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体内糖类绝大多数以单糖形式存
B.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氨基酸是甘氨酸
C. 一个tRNA分子含有1个反密码子
D. 所有蛋白质合成都需要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糖类的种类及其存在形式、氨基酸的结构、遗传信息的表达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生物体内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形式存在,A错误;甘氨酸的R基为“-H”,相对分子质量最小,B正确;每一个tRNA分子的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一个由3个碱基构成的反密码子,C正确;所有蛋白质的合成都经过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都需要能量,D正确。
2.将水稻、番茄幼苗分别放在含Mg2+、Ca2+和SiO44-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番茄营养液中Mg2+、Ca2+浓度下降,而水稻培养液中Mg2+、Ca2+浓度升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水稻培养液中Mg2+、Ca2+浓度升高,是水稻细胞外排离子的结果
B. 植物根成熟区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依靠渗透作用
C. 番茄与水稻相比, 其对Mg2+、Ca2+ 需要量大,而对SiO44-需要量小
D. 此实验说明植物根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差异取决于培养液中离子的浓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主动运输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水稻培养液中Mg2+、Ca2+浓度升高,是水稻吸收Mg2+、Ca2+的速度小于吸收水的速度,的结果,A错误;植物根成熟区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B错误;一段时间后,水稻培养液中Mg2+与Ca2+浓度升高、SiO44-浓度降低,而番茄培养液中Mg2+与Ca2+浓度降低、SiO44-浓度升高,说明水稻吸收Mg2+与Ca2+量小于番茄吸收Mg2+与Ca2+量,水稻吸收SiO44-量大于番茄吸收SiO的量,即番茄与水稻相比,其对Mg2+、Ca2+需要量大,而对SiO44-需要量小,C正确;水稻和番茄对Mg2+、Ca2+、SiO44-离子的吸收方式都是主动运输,其吸收差异取决于根细胞膜上运输相应离子的载体数量与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以图中虚线为参照线。当培养液中某离子浓度小于初始浓度,是因为植物吸收该矿质元素离子的速度大于吸收水的速度;当培养液中某离子浓度大于初始浓度,说明植物对该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速度小于吸收水的速度,而不是植物分泌矿质元素进入到溶液中。在此基础上,以题意和图中信息为切入点,围绕植物对水、矿质元素的吸收等相关知识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3.雄蝗虫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O型,雌蝗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雄蝗虫产生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发育的子代均为雌性
B. 同样是有丝分裂后期,雄蝗虫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比雌蝗虫体细胞的染色体数少1条
C. 雄蝗虫的精原细胞在形成过程中,可观察到11个四分体
D. 雌蝗虫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雄蝗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O型,产生的精子,有的含有1条X染色体,有的不含X染色体,因此与卵细胞结合后发育的子代雌性(XX)与雄性(XO)均有,A错误;雄蝗虫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雌蝗虫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导致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同样是有丝分裂后期,雄蝗虫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比雌蝗虫体细胞的染色体数少2条,B错误;雄蝗虫的精原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形成的,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C错误;雌蝗虫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目相同,均为24 条,D正确。
4.下表是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经典实验的叙述,表中“方法与结果”和“结论或观点”能相匹配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他的著名论断“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A正确;达尔文发现,在单侧光照射下,金丝雀虉草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去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B错误;恩格尔曼将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黑暗、缺氧的环境中,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发现细菌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的部位集中,该实验说明:O2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C错误;格里菲思将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与加热后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结果小鼠体内检测出活的S型菌,而且这些S型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菌,由此推测,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内有“转化因子”,促进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错误。
【点睛】本题借助科学发展史进行考查,这提醒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要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5.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其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不存在分级调节
B. 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多种途径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同时机体产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C.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模拟活动本身是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
D.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体温变化的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在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下,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不存在分级调节,A正确;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多种途径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同时机体产热量高于炎热环境,B错误;“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模拟活动本身是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C正确;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中还存在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因此有感受体温变化的功能,D正确。
6.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活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B. 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
C. 若甲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
D. 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活了上百万年,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共同进化的结果,而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其选择作用的是特定的环境条件,因此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物种甲的进化,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A错误,B正确;甲以乙为食,若甲是动物,则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C正确;甲、乙两物种存在共同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可能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甲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7.油茶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运输至油茶果实部位积累,叶片是“源”,果实是“库”。为研究库源比(果实与叶片数目比)和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对油茶植株进行了处理,其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他环境条件相同且适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该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摘除果实,则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将会减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茶树的Rubicon酶具有“两面性”。在C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CO2反应,该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发生的场所在________________;在O2浓度较高时,该酶则催化C5与O2反应。 Rubicon酶的“两面性”可能因为在不同环境中酶的_____________发生变化导致其功能变化。
【答案】 (1). 果实与叶片数目比(库源比) (2). 库源比越大,叶片净光合速率越高 (3). 摘除果实,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无法运到果实,有机物在叶片中积累,导致叶片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呼吸作用速率不变,从而净光合速率降低 (4). CO2的固定 (5). 叶绿体基质 (6). 空间结构(结构)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1中Ⅰ、Ⅱ、Ⅲ组结果表明,库源比(果与叶数目比)越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越高。
【详解】(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果实与叶片数目比(库源比),该实验结果表明库源比越大,叶片净光合速率越高。
(2)摘除果实,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无法运到果实,有机物在叶片中积累,导致叶片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呼吸作用速率不变,从而净光合速率降低。
(3)茶树的Rubicon酶在C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CO2反应,该反应属于CO2的固定中暗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因此Rubicon酶的存在场所为叶绿体基质;该酶具有“两面性”,在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O2反应,产物经一系列变化后到线粒体中会产生CO2,其“两面性”与酶的专一性不相矛盾。Rubicon酶的“两面性”可能因为在不同环境中酶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其功能变化。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8.为研究吲哚乙酸(IAA)与脱落酸(ABA)的运输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IAA和ABA开展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
(1)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生理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________(填序号);琼脂块③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_________(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若先用某种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处理茎尖切段,再重复上述实验,结果琼脂块①和②中放射性强度相近,该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②、③和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
(4)综合以上描述,极性运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适宜的激素水平是植物正常生长的保证。黄豆芽伸长胚轴的提取液,加入IAA溶液中可显著降解IAA,研究已证实光也有降解IAA的作用。这两条IAA降解途径,对于种子破土出芽后的健壮生长_____________(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
【答案】 (1).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 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3). ① (4). 不是 (5). 抑制剂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 (6). 不是 (7). 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地运输 (8). 有利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以实验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合成部位、生理功能、植物激素的极性运输与非极性运输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详解】(1) 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其表现之一是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 吲哚乙酸(IAA)的极性运输是指IAA只能从形态学上端(A)运输到形态学下端(B)。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则在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①。琼脂块③和④中都出现了较强的放射性,说明脱落酸(ABA)既能从形态学上端(A)运输到形态学下端(B),又能从形态学下端(B)运输到形态学上端(A),所以ABA在茎尖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抑制剂处理后①和②中放射性强度相近,说明抑制了吲哚乙酸(IAA)的主动运输;因该抑制剂不影响细胞呼吸,所以很可能是该抑制剂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从而影响了IAA的主动运输。
(3) 在成熟组织中,吲哚乙酸(IAA)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而且琼脂块①和②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
(4) 极性运输是指: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地运输。
(5) 由题意可知,黄豆芽伸长胚轴的提取液中含有催化IAA分解的酶。植物细胞内含有的IAA氧化酶和光能都能降解IAA,可确保种子破土出芽后,植物体内IAA的含量不会过多且维持在正常水平,从而保证植株正常生长。可见,这两条IAA降解途径,对于种子破土出芽后的健壮生长是有利的。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问题的实质:①极性运输是指相应激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②生长素(IAA)在成熟组织中可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结合题意与图示信息分析就能对各问题情境做出正确的解答。
9.某生物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致分为_____________等三种类型。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标志重捕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3). 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调查结论的可靠性 (4). 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5). 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良好的环境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1) 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等三种类型。
(2) 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为了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调查结论的可靠性,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松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若要调查其种群密度,则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3)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年龄结构的内涵及其类型、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适用范围及其注意事项、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等相关知识。
10.鸟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某种鸟的羽色有红色、粉色和白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A、a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B基因决定红色素的合成,且B基因对b基因为完全显性,a基因纯合会淡化色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鸟表现为白羽时的基因型有______种。
(2)若让纯合红羽雌鸟与纯合白羽雄鸟作本进行杂交,所得F1中有红羽鸟和粉羽鸟出现,让F1相互交配,所得F2中粉羽鸟占___________。
(3)若让两只红羽鸟相互交配,所得F1中只有红羽鸟和粉羽鸟,则雌性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请设计一代杂交实验进一步探究该雌性亲本的基因型。
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5 (2). 3/8 (3). BBZAW或BbZAW (4). 让该雌性亲本与多只白羽雄鸟杂交 (5). 若子代中不出现白羽鸟,则该雌性亲本的基因型为BBZAW;若子代中出现白羽鸟,则该雌性亲本的基因型为BbZAW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依题意可知:当该种鸟不含B基因时即表现为白羽,因此该种鸟表现为白羽时的基因型有5种,分别为bbZAZA、bbZAZa、bbZaZa、bbZAW、bbZaW。
(2) 粉羽鸟为B_ZaZa、B_ZaW。纯合红羽雌鸟的基因型为BBZAW,纯合白羽雄鸟的基因型为bbZAZA或bbZaZa,二者杂交,F1中出现了粉羽鸟,说明亲本白羽雄鸟的基因型为bbZaZa,F1的基因型为BbZAZa、BbZaW。让F1相互交配,所得F2中粉羽鸟占3/4B_×1/2(1/4ZaZa+1/4ZaW)=3/8。
(3) 红羽雌鸟(B_ZAW)与红羽雄鸟(B_ZAZ_)交配,所得F1中只有红羽鸟和粉羽鸟,说明双亲中,有一个亲本必含BB,另一亲本含有BB或Bb,而且雄性亲本必然含有Za,进而推知:雌性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BBZAW或BbZAW。白羽鸟为bb_ _。欲探究雌性亲本的基因型是BBZAW还是BbZAW,可让该雌性亲本与多只白羽雄鸟杂交,观察子代该种鸟的羽色。如果雌性亲本的基因型是BBZAW,则子代均为Bb,不会出现白羽鸟;如果雌性亲本的基因型是BbZAW,则子代约有1/2的个体为Bb,约有1/2的个体为bb,因此会出现白羽鸟。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题意中提取关键信息,即B_ZAZ_或B_ZAW表现为红羽鸟,B_ZaZa或B_ZaW表现为粉羽鸟,aa_ _表现为白羽鸟。据此明辨该种鸟的各种羽色的基因型,并以题意中呈现的亲代与F1的表现型为切入点,明辨双亲含有的基因组成,进而推知双亲可能的基因型。在此基础上,围绕“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的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11.《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捧,其中介绍的腐乳和泡菜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发酵食品,几百年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腐乳是用豆腐发酵制成的,民间老法生产腐乳为自然发酵,现代腐乳生产多采用优良的毛霉菌种进行发酵。现代化生产流程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民间制作腐乳时毛霉来自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豆腐上长出毛霉后,对豆腐要进行A处理,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腐乳制作的后期要加入酒和多种香辛料配制的卤汤,其中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原因_________________。
(3)泡菜发酵过程中应定期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_____________后,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5)补充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步骤:①配置溶液;②制备标准显色液;③________;④比色。
【答案】 (1). 空气中的毛霉孢子 (2). 加盐腌制 (3). 酒精浓度过高则腐乳的成熟时间会延长;酒精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 (4). 发酵的不同时期亚硝酸盐含量会发生变化,及时测定是为了把握取食泡菜的最佳时机 (5). 比色法 (6). 重氮化反应 (7). N-1-萘基乙二胺 (8). 制备样品处理液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和图示呈现的信息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腐乳的制作、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1) 民间制作腐乳时,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
(2) 制作腐乳的实验流程为: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可见,流程图中的A处理是指加盐腌制。由于酒精浓度过高则腐乳的成熟时间会延长,酒精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所以腐乳制作的后期,在用酒和多种香辛料配制卤汤时,需将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
(3) 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在泡菜腌制的最初几天,亚硝酸盐的含量逐渐升高到最大值,但随着腌制时间的延长,乳酸菌大量繁殖产生的乳酸会抑制硝酸盐还原菌的繁殖,致使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下降,即发酵的不同时期亚硝酸盐含量会发生变化,因此应定期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以便把握取食泡菜的最佳时机。
(4) 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比色法,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5)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步骤是:①配置溶液;②制备标准显色液;③制备样品处理液;④比色。
【点睛】识记并理解腐乳制作与泡菜的制作的原理、流程、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等相关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意和题图中提取信息并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行作答。
12.下图为某同学根据杂交瘤技术的方法,设计生产破伤风杆菌抗体的实验方案。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方案能达到预期效果吗?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用到的动物细胞工程的技术手段有_______和_____。
(3)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学基本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过程②中常用_____________作为诱导剂。如果能成功获得理想的杂交瘤细胞,该细胞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5)破伤风杆菌的抗体最终可从______________和小鼠腹水中提取。
【答案】 (1). 不能 (2). 没有将抗原注入小鼠体内,无法获得产生单一抗体的B淋巴细胞 (3). 动物细胞培养 (4). 动物细胞融合 (5). 每一个B淋巴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6). 灭活的病毒 (7). 既能产生专一抗体,又能迅速大量繁殖 (8). 细胞培养液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生产单克隆抗体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1)分析图示可知:该方案没有将抗原注入小鼠体内,无法获得产生单一抗体的B淋巴细胞,因此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2)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取免疫小鼠的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采用的是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在融合前和筛选杂交瘤细胞的过程中均需要采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来培养相应的细胞。
(3)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学基本原理是:每一个B淋巴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4) 图中过程②为诱导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常用灭活病毒作为诱导剂。成功获得理想的杂交瘤细胞所具有的特点是:既能产生专一抗体,又能迅速大量繁殖。
(5) 在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经多次筛选,最后将获得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在体外进行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最终可从细胞培养液和小鼠腹水中提取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生产单克隆抗体的过程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挖掘题图中的有效信息,将其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生产单克隆抗体的过程如下图所示: